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全球化趨勢下的國際經濟法
⑴ 經濟全球化對國際經濟法的影響
一方面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有利於吸引外資,彌補國內建設資金的不足;有利於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實現技術發展的跨越;有利於學習先進管理經驗,培養高素質的管理人才;有利於發揮比較優勢,開拓國際市場。另一方面,它也不可避免地會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不利因素和風險。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和科技水平相對落後,不僅面臨著發達國家經濟和技術優勢的巨大壓力,而且國家經濟主權和經濟安全也受到嚴重挑戰。正因為如此,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把全球化具有的兩重性比喻為「一柄雙刃劍」。
一、在全球化過程中,發展中國家處於不利地位。
幾百年資本主義、殖民主義統治的結果,世界經濟發展的嚴峻現實是,南北之間即南半球廣大發展中國家(約佔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三)與北半球發達國家(約佔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之間,也就是窮國和富國之間,在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上的差距很大。這是世界范圍的一種不公平現象。資本主義殖民主義體系崩潰之後,南北差距並未縮小,其原因是西方發達國家依靠國際經濟舊秩序,壟斷世界商品市場和金融市場,通過壓低發展中國家初級產品的進口價格,抬高發達國家製成品和高精尖產品的出口價格,進行不等價交換,同時並進一步加強了資本輸出,從而使南北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由原來的幾倍擴大到十幾倍、幾十倍,甚至上百倍。經濟全球化趨勢仍然是在國際經濟舊秩序沒有根本改變的情況下形成和發展的。西方發達國家在資金、技術、人才、管理以及貿易、投資、金融等各個方面都佔有優勢。目前國際經濟的「游戲規則」,雖然其中有符合社會化大生產的一面,但總體上是在西方發達國家主導下制定的,國際經濟和金融組織也都控制在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手中。他們利用這些優勢,成為經濟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經濟全球化由發達國家首先推動並在其中一直起著主導作用,而發展中國家雖然是政治上獨立的主權國家,但在國際經濟關系中處於受支配的地位,不可避免地帶來發展中國家與西方發達國家貧富差距的進一步擴大。
二、在全球化過程中,發展中國家主要產業乃至整個經濟命脈有可能被跨國公司與國際經濟組織所控制。
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推動力是跨國公司。根據聯合國《97年投資報告》的最新統計,目前全世界已有44000個跨國公司母公司和28萬個在國外的子公司和附屬企業,形成了龐大的全球生產和銷售體系。這些跨國公司控制了全世界1/3的生產,掌握了全世界70%的對外直接投資、2/3的世界貿易與70%以上的專利和其他技術轉讓。我國部分國內市場已經被跨國公司控制,輕工行業如洗滌用品、飲料等,外商投資企業在產量、銷量上佔了35—50%;移動通訊設備僅美國摩托羅拉天津獨資企業一家已佔國內市場的90%,國內企業徹底退出競爭,外商一統天下;德國西門子在華39個合資企業中規模最大的北京國際交換系統有限公司的產品今年在中國市場的份額達到23%,全國程式控制交換機外商佔70%的市場。
有的研究者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給一些發展中國家造成巨大的損失。有的評論認為,從外部因素來說,西方國際壟斷資本先是使短期資金大量湧入亞洲國家,使之看作是難得的融資而紛紛引進;而當這些國家將資金造成大量不良資產時,西方金融投機家就利用短期資金進行套利,並把資金撤走;到了發生金融危機的國家需要國際援助時,他們又通過自己操縱的國際金融、經濟組織提出種種損害受援國的條件,進一步控制這些國家的金融機構和經濟命脈。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當今世界各種全球性和區域性國際組織日趨增多,比如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關貿總協定和世界貿易組織。他們對國家經濟主權的滲透性越來越大,已成為對發展中國家進行強有力經濟干預的機構。為了獲得更大的國家利益,發展中國家不得不讓渡一部分國家經濟主權。
三、在全球化過程中,發展中國家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矛盾會日益尖銳。
經濟全球化已經和正在導致一種嶄新的全球分工格局的出現:發達國家主要發展知識密集型的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而把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的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廣大發展中國家除了繼續作為原材料、初級產品的供應者外,還成為越來越多的工業製成品的生產基地。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和高新技術相對落後,不得不以消耗稀缺自然資源和污染環境為代價,參與國際競爭,爭取「後發效應」。在全球化背景下,日趨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主要體現在資源的爭奪上,這實際上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這場戰爭的結果,將會進一步強化西方發達國家在高新科技領域的壟斷地位,進一步加劇發展中國家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環境的破壞,影響發展中國家的可持續發展。
經濟全球化的利弊
經濟全球化的利:
1、經濟全球化可使世界范圍內的資金、技術、產品、市場、資源、勞動力進行有效合理的配置。
2、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一次迎接機遇和挑戰的機會。
3、經濟全球化為世界各國人民提供了選擇物美價廉的商品和優質服務的好機會。
4、經濟全球化將會促使世界大文化的產生和發展。
5、經濟全球化將促進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
6、經濟全球化加速技術轉讓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進程。
7、經濟全球化能夠促進國際間政治的協調。
8、經濟全球化有利於減少國際沖突。
經濟全球化的弊:
1、經濟全球化加劇了世界經濟的不平衡,使貧富差距拉大。
2、經濟全球化使世界經濟不穩定性加強。
3、現行的全球經濟運行規則不盡合理,大多有利於發達國家。
4、經濟全球化還可能導致發展中國家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5、經濟全球化使發展中國家所付代價巨大。
6、經濟全球化必然對民族文化帶來一定的沖擊。
⑵ 國際經濟法有哪三個基本原則
國際經濟法的三個基本原則,就像是它的三根頂樑柱,穩穩地支撐著整個法律體系呢!它們分別是:
國家經濟主權原則:這就好比是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小金庫」和「小天地」,對自己的財富、資源還有經濟活動,都有著完整且永久的主權,想怎麼用、怎麼管,都是自己說了算!
平等互利原則:在國際經濟法里,大家都得講平等,誰也不能欺負誰。而且呢,還得互利共贏,一起分享好處,這樣才能長久合作嘛!
全球經濟合作與發展原則:這可是個大方向,大家得一起努力,攜手合作,共同推動全球經濟的發展。畢竟,在全球化的今天,誰也不能獨善其身,得一起加油才行!
⑶ 國際經濟法產生和發展
國際經濟法,作為調整國際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其產生和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從最初的國際經濟關系萌芽,到後來的逐步發展,直至進入轉折更新階段,國際經濟法的內容與形式不斷演變,適應著全球化的經濟需求。
萌芽階段的國際經濟法,起源於公元前數世紀到公元16世紀。這一時期,地中海沿岸的國際商務活動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習慣和制度,為後來的國際經濟法奠定了基礎。其中,「羅得法」作為古代地中海沿岸國際貿易中心的商務習慣的匯輯,對後世影響深遠。羅馬法中的「萬民法」調整了羅馬公民與非羅馬公民之間的貿易關系,其規定影響廣泛,對西歐大陸乃至世界許多地區產生了深遠影響。中世紀的國際性商事法典,如《康索拉多生活費商法典》,則進一步細化了商業規則,成為處理同類案件的依據。而「漢薩聯盟式」的商務規約,旨在保護貿易利益和共同對抗外部威脅,對後世國際商務規則產生了重要影響。
發展階段的國際經濟法,伴隨著17世紀以後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各種國際條約、國際習慣和國內立法應運而生,內容日益完備。雙邊國際商務條約和近現代國際習慣是這一階段的代表,體現了國際關系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多邊國際商務專題公約和多邊國際專項商品協定的出現,標志著國際經濟法向更系統、更專業的方向發展,旨在解決特定領域的經濟問題。近現代國際商務慣例的編纂和更新,以及各國商事立法的逐步完備,更是推動了國際經濟法的現代化。
轉折更新階段的國際經濟法,自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國際社會面臨重大變化,第三世界國家在國際政治和經濟舞台上嶄露頭角。這一階段,布雷頓森林體制和關貿總協定發揮了重要作用,標志著國際經濟關系進入了一個以多邊國際商務條約調整重大問題的新階段。然而,盡管這一時期國際經濟法取得了一些成就,它本質上仍延續著舊時代國際經濟秩序,需要進一步的變革。
在這一過程中,國際社會為改造國際經濟舊秩序和建立新秩序而展開了一系列斗爭,如萬隆會議、《關於自然資源永久主權的宣言》、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宣言》等,為國際經濟法的革新提供了理論和實踐的基礎。區域性或專業性國際經濟公約的出現,以及國際商務慣例的不斷發展,為解決國際經濟問題提供了新的途徑和解決方案。
綜上所述,國際經濟法的產生和發展,不僅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國際經濟關系的復雜性,也展示了法律在促進國際經濟合作、維護國際經濟秩序方面的重要作用。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國際經濟法將面臨更多挑戰,需要不斷適應和創新,以促進全球公平、可持續的經濟發展。
(3)經濟全球化趨勢下的國際經濟法擴展閱讀
國際經濟法是指調整國家之間;國際組織之間;國家與國際組織之間;國家與他國私人之間;國際組織與私人之間以及不同國籍私人之間,相互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是隨著各國之間貿易和經濟往來日益增長以及國家對貿易和經濟活動的干預日益加強而形成和發展的。早在中世紀末期,歐洲主要商業城市就有一些關於國際商業交易的規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有關國際經濟關系的法律規則和制度大量出現 ,並具有了國家之間條約的形式。作為一門學科,國際經濟法學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逐漸發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