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婚姻法具有的特點
⑴ 2001年修改後的婚姻法有哪些顯著特點
重視法治與德治的結合,鮮明地指出了我國社會主義婚姻家庭建設的方向。婚姻法是道德倫理性很強的法律。修改後的婚姻法在總則中重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實行計劃生育等原則的同時,增設了夫妻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以及應當維護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關系等體現立法宗旨的規定。在道德上具有倡導意義,在法律上具有宣言性。
為有效地遏制嚴重危害婚姻家庭違法行為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據。修改後的婚姻法針對社會各界反映強烈的「包二奶」以及家庭暴力問題,增加了禁止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禁止家庭暴力等規定,增加了救助措施與法律責任規定,從立法上增強了維護一夫一妻制、保護家庭成員人身權利的力度。
充實了離婚制度的內容,維護了健康的家庭制度。修改後的婚姻法增加了關於婚姻的無效和撤銷制度的規定,明確了雙方共同所有的財產和一方個人所有的財產的范圍以及夫妻間的財產的約定及其效力。這就能使執法部門和司法機關處理婚姻案件更具有可操作性。
體現了對弱者的保護,維護了婦女兒童和老人的合法權益。如離婚時的過錯賠償制度的設定,一方因撫育子女、照顧老人、協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較多義務的,在離婚時另一方應當予以補償的規定,等等。
⑵ 我國婚姻家庭法概念是怎樣的
一、在法律體系中的地位
1、諸法合體時期的古代婚姻法諸法合體,即回把調整各種不同社會答關系的法律統一於一個法律之中。特點:沒有獨立的婚姻家庭法規;對於違反相關規范的行為,多採用刑罰方式處理。
2、附屬於民法的近代婚姻法在資本主義法律體系中,婚姻法依附於民法。資產階級把婚姻看成一種契約關系。
3、形成獨立法律部門的社會主義婚姻法
二、婚姻法的概念
婚姻法是調整婚姻家庭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廣義)。狹義的婚姻法只調整。
1、婚姻法是一種法律規范。婚姻法的規范可以分為三類,即義務性規范、禁止性規范和任意性規范。
2、婚姻法是調整婚姻家庭關系的法律規范
3、婚姻法是調整婚姻家庭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三、婚姻法的特點
1、普遍性
2、倫理性
3、強制性
⑶ 我國婚姻法從調整對象上看有何特點
從《婚姻法》調整對象上看,婚姻法有如下特點:
一、 婚姻法是適用范圍極廣的法律。婚姻家庭是普遍存在的社會關系,所有社會成員都是現實和未來的婚姻家庭主體;
二、婚姻法在內容上具有鮮明的倫理性。我國法律和社會主義道德的一致性在婚姻法中表現得特別明顯;
三、婚姻法中規定的大部分是強行性規范。當一定的法律事實出現時,便引起了相應的法律後果。婚姻法上的身份行為不同於一般的民事法律行為,是不能附加任何條件和期限的。
《婚姻法》的調整對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1條進行了規定:「本法是婚姻家庭關系的基本准則。」本條是關於婚姻法調整對象的立法限定。
《婚姻法》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婚姻法,是調整夫妻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廣義的《婚姻法》,除調整夫妻之間的人身、財產關系以外,還規范因婚姻產生的父母子女的權利義務等家庭關系。我國現行的《婚姻法》,是廣義的《婚姻法》。由此可知,婚姻法的調整對主要有:
一、婚姻法既調整婚姻關系,又調整家庭關系
婚姻男女雙方以永久共同生活為目的,以夫妻間的權利義務為內容的結合,是人類兩性結合的社會形式,其基本內涵包括:
(1)婚姻是男女兩性的結合。這是婚姻的自然屬性上的含義即結婚的雙方須為異性,同性的結合不成其為婚姻。男女兩性的差異及人所固有的性的本能和需要是構成婚姻的自然因素,是婚姻的原始動力和自然條件。這種自然屬性是婚姻家庭關系區別於其他社會關系的重要特徵。
(2)婚姻是男女雙方以永久共同生活為目的,以夫妻權利義務為內容的結合。這是婚姻關系的內部特徵。通姦、姘居關系的男女,發生兩性關系的目的並不在於永久共同生活。
(3)婚姻是男女雙方結合的社會形式。這是婚姻的社會屬性上的含義,即兩性的結合,要成其為婚姻關系,必須採取為當時的社會制度認可的形式,才稱其為婚姻。
(4)婚姻必須是男女兩性的合法結合。婚姻具有鮮明的法律屬性。
家庭,是指因婚姻、血緣和法律擬制所產生的具有權利義務內容的一定范圍的親屬所組成的共同體。家庭關系則是由法律所規定的家庭成員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在此意義上,家庭包含四個特徵:
(1)家庭由一定范圍的親屬所組成,正常的、嚴格意義上的家庭至少有二個人。在常態下,家庭成員同時亦是親屬關系,但親屬不等於家庭成員。
(2)組建家庭的親屬一般有三個來源,即婚姻、血緣和法律擬制。婚姻是家庭的基礎和前提條件之一,家庭是婚姻締結的必然結果。
(3)被法律確認和保護的家庭,以權利義務為實體內容,即作為家庭成員的親屬之間在法律上存在明確的權利義務關系。
(4)家庭作為社會關系的特定形式,既是由人所組成的社會共同體,又是以一定的財產為基礎的財產集合體。
婚姻關系和家庭關系是兩種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社會關系。婚姻是家庭的前提,家庭是婚姻成立的結果,也是婚姻的結構截體;婚姻當事人雙方組成了最初的家庭,然後才有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家庭關系。一般來說,家庭關系包括婚姻關系在內,家庭成員的權利義務則包括夫妻權利義務。
二、婚姻法既調整家庭方面的人身關系,又調整婚姻家庭方面的財產關系
本法的調整對象的內容,包含婚姻家庭方面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其中人身關系是起決定作用的主要方面;財產關系則處於從屬地位,不能脫離人身關系而獨立存在。
婚姻家庭方面的人身關系,是存在於具有特定的親屬身份主體之間,本身並無經濟內容的一種社會關系,如夫妻、父母子女、祖孫、兄弟姐妹之間的人格權、人身自由權、姓名權等等。婚姻家庭方面的人身關系具有以下特點:
(1)婚姻家庭主體之間個有特定的親屬身份。按照法律的規定,這種人身關系只能因出現一定的法律事實而發生,如結婚、出生、收養等;因出現一定的法律事實而終止,如死亡、離婚、收養的解除等。夫妻人身關系只能存在於具有配偶身份的男女之間,其他家庭成員的人身關系只能存在於具有父母子女、祖孫、兄弟姐妹等身份的一定范圍的親屬之間。享有和承擔婚姻法上的權利、義務,都是以特定的親屬身份為依據的。其他法律所調整的人身關系則不然。
(2)婚姻家庭主體間的人身關系並不直接體現經濟內容。因出生這一事件而形成的人身關系自不必說;因結婚、收養等行為而形成的人身關系,就其本質而言也不是基於經濟上目的而創設的。
婚姻家庭方面的財產關系,是以人身關系為前提,而且是人身關系的產生、變更和終止所引起的相應的法律後果。婚姻家庭方面的財產關系具有以下特點:
(一)婚姻家庭方面的財產關系反映親屬共同生活的要求,是實現家庭經濟職能的要求;具有強烈的道德倫理屬性,目的在於維護家庭的穩定和和睦。
(二)婚姻家庭方面的財產關系局限於相互之間具有特定身份的親屬,即作為婚姻家庭主體的自然人。
⑷ 我國婚姻法有哪幾項基本原則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的規定,我國婚姻法的基本原則有5項:
(一)內實行婚姻自由,容禁止包辦買賣婚姻。
(二)實行一夫一妻制,禁止重婚及其他破壞一夫一妻制的行為。
(三)實行男女平等,反對男尊女卑。
(四)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禁止家庭成員間的虐待。
(五)計劃生育,反對封建主義的生育觀。
婚姻法的基本原則是婚姻法的立法指導思想,也是婚姻法的基本精神、婚姻法操作、運行的基本原則。它貫穿婚姻家庭法的始終,集中體現了以婚姻家庭為主要內容的婚姻家庭制度的本質和特徵。婚姻從表現上看,是男女兩性的生理結合;從本質上看,是男女的一種特點的社會結合。所以,婚姻法的立法是希望通過法律的手段來規范男女雙方在婚姻中的行為,使家庭更幸福,社會更和諧。
⑸ 從調整對象上看,婚姻法有何特點
婚姻法既調整婚姻關系,也調整家庭關系。
根據婚姻法的調整對象,婚姻法具有以下特點:
⑴ 婚姻法是適用范圍極廣的法律。婚姻家庭是普遍存在的社會關系,所有社會成員都是現實和未來的婚姻家庭主體;
⑵ 婚姻法在內容上具有鮮明的倫理性。我國法律和社會主義道德的一致性在婚姻法中表現得特別明顯;
⑶ 婚姻法中規定的大部分是強行性規范。當一定的法律事實出現時,便引起了相應的法律後果。婚姻法上的身份行為不同於一般的民事法律行為,是不能附加任何條件和期限的。
北京家理律師事務所專注於婚姻家事領域案件,歡迎進行免費咨詢。
⑹ 問答題 婚姻法的調整對象是什麼其特點是什麼
從婚姻的成立和解除,以及夫妻、親子等關系來看,中國的封建主義婚姻家庭回制度具有下列主答要特徵:
婚姻法調整的對象及其性質,決定了這一法律具有以下特點:
⑴婚姻法是適用范圍極廣的法律。因為婚姻家庭是普遍存在的社會關系,所有的社會成員都是現實的或未來的婚姻家庭主體。
⑵婚姻法是具有強烈的倫理性的法律。我國法律和社會主義道德的一致性,在婚姻法中表現得特別明顯。
⑶婚姻法中的規定大部分是強行性規范。對這方面的身份行為及其法律後果作嚴格的規定,是為了妥善地保護公民的婚姻家庭利益和社會利益。
⑺ 我國《婚姻法》的歷史和現況
中國奴隸制、封建制時代的婚姻法
在中國整個奴隸制時代,婚姻家庭關系主要是由維護宗法家族制度的禮和統治階級認可的習慣來調整。在冠、昏、喪、祭、鄉、相見的六禮中,婚(昏)為其一。嫁娶中又有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的「六禮」,婚姻離異方面有「七出」、「三不去」的規定,以及男女、夫婦關系中的「三從四德」等,都發端於奴隸制時代(見封建婚姻制度)。
封建社會調整婚姻家庭關系,禮、法並用。
戰國時《法經》,以姦淫入於雜律。秦簡已有「家罪」之名。
漢《九章律》(見漢代法規)以戶律規定婚姻、戶籍、賦稅等。
三國、兩晉、南北朝,上承漢制而有所增減,魏律(見三國法規)、晉律(見晉代法規)中均有戶律。北齊律以婚事附於戶,改稱婚戶律、北周律則分列婚姻、戶禁兩篇(見北朝法規)。南朝諸國基本上沿用晉律。
隋(《開皇律》)將婚戶合而為一。《大業律》再次分為戶律和婚律(見隋代法規)。
到了唐代,中國封建社會的婚姻立法臻於完備。現存的《永徽律》(見唐代法規)以《戶婚》為第四篇,計46條,不僅是以後各代婚姻立法的藍本,而且遠播域外,對周圍一些國家也有相當的影響。
宋代以戶婚律載於《宋刑統》,並在戶令中重申良賤不婚等規定。
遼、金、元的法律均有關於戶婚的內容。
明律(見明代法規)在戶律中有婚姻等門,清律一仍其舊。明代在調整婚姻家庭關系方面,已有與律並行的例。在清代法律體系中,例的地位更加重要,除律文後附有例外,刑部例中也有婚姻一目。
古代婚姻制度詳見於禮而略於律,法律對婚姻關系的調整並不是全面的,除了與刑相關的問題外,其他均由禮來調整,這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婚姻立法的一個重要特點。
中華民國時期的民法親屬編
國民黨政府於1930年12月26日公布,1931年5月5日施行的民法親屬編,內容上與北洋政府制訂的民律第二次草案一脈相承,並且大量地搬用了德國、日本等資本主義國家親屬法的有關條文,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婚姻家庭制度在法律上的表現。
革命根據地的婚姻立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各革命根據地的人民政權就開始了婚姻家庭方面的法制建設。1931年11月26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有關婚姻條例的決議,同年12月1日,頒行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婚姻條例》。後又加以修改,於1934年4月8日頒行了《中國維埃共和國婚姻法》。其主要內容是:確定婚姻自由,廢除包辦強迫和買賣的婚姻制度;實行一夫一妻制,禁止一夫多妻;實行男女平等;保護婦女和子女的合法權益;保護紅軍戰士的婚姻。其後,許多革命根據地都制定了地區性的法律,有1939年4月的《陝甘寧邊區婚姻條例》、1942年12月的《陝甘寧邊區抗屬離婚處理辦法》、1942年1月的《晉冀魯豫邊區婚姻暫行條例》,1943年的《晉察冀邊區婚姻條例》等。這些法令的基本精神都是廢除封建主義婚姻制度,實行新民主主義的婚姻制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婚姻立法
1950年5月1日公布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是新中國頒布的第一部法律。全文分為8章,包括原則、結婚、夫妻間的權利和義務、父母子女間的關系、離婚、離婚後子女的撫養和教育、離婚後的財產和生活及附則,共27條。內容以調整婚姻關系為主,同時涉及家庭關系方面的各種重要問題。「廢除包辦強迫、男尊女卑、漠視子女利益的封建主義婚姻制度。實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權利平等,保護婦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義婚姻制度」,就是該法在原則問題上所作的重要規定。為了肅清封建婚姻制度的殘余,該法還明確規定禁止重婚、納妾、收童養媳、干涉寡婦婚姻自由、借婚姻關系索取財物等。
1980年9月10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了新的《婚姻法》;自1981年1月1日起施行,原婚姻法自新法施行之日起廢止。
⑻ 誰了解新婚姻法的特點都有哪些
您好,新婚姻法為一項具有較強道德理論性的法律,該法律對婚姻的自主平等較為注重,且要求夫妻間相互尊重和忠誠,對婦女、老人和兒童進行合法權益的保護。在該法律中對一方的所有財產以及雙方所有的財產進行良好明確,由於這些特點使執法機關和司法部門在對婚姻案件的處理方面有更強的可操作性。其中對一夫一妻制度也有明確的保障,對已婚者和他人同居以及家庭暴力方面有新的制約,使家庭成員得到更好的保護。
(一) 立法模式上的特點
我國在傳統的立法中,對親屬的財政並無特別重視,表明其有時代局限性。在新婚姻法里有私法設立,也就是不可因為夫妻的關系而對財產進行歸屬權的改變,沒有人可以對對方利益進行佔有。在現有的婚姻法中不再對身份進行過度重視,而更加保護有獨立人格人的權利和利益。在該法中所採取的財產制度為婚後所得的為共同所有,其中明確了婚後所得的財產為夫妻二人給予共同管理、處理和收益。在舊的婚姻法中,在財產制的規定中太過簡約,沒有對時間、范圍以及效力進行明確規定。新婚姻法在財產制上主要為法定財產,而約定財產作為輔助,這一舉措,具有時代性的特色。
(二) 技術上的特點
傳統的婚姻法中,很多規定都比較原則化和抽象化,不能對社會法制和法律的自身價值進行滿足。在新婚姻法中,在立法方面向民法方面傾向,並在粗放型到細密型進行轉變,有更高的科學性。而且新婚姻法在語言方面,具有規范性和通俗易懂的特點,內容條理清楚,並對家庭內容、基本原則和基本制度都有相應的完善。該法律與其他法律都要對反面保障反面結合以及正面規范,其重要的要素為: 處理、制裁和假定。並給予系統化和完整化的完善。新婚姻法有三個反面的責任體系。在婚姻制度的對應下,對違反婚姻的無效進行明確規定,並對離婚損害給予賠償制度。在親屬財產權上相對應,有侵犯財產權方面民事的責任制度。建立新婚姻法的法律責任機制,可對人們進行消極行為的約束和禁止,對積極行為進行有效的引導和激勵,使法律制度得到體系方面的健全和保障。
(三) 對個人的財產和權利進行保護
在對婚姻家庭事務中婚姻法的解釋,法律方面有明確規定,使其在對婚姻家庭案件的審理中有較強的可操作性,而且在個人財產上有更高的保護,使權利意識和個人的獨立意識都得到增強,包括父母給子女買房的房產歸屬問題,准確定位為婚前的房產歸屬,這些都對個人的財產權利得到相應的保護和提高。很多父母給子女買房,都花盡畢生積蓄,可是年輕人在婚姻生活中,由於不確定性以及動機不純的婚姻,會因為房產的歸屬,而影響到雙方感情,還會對家庭財產問題給予直接傷害,因此對其對自家財產都較好的保護。還有情況為第三者處於善意購買屬於夫妻雙方的房產,會促進他們對正當權利的保護,因此新婚姻法,對這些問題進行較好的解決,並較好保護了雙方的財產,使得個人的獨立意識和權利意識都有所增強。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