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的主體的權利結構
1. 經濟法的主體結構
經濟法主體結構,是在一國的經濟法的基本框架內,按照一定的標准劃分和歸納所形成的各類經濟法主體,基於各自在本國經濟法律關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形成的一種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模式。簡言之,經濟法主體結構就是一種由各類經濟法主體有機組合所形成的關系模式。經濟法主體結構的構建,首先須對經濟法主體進行系統劃分和歸納;然後基於各自在本國經濟法律關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再將各類經濟法主體加以有機組合,進而形成一種較為科學、合理的關系模式暨經濟法主體結構。
我國經濟法的「三層框架」其本身就隱含了三類經濟法主體(即政府、市場和社會中間層)之間的三種關系模式:①「政府←→市場」的關系模式;②「政府←→社會中間層」的關系模式;③「市場←→社會中間層」的關系模式。從某種意義上說,「三層框架」就是以上三種關系模式有機組合而成的一種關系模式(即政府←→社會中間層←→市場)。有學者認為,理想的「三層框架」應該是對稱互動的「三層框架」,在這中理想的關系模式下,社會中間層有適度獨立的地位,政府通過社會中間層協調市場的力度與市場通過社會中間層作用與政府的力度大體均衡。理想的「三層框架」,是一種以「社會中間層」為中點,以「政府」和「市場」為端點,左右對稱互動的(直)線型的關系模式。在中國的現實中,社會中間層尚未成為與政府、市場相對獨立的第三種力量,在許多領域還不存在社會中間層或者只有其名而無其實,政府通過社會中間層協調市場的力度遠遠超過市場通過社會中間層作用與政府的力度。因而,在中國的經濟法律關系的現實中,線型的左右對稱的「三層框架」的關系模式是尚未定型的。但是,組成「三層框架」基礎的三類經濟法主體(即政府、市場和社會中間層)又是客觀存在的。中國現階段的經濟法主體結構是非線型的關系模式
這種「三角」型的關系模式是政府、社會中間層、市場等三大類經濟法主體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所共同組成的一種較為合理的經濟法主體結構。
2. 經濟法的主體是什麼
經濟法來律關系的主體亦稱經濟法的主源體,是指在經濟管理和協調過程中依法獨立享受經濟權利和承擔經濟義務的當事人。享有經濟權利的當事人稱為權利主體,承擔經濟義務的當事人稱為義務主體,它們是經濟法律關系的第一要素。經濟法主體必須具備一定的主體資格。主體資格是指當事人參加經濟法律關系、享受經濟權利和承擔經濟義務的資格或能力。
3. 經濟法主體的范圍
(一)經濟法律關系的主體
經濟法律關系的主體是指在經濟法律關系中享有權利、承擔內義務的當事人或參容加者。
取得經濟法主體資格,有法定取得和授權取得兩種方式。
我國經濟法主體的范圍包括:
1.國家機關。
2.企業和其他社會組織。
3.企業內部組織和有關人員。
4.公民及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
4. 經濟法主體的職權和經濟法主體的權利,都是必須依法行使且不可放棄的。
【答案】√
【答案解析】本題考核經濟法主體的權利與專義務的界定。經濟屬法主體的權利,是經濟法主體中的接受調控和規制的主體依經濟法的規定而可以為或不為-定行為,或要求其他主體為或不為-定行為的可能性,這種權利是可以放棄的。
5. 經濟法主體的權利和義務的一致性
經濟法主體的權利和義務的一致性
一、責任、紀律與自主:更為廣泛意義上的經濟責任制
(一)經濟責任制的概念
經濟責任制,作為公有制中的經濟管理制度,同時也是公有制組織之間及組織內部的一種經濟法律制度。經濟責任制不僅僅是一種管理關系,同時是一種法律關系。經濟責任制通過法定或是約定的法律形式,確定各方的權利義務,以及相應的經濟指標和經濟核算,採取獎勵和制裁來實現對於主體行為的引導。由此,經濟責任制是一種完全的法律制度。它是指,在公有制領域內的經營管理中,國家、集體和個人之間相互承擔經濟義務和相應的享有權益的經濟法律關系和制度。廣義的經濟責任制,也包括非公有制領域的經營管理責任制關系,如私營企業的經理與董事會的關系、董事與股東的關系等,但其主要由私法自治或當事人意思自治,一般而言不屬於經濟法的范疇。
經濟責任制實行的主要范圍有:國家機關之間,如政府對人大,上級對下級;國家與公有組織之間,如國有企業對出資的機關、主管部門和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個人與組織之間,如國有股東代表、董事、監事等對其委派機關,個人承包者對集體、企業或政府主管部門;組織內部,如實行內部承包或崗位責任制等。
有必要指出的是,這里所說的經濟責任制,不同於以往所稱的經濟責任制 ,如「經濟責任制是在國家計劃指導下,以提高社會經濟效益為目的,實行責、權、利緊密結合的生產經營管理制度」 ,這種經濟責任制只是一種局限於公有競爭性組織內的管理制度,忽視了經濟法中經濟主體的統一性。作為強調管理的經濟責任制,我們所指的是一種更為廣泛意義上的經濟責任制。經濟責任制不僅僅是對公有競爭性組織而言的,它同時存在或應當存在於經濟管理機關為代表的所有公有制組織。實質上,企業同政府機構的共性在於它們都是層級組織,經濟責任制在任何一個經濟組織中都存在,政府經濟管理機關作為公法意義上的組織,在依法治國、依法調整和管理市場中同樣要依照經濟責任制來組織,它更深刻的表明了經濟法上的公有經濟管理主體的特色所在。公有經濟管理主體同競爭性組織的管理是相通的,經濟法中主體的統一性,也要求將公有組織的管理統一調整,因而,我們所說的經濟責任制,要比經營責任制的范圍要廣。這也是經濟法主體的統一性所決定的。
(二)與相關概念的比較
第一,責任制。責任制不僅僅是法律上的范疇,它實質上是對一定的人或組織所負擔的工作和應該完成的任務必須切實負起責任的一種強制性的規定或約束 .責任制的出現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隨著分工與專業化的發展,以及組織一體化的發展,管理學逐漸獨立而成為一門學科 .責任制體現了管理中的角色分工、利益與責任相一致的思想。公有制組織的出現,使得責任制逐步上升為法律。體現在經濟法中就是經濟責任制。當然,法律上的責任制不僅僅包括經濟責任制,同時也包括其它法律部門中的各種責任制。
第二,經濟責任。經濟責任制與經濟責任的概念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經濟責任制是公有制組織的管理經營在各個領域、各個部門、各環節和各方面的責任制度,同時一種具體的法律制度,是將權利、義務和責任、利益等結合起來的生產管理經營制度。它更多的強調經濟責任中的角色責任,強調依法來實現對經濟生活的管理經營。而經濟責任則是經濟法的基本范疇,經濟責任制這一經濟法的部門制度需要經濟責任來加以保障。在經濟責任制中,經濟法主體應當依照法定義務和約定義務來作出一定的作為或是不作為,在經濟法主體不或不當履行經濟義務時,則產生經濟責任,從而引致相應的制裁。
第三,經濟許可權。所謂經濟許可權,是指「經濟法主體享有的經濟權利和承擔的經濟義務的總和」 .經濟許可權的概念是由蘇聯經濟法學家提出來的,它與經濟機關的概念相聯系,「經濟許可權是依據每一個機關的活動宗旨決定的……不是一般許可權,而是專門許可權,它只允許經濟機關進行符合自己任務的某項活動」 .許可權的概念來自於行政法,屬於國家的管理機關的權利義務的總和。而經濟法上的經濟許可權不僅僅包括經濟管理性質的權利義務,而且包括具有經濟利益性質的財產性權利義務 .經濟責任制同經濟許可權是不同的,經濟許可權包括經濟權利,它指出了經濟管理機關的權利與義務的統一性;而經濟責任制則是一種具體的法律制度,兩者是不同的法律范疇。
第四,經濟職權。經濟職權也是經濟法律關系中權利的一種,它是「經濟法主體依法所享有的組織管理經濟的一種職能性的固定權利」 .它與經濟責任制這一經濟法的部門法律制度是不同的。
從根本上而言,經濟許可權和經濟職權僅僅是表述出了經濟管理主體權利的特徵 ,而經濟責任制則不同,它表明了經濟法對於主體的一種強制性義務,它使得經濟法主體產生法律上的經濟責任,不同於一般性的行政責任或是黨內責任,經濟責任應當由司法機關依據法律來加以衡量和評價,因而,它是政府經濟管理法制化的必要途徑。經濟許可權和經濟職權的概念顯然不具備這一能力。
第五,經濟核算制。經濟核算制是一種重要的公有制組織管理制度,它是經濟管理在法律上的體現和具體化。經濟核算制是採用價值的形式來對經營效果加以評價的方法和制度。經濟核算往往通過一定的指標體系來實現對公有組織的評價。它不僅僅存在與企業組織之中,而是整個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管理的組成部分。「經濟核算制的發展史證明,它的原則可以適用於經濟的各部門、各行業和各環節」 .我國的國民經濟管理中普遍採用了經濟核算制。它與經濟責任制是不同的,經濟核算制不僅僅是一種法律上的制度,各個組織都要相應的採用經濟核算來實現價值管理,而經濟責任制本質上是一種法律關系,由法律所確認的經濟核算制應當屬於經濟責任制的組成部分。
第六,經營責任制。經營責任制,又稱為經營管理責任制,它是國有企業同政府之間的法律關系,它是經濟責任制的一種。經濟責任制是從經營責任制發展起來的,但是經濟責任制的概念不僅僅指這種國有資產管理制度和國家所有權實現方式中的權利義務承擔方式,它同時包括整個國民經濟管理中的責任制度。
(三)經濟責任制的分類
經濟責任制依據不同的標准,可以作不同的劃分:
1.根據經濟責任制產生依據性質的不同,可以將經濟責任制分為一般經濟責任制與特殊經濟責任制。
一般經濟責任制是指由法律一般的規定經濟法律關系當事人之間的權利(力)義務關系,普遍適用於某一類主體或關系,對於法律主體不作規定的細節或實際出現的具體問題,通過經濟管理主體和經濟活動主體的日常活動去解決。許多經濟管理法律法規中間都對經濟管理主體的責任、權利(力)、義務以及程序作出了規定。 一般經濟責任制通過普遍性規范來加以確認,有利於經濟法律主體的能動性、創造性、主動性的發揮,不容易發生短期行為。但是由於法律法規的普遍性所帶來的抽象性、原則性,權利義務的明確性較低,法律主體的自由裁量度較大,因而容易出現濫用權利或疏忽懈怠的弊端。
特殊經濟責任制,是指依法由個別性的法律規范、章程、契約等來規定某一類具體的經營管理責任制關系。當事人依法可以享有的權利義務均通過一定的形式予以明確。如承包租賃經營制度和資產佔有負責制;公有主體同其委任者之間以協議、責任狀等形式明確權利義務關系,由特別法對某一企業的設立和運作作出專門管理等。特殊經濟責任制有利於突出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平等性的方面,權利義務較為明確、具體,當事人不易濫用權利(力)或怠於履行義務,發生糾紛較為容易得到解決。但是,具體確定權利義務的成本較高,較為耗時耗力,當事人談判力的不同會導致不同的權利義務安排,難以實現整體公正,如果權利義務規定過細,有可能在長期關系性契約 中對當事人形成束縛,或者導致短期行為。
一般經濟責任制與特殊經濟責任制的劃分,突出了經濟責任制產生的法律依據的不同,表明了國家參與與調整國民經濟手段的豐富。
2.依據經濟責任制中的具體法律規范的構成不同,可以將經濟責任制分為職權式的經濟責任制和目標式的經濟責任制(或稱為消極經濟責任制和積極經濟責任制或靜態經濟責任制和動態經濟責任制)。
一般而言,經濟責任制是由經濟權利、經濟義務、經濟指標、經濟核算以及責任的確定和制裁五個部分組成的。職權式的經濟責任制,其立法的宗旨在於確立一定職位或角色的權利、義務和責任,因而,往往是由經濟權利、經濟義務、責任的確定和制裁五個部分組成的,如我國已有的國有競爭性主體中內部經濟責任之中的廠長經理負責制、總工程師制度和總會計師制度等等,都是通過一定的法律規范確立起一定職位的責權義利;與之不同的是,經濟責任制中的另外一種,則是由經濟責任制的三個子制度(法律規范的五個組成部分)構成的,即經濟職責、經濟核算以及責任的確定和制裁三個子制度構成的,也就是經濟權利、經濟義務、經濟責任、經濟指標和經濟考核等五個部分組成,這是一種完整的經濟責任制。如我國既有的承包經營責任制、扭虧為盈責任制等等。
職權式的經濟責任制和目標式的經濟責任制的功能是不同的,前者的目的在於確立起一定職位和角色相聯系的權利義務的法律關系;而後者在於通過一定的激勵機制來實現一定的經濟目標,其直接來自於「目標管理」 .這種劃分是經濟法上的一種極為重要的分類。
3.經營責任制與組織管理責任制依據經濟責任制所調整的法律關系的側重點的不同,可以將其分為經營責任制與組織管理責任制。
經營責任制側重於調整財產關系的法律關系,如國有企業的承包租賃制度、資產經營責任制度等。經濟法律主體通過對財產的運營來實現責任目標。而組織管理責任制則側重於組織管理關系的法律調整,如經濟目標責任制,崗位責任制,廠長(經理)負責制和董事責任制等,注重於上下級的職責劃分與分工合作。
這種劃分的意義在於,區分兩種不同的法律關系特性,從而形成不同的法律調整方式。一般而言,對於財產性的經濟責任制,通過法律來對主體之間的財產權利安排加以調整;對於組織管理性的經濟責任制,則通過對不同層次、部門的職責、許可權的劃分來實現。這種劃分是相對的,經濟法本身具有組織管理因素和財產因素的統一性。這兩種經濟責任制都是極為必要的。
4.內部責任制與外部責任制依照經濟責任制存在的范圍可以將其劃分為內部責任制與外部責任制。內部責任制是組織內部的管理制度,如崗位責任制、財務責任制、經濟目標責任制;外部經濟責任職責是在不同的經濟法律主體之間發生的,如資產經營責任制等。當然,有的經濟責任制既可以是內部的,也可以是外部的,如承包制。
這種劃分突出了經濟責任制不僅僅是存在於公有制內部,相反,不同的經濟法律主體之間同樣需要經濟責任制對其經濟管理及經營作出規范與制約。
5.經濟管理機關責任制、公有經營組織責任制與非公有組織責任制依據經濟責任制的調整領域的不同,可以依照經濟法律主體的不同作出上述劃分。這一劃分的意義在於不僅僅是企業、公司需要經濟責任制來規范其經營管理,對於經濟管理機關、非公有組織同樣需要責任制 .如四川省出現的經濟發展目標責任制就是一種經濟管理機關中的責任制 .需要指出的是,一般而言,經濟法上的經濟責任制主要指發生於公有組織之間、組織內部的責權利關系。廣義的經濟責任制才包括非公有組織內部的責任制。
(四)經濟責任制的本質
經濟責任制的本質在不同的角度上來理解,是不同的,但它們又都是相通的,共同指出了經濟責任制實質所在。
第一,經濟責任制本質上是一種法律關系。
經濟責任制將經濟利益同經營、管理上的權責相結合,要求嚴格考核、賞罰分明、監督有效,以及糾紛裁判、處罰和相應的強制措施等。它是公有財產有效管理經營和在公有制下實行市場經濟的必要條件。鑒於公有國家的經濟、政治的統一性,以及公有制組織所具有的主導性經濟地位,由法律對其管理組織制度加以規定就是自然而必要的邏輯結果。我國的經濟法律制度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經濟責任制的法律制度 .可以說,任何一種組織內部都需要責任制度來確定其相互之間的權利義務和責任的安排,只是這些責任制度的名稱與規范形式有所不同。在私有制國家內部,經濟責任制往往是通過法律個體的自由意志來加以確定的,因而經濟責任制不通過法律的形式表現出來。而公有制國家則不同,它不能通過社會個體的自由意志來形成,公有制的特....
6. 什麼是經濟法的主體,客體和內容
經濟法律關系的主體簡稱經濟法主體,是指在經濟法律關系中享有一定版權利、承擔一定義務權的當事人或參加者。
經濟法律關系的客體是指經濟法主體權利和義務所指向的對象。根據我國經濟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經濟法律關系的客體包括物、經濟行為和非物質財富。
經濟法律關系的內容是指經濟法主體享有的經濟權利和承擔的經濟義務。
7. 經濟法主體能夠享有的經濟權利有哪些
(一)調控主體與規制主體的職權
調控主體與規制主體的職權,可以總稱為「調制權」,分為宏觀調控權和市場規制權兩大類。
1.宏觀調控權。
宏觀調控權可以分為宏觀調控立法權、宏觀謫控執法權。還可根據具體調控領域、具體調控方式等標准,把宏觀調控權分為財政調控權、金融調控權、計劃調控權等。其中,財政調控權包括財政收入權和財政支出權,前者包括征稅權、發債權等;後者包括預算支出權、轉移支付權等。金融調控權包括貨幣發行權、利率調整權等;計劃調控權包括產業調控權和價格調控權等。
2.市場規制權。
市場規制權可以分為市場規制立法權、市場規制執法權。主要包括對壟斷行為、不正當競爭行為、侵害消費者權利行為的規制權,特別是對價格、質量、廣告、虛假信息、濫用優勢地位,以及其他違反公認的商業道德等行為的規制權。此外,隨著市場經濟發展等因素的出現,又產生了特殊市場規制權(或稱特別市場規制權),如金融市場規制權、房地產市場規制權、能源市場規制權,等等。
3.調制權的分配。
由於調制權的種類各異,各個調控主體和規制主體作為負有特定職能的部門,所享有的職權各不相同。同時,同一主體可能既享有調控權,又享有規制權。
(二)調控主體和規制主體的主要職責
調控主體和規制主體在享有宏觀調控權和市場規制權等職權的同時,也要履行相應的職責。這些職責主要包括貫徹法定原則,依法調控和規制,不得棄權等。
1.貫徹法定原則。
貫徹法定原則是調控主體和規制主體的基本職責。法定原則是經濟法的基本原則,也是各類主體必須貫徹和遵守的原則。
2.依法調控和規制。
依法調控和規制是調控主體和規制主體的重要職責。調控主體和規制主體必須依據法律的規定,來行使調制權,而不是濫用或超越自己的調制權。
3.不得棄權。
調控主體和規制主體不能放棄調制權,由於調制權直接關繫到國家的基本利益和國民的基本權利,因此,該調控的時候調控,該規制的時候必須規制,不能違法地不作為,或者任意放棄。
(三)接受調控和規制的主體的權利
接受調控和規制的主體主要是市場主體,其權利可以統稱為「市場對策權」。市場對策權是接受調控和規制的市場主體從事市場經濟活動的一種自由權,它可以是平等的市場主體之間的對策權,也可以是市場主體隊調制行為的對策權。東 奧中級職稱欄目精選稿件。
(四)接受調控和規制的主體的義務
1.接受調控和規制的義務。
市場主體應當接受相關國家機關依法作出的宏觀調控和市場規制。依法實施的調制行為,如國家立法機關依法調整稅率、利率,國家征稅機關依照法律的規定進行征稅,中央銀行調整存款准備金率等,只要是依法進行的,市場主體就不能拒絕或反抗,這是其基本義務。
2.依法競爭的義務。
在競爭的過程中,市場主體不能採取不公平的方式、不正當的手段,去損害其他競爭主體的利益,這是依法競爭的基本要求。一旦市場主體違反這些義務,就要承擔經濟法上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