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與社會科學
㈠ 法律是否屬於社會科學的范疇
法律是屬於社會科學的范疇。
法律是全體國民意志的體現,國家的統治工回具。由享有立法答權的立法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並頒布,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規范總稱。包括基本法律、普通法律。法律部門,包括1、憲法,2、法律,3、行政法規,4、地方性法規,5、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憲法是高於其它法律部門(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國家根本大法,它規定國家制度和社會制度最基本的原則,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國家機構的組織及其活動的原則等.法律是從屬於憲法的強制性規范,是憲法的具體化。憲法是國家法的基礎與核心,法律則是國家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律可劃分為基本法律,如刑法,刑事訴訟法,民法通則,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刑事訴訟法、行政法、商法、國際法等。普通法律,如商標法、文物保護法等。行政法規,是國家行政機關(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的行政規范的總稱。
㈡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方法是一回事么
一般講是一回事,社會科學方法就是指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不過社會科學方法常常還包括處理問題的方法,而不僅僅只是研究的方法。
㈢ 法學和社會學,法學和哲學的關系
(一)法學與社會學
社會學是一門重要的具有綜合意義的社會科學,主要研究回社會結構、社會活答動及其進程的宏觀問題。法學與社會學之間存在著密切的、相互交錯的關系。一方面法學是要研究社會中的法,把法作為一種社會現象來研究,另一方面,社會學要通過法律來研究社會,因此兩者有著極其廣泛的共同論題。
(二)法學與哲學
哲學是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知識的總結和概括。哲學與法學的關系十分密切,19世紀之前,法學一直屬於哲學的一個分支。隨著人們對法學認識的發展,法學逐漸成為獨立的一門學科,但法學始終受到哲學的巨大影響。法學與哲學的關系在法理學中表現得最為明顯。因為法理學是對法的基本問題的哲學思考。
㈣ 法律與社會科學年會投稿容易中嗎
法律與社會科學年會投稿,容易中的。
只要努力正能量,格式規范,按關摘要、鍵詞、正文附註等等,字數不低於2000左右。
㈤ 法律與社會的關系
法律與社會
怎樣才能超越「法庭與律師的社會學」呢?德國社會學家盧曼在30年前提出的這個問題,在今天,大概仍然是研究「法律與社會」的學者所不得不深思的。
社會學、經濟學、人類學和歷史學進入法律領域,固然增加了我們對法律的社會「面目」的認識,但同樣也導致了一個非常現實的危險:各種法律關系中的法本身趨於剩餘化和邊緣化。從法律現實主義到批判法學運動,以及法律社會學、法律人類學、法和經濟學等研究,都試圖將法律研究納入一個「開放的社會科學」之中,或至少使法學具有鮮明的社會科學色彩。但在法學援引社會學經濟學道德哲學以及歷史學和人類學的研究傳統(無論是概念理論還是學科特有的方法,定量統計或歷史學或民族志的敘事)時,當法學重新進入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時,法學本身是否會喪失其獨特的研究傳統呢?畢竟,法學的研究傳統並非僅僅意味著盲點,它同樣具有洞察力。跨學科的研究往往能夠提醒我們注意到法律對各種社會領域造成的意外的後果,注意到法律現象往往於各種政治文化於社會的關系交織在一起,甚至把法律看作是根植於一個復雜的社會文化系統環境的子系統,但在強調法律的社會性政治系和文化性的同時我們仍然欠缺真正的法律社會的理論來幫助我們理解法律的法律性而這恰恰是法律最重要的社會特徵和政治特徵。法律與社會的研究,並不僅僅要關注在歷史的不同階段或者在不同文化中法律的種種面目,還要關注化身在這些千變萬化面目中法律的本身;不僅要要理解,法律過程同時也是社會過程、經濟過程、政治過程或文化歷史過程,更要理解,在現代社會中,法律過程為什麼沒有變成上述這些過程的「附庸」或者所謂「附屬現象」,正如盧曼、哈貝馬斯等許多當代社會理論家所指出的,是理解復雜分化的現代社會必不可少的環節。
因此,關注「法律與社會」這一研究傳統的學者,不僅要棉隊法學內部的排斥,對法學傳統中法律的核心性、中立化和理性的想當然假設重新加以反思;同時,也要警惕來自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的「引誘」,對以這些研究傳統為基礎的任何還原論做法,對任何有意或者無意的忽視法律理性中應然與超越性因素的分析,都同樣要持有反思的態度。因為,跨學科或多學科的研究,往往並不能實現一種開放的社會科學,爾只不過是用另一種受到專業分工的紀律束縛的研究傳統,取代了現在這種研究傳統,用另一種封閉性取代了這種封閉性。所以,「法律與社會」所要克服的就不僅僅是來自現代法學內部的「樸素」態度,也要克服來自那些促請法律學者關注所謂法律的「社會」、「文化」或「歷史」因素的學科自身內部的「樸素」態度。探討法律的社會性,並只是探究法律如何影響法律之外的其他社會領域,或者反過來社會中的所謂「外在」因素又是如何影響法律;「法律與社會」需要承擔更為艱巨復雜的任務。
自80年代以來,法律社會學、法律人類學,以及整個批判法律運動,已經不在是「前衛」的法律思想,而有淪為成詞濫調的危險。所謂「內生變數」與所謂各種社會「法律與社會研究的危機」,其表現就是簡單地將法律地「性的」「外生變數」聯系起來,這種簡單套用各種社會科學理論的結果,是遺棄了法學這門所謂「最古老的社會科學」與社會理論之間的內在關聯,使「法律與社會」的研究即處於法學理論,也處於社會理論的邊緣地位,將法學變成了一門社會理論的應用學科,無力推動法學理論和社會理論的發展。在《北大法律評論》的這期專號中,我們選擇的文章,盡管不夠全面,但關注的問題卻有共同之處,就是如何思考所謂「法律」與「社會」之間的內在聯系,將法律作為社會理論的核心理論提供「理論的想像力」和「經驗的感受性」。
當然,這種「法律與社會研究的危機」,還有某些更深刻的背景。今天,我們已經逐漸認識到,強調「法律與社會」的研究視角,並不等於法律的實質化,並非只有哈貝馬斯所謂「社會福利」範式的法律才具有社會性,「自由派——市民範式」的法律和程序取向的法律同樣展現了法律與社會的關聯,只是關聯的形式更復雜、更微妙。因此,法律的自主性,並不象有的「法律與社會」的研究者認為的那樣,表明法律缺乏與其他社會系統之間的關聯,換言之,是指法律的非社會性,而是盧曼所言,代表了功能分化社會的歷史進化結果。就中國的現實處境和具體問題而言,「分化」並非一個尚待理解的事實,而是一個尚待實現,甚至在某些時候被認為是不應實現的理念。在這種情況下,「法律與社會」的研究視角就更容易帶有濃厚的「實質化」色彩,甚至「去法律化」的色彩,隱含了危險的政治意涵。因此,這種研究就尤其要重視法律與社會的深刻/復雜,而非簡單直接的關聯;要重視法律的規范努力和建構作用,而不僅僅是法律的經驗處境。
當然,從學科背景來看,也許法學出身的學者,更願意藉助「法律與社會」的研究,拓展或校正法律研究中常見的技術偏頗與過度規范化的取向;而所謂「社會科學」背景的學者更願意藉助這種研究,來重新理解現代社會的規范性與各種程序技術,彌補70年代以來社會理論的「規范化不足」和喪失理解應然問題的社會性能力等諸多欠缺。套用英國著名法律史學者milsom的一句話,「社會理論家看到的法律現象,太大了,以致於正在思考的律師根本就看不見」。所以,如果說「法律與社會」的研究是要給理論和實踐中的「律師」提供一個更寬廣的視野的話,他同時也意味著為法的思想傳統於實踐技術找到一個更寬廣的活動空間;而接納法學的社會科學或社會理論,並不只是一味的向這個回家的戰士講述自己的故事,也同樣需要傾聽正義女神子孫們的聲音,它們從中得到的,或許比法學所得到的更多。
㈥ 學習實踐研究法對從事社會科學有什麼意義
學習實踐研究法對從事社會科學能讓科學研究的結果更加的嚴謹。因為在實踐中得出的數據總比在。教材裡面學習的知識得來得更快。
因為有一句話叫做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所以學習實踐研究法是對從事社會科學有很大的幫助,幫助社會科學更快的研究出新的成果。
實踐研究法在社會科學裡面就是把紙上的理論轉化為真正的實踐,在實踐中可以驗證書上是正確的,也有可能可以研究出新的結果。
所以實踐研究法對於社會科學的研究是很重要的。同時意義也是很重大的,有可能長期以往下來新的研究就可以推動社會科學的發展。
㈦ 法學為什麼不屬於社會科學
在人類的科學體系中,自然科學是以自然為研究對象,是人類通過探索自然規律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產物;而社會科學,是以人和社會為研究對象,探討人和社會的發展規律的學科。一般認為,社會科學包括歷史學、政治學、經濟學、人類學和社會學,但不包括法學。對於社會科學者而言,法學過於規范化,缺乏經驗研究的根基,其各種法則不是科學的法則,其背景過於個別化。而對於法學本身而言,法學與法律職業聯系密切,盡管法學教育也是在法律院校中進行,但是法學教育中與其說是在進行理論的研究,不如說是進行法律思維和法律技巧的培養。因此,法學研究者和法學者最後的目標總是模糊不清的,總是在法律實踐與法學理論研究之間搖擺。
我國的法學現狀是,法學研究沒有形成一套可以為法律職業操作的清晰、明確的操作理論和依據,法學研究本身由於對立法、司法環節影響,所以常常出現實踐背叛理論的狀況。而對於法學的純理論研究者而言,很少有人沉下來研究中國法學的現實需要,不管是採用統計的手段或是實證的手段,都沒有人可以在理論上完成一套完成的理論體系,藉助西方,藉助古代,不管如何,還是脫離實踐。而我國的實踐,更多的需要解釋學。導致這種現狀的出現,與我國法律教育的定位是有聯系的。在我國的法律教育中,通常採取通才教育,灌輸一般的法律理論,而沒有能力給學生灌輸法律職業技巧和知識、技能。應該說,我國的法律教育應該分成法律職業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培養兩種類型,對於善於從事理論研究者,可以採用理論研究的培養目標和手段,而對於其他進行法律職業教育者,應該以法律實踐的技巧、技能和禮儀等為培養內容。如果沒有清晰的培養目標,就無法在教學中傳授不同的知識,只能夠無的放矢的一般性介紹,對學生而言,收獲甚微。而目前的就業壓力如此巨大,求職都需要工作經驗,法學對學生沒有任何明顯的幫助,只是耗費其財力和青春,這是我國法學研究失敗的根源。
㈧ 法學是不是不是一門社會科學
法學是不是不是一門社會科學?
葉赫那拉聞多解答;
一、法學是社會科內學『
二、社會科學是用科學的容方法,研究人類社會的種種現象,如;
政治學
經濟學
軍事學
法學
犯罪學
教育學
社會學
新聞學
公共關系學
公共行政學
傳播學
民族學
民俗學
宗教學
人類學
組織心理學
組織行為學
等。
二、社會科學是與專業科學的劃分;
如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即中國最高法學權威機構;
如中國科學院。
㈨ 法律屬於社會科學嗎舒國瀅教授認為法律屬於什麼
法律屬於社會科學來中的自一個重要分支。
舒國瀅教授主張從美學的觀點考察法律,在「法美學」上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其曾提出「司法的廣場化」與「司法的劇場化」之分析范疇,倡導大眾化與法治化關系之研究,認為中國未來的法治建構,應當激活政府與社會兩方面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很好地將兩方面的經濟、政治資源利用起來、統一起來。這個思想被學界稱為「政府社會互動的法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