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解釋有溯及力
Ⅰ 合同法中什麼叫做溯及既往的效力
溯及既往效力,是相對合同效力來說的,主要是因為某種情形導致合同無效後,是否有溯及力。簡單講,就是說合同自始無效,還是宣布時無效。
Ⅱ 什麼是保險合同解除的溯及力,效力如何
合同解除的溯及力,又稱合同解除的溯及效力,其本質上指的是合同解除的效力問題。合同解除使基於合同發生的債權債務關系溯及既往地消滅,合同如同自始未成立,這是合同解除有溯及力。合同解除使基於合同發生的債權債務關系只向將來消滅,解除之前的債權債務關系仍然有效,這是合同解除無溯及力。
我國《合同法》對合同的溯及力問題進行了規定:"合同解除後,尚未履行的,終止履行;已經履行的,根據履行情況和合同性質,當事人可以要求恢復原狀,採取其他補救措施,並有權要求賠償損失。"換言之,合同解除有無溯及力,應視履行情況和合同性質而定。
Ⅲ 民法典擔保合同法有溯及力嗎
民法典擔保合同法有溯及力
【拓展資料】1、當事人對保證擔保的范圍沒有明確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保證人應該對全部債務(包括主債權、利息、違約金、賠償金和實現債權的費用)承擔責任。
2、同一債權,既有保證又有物的擔保,保證人對物以外的債權承擔保證責任。例如:甲乙企業之間有100萬的債務債權關系,甲為債權人,丙為保證人。乙以自己30萬的財產做抵押,請丙保證70萬。如果乙企業到期不能清償債務時,應當先執行乙企業的財產,拍賣或變賣用於清償。如果乙的資產拍賣所得為3萬,那麼保證人丙的保證責任仍為70萬。
3、同一債權既有保證,又有物的擔保的,債權人在主合同履行期屆滿後,怠於行使擔保債權,致使擔保物的價值減少或損毀、滅失的,視為債權人放棄全部或部分物的擔保。保證人在債權人放棄債權的范圍內減免保證責任。例如:甲企業向乙銀行貸款100萬,甲以自己的機器設備設置抵押,丙企業為保證人。如果甲企業到期不能清償債務時,先執行主債務人的物的擔保。如果債權人在債務屆滿怠於行使物的擔保,致使機器設備的價值減少20萬,視同債權人放棄了主債務人20萬的物的擔保,保證人的保證責任相應減少20萬。
4、一般保證的保證人在主債權履行期間屆滿後,向債權人提供了債務人可供執行財產的真實情況的,債權人放棄或者怠於行使權利致使該財產不能被執行,保證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在其提供可供執行財產的實際價值范圍內免除保證責任。(新增)例如:甲企業為債權人,乙企業為債務人,甲乙之間有100萬的債務債權關系,丙為保證人。當債務期限屆滿時,丙向甲提供了乙可供執行的財產30萬。如果甲未積極行使丙提供的乙的可供執行的財產的權利,致使這部分財產權利不能執行的,保證人丙在30萬的范圍內可以要求免除保證責任。
5、按份共同保證的保證人按照保證合同約定的保證份額承擔保證責任後,在其履行保證責任的范圍內對債務人行使追償權。(新增)
6、在保證期間,債權人依法將主債權轉讓給第三人的,保證債權同時轉讓,保證人在原保證擔保的范圍內對受讓人承擔保證責任。但是保證人與債權人事先約定僅對特定的債權人承擔保證責任或者禁止債權轉讓的,保證人不再承擔保證責任。
7、債務人轉讓主債務,既應徵得債權人同意,又應徵得保證人的同意。教材原文為:債權人許可債務人轉讓部分債務未經保證人書面同意的,保證人對未經其同意轉讓部分的債務,不再承擔保證責任。但是,保證人仍應當對未轉讓部分的債務承擔保證責任。
8、債權人與債務人對主合同數量、價款、幣種、利率等內容作了變動,未經保證人同意的,如果減輕債務人的債務的,保證人仍應當對變更後的合同承擔保證責任;如果加重債務人的債務的,保證人對加重的部分不承擔保證責任。債權人與債務人對主合同履行期限作了變動,未經保證人書面同意的,保證期間為原合同約定的或者法律規定的期間。債權人與債務人協議變動主合同內容,但並未實際履行的,保證人仍應當承擔保證責任。
9、同一債權即有保證又有物的擔保,債權人放棄物的擔保,保證人在債權人放棄的債權范圍內,免除保證責任。比如,甲是債權人,乙是債務人,甲乙之間有300萬的債權債務關系,乙用自己擁有的價值300萬的機器設備提供了保證,甲要求乙提供500萬的保證才可以借給乙300萬,乙找丙和丁作為保證人,各自為其擔保了100萬。在保證責任期間,如果甲作為債權人放棄乙債務人自己提供的物質保證,那麼保證人的保證責任會發生變化。把債權人放棄的數額和主債務的300萬進行比較,如果放棄的數額大於等於主債權,那意味著債權人連債務人自己提供的物質保證都不要了,那麼保證人就可以免除保證責任。如果債權人放棄債務人提供的物質擔保在數額上小於主債權,那麼保證人丙和丁的保證責任就只能在他放棄的范圍內減輕。如果甲放棄300萬乙提供的物質保證,等於主債權的300萬,丙和丁的保證責任就可以免除。如果甲放棄的是100萬,那麼,丙和丁的保證責任就在100萬的范圍內減輕,也就是各減50萬,他放棄的數額小於主債權。(重點和難點,全新知識)
10、法律規定,在保證責任期間法院受理債務人破產案件的,債權人既可以向法院申報債權,也可以向保證人主張權利。債權人申報債權後,在破產程序中未受清償的部分,保證人仍然應該承擔保證責任。債權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債務人破產,既未申報債權也未通知保證人的,致使保證人不能預先行使追償權,保證人在該債權在破產程序中可能受償的范圍內可以免除保證責任。
Ⅳ 民事法律法規的溯及力問題
民事法抄律法規的溯及力問題襲:
1、根據《立法法》第八十四條規定,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不溯及既往,但為了更好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別規定除外。根據該條規定確立法的溯及力原則:從舊兼有利。
2、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
第1條:「合同法實施以後成立的合同發生糾紛起訴到人民法院的,適用合同法的規定;合同法實施以前成立的合同發生糾紛起訴到人民法院的,除本解釋另有規定的以外,適用當時的法律規定,當時沒有法律規定的,可以適用合同法的有關規定。」
第5條
人民法院對合同法實施以前已經作出終審裁決的案件進行再審,不適用合同法。
3、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33條:「擔保法施行以前發生的擔保行為,適用擔保行為發生時的法律法規和有關司法解釋。」「擔保法施行以後因擔保行為發生的糾紛案件,在本解釋公布施行前已經終審,當事人申請再審或者按審判監督程序決定再審的,不適用本解釋。」「擔保法施行以後因擔保行為發生的糾紛案件,在本解釋公布施行後尚在一審或二審階段的,適用擔保法和本解釋。」
Ⅳ 合同法的溯及力問題
《合同法》實施以後成立的合同民生的糾紛起訴到人民法院的,適用《合內同法》規定;《合同法》實容施以前成立的合同發生糾紛起訴到人民法院的,除本解釋另有規定的以外,適用當時的法律規定,當時沒有法律規定的,可以適用《合同法》的有關規定。 合同成立於《合同法》實施
《合同法》實施以後成立的合同民生的糾紛起訴到人民法院的,適用《合同法》規定;《合同法》實施以前成立的合同發生糾紛起訴到人民法院的,除本解釋另有規定的以外,適用當時的法律規定,當時沒有法律規定的,可以適用《合同法》的有關規定。
合同成立於《合同法》實施之前,但合同約定的履行期限跨越《合同法》實施之日或者履行期限在《合同法》實施之後,因履行合同發生糾紛,適用《合同法》第四章的有關規定。
人民法院確認合同效力時,對《合同法》實施以前成立的合同,適用當時的法律合同無效而適用《合同法》合同有效的,則適用《合同法》。
《合同法》實施以後,人民法院確認合同無效,應當以全國人大及其常委員會制定的法律和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為依據,不得以地方性法規、行政規章為依據。
人民法院對《合同法》實施以前已作出終審裁決的案件進行再審,不適用《合同法》。
Ⅵ 法律溯及力的原則
訴訟時效溯及力是怎樣的
新的民事法律頒布實施以後,對其生效之前發生而未依司法程序裁判的民事關系同樣適用的效力有強弱之分.在新法律規范施行之前產生的民事關系和事實,自新法施行之日起方可適用新法的,為弱度溯及力;而溯及至該民事關系和事實所產生當時即適用新法有關規定的,為強度溯及力。
法律只有公諸於世,才能要求社會成員共同遵守並產生約束力。經舊法確立的法律關系如果要用新法加以改變,難免影響社會秩序的安定,故此民事法律一般只適用於其生效後發生的事實和關系,「法律不溯及既往」是早在羅馬法中就得到確立並為後世所公認的原則。中國民法也採取民法規范一般沒有溯及力的原則。但是在原則上確認民事法律沒有溯及力的同時,並不排除國家根據客觀需要,在一定的情況下作出某種溯及既往的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民間借貸的最新司法解釋
民間借貸屬於民事行為,受到民法和合同法的約束和保護。
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約定支付利息的,借款的利率不得違反國家有關限制借款利率的規定。
同時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的有關規定:「民間借貸的利率可以適當高於銀行的利率,但最高不得超過銀行同類貸款利率的四倍」。因此,民間借貸的本金受到保護,不超過銀行同類貸款利率四倍的利息同樣受到法律保護,而超出部分則不受法律保護。
時效具有強制性,任何時效都由法律、法規強制規定,任何單位或個人對時效的延長、縮短、放棄等約定都是無效的。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條 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但是,自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權利人的申請決定延長。
第一百八十九條 【分期履行債務的訴訟時效】當事人約定同一債務分期履行的,訴訟時效期間自最後一期履行期限屆滿之日起計算。
第一百九十條 【對法定代理人請求權的訴訟時效】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對其法定代理人的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該法定代理終止之日起計算。
Ⅶ 繼續性合同和非繼續性合同在溯及力上有什麼區別
一、概念不同
1、繼續性合同的解除原則上沒有溯及力繼續性合同是履行必須在一定繼續的時間完成,而不是一時或一次完成的合同。典型的象租賃和委託等。租賃、消費借貸等繼續性合同以使用、收益標的物為目的,在解除時這些利益已經被受領方享有沒有辦法返還,因此不能有溯及力。
這樣,獲得利益方此時所獲得的利益就是不當得利,適用不當得利的規定,應該返還給給付方。除不能返還導致沒有溯及力外,在委託合同時也不能有溯及力,原因是如果委託合同解除溯及到合同成立時消滅的話,會使受託人已經進行的代理行為失去全部法律依據,將變成無權代理。
這樣因代理行為所進行的活動以及所牽涉的當事人都將遇到不可預計的法律後果,不利社會經濟活動的正常進行,導致社會秩序紊亂。
2、非繼續性合同的解除原則上有溯及力非繼續性合同是指履行為一次性行為的合同。一般來看,非繼續性合同在被解除時能夠恢復原狀,即已經履行的給付可以返還給付人,所以一般都有溯及力。
另外,違約解除是對違約方的制裁,是一種特殊的違約責任,是對非違約方的一種救濟,所以在考慮解除是否有溯及力時還要考慮這個因素。在守約方履行時,如果有溯及力,那麼他的履行將由接受履行方返還,並且要和履行時的價值一致,這對守約方來講有利。
而且在我國沒有採取物權行為獨立和無因性理論,如果給付中有物權變動的話,此時的返還是所有物返還請求權,視為所有權沒有變動。
在違約方全部或者部分履行時,往往這些履行都是瑕疵履行,對守約方來講,根本實現不了合同的目的,返還這些給付對守約方也是有利的。在違約解除有溯及力導致返還時,往往會發生一些費用,這些費用應該由違約方來支付。
二、可讓與性的強弱不同。
1、一時性合同中的債權債務,可讓與性較強。
2、繼續性合同中的債權債務,原則上由當事人承受,轉讓的障礙較多。《合同法》對此有所體現:承租人未經出租人同意擅自轉租的,出租人可以解除合同(《合同法》第224條第二款)。
除非當事人另有約定,保管人不得將保管物轉交第三人保管(《合同法》第371條;受託人應當親自處理委託事務(《合同法》第400條)。
三、對解除許可權制的程度不同。
1、一時性合同貫徹合同嚴守原則,解除權發生的原因較少。
2、繼續性合同重視信賴基礎之存在,信賴基礎喪失或難以期待當事人繼續維持合同關系時,法律多允許當事人解除合同,繼續性合同法律規定了較多的法定解除權。例如,委託合同、不定期租賃合同的當事人享有任意解除權;加工承攬合同的定作人有權任意解除合同。
四、合同解除是否溯及既往不同。
1、一時性合同解除後具有恢復原狀的可能性,可以發生溯及既往的效力。
2、繼續性合同被解除時,或無恢復原狀的可能性,或不宜恢復原狀,故繼續性合同被解除後僅向將來發生效力,解除前的合同關系不受影響。
Ⅷ 民法典時效溯及力司法解釋是什麼
民法典一般不具有溯及力,除了特別規定。我國關於法律的溯及力沒有司法解釋僅在立法法中規定了法律不溯及既往。溯及力,也稱法律溯及既往的效力,是指法律對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為是否適用。如果適用就具有溯及力,如果不適用,該法就不具有溯及力。就現代法而言,法律一般只能適用於生效後發生的事件和行為,不適用於生效前的事件和行為,即採取法律不溯及既往的原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二百六十條本法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同時廢止。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九十三條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不溯及既往,但為了更好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別規定除外。
Ⅸ 溯及既往是什麼意思
1、釋 義
對尚未確定行為的溯及力原則類 型法律適用准則
2、基本內容:
是指刑法生效以後,對於其生效以前未經審判或者判決尚未確定的行為具有溯及力的一種原則。
各國的溯及原則各不相同,我國的溯及原則是「從舊兼從輕」原則.即新法原則上沒有溯及力,但如果按新法不構成犯罪或處罰較輕的,即溯及既往,適用新法。
3、舉例說明:
(1)該法律原則為世界各國所普遍認同,大陸法系和普通法系國家大多採取此種原則。「法律效力不溯及既往」是指該法律對在其生效之前發生的行為不具有拘束力。
打個比方來說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是1999年10月1日生效,在此之前我國在合同領域一直適用《經濟合同法》這部法律。也就是說,1999年10月1日之前的所有合同法律行為依然適用《經濟合同法》即使該行為與《合同法》有抵觸,也是合法有效的。《合同法》只能對1999年10月1日以後發生的合同法律行為產生法律約束力
(2)法律以不溯及既往為原則,如果溯及既往的,需有明確的規定。
如97刑法第十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本法施行以前的行為,如果當時的法律不認為是犯罪的,適用當時的法律;如果當時的法律認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總則第四章第八節應當追訴的,按照當時法律追究刑事責任,但是本法不認為是犯罪的或處刑較輕的,適用本法。本法施行以前,依照當時的法律已經作出的生效判決,繼續有效。」
又如最高法院合同法解釋(一)第三條「人民法院確認合同效力時,對合同法實施以前成立的合同,適用當時的法律合同無效而適用合同法合同有效的,則適用合同法。」
再如1950年10月20日,前政務院頒行的《新區農村債務糾紛處理辦法》第1條規定:「解放前,農民及其他勞動人民所欠地主的債務,一律廢除」。
(3)我國的刑法在溯及既往方面,一般是從舊兼從輕,即當新法生效而案件未了時,若新法對應受處罰者的懲罰較輕,這時適用新法,即新的刑法具有了溯及力。
(4)溯及既往效力,是相對合同效力來說的,主要是因為某種情形導致合同無效後,是否有溯及力。簡單講,就是說合同自始無效,還是宣布時無效。
(5)關於刑法溯及力的理解:
中國的刑法是採用了從舊兼從輕原則 。如果某個人在2006年犯罪了 並被判刑了 那麼2008年的法律出台就算規定不為罪也沒有溯及力的 也就是說那個人仍然要在監獄里度過。
(6)法的溯及力 :
a、當時的法律不認為是犯罪,而新法律認為是犯罪的,使用以前的法律,即新法無溯及力
b、當時的法律認為是犯罪,但新法不認為是犯罪的,只要這種行為位經審判或判決尚未確定,就適用新法,新法有溯及力
c、舊法和新法都認為是犯罪的,為進行判決的。並按照新法(1997年刑法)總則第四章第八節的規定應當追訴的,原則上按舊法追究刑事責任,即新法無溯及力;但新法如果比舊法處刑較輕的,按新法追究,即新法有溯及力。
d、如果已依照舊法作出判決了,該判決繼續有效,新法沒有溯及力
Ⅹ 合同解除有無溯及力
一、非繼續性合同的解除原則上是有溯及力的
所謂非繼續性合同,是指履行 為一次性行為的合同。恢復原狀是解除有溯及力的的效果及標志。
這樣規定是對守約方比較好的保護,因為有溯及力,合同自始無約束力,應恢復到合同簽訂時的狀態,對守約方有利。
二、繼續性合同的解除原則上無溯及力
所謂繼續性合同,是指履行 必須在一定繼續的時間內完成,而不是一時或一次完成的合同,如租賃合同、倉儲合同等。
繼續性合同以使用、收益標的物為目的,已經被受領方享用的標的物效益,是不能返還的,也就不能恢復原狀,在這種情況下,有溯及力除了增加不必要的麻煩外,對當事人沒有任何好處。因此,規定為無溯及力,當事人只能請求對方返還相應的價金。如委託合同中如規定有溯及力,會使受託人的代理行為全部失去法律效力,這樣代理人及通過該代理行為面與委託人成立法律關系的第三人均有遭受損害,不利於促進社會交易。
我國《合同法》第九十七條規定:合同解除後,尚未履行的,終止履行;已經履行的,根據履行情況和合同性質,當事人可以要求恢復原狀、採取其他補救措施,並有權要求賠償損失。
可見,在我國合同法中,合同成立後未履行的,有溯及力。合同已經履行的,根據情況而定,是否有溯及力,可依據前述的法理及有利於保護守約方的利益進行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