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經濟有沒經濟法
『壹』 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法和社會主義的經濟法有什麼區別
經濟法是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關系進行整體、系統、全面、綜合調整的一個法律部門。在現階段,它主要調整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以各類組織為基本主體所參加的經濟管理關系和一定范圍的經營協調關系。
要從以下三點把握這個概念:
(一)經濟法是經濟法律規范的總稱
(二)經濟法是調整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三)經濟法調整的是一定范圍的經濟關系。
經濟法是國家干預國民經濟運行或是為解決市場失靈而產生的法律,當然也有學者認為它還解決政府失靈問題.
兩者的區別主要表現在:
一是產生的基礎不同
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法的產生主要是基於市場經濟,當然是在市場經濟的負面因素出現以後,即市場失靈問題產生後,才開始介入的,在這之前,資本主義奉行不幹預政策.社會主義國家則是基於計劃經濟,政府幹預,但政府失效,對經濟發展不力,才由法律出面去解決和協調的.
二是規范的重點不同
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法主要體現為反壟斷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我們知道,在美國和日本,反壟斷法被稱為「經濟憲法」;而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法主要體現為宏觀調控法,雖然也開始搞反壟斷法,但其重點是在宏觀調控法領域.當然,其在理念、價值、宗旨、作用、產生的背景、時間上都可以進行區分.
『貳』 中國什麼時候開始有計劃經濟的然後什麼時候結束還是沒有結束謝謝!
53年開始的一五計劃應該是計劃經濟的開始了,然後九二年十四大才真正確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
『叄』 論述經濟法的產生與戰爭、市場經濟體制及經濟危機、計劃經濟體制等因素的關系。
打仗是需要花錢的!
玩游戲也知道,沒資源沒有錢你是打不起丈的!
『肆』 經濟法基礎里都是那些內容大概說一下
1)、經濟法是一個重要的部門法,它不是一部法律,而是眾多有共同調整對象和共同調整方法等共同基礎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2)、經濟法的定義迄今還存在爭議,這主要源於在傳統的法律部門中無經濟法這一類別。在自由經濟發展到壟斷經濟時,法律調整經濟關系時傳統的民商法原則受到挑戰,形成了一系列新的原則、方式方法,國家由不幹預私人經濟轉而全面滲透。與此相適應的法律規范與傳統部門法差異很大,這類法律是歸入某一傳統部門法,還是形成新的部門法等問題學者之間存有分歧。有關經濟法的諸多問題和諸多觀點,有待於時間的檢驗和實踐的檢驗。
3)、今天我們理解經濟法一定要和市場經濟相聯系,在封建社會,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都有調整管理經濟領域經濟關系的法律。這些法律和我們今天所講的經濟法不論是立法宗旨、立法原則、調整范圍、調整方法是不可比擬的。今天的經濟法是市場經濟基礎之上的法律。
4)、市場經濟發育的特點以及發育的階段對法律和經濟法的影響。在西方國家市場經濟發育有自身的特點,比如說市場經濟發育的起點是封建自然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動力來自市場本身,市場經濟取代自然經濟是一個自發逐步的過程。而我國市場經濟發育的起點是計劃經濟,過渡的啟動力量來源於政府,整個進程是政府推進型的。我國市場經濟的這些特點導致法律仍然被視為一種手段,而不具有制約行政權力的功能,沒有體現出市場經濟的法律是以經濟主體的權力為核心的選擇法體系,而不能是以行政權力為核心的命令法體系。我國目前還處在市場經濟的初級階段,市場經濟法律體系處在不斷發展與完善之中,經濟發也是如此。
『伍』 中國經濟法在哪一年實行
第一階段從1979年到抄1992年,中國經襲濟法的產生時期。這一時期,中國開始改革過去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實行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體制,重視以法律手段調控經濟。此時的「經濟立法」具有兩個特點:一是經濟法與民商法、行政法不分,將大量地應屬於民商法調整范圍的社會關系納入立法范圍。二是規制市場主體行為的反壟斷法、限制不正當競爭法缺位。
第二階段從1992年至今,是中國經濟法的迅速發展時期。以頒行《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為起點,進入了制定真正意義上的經濟法的階段。先後出台了有關產業政策、財政、金融等宏觀調控的法律法規以及有關市場規制方面的法律法規,中國經濟法體系正在迅速形成。這時期的經濟法發展仍存在如下問題:一是對經濟法的理解,尚未完全擺脫大經濟法的模式,仍停留在與經濟運行有關的法律的認識上,缺乏對經濟法的實質性把握。二是經濟法的立法規劃與經濟體制改革和市場經濟發展需要之間存在較大距離。三是經濟法的立法理論基礎相對薄弱。諸多重要的經濟法理論研究缺位、立法過程中法律專家的作用發揮不夠,也使經濟法的發展缺乏理論基礎。
『陸』 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法》嗎
法律的分類是以它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為標準的,調整社會生活中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構成部門法意義上的經濟法。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法》這樣的經濟法典是沒有的。
經濟法是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關系進行整體、系統、全面、綜合調整的一個法律部門。在現階段,它主要調整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以各類組織為基本主體所參加的經濟管理關系和一定范圍的經營協調關系。要從以下三點把握這個概念:
(一)經濟法是經濟法律規范的總稱
(二)經濟法是調整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三)經濟法調整的是一定范圍的經濟關系。
經濟法是調整國家宏觀經濟管理過程中所發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不能簡單地認為經濟法就是調整經濟關系的法律。民商法也調整經濟關系。
(6)計劃經濟有沒經濟法擴展閱讀:
經濟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新興的法律部門,與傳統的相鄰法律部門相比,其主要特點有:
一、經濟法是國家干預經濟的法
經濟法的產生是國家干預經濟的必然結果,它把調整的重點始終放在引導各類經濟主體依法進行經濟活動,保證經濟關系的正確確立和有序的進行上,以形成本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環境和經濟秩序。
二、經濟法是社會責任本位法
經濟法與民法、行政法相比較,在調整社會整體與社會個體的關繫上,各有自己的主導思想。經濟法是「社會責任本位法」,它以社會利益為基點,無論是國家機關,還是社會組織或個人,都必須對社會負責,在此基礎上處理和協調相互之間的關系。
三、經濟法是商品經濟發達的法
只有當商品經濟成為社會的主導,經濟法才會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產生和發展,因而經濟法是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的產物。
四、經濟法是以經濟為目的的法
經濟法始終調整經濟關系,調整的目的就是使社會的整體經濟能持續、穩定的發展,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而且在這個調整過程中甚至會有意使局部利益或個體利益有所損失。
五、經濟法是綜合調整的法
經濟法所調整的經濟關系是縱向經濟關系,但對橫向經濟關系會產生明顯的影響;採取的手段既有懲罰性的,也有補償性的,既有鼓勵類的,也有禁止、限制類的,體現了明顯的綜合調整的特徵。
『柒』 簡述經濟法屬性有哪些
經濟法作為一種社會經濟主體關系和經濟利益的分配方案,其運行機制及其機制的機理蘊涵著經濟法最基本的四對相關屬性,即社會公共性與政治偏好性、公共認同性與法律強制性、普遍性與回應性、應然性與實然性.
『捌』 計劃經濟為什麼沒有經濟危機
這個...不知道蘇聯集體化初期發生的飢荒和最後幾年那種生活資料極其匱乏的情況算不算經濟危機。的確,計劃經濟下國家掌握著絕大多數生產資料的去向,生產是按照比較固定的計劃(如五年計劃)進行安排的,很難想像政府會在短期內將巨額資源盲目投放進一個生產部門里,而且國有企業不同於法人企業,不是那麼容易一次性向社會投放大量所謂「待業人員」的,加之計劃經濟本身的金融流動極其有限,其它國家的經濟蕭條對其產生的沖擊不足以誘發連鎖反應,所以不出現資本主義國家那種大蕭條式的經濟危機是很正常的。但是,這並不表示計劃經濟國家就不會出現生產失衡,由於本身薄弱的工業化底子和險惡的外交環境,幾乎所有的計劃經濟國家都會選擇不遺餘力的發展重工業和軍工產業,導致其它產業的發展停滯甚至倒退,這種不均衡的發展短期內不會顯露出劇烈的社會經濟問題,但是長期積累後卻會導致不亞於資本主義泡沫經濟的畸形發展。80年代後,蘇聯的裝甲車輛數以萬計,街頭的民眾卻不得不在販賣麵包和牛肉的商店前排起長隊。這種情況,和29年大蕭條時的美國街頭是不是也有一點異曲同工的味道?
『玖』 我國到底有沒有經濟法
我國的經濟法尚未法典化,即沒有一部稱為《經濟法》的專門法律。只是按照法律類別的劃分,將所有屬於經濟法一類的法律、法規合起來稱為經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