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婚姻法17條
1. 95年以前婚姻法規定男女結婚年齡是多少
1980年婚姻法規定的法定結婚年齡,即婚姻法第六條規定的:「結婚年齡,男不得早於二十二周歲,女不得早於二十周歲。」法定結婚年齡,是指法律規定的結婚的最低年齡。也就是說,男女雙方不到這個年齡就不能結婚,只有達到或高於這個年齡才能結婚,至於結婚的最高年齡,則無限制。的性質和特點,要求男女當事人必須達到適婚年齡,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具備必要的生理和心理條件,才能在處理婚事時做出判斷,才能在婚後承擔對家庭、子女和社會應盡的責任。婚姻法確定的男二十二周歲、女二十周歲的法定結婚年齡,既考慮了男女青年的身心發育,又考慮了國家控制人口,城鄉群眾的接受程度,是符合我國國情的
2. 1995年,的婚姻法規定,分居多長時間能單方離婚
三年,根據婚姻法第103條規定男女雙方無條件分居三年可以單方面提出離婚。
3. 95年左右的婚姻法
對於共同財產要合理的分割。但是你這個問題已經超出訴訟時效。法院不會受理案件。只能私下協商
4. 1980年到1995年的婚姻法財產分配
1980年到1995年的婚姻法那就是1980年的《婚姻法》,關於財產的規定如下:
第十三條專 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屬間所得的財產,歸夫妻共同所有,雙方另有約定的除外。
夫妻對共同所有的財產,有平等的處理權。
第三十一條 離婚時,夫妻的共同財產由雙方協議處理;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根據財產的具體情況,照顧女方和子女權益的原則判決。
第三十二條 離婚時,原為夫妻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以共同財產償還。如該項財產不足清償時,由雙方協議清償;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男女一方單獨所負債務,由本人償還。
第三十三條 離婚時,如一方生活困難,另一方應給予適當的經濟幫助。具體辦法由雙方協議;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
5. 有關婚姻法問題
1.甲於5月1日送給乙的金項鏈等禮物應當歸誰所有?:歸乙所有,是甲對乙的婚前贈與。
2.「甲乙之間的婚姻是否有效?」:符合法定條件,有效。
3.「乙購置的住房應當歸誰所有?如果甲乙之間的婚姻無效,那麼乙購置的住房應當歸誰所有?」:
(1)該房夫妻關系存續期間所購,即使房產證上只是乙的名字,也是夫妻共同財產。離婚時應予分割。
(2)如果婚姻無效:房產應歸乙所有,但甲母有證據證明出資人是甲、而且甲沒有贈與乙出資意思的:甲母有權請求乙返還出資。
4.「甲因交通事故獲得的賠償應當歸誰所有 」:是甲的個人財產,離婚時乙無權分割,仍然歸甲。
5.「丙是否有權代理甲提出離婚訴訟?法院應如何處理?」:有權。法院在審理後,如果確認夫妻感情確已破裂的,可以判決離婚。但 乙堅持不離婚的,很可能不判離。
6、如果離婚:在分割夫妻共同財產時,應對甲給予照顧,並對甲離婚後的治療和生活進行妥當安排。
6. 婚姻法問題!
1994年2月1日起,我國已經不承認事實婚姻了,雙方必須進行婚姻登記才能形成婚姻關系。故甲與乙不能構成事實婚姻。對於A與B,如果他們同居時已符合登記結婚的條件,他們可以形成事實婚姻。
7. 婚姻法的案例二則(急要)
1、住房屬於共同財產,二人平分。根據《婚姻法》第十七條之規定, 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下列財產,歸夫妻共同所有:
(一)工資、獎金;
(二)生產、經營的收益;
(三)知識產權的收益;
(四)繼承或贈與所得的財產,但本法第十八條第三項規定的除外;
(五)其他應當歸共同所有的財產。
趙某婚前承諾的12萬元只屬於趙某,該贈與合同屬於實踐合同,非諾成合同。現趙某反悔,合同不成立。
當初母親送給唐某的2萬元現金不能收回。根據《婚姻法解釋(二)》第十條規定, 當事人請求返還按照習俗給付的彩禮的,如果查明屬於以下情形,人民法院應當予以支持:
(一)雙方未辦理結婚登記手續的;
(二)雙方辦理結婚登記手續但確未共同生活的;
(三)婚前給付並導致給付人生活困難的。
適用前款第(二)、(三)項的規定,應當以雙方離婚為條件。
本案不屬於這三頂中任何一項。
2、根據《繼承法》第十條之規定, 遺產按照下列順序繼承:
第一順序:配偶、子女、父母。
第二順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繼承開始後,由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第二順序繼承人不繼承。沒有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的,由第二順序繼承人繼承。
本法所說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養子女和有扶養關系的繼子女。
本法所說的父母,包括生父母、養父母和有扶養關系的繼父母。
本法所說的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異母或者同母異父的兄弟姐妹、養兄弟姐妹、有扶養關系的繼兄弟姐妹。
於某的遺產歸兩個兒子平分,即每人1500元。
林某的遺產(既然是「遺產」,應當是已扣除共同財產中屬於許某的部分)歸許某、丙、乙三人平分,每人1000元。甲因無撫養關系,不能分割。
8. 婚姻法有關問題
1、雙方結婚前商店的財產(8萬元),因為屬於男方所有.男方在結婚前就已經享有版所有權.(根據婚姻法第權18條)現在的商店財產一共32萬,減去男方所有的8萬,24萬為共同財產。原因:主體符合夫妻共同財產的所有權主體;取得時間是在婚姻存續期間;財產來源屬於夫妻共同經營的收益。
2、楊某有權取得商店的部分財產。因為除男方婚前的個人財產8萬以外的24萬屬於夫妻共同財產。
3、法院的對於這24萬的分割應當根據具體情況,應該是女方只能取得12W。但女方可以有補償請求權。女方的勞動為男方的財產取得提供了必要的幫助。
4、男方與繼女的關系為繼父母和繼子女關系,再婚關系終止時,離婚對於繼父母與繼子女的撫養關系不當然解除。因為男方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有對繼女進行撫養教育的事實。婚姻法和有關司法解釋中規定,繼父母與繼子女的形成的撫養關系是一種獨立的權利義務關系。如果女方在離婚後將女兒帶走,則這種繼父與繼女的撫養關系自然解除。男方不負撫養義務。
9. 新婚姻法對1995年時結婚的共有財產,離婚時,怎樣分割,2010年購買的房產,離婚時怎樣分割
平均分割
10. 現在婚姻法裡面夫妻之間什麼是共同財產,什麼財產不是
一、夫妻財產制
夫妻財產指的是婚姻關系存續期向夫妻婚前財產和婚後所得財產的所有權制度。包括財產的歸屬、使用、收益、處分以及債務的清償,離婚時財產的分割制度及內容。我國現行夫妻財產制是法定財產制與約定財產制相結合。
1、夫妻法定財產制
我國現行《婚姻法》第17條規定:「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下列財產,歸夫妻共同所有:(一)工資、獎金;(二)生產經營的收益;(三)知識產權的收益;(四)繼承或贈與所得的財產,但本法第十八條第3項規定的除外;(五)其他應當歸共同所有的財產。夫妻對共同所有的財產,有平等的處理權」。可見,我國的法定財產制是婚後所得共同制,它是指夫妻雙方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依法歸夫妻共同所有的財產。它具有的特徵:①夫妻共同財產的所有權必須是具有合法婚姻關系的夫妻雙方。無效婚姻、非法同居或通姦的男女不能作為夫妻共同財產的所有權人。②夫妻共同財產必須為夫妻關系存續期間一方或雙方所得的合法財產。夫妻的共同財產所有權開始於婚姻關系成立之日,消滅於夫妻關系終止之時。所以,除雙方另有約定或法律另有規定屬於個人特有財產以外,任何一方的合法所得均屬於夫妻共同財產的范圍。有一案例:張某與楊某結婚已11年,11年來,張某任勞任怨,將家務事全部攬到自己身上,一心幫扶丈夫的小說創作事業,故楊某在小說創作方面小有成就曾先後出版過三部長篇小說。不料,時至今日,楊某卻以性格不合為由起訴與張某離婚。對於離婚,張某也表示同意。但楊某又有一篇長篇小說已完稿,且正在與出版部門洽談出版事宜。張某認為其中同樣凝聚著她的心血,其著作權張某也應該分享。張某能否分享丈夫的著作權?筆者認為:「著作權」是指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的作者對作品所依法享有的專有權,包括署名權等人身方面的權利和取得稿酬等財產方面的權利。人身方面的權利只能由作者專有,妻子不能分享。但是根據我國婚姻法第十七條的規定,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知識產權收益,歸夫妻共同所有。妻子完全可以分享丈夫著作權中的財產權利。但是,由於該小說現在尚未出版,稿酬收益尚不確定,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處理財產分割問題若干具體意見》第十五條的規定:「離婚時一方尚未取得經濟利益的知識產權,歸一方所有。在分割夫妻共同財產時,可根據具體情況,對另一方適當照顧。」據此,張某同樣無權分享其財產權益,但在分割夫妻共同財產時,張某有權要求法院給予適當照顧。
夫妻對共同財產權的行使。夫妻共同財產的性質是共同共有,就是說夫妻雙方對共同財產平等地享有、佔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任何一方不得以對方沒有收入或收入少等為借口妨礙甚至剝奪他方對共同財產享有的權利。這其中處分權是所有權中最重要的權能。如2001年《婚姻法》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夫妻對共同所有的財產,有平等的處理權」。對共享財產的處分雙方應當相互協商,意見統一後再進行,未經雙方同意,任何一方不得擅自處理。有一案例:張男與李女1995年結婚,1997年生一女孩取名張靜(化名)。1999年男方在個體經營中認識了趙女後很快發展為情人關系。2000年張男為趙女花30萬元購一房產,房產證辦在趙女名下,2001年張男與趙女生一女取名張麗(化名)。2003年張男患病身亡,留下遺書表示將個人財產30萬元贈與趙女。李女清查其與張男的共同財產為150萬,在清查中發現了張男為趙女花30萬買的房產,李女於是起訴趙女要求其交出房產。而趙女和張麗起訴李女和張靜要求分割張男的遺產。筆者認為:首先,夫妻在處理共同財產方面的權利是平等的,其權利的行使應採用協商一致的原則,每個人在共有關系存續期間擅自處分共有財產是無效的。所以,張男與李女在婚姻存續期間的財產為夫妻共同財產,張男擅自為趙女購房系無效民事行為。這樣,兩人的共同財產的180萬元。但張男的死亡導致夫妻共同財產的解體分化,也就是說,這180萬元財產中有一半即90萬元是張男的,張男有權利遺囑處分個人財產,其意思表示真實且不損害任何人的利益,所以遺囑贈趙女30萬元合法有效。另外,張麗作為非婚生女應與婚生女一樣受法律保護,所以李女、張靜和張麗系同一順序的繼承人。
夫妻個人特有財產是指夫妻婚前個人享有的財產和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並依法應歸夫妻一方所有的財產。我國2001年婚姻法第一次明確規定夫妻個人特有財產制度,具有重要意義。這主要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經濟的發展,家庭財產日益豐富,家庭財產關系和人們的價值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此夫妻財產關系出現多元化的趨勢,這與個人身份、生活、勞動不可分割的財產內容收益增多有一定的影響。設立夫妻個人特有財產制度,有利於維護夫妻合法的財產收益,進一步完善我國的家庭財產法律制度,另外,規定夫妻個人財產制,有利於在審判實踐中明確共同財產和個人財產的界限,在處理夫妻對財產權益爭議時,有法可依,提高審判質量和效益。根據2001年《婚姻法》第18條的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夫妻一方的財產:(一)一方婚姻前財產。它是指夫妻一方在婚姻關系成立之前已經享有所有權的財產。即包括一方享有單獨所有權的財產,也包括與他人共同享有所有權的財產。(二)一方因身體受到傷害獲得的醫療費、殘疾人和生活補助費等費用;這裡面指的是夫妻一方依據《民法通則》第119條的規定,當身體受到傷害時,侵害人應當賠償的醫療費、殘廢者生活補助費,這些費用與個人的人身密不可分,應當歸受到侵害的個人享有。(三)遺囑或贈與合同中確定只歸夫或妻一方所有,應當嚴格執行遺囑,認定財產歸一方所有。如果贈與人在贈與合同中指明將財產贈與給夫或妻一方,同所贈與的財產就應當屬於夫或妻一方所有。據資料載:2000年12月鄭某(男)與秦某結婚。婚後鄭某的姑姑送給鄭某一架鋼琴。但鄭某不喜歡音樂,從來未動過鋼琴。秦某經常彈奏鋼琴。秦某認為丈夫缺少情趣、不懂得生活。而鄭某認為秦某太現代,不是理想中的妻子。雙方最終協議離婚。對離婚及其他財產的處理均無爭議,但雙方對結婚之一後鄭某姑姑送給鄭某的價值一萬元的鋼琴歸屬產生分歧。秦某認為這架鋼琴盡管是鄭某姑姑給鄭某的,但是在婚後給的,所以應視為夫妻共同財產平等分割。鄭某認為盡管鋼琴是在婚後取得的,但是鋼琴是姑姑贈與自己的,所以應屬個人財產,秦某無權分割。筆者認為:根據《婚姻法》的規定,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歸夫妻共同所有,並界定了共同財產的范疇,包括一方或雙方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接受贈與的財產。當然如果贈與人在贈與合同中明確表示只歸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財產,就應歸一方所有。本案鄭某的姑姑未明確將鋼琴只是贈與鄭某,所以鋼琴應視為夫妻共同財產。根據《婚姻法》規定,在分割財產時,應根據財產的具體情況和有利於生產及生活的原則,鋼琴歸秦某所有較為妥當。當然秦某應給予鄭某一定價值的補償。(四)一方專用的生活用品,好衣物、帽、化妝品等,但貴重金銀首飾不屬於生活用品,不是一方特有的財產。(五)其他應當歸一方的財產是指比如一方獲得的有紀念意義的獎章、獎品等。
2、夫妻約定財產制
夫妻約定財產制是指法律允許雙方以協議之方式,對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所有權的歸屬、使用、收益和處分的事項作出的約定,以排除法定共同財產制適用的制度。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及社會的發展,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日趨提高,公民財產的日益豐富,夫妻要求用文件形式處理雙方財產是很正常的,另一方面,隨著婚姻問題上的封建觀念不斷破除,離婚不再是悲劇,也不是醜事,離婚案逐漸增多,再婚夫妻特別是老年人再婚也隨之增加。據資料提供:再婚夫妻進行財產約定的約占現有約定財產制夫妻比例的29%,涉外婚姻和港澳台婚姻也不斷增多,法律允許夫妻對財產問題進行約定,可以照顧到這方面的各種復雜情況。有利於保護這部分婚姻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根據我國2001年《婚姻法》第19條規定:「夫妻可以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歸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案例:畢某(男)與劉某婚後第三年下崗。畢某向朋友楊某借款三萬元開始做服裝生意。由於不了解市場行情,畢某的生意難有進展。2001年10月之後,畢某的經營處於虧損狀態。劉某開始擔心風險太大,遂於2002年1月與丈夫約定,畢某的生意與家庭無關。家庭的共同存款6萬元全由劉某掌握。之後,畢某的服裝全部積壓,資金難以回收。楊某多次上門催畢某還款,但畢某都說無力償還。後楊某聽說劉某有6萬元存款,因此再度提出還款一事。但畢某告知楊某自己與妻子有約定,自己的經營與妻子無關。楊某在協議無望的情況下,訴至法院要求畢某夫妻以共同財產承擔還款責任。筆者認為:只要夫妻雙方的約定符合我國法律規定就具有法律效力。但《婚姻法》第19條同時規定: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約定歸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對外所負的債務,第三人知道該約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財產清償。夫妻就財產關系進行約定後,即對雙方當事人及第三人發生法律約束力。首先,對夫妻雙方發生法律約束力,這是對內效力。其次,根據公平原則,為保護第三人的利益和維護交易安全,夫妻財產約定須為第三人所明知或經公證的,才能發生對外效力。也即第三人知道夫妻財產各自所有的約定,該約定對第三人具有法律效力。如果第三人對夫妻財產約定的不知情,該約定的效力不能及於第三人。也即債務不能由夫妻一方承擔,而是由雙方承擔。本案中畢某與劉某的財產約定從表面上符合法律規定,但為規避經營中的風險,進行了財產約定,顯然對第三人即債權人楊某是極不公平的。因此這一財產約定對楊某不具有法律效力。根據《民法通則》及《婚姻法》的有關規定,畢某所欠債務,應以其家庭財產承擔清償責任。
二、夫妻間相互扶養的權利和義務
我國2001年《婚姻法》第20條規定:夫妻有互相扶養的義務。一方不履行扶養義務時,需要扶養的一方,有要求對方付給扶養費的權利。夫妻相互扶養義務是法定的,具有法律強制性,無論就財產的歸屬作出怎樣的規定,都不能免除扶養義務。夫妻之間的扶養義務是相互的,一方不履行扶養義務時,需要扶養的另一方,有權經過調解或訴訟程序,要求對方履行義務。對拒絕履行扶養義務情節惡劣的,應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各國法律均明確規定夫妻有相互扶養的義務。1900年《德國民法典》規定:夫應依其社會地位、財產及收益能力扶養其妻。如夫不能扶養自已者,妻應依夫妻負有相互扶養的義務,按其財產及收益能力給予夫社會地位相當的扶養。《瑞士民法典》第159條規定:兩配偶須相互協力,保持共同生活之幸福……並為扶助之義務。東歐國家的婚姻家庭法典,除規定夫妻之間有相互扶養的義務外,還規定夫妻一方不履行其義務時,他方有要求對方給付扶養費的權利,以保證夫妻扶養義務的實現。可見,在配偶相互扶養上,各國的立法都是一致的。
三、夫妻遺產繼承權
夫妻相互享有繼承權是以夫妻身份關系為前提的,一種財產權利,是夫妻雙方在婚姻關系、家庭關系中地位平等的一個重要標志。在我國封建社會,長期以來實行「父死子繼」的繼承製度,妻在繼承問題上處於無權地位。在明、清律條規定:婦人之無子守志者,合承夫份。須憑族長擇昭穆相當之人繼嗣。其改嫁者,夫家財產及原有妝奩,並以前夫之家為主。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婚姻法》確立了男女平等原則,在繼承問題上,徹底改變了以男子為中心的宗法繼承製度,在法律上賦予女子與男子同等順序繼承權。1985年通過繼承法將配偶與子女,羅列為第一順序繼承人。1984年婚姻法和2001年修改後的繼承法均明確規定,夫妻有相互繼承遺產的權利。法定繼承人的范圍,受到嚴格的法律限制。其立法的依據是血緣關系、婚姻關系、扶養關系。世界各國對法定繼承范圍的界定均是建立在血緣關系與婚姻關系基礎上的。現代世界的立法趨勢開始突破完全以血緣關系與婚姻關系作為確定法定繼承人范圍的傳統框架,開始將扶養作為確定繼承人范圍的重要依據之一。我國《繼承法》第30條規定:夫妻一方死亡後,另一方再婚的,有權處分所繼承的財產,任何人不得干涉。根據該規定,離婚婦女有帶產再嫁的權利。「倒插門」的女婿在妻子死亡後有帶產再婚的權利。據資料提供:王某(女)再婚老伴去世不久就因繼承問題和繼子女鬧矛盾。老伴和她再婚後從單位購得一套房改房,繼子女以有父親的遺囑贈與他們為由,要求她退出房子。老人說,自己十年前和一位姓張的老人再婚。她有一個兒子,張老頭有一子一女,在他們再婚時都成年了。再婚後,她一直盡心照顧老伴,兩人的晚年生活有滋有味;她和繼子女們的關系也一直很好。在此期間,她老伴的單位房改,他們購買了一套90平方米的房子。老伴退休後,每月的退休金可觀,生活很富足。但不久前,老伴因病不治,由此引發了房產糾紛。老人的繼子女找到老人,說他們的父親留有遺囑,父親死後,單位房改的房子歸他們所有。繼子女還以此為由,要求老人搬出現在住的房子到她自己的兒子處居住,房子由他們繼承。筆者觀點:如果按照法定繼承,對於死者的遺產,老人將先分得一半,然後再和其他繼承人分剩餘的一半,這顯然對老人是有利的。但如果死者生前有遺囑,並將房產全部贈與他人,這份遺囑也是部分有效的。因為,這份房產是夫妻共同財產,死者只能處分他所有的部分,而不能將老人擁有的部分贈與他人。因此,老人的繼子女要求老人的搬出房子於法無據。
近代資本主義國家在夫妻遺產繼承權上丈夫優於妻子。現代資本主義國家大多承認了夫妻平等的繼承權。以配偶是否有繼承權為標准可以分為兩種立法主義:一是將配偶作為獨立順序的法定繼承人;二是將配偶作為隨從繼承人,與法定繼承人共同參與繼承,按法定比例分配遺產。以配偶繼承權的內容為標准可以分為2種立法主義;一是配偶享有遺產的所有權;二是享有遺產的用益物權或債權,以滿足生存方的生活需要。依據我國婚姻法和繼承法的有關規定,我國夫妻遺產繼承權採取了獨立順序的立法主義和取得遺產所有權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