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對社會關系的調整
A. 試闡述法律是怎樣調整和規范社會關系的
法是調整人們行為或社會關系的規范,具有規范性,是一種社會規范。不同於宗教、道專德、社會習俗等屬其他社會規范,法律具有以下特徵: (1)法是一種特殊規范,其特殊性首先表現在它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具有國家意志性,國家意志的法具有統一性和權威性。 (2)法在國家權力范圍內普遍有效,具有普遍性,而其他社會規范只對特定成員在特定范圍內有效,如宗教中的教規,只對教徒有約束力。 (3)一切社會規范都具有強制性,法不同於一般社會規范的特點就在於法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具有國家強制性。 (4)法是有嚴格程序規定的規范,具有程序性。道德、宗教以及習俗的實施一般不具有像法律一樣嚴格和細致的實現程序。
B. 法律在社會關系調整中的作用
法律的社會作用就是調整社會關系的,但並不是能夠調整所有的社會關系!而是調專整法律化的社會關屬系,即法律關系。法律關系就是法律主體之間由於作為或者不作為而產生的利益分配、沖突。因此實體法中的每一條律條,都是調整某一個法律關系,也就是調整某方面的社會關系。所以,你看看法條,它規定的是一個什麼樣的法律關系,就是在解決符合這種法律關系的社會上矛盾。
C. 勞動法調整哪些社會關系
我國《勞動法》抄調整襲的社會關系是勞動關系以及與勞動關系有密切聯系的其他關系。
⑴勞動關系是指人們在社會勞動過程中彼此之間發生的關系,勞動法調整的勞動關系是指在實現社會勞動過程中,勞動者與所在單位之間的社會關系。根據《勞動法》第2條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本法。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與之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依照本法執行。」,可以知道《勞動法》調整的勞動關系的范圍包括:①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與其勞動者之間的勞動關系;②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與之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之間的勞動關系。
⑵與勞動關系有密切聯系的其他關系也是勞動法的調整對象,主要包括:①管理勞動力方面的關系;②社會保險方面的關系;③處理勞動爭議所發生的某些關系;④工會組織與單位行政之間的關系;⑤有關國家機關對執行勞動法進行監督檢查而發生的關系。
D. 法律對社會關系的調整是通過什麼來實現的
法律對社會關系的調整是通過法的規范作用和社會作用,以及立法、執法、司法幾個回環節的相互配答合來實現的。法的規范作用包括指引、評價、預測、強制、教育等作用,社會作用包括分配社會利益、解決社會糾紛、實施社會管理等。法律作用的發揮也離不開其它社會規范如宗教、道德、政策的配合與互動。詳細答案自己去查吧。
E. 法律如何調整社會關系
法律和社會之間有著密切而且復雜的關系。歸納來說,法律來源於社會,由社會的經濟基回礎所決定答,同時反過來法律又維護著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
對於不同的時期或是對比不同的社會環境,法律有著各不相同的內容形態,通過這一點,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法律與社會之間的關系。
先說法律的起源,法律不是原來就有的,在原始公社制度解體以前,生產資料是公有的,產品實行平均分配,個人與集體渾然一體,利益基本一致,這使他們只需依靠傳統習慣就可以把經濟關系調整好了。
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產品有了剩餘,出現了私有制和階級剝削,原始社會的氏族聯盟和氏族習慣就逐漸被國家和法律所代替。
隨著社會的發展,文明的進步,需要新的社會規范來解決社會資源有限與人的欲求無限之間的矛盾,解決社會沖突,維持社會秩序,為了適應這種社會結構和社會需要,國家和法律這一新的社會組織和社會規范就出現了。
由此可以看出法律是社會的產物,是為了調整一定社會經濟關系,維護社會成員的權利義務應運而生的,法律不能脫離社會。
F. 民法調整的社會關系
民法調整的社會關系發生在平等主體之間,即公民之間、法人之間以及公民與法人之間,民法調整的社會關系是上述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民法所調整的財產關系的基本內容是財產歸屬關系和財產流轉關系。財產歸屬關系是民事主體因佔有、使用、收益、處分財產而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財產流轉關系是指民事主體為獲取利益而相互交換財產所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
財產歸屬關系與財產流轉關系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財產歸屬關系是財產流轉關系的前提,財產流轉關系又常常是財產歸屬關系的發生根據。
民法調整的人身關系的內容,是人格關系和身份關系。人格關系,是指民事主體為實現人格利益而發生的權利義務關系。
(6)法對社會關系的調整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民法調整機制實際上以私法自治為原則,規定任意性條款作為補充,規定強制性條款為例外。充分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當事人具有法律效果的意思受到民法保護。民法調整的社會關系即通過意思或者法律規定賦予當事人創設權利義務。
民法調整的社會關系是當事人社會關系的攫取,民法不一定調整其全部的社會關系,僅僅調整具有民法意義上的社會關系,比如買賣。
G. 法律對社會關系的調整主要通過什麼實現
通過規范法律主體的權利義務及行為來實現調整社會關系
H. 法律對社會關系的調整,是通過強制和懲罰來實現的,這句話是錯的,錯在哪
正確答案是:「法來律對社源會關系的調整是通過確定權利義務關系來實現的。」
法律對社會關系的調整,主要是通過法律規范來對權利義務的確定和約束的,從而實現法律對社會關系的調整。
而法律和強制力的關系是:「法律是依靠國家強制力來保證實施的行為規則。」
因為法律只是調整社會關系的一個行為准則,一個規范作用。如果大家能夠接受這樣的的規范來調整當然最好,但是最終對那些不遵守這些規范的人該怎麼辦呢?那隻能通過國家強制力來制裁,約束他們了。所以說國家強制力只是法律實現的保障措施。
也就是說國家強制力是對法律規范起來保障作用。而法律調整社會關系不是通過強制力來實現的。
法律對社會關系的調整應該是通過確定權利義務關系來實現的。對比下這兩句話就知道差異在哪裡了。
I. 法律與道德對社會關系的調整舉出實例
法與道德既有區別又有聯系,離開了法與道德的經濟基礎和階級本質,就不能正確說明二者之間的關系。法與道德(統治階級的道德)都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上的上層建築,歸根結底是受統治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
法與被統治階級的道德相對立,而與統治階級的道德相一致,起著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相互配合的作用。一般說來,凡是為法律所反對的行為,也是統治階級道德所譴責的行為;凡是為法律所要求的行為,也是為統治階級道德所倡導的行為。
有些關系只宜由道德來調整,不宜由法來調整(如愛情關系、友誼關系)。有些問題必須由法來規定,而不屬於道德評價的范圍(如國家機關的職權劃分,訴訟程序上關於計算期限等規定)。更多的社會關系由法和道德共同調整,但具體的要求可能又各有不同。
我國法律與道德的現狀:
1、一國范圍內的法與統治階級的道德都是統治階級的整體意志的體現。
2、法與統治階級的道德相互滲透。忠孝節義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維護其階級統治的道德規范,在其立法中體現為「十惡」不赦的大罪。在司法實踐中,甚至是將儒家思想的教義作為辦案的根據,《春秋決獄》一書就是其中的典型。
3、法與道德相輔相成,共同服務於統治階級的整體利益。孟子《離樓上》中講到「徒法不足以自行」,它需要其它手段的配合,其中法就是一個重要的手段。
4、道德的狀況制約立法的發展。
5、道德對法的實施起著舉足輕重的促進作用。
6、道德有助於彌補法律調整的真空。
7、法必須以道德作為價值基礎。
8、法是傳播道德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