經營者之間購車合同法
『壹』 根據法律購車合同有幾份
車輛型號、顏色、車輛價格、定金金額、提車時間、聯系電話是一定有的內容,違約責任里一般都是客戶不按約定日期提車要付違約金或4S有權處置車輛(就是先賣給別人的意思)、定金交了就不退,而如果4S沒有按期提供車輛的違約責任往往寫的都比較含糊。這種銷售合同一般都是一式兩份,買賣雙方各持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注意的是核對好銷售員填寫的內容是否與商談的完全一致,如果有贈送項目一並寫到合同中,最後核對賣方落款處的簽字和公章/合同專用章。
『貳』 買賣雙方簽訂的購車協議有法律效益嗎
機動車的轉讓,在物權法出台之後,可以通過簽署協議來確定物權的轉讓,但是這樣的操作,萬一今後發生車輛事故等,作為登記所有權人,你可能會要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因此,你應當考慮買方對於這個可能的風險提供必要擔保。具體建議你還是和當地了解處理此業務的律師溝通草擬一個恰當的協議為妥。
『叄』 已簽訂了購車合同,發現存在欺詐行為,能全額退款嗎
不僅可以全額退款,還能夠得到一筆不菲的賠償金,法律依據如下: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五條 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五百元的,為五百元。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不過要拿到賠償金,最重要的證明這是欺詐行為。
『肆』 買車時合同商家標注價格。要開發票的話去再交6%的購車款。這個合同受法律保護合理嗎
這是一個典型的欺騙消費者的行為。我國相關立法規定,商家對自己銷售的商品必須是明碼標價,這個標價一定是含增值稅價。為什麼?因為,商品(產品)的計稅價格=成本×(1+成本利潤率)。而這個利潤率,是由國務院決定的。
『伍』 購車法律問題
購車需注意的八個法律問題:
【問題一:合同條文不完整】
現實中,部分購車合同簡單到只有幾條條款,甚至是僅以購車交接單代替合同的簡易合同,除了客戶信息外,關於車型、交車時間等只是片言只語,既不說清責任,也沒有約定違約責任的條款,更加缺少諸如質量、交付及驗收方式、保險、上牌及修理、更換、退貨、爭議解決方式等一系列重要條款,完全不符合《合同法》第十二條規定的基本法律條文要求。
【問題二:合同約定減輕經營者責任】
如某些購車合同約定:「買方在接到賣方提車通知後七日內須與賣方辦理交接手續,逾期不辦,其預付款作為違約金沒收,並且賣方有權將該車另行銷售。」又如,「本協議生效後,如因廠家原因導致甲方無法按時交付車輛的,則乙方有權選擇解除合同,雙方互不承擔任何違約責任。」
上述條款中,經營者首先免除了自身違約責任,同時也將應當由經營者承擔的經營風險轉嫁到消費者身上,明顯是加重消費者責任。更何況的是,預付款不同於定金,經營者通過格式條款約定逾期交接沒收預付款,沒有法律根據。
【問題三:新車約定「只修不賠」不合理】
「只修不賠」,是汽車銷售行業內一種比較典型的免除自己責任、加重消費者義務的不公平約定,完全不符合《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十一條、二十四條及《合同法》、《民法通則》相關規定。
【問題四:車價隨意定,增加消費者風險】
據了解,很多購車合同規定:「若遇生產廠家調整產品配置及價格,則按提車時的新的配置和價格執行」;或規定:「在提車時如遇相關國家政策調整(如高消費稅)或因匯率變化,影響交付價格時,甲方調整銷售價格額度以當時廠方指導價格調整額度為准」等。
此類條款對於汽車價格的變化作出了所謂「特別約定」,使消費者的購車價格處於不明確的狀態。當汽車價格行情上漲時,經營者以廠家調整價格為由隨意漲價;當汽車價格行情下跌時,經營者則要求按原價銷售。但實際上是消費者承擔了政府調稅、廠家調價的風險,明顯違反了《合同法》第五條、第三十九條規定,也排除了消費者依法變更或解除合同的權利。
【問題五:故意混淆定金、訂金和預付款性質】
不少合同規定:「經銷商按照有關規定收取訂單人的預訂金。在經銷商確認收到預訂金後,此訂單合同開始生效。訂單合同生效後,因訂單人原因要求變更或取消訂單時,經銷商不予接受,預定金不予退還」。
此類條款中同時出現「預訂金」和「預定金」字眼,當消費者違約時,將「訂金」轉化為「定金」,而經銷商違法則不負有賠償責任。這違背了「定金罰則」,不符合《擔保法》規定,雙方所承擔的責任也不對等,明顯有失公平。
【問題六:提貨時驗收無異議後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
不少合同規定:「消費者應於提貨當日對所購車輛仔細驗收,有異議當場指出,經甲方確認後做出處理,乙方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
事實上,消費者根本都難以當場發現車輛存在的問題。此類條款排除了消費者在「三包」期內發現產品質量有問題時,要求銷售者修理、更換或退貨的應有合法權利。
【問題七:合同最終解釋權歸經營企業】
不少購車合同約定:「賣方對本合同條款的具體內容有最終解釋權。」根據《合同法》第四十一條規定:「對格式條款的理解發生爭議的,應當按通常理解予以解釋。對格式條款有兩種以上解釋的,應當作出不利於提供格式條款一方的解釋。格式條款和非格式條款不一致的,應當採用非格式條款。」
據此規定,當對廠家指定的格式條款發生爭議時,「最終解釋權歸廠家」,就會做出有利於廠家的解釋,有可能對消費者合法權益造成損害。這顯然是違背上述法律規定的。
【問題八:合同內容表述有歧義】
不少汽車合同條款語義表述不清晰、存在多種解釋,或者用語不夠規范、詳盡、具體,不能給消費者在理解合同條款上帶來相對穩定的預期。合同約定不明,或同一份合同中出現多重標的物質量標准,合同履行地點、期限表述不明確,具體條款內容表述存在歧義等,勢必給合同履行造成困難,也為日後可能引發的爭議留下很大的隱患。
『陸』 買車的購車合同,不是賣方本人簽字,合同有法律效力么
如果有合法授權,代理人簽字也可以有效。
『柒』 簽訂的購車合同,作為消費者該怎樣維護自己的權益
如果購車合同中簽訂的格式條款中有限制消費者權利、加重消費者義務、排除經營者責任的條款,直接是無效條款,可以和經營者協商,不用遵守。如果協商不成。可以到屬地工商機關工商所或消費者協會投訴。您也可以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捌』 購車合同簽錯了 我要不要負法律責任
自動檔車價格高於手動檔的1.4萬是不?如果是相反的解釋那你作為得利方不應該覺得為難。
我必須指出,因為合同是你填的,所以以下法條對你特別不利:
《合同法》
第四十一條對格式條款的理解發生爭議的,應當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釋。對格式條款有兩種以上解釋的,應當作出不利於提供格式條款一方的解釋。格式條款和非格式條款不一致的,應當採用非格式條款。
因為「自動檔」是手寫的,效力優先於格式條款(你可以理解為不用你填,店裡自動為你們准備好的那些條款,對這些格式條款的解釋也必然以不利於你的角度)。
購車客戶也可能受《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保護,該法律也有對你不利的地方:
第八條
消費者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
消費者有權根據商品或者服務的不同情況,要求經營者提供商品的價格、產地、生產者、用途、性能、規格、等級、主要成份、生產日期、有效期限、檢驗合格證明、使用方法說明書、售後服務,或者服務的內容、規格、費用等有關情況。
第十九條
經營者應當向消費者提供有關商品或者服務的真實信息,不得作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
經營者對消費者就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的質量和使用方法等問題提出的詢問,應當作為真實、明確的答復。
商店提供商品應當明碼標價。
但是你仍舊有機會在可能的訴訟中獲得勝利,原因也正在於你所寫的「客戶買的也是手動擋,價格也寫的是手動擋」。如樓上的朋友「五百萬0304」所述,如果法院按照雙方的真實意思表示判案,你到法院也不會輸。
綜上所述,你與客戶爭議的焦點在於如何解釋該合同。因為《合同法》41條不利於你,作為消費者的購車客戶又受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傾斜保護,所以你必須大量搜集有關當時雙方想買賣的是手動檔車的所有證據——你要做的准備比你的客戶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