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是權力本位法
① 經濟法的本質在具體的經濟法制度中如何體現
經濟法的本質、特徵和基本原則
1、經濟法的本質
(1) 經濟法本質的兩層含義
Ø 一般意義上的法的社會性和階級性等;
Ø 經濟法具有不同於其他法律部門的性質或屬性。
(2)經濟法作為法的一個部門,集中體現為經濟法是社會本位法,是由經濟的社會化所導致的國家干預、參與經濟之法 。
① 經濟法是平衡協調法
平衡協調,是指經濟法的立法和執法從整個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和社會經濟利益出發,來調整具體經濟關系,協調經濟利益關系,以促進、引導或強制實現社會整體目標與個體利益目標的統一。
② 經濟法是社會本位法
Ø 行政法以行政權力的設置和制約為核心,強調上下隸屬的行政關系,可以說是權力本位法;
Ø 民法強調人人生來平等和自由,以個人權利為本位;
Ø 經濟法則以社會利益和社會責任為最高准則,立足社會整體,以大多數人的意志和利益為重,屬於社會本位法。
③ 經濟法是系統、綜合調整法
經濟法反映經濟關系分化與綜合兩種發展趨勢要求,體現法律的統、分調整機制功能的法律部門。
Ø 經濟法通過具體制度和規范,分別細致地調整各種經濟關系;
Ø 在總體上對經濟關系進行系統、綜合的調整。
④ 經濟法是經濟民主和經濟集中對立統一法
⑤ 經濟法是以公為主、公私兼顧的法
按照羅馬法的經典界說,規定國家公務的法為公法;規定個人利益的法為私法。而經濟法是介於公法和私法之間並對之進行平衡協調的以公為主、公私兼顧的新型的法。
② 經濟法與行政法的區別
經濟法行政法區別:1主體不同,經濟法主體包括國家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專行業司法機關,還包括法人屬、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行政法主體的一方是政府及其非經濟主管部門,另一方面則是下屬的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公民;2調整對象不同,行政法調整的社會關系所體現的是一種權力從屬關系,同時這種關系在大多數情況下是不直接具有經濟內容的行政關系;而經濟法調整的社會關系正好相反;3調整方法不同,行政法採取單純的強制性辦法,而經濟法則是採取公權與私權介入的方法;4作用不同,行政法著重鞏固與發展政治體制改革的成果,而經濟法則是著重鞏固與發展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5調整程序不同,行政法調整范圍內的行政糾紛純由行政訴訟程序解決,而經濟法則可能有民事訴訟、行政訴訟或經濟訴訟程序解決。
③ 簡述經濟法和行政法的區別
經濟法和行政法的區別有五點,分別如下:
1、調整對象不同: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在國家管理本國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其中包括企業組織管理關系、市場管理關系、宏觀調整關系和社會保障關系等經濟管理關系,具體體現為個體與社會之間的經濟關系,行政法的調整對象為行政管理關系,其中包括行政主體之間的關系,以及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之間的關系,具體體現為個體與國家之間的關系,而不調整經濟管理關系;
2、法律宗旨和理念不同:經濟法強調的是國家對全局生活的干預,以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為立法宗旨,因此,奉行社會責任本位,行政法強調的是法治政府、依法行政,以維護國家利益為立法宗旨,因此,奉行國家權力本位;
3、法律關系主體不同:經濟法的主體包括管理主體和管理受體,管理主體包括國家機關和國家授權的組織,國家機關包括國家權力機關和行政機關,行政法的主體包括行政主體、行政相對人和其他行政法主體,行政主體除了國家授權的組織以外,只能是國家行政機關,二是主體之間的關系不同,經濟法主體之間是一種管理與被管理、指導與被指導、監督與被監督關系,主體之間不存在那種行政隸屬關系,行政法主體之間是一種行政隸屬關系;
4、調整方法不同:經濟法除了實行獎勵以外,對於違反經濟法義務而引起的不利法律後果,採取追究多種經濟責任和非經濟責任的制裁形式,行政法除了實行獎勵以外,對於違反行政法義務而引起的不利法律後果,主要採取行政制裁的形式;
5、作用不同:經濟法對於引導、推進和保障經濟體制改革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行政法對於引導、推進和保障行政體制改革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行政法基本原則是什麼?
行政法基本原則,是指導和規范行政法的立法、執法以及指導規范行政行為的實施和行政爭議的處理的基礎性法則,是貫穿於行政法具體規范之中,同時又高於行政法具體規范體現行政法基本價值觀念的准則。行政法的基本原則主要有合法行政原則,合理行政原則,程序正當原則、高效便民原則、誠實守信原則以及權責統一原則。
綜上所述,經濟法所調整的經濟管理關系有許多也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性質,經濟法對經濟關系的調整,必要時也採用行政手段,要實事求是地承認它們之間的聯系,否則也無助於經濟法理論的建立,同時也必須看到它們之間的本質區別。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二條
起訴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一)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二)有明確的被告;
(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
(四)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九條
行政處罰的種類:
(一)警告、通報批評;
(二)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
(三)暫扣許可證件、降低資質等級、吊銷許可證件;
(四)限制開展生產經營活動、責令停產停業、責令關閉、限制從業;
(五)行政拘留;
(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
④ 為什麼說經濟法是市場經濟之法,國家干預之法,社會本位之法
經濟法是調節經濟活動中各主體之間關系和組織形式的一部分法律。其中「市場經濟之法」、「國家干預之法」、「社會本位之法」三元理念的表述,指出了經濟法規定的體系、基本思想以及社會價值。
市場經濟之法:經濟法是市場經濟的重要基石,提供了維護市場秩序、規范市場行為、促進市場自由交易和公平競爭等方面的法律依據和制度安排。
國家干預之法:在市場經濟中,由於普遍存在不完全競爭、信息不對稱、外部性等現象,國家不能僅沿襲傳統行政管理方式,而需通過適當的法律手段加以介入,促進和規范市場經濟的發展。
社會本位之法:經濟法應旨在維護整個社會的利益,充分考慮各方利益並協調解決好發展與保障的關系。
綜上,在建立經濟活動的法律體系時必須同時遵循「市場經濟之法」、「國家干預之法」和「社會本位之法」,以實現經濟活動中市場自由、國家調節、社會本位的有機統一。
⑤ 如何理解經濟法是社會本位法
經濟法的社會本位,是指它在對經濟關系的調整中立足於社會整體,在任何情況下都以大多數人的意志和利益為重。 社會本位要求經濟法以社會利益和社會責任為最高准則。無論國家還是企業,都必須對社會負責,亦即都必須對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社會經濟效益負責,在對社會共同盡責的基礎上處理和協調好彼此之間的關系。在整體上,國家代表全局利益、長遠利益,但在具體經濟過程和經濟關系中,它是以具體國家機關或者某種經過授權的組織,作為特定的物質利益實體和社會組織的身份、地位出現的。在具體經濟關系中,國家必須依法行使權力和權利,對社會負責,不得以不當或過度的行政權力和長官意志,妨礙或損害市場主體及非國有主體依法行使權利,不能非法損害和侵吞其他主體的物質利益。企業和個人等經濟主體也要對社會負責,不能只講權利,不講義務;不得片面強調自身局部利益,置社會利益於不顧,借口對抗行政干預而損害他人或社會整體利益。 經濟法的社會本位不是不講權利,只講責任。相反,它強調並全面貫徹權利(力)、義務相統一的原則。它主張要正確把握權利(力)、義務設置的出發點和基礎,理解權利(力)的來源和獲取、行使的條件。無論是國家機關還是企業、個人等,都要首先對社會負責,在對社會盡責的基礎上享有權利(力)、獲得利益。因此,社會本位不是義務本位,更不是企業或個體義務本位。社會本位的思想是符合社會主義的本質、反映社會進步的要求的。
⑥ 經濟法是公法、私法還是社會法論述題
對於公法與私法的化分,主要是依據調整對象、調整方式、法的本位、價值目標等方面的不同為標准,來將法律劃分為公法與私法。從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具有私法的因素(調整人與人之間私權利、公民與法人及社會組織的法律),但從法律特徵與法律地位看,經濟法體系(利用國家權力,宏觀調整社會財富分配,調整國家與公民的關系的法律)更具有公法的特徵。
經濟法是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關系進行整體、系統、全面、綜合調整的一個法律部門。在現階段,它主要調整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以各類組織為基本主體所參加的經濟管理關系和一定范圍的經營協調關系。要從以下三點把握這個概念:(一)經濟法是經濟法律規范的總稱 (二)經濟法是調整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三)經濟法調整的是一定范圍的經濟關系。
經濟調整的基本原則:包括社會本位原則、實質公平原則、經濟效率原則和可持續發展原則。
經濟法的特徵:經濟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新興的法律部門,與傳統的相鄰法律部門相比,其主要特徵有:
一、經濟法是國家干預經濟的法
經濟法的產生是國家干預經濟的必然結果,它把調整的重點始終放在引導各類經濟主體依法進行經濟活動,保證經濟關系的正確確立和有序的進行上,以形成本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環境和經濟秩序。
二、經濟法是社會責任本位法
經濟法與民法、行政法相比較,在調整社會整體與社會個體的關繫上,各有自己的主導思想。經濟法是「社會責任本位法」,它以社會利益為基點,無論是國家機關,還是社會組織或個人,都必須對社會負責,在此基礎上處理和協調相互之間的關系。
三、經濟法是商品經濟發達的法
只有當商品經濟成為社會的主導,經濟法才會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產生和發展,因而經濟法是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的產物。
四、經濟法是以經濟為目的的法
經濟法始終調整經濟關系,調整的目的就是使社會的整體經濟能持續、穩定的發展,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而且在這個調整過程中甚至會有意使局部利益或個體利益有所損失。
五、經濟法是綜合調整的法
經濟法所調整的經濟關系是縱向經濟關系,但對橫向經濟關系會產生明顯的影響;採取的手段既有懲罰性的,也有補償性的,既有鼓勵類的,也有禁止、限制類的,體現了明顯的綜合調整的特徵。
⑦ 經濟法和民法的區別
經濟法和民法的區別,具體如下:
1、兩者調整范圍不同。經濟法調整以生產經營管理為中心、縱向的與一定范圍的橫向的經濟關系,還調整經濟組織內部一些重要經濟關系。民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以交換為中心發生的財產關系;
2、主體構成不同。經濟法主體體系廣泛,包括法人、不具有法人資格的其他組織和內部組織,具有一定的必要的層次性。民法主體分自然人與法人兩類,只講平等性;
3、主旨思想不同。經濟法是「社會責任本位」。民法是「個體權利本位」;
4、調整手段不同。經濟法採取民事、行政以及刑事手段綜合調整。民法主要採取民事手段;
經濟法與民法的聯系:
1、在調整對象方面,兩者都調整一定范圍的經濟關系,這是因為作為民法重要調整對象的財產關系,實質上就是經濟關系;
2、在法律作用方面,經濟法和民法都在保護當事人合法經濟權益,維護良好的經濟秩序方面發揮重要功能。
法律依據:《民法典》第二條
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⑧ 經濟法和民商法的區別
經濟法與民商法的區別主要有調整對象、主體、調整方法、內容、目標這幾方面的不同。經濟法調整對象是在國家協調本國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社會公共性經濟關系,不調整人身關系。而民商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民法是私法,以自由平等為核心,其調整方式相應地採取意思自治原則,即由當事人自己意志設定其權利和義務,國家並不予以過多干涉。商法的主體是商事慣例,但在現代社會中,為保護交易安全,其中也滲入了一些公法性因素。國家的強制性規定也在逐漸增加。
經濟法是公私兼顧的法,既強調市場之手,也強調國家之手。因而,其調整方式既有意志自治的因素,也有強制性因素。
經濟法以社會整體利益為本位,著重於社會整體利益為導向,協調個體利益的矛盾與沖突,實現利益均衡,促進社會共同加之目標的實現。民商法以個人權利為本位,以保護個人利益為導向,著重調動個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個性得到充分發展,個人利益最大化。
⑨ 經濟法區別於其他部門法的基本標志是
經濟法區別於其他部門法的基本標志主要體現在其調整對象、本位思想、主體系列以及調整手段等方面。
調整對象:
- 經濟法主要調整的是特定經濟關系,特別是宏觀經濟層面的社會關系,這與民法主要調整微觀經濟領域的關系、行政法主要調整行政管理關系形成鮮明對比。
本位思想:
- 經濟法側重於社會責任本位,強調在經濟發展中兼顧社會公共利益,而民法則以個體權利為本位,主要保護個體的經濟權利和自由。
主體系列:
- 經濟法的主體包括政府、企業、消費者等多種類型,形成了一個復雜的主體系列,這些主體在經濟活動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共同影響著經濟的運行。而其他部門法,如民法和行政法,其主體系列相對較為單一。
調整手段:
- 經濟法在調整經濟關系時,綜合運用法律、經濟、行政等多種手段,以實現經濟目標和經濟效益。這種綜合調整手段是經濟法區別於其他部門法的重要特徵之一。例如,經濟法在必要時會運用行政手段進行干預,但其目的和方式與行政法截然不同。
綜上所述,經濟法以其獨特的調整對象、本位思想、主體系列以及調整手段等特徵,區別於其他部門法,成為現代法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