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法對社會的調控主要體現在什麼方面

法對社會的調控主要體現在什麼方面

發布時間: 2022-03-20 00:46:17

道德對現實生活的調節方式與法律有著明顯的區別,其中一個其中一個重要表示是

道德調節主要是依靠社會輿論而不是內心信念。

道德調節調整個人與他專人、個人與集體屬、個人與社會利益之間的關系,以維系社會生活的穩定。

道德評價是道德調節的主要形式,公眾輿論的道德調控,社會化媒體,傳統習慣和內心的信仰,道德評價的主要形式是道德調節的力量發揮作用。



(1)法對社會的調控主要體現在什麼方面擴展閱讀

道德的社會作用主要表現在:

①道德為經濟基礎的形成、鞏固和發展服務,是一種重要的精神力量;

②道德對其他社會意識形態的存在有著重大的影響;

③道德通過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維護社會秩序和穩定;

④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進人的自我完善、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在動力;

⑤在階級社會中,道德是調節階級矛盾和對立階級之間開展階級斗爭的重要工具。

只有反映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和進步階級利益的道德,才會對社會的發展和人的素質的提高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否則,就不利於甚至阻礙社會的發展和人的素質的提高。

㈡ 宏觀調控法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1)調抄整對象:是宏觀調襲控關系,是國家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運行進行規劃、調節和控制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主要包括計劃調控關系、財稅調控關系、金融調控關系、產業調控關系、儲備調控關系、涉外調控關系等七大類宏觀調控關系,它們也可以合並為計劃、財稅、金融三大類調控關系。
(2)特徵:都屬於經濟關系范疇、都體現國家干預經濟生活的特徵、在各類宏觀調控關系中調控主體與受控主體之間存在著命令與服從的關系,有時也存在著調整、合作的
包括計劃法、財稅法、金融法三大部分。
1、以宏觀經濟政策業務范圍為基礎確立的調整方法:
(1)財政政策調控方法
(2)貨幣政策調控方法
(3)產業政策調控方法
(4)價格政策調控方法
(5)對外經濟政策調控方法
2、以對經濟行為影響的力度與方式為基礎確立的調整方法:
(1)利益誘導方法:指採用法律確認的經濟利益誘導方式,對宏觀經濟關系施加有影響力和法律後果的方法。
(2)計劃指導方法:指通過直接作用於經濟活動的經濟計劃指標或長遠規劃來影響宏觀調控關系的方法,其影響力要比經濟參數作用直接得多
(3)強制控制方法:指政府依法對經濟行為進行的某種限制或禁止,從而對宏觀調控關系施加強制影響力的方法。

勞動法在現代社會中的作用體現在哪些方面

新勞動法的意義:
()保證了勞動者的休息權,嚴格規定了勞動者的休息時間和工作時間;
(2)普遍實行了勞動合同制度,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勞動合同簽訂率均在95%以上,勞動者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協商確定雙方權利義務的用人機制和觀念已經形成;
(3)建立了勞動標准制度,工資支付制度不斷完善,工資支付的項目、水平、形式、對象、時間以及特殊情況下的工資支付等工資支付行為,均有了明確規范,最低工資保障制度,在保障低工資勞動者權益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4)為建立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等社會保險制度提供了法律支持。
十大須知
1、不簽勞動合同代價高昂用人單位必須與勞動者簽訂書面勞動合同。
2、休息休假納入勞動合同促使用工時間的合法化。
3、未盡告知義務可能屬「欺詐」避免用人單位在招工中,提供虛假信息,刻意隱瞞職業危害。
4、合同自然終止也要支付補償除勞動者原因不能續約的外,勞動合同終止,用人單位必須給勞動者的補償標准與解除長期勞動合同的標准完全一樣。
5、用人越久經濟補償越多勞動者月工資高於用人單位所在地社會平均工資3倍的,以3倍封頂,補償年限最高不超過12年。
6、用代通知金可更快「炒人」方便用人單位在合法解除勞動合同時對解約時間作靈活選擇。
7、試用期最多不得超六個月同一用人單位與同一個勞動者只能約定一次試用期,試用期是以勞動合同的成立為前提。
8、使用勞務派遣工難避責一些用人單位熱衷於使用勞動派遣工,除了在用人策略上的考慮外,還希望能規避責任。
9、大規模「炒人」程序要合法用人單位只有在瀕臨破產進行法定整頓期間或者生產經營狀況發生嚴重困難,確需裁減人員的,才可以裁減人員。
10、對特殊員工不得隨意解僱勞動者在本單位連續工作滿15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5年的,即使勞動合同期滿,用人單位也不得與勞動者終止勞動合同。

㈣ 法對社會的控制和調整主要對利益的調控而實現

對的。
法對社會的探制和調整主要是通過對利益的調控而實現的。法對利益的調控,具體表現為:(1)利益表達。法表達利益的過程,是對利益選擇的過程。立法者應當堅持利大於害的選擇,消除有利無害、一本萬利的幻想性選擇。在表達利益要求時,絕不可迴避利益沖突。(2)利益平衡。對匱乏社會資源控制的不同導致了利益差別,利益差別構成了利益沖突。法對利益關系的協調、對利益沖突的平衡一般是通過某些基本原則規定和制度設計體現的,例如誠信原則,就能夠維持民商事活動當事雙方及社會三者利益的平衡。
mr.emily

㈤ 教育目的的調控功能主要體現在

教育目的對具體教育內容的安排、教育手段的選擇等有支配、協調的作用;教育目的對國家的教育規劃及教育結構的確立與調整具有指導、協調的作用。

教育目的是根據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生產、文化科學技術發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狀況確定的。它反映了一定社會對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最終目標,也是確定教育內容、選擇教育方法、檢查和評價教育效果的根據。

教育目的的功能:

1、定向作用

教育目的規定了學校教育和學生發展的根本方向,是學校辦學的根本指導思想,也是學生發展的總方向,是學校教育工作的起點和歸宿,並制約全過程。學校只能根據教育目的辦學,否則,就會偏離正確的辦學方向。

2、調控作用

教育目的規定了學校教育培養人才的基本質量規格,對學校教育內容和活動方式起選擇、協作、調節和控製作用。

3、評價作用

學校辦學質量和學生發展質量如何,可以有很多標准來衡量,但根本標准乃是教育目的。一般來說,凡是遵循並實現了學校教育目的的學校,其教育質量就高。相反偏離了教育目的,其教育質量就不可能高。

㈥ 法對社會的調控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法對社會的調控和調整也主要是通過對利益的調控實現的。法對利益的調控,具體表現為兩種情況: (1)通過調和社會各種利益沖突,保證社會秩序得以確立和維護。

(2)利用法解決經濟、政治、文化、科技、道德、宗教等方面的社會問題。

㈦ 社會治理體現在哪些方面

社會治理包括哪些方面
最新回答
社會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會組織為促進社會系統協調運轉,對社會系統的組成部分、社會生活的不同領域以及社會發展的各個環節進行組織、協調、監督和控制的過程。 社會管理在廣義上,是由社會成員組成專門機構對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事務進行的統籌管理;在狹義上僅指在特定條件下,由權力部門授權對不能劃歸已有經濟、政治和文化部門管理的公共事務進行的專門管理。
建立和完善我國社會管理體制的政策選擇 (一) 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管理系統和機制 首先,深入研究社會管理的對象、手段、目標、監測指標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法律、法規、社會政策,開發適應社會管理和調控需要的社會指標,建立和完善數據採集系統。 其次,要確定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的內涵。當關於建立和完善社會管理體制的若干思考前我國社會管理體制改革要認真梳理復雜的利益關系,著力解決一些影響社會發展的體制難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如何建立健全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體制問題;收入分配體制改革中效率和公平的協調問題;混合所有制社會格局下政府的有效社會管理和調控問題;社會事業(文教、衛生、文化、體育等) 、收入分配

㈧ 法律的規范作用表現在哪些方面

法的作用是指法對人與人之間所形成的社會關系所發生的一種影響,它表明了國家權力的運行和國家意志的實現。

法的作用可以分為規范作用和社會作用。規范作用是從法是調整人們行為的社會規范這一角度提出來的,而社會作用是從法在社會生活中要實現一種目的的角度來認識的,兩者之間的關系為:規范作用是手段,社會作用是目的。

(一)法的規范作用

法的規范作用分為五個方面:第一,指引作用。這是指法律對個體行為的指引作用,包括確定的指引、有選擇的指引。確定指引一般是規定義務的規范所具有的作用,有選擇的指引一般是規定權利的規范所具有的作用。第二,評價作用。這是法作為尺度和標准對他人的行為的作用。第三,預測作用。這是對當事人雙方之間的行為的作用。第四,強製作用。這是對違法...法的作用是指法對人與人之間所形成的社會關系所發生的一種影響,它表明了國家權力的運行和國家意志的實現。

法的作用可以分為規范作用和社會作用。規范作用是從法是調整人們行為的社會規范這一角度提出來的,而社會作用是從法在社會生活中要實現一種目的的角度來認識的,兩者之間的關系為:規范作用是手段,社會作用是目的。

(一)法的規范作用

法的規范作用分為五個方面:第一,指引作用。這是指法律對個體行為的指引作用,包括確定的指引、有選擇的指引。確定指引一般是規定義務的規范所具有的作用,有選擇的指引一般是規定權利的規范所具有的作用。第二,評價作用。這是法作為尺度和標准對他人的行為的作用。第三,預測作用。這是對當事人雙方之間的行為的作用。第四,強製作用。這是對違法犯罪者的行為的作用。第五,教育作用。這是對一般人的行為的作用,包括正面教育和反面教育。

(二)法的社會作用

社會作用相對來說比較簡單一些,大致包括兩個方面:

1.維護階級統治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現在調整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的關系,調整統治階級和同盟者之間的關系,調整統治階級內部之間的關系。

2.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執行社會公共事務方面的作用。這些方面作用比較明顯的體現出一種社會性,一般包括以下五個方面:第一,維護人類社會的基本生活條件。包括維護最低限度的社會治安,保障社會成員的基本人身安全,保障食品衛生、生態平衡、環境與資源合理利用、交通安全等。第二,維護生產和交換條件。即通過立法和實施法律來維護生產管理、保障基本勞動條件、調節各種交易行為等。第三,促進公共設施建設,組織社會化大生產。即通過一系列法律來規劃、組織像興修水利、修築道路橋梁以及開辦工業、組織農業生產,對這些活動實行管理。第四,確認和執行技術規范。包括執行工藝和使用機器設備的標准,規定產品、服務質量和標准,對高度危險品(易燃、易爆品,槍支彈葯)和危險作業(高空作業、高壓作業、機動作業)的控制和管理,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等。第五,促進教育、科學和文化事業。如通過法律對人們的受教育權加以保護,鼓勵興辦教育和科技發明,保護人類優秀的文化遺產,要求政府興辦各種圖書館、博物館等文化設施。

㈨ 科學發展觀指導法治發展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我不曉得, 給你找了一點資料,可能對你有用吧!
科學發展觀對我國法制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發展與法治,是當代中國的兩大主題,科學發展觀的豐富內涵與現代法治精神相契合。科學發展觀集科學性、應對性和教育性於一體,是黨中央對以往社會發展與經濟建設政策進行總結和反思後,提出的可以長期指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包括法制建設實踐的科學的指導方針。當前,我們應正確認識科學發展觀與法制建設的關系,一方面,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重要科學理論;另一方面,科學發展觀所蘊涵的堅持以人為本、追求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實現「五個統籌」、建設和諧社會等目標與原則,必須通過法制建設來實現。因此,我們應深入研究和准確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實質及其指導作用,將科學發展觀切實貫徹到我國法制建設上來。

一、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觀是法制建設必須堅持的最高價值和基本精神
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的基本取向和核心理念,是我們黨領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表明我們黨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1]科學發展觀必須是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因為人的發展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本質,人是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終極目的,人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人的發展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標志
堅持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內容。以人為本,就是要把滿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圍繞人們的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提供充足的物質文化產品、服務和制度保障,圍繞人的全面發展,推動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達到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

因此,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觀,是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必須堅持的最高價值和基本精神。我國法制建設追求和實現的所有價值目標都是圍繞這一最高的價值要求和取向展開的。離開以人為本,其他法的價值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離開了以人為本,依法治國就可能偏離法治的軌道。
人類政治文明從人治走向法治,並不僅僅是法律數量的增加和法律功能的擴展,也不僅僅體現在全社會對法律權威的崇尚,最根本表現就是法律價值的轉換和創新,即法律對人的主體性、人的人格尊嚴和自由權利的確認和保障。以人為本的新發展觀為我國法制建設中法律的價值轉換和創新奠定了理論基礎。在依法治國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是我國社會主義法律發展的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堅持以人為本,是我國法律發展模式真正變革的價值導向,是法律制度創新的標志,它將引導我國法制建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二、科學發展觀對法制建設尤其是立法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在發展過程中更加註重統籌兼顧,做到城鄉協調發展、區域協調發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相協調,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可以看出,統籌兼顧是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著眼點。法律是各種利益關系的調節器,在統籌發展的過程中充分運用法律手段,建立協調發展的機制,是促進全面發展的重要保障。與此同時,科學發展觀「五個統籌」原則的提出也對我國法制建設提出了新要求。新的發展觀把促進全面發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這將導致我國法制建設要做新的調整,尤其是我們的立法重點,必須相應地作適當調整。這種調整,在有些方面是局部的,而在若干領域,則是全方位的。
例如,要通過制定一系列的法律依法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取消舊體制對農民的法律限制和不合理的法律義務,建立有利於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體制;完善宏觀調控體系,形成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機制;健全就業、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方面的法律制度。又如,通過立法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建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機制。目前,我國在環境保護方面已初步建立起了較完整的法規體系,但在生態立法方面迄今還是空白,而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必將直接推動生態立法的進程。再如,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一方面我們要適應經濟全球化的新形勢,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在加入WTO之後,使我國的法律更加開放並與國際接軌;另一方面,又要從我國現階段國內發展的實際水平和特點出發,使我國的法律真正成為促進國內經濟發展的制度保障,成為協調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平衡器。
因此,五個統籌的發展模式,對我國法制建設尤其是立法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我們只有進一步發揮和強化法律的統籌協調功能,通過法律在社會調控、資源分配、解決糾紛等方面的作用,協調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才能最終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和實現和諧社會。
三、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凸顯了司法的地位和作用
作為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靈魂的「以人為本」,具體地講就是以公民的權利為本。所以,以人為本在法律上的表現,就是強調對公民各種具體法律權利的高度關懷。作為法律的維護者和執行者,司法機關對保障和促進人的發展起著十分重大的作用。它通過法律用自身特有的功能和方式保護公民生命財產的安全,維護公民的正常社會、家庭關系,制約公共權力維護公民合法權益,救助保護弱勢群體,穩定公民在經濟社會生活中的基本行為,最終幫助人們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同時,它通過對實施侵害行為的侵權者給予懲處,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進行法律監督,對濫用職權、失職瀆職、貪污腐敗者給予法律制裁,從而對公民進行司法救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講,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將使司法的地位和作用得到進一步凸顯。司法是定紛止爭、解決糾紛、化解矛盾、調節利益沖突、實現社會和諧的特殊事業,要構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和諧社會,實現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司法的地位和作用顯然是不可替代的。
因此,科學發展觀中以人為本的理念在司法活動中得到貫徹具有重要意義。在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過程中,同樣要求我國司法機關樹立和落實以人為本的司法理念,讓司法救濟惠及全社會成員。這樣,對我國的主要司法機關人民法院和檢察院的司法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為了貫徹以人為本的司法理念,人民法院必須認真貫徹「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憲法原則,在各項審判中高度注重依法保障人權。在刑事審判中,充分保障被告人的訴訟權利,堅持懲罰犯罪和保障人權並重的現代司法理念,堅決貫徹罪刑法定原則,對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法定罪處刑;對沒有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法宣告無罪。在民事審判、執行中,也應適當採取簡易審判程序、關懷弱勢群體、適度原則等人性化的做法。
同樣,作為國家法律監督機關的檢察機關必須加強對訴訟活動的法律監督,維護訴訟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檢察機關把訴訟監督貫穿訴訟的全過程,嚴格把事實關、證據關、程序關和適用法律關。此外,檢察機關還必須加強對人權的司法保障,開展嚴肅查辦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權侵犯人權犯罪案件專項活動,重點查辦非法拘禁、非法搜查、刑訊逼供、暴力取證、虐待被監管人、破壞選舉以及嚴重瀆職造成人民生命財產重大損失的案件。這樣,以人為本的文明理念讓司法更具有親和力,使人們感受到司法的力度和溫度、剛性和柔性,從而真正的彰顯司法的地位和作用。
四、科學發展觀在相關法律制度上的體現
當今法律和法學正在發生變化。傳統的對法律和法學的狹隘理解,無益於法學的發展和法制建設。只有具備正確的、科學的發展觀,並緊密地結合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實際,才能使法學研究能夠更好地反映制度發展變化的需要,使法律制度能夠更好地為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服務。為此,就必須轉變傳統的法學觀念,對整個法學體系進行結構性改造,以更好地發揮其功能。無論是法律的發展還是法學的發展,主要地都是通過問題推動的。事實上,隨著經濟和社會的迅猛發展,對於許多復雜的新興問題,傳統的法律理論在解釋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困難,因此,就需要經濟法理論等現代法理論來作出相應的解釋。下面主要結合經濟法來談科學發展觀在相關法律制度上的體現。
如果說,對於局部的、靜態的問題,傳統部門法比較有解釋力和決斷力的話,則對於整體性的、動態發展的問題,其解釋力就較為欠缺。經濟法包含的相關法律制度所應對的是一系列"非均衡的二元結構",它要在現實的差異性的基礎上,解決整體上的一般均衡問題,解決發展中的不均衡問題,確保實質上的平等與公平。由於經濟法在推進社會經濟發展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因而發展觀也體現在具體的經濟法制度的形成過程中,同時,在經濟法理論的發生論、本體論、價值論、規范論、運行論等各個領域,也都有具體的顯現。比如,從經濟法的價值論來看,經濟法所追求的效率、公平、秩序等價值,都同經濟與社會的穩定發展直接相關。同時,經濟法的宗旨,包括了經濟宗旨和社會宗旨,都涉及到經濟與社會的發展,並且,經濟法的最高宗旨,就是經濟與社會的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3]體現的就是科學的發展觀。可見,從整個經濟法的價值追求到具體的宗旨體現,都離不開一定的發展觀。
在經濟法領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當務之急就是要盡快制定反壟斷法,規范公用企業濫用優勢的行為、限制行政壟斷、建立有效的競爭秩序,最終促使社會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觀與反壟斷法在價值追求、根本宗旨、最終目的和基本原則上具有本質的一致性,反壟斷法的制定和實施就是在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內核。
科學發展觀在社會保障法制建設中也有一定體現。有學者指出,社會法學應體現對社會和經濟的雙重關注,做到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保障弱勢群體的權益。由此看出,我們要重視對政治權利、經濟權利、文化權利、社會權利和訴訟權利實現中的弱勢群體的利益保護,並從司法、行政、社會等多層面構建法律保障的機制。我們還應根據科學發展觀的精神與原則,通過對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形成的根源和表現的分析,盡快制定農業現代化促進法、小城鎮法、就業法等與城鄉居民分別相適應的社會保障法律,建立覆蓋全社會的社會保障制度,縮小城鄉差距,最終達到城鄉協調發展。
科學發展觀尊重人與自然的關系,其目標在於建立個人與社會、經濟與生態之間和諧發展的秩序,因而,環境資源法制建設中,科學發展觀也有體現。這方面,發達國家有循環經濟立法的成功經驗,我們可以採取借鑒的方法完善我國的環境法制建設。我們還應該通過對地方立法可持續發展影響評估制度的研究,提出可持續發展指導地方立法的總體構想,並在經濟領域、社會領域、環境領域和相互之間的關聯度上,設計相應的評估體系。應該指出,在目前的環境保護立法中,存在著種種誤區,諸如重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輕資源價值的提升,重產品生產者的責任、輕消費者的責任,重國家的責任、輕社會其他各界的責任,重城市環境的治理、輕農村環境的保護等情況,必須及時得到扭轉。因此,在社會主體權利義務相一致的平台上,對經濟發展與生態平衡進行整體的把握,健全符合科學發展觀的環境資源法律體系。
在我國過去的法律制度中,對經濟和社會發展問題的關注非常少。歷史經驗一再表明:當我們普遍不重視發展問題,漠視或者忽視發展問題的時候,就會直接影響相關的制度建設。放眼世界,各國在追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過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的發展觀,而由於這些發展觀的側重點不同,就會對於相關法律制度的確立與發展產生不同的影響。其中,正確的、科學的、先進的發展觀,會對法制建設產生積極而巨大的影響,並會有效地體現在相關的法律制度和法學理論之中。當前,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對我國法制建設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作用。

㈩ 教育目的的調控功能主要體現在哪幾方面

教育目的的調控功能主要體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1、通過確定教育價值的方式進行調控。

教育的產生和發展既是社會的需要,同時也會受到社會的制約,社會在利用教育來滿足自身或人的發展需要時,無不賦予教育以特定的價值取向。因此,教育目的總體現著一定的價值觀,並成為衡量教育價值意義的內在根據,進而調控著實際的教育活動。

2、通過標準的方式進行調控。

教育目的總是含有「培養什麼樣的人」的標准要求,這些標准對實際教育活動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是教育活動「培養什麼樣的人」的基本依據。

3、通過目標的方式進行調控。

一定的教育目的必然要通過一系列的短期、中期和長期目標去實現。這些目標指出了教育行為的進程,具體調節著和控制著各種教育活動。

(10)法對社會的調控主要體現在什麼方面擴展閱讀:

任何社會的教育活動,都是通過教育目的才得以定向的。具體體現為:

一是對教育社會性質的定向作用,對教育「為誰培養人」具有明確的規定。

二是對人的培養的定向作用。

三是對課程選擇及其建設的定向作用。四是對教師教學的定向作用。

熱點內容
勞動法關於補貼的規定 發布:2025-07-03 10:02:12 瀏覽:844
武漢追債律師 發布:2025-07-03 10:00:04 瀏覽:605
常熟法治史 發布:2025-07-03 09:39:40 瀏覽:558
節水法律法規 發布:2025-07-03 09:38:52 瀏覽:898
北京大學司法鑒定 發布:2025-07-03 09:34:24 瀏覽:674
勞動法陝西產假規定2017 發布:2025-07-03 09:33:35 瀏覽:9
關於經濟法的產生和發展 發布:2025-07-03 09:22:33 瀏覽:646
勞動法維權小品劇本 發布:2025-07-03 09:15:59 瀏覽:445
法院吳兆祥 發布:2025-07-03 09:15:50 瀏覽:354
婚姻法太可怕 發布:2025-07-03 09:05:03 瀏覽: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