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法中的婚姻法
① 古羅馬法律中的自然法是什麼
指的是在國家的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簡稱制定法)之上有一種叫做正義的東西,當制定法的內容與正義相悖時,人們便可以不再遵守制定法,正義是評價人的行為的最高標准。
古羅馬自然法是獨立於政治上的實在法而存在的正義體系。對它的詮釋與使用在其歷史進程中千差萬別。
通常而言,自然法的意義包括道德理論與法學理論,盡管二者的本質在邏輯上互不相干。根據自然法的倫理學說,在某種意義上,支配人類行為的道德規范,起源於人類的自然本性或和諧的宇宙真理;而依照自然法的法學理論,法律准則的權威,至少部分來自針對那些准則所具道德優勢的思量。
(1)羅馬法中的婚姻法擴展閱讀
古羅馬自然法的特點:
1、自然是指物質世界,是某種元素或規律的結果,後來將它擴大到人類的思維慣例和希望。因此,自然法被定義為最高的法律。
2、「自然」和「法」是區分開來的,「自然」是明智的,永恆的,而法則是專斷的,僅出於權宜之計。
3、永恆不變的標準是能夠發現的,並以其作為評價成文法優劣的參照。其中有一種無論何處均具有同樣權威、通過理性可以發現的自然法或者正義。
4、自然法的效力遠遠超過了人定法的效力。因此設想了均等的自然法,認為理性乃人所共有,自然狀態則為理性控制的和諧狀態,但已為自私所破壞,故而應當恢復自然狀態。按照理性去生活,就是按照自然生活。
② 婦女在羅馬法中的地位到底有多重
地位不高。
因為婦女沒有獨立公民權責主體的資格(但有公民權,從共和國中期開始),而且羅馬法也沒有具體的相關體系,所以關於女性地位的法律條文只有關於婚姻制度和公民權利的兩部分,而婦女公民權利也是和家族&婚戀體系捆綁的,從古羅馬初期,父權家族制在古希臘厭女主義的影響下,以及「大征服」時期的到來,開始強化性別角色和家族制度。
由於父權家族制度形成,嚴格來說,羅馬法系下,婦女基本上沒有在公共領域的獨立公民民事主權,包括公社的公民大會和投票權等等,雖然名義上宣稱有。所以大部分婦女的公民權利都是建立在婚姻和家族契約上。
所以所謂的婦女地位實際上就是羅馬法中,家族內的婦女權利,包括婦女得獨立財產權什麼的。
1,奧古斯都《尤利婭婚姻法》(Lex Julia)規定了嫁妝(dos)制度,包括祖贈嫁妝(dos profectitia),外來嫁妝(dos adventitia) ,約還嫁妝(dos receptitia)。祖增嫁妝是在羅馬初期父權家族制還存在夫權婚姻時代的主要形式。而無夫權婚姻(即夫妻財產分割管理)之後呢,外來嫁妝(母親准備的嫁妝),和約還嫁妝(男方在婚姻破裂後需要承諾返還的財產)為主要形式。
2,婚姻制度包括三類有夫權婚姻:祭祀婚(《十二銅表法》以後名存實亡,基本上只是走個過程,女方表示順服夫權。),買賣婚(聽名字就知道把婦女買進來咯,順從夫權,而且地位較低),時效婚(也是夫權婚姻,婦女加入夫方家庭,地位相當於父權家族中德「女兒」,這種婚姻按照《十二銅表法》可以離婚。萬民法開始自由婚姻制度出現,《十二銅表法》後基本上都是無夫權婚姻了(傻子才把財產給老公)。
3,女性的基本財產權就是嫁妝,以及嫁人過後的私有財產權,這兩者是理論上獨立的。在未出嫁的時代,財產權是歸屬於其父權家族的。共和國末期,因為沒有明確法律來保障女方的財產權,而無夫權婚姻剛出現,所以嫁妝一般都被男方給吞了。帝國中期開始出現承諾和鄉里監督式的嫁妝返還制度,查士丁尼後無夫權婚姻為主流,所以妻子為他權人或者自權人,所以夫方無權處理女方財產,但是女方的父親為財產監護人。在夫妻共有財產(房產和田產,商鋪,船隻為主要),妻子有「質押權」,也就是理論上男方不能單獨處置共有財產,而在《尤利婭婚姻法》,理論上義大利境內的自權法人(妻子)的財產受羅馬法全面保護。
當然,處於西塞羅主義的公民立法思想,男方也有相對權利,比如可以追訴女性「隱藏財產」,」離婚理由不明」,「女性為離婚過錯方」,都可以扣留部分嫁妝做補償(但是不能扣留前妻的自留財產)。
4,女性還是具備一定的公共政治權力的,比如帝國中期開始出現的「婦女會議」聯合會,比較著名的公共政治成果在於,反對《奧庇烏斯法》中對於女性在公共場合中限制,反對《朱里亞法》對於通姦罪以及再婚時間的限制。捍衛了婦女的自由婚姻權力。並且逼迫奧古斯都立新法,鼓勵女性生育,並且對於多子的英雄媽媽的兒女在進入公民事務官系統後,給予一定升遷上的優先順序。當然,這種政治活動,實際上只是利用了
5,《十二銅表法》還是對於女性有一定性權利上的限制,認為「女性若是被認為行為不端,可以被父權家族的男性進行監管」。不過早在《尤利烏斯城市法》中,就廢除了共和國早期事務官干涉父權家族中女性性倫理的條例,尤其是以往通姦罪是有自治城市的事務官和士紳公民監督的,這在帝國後期已經比較淡了。所以帝國後期,女性的性權利相對而言是比較自由的,尤其是由於財產權的自由。不過後來基督教來了,就悲劇了。
6,婦女可以參加公共娛樂活動。在帝國初年,舉行表演的競技場便是尋覓佳人的絕好處所,浴池也是絕好的去處。以前保民官會干涉婦女出行,後來不會了。又由於我們古羅馬醫聖蓋倫大爺主導的醫療體系中對於婦科的研究非常透徹,所以避孕技術也非常高超。而由於性倫理在帝國後期的淡化,以及婦女財產權的保障,加上父權家族和婚姻制度的壓抑,部分女性蠻有心情去找小鮮肉的,大部分都是日耳曼裔的奴隸演員(你錢就這么多),如果社會地位較高,女性出軌的對象大多是本地事務官(受過良好教育並有社會地位,雖然當時馬略軍改已經生效,但還往往有過服役經歷),這個理論上在羅馬時代是完全允許的,最多有人說閑話,但是法律上是合乎規矩的。當然男方肯定也是同樣的狀況和做法,這基本上就成了羅馬末期享樂主義的源泉。。。所以古羅馬某個笑話集叫《Philogelos》裡面有一大票梗就是妻子給丈夫戴綠帽子的內容。(蓋倫可沒發明親子鑒定)。
7,可作為業主階級,佔有土地並且允許進行私有土地買賣。
③ 羅馬法婚姻制度對現代婚姻法的影響
在古羅馬,有無嫁資是區分正式婚姻與姘合的重要標志,嫁資制度由此而成為了回羅馬婚姻財產答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克服嫁資制度可能引致的不公平,平衡婚姻當事人之間和遺產繼承人之間的利益,羅馬法又創建了婚姻贈與和嫁資合算制度。這一套制度的建立和發展充分體現了公平和正義的羅馬法理念,並對現代婚姻財產立法產生著深遠影響。
④ 羅馬法的公民法主要內容
公民法
公元前509年,羅馬共和國建立。從羅馬建國到公元前3世紀中葉,羅馬產生的法律統稱為公民法。它是專門適用於羅馬公民的法律,也是早期羅馬法的主要內容。
公民法注重形式,程序繁瑣,缺乏靈活與變通,內容上側重於國家事務和法律程序等方面,而涉及個人財產關系等問題的私法規范則不夠完善。
公民法的實施,使平民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地位空前提高,從而極大地激發和調動了他們愛國熱情與參政的積極性。
萬民法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外來人口的增多,各種新的社會矛盾日益凸顯。於是共和國後期形成了適用於羅馬公民與外來人以及外來人與外來人之間關系的萬民法。
萬民法是外事裁判官在司法活動中逐步創制的法律,它吸收了公民法和外來法的合理因素,但又有所發展和突破。它的基本內容主要是關於所有權和債權方面的規范,很少涉及婚姻、家庭和繼承等內容。
萬民法的產生,使羅馬私法出現兩個不同體系。但是市民法和萬民法不是截然對立的,而是互為補充的。實際上,經過一段時期的適用與完善,萬民法逐步取代了公民法,使法律具有了更大的適用范圍,成為鞏固羅馬統治的重要工具。
萬民法突破了公民法的局限,變得簡潔靈活且使用有效,注重調節貿易及財產等經濟和民事糾紛,因而能適應帝國時期新的社會發展要求。
法學家活動
在羅馬法的發展中,法學家起過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們推動了羅馬法和羅馬法學的發達。
公元前1世紀,羅馬進入帝國時期。在帝國前期,法學家活動非常活躍,羅馬法學的發展也進入繁榮時期。許多法學家還被皇帝授予法律解答權,其解答成為法律的重要淵源。
法學家們著書立說,解釋法律,形成了不同的學派,主要有普羅庫爾學派和薩比努斯學派。其間出現了最著名的五大法學家:蓋尤斯、伯比尼安、保羅、烏爾比安、莫迪斯蒂努斯。
五大法學家的法學著作和法律解釋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概括羅馬法學家的活動和作用是:解答法律;參與訴訟;著書立說;編纂法典,參加立法活動。
《國法大全》
查士丁尼皇帝(公元527~565年)為重建和振興羅馬帝國,成立了法典編纂委員會,進行法典編纂工作。公元528~534年,先後完成了三部法律法規匯編。
第一,《查士丁尼法典》(Codex Justinianeus)。這是公元528~529年編出的一部法律匯編。它將歷代羅馬皇帝頒布的敕令進行整理、審訂和取捨而成。
第二,《查士丁尼法學總論》,又譯為《法學階梯》(Institutiones)。它以蓋尤斯的《法學階梯》為基礎加以改編而成,是闡述羅馬法原理的法律簡明教本,也是官方指定的」私法「教科書,具有法律效力。
第三,《查士丁尼學說匯纂》,又譯為《法學匯編》(Digesta),於公元530~533年編成。這是一部法學著作的匯編,將歷代羅馬著名法學家的學說著作和法律解答分門別類地匯集、整理,進行摘錄,凡收入的內容,均具有法律效力。
第四,公元565年,法學家又匯集了公元535~565年查士丁尼皇帝在位時所頒布的敕令168條,稱為《查士丁尼新律》(Novallae)。
以上四部法律匯編,至公元12世紀統稱為《國法大全》或《民法大全》又稱查士丁尼法典。《國法大全》的問世,標志著羅馬法已發展到最發達、最完備階段。
⑤ (婚姻法習題)按照羅馬法親等的計演算法,姑表兄弟姐妹間是
D
親等,即親屬的等級,是計算親屬關系親疏遠近的單位。
⑴ 直系血親,從專己身分別向上或向下屬,以一屬世為一親等。如父母子女為一親等,祖父母與孫子女為二親等。
⑵ 旁系血親,首先從己身向上數至雙方共同的直系長輩血親,然後再從共同的直系長輩血親向下數至與己身計算親等的對方,世代相加數即為親等數。因此,旁系血親無一親等,只能從二親等起算。如兄弟姐妹為二親等,叔伯甥侄等為三親等。
姑表兄弟姐妹----> 姑姑----> 祖父母<----父親<-----己
⑥ 羅馬法中結婚的障礙
婚姻
羅馬公民依法律規定互相結合,締結合法婚姻時,男方必須已經成熟,女方已達到適於婚姻的年齡,無論他們是家長或家子,如系後者,則必須取得對他享有權力的家長的同意,因為自然理性和市民法都要求這樣做,甚至事先就應該得到家長的同意。這里發生一個問題:精神病患者的子女是否可以結婚?由於關於兒子的問題,意見分歧,朕作出決定,認許精神病患者的兒子比照精神病患者的女兒可以無須取得父親的同意為例,根據本皇帝憲令所規定的方式結婚。
1.我們不是可以跟任何一個女人結婚的,因為有些女人,是不允許跟她們結婚的。尊卑親屬相互間不得通婚,例如父女之間、祖父孫女之間、母子之間、或祖母孫子之間,如此等等。如果這種人互相結合,這種結婚是邪惡的,是亂倫的婚姻。甚至由於收養而發生尊卑親屬關系的人,相互之間也不得結婚,縱然收養關系消滅,通婚的禁止依舊存在。因此,由於收養而曾經是你的養女或養孫女,即使你已解除對她的家長權,也不得跟她結婚。
2.旁系親屬之間也存在著同樣的禁止規定,雖然所牽涉的范圍,並不如此之廣。兄弟姐妹間當然是禁止通婚的,無論他們是同胞或同父異母或同母異父都不能通婚。如果一個女人因被收養而成為你的姐妹,在收養關系存續期間,你肯定不能跟她結婚。但若收養關系由於解除家長權而消滅,你就能跟她結婚;如果你自己被解除了家長權,結婚也不受任何障礙。因此又規定,收養女婿為子的,必須先解除對他女兒的家長權,收養兒嫁為女的,必須先解除對他兒子的家長權。
3.不準娶兄弟姐妹的女兒為妻,也不得娶他們的孫女為妻,雖然她是四親等血親,因為既然不許可和某人的女兒結婚,自不得和他的孫女結婚。至於你父親收養的女人所生的女兒,你可以跟她結婚,並無障礙,因為無論在自然法上或在市民法上,她跟你沒有任何聯系。
4.但是兄弟或姐妹雙方所生的子女,或一方是兄弟他方是姐妹所生的子女,相互之間可以結婚。
5.不準跟姑母——即使是收養關繫上的——結婚,同樣也不得跟姨母結婚,因為她們都是處於尊親屬的地位。出於同樣原因,跟姑祖母或姨祖母結婚也是禁止的。
6.同樣,為了尊重姻親關系,跟某些人結婚是禁止的,例如,不準跟繼女或兒媳婦結婚,因為她們都處於女兒的地位。這一點應該理解為她一度是你的繼女或兒媳婦;因為如果她現在還是你的兒媳婦,這就是說,她還是你兒子的妻子,你不能跟她結婚還有另一個原因:因她不能同時成為兩個人的妻子;同樣,如果她還是你的繼女,這就是說,她的母親還是你的妻子,你不能跟她結婚,就因為一個人不許可同時有兩個妻子。
7.跟岳母和繼母結婚也同樣是禁止的,因為她們都處於母親的地位。這也只適用於姻親關系消滅之後。否則如果她現在還是你的繼母,這就是說,她還是你父親的妻子,根據普通法律規則她就不能跟你結婚,因為她不能同時有兩個丈夫。同樣,如果她現在還是你的岳母,這就是說,她的女兒還是你的妻子,你不得跟她結婚,就因為你不能同時有兩個妻子。
8.丈夫的前妻所生的兒子跟妻子的前夫所生的女兒,或者丈夫的前妻所生的女兒跟妻子的前夫所生的兒子之間都可以締結有效的婚姻,哪怕他們在後一次婚姻關系存續中有兄弟姐妹。
9.如果你的妻子在離婚後跟另一男人生下一個女兒,她不是你的繼女;但是猶里安說應該禁止你同她結婚。又兒子的未婚妻不是父親的媳婦,父親的未婚妻也不是兒子的繼母,可是禁止相互通婚,顯得比較合宜而且合法。
10.毫無疑問,當父親跟女兒或兄弟跟姐妹獲得釋放時,在奴隸狀態中形成的血親關系,仍構成結婚的障礙。
11.還有其他一些人,根據各種不同理由,禁止其通婚;這些理由我們已把從古法中收集的載入《學說匯纂》各卷中。
12.如果違反以上條條而互相結合的,就不發生夫妻、婚姻、結婚關系,也不發生嫁資,在這種結合中所生的子女不處於父親的權力之下。在家長權力問題上,他們與娼妓賣淫所懷胎者一樣,被認為沒有父親的,因為他們的父親是不確定的。正因為如此,人們稱他們為spurii,從希臘文「偶然」一字而來,或指無父之子。由此得出,在這種結合消滅後,不發生請求取回嫁資的問題。此外,違反法律禁止規定而結婚的人,還將受皇帝憲令所規定的其他處罰。
13.有時可以發生這種情況,即子女出生時不處於家長權之下,事後始被置於家長權之下,例如非婚生子女被奉獻於庫里亞的,即成為處於家長權之下。又如一個自由女人生有子女,雖然法律不禁止她跟子女的父親結婚,但她同他只是發生同居關系;事後如依朕的憲令的規定作成嫁資書契時,所生子女就成為處於家長權之下。朕的這一憲令產生與在同一婚姻關系存續中嗣後出生的其他子女同樣的結果。
⑦ 羅馬法中一夫一妻制的內涵是什麼
模仿中國
⑧ 羅馬法的規定
羅馬法可謂近現代各國民法學的源頭,羅馬法早在城邦時期就確立了許多非常重要的法律思想和現代各國民法所援用的法律制度,並且羅馬法很早就有了國際私法的概念,所謂國際私法,就是在國際民商事法律關系中,如何適用法律的法律。當然了,說起來有點饒口。
主要包括:自由權、市民權和家庭權
我們先來看自由權。自由權是作為自有人所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而只有奴隸,不享有這種自由權。
羅馬法上的自由人(liberi),包括生來自由人和解放自由人兩種。
生來自由人(ingenus),是指出生就獲得自由權,而且未曾喪失過自由身份的人。基於兩種原因,可以成為生來自由人:一是出生,二是皇恩。
古羅馬系講血統主義的國家,所以,自由人的後代也是自由人,而不論其父母為生來自由或解放自由。而對於父母一方不是自由人的,則從其母,只要出生時其母為自由人的,則其為自由人。而到了後來,由於戰爭對於兵源的需求,以及受希臘哲學關於人生而自由思想的影響,改為規定只要其母在受孕期間一度為自由人的,則其為自由人。
而法律擬制主要系基於皇恩,所謂皇恩浩盪啊,按照羅馬法規定,皇帝是最高統治者,他可以將自由賜予奴隸,在古羅馬,由於只有自由人可以戴金戒指,因此,基於皇恩的自由權又稱為「金戒指權」。但在這種情況下取得自由權的奴隸,尚不能擺脫其原主人的恩主權。
解放自由人,是原來主人所解放的自由人,即法律擬制自由人。羅馬法上賦予主人的恩主權,是連皇權也無法剝奪的,因我羅馬法上認為,恩主權是私權,皇權不能幹涉。
古羅馬的市民權類似於今天的公民權或者國籍,包括公權和私權,選舉、被選舉權屬於公權,其實,和我們現代的政治權利、民主權利一樣。由於羅馬的官職都是榮譽性的,所以,被選舉權又被成為榮譽權(jus honorarium)。我們重點看私權部分。
私權,包括婚姻權、財產權、遺囑能力和訴訟權。說到訴訟權,我們可以結合一個恩主解放奴隸的例子來予以說明:
案例:恩主解放奴隸的時候,有一種訴訟的方式,就涉及到訴訟權問題,而按照法律規定,奴隸是不具有訴訟權的,也就是說,奴隸沒法去起訴了,那麼,如何通過起訴的法律規定來解放奴隸呢?這時候,恩主就請一個人作為奴隸的辯護人,一起到長官那裡去,由那個人裝做起訴恩主,問恩主是不是要解放這個奴隸,恩主予以認可…… 到後來,手續簡化了,恩主直接和奴隸過去,就讓長官的侍衛扮演這個辯護人角色來解放奴隸。如果用非起訴手段私自解放奴隸屬於略式解放,略式解放的後果早期不為市民法所承認,但後來,只要恩主找夠了證人,也可以通過略式解放合法滴解放奴隸。
羅馬法把羅馬境內的居民分為市民、拉丁人和外國人三類,所謂市民權都專屬羅馬市民享有。市民法是適用於羅馬市民之間的法律,對於羅馬市民與非羅馬市民、非羅馬市民之間,適用萬民法(國際私法的起源)。古羅馬市民身份可以基於出生和入籍獲得,而入籍又分為獎賞與恩賜。
獎賞,凡外國人告發羅馬官吏的貪污賄賂而使之定罪的,可獎賞告發者以羅馬市民資格。公元前111年,又規定把這種獎賞擴大到拉丁人。此時的拉丁人實際上指古羅馬社會中介於市民與外國人之間的自由人,因享有權利的多少,分為三等:古拉丁人、殖民地拉丁人、優尼亞拉丁人。外國人,指羅馬市民以及拉丁人以外的友邦人民。在羅馬法中,與羅馬處於交戰和不友好狀態的國家的人民,被稱之為敵國人。
恩賜,軍伍大會或皇帝可以個別地或集體地授予居民以市民權。
家族權,指家族團體成員在家族關系中所處的地位和所享有的權利。由於羅馬家族成員有的享有完全的權利能力,有的不享有,因此,根據他們權利之不同,可以分為自權人和他權人。他權人,指處於其他市民的權力支配之下的市民。這種權利,在羅馬法上分為家長權、夫權和買主權。
家長,實際上指家父,在古羅馬,能夠成為家父的,只有長子(頭生子)以及長子的長子(也許我的理解有誤)。家父對於家庭成員具有支配權,他可以將家庭成員賣為奴隸,也可以讓他成為自由人等等。包括其子之妻,都處於其支配下,也包括其子或其他家庭成員的財產。如果無子繼承,則可以收養和認領,然後取得家父權。
夫權,和中國封建時期的綱常之說有點相似了。基本就是說,丈夫可以支配妻子。另外,古羅馬的婚姻—華麗滴分為有夫權婚姻和無夫權婚姻,以及姘合。
買主權,我覺得和家長權以及自權他權構成一個非常有趣的體系。買主權在兩種情況下產生。第一,羅馬法上長期無僱傭契約,因此人們通過買賣方式出賣勞動力,家屬被家長出賣後,就要處於買主的支配之下。第二,在羅馬法上,家屬無獨立人格,如果家屬侵害了他人權益,家長為避免賠償損失,往往將致害的家屬給受害人任其處理,使之處於受害人的買主權之下。
從共和國末期開始,家長權和夫權逐漸收到限制,僱傭契約的出現使得僱傭勞動也不再用買賣方式……因而將家屬給受害人處理的情形也日益少見,在優帝一世(或曰查士丁尼一世)時徹底消除。而到優帝一世時,他權人的地位改進至近乎享有完全的權利能力了,也就是說幾乎享有完全的人格了。
與他權人相對應的概念就是自權人。也就是不受上述家長權、夫權、買主權支配的人就是自權人。
花絮:有網友提出從此看出中國古代人權比羅馬進步一點,但中國古代人權也好不到哪裡去,比如主人可以任意殺害僕人或者奴隸,種種限制基本相當於不存在。而中國的家法:休書、逐出家門,都與羅馬法中家長任意處置家庭成員類似,特別是沒什麼名分的家屬,連蘇東坡都把丫鬟送人且能傳為佳話。
人格變更是羅馬法上的一項特有制度,羅馬法規定,具有完全人格的人必須享有自由權、市民權和家族權。一個人因某種原因,使這三種權利喪失一部分或全部,或者喪失某一種而取得另外一種,這種情況就叫人格變更,分為人格大變更、中變更和小變更。
人格大變更,實際上指喪失自由權而淪為奴隸,一般原因有三種:因犯罪被剝奪自由;被家長或債權人出賣到國外為奴;降服外國人違反禁令的。而人格大變更,實際上是人格的消滅或者法律上的死亡。
人格中變更,指羅馬市民喪失市民權而成為拉丁人或外國人。由於羅馬的家族權以市民權為前提,因此,喪失市民權就當然喪失家族權。其與人格大變更的區別,在於變更後是否仍保有自由權。發生人格中變更的事由有三:受刑事宣告而被剝奪市民身份的;羅馬市民加入外國籍;拉丁人或外國人加入羅馬國籍而取得市民資格的。
人格小變更,指喪失原有的家族權而取得新的家族權,權利人原來享有的自由權和市民權不便,因而在法律上仍然享有完全的人格。發生小變更有三類:1、自權人變為他權人;2、他權人變為他權人;3、他權人變為自權人。
結合前面講的人格權部分,我們可以看到,發生人格變更的時候,相應財產會發生變化,如自權人變為他權人時,其財產即歸其權利人所有;又或會導致身份上的變化,如婚姻有有夫權到無夫權,由家長變為家屬等等。
在羅馬法上,除了人格變更外,名譽減損也是用來變更權利能力范圍得一種制度。所謂名譽減損,就是在保全自由權、市民權和家族權得前提下,使一個人的權利能力受到某種限制。
古羅馬社會非常重視名譽,一個人名譽之好壞,影響他參與各種社會活動的資格。所謂名譽減損,就是在保全自由權、市民權和家族權得前提下,使一個人的權利能力受到某種限制。實際上有點類似於現在的信用制度了。
名譽減損有三種:
第一種,不能作證(intestabilis):所謂不能作證,不是不能在法庭上作證,而是喪失做證人或者請他人為自己做證人的資格,因為在古羅馬,很多交易都需要證人的證明,比如古羅馬的交易,必須由一名司秤、若干證人,交易雙方在集市日,以天平、象徵貨物和對價的物體、並高聲呼叫交易內容才能成立。恩主解放奴隸的略式也是如此,需要5名證人。可以想見,不能作證是多麼嚴重的懲罰! 不能作證的原因有二:證人事後拒絕作證明的;用文字侮辱他人的。
第二種,喪廉恥(infarmia):.這種名譽減損比不能作證稍輕。原因有:由於法院判決;法律規定的事實。喪廉恥分為直接喪廉恥和間接喪廉恥。
直接喪廉恥,是由執政官或者監察官根據事實,在選舉或者戶口登記時作出決定,將其不列入選舉名單,或在戶口登記簿上作出記載,當事人對此不得申訴。直接喪廉恥具有實效性,羅馬執政官任期一年,監察官任期為五年,他們任期滿後,任期內所作喪廉恥決定要由新任長官重新決定是否有效。
而喪廉恥的法律效果是:喪失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相應的服兵役的權利也被剝奪;訴訟權受到限制,不能為家庭外的人作訴訟代理人,也不能請他人作代理人;如妻子與人通姦,即使當場抓獲,也無權殺死姦夫或對之起訴(汗……);《優尼亞婚姻法》禁止元老院醫院及其子孫與喪廉恥的婦女結婚。
第三種:污名(turpitudo):有污名者,是指因其行為卑劣,受人蔑視,為社會輿論所不齒。
由於這種名譽減損即非由法律規定,也非由長官宣告之法律上喪廉恥,所以又稱事實上的喪廉恥。對有污名者的權利能力的限制,是不準他們擔任需要誠實信用的職務,如監護人、保佐人、證人等。而在婚姻方面,在婚姻由家長作主的時代,通常子女無權拒絕家長包辦的婚姻,但如果未婚夫是有污名的人,則他可以反對。
個人認為,羅馬法上的名譽減損,對於我們建設現代信用制度有非常重大的啟示意義。雖然其規定可能過於落後,但給予一些人以污名或者喪廉恥稱號,或能極大程度提高社會整體信用水平以及道德基礎。
⑨ 羅馬婚姻家庭法有哪些主要內容
羅馬法的婚姻家庭法比較有意思。因為羅馬法規定實行一夫一妻的家長制。家長(稱家父)由輩分最高的男性擔任,在家庭中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對家庭財產和所屬成員有管轄權和支配權。共和國後期,家庭制家庭關系才逐漸發生變化,家父作為家庭中的主宰,權利日益受到限制,家庭成員的地位不斷得到提高。帝國時期,法律明確規定,家父在家庭中不僅享有權利,而且負有扶養直系尊親屬和卑親屬、婚嫁子女以及立遺囑時給法定繼承人保留特留份等義務。
羅馬婚姻制度經歷了由「有夫權婚姻」向「無夫權婚姻」的演變過程。早期實行的是「有夫權婚姻」,也稱「要式婚姻」。其基本特徵是:丈夫享有特權,妻無任何權利。婚姻以家庭利益為基礎,被視為男女的終身結合,目的在於生男育女,繼血統,承祭祀。結婚方式有共食婚、買賣婚和時效婚。結婚以後,妻便脫離父家而加入夫的家族,受夫權支配,其地位「似夫之女」,身份、姓氏均依其夫。妻不忠時,夫有權將其殺死。妻的財產不論婚前或婚後所得,一律歸夫所有。未經夫的允許,妻不得獨立為法律行為。
共和國後半期,產生了「無夫權婚姻」,到帝國時期則廣泛流行。無夫權婚姻不再以家庭利益為基礎,而以男女雙方本人利益為依據。生子、繼嗣降為次要地位。這種婚姻不需要履行法定儀式,只要男女雙方同意,達到適婚年齡,即可成立。夫對妻無所謂「夫權」,妻沒有絕對服從丈夫的義務,夫妻財產各自獨立,妻的財產不論婚前婚後所得一律屬自己所有。
⑩ 王軍的媽媽是羅林的外公的妹妹,請分別用我國婚姻法、寺院法和羅馬法的親等計算方
S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