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中的合同定義
A. 合同法中怎麼定義解除合同的條款
合同法已廢止,《民法典》對解除合同的規定是:
1、《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二條,當事人協商一致,可以解除合同;
2、第五百六十三條,法律規定解除合同的事由發生時,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二條
當事人協商一致,可以解除合同。
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解除合同的事由。解除合同的事由發生時,解除權人可以解除合同。
第五百六十三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
(二)在履行期限屆滿前,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主要債務;
(三)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主要債務,經催告後在合理期限內仍未履行;
(四)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債務或者有其他違約行為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
(五)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
以持續履行的債務為內容的不定期合同,當事人可以隨時解除合同,但是應當在合理期限之前通知對方。
B. 合同的概念
1.1《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85條:
合同是當事人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關系的協議。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
1.2《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2條:
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意思表示一致的協議。
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系的協議,適用其他法律的規定。
注1、上述是關於合同的傳統界定,所關注的是合同的行為側面,現代的學說則傾向於從過程的側面把握合同,認為合同是一種從合同締結前的階段到履行完畢後的一個連續的過程。
注2、《合同法》中第43條關於合同締結過程中的保密義務規定和第42條的締結過失責任規定以及第92條關於合同終了後的義務規定等等如果藉助合同過程論則可以獲得較好的說明。
1.3《法國民法典》第1101條規定:
合同為一種合意,依此合意,一人或數人對於其他一人或數人負擔給付某物、作為或不作為的債務。
這是大陸法系關於合同的經典定義。
1.4《德國民法典》第305條規定:
以法律行為發生債的關系或改變債的關系的內容者除法律另有規定者,必須有當事人雙方之間的合同。
1.5美國《法律重述:合同》(第2版):
合同是一個允諾或一系列允諾,違反該允諾將由法律給予救濟;履行該允諾是法律所確認的義務。 學理上合同有廣義、狹義、最狹義之分。
2.1廣義合同指所有法律部門中確定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
如民法上的民事合同、行政法上的行政合同、勞動法上的勞動合同、國際法上的國際合同等。
2.2狹義合同指指一切民事合同。
作為狹義概念的民事合同包括財產合同和身份合同。
上述財產合同又包括債權合同(即下述的「最狹義合同」)、物權合同、准物權合同。
上述身份合同又包括「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系的協議」(——《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2條第2款)。
2.3最狹義合同僅指民事合同中的債權合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分則所規定的15種有名合同全部是債權合同。這15種有名合同分別是:
(1)買賣合同;(2)供用電、水、氣、熱力合同;(3)贈與合同;(4)借款合同;(5)租賃合同;(6)融資租賃合同;(7)承攬合同;(8)建設工程合同;(9)運輸合同;(10)技術合同;(11)保管合同;(12)倉儲合同;(13)委託合同;(14)行紀合同;(15)居間合同。 制定《合同法》之時,中國的《物權法》尚未制定,故物權合同、准物權合同當時僅停留在學術探討階段。
抵押合同、質押合同、留置合同、探礦權合同、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承包合同等物權性質的合同在沒有特別法規范的情況下仍然適用合同法總則或類推適用合同法相關分則。 3.1合同是兩個以上法律地位平等的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協議。
3.2合同以產生、變更或終止債權債務關系為目的。
3.3合同是一種民事法律行為。 雙方的意思都表示一致而達成的一種契約.簡單地說,就是你情我願,然後我們把大家都同意的事情固定下來,說明白,說清楚,那麼我們達成一致的這個事項就是協議,在法律上就叫合同。
一般來說,生效的合同和協議法律效力就是相同的.除非沒有生效或因為一些條件而失效。比如:合同或協議的一方是個7歲的小孩,這樣的合同就沒有效力。
需要公證的合同或協議只是把合同或協議的效力固定並強化,如果法律沒有要求,合同,協議的當事人也沒有約定,是不需要特別的公證的。 合同或協議一般兩份就夠了。合同當事人各持一份,如有第三份,很可能是給見證人或第三人,這個作用也是為了強化合同或協議的效力,由雙方當事人約定的。
合同或協議一般只是名稱,叫法的不同.只要不違反法律和道德風俗,當事人可以任意約定合同或協議的名稱,內容,形式,都是有效的。 5.1不是所有的合同或其內容都經由合意。
如,附隨義務作為合同的內容即未經當事人約定。
再如,事實勞動關系的內容也未經當事人合意。
再如,合同只要就其最低限度的內容達成合意即可,其他內容可以根據合同法第61、62、63條等等規定確定。
5.2不是所有合意都能作為合同。
如,情人間約定的約定,朋友之間一起吃飯的約定等等。
因此,「合同」=「合意」只是一個粗略的界定,並沒有全面准確揭示合同概念的內涵。 合同曾有契約與合同之分。契約是雙方當事人基於相互對立的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的民事法律行為,如買賣契約。合同是雙方或者三方以上當事人基於方向並行的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的民事法律行為 ,如合夥合同。我國現行法律不再作這樣的區分,把二者統稱為合同。
C. 合同的概念有哪些
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回關系的協議。各國的答合同法規范的都是債權合同,它是市場經濟條件下規范財產流轉關系的基本依據。因此,合同是市場經濟中廣泛進行的法律行為。而廣義的合同還應包括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系的協議以及勞動合同等,但這些合同由其他法律進行規范,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下簡稱《合同法》)所規范的合同。
D. 請問合同法中格式條款的定義是什麼
格式條款是指復當事人為了重製復使用而預先擬定、並在訂立合同時未與對方協商的條款。如:保險合同、拍賣成交確認書等,都是格式合同。
《合同法》從維護公平、保護弱者出發,對格式條款從三個方面予以限制:第一,提供格式條款一方有提示、說明的義務,應當提請對方注意免除或者限制其責任的條款,並按照對方的要求予以說明;第二,免除提供格式條款一方當事人主要義務、排除對方當事人主要權利的格式條款無效;第三,對格式條款的理解發生爭議的,應當作出不利於提供格式條款一方的解釋。
E. 合同的定義是指什麼
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意思表示一致的協議。
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的保護,合同雙方自合同成立之日起受該合同的約束,也就是合同的約束力。
合同的約束力具體如下:
1、自成立起,合同當事人都要接受合同的約束;
2、如果發生情況變化,需要變更或解除合同時,應協商解除,任何一方不得擅自變更或解除合同;
3、除不可抗力等法律規定的情況以外,當事人不履行合同義務或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承擔違約責任;
合同書是一種法律文書,當事人發生合同糾紛時,合同書就解決糾紛的依據。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九條
當事人訂立合同,應當具有相應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
當事人依法可以委託代理人訂立合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條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F. 簡述合同的概念和特徵
1.合同的概念
合同,是指當事人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合同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合同泛指關於一切權利義務的協議。狹義的合同專指涉及民事權利義務的民事合同。我國合同法所稱的合同是民事合同,即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關系的協議。
2.合同的基本特徵
(1)合同是雙方的民事法律行為。合同都是由兩個以上的民事主體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的結果,如買賣合同、借款合同、租賃合同等,單方行為不能構成合同關系。合同行為是民事法律行為,民事主體依法締結的合同關系,受國家法律保護。
(2)合同以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民事義務為目的。民事主體訂立合同都是為了追求一定的目的。合同關系必然是以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民事義務關系為目的的。
(3)合同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在合同關系中,雙方當事人在法律上具有獨立、平等的地位,平等地享有權利,平等地承擔義務,平等地受法律保護。法律地位平等是當事人自由、真實表達自己意志的前提,也是當事人之間權利義務對等的基礎,這是由商品交換關系的本質所決定的,也是合同關系最本質的特徵。
(4)合同是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協議。合同是雙方當事人就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經過協商達成一致意見的結果。合同在本質上就是合意的結果。
G. 合同的含義
依照合同法的規定,合同是指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一般所指的合同,只是合同之債的意義,這樣的使用表現在很多的情況下。但是,筆者認為,合同一詞的具體含義,應該根據其在實際使用的背景而決定其具體內涵,而不應該只是根據合同一詞通常使用的含義而決定。其實,除了合同一詞在一般的合同之債證明的含義外,還有物權證據的含義。
合同一詞的債的含義,是對合同一詞最為通常的使用方法,它在合同法里體現得最為充分,整個的合同法,其實就是一部針對各種合同之債的法律規范。對於這一點,大家是非常清楚的,在這里就沒有必要對這個問題作太多的陳述了。
在這里特別應該提出來的是,合同一詞的物權證明含義。合同一詞確實具有物權證據的含義,在很多方面都能夠得到證實,但是,很多人對合同一詞的物權含義沒有注意到,也沒有引起重視,總是認為合同一詞只有合同之債的含義。所以,在這里應該特別地提出來合同一詞的物權含義。對於合同一詞的物權詮釋,抵押合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對於一般的抵押(即不需要經過抵押物登記的抵押)而言,只要當事人之間簽訂了抵押合同,權利人就取得了對抵押物的抵押權。抵押權就是一種物權,這在物權法的理論里是很清楚的。在這里,抵押合同實際就是抵押權的物權證據,權利人取得了該抵押合同,也就對抵押物享有了抵押權,即取得了抵押權的物權證明,抵押合同在這里就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合同之債的含義,而是物權證明的含義。從以上對一般抵押合同的分析,就知道了抵押合同在這里完全沒有合同之債的含義,而完全具有物權的含義,因為,當事人之間訂立抵押合同後,並不需要繼續履行什麼「給付」義務,請求對方為一定的行為才取得抵押權,而該抵押合同訂立後,權利人即取得抵押權。
順便說一下,在分析抵押合同問題,不能不說需要進行抵押物登記的抵押合同,因為,應該嚴格區分一般抵押合同和登記抵押合同。這個抵押合同就不再是物權證明了,而與一般的抵押合同不同,是一個合同之債的含義,因為,當事人訂立了該抵押合同,並不馬上取得對抵押物的抵押權,而是必須依據該抵押合同而履行一定的合同義務,到有關登記主管機關辦理抵押物登記,才取得對抵押物的抵押權。當然,在這里,對於需要登記的抵押合同,與本文所要說明的問題沒有直接的關系,之所以說明,是為了免得引起對不同的抵押合同的混淆。
從前面所舉的例子就能夠說明,在一些情況下,合同一詞具有物權證明的含義。合同一詞不僅具有債的含義,也具有物權的含義。
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對合同作物權證明的理解,與合同法對合同一詞的定義,其精神是一致的,並不矛盾。如上所述,合同法規定,合同是指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如果把合同作為物權證明來理解,物權關系也是一種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它是對物權關系的一個證明,所以,把挖掘合同的物權含義,與合同法對合同一詞的定義是不沖闖的。由此,可以從另外的一個角度來定義合同一詞,即合同是指,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債權債務關系的協議,和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物權關系的協議。應該同時發掘合同一詞的債的含義和物權的含義,對合同一詞作這樣的理解,才算是對合同一詞含義的完整理解。
為什麼總是有人對合同一詞的物權含義不能理解,總是認為合同一詞只具有合同之債的含義,其最主要的原因是物權合同沒有一個履行的過程,與債上合同不一樣。對於這一點,確實應該作出具體的分析。對於合同之債來說,一般是在訂立合同之後,還有一個履行的過程,當事人才取得有關標的物的物權。但是,也應該看到,在有些情況下,合同訂立,當事人即取得對有關標的物的權利,比如買賣合同,如果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當事人即時取得標的物的所有權,那麼,該買賣合同的訂立,即是賣方完成轉移標的物所有權的義務。對於物權合同來說,一般情況是,物權合同成立,當事人即取得對標的物的物權。但是,對於物權合同不僅具有當事人即時取得物權的情況,也同樣具有當事人必須履行一定義務後才取得物權的情況,對於這種情況就不再多說了。
所以,我們對合同一詞不應該按照習慣,認為它只具有合同之債的含義,也應該充分認識到合同一詞具有物權的含義。並且,對合同一詞作物權證明的理解,也是完全能夠符合合同法對合同一詞的定義的。
H. 合同法的概念,特徵
合同法抄的概念和特徵合同依據我國《襲合同法》的規定,應界定為除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系協議以外的平等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主體間以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為目的進行的意思表示一致的法律行為。合同具有以下法律特徵:
(一)合同是兩個或兩個以上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的法律行為。合同的這一特徵區別於單方法律行為。單方法律行為是基於民事主體單方的意思所決定,而合同則是雙方或多方民事主體的合意,且合同是合法行為。依法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得到國家法律的承認和保護。
(二)合同是以設立、變更和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為目的的民事法律行為。民事主體之間訂立合同是具有一定的目的和宗旨的,即訂立合同最終的目的是為了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
(三)合同是平等主體在平等自願基礎上意思表示相一致的協議。意思表示一致是合同構成的基礎。
(四)合同是非身份關系的協議。我國婚姻法中有關結婚、離婚以及《民法通則》中關於監護以及繼承法上關於遺贈扶養協議的合同,是屬於身份上的合同,依照我國合同法第2條第2款之規定,並非合同法上所稱的合同。
I. 合同的合法性怎麼定義
合同法
第四十四條 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
第四十七條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合同,經法定代理人追認後,該合同有效,但純獲利益的合同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而訂立的合同,不必經法定代理人追認。
第五十二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第五十三條 合同中的下列免責條款無效:
(一)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
(二)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
第五十四條 下列合同,當事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一)因重大誤解訂立的;
(二)在訂立合同時顯失公平的。
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當事人請求變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不得撤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