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網路分析法concor
① 社會網路分析法的目錄
1網路和抄關系
關系和襲屬性
本書概要
2社會網路分析的發展
社會計量分析和圖論
人際結構和派系
網路:全網與局部網
哈佛的突破
3關系數據的處理
關系數據的整理
關系數據的存儲
關系數據的選擇
4點、線和數據
社群圖的圖論
個體中心密度和社群中心密度
社區結構和密度
5中心度和中心勢
局部中心度和整體中心度
中心勢和圖的中心
關於絕對密度的題外話
公司網路中的銀行中心性
6成分、核與派系
成分、循環和結群
成分的輪廓
派系及其交叉
成分和引文圈
7位置、角色和聚類
點的結構對等性
聚類:聚集和分裂
塊模型:CONCOR和BUBT
走向規則結構對等性
連鎖與參與
8維度和展示
距離、空間和量綱
主成分和因子
一些非量綱的方法
在網路可視化方面的一些進展
精英,社區和影響力
附錄社會網路軟體包
參考文獻
術語(人名)英漢對照表
② 什麼是社會網路分析法
社會網路分析方法是由社會學家根據數學方法、圖論等發展起來的定量分析方法。
社會網路分析是對社會網路的關系結構以及屬性加以分析的一套規范和方法。它又被稱為結構分析法(structural analysis)
社會網路分析不僅是對關系和結構加以分析的技術,還是一種理論方法--結構思想。
社會網路分析是社會學領域比較成熟的分析方法,該方法可以解決一些社會學的問題。
社會網路要素:
①行動者,在社會網路中用節點表示;
②關系,在社會網路中用劍線表示,關系的內容可能是友誼、借貸或是溝通,其關系可以是單向或雙方,且存在關系強度的差異,關系不同即構成不同的網路
社會網路分析的原理:
關系紐帶經常是不對稱地相互作用著的,在內容和強度上都有所不同
關系紐帶間接或直接地把網路成員連接在一起;故必須在更大的網路結構背景中進行分析
社會紐帶結構產生了非隨機的網路,因而形成了網路群(network clusters)、網路界限和交叉關聯
交叉關聯把網路群以及個體聯系在一起
不對稱的紐帶和復雜網路使稀缺資源的分配不平等
網路產生了以獲取稀缺資源為目的的合作和競爭行為
社會網路分析方法--數學表達式:
①圖論法和矩陣法,這是社會網路分析最基本的方法
②二方關系圖和三方關系圖
③圖的矩陣表達
④反應行動者的關系圖。通過網路密度、結點度、割點、橋等指標進行具體測量距離,行動者之間的距離越小,意味著他們之間的聯系越密切,交流互動越充分。由此可以了解一個網路中行動者之間的分化與差異
③ 社會性網路的社會性網路分析
根據維基網路的解釋,「社會網路( Networking:SN)」是指個人之間的關系網路。
據一些不系統的分析,社會網路(或稱為社會性網路)的理論基礎源於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和150法則(Rule Of 150)。 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倫(Stanley Milgram)於20世紀60年代最先提出。「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六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
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由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倫(Stanley Milgram)於20世紀60年代最先提出。1967年,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Stanley Milgram(1933-1984)想要描繪一個連結人與社區的人際連系網。做過一次連鎖信實驗,結果發現了「六度分隔」現象。簡單地說:「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六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
「六度分隔」說明了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弱紐帶」,但是卻發揮著非常強大的作用。有很多人在找工作時會體會到這種弱紐帶的效果。 通過弱紐帶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變得非常「相近」。
Jon Kleinberg 把這個問題變成了一個可以評估的數學模型,並發表在自己的論文「The Small-World Phenomenon」中。我們經常在與新朋友碰面的時候說「世界真小」,因為往往可能大家有共同認識的人。Jon的研究實證了這個觀點。
曾經「六度分隔」理論只能作為理論而存在。但是,互聯網使一切成為現實。六度理論的發展,使得構建於信息技術與互聯網路之上的應用軟體越來越人性化、社會化。軟體的社會化,即在功能上能夠反映和促進真實的社會關系的發展和交往活動的形成,使得人的活動與軟體的功能融為一體。六度理論的發現和社會性軟體的發展向人們表明:社會性軟體所構建的「弱鏈接」,正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從歐洲發源的「赫特兄弟會」是一個自給自足的農民自發組織,這些組織在維持民風上發揮了重要作用。有趣的是,他們有一個不成文的嚴格規定:每當聚居人數超過150人的規模,他們就把它變成兩個,再各自發展。
「把人群控制在150人以下似乎是管理人群的一個最佳和最有效的方式。」
150法則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很廣泛。比如中國移動的「動感地帶」sim卡只能保存150個手機號,微軟推出的聊天工具「MSN」(也是一種SS)只能是一個MSN對應150個聯系人。
150成為我們普遍公認的「我們可以與之保持社交關系的人數的最大值。」無論你曾經認識多少人,或者通過一種社會性網路服務與多少人建立了弱鏈接,那些強鏈接仍然在此次此刻符合150法則。這也符合「二八」法則[3],即80%的社會活動可能被150個強鏈接所佔有。
④ 社會網路分析法的研究方法
社會網路分析抄法是一種社襲會學研究方法,社會學理論認為社會不是由個人而是由網路構成的,網路中包含結點及結點之間的關系,社會網路分析法通過對於網路中關系的分析探討網路的結構及屬性特徵,包括網路中的個體屬性及網路整體屬性,網路個體屬性分析包括:點度中心度,接近中心度等;網路的整體屬性分析包括小世界效應,小團體研究,凝聚子群等。該方法目前在教育領域應用比較廣泛,主要探究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習者所構成網路的特點,以及在此基礎上對於該網路的改進策略。
⑤ 社會網路分析法與文獻計量法的區別與聯系
知識圖譜可以通過文獻計量學方法和社會網路分析法來得到,這兩個方法是同一層面,不是包含與被包含關系
⑥ 社會網路分析方法
社會網路分析方法是由社會學家根據數學方法﹑圖論等發展起來的定量分析方法,近年來,該方法在職業流動、城市化對個體幸福的影響和經濟體系、國際貿易等領域廣泛應用,並發揮了重要作用。
社會網路分析是社會學領域比較成熟的分析方法,社會學家們利用它可以比較得心應手地來解釋一些社會學問題。許多學科的專家如經濟學、管理學等領域的學者們在新經濟時代——知識經濟時代,面臨許多挑戰時,開始考慮借鑒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社會網路分析就是其中的一種。
網路指的是各種關聯,而社會網路即可簡單地稱為社會關系所構成的結構。社會網路分析問題起源於物理學中的適應性網路,通過研究網路關系,有助於把個體間關系、「微觀」網路與大規模的社會系統的「宏觀」結構結合起來,通過數學方法﹑圖論等定量分析方法,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數學、通信科學等領域逐步發展起來的一個的研究分支。
所以,從社會網路的角度出發,人在社會環境中的相互作用可以表達為基於關系的一種模式或規則,而基於這種關系的有規律模式反映了社會結構,這種結構的量化分析是社會網路分析的出發點。
社會網路分析不僅僅是一種工具,更是一種關系論的思維方式。可以利用來解釋一些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等領域問題。
⑦ 什麼是社會網路分析,英文social network analysis.現在這個分析越來越時髦
不是社會網路,是社交網路分析SNS analysis,社交網路是指包含我們社交關系的網路,現在版比較熱門的包括權微信,微博。因為現在移動互聯網的話題比較火爆,所以在這個紅海裡面,每個人都想從中學習,從中獲利,所以相關分析自然也就會多了。
⑧ 社會網路分析法的優缺點
優點:社會網路分析是定性和定量的橋梁,它對大量的圖表數據進行定量分析得出定性的結論。
缺點:社會網路分析過於考慮社會網路「聯絡性」,沒有考慮各種「孤立點」,不能保證找到所有的有聯絡的行動者,由此難以全面把握社會網路的全貌。
社會網路分析是定性和定量的橋梁,它對大量的圖表數據進行定量分析得出定性的結論。社會網路分析法所具有的這些優點使得該方法在我國多個領域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以下是社會網路分析法的相關介紹:
社會是一個由多種多樣的關系構成的巨大網路。視角當然多種多樣,既可以像林語堂的小說中描述的那樣對關系進行細致的刻畫,又可以像黃光國等社會心理學家那樣對人情、面子和關系網進行質的描述,更可以用社會網路分析法對關系進行量化的表徵,從而揭示關系的結構,解釋一定的社會現象。
社會網路分析的意義在於,它可以對各種關系進行精確的量化分析,從而為某種中層理論的構建和實證命題的檢驗提供量化的工具,甚至可以建立「宏觀和微觀」之間的橋梁。
以上資料參考網路——社會網路分析法
⑨ 社會網路分析的內容簡介
本書的內容結構是,除前言外共分為八章,分別介紹社會網路分析的基本原理和理論、社會網路資料類型和收集方法、網路分析的各種技術與方法、社會網路分析的應用等內容。
第一章
首先追溯了西方社會網路分析的思想淵源,對國內外的研究狀況做了系統回顧,介紹了社會網路分析的一些新進展。社會網路分析有不同的學科發展背景,其發展也經歷了不同的階段。我們通過回顧社會網路分析思想與方法在西方的發展,梳理出其中的主要線索和問題,並結合國內的研究狀況進行探討,目的在於強調更好地借鑒已有的成果,加強對社會網路分析的認識和應用。
第二章
系統說明了社會網路分析的基本原理。社會網路分析作為一種獨立的社會研究方法,已形成了自己的理論基礎和方法論原則。通過這些方面我們可以認識社會網路分析方法的特徵及其獨特之處。在本章中我們在說明社會網路分析概念的基礎上,具體介紹了社會網路分析的方法論原理和研究程序。
第三章
主要說明社會網路分析所用的數據資料具有自己的類型與特徵,它是一組反映行動者關系的信息。社會網路資料首先是關於社會關系的數據信息,簡稱關系數據。關系數據不同於屬性數據,不僅其本質內容不同,其表達形式也不同。本章在介紹了社會網路資料的概念和類型基礎上,結合研究設計具體說明了社會網路的測量及其收集方法。
第四章
主要介紹社會網路分析的研究技術與方法。社會網路最基本的數學表達形式是圖論法和矩陣法。圖論法是以線和點的形式來表示行動者及其關系的一種方法。用社群圖可表示社會關系的結構、特徵等屬性。矩陣法是把社會網路中的每一個結點或關系分別按行和列的方式排列即可形成網路矩陣,包括鄰接矩陣、關聯矩陣等。矩陣法可以對群體關系進行具體分析。
第五章
是關於社會網路的中心度分析。中心度是我們認識社會網路中行動者位置及其關系的重要概念,具有廣泛的應用性。本章首先介紹了中心度、中心勢概念,重點說明了結點中心度、緊密中心度、間距中心度及其測量方法。最後又對社會網路中與等級密切相關的權力和聲望作了分析。網路中的聲望不同於一般意義的社會聲望概念,這里主要說明了接近度聲望概念及其測量。
第六章
是關於社會網路分析中的子群研究。構成社會網路的基本元素就是行動者及其群體,社會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子群,它們相互結合形成了復雜的社會結構。本章首先從社會群體、子群概念出發,說明各種團聚性的子群及其測量方法,包括「團伙」、n-團伙、n-宗派、k-叢等,最後分析隸屬性群體。
第七章
是關於網路中的位置和角色的分析。在社會結構分析中,位置和角色是兩個重要的概念。本章在簡要介紹了網路分析的位置和角色概念之後,主要說明了結構等價性、自同構等價性和正則等價性及其不同的測量方法,最後一節簡要介紹了關系代數法和統計模型法。位置和角色分析是目前社會網路分析中數量化分析程度最高的方面,已應用和發展出了許多不同的數學分析方法。本章結合例子簡要介紹了聚類法、統計模型法等。這些分析方法現在都可藉助於有關的分析軟體來應用。
第八章
討論了社會網路分析的一些應用。社會網路分析具有非常廣泛的應用,其應用領域已遠遠超出了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傳統范圍,如小群體關系、社會支持網等,而且擴展到了人文社會科學甚至工程技術科學的諸多領域。但本書只是簡要分析了與社會網路分析密切相關的社會資本研究以及體現中國社會結構特徵的「關系」研究。
本書最後在附錄中介紹了社會網路分析軟體包的應用,重點說明了Pajek 的內容及使用方法。附錄中還附有兩個不同的各具代表性的《社會網路分析》教學大綱,供讀者參考比較。
⑩ 社會網路分析與社會網路理論是一個概念嗎 還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
分析是動作
理論是概念
一個是動詞一個是名詞。理論是分析的基礎,分析是理論的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