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的要素是社會工具的法學家
㈠ 在法的本質問題上持神意說的法學家是
托馬斯·阿奎那
㈡ 求爾雅法社會學答案。
1.1
1.哪一流派不屬於社會法學在西方法理學的三大流派?(儒家)
2.哪一項不是法社會學的名稱?(社會學)
3.法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法律與社會)
4.法社會學是一門研究法律與社會之間關系的學科。(對√)
5.法律現象只是法學的研究對象。(錯×)
1.2
1.下列哪一項不屬於法社會學的研究對象「例證」?《憲法》
2.埃爾文認為哪項不是法學家研究法律制度的特點?(從歷史的、哲學的等角度出發)
3.埃爾文認為社會學家研究法律制度不關心的是(書本上的法)
4.法學家意見的特點就是從法律觀點出發。(對√)
5.從多種角度來研究同樣的問題很有可能得到不同的結論。(對√)
1.3
1.布萊克認為法學模式的目標是(判決)
2.(弗里德曼)提出「內在的觀點」和「法律觀點」這兩種觀點。
3.那種人不是「內部的人」?(普通人)
4.布萊克認為社會學模式關注的焦點是規則而不是社會結構。(錯×)
5.人類學家在處理家庭糾紛時感興趣的可能是不同文化在處理這類問題中的差異。(對√)
1.4
1.不屬於「法律多元」表述的是(國家的法和政府的法)
2.拿類學家使用了國家法和非國家法的二元結構?(法人類學家)
3.《野蠻社會的犯罪和習慣》這本書是(馬林諾夫斯基)寫的
4.《法社會學研究的主題是法律的有限性和法律的受制性.(對√)
5.民間法僅僅是指習慣法。(錯×)
1.5
1.法律是「暴力的授權行使」是(霍貝爾)
2.拿一項不是原始與現代法的共同之處?(現代成熟的法律制度)
3.「第一類規則」和「第二類規則」是(哈特)
4.trobrander人服從這些「原始法」是因為畏懼法律的制裁。(錯×)
5.原始與現代法有原則的區別。(對√)
1.6
1.(格里費斯)從社會控制分工的角度對人類學家法的概念進行了整合。
2.「國家的法與非國家的法」的框架著眼點是(未開化的社會)
3.「政府的法與非政府的法」的框架的著眼點是(現代社會)
4.習慣的再制度化就是法律產生的過程(對√)
5.「暴力的授權行使」就是非法律與法律的分界點(錯×)
1.7
1.「正義與非正義」和「善和惡」是從那種觀點思考問題?(倫理觀點)
2.「私人政府的法」是(馬考利)的觀點
3.(圖博納)提出將法律多遠主義觀點帶入到法律全球化的研究當中
4.對於社會的同一個問題應該從不同的觀點不同的角度分析和看待(對√)
5.只有公共政府才能制定規則、解釋規則(錯×)
1.「正義與非正義」和「善和惡」是從那種觀點思考問題?(倫理觀點)
2.「私人政府的法」是(馬考利)的觀點
3.(圖博納)提出將法律多遠主義觀點帶入到法律全球化的研究當中
4.對於社會的同一個問題應該從不同的觀點不同的角度分析和看待(對√)
5.只有公共政府才能制定規則、解釋規則(錯×)
1.8
1.(弗蘭克)認為法官是憑感情而不是憑推理判決。
2(布萊克)認為「法是可變數。可增加可減少」
3.(社會)不是影響行為的因素
4.「全球法」就是民族國家的法和國際法(對√)
5.馬考利認為書本上的法按其效果排練可以分為:從來沒有執行的法、有時執行而有時又不執行的法、從來都執行的法(對√)
1.9
1.下列哪項不屬於中國習慣法?(國家法)
2「行動中的法」指的是(法的實際運行)
3.下列哪位不是西方經典法社會學創始人?(卡爾·馬克思)
4.中國古代的社會生活中。習慣法與國家法同時共存,構成一種二元或多元的結構。(對√)
5.法律是神聖的,在實際運作過程中法律不會發生任何變化(錯×)
1.10
1.杜爾克姆提出(社會一致性)
2.馬克斯韋伯的核心問題是(資本主義為什麼只產生於西方)
3.哪一項不是馬克斯韋伯提出的三種權威?(皇家權威)
4社會分工導致了古代和現代社會一致性的變化(對√)
5.結構功能法社會學是批判的左翼的理論(錯×)
1.11
1.沖突論法學社會主義的鼻祖是(馬克思)
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佔主導地位的法學是(馬克思主義法學)
3.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側重點是(法律與社會)
4.沖突論法社會主義認為社會和法律不是建立在沖突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共識的基礎上。(錯×)
5.馬克思主義法學在很大程度上屬於法社會學的研究范圍。(對√)
2.1
1.下列哪一項不是經驗研究方法?(純理論研究)
2.觀察的方法分為哪兩種?(個人觀察和機器觀察)
3.只要出於研究的目的,實驗就可以在人的身上進行。(錯×)
4.一分材料一分話,十分材料十分話,沒有材料不說話(對√)
2.2
1.哪一項不是抽樣調查的特點?(抽樣的全面性)
2.「蓋洛普民意測驗」失敗的原因(調查的代表性不好)
3.哪一項不是實驗的方法?(抽樣調查)
4.個人觀察同個人體驗有著直接的關系。(對√)
5.人口普查雖然成本很大但准確率較高(對√)
2.4
1.哪一項不是按照現象之間的相關程度劃分的?(正相關)
2.相關系數值在0.5-0.8之間的是(顯著相關)
3.代表數量關系的點的分布大體上在一條直線的附近,代表這兩個變數是(線性相關)
4.相關是現象之間存在的反復出現的、非確定性的數量關系(對√)
5.現象之間數量依存關系的具體數值是固定的。(錯×)
2.5
1.下列哪一項不是相關系數的表現形式?(相關性)
2.下列哪項描述是錯誤的?(有相關關系一定存在因果關系)
3.採用什麼方法可以排除其他變數只研究兩個變數之間的關系?(控制的方法)
4.相關系數是反映兩變數間相關關系密切程度的綜合指標。(對√)
5.「北美冰淇淋銷量和強奸 案數量有很高的相關關系」說明二者之間存在因果關系(錯×)
2.6
1.哪一項不是因果關系的確定過程?(直接判定二者是否為因果關系)
2.哪一項是法律指標的特點?(具體性)
3.法律指標通常由(指標樹)表示
4.在判定兩個變數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時,只要看兩者是否高度相關就可以了。(錯×)
5.法律指標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指標。(對√)
2.8
1.「嚴打」中投入的警力、物力指的是(投入指標)
2.下列哪項不是對法律指標恰當性的描述?(增加主觀性)
3.伊萬的《法律體系-跨國分析》中選擇的法律指標有(7項)
4.主觀指標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依賴於調查對象本人的感覺如何(對√)
客觀指標和主觀指標意味著客觀指標是真實的、主觀指標是主觀的不真實。(錯×)
PS:錯1題
2.10
1.那一項不是立法機構設置?(地方政府(市一級))
2.中國法律發展報告:資料庫和指標體系(2007)中最不理想的是哪一模塊?(經費與收入)
3.下列哪項是社會指標?(教育)
4.全國人大是法律實施機構。(錯×)
5.法社會學一個主要的研究特點就是問題導向。(對√)
3.1
1.「在法律規定的幅度、范圍之內進行自由裁量」是自由裁量的那種形式?(規則之內的自由裁量)
2.「審判因人而異。放映了治安法官的脾氣、個性、教育、處境和個人特點」這句話出自(弗蘭克)
3.「法官審判並非是根據規則」是那種觀點?(現實主義法學派OR規則OR事實懷疑主義)
4.判刑期從多少年到多少年是由法官進行自由裁量的(我答×)不知答案
5.法官判決公式其一:法律規則(R)*事實(F)=判決(D)(對√)
3.2
1.那一項不是布萊認為的社會歧視?(法律空間平等)
2.下列哪項不是文化歧視?(熟人和陌生人)
3.「黑人與白人相比,有更高的比例被確認為有罪並獲更長的刑期」從這句花可以看出(種族歧視)
4.在社會空間沒地位的人更容易受到歧視(對√)
5.黑人更容易犯罪(錯×)
3.3
1.從刑事立法看,《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規定中的自由裁量不包括(原則性規定下的自由裁量)
2.「對某一種犯罪的處罰,往往有多個主刑和附加刑,同時判決刑期可以在法定刑的幅度內進行選擇」,著屬於那種自由裁量權?(選擇性規定下的自由裁量權)
3.哪一項不是刑事司法實踐的過程?(監獄看押)
4.刑法頒布實施以後,法官仍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權(錯×)
3.4
1.下列哪種情況不會發生?(任何法庭對同一案件的判決都是相同的)
2.《人民法院第三個五年改革綱要》中,試點旨在規范自由裁量權,並將(量刑)納入法庭色溫審理程序,以增強量刑的公開性和透明度,實現量刑公正和均衡。
3.《2007年美國人權記錄》婦女受攻擊的概率是男人的(10)倍
4.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權將不再「自由」,「同案不同判」的現象將得到有效防止。(對√)
5.警察逮捕決定隨加害者之間的關系距離而變化。(對√)
3.5
1.在家庭暴力案件中,決定著警察做出逮捕決定的可能性的是(當事人的性質(我)OR案件本身的直接性質)
2.下面哪種情況,警察做出逮捕的可能性最低?(女方拒絕簽字逮捕)
3.那一項不是警察的自由裁量的原因?(警察權利最大)
4.警察到來時,雙方在場,發現男方喝醉酒,逮捕的可能性減少(錯×)
5.女方報警,警方作出逮捕的可能性降低(對√)
3.6
1.「說清「、」托關系「屬於警察自由裁量的那種原因?(來自警察局外部,內部的壓力)
2.我國女性犯罪的主因是(家庭暴力)
3.那些現象不是模糊家庭暴力的體現?(對施暴方處以應有的懲罰)
4.家庭暴力案件與財產狀況。文化程度、民族有必然的關系(錯×)
5.在某種程度上,雖然反對家庭暴力,但社會對其容忍度還是比較高的(對√)
3.7
1.那一項沒有明確規定禁止家庭暴力?(勞動法)
2.對於兒童家庭暴力事件上處理偏輕屬於那種困境?(我(觀念上的困境 不知道)
3.追究父母責任後孩子無人監管屬於那種困境?(我:觀念上的困境)
4.對於撤銷監護人監護權利,司法機關的態度一向比較謹慎(錯×)
5.審判迴避制度是指審判人員具有法定情形,必須迴避,不參與案件審判的制度(對√)
3.8
1.「肯定性行動」是從哪個政府開始的?(肯尼迪政府)
2.哪些人群不是弱勢群體?(富人)
3.印第安大學的學生對中國最感興趣的是(民族自治政策)
4.在社會中實際存在的歧視是造成執法者自由裁量時偏袒強勢一方,而不利於弱勢一方的重要原因(對√)
5.「肯定先行動」對一些弱勢群體的照顧就會得到他們的感激(錯×)
3.9
1.控辯雙方存在的交易在英國被稱為(認罪請求)
2.控辯交易程序在刑事案件中所佔的比例是(90%以上)
3.控辯交易在美國法律界受到的職責不包括(控辯交易是秘密進行的違反公平的原則)
4.控辯交易是刑事案件中被控方與檢察官達成的並經法院同意的相互滿意的解決辦法的過程。(對√)
5.控辯交易的價值取向是一種純粹的法制(錯×)
3.10
1.該老師考過駕照後,由原來的扣9分變為後來的(3)分
2.控辯雙方存在的交易在英國被稱為(認罪請求)
3.在英國認罪請求大多用於什麼案件?(輕罪案件)
4.在美國法官員詢問是否有罪,如果回答沒罪則進入控辯交易程序(錯×)
5.在英國法官詢問是否有罪,如果不承認有罪,則進入正式審判程序(對√)
3.11
1.德國懲罰令內容不包括(所使用的刑法條款)我:估計錯了
2.坦白制度是(日本)的制度
3.控辯雙方存在的交易在中國被稱為(坦白從寬,抗拒從嚴)
4.懲罰令的懲罰可以適用於罰金和監禁的案件(錯×)
5.口供不再是證據之王(對√)
3.12
1.「犯人的二難推理中」如果兩人同時認罪會受到怎樣的處罰?(減輕處罰但不能得到報酬)
2.控辯交易或類似的制度在所有的國家都受到指責,最主要的指責是(審判不公)估計錯啦
3.控辯交易的前提是(證據不足)
4.控辯交易或類似的制度能夠很好的快速處理案件。不應該受到指責(錯×)
5.控辯交易在一定程度上是在犧牲受害人的利益的基礎上(對√)
3.13
1.那一項不是刑事案件「私了」的目的?(將加害者繩之於法)
2.在強奸案件中,受害者除了經濟考慮外還主要考慮(對名譽的考慮)
3.「私了」具有什麼性質(不公平性)
4.「刑事案件的私了」是肇事者和受害者的一種交易、(對√)
5.醫療事故中,醫院選擇「私了」的原因往往是出於對醫院的名聲、時間,精力等角度的考慮(對√)
3.14
1.「不告不理」指的是刑法中的什麼性質?(謙抑性)
2.礦難後經協商煤老闆瞞報改怎樣處理?(國家必須干預)
3.不告不理原則是法院審理的原則。是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對√)
4.法院審理民事糾紛的范圍法院有權利變更、撤銷當事人的訴訟請求(錯×)
3.15
1.《家庭群體會議》是哪個國家的?(紐西蘭)
2.在家庭群體回憶中,(受害者家屬)不參與私下商談賠償和再犯預防的問題(不知道)
3.「和解普遍化」運動發生在(法國)
4.那一項不是決定實行調解的前提(受害者不同意和解)(不知道)
5.家庭群體回憶制度適用於罪行輕微、對公眾利益影響不大的案件(對√)
6.英國的刑事案件制度主要用於對成年人犯罪案件的處理(錯×)
7.迄今為止最為全面規定和解制度的國家是英國(錯×)
3.16
1.德國罪行輕微的自訴案件調解無效時則(自訴人起訴訴訟)
2.《關於輕傷案件在訴訟階段委託人民調解的規定(試行)》是哪個城市頒布的?(上海)
3.哪項處理不屬於輕微案件的從寬處理(依法嚴肅處理)
4.德國刑法典規定刑事和調解對象可擴展至未成年人(對√)
5.我國不同地區刑事和解制度可能不同(對√)
3.17
1.2002年,在輕傷案件中刑事和解的比例是(0,221)
2.2005年,對未成年人和在校大學生犯罪案件進行刑事和解的比例是(0.076)
3.國家機關貪腐行為主要因為什麼問題(退賠能力)
4.刑事和解制度可能產生因為貧富不均導致刑罰適用不平等問題,違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對√)
5.有其罪必有其罰在任何時候都是正確的(對√)PS:錯了1題
4.1
1.合同的條款中哪項不是必須的(違約責任和解決爭議的方法)
2.訂單的戰斗是指(訂貨單和確認單上違約責任與解決爭議條款經常不一致)
3.商人之間的交易和合同是一回事(錯×)
4.合同有主要條款和次要條款(對√)
4.2
1.下列說法錯誤的是(商人之間的允諾是不可信 的是不受尊重的)
2.在商業交易過程中,對合同有替代作用的是(協議)
3.下列選項中商人最不注重的是(一次的合作)
4.大量的交易都是在沒有合同或者合同有缺陷的情況下進行的(對√)
5.大多數合同糾紛都會請律師來解決(×)估計我錯啦
4.3
1.那一項不是合同對交易的阻礙(可以明確交易時間、地點)
2.在中國白酒行業,交易的訂貨意向有多大的比例可以實現(0.1)
3.那種合同在交易中不必嚴格按照合同法履行和解決糾紛(銷售性合同(訂貨意向))
4.合同對交易有阻礙作用(對√)
5.企業不同部門對合同重要性的看法是一樣的(錯×)
4.4
1.「契約分為個別性契約和關系型契約」是(麥考尼爾)的觀點
2.「與習慣、內部規則、社會性變化、對於將來的期待等交織在一起的契約」是那種契約?(關系型契約)
3.英美的現代契約法理論將(關系契約)因素吸收了進去
4.由於誠實信任的介入導致契約責任和違約責任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不清(對√)
5.「除了單純的物品交換外當事人之間不存在任何關系「的契約是指關系型契約(錯×)
5.1
1.我國《勞動合同法》是2007年頒布的
2.我國經濟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犧牲勞動者的權益)
3.《勞動合同法》頒布後,被調查的用人單位人力資源有近三分之一的認為面臨的最大的挑戰是(員工辭退成本增加和選人壓力加大)
4.勞動報酬占國民收入的比例越來越高(錯×)
5.從宏觀的角度,我國勞動者出於劣勢地位(對√)
5.2
1.2007年瀘州老窖銷售公司北京片區要求80名老員工以個人名義辭職是以(勸辭模式)規避《勞動法》
2.屬於「玻璃小鞋」隱藏裁員模式的是(通過調整崗位降低薪水使員工被迫辭職)
3.深圳勞動行政部門對華為「勸辭」時間保持沉默最主要的原因是(遭遇法律難題,對退辭行為無應對條款規范)
4.一次或分批裁減人員是用人單位以裁員模式規避《勞動法》(對√)
5.將工資分為基本工資和職務津貼的模式屬於「金蟬脫殼」模式(錯×)
5.3
5.4
1.用人單位通過相應的甚至豐厚的補償而與勞動者達成協議」是屬於勞動者向用人單位妥協的哪種因素?(利益因素)
2.現在的勞動合同制度處於(社會法時代)
3.對於勞動合同法頒布以後引起的爭端,採取「防水養魚」態度的是(法院)
4.書本上的勞動合同法的規定對勞動者都是有利的。(錯×)
5.由於我國歷史等因素的影響,我國勞動者權利的閾值較高。(對√)
5.5得40分
5.6
1.哪一項不是政府積極推進勞動合同法的表現?(認為勞動合同法存在修改問題)
2.我國政府對勞動合同法的態度是(不動搖,認真執行)
3.哪一項不是勞動合同法頒布前後,在經濟危機條件下做出的一些變通?(地方政府嚴格執法,不為侵犯勞動者權益的企業開綠燈)
4.我國政府堅定地維護勞動合同法,認為不存在修改問題,只有認真執行的問題。(對√)
5.我國政府在經濟危機條件下對勞動合同法的執行做出了一些變通。(錯×)
5.7
1.促使行動中的勞動合同法向書本上的勞動合同法靠近的理由不包括(勞動者維權意識能力不高)
2.立法對行動中的自由裁量和交易起的作用,描述錯誤的是(沒有作用)
3.關於勞動合同與物權法的說法錯誤的是(勞動合同法和物權法都創造了某些關系)
4.在當事人之間進行交易和執法者自由裁量時法律是沒有約束力的。(錯×)
6.1
1.下列不屬於正式的解決爭端的方式的是(輿論)
2.下列屬於自己解決的方式解決爭端的是(辱罵責打)
3.「第三方獨自決定」指的是哪種解決爭端的方式?(獨裁)
4.「嘲笑、批評贊揚等」是一種正式的解決爭端的方式。(錯×)
5.是否有一致性要求指的是是否需要雙方都同意(對√)
6.2
1.關於美國解決爭端的現狀錯誤的是(訴訟爆炸)
2.面對訴訟爆炸,屬於「節流」的是(提高訴訟費用,限制審判數量)
3.美國解決爭端的最主要的方法是(簡易程序)估計錯啦
4.日本選擇的是一條擴大法院規模的一種「大司法制度設計」。(錯×)
5.美國面對訴訟爆炸的壓力所採取的措施:截流、開源。(對√)
6.3
1.法院不受理的許多案件實際是通過哪種方式解決的?(行政管理)
2.下列關於我國解決爭端狀況說法錯誤的是(信訪和法制社會是相背的)
3.信訪中佔主要比例的是(涉訴涉法信訪)
4.改革開放以來不論是民間調解,還是法院調解和仲裁調解都日趨弱化。(對√)
5.95年之後,經濟合同仲裁屬於行政仲裁。(錯×)
6.4
1.下列哪一項不屬於行政管理?(經濟糾紛仲裁)
2.哪一項不是簡單關系的特點?(目的復雜)
3.下列說法錯誤的是(簡單關系,關系距離近,不適用於法律)
4.勞動仲裁與經濟糾紛仲裁的性質是一樣的,都屬於民間仲裁。(錯×)
5.當人們處在一種復雜關系的時侯,更適用於法律的手段解決爭端。(錯×)
6.5
1.更願意採用調解的方式的是(邊緣關系)關系。
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像孩子。珠寶等具有不可替代性的東西更容易成為核心關系)。
3.以「日本四大污染案件為例」說明的是哪種解決爭端的理論模型?(利益的最大化)
4.東方人厭訴,西方人好訴。(對√)
5.如果爭端之間有親密關系,一般都不願選擇訴訟的方式。(錯×)錯啦一題
7.1
1.馬克斯·韋伯是(德國)人。
2.法律體系之外的標準是(實質的法律體系)
3.案件所遵循的標準是個案決定的,沒有普遍性和一般性的法律體系是(不合理的法律體系)。
4.所謂形式的法律體系是指運用法律體系內在的標准,它用於衡量法律體系的自主性程度。(對√)
5.韋伯認為形式的法律體系是落後的,實質的法律體系是先進的。(錯×)
6.韋伯提出了法律思想的類型學四種范疇:形式的不合理性、實質的不合理性、形式的合理性、實質的合理性。(對√)
7.2
1.韋伯將合法性的權威分為三種,其中不包括(合理的統治)
2.人們遵守酋長的命令是哪一種權威?(傳統的)
3.韋伯說明「法律權威與形式合理的法律體系的聯系」的目的是(說明資本主義為什麼只產生於歐洲)
4.實質不合理的法律體系適用於可觀察的標准,但是它根據特殊案件的具體道德和實際的考慮。(對√)
5.只要是首領就會具有一種權威。(錯×)
8.1
1.傳統社會的社會結構和法律類型是(機械連帶性和壓制性法)
2.下列屬於壓制性法的是(刑法)
3.人類社會從低級到高級的過程中最早出現的是(調解人)
4.杜爾科姆認為社會分工是區分傳統社會和現代社會的主要的標志。(對√)
5.從調解人到警察再到辯護人這樣產生的順序意味著人類社會最先出現的是刑法。(錯×)
9.1
1.基布茲出現在(以色列)
2.關於基布茲下列說法錯誤的是(這種生產方式完全適應資本主義私有化)
3.關於庫迪撒的基布茲生活描述錯誤的是(建立了處理糾紛的司法委員為)
4.基布茲的生活是目前最接近共產主義的生活。(對√)
5.摩沙塢是進行集體生產和居住的。(錯×)
10.1
1.憲法規定禁酒令的是(美國)
2.哪一項是中亞伊斯蘭婦女解放運動後出現的不好的狀況?(有些婦女淪為娼妓)
3.美國康納狄各州的限速法令規定高速開車不能超過(55邁)。
4.法律能夠概念人們的行為方式。(錯×)
5.「中亞伊斯蘭婦女解放運動」事件是法律不能改變習俗的一個例證。(對√)
10.2
1.哪位國家領導人提出集中地點放炮?(李鵬)
2.哪個不屬於我國曾頒布的禁令?(禁酒令)
3.禁止賣淫嫖娼、吸毒、賭博的法令在什麼時候死灰復燃?(改革開放以後)
4.北京的限放令在一開始執行就受到了阻擾。(錯×)
5.對於一些無法禁止的行為,只有把它合法化才能進而規范化。(對√)
10.3
1.哪一項禁令不是用來標明法律不能改變人們行為的例證?(票證制度)不確定
2.哪一項不是孟德斯鳩關於法律改變人們行為的消極的的觀點?(法律具有能動作用,法律是人類改變自身的工具)
3.(一切宗教制度等都是人類精細設計出來的)不是進化理論主義的觀點。
4.人們對採用法律的手段改變習俗都是消極的觀點。(對√)
5.薩維尼認為法隨著一個民族的壯大而壯大,隨著一個民族的消亡而消亡。(√)PS:60分
11.1
1.不守法就會被制裁是哪種理論?(威懾理論)
2.下列說法錯誤的是(存在兩種犯罪行為有兩種相同的法律曲線)
3.人們服從法律是由於自我利益的權衡,如果服從法律利益大,就會選擇服從法律」是哪種理論?(利益理論)
4.守法對我來講是一種習慣」是一種習慣理論。(對√)
5.只要威懾的力度一直加大,違法的次數會相應一直不斷減小。(錯×)
11.2
1.馬考利舉例中的女教授每天循規蹈矩遵守制度和法律的原因是(是一種習慣)
2.都屬於自願遵守法律的角度回答遵守法律的原因的是(道德和習慣理論)
3.芝加哥和人大做的違法行為調查中唯一相同的一項是(從商店偷小東西)
4.法律和道德是高度一致的,所以人們遵守法律都是為了遵守道德。(對√)
5.在作弊這件事上,道德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還是懲罰。(對√)
·
㈢ 我國法學家大都採用的有關法的起源的觀點是什麼
法不是從來就有的,也不會永恆存在的,而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才出現的社會現象。
法是隨著 ① 生產力的發展、② 社會經濟的發展、③ 私有制和階級的產生、④ 國家出現而產生的,經歷了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
㈣ 法律方面的問題。
您好,您的行為雖然構成財務違規,但只是程序上的瑕疵而以,最終款項用於公司支付貨款,並沒有構成擅自將公司財產變更為個人財產的行為。因此,您不會承擔任何民事或刑事責任。
友情提示:依據我國公司法規定,董事、高級管理人員違反公司章程擅自將公司財產借貸給他人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您是公司的出納,不屬於財務負責人,只有財務負責人才會承擔這個責任)
㈤ 法律文化要素及其功能
「涉黃」的課程的性質和目的
1。 「法理學」是一個法律教育課程的主幹(核心),是一個在整個系統中的法學理論學科。這是一個理論分析,探索的精神實質,在一個國家的法律制度,法治,法制觀念,法律的內容和法律領域的法律原則。法學專業的刑法,法,民商法專業,刑偵專業,經濟法學,國際法律界專業人士共同創造的基礎理論課程,它不是一個具體的法律部門或法律規則的具體的問題,是關注各部門法的內容有法律依據的理論基礎和方法論的意義。在訓練過程中的法學基礎課程和幫助的所有法律本科,提高法律素質,增強的法律意識和法治的基礎性作用的法律界人士到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的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和法律監督工作。
2。 「法理學」是法律教育的入門課程,一般安排在四年法學本科的第一年。法學課程涵蓋了基本的法律知識,是一個很寬的范圍內,可以廣泛涉及法律的學科,所有的內容。根據一年級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要突出「法理學」的基本知識,傳授基本概念和原則的具體情況。因此,課程目標是「法理學」課程結束後,第一年的法律本科學習,了解法的基本知識和基本內容,是在最一般的理論知識,能夠掌握的「法理學」品位,掌握的基本原則和的基本原則的法律理論,建立的正確法律觀念,培養專業的法律質量,並能夠結合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法律系統的做法,用法律理論,以分析的社會和法律的現象。
3,關系的判例法和其他法律的主要課程:與憲法,法律制度的歷史法學專業的基礎課程,同時開設這門課程,它是學習的前提和基礎,各部門的法律課程。
法學概述
學習目標和要求
這一章中,紀律的判例,內容涉及法理概念的出現,的法理學發展,資產階級法理學,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原則區別,法學法學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的狀態。強調:學法律,常見問題和共性的法律現象為研究對象作為一個整體,其發展在社會領域的基礎學科。法學是適應自身發展的需要和社會革命需要的判例。在法律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先後出現了兩種不同類型的法理學,馬克思主義的資產階級法理學的判例。法學科體系的法理學的基本理論學科的地位,它與其他法律主體的共性和個性,一般和特殊的關系。
判例的名稱演變的概念的第一個判例
法理學學科的法律理論學科,在西方國家,通常被稱為的「法哲學」 ;判例。在舊中國,被稱為「法的一般理論」或「法理學」。在20世紀50年代,前蘇聯的理論模型,被稱為「國家和法的理論,」國家和法律權利理論「或」國家和法律理論的基礎上。 「1980年,北京大學,壽編輯的基本理論教材」法學基礎理論「作為主題名稱。目前,大多數發布的材料使用的「法理學」的名稱。研究
兩個法學,法律是社會和法律現象及其發展規律為研究對象的一門社會科學。
包括在一個國家的現行法律制度,法律制度,法律規范,包括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監督方面,包括產生的法律發展和變化的社會法律現象消亡的規律。
2,法理學是基礎學科領域的法律,是法制建設的宏偉基石,這是基於整個法律現象及其發展規律為研究對象的常見問題。法理學的重點對象應該是法律的本體論,發展規律的理論討論的價值,法律理論,法律運行的理論和法律教育和法律界人士含量的作用。
第2的判例法理學代
法律的產生和發展產生了兩個條件:第一,立法的復雜性和廣泛程度的積累發展,社區,專業的法律類法律研究的法律信息和法律現象為研究對象,進行了專門研究,形成系統的法律知識系統。
2,作為獨立的學科,法律,法學的產物,近代人類社會的發展。在近代,出現了資產階級法理學,馬克思主義法學,它們產生的法律自身發展的需要和需求的社會革命。
發展軌跡的兩個資產階級法理學
17-18世紀資產階級革命中,佔主導地位的古典自然法學派時期的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在19世紀初,佔主導地位的功利主義的法律學校和分析「,19世紀後期和20世紀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佔主導地位的社會法律學校的法學院,因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佔主導地位的社會法律學校,法律學校的新的分析和新自然法學派。
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的改變
馬克思主義法學的產生和法理學的歷史的深刻的變化,主要表現在:
1,馬克思主義法學的科學揭示了法律物質的限制。
2,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法理揭示了法律的階級性。
3,馬克思主義法學的科學揭示
法律地位的歷史性
第三季度的判例法理學法理學分支學科的關系
法理的統一法各分支機構的有機聯系的整體。我們的司法體制,從六個部門。 (1)法律理論,法律史(2),(3)國內法;(4)外國法;(5)國際法律;(6)「跨學科的。
學習和研究法理學的意義
法理學的學習和研究,將有助於樹立正確的馬克思主義法學世界觀,??有利於提高人民的民主和法治的學習和研究法學學科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這一理論。並為社會主義法治實踐提供理論指導。本研究採用的研究方法和思路第四季度法學
法理的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是科學的法學方法論的基礎。法學以及自己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社會調查方法; 2,歷史研究方法; 3,分析和比較法的方法; 4,系統的研究方法。
兩個法學
法學研究的思路走向繁榮和發展,必須遵循以下思路:1,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法理學,馬克思主義法學的發展相結合; 2,密切關注我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規則的法律實踐,大膽借鑒西方法學的合理成分。
考核要求
法理概念
識記:(1)(2)法律的法學學科名稱的演變。
2,理解:(1)法的研究對象;(2)法理學的研究。
法學農產品發展
識記:(1)法生產的條件(2)法理條件。
2,理解:一般的理解,在發展過程中的各種法律學校的資產階級法理學和基本觀點的代表。
3,用途:馬克思主義法學和資產階級法理學的原則區別。
三種方法法理位置
識記:(1)的法學體系,學習法理學(2)法理學分為
理解:所有法律專業的學生意義。
3,應用:結合實際描述的判例,法律界和法律實踐過程中的特殊意義。
4法學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識記:馬克思主義哲學和法學方法論的關系。
2,理解:社會調查方法;歷史研究的方法,分析和比較法的方法;系統的研究。
3,應用程序必須遵循:在中國的法學的繁榮和發展,研究思路。
章法律概念
學習目的和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了解基本的法律概念和法律特徵和法律性質。強調:其他社會規范的顯著特點,包括法治國家建立了特殊的規范性,普遍適用性和國家強制性的法律性質是不同的,法律的現象。的法律性質不同於其他的一切基本屬性的法律,它分為三個層次:國家的法律,階級性和物質條件。的法律概念,是保證執行的代碼的行為制定了由國家或認可的一個國家的力量,其實質是上升的總和作為國家的統治階級的意志的社會條件下,將物質生活的決心。本章的重點章節。
意義的法律和法律
廣義的法律特徵抽象意義上的法律,憲法,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由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和其他規范性法律文件和國家認可的判例,習慣的;狹義的法律的具體意義上說,是指擁有立法權的國家機關制定,按照中國的立法過程中的規范性法律文件,僅是指狹義的法律的基本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的法律制定的其他法律。法律
的基本法律特徵法律現象的基本特徵有四個獨特的屬性:
1,國家設立了性別。發展和認可兩種方式來制定法律。制定有關國家機關按照一定的程序
創建新的法律規范,作為法定的法律。社會已經存在一定的法律效力的行為准則,公認的國家機關,被稱為不成文的規定。
2規范性。法律規范有自己特殊的邏輯結構,對人們的行為模式的要求,
調整的社會關系。
普遍的適用性。法律的普遍適用性是一國的國家主權范圍內的法律或規范的界限
遵守一切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公民的法律效力。
4個國家的強制性。國家強制力的法律是建立規則的目的
軍隊,警察,法院,監獄和其他國家的暴力??,由專門的國家機關按照法定程序使用的類。
第二定律本質上
法律現象的外部接觸的法律的法律性質的外表面,其性能具有法律性質的概念,淺相對不穩定,人們通過感官可以感知到。
內部的法律關系的法律性質,法律的基本屬性,是區別於其他社會規范的法律現象的背後,隱藏,是內部的法律深刻的屬性是相對穩定的,人們只能靠抽象思維把握。
層次理論的性質的法律分析
馬克思主義法學認為,法律的本質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層次的屬性:
1,國家將。點來看,主要的法律性質,國家意志,法律是國家的意志的表現。
2,階級性。從二級法律的階級本質,性質和法律的角度來說,是統治階級的意志的體現。
物質條件。從終極性的法律實質約束,法律的角度來看,體現統治階級的意志之類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
法律本質的屬性所帶來的三個層次的有機整體。物質的限制的法律的社會結構中的上層建築領域,法律類性質的法律是統治階級的意志的體現,國家法定,法律是統治階級的意志是以國家意志。在法律的性質的理解,必須始終把握的法律性質的多層次性。
考核要求的法律特徵
識記:(1)狹義的法律(2)(3)國家發展和識別;普通法適用。
2,理解:法律的基本特徵。這兩部法律基本上
1,識記:(1)法律現象;(2)法律的性質。
2,理解:
應用程序的三個層次的法律性質:(1)法律體現統治階級的意志和社會公共利益的法律保護;
( 2)物質的法律約束和法律關系的相對獨立性。
第二法律要素
學習目標和要求
主要代表的西方學者的法律要件學說這一章中,分別。奧斯丁的「法律命令說:」說哈特的「規則法」英鎊「勢在必行 - 技術 - 理想說:」德沃金「規則 - 原則 - 政策說。」強調:的3要素的法律,法治是到指定的人的權利和義務,並設置相應的法律後果的行為,法律原則構成了法治的起源穩定的原則和准則的基礎上,法律上的概念是不同的法律事實的概述,抽象出來的共同特徵形成權威的領域。在運行過程中的法律,法律三個要素,發揮自己獨特的功能。
第一部分西方法學家的法律元素的學說
法律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形成的完整的法律體系中的各個元素。
西方法學家的法律元素的要點,說英國奧斯丁的「法律命令說,英國哈特的」法律規則「;英鎊戒律,技術,理想的」美國德沃金規則,原則,政策說。第二節
法律要素
法律規則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的人,並設置相應的法律後果的行為守則,這構成了最基本的法律,最重要的因素。穩定的原則和指導方針
法律原則構成法律或原產地規則的基礎上的,它是法律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之一。
法律概念是不同的法律事實的概述,抽象出來的??共同特徵權威領域,它也是一個不可缺少的元素合法的。
考核要求
一個西方法學家的學說,記憶有關的法律要素:(1)法律要素(2)法律命令說,(3)法治說。
2,理解:德沃金的法律原則和法治的區別。
兩個法律要素 BR />識記:(1)法治(2)法律原則;(3)類型的法律概念。
2,理解:(1)(2)分類的法治;法律原則;(3)法律原則的作用
法律效力的
學習的目標和要求
法律效力的這章理解其中的含義和分類。強調:調整行為規范人的行為,包括指引的作用,預測,評估的作用,保護作用的影響法律的規范作用,迫使六個方面的作用和教育的作用。的社會角色的社會關系的「調整」指的是社會關系的法律影響,包括兩個方面的作用的階級統治和社會管理中的作用。的法律作用的認識,應注意兩個方面:一是客觀的法律效力的法律角色的雙重性有積極的作用和負的作用;有限的法律的作用,法律的行動是不是無限的,但有一個客觀限制。本章的重點章節。
a>
第一部分法律的規范作用和社會作用
法律作用的法律作用在兩個層次的分類:首先,法律的規范作用的法律調整行為標准對人類行為的影響,法律的社會作用的法律調節社會關系,社會關系的影響。
法律的規范作用
法律的規范作用是指法律規范的人對人的行為的影響。調整的行為是一般認為的規范作用可以概括為導向,預測,評價,保護,執法和教育6。
三個法律的社會角色
法律法律的社會關系的社會關系。「調整」的影響和社會作用是一般認為的社會角色,包括兩個方面的作用階級統治和社會管理中的作用。
</第二節的法律的作用,正確認識法律的作用
法律的作用具有雙重性的雙重性質,這是一個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法律的作用的雙重性任何一個社會是客觀存在的。在任何一個社會,當的法律,符合人類社會的進步和人類文明發展的方向,它的作用是積極的,相反,它的作用是消極的。限制
法律
法律調整人的行為的作用,調節社會關系,在該領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這一作用的發揮受客觀條件的限制,法律的作用不是萬能的,法律的作用的局限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法律只能調整人的外部行為,不能調整活動的人的思維。2,法律只能調整人的行為的一部分,不能調整整體行為的人。3法固有的未分配利潤不可能作出詳細的規定,人們千姿百態的行為。4,法律不可能平等保護的利益。法律的形式合理性的追求,可能會犧牲實質合理性。6,
考核要求
作用的法律規范和社會角色
1,背法律效力的正常發揮需要一定量的輔助條件。 :(1)法律的規范作用;(2)法律的社會作用;(3)強制對象
2,理解:(1)類型的調節作用;(2)階級統治的表現;(3)社會管理層的表現。
3,應用:法律的規范作用,法律和社會角色之間的關系。
作用的法律規范和社會角色
識記:(1)法律的積極作用, (2)法律的負面作用。
2,理解:(1)根造成的負面影響的法律,(2)的法律糾紛
3應用程序的性能:綜合分析法律的作用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做法,是不是無限的。
法律價值
學習目標和要求
通過本章學習有關法律法律史的過程中,一直被關注的重要問題。什麼是法律的價值觀念,思想,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理解,但法律作為嘉賓如何以滿足人民的需要,是共同關心的問題的核心。「體現了價值的順序,自由,正義是人類社會不可缺少的。重點把握:概念的法律價值,法律的內在要求價值和法律價值體系的法律秩序和治安的價值之間的關系。法律價值的自由,法律與自由的關系。正義,法律和正義的價值之間的法律關系的法律價值的概念
第一個合法的值概述
法律價值是指法律(作為嘉賓),以滿足人類,社會,國家的需要(本金),需要滿足的關系這一主題和對象是合法的值。能滿足人類的需求,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法律是有價值的。
法律的價值內涵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是,法律是在玩的過程中,他們的社會角色,可以有助於實現什麼樣的價值,二是在各種沖突和矛盾,法律為標准,評估和權衡各種價值;三,的值嗎?體現的法律本身,法律總是與民主,自由和平等。的
法律價值的內在要求
法律價值的社會與階級性的統一;法律價值的客觀性和主觀性的統一;
3,相對性和絕對的統一的法律價值,法律價值是價值的目的和手段的價值的統一。
三個法律價值體系的
法律價值體系是指一定的社會模式,生產的制約因素構成一定的價值的價值體系,或價值的整體的法律,它與一定的社會生產方式,體現法律的精神,始終在運行的整個法律過程中,領導和限制人們的法律意識和法律活動的各種命令的法律和秩序第二節
/>概述
社會秩序的人在不同的社會互動過程中,長??期,結構和狀態的關系,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格局。法律來建立秩序,因為秩序是社會中的人的行為是在符合規則的統一和法律的方法,建立順序:首先,為人們樹立了統一的行為准則,以指導人類的行為,減少沖突和混亂,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解決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和糾紛,正確的越軌行為,依法懲治犯罪,規范和約束的權力,防止濫用權力的政府官員和實施的專制統治。
實現法律秩序
法律秩序的價值的社會秩序,有條不紊一個國家依法設立的人民之間的法律秩序的價值實現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法律的統治階級的統治,協助維持秩序;法律保障在國家權力的運行秩序;第三,法律,維持秩序的社會經濟發展,依法維護正常的社會生活秩序。
三個社會改革法律秩序的社會改革和法律順序是非常密切的關系。兩者之間的關系:社會改革需要法律秩序,社會改革和促進法律秩序。概述自由
第三季度法律與自由...... />自由有兩層含義,一是意義上的自由,從外部的壓迫和束縛的狀態,稱為「消極自由」,是指主體的特點的基礎上實現自由社會干預的首要條件。自由是指第二個意義的特點是身體有能力獨立將根據自己的,所謂的「積極自由」,經常向社會干預(幫助)實現自由的首要條件。自由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自由的客觀必然性的認識,只有認識到的客觀規律,人們可以使用和管理的客觀規律,其范圍更大的選擇自由。另一方面,自由同??意的客觀必然性的條件,承認必然性還必須根據的要求,有必要採取行動,以實現自由的意志。
法律價值
法律上的自由設置為自由和安全,自由總是反映在法律的范圍免費的法律規定,決定由社會制度和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條件,從法律角度看,個人享受所有的自由,但熊不得損害社會的義務和他人的權利和自由。
法律應反映制度,自由,法治作為人類行為的規定,調整人們的行為和社會合作的基本框架,基本的社會結構的人進行活動,交流,從而實現自由提供模式。
自由的實現依賴於執法,公民的自由是存在的法律形式,但法律不自動保護公民自由,公民自由在體現社會生活的合法權利的實際行使的權利將被改造成人民的行為。
第四季度的法律和司法
一個
是什麼司法管轄區通常被認為是崇高的價值?人類社會的公正性,合理的,行為,活動,思想和制度。正義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不同的社會,不同階級有不同的正義觀客觀的衡量標准。正義是這樣的公正,行為的角度,思考是否推動社會進步,是否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絕大多數的人在社會上的最佳利益,以滿足需求。含量最低的正義正義要求分配的社會利益和社會責任的承諾不是任意的,要遵循一定的規范和標准;正義的普遍性,需要按照一定的標准分配的社會福利和義務平等地分配社會利益和義務,以維持有一定的中立性。
正義分類
根據標準的不同領域參與司法,公正可以分為司法系統,在形式正義和程序正義的司法系統。是指社會制度的正義,具體是指的社會財富,資源,責任和義務的分配是公平的和合法的。形式正義的法律制度是公平和一致的執法,這並不重要法律制度是否本身是符合正義的,它強調的法律制度保持一致。程序正義是指以法律的形式發展正義的具體步驟和方法,確保實現和正義的司法系統,應該只是立法過程中,同樣的,以確保司法公正,也應該有一個公平的司法程序。
法律和正義
法律和正義是相互關聯,相輔相成的,公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發展中促法律公正的法律追求的最高目標良性和??惡性的法律規范之間的差異始終是法律進化的精神動力。同時,法律也是一個重要的手段,實現司法公正,正義,最低要求是限制任意使用暴力。使用的國家強制性法律,保護社會主體的合法權益,懲罰不公平非法的裁決糾紛,以實現社會正義。
㈥ 誰說的法制不是法學家的產物,而是人們的社會生活的產物,所有的法律工作者
民事法律的立法原則與目的,是為了定分止爭,平衡公民之間 法人之間 公民與法人之間的利益,維護社會和諧與穩定。
行政法律的立法原則與目的,是為了讓政府 乃至行政機關能夠依法履行行政職責,同時賦予公民對於政府以及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的監督權,舉報權、訴訟權,任何對於政府
或者行政機關 的行政行為有異議的當事人,都有權依法發起行政訴訟
通過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的審判 來判定政府或者行政機關行政行為的合法性
起到對於政府 行政機關行政行為的監督,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刑事法律的立法原則與目的,是為了打擊犯罪行為,保護公民 法人 行政機關 政府部門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綜上,任何法律其立法原則都是為了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所以 法律是全體人民意志的體現,是經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依法制定的法律
所謂法學家,只不過是精通對於法律的運用,當然法學家可以以人大代表的身份
參與立法,但是任何人大代表僅僅具有建議權,最終立法是否會通過
需要經過全國人大或者全國人大常委會討論通過才會頒布實施
㈦ 提出法的要素是社會工具的法學家是誰
法的要素
法的要素包括:法律規范(法律規則、法律原則)、法律概念
一、法律規則(具體)
1、概念:採取一定的結構形式規定權利義務及法律後果的行為規范。
2、三大組成部分
(1)假定條件:適用主體、適用條件,對誰使用,什麼情況下使用?
(2)行為模式:可為、勿為、應為
(3)法律後果:承擔什麼法律後果
例如:未成年人殺人不判死刑,假定條件:未成年人;行為模式:殺人;法律後果:不判死刑
3、規則和條文不是一一對應的
二、法律原則(籠統)
理解即可,例如民法的原則有自願原則、誠實信用原則、公序良俗原則等。
三、法律原則和法律規則的區別
1、在內容上,法律規則明確具體,法律原則籠統模糊;先用規則後用原則,原則用來彌補規則的漏洞。
2、在適用范圍上,規則只適用於某一類型的行為,原則更寬廣。
3、在適用方式上,規則是全有或全無(要麼用,要麼不用),原則有不同的強度(例如民法中自願原則和公序良俗原則的強度不同)。
㈧ 《法理學》多選題幫我啦
周旺生-考點和習題精解(三)
但願對你有所幫助
㈨ 西方法學界對法的構成要素的主要學術觀點有哪些
任何一個有學術意義的認識,都必須以已有的認識成果為基礎,都包含著對前人同一認識成果的充分尊重和合理吸收。因此,在這里首先有必要對已有的法的構成理論進行一番認真的梳理和反思。從作者已掌握的資料看,西方對這個問題的真正研究是從分析法學才開始的,其研究可分為兩個階段。19世紀中葉之前,他們基本上沒有明確地提出法的構成問題,所涉及的也只是側重於法的實質構成,他們對法的構成的論述是包容在對法的本質的問題之中的。如自然法學家認為法的本質是理性等。19世紀中葉之後分析法學家奧斯丁才明確地提出法的構成問題,並提出一種構成模式。他之後的許多分析法學家繼承了這一傳統,提出各種構成的模式。但分析法學家對法的構成的研究,多局限於形式結構方面,而且往往把法說成是僅僅有一種要素(如命令或規則)構成的。20世紀初美國的著名社會法學家龐德才打破了這一觀念,認為法是由多種要素構成的,並提出一種模式,從而重新啟動了對法的構成的研究。下面就西方自奧斯丁以來有關學者在這方面的論述予以簡單介紹。
(一)奧斯丁的法的構成理論
奧斯丁可以說是西方第一個對實在法的結構進行研究的法學家。他認為真正的法或適當意義上的法是由主權、命令和制裁三個不可分割的部分或三種要素構成的,他稱之為法的三部曲。所謂主權(者),即政治上居上位者,他們是法律的制定者;所謂命令,即主權者所發布的帶有義務內容的普遍性的必須服從的指示;所謂制裁即懲罰。他還認為,在這三者中,最關鍵的是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只是其前提和保障,因而他得出結論說命令是法的本質。
(二)凱爾遜的法律構成理論
凱爾遜對法律的基本看法是,法是一種規范體系,因而他對法的構成主要是從規范體系的結構上論述的。他認為法作為一種規范體系是由三種或三級規范構成的,這就是基本規范、一般規范和個別規范。基本規范是由開國元勛們或革命勝利者所制定的第一部憲法,這種規范在效力上居於最高地位,其它規范都必須以它為基礎;一般規范是基本規范之外的其它制定法,包括後來制定的憲法;個別規范是行政機關、司法機關對具體事物所作出的決定和個人間所簽定的契約。顯然,凱爾遜是根據法律的效力來劃分法律規范的,而且他對法律的界定也與一般認識不同,即把法律適用的結果也包括在法律之中。
㈩ 自然法學,社會法學,分析法學的代表人物分別是誰
自然法學派的代表人物比較多,有格勞秀斯、洛克、孟德斯鳩、盧梭、潘恩、傑內斐遜。法國A.孔德容在西方法學著作中,常被認為是早期社會學法學的創始人。社會學法學的早期代表英國社會學家H.斯賓塞認為社會和國家如同自然界生物一樣,是一個有機體;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是生存競爭和強存弱汰;法的任務只在於維護個人自由;每個人只要不妨害他人的同樣自由,就可以從事他所願意從事的任何活動。奧地利社會學家L.貢普洛維奇認為社會發展的動力是種族斗爭;國家起源於較強的原始民族對較弱的原始民族的征服;法是社會中統治集團通過國家權力對被統治集團進行統治的工具;法的原則不是平等而是不平等。法國社會學家G.塔爾德和美國社會學家L.F.沃德等人則被認為是早期社會學法學中的心理學法學派創始人。19世紀末新功利主義法學的主要代表R.von耶林和新黑格爾法學首創人J.柯勒,也被認為是早期社會法學派的首創人。20世紀社會法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奧地利法學家E.埃利希、德國社會學家M.韋貝爾、法學家H.坎托羅維奇和美國法學家R.龐德等。分析法學派則以邊沁、奧斯汀為主要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