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濟法反壟斷案例分析
㈠ 反壟斷案例有哪些
敢於向大公司動刀。翻看反壟斷典型案例,可以看到有不少知名大公司牽涉其中。比如利樂公司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案,歷經4年零10個月的調查,行政處罰決定書長達47頁,最終確定利樂集團6家企業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成立,監管部門對其開出高達6.7億元人民幣的罰單。利樂公司無正當理由搭售、限定交易等非法壟斷行為得到糾正,相關市場的競爭秩序得以恢復。
敢於動部門的乳酪。如果政府部門在提供公共服務的過程中濫用行政權力,違反《反壟斷法》同樣會受到懲處。2016年發現的「十二個省份相關政府部門在『新居配』建設中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案」就是典型。本案涉及12個省份在「新居配」建設市場中頒布的2部省政府令、2份省級政府辦公廳文件、8份省政府部門文件。因產生排除、限制競爭效果,這些文件先後被廢止、停止執行或修改,「新居配」建設市場的公平競爭秩序得以恢復。
據統計,10年來,我國依法履行職責,注重發揮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場「無形的手」作用,依法打擊壟斷行為,查結壟斷協議案163件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案54件,累計罰款金額超過110億元人民幣,查結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案183件,震懾了違法者,凈化了市場環境;審結經營者集中案件2283件,查處未依法申報案件22件,有效預防市場壟斷,維護市場公平競爭。
㈡ 急求一個與《反不正當競爭法》或者是《反壟斷法》有關的案例分析
最典型的是目前國家發改委針對電信部門啟動的反壟斷審查,然後被內電信無緣無故斷了電話的容案例,不過尚無最終處理結果。或者是360與騰 訊當初的互掐,也啟動了反不正當競爭程序的。網上關於這兩件事的案例分析很多,也很典型,直接輸入關鍵字搜索就可以了
㈢ 反壟斷法十大案例發布有哪些
今年,我國《反壟斷法》頒布實施10周-年,其間取得了豐碩成果,確立了競爭政策的基礎性地位,建立了公平競爭審查制度。今年3月,依據《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組建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整合三家反壟斷執法機構職責,形成統一執法模式。
我國反壟斷工作過去取得哪些成效?今後還有哪些完善空間?記者采訪了相關負責人和專家。
我國反壟斷法治化水平不斷提高
自2008年8月1日《反壟斷法》實施以來,中國特色反壟斷法律體-系不斷完善。國-務-院出台了相關行政法規,反壟斷執法機關先後出台了經營者集中審查、反價格壟斷、禁止壟斷協議行為等部門規章12部、規范性文件3部、辦事指南和指導意見10部,大大提高了反壟斷法法律規范的可操作性。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出台了《關於相關市場界定的指南》並完成關於禁止濫用知識產權排除限制競爭指南、汽車業反壟斷指南、寬大制度指南、經營者承諾指南、違法所得和罰款計算指南、壟斷協議豁免程序指南等六部指南的研究起草工作。
「這些指南體現我國執法機構的執法思路和原則,分享執法經驗,給予經營者更清晰的指引。可以說,《反壟斷法》頒布實施10年,是我國反壟斷法治化水平不斷提高的10年。」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副局長、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委員兼秘書長甘霖說。
未來,我國反壟斷法律規則體-系仍需不斷完善。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競爭法中心主任黃勇認為,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反壟斷法實施也應進一步優化:一方面,應在總結過去10年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反壟斷法制度體-系,釐清概念、明確適用原則,為反壟斷執法、司法和守法提供更具可操作性的規范依據;另一方面,應盡快推進處於基礎性地位的競爭政策法制化,尤其是公平競爭審查制度法制化,與反壟斷法律制度有效銜接,以明確政-府與市場間的關系,保障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地位,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以競爭法治更好、更快地促進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
據統計,10年來,我國依法履行職責,注重發揮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場「無形的手」作用,依法打擊壟斷行為,查結壟斷協議案163件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案54件,累計罰款金額超過110億元人民幣,查結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案183件,震懾了違法者,凈化了市場環境;審結經營者集中案-件2283件,查處未依法申報案-件22件,有效預防市場壟斷,維護市場公平競爭。
反壟斷法的實施仍面臨不少挑戰
此前我國反壟斷執法部門分散在商-務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原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今年,國-務-院機構改革後,保留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並由新成立的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承擔反壟斷統一執法。
「3家反壟斷執法機構合並為一家,執法主體的融合,更有利於執法標準的統一和執法行為的協調。」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專家咨詢組召集人張-穹說。在《反壟斷法》頒布實施10周-年的時間節點上,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作為反壟斷統一執法機構,面臨著新的挑戰,反壟斷工作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
甘霖認為挑戰來自以下幾個方面:經濟高質量發展對競爭政策的實施提出新要求,要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鼓勵創新和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互聯網經濟等新經濟業態對反壟斷執法提出新要求,反壟斷執法無法照搬傳統的分析思路和評估方法。經濟全球化和企業競爭國際化,對加強反壟斷國際合作提出新要求,我們要加強反壟斷國際交流合作,共同維護國際市場的公平競爭。同時,新時代反壟斷工作對執法能力和水平提出新要求,我國執法隊伍建設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張-穹建議,做好新時期反壟斷工作首先要有大局觀念,我國經濟發展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是當前的重要任務,反壟斷工作應關注國民經濟發展的特點,並為此助力加油,推動經濟轉型發展。其次要有全球視野,要學習國外反壟斷執法機構的經驗,學習借鑒其先進理論、技術,密切跟蹤其重大執法案-件,精準分析鑒別其重大反壟斷政策。最後,還要有未來眼光,要充分認清數字經濟的發展趨勢,高度重視數字經濟的重大影響,勇於創新與數字經濟相適應的反壟斷理論等。
加大懲罰。
消息來自鳳凰網。
㈣ 案例分析題 :《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1、千事可樂命名存在《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市場混淆行為。有四種表現形式。其中《反不正當競爭法》第5條第(二)項是關於第二種表現形式的描述:「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或者使用與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稱、包裝、裝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購買者誤認為是該知名商品,」此種行為構成不正當競爭行為。2、大腕明星代言並發布廣告存在《反不正當競爭法》虛假宣傳行為。此種行為應注重分析何謂「引人誤解」。另外,注意此處與《廣告法》相結合的知識點,即在何種情況下廣告的經營者和發布者應承擔連帶責任。3、與其占市場份額達70%的主打飲料捆綁銷售存在《反壟斷法》上的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壟斷4、《消保法》中消費爭議解決的問題。在消費者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存在兩種情形:一種是輕微後果,如商品不符合質量,可以通過退貨等方式解決;另一種是造成嚴重後果,即對其他財產或人身造成了損害。第一種情況根據合同相對性原理,向銷售者要求賠償。而對於第二種情況,即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因商品缺陷造成人身或其他財產損害的,則可以向銷售者要求賠償,也可以向生產者要求賠償。這個規定突破了合同相對性原則。這個情況可以向銷售者要求退貨5、社會團體不可以推薦不合格產品
㈤ 求解案例分析題 用反壟斷法分析360與騰訊之戰案
你你好朋友這個不是我們考慮的問題,只要他們的軟體好用就可以了
㈥ 請舉出——【反壟斷法】實施以來的主要實例、案例。附上簡介/分析/出處為盼。謝謝!
在美國,反壟斷法被稱為「自由企業的大憲章」、在德國被稱為「經濟憲法」、在日本被認為是「經濟法的核心」,其地位凌駕於其他所有經濟法規之上。但即便在已經實施反壟斷法的全球100個國家和地區之間,它也是不同觀念的爭論焦點,已有的各國法律規則和實踐相差之大,遠超過其他法律部門。從一百年前誕生至今,反壟斷法的精神、實質也發生了很大改變,研究發達國家的反壟斷歷程對我們了解中國《反壟斷法》顯然將會有所裨益。
一般認為,美國1890年頒布的《抵制非法限制與壟斷保護貿易及商業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反壟斷立法。因最初是由參議院議員約翰·謝爾曼提出的議案,故稱《謝爾曼法》,由於當時企業兼並多是通過「托拉斯」的形式進行,所以這部法律也叫《反托拉斯法》。
利用《謝爾曼法》,美國政府曾成功地肢解了標准石油公司、美國煙草公司和AT&T(美國電報電話公司)這三個最有名的托拉斯。
在歐盟成立後,競爭法也成為其體系中重要的法律。主要包括建立歐共體、歐洲煤鋼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等三個基礎條約及相關文件,其法律效力凌駕於成員國的競爭法之上,後者不得與歐盟競爭法相抵觸。
在亞洲,日本政府為了趕超英美德等發達國家,集中財產參與國際競爭,先是鼓勵和保護壟斷。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憑借美國政府的干預,日本依照美國的反托拉斯法於1947年4月頒布了嚴厲的反壟斷法《禁止私人壟斷及確保公正交易法》,成功地肢解了三井、三菱、住友和安田4大財閥,並在以後多次對該法律進行了修改。除此以外,日本政府還為該法律的執行特別設立了公正交易委員會。
從第一步真正意義上的《反壟斷法》出台到現在已經有超過一百年的歷史。盡管因國情不同,各國的反壟斷立法以及司法實踐存在著差異,但因為反壟斷法基於的經濟學原理相同,因此近年在內容上體現出很大的趨同性。
而各國反壟斷法一個根本的原則就是:反對經濟活動中的壟斷行為,而不是反對企業的壟斷地位。■
國際反壟斷成效之一:資源重組
波音
在1996年宣布收購麥道後,波音公司就遭到了歐盟方面的巨大壓力,但此案在波音作出巨大讓步後最終得到了通過,其博弈過程顯示了反壟斷案件的復雜性
1996年12月15日,世界航空製造業第一巨頭美國波音公司宣布收購世界航空製造業排行第三的美國麥道公司,在全球飛機製造業引起了軒然大波。按照1996年12月13日的收盤價,波音公司完成這項收購共需出資133億美元。在波音公司和麥道公司合並之後,新波音公司的資產總額達500億美元,凈負債為10億美元,員工總數20萬人。1997年,新波音公司的總收入達到480億美元,成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民用和軍用飛機製造企業。
在二戰之後,波音公司以原有的B-52型轟炸機的生產設備和廠房為基礎大量生產波音707大型民用客機,奠定了其在世界大型民用客機生產領域的壟斷地位。1996年,該公司贏得了346架訂貨,是6年內訂貨最多的一年。
而波音公司和空中客車公司的競爭對手麥道公司的競爭實力則正在不斷下降,其佔世界民用客機市場的份額已從原有的22%下降到兼並前的不足10%。從軍工產品來看,盡管麥道公司曾經是世界最大的軍用飛機製造商,生產了著名的F-15、FA—18等戰斗機,但在1994年,美國的洛克希德與馬丁·瑪瑞塔合並,組成了洛克希德·馬丁與麥道公司展開了激烈的競爭。1996年,洛克希德·馬丁又斥資91億美元,兼並了另一家軍工大企業——勞若。三家公司聯合之後的年銷售額達到300億美元,是麥道公司年銷售額的兩倍,極大地削弱了麥道公司的競爭實力。現實表明,波音公司通過兼並麥道需要擴大生產能力,增加生產技術人員,而陷入困境的麥道也需要通過被兼並來尋找生機。
此案爭議的焦點在於,根據美國的有關法律,如此大規模的合並必須經過美國反壟斷當局的批准。關於兼並的允許范圍,法律中明確規定,如果兩家公司合並以後市場份額的平方和大於1800,公平交易部的反壟斷處或聯邦貿易委員會就有權立案調查。照此規定計算,波音所佔的市場份額為60%,僅其一家的平方就是法律條文規定的兩倍,麥道所佔的市場份額為15%,兩家市場份額平方和為3825,是立案調查標準的兩倍多,但最終還是獲得了美國政府的放行。
由於這起合並事件使世界航空製造業由原來波音、麥道和空中客車三家共同壟斷的局面變為波音和空中客車兩家之間進行超級競爭,因此波音公司兼並麥道公司事件對歐洲飛機製造業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在政府和企業各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1997年1月,歐洲委員會開始對波音兼並麥道案進行調查;5月,歐洲委員會正式發表不同意這起兼並的照會;7月16日,來自歐盟15個國家的專家強烈要求歐洲委員會對這項兼並予以否決。美國和歐洲各主要國家的政府首腦紛紛捲入這場兼並和反兼並的沖突之中。
一時間,美國與歐洲出口企業之間醞釀著引發貿易大戰的危機。最後,為了完成兼並,波音公司在1997年7月22日不得不對歐盟做出讓步,其代價是:1.波音公司同意放棄三家美國航空公司今後20年內只購買波音飛機的合同;2.接受麥道軍用項目開發出的技術許可證和專利可以出售給競爭者(空中客車)的原則;3.同意麥道公司的民用部分成為波音公司的一個獨立核算單位,分別公布財務報表。
經15個歐盟國家外長磋商之後,7月24日,歐洲正式同意波音兼並麥道;7月25日,代表麥道75.8%的股份,持有2.1億股的股東投票通過麥道公司被波音公司兼並。1997年8月4日,新的波音公司開始正式運行。至此,世界航空製造業三足鼎立的局面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兩霸相爭的新格局。
國際反壟斷成效之二:終遭肢解
標准石油
作為美國歷史上最為強大的托拉斯,標准石油受到了美國政府長達20多年的起訴和打擊,並最終遭到分拆,這一案例為美國乃至全球的反壟斷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作為全球第一家托拉斯(以高度聯合形式組成的綜合性企業集團),標准石油的解散無疑是全球反壟斷史的一個標志性事件,其所造成的影響在一個世紀後的今天依然意義非常。
1870年1 月10日,洛克菲勒在俄亥俄州創建了標准石油這家有史以來最為強大的壟斷企業,其定名是為了標榜該公司出產的石油是顧客可以信賴的「符合標準的產品」。到1879年底,標准公司作為一個合法實體成立剛滿9年時,就已控制了全美90%的煉油業。自美國有史以來,還從來沒有一個企業能如此完全地獨霸過市場。
1882年,洛克菲勒在他的律師多德首度提出的「托拉斯」這個壟斷組織的概念指導下合並了40多家廠商,壟斷了全國80%的煉油工業和90%的油管生意。 1886年,標准石油公司又創建了天然氣托拉斯,並最後定名為美孚石油公司。1888年,公司開始進入上游生產,收購油田。1890年,標准石油公司成為美國最大的原油生產商,壟斷了美國95%的煉油能力、90%的輸油能力、25%的原油產量。標准石油公司對美國石油工業的壟斷一直持續到1911年。
以標准石油為首,美國歷史上一個獨特的時代——壟斷時代就此到來。托拉斯迅速在全美各地、各行業蔓延開來,在很短的時間內,這種壟斷組織形式就佔了美國經濟的90%。
在國際市場上,標准石油也迅速取得了支配性的地位。19世紀80年代,由於美國的工藝已使標准公司的產品優於歐洲人的產品,因而標准公司贏得了歐洲大部分地區的煤油市場。在19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煤油出口佔到全部美國石油產量的一半以上。從價值上說煤油佔美國出口貨的第四位;在工業製品中占第一位。歐洲則是它的最大市場,而其中至少有90%的出口煤油是經過標准石油公司之手出去的。
隨著標准石油的不斷膨脹,它也成為了美國政府反托拉斯的頭號打擊對象,被作為「進行欺詐、高壓、行使特權」的代表,首當其沖受到批判。1890年,美國政府頒布《謝爾曼法》,美孚石油托拉斯不得不解散。但事實上,洛克菲勒的石油帝國仍然存在,各分公司仍然步調一致,協同作業;各公司的收入還是由以洛克菲勒為中心的委託人來管理。1899年6月,洛克菲勒改組美孚石油公司,以新澤西州的美孚公司重新登記,美孚石油公司的石油霸主地位再次得以確立。但在1908年,西奧多·羅斯福出任美國總統,開始了托拉斯與反托拉斯之間最為激烈的對抗。羅斯福提出要將壟斷市場、勾結鐵路的美孚石油公司徹底鏟除。1911年5月,美國最高法院宣判美孚石油公司解散,洛克菲勒為之辛苦經營40年、耗盡畢生精力的石油王國轟然倒塌。美孚石油公司被分成38個獨立的企業,各自成立董事會。
盡管被分拆已近一個世紀,但今天人們依然能看出當年這個石油帝國的龐大。如今全球排名前兩位的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和德士古-雪佛龍均來自於當年的標准石油,其中的埃克森-美孚更為《財富》雜志2006年度財富500強的首位。
國際反壟斷成效之三:霸權受限
微軟
在全球PC機操作系統等軟體市場佔有巨大的市場份額的微軟在2000年險遭美國政府分拆。盡管最終幸運地逃過了一劫,但微軟在世界各地都長期陷入了反壟斷訴訟的漩渦,微軟的案例在經濟學界也引起了巨大的爭議
身為全球最大的軟體商,1975年成立的微軟公司在全球PC機操作系統等軟體市場佔有巨大的市場份額,經常被推上反壟斷法庭。但其中最為危險的,莫過於1998年5月18日美國司法部向微軟發起的反壟斷訴訟。
在裁決書中,聯邦法官托馬斯·傑克遜在宣布微軟是壟斷機構。在其調查報告中稱:微軟在Intel個人電腦操作系統市場中,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利。
此後形勢立刻向不利於微軟的方向發展。1999年12月8日,美國19州和司法部再一次起訴微軟公司違背反壟斷法《謝爾曼法》。隨後INTEL宣布解除其與微軟多年的同盟關系。主審法官傑克遜出具了《微軟壟斷明證》,進一步證實微軟壟斷是事實。媒體和政府不斷提出拆分微軟公司的可能性。
在2000年4月4日,法庭宣判微軟違反了美國反壟斷法《謝爾曼法》,使用阻礙競爭的手段維持微軟的壟斷地位,傑克遜稱微軟違反了謝爾曼反壟斷法的核心部分。微軟的三項罪名是:通過反競爭行為維持壟斷;企圖壟斷瀏覽器市場和將其瀏覽器與操作系統捆綁。
2000年6月,傑克遜法官作出將微軟一分為二的判決,一個專營電腦操作系統,另一個則經營除去操作系統外微軟目前所經營的其他內容,包括Office系列應用軟體、IE瀏覽器等,微軟隨後以法官傑克遜的司法公正性有問題提出上訴。2001年6月,美國哥倫比亞特區聯邦上訴法院作出裁決,駁回地方法院法官傑克遜作出的將微軟一分為二的判決,但維持有關微軟從事了違反反壟斷法的反競爭商業行為的判決,判決微軟利用在操作系統市場上的壟斷力量打擊競爭對手,與電腦製造商和軟體開發商簽訂一些排他性合同違法,微軟最終艱難度過風波。■
國外反壟斷大事年表
1624年 英國頒布《壟斷法》,它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部具有現代意義的專利法。
1890年 美國國會通過《謝爾曼法》,全稱《抵制非法限制與壟斷保護貿易及商業法》。1890年7月20日,該法在國會通過,成為世界上最早的反壟斷法,也就被稱為全球反壟斷法之母。
1911年5月15日 美國最高法院終審裁定美孚石油公司(即前標准石油公司)壟斷貿易成立。勒令美孚必須在從1911年6月1日開始的6個月內把該壟斷企業分成34家公司。
1911年 美國反托拉斯局起訴美國煙草公司,利用掠奪性定價等方式壟斷煙草業,控制95%的美國香煙市場。該公司被裁定有罪,勒令拆分為16家公司,現在仍在運作的包括雷諾士及英美煙草。
1911年 美國司法部起訴美國鋼鐵公司,指其長期控制市場的50%,但最高法院於1920年宣布其無罪。
1914年 美國《克萊頓反托拉斯法》與《聯邦貿易委員會法》頒布。
1947年 日本頒布《禁止私人壟斷及確保公正交易法》(一般簡稱為《壟斷禁止法》)。
1949年 美國司法部對美國電報電話公司(AT&T)提起了反壟斷指控,要求AT&T公司與韋斯特公司相分離。但該案在1956年不了了之,其壟斷地位並未受到損害。
1957年 德國通過首部反壟斷法即《反對限制競爭法》,維護德國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
1962年 歐盟理事會通過了第17號條例,該條約規定了適用於限制競爭性做法和濫用支配地位的一般規則,確立了歐盟的反托拉斯法制度。
1969年 反托拉斯局起訴IBM長期壟斷計算機市場,將電腦硬體和軟體捆綁銷售。這宗訴訟是美國政府首次挑戰電腦行業,拖延了13年之久,司法部在1982年將案件撤銷。
1974年 美國司法部再次向AT&T提起反壟斷指控。AT&T公司於1984年一分為八,保留原公司名稱的AT&T只能經營長話業務,被肢解的七個小貝爾如西南貝爾、太平洋貝爾、大西洋貝爾等只能經營市話業務,並受政府的監督和管制。
1976年 美國實行《反托拉斯改進法》,企業並購必須經聯邦貿易委員會或聯邦司法部的審批。
1992年 美國司法部和聯邦貿易委員會聯合頒布了《1992年橫向合並准則》,重點規范企業間的橫向合並,如果影響市場結構,就可予以起訴。
1998年5月 美國聯邦政府和19個州及哥倫比亞特區政府指控微軟公司壟斷。指控微軟的罪狀主要包括,將「探索者」網路瀏覽器與視窗98操作系統捆綁銷售,以終止視窗操作系統的使用許可證為威脅,以捆綁銷售的方式強迫IBM、康拜等個人計算機製造商安裝「探索者」瀏覽器,脅迫網路服務商放棄使用導航者而改用「探索者」。所有這些罪狀都涉及到微軟公司的不公平商業競爭行為。
1999年 美國首例維生素市場的反壟斷訴訟,持續時間長達5年。最終,被告瑞士羅氏公司被處以4.62億歐元的罰款,元氣大傷後於2002年退出了維生素業務。
2000年6月7日 美國最高法院推翻了哥倫比亞特區聯邦地方法院法官托馬斯·傑克遜將微軟公司一分為二的拆分判決。
2004年5月1日 隨著反托拉斯法的執法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歐盟進行了反托拉斯制度的根本改革,正式實施新的反托拉斯執法制度。
㈦ 案例分析(經濟法)
第七十七條 設立股份有限公司,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發起人符合法定人數;
(二)發起人認購和募集的股本達到法定資本最低限額;
(三)股份發行、籌辦事項符合法律規定;
(四)發起人制訂公司章程,採用募集方式設立的經創立大會通過;
(五)有公司名稱,建立符合股份有限公司要求的組織機構;
(六)有公司住所。
第七十八條 股份有限公司的設立,可以採取發起設立或者募集設立的方式。
發起設立,是指由發起人認購公司應發行的全部股份而設立公司。
募集設立,是指由發起人認購公司應發行股份的一部分,其餘股份向社會公開募集或者向特定對象募集而設立公司。
第七十九條 設立股份有限公司,應當有二人以上二百人以下為發起人,其中須有半數以上的發起人在中國境內有住所。
第八十條 股份有限公司發起人承擔公司籌辦事務。
發起人應當簽訂發起人協議,明確各自在公司設立過程中的權利和義務。
第八十一條 股份有限公司採取發起設立方式設立的,注冊資本為在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的全體發起人認購的股本總額。公司全體發起人的首次出資額不得低於注冊資本的百分之二十,其餘部分由發起人自公司成立之日起兩年內繳足;其中,投資公司可以在五年內繳足。在繳足前,不得向他人募集股份。
股份有限公司採取募集方式設立的,注冊資本為在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的實收股本總額。
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本的最低限額為人民幣五百萬元。法律、行政法規對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本的最低限額有較高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八十二條 股份有限公司章程應當載明下列事項:
(一)公司名稱和住所;
(二)公司經營范圍;
(三)公司設立方式;
(四)公司股份總數、每股金額和注冊資本;
(五)發起人的姓名或者名稱、認購的股份數、出資方式和出資時間;
(六)董事會的組成、職權和議事規則;
(七)公司法定代表人;
(八)監事會的組成、職權和議事規則;
(九)公司利潤分配辦法;
(十)公司的解散事由與清算辦法;
(十一)公司的通知和公告辦法;
(十二)股東大會會議認為需要規定的其他事項。
第八十三條 發起人的出資方式,適用本法第二十七條的規定。
第八十四條 以發起設立方式設立股份有限公司的,發起人應當書面認足公司章程規定其認購的股份;一次繳納的,應即繳納全部出資;分期繳納的,應即繳納首期出資。以非貨幣財產出資的,應當依法辦理其財產權的轉移手續。
第八十五條 以募集設立方式設立股份有限公司的,發起人認購的股份不得少於公司股份總數的百分之三十五;但是,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八十六條 發起人向社會公開募集股份,必須公告招股說明書,並製作認股書。認股書應當載明本法第八十七條所列事項,由認股人填寫認購股數、金額、住所,並簽名、蓋章。認股人按照所認購股數繳納股款。
第八十七條 招股說明書應當附有發起人制訂的公司章程,並載明下列事項:
(一)發起人認購的股份數;
(二)每股的票面金額和發行價格;
(三)無記名股票的發行總數;
(四)募集資金的用途;
(五)認股人的權利、義務;
(六)本次募股的起止期限及逾期未募足時認股人可以撤回所認股份的說明。
第八十八條 發起人向社會公開募集股份,應當由依法設立的證券公司承銷,簽訂承銷協議。
第八十九條 發起人向社會公開募集股份,應當同銀行簽訂代收股款協議。
代收股款的銀行應當按照協議代收和保存股款,向繳納股款的認股人出具收款單據,並負有向有關部門出具收款證明的義務。
第九十條 發行股份的股款繳足後,必須經依法設立的驗資機構驗資並出具證明。發起人應當自股款繳足之日起三十日內主持召開公司創立大會。創立大會由發起人、認股人組成。
發行的股份超過招股說明書規定的截止期限尚未募足的,或者發行股份的股款繳足後,發起人在三十日內未召開創立大會的,認股人可以按照所繳股款並加算銀行同期存款利息,要求發起人返還。
第九十一條 發起人應當在創立大會召開十五日前將會議日期通知各認股人或者予以公告。創立大會應有代表股份總數過半數的發起人、認股人出席,方可舉行。
創立大會行使下列職權:
(一)審議發起人關於公司籌辦情況的報告;
(二)通過公司章程;
(三)選舉董事會成員;
(四)選舉監事會成員;
(五)對公司的設立費用進行審核;
(六)對發起人用於抵作股款的財產的作價進行審核;
(七)發生不可抗力或者經營條件發生重大變化直接影響公司設立的,可以作出不設立公司的決議。
創立大會對前款所列事項作出決議,必須經出席會議的認股人所持表決權過半數通過。
第九十二條 發起人、認股人繳納股款或者交付抵作股款的出資後,除未按期募足股份、發起人未按期召開創立大會或者創立大會決議不設立公司的情形外,不得抽回其股本。
第九十三條 董事會應於創立大會結束後三十日內,向公司登記機關報送下列文件,申請設立登記:
(一)公司登記申請書;
(二)創立大會的會議記錄;
(三)公司章程;
(四)驗資證明;
(五)法定代表人、董事、監事的任職文件及其身份證明;
(六)發起人的法人資格證明或者自然人身份證明;
(七)公司住所證明。
以募集方式設立股份有限公司公開發行股票的,還應當向公司登記機關報送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的核准文件。
㈧ 求幾個反壟斷法經典案例
8月1日,北京4家防偽企業將國家質檢總局訴至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認為國家質檢總局在推廣「中國產品質量電子監管網」的過程中,違反了反壟斷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屬行政違法,涉嫌行政壟斷。該案可能成為反壟斷法實施後第一件提起訴訟的案件(《西安晚報》8月3日)。
對此,應當毫無疑問的是,隨著反壟斷法的實施,以及市場各界對壟斷危害性認識加深進步,及其市場主體對市場公平競爭環境的需求,日後社會會對行政與市場關系,及其行政於市場管理方式合法性與合理性,會呈現出越來越高的訴求。而這種與具體企業切身利益有著密切關系的訴求,也會因為法制的逐步健全,會像上述案件一樣,轉化為對行政權力運行過程的規范性監督。因而從此角度講,國家質檢總局這次被訴,其中也許有著某些不可多得的「里程碑」含意。
首先是,由我國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新興加轉軌」、及經濟轉軌動力主要源自行政權力的經濟階段性特徵所決定,或許會因為行政權力本身對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缺陷、也許會因為受計劃經濟思路的痕跡影響、更甚至於會因為目前行政管理與經濟活動之間的利益關系存在。應該說,現有這樣的行政與市場多種的交叉關系,在結果上,都可能會使行政權力在進行具體市場監管時,表現出缺位、錯位、越位的權力「時期」弊病。對此,就拿上述國家質檢總局的「電子監管網」推廣過程為例,也許國家質檢總局的初衷是出於建網的心情急切,或許也可能是由於對某種具體產品質量的相信與青睞,因而在推廣過程中,自覺或不自覺地流露出了一種行政傾向。素不知,正是因為這種完全可能是處於行政善意的傾向,由於其中與質檢總局有著某種可能的利益關系,並沒有經過具備市場公信的程序的認定,所以,如此的行政「推廣」在結果上,就會對市場其它相關產品失去本應該有的公平競爭的機會,可以說,在性質上這的確是一種排斥、限制競爭的不公正行為。
還有在行政與市場關繫上,尤其是在市場反壟斷管理上,應該說行政管理的就應定位於「裁判員」的角色,行政監管職責就是要提供公平競爭的制度環境,以及保證市場公平競爭秩序。就此同樣以上述的質檢總局「推廣」事例來說,行政應該以公平的競爭程序,並以這種為市場公認並具公信的競爭程序為平台,完全可以、也應該讓相關企業產品通過各自競爭並由市場來決定誰才是真正的「最優」產品,並且值的「推廣」。而與此對照,國家質檢總局這次之所以會引起相關企業不滿、並被訴至法院,其中很可能就是質檢總局在此問題上,將本應由市場競爭來解決的問題錯作行政可以決定范圍的問題。可以說,如果背後不存在相關企業所指的利益關系,那至少也可以說是一種因行政認識錯誤,而引出的越位與錯位的表現。 當然,此案結果究竟如何尚還要有待法院的判決。但有一關鍵點現在就可確定無疑,那就是在市場經濟推進進程中,行政監管的目標與出發點應該是促進市場公平競爭與保護消費者利益。否則,就可能會走向市場經濟規律要求背道而馳。對此,要警惕!
㈨ 請舉出一個反壟斷法的案例及分析。 要求:2000字以上。 要是答案好可以追加分數~~謝謝大家~~~
新經濟時代的微軟反壟斷案
2002年11月2日,本是一個平平常常的日子,但對於美國司法部、微軟及其競爭對手來說,卻是一個有苦有甜的日子。這天,司法部和微軟達成的結案協議書送達聯邦法院後,聯邦法官科林-科特利迅速批准了該解決方案,微軟和司法部握手言和,長達幾年的微軟反壟斷案總算塵埃落定。盡管多數分析家認為,11月2日的結案協議書代表著微軟的一大勝利,微軟終於逃過被分割的一劫;但是,也有學者指出,事情看來並非如此簡單,透過微軟反壟斷案,後面還有很多更深層次的問題有待進一步求解。
微軟真能高枕無憂?
微軟雖然逃脫了被一分為二的命運,但它從此真能高枕無憂?
本次反壟斷案,是美國政府五十多年來掀起的最大一起針對企業的反托拉斯案。1998年5月,聯邦政府司法部協同包括美國最大的州——加利福尼亞和首都華盛頓在內的18州1市,以微軟違反反托拉斯法為由,將世界上最有權勢的公司推上了法庭。然而,在11月2日聯邦法官科林-科特利批准了微軟和司法部達成的反壟斷案解決方案後,和美國聯邦政府共同狀告微軟的18州1市卻出現分裂,其中包括加州和華盛頓市在內的9州1市,認為司法部和微軟的協議不足以抑制微軟的壟斷傾向,難以保護消費者的利益,決定繼續和微軟較量下去,但目前還不知道這9個州是否會對科特利的判決進行上訴;而其他9個州則認可了微軟案的協議,打算從此偃旗息鼓。
盡管如此,微軟的競爭對象、電腦製造商Sun微系統公司卻表示,它將不會就此罷休並且將繼續把微軟反托拉斯案抓住不放,雖然在反對微軟實施壟斷行為時遇到法律挫折,它還是將力勸各州對該案提起上訴。
現在來看,即使9個州和Sun公司上訴,微軟被拆分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但即便這樣,微軟也不能像過去一樣無視競爭對手和消費者的警告而為所欲為了,也就是說,微軟從今以後並不能高枕無憂。為什麼這么說呢?首先,2001年美國上訴法院7位法官對微軟作出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司法判決還存在,這就像一把達摩克利斯劍一樣,隨時懸在微軟的頭頂上,只要微軟以後重犯前科,這把達摩克利斯劍就會刺向它;其次,也是最重要的,為防止微軟的壟斷行為,司法部在和微軟達成的協議中,對它設置了多方面的限制:一是微軟得向其他公司公開其部分計算機代碼,使這些公司能設計和視窗兼容的軟體,其中包括為伺服器設計軟體的公司,這一協議條款將防止微軟利用視窗對伺服器市場進行壟斷。二是協議要求微軟不得干涉計算機製造商選擇什麼樣的軟體,除非這些軟體和視窗有技術上的沖突。三是為了保證反壟斷措施的實施,司法部有權檢查微軟的代碼、企業內部文件、賬戶以及相關的記錄等。四是司法部還將在微軟總部設立一個3人專家委員會,專門監督微軟對協議的執行情況。專家由微軟和政府各選一名,另一名由雙方協商挑選,委員會的費用由微軟全部支付。司法部和微軟還商定,這一協議有效期5年,屆時視情況可延長兩年。
正因為有這些「緊箍圈」,美國司法部長阿什克羅夫特才會在法院判決後信心十足地表示,司法部將「強烈保證」微軟遵守解決方案,密切關注微軟對各條款的執行情況。
美國反壟斷法的轉向
但是,微軟畢竟成功地逃脫了被分割的命運。所以,人們也就自然要問個為什麼。
其實,從1990年聯邦貿易委員會開始對有關微軟壟斷市場的指控展開調查算起,美國政府對微軟的反壟斷行動已歷時10年多,其間白宮兩易其主。根據司法部的指控,傑克遜法官曾於1997年年底裁定,禁止微軟將其網路瀏覽器與「視窗」捆綁在一起銷售,但第二年5月上訴法院駁回了傑克遜的裁決。於是,司法部和18個州1市於1998年5月再次將微軟拖上被告席,這一次微軟險些被分拆為兩家公司。2001年6月28日,美國哥倫比亞特區聯邦上訴法院作出裁決,駁回地方法院法官傑克遜去年6月作出的將微軟一分為二的判決,但維持有關微軟從事了違反反壟斷法的反競爭商業行為的裁決。上訴法院要求地方法院指定一位新法官重新審理這一歷史性的反壟斷案。
微軟的命運之所以能夠發生如此戲劇性的轉折,客觀地說,有兩個原因:一是與大企業有密切關系的共和黨總統布希在2001年入主白宮及阿什克羅夫特掌管司法部;二是微軟有強大的律師團和顧問團,因此,也就有向國會和法院進行強大游說的能力。但是,除此之外,專家們認為,更主要的,是美國的反壟斷法發生了變化,即從過去的維護價格競爭轉向新經濟時代的促進創新。
美國的反壟斷工作可追溯到19世紀末。1890年,美國通過了第一部反壟斷法——謝爾曼法。在此後的100多年間,美國國會又通過了一系列補充性法案來加強反壟斷工作,這些法律構成了美國政府反壟斷的基礎。美國的反壟斷法適用於幾乎所有行業和公司。反壟斷法禁止3類違法行為:阻礙交易的行為;有可能大幅降低某一特定市場競爭程度的企業兼並;旨在獲得或維持壟斷地位的反競爭行為。美國政府實施反壟斷法的最終目的是「通過促進市場競爭來保護經濟自由和機會」。
從美國的反壟斷法來看,雖然通過「不正當行為」維持或獲得壟斷地位是違法的,但一家公司擁有壟斷地位或企圖獲得壟斷地位並不一定違法。所以,壟斷行為如果不是通過不正當的方式,就構不成拆分的理由。這實際上就等於說,在新經濟時代,用拆分來破除壟斷已經落伍。因為在新經濟時代,網路科技具有高競爭性及快速更新換代的特點,任何領先的技術都將被更加先進的技術所代替,在高速增長的科技領域,壟斷往往是一時的事情。
而在法官們的眼裡,微軟是新經濟的代表,新經濟的生命力在於不斷的技術創新。微軟也是以創新為武器來為自己辯護的,比爾•蓋茨在法庭上說,美國的反壟斷法是為了保護競爭機制而不是保護競爭對手,反壟斷法不反對通過正常競爭獲得的壟斷地位,而是反對運用不正當的競爭手段來獲得或者鞏固壟斷地位。AT&T(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的拆分是由於它的壟斷地位是通過美國政府的特殊政策確立的,而微軟在操作系統上的地位是通過市場競爭獲得的。
有關專家指出,與美國歷史上一些重大反壟斷案相比,微軟案具有顯著的特點。首先,微軟基本上是靠自我發展起來的壟斷公司;而在1911年和1984年分別被分拆的美孚石油公司和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則都是靠並吞競爭對手成為各自行業的「巨無霸」的。其次,微軟的發展是以知識產權和知識創新為基礎的。如果「視窗」軟體多年一貫制,可能早就被市場淘汰了。再次,微軟雖然對個人電腦操作系統市場擁有絕對壟斷權,但並沒有利用這一壟斷優勢無理地抬高價格,其網路瀏覽器開始時還是免費贈送的。此外,這是美國進入新經濟時代以來最具代表性的反壟斷案件,其結局很可能成為今後高技術領域反壟斷案件的一個判例。
因此,針對這樣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案件,美國司法部打出了「推動創新」的旗號。在傑克遜2001年作出分割微軟的判決前夕,當時的司法部長雷諾表示,對微軟採取反壟斷行動是為了創造競爭環境,以增加消費者的選擇。這種觀點得到不少反壟斷問題專家的贊同。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反壟斷問題專家羅伯特•利坦認為,在美國的絕大部分行業中,創新是最重要的推動力,因此,微軟一案必須具有開創先例的價值。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新增長理論」的創立者保羅•羅默同樣支持對微軟採取反壟斷行動。他認為,創新是決定消費者福利的最重要因素,而競爭比壟斷更有可能帶來創新。
保持創新的活力是美國經濟能否繼續領先於世界的關鍵,近幾年來,美國以反壟斷為核心的競爭政策重點轉向促進創新。可以說,正是為了重振信息產業,促進科技發展,美國政府最終放棄分拆微軟。
不過,在美國經濟學界,對反托拉斯法質疑的聲音漸漸多了起來。一些學者認為,目前的反壟斷措施經常是對取得市場支配地位的企業不利,哪怕企業的支配地位是通過高效和低價取得的;而在現實中,企業壟斷與否,企業到底是推動了競爭還是抑制了競爭很難判斷。比如,著名的自由派經濟學家弗里德曼指出,「多年來,我對反壟斷法的認識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我剛入行的時候,作為一個競爭的支持者,我非常支持反壟斷法,我認為政府能夠通過實施反壟斷法來推動競爭。但多年的觀察告訴我,反壟斷法的實施並沒有推動競爭,反而抑制了競爭,因為官僚總捨不得放棄調控的大權。我得出結論,反壟斷法的害處遠遠大於好處,所以最好乾脆廢除它。」美國經濟學界的另一大亨、價格理論大師阿曼•阿爾欽說:「我想根本沒有經濟學家會支持司法部對微軟的起訴,至少我沒有見過。」的確,對於當年曾困惑大經濟學家馬歇爾的壟斷與競爭的關系問題,甚至對於微軟的捆綁銷售究竟是壟斷還是競爭行為的問題,至今沒有一個能令人折服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不管微軟案結果如何,它必然對美國反壟斷政策的走向產生影響。
總之,隨著自由放任的經濟理論卷土重來,在新經濟時代,被奉為自由競爭市場經濟守護神的反壟斷法也在尋求改變。微軟案正集中反映了經濟學家們對此問題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