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瑞典社會保障法

瑞典社會保障法

發布時間: 2022-05-19 12:15:07

㈠ 瑞典社會保障制度的介紹

作為福利國家的典型代表,瑞典的社會保障制度的特點及其在發展中所面臨的問題和改革非常具有代表性。《瑞典社會保障制度》從養老保障、醫療保障、失業保障、基本生活保障、住房和教育保障以及社會服務等方面對瑞典社會保障制度進行了全面和系統的介紹與研究。

㈡ 如何看待二戰以來歐美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

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過程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880年代前,其對應的社會保障制度主要是救助型模式。各國很早就出現了社會救助的實踐, 1601年英國女王頒行的世界上第一部《濟貧法》是社會保障制度建立的標志,這是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萌芽,此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不高,社會保障的主要內容是社會救助,只是針對少數生活困難群體、覆蓋面較小且滿足最低需求層次的社會保障模式。

第二階段從1880年代到1940年代,為緩和資本家和工人之間的階級矛盾,德國、英國和瑞典等國家相繼通過了一些社會保障法案。二戰期間,為解決工業產能擴張引發的經濟危機和社會動盪所引起的失業和老年人生活問題,社會保障在歐美各國得到較快的發展,並被用作國家干預、刺激和擴大社會需求、緩和生產過剩經濟危機的手段。這一階段社會保險制度獲得了較大的發展,一些國家建立了偏重社會保險的保險型社會保障制度。此階段社會保障以發展社會保險為主兼顧社會救助項目,分別滿足了兩個不同需求層次。

第三階段從1940年代末開始,二戰結束後西方國家經濟快速發展,英國頒布了涉及有關社會成員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等一系列社會保障立法,1948年英國建成了福利國家。法國和德國等西歐國家也緊隨其後,完善和擴大社會保障立法,相繼建設「福利國家」。瑞典等北歐國家進一步發展了戰前的社會保障措施,成為西方「福利國家」的典範。這一階段出現偏重社會福利的福利型社會保障模式,福利型模式較保險型和救助型模式滿足了更高層次的需求。

第四階段是1970年代末期,這是社會保障制度改革與發展時期,「福利國家」財政壓力加大,經濟效率下降,這一時期一些新興的工業化國家普遍選擇效率優先的社會保障模式,出現了儲蓄型社會保障制度。儲蓄型模式是偏重於基金化的個人賬戶儲蓄型社會保障模式,它是在職工個人自我保障能力提升的背景下產生的一種模式,有強制與自願儲蓄兩類,如一些國家建立的強制型公積金和鼓勵發展職業年金等

㈢ 瑞典社會保障制度的內容簡介

《瑞典社會保障制度》收集和研究瑞典政府部門公布的社會保障有關的報告、法案等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反映了瑞典社會保障制度的政策全貌和最新發展,對了解和研究國外的社會保障制度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㈣ 瑞典有哪些福利制度

典的社會福利保主要有六大類: 1.兒童保障:瑞典國家社保對生育假做出規定,父母雙方均有權享受育兒津貼。從嬰兒出生之日起,父母雙方有權獲得480天的假期,用來照顧孩子。其中,父母必須各休60天育兒,除此之外,父母雙方可以自由安排生育假。休生育假最初390天的工資由國家社保支付,一般大約為在家照顧孩子父母工資的80%,最高可達每年403000克朗(約403000人民幣)。並且休假時可以領到每天至少180克朗(180人民幣),共480天的家長津貼。家長津貼最高可達284200瑞典克朗(約284200人民幣)。。而且每一個1歲至16歲兒童每個月都可領取到約1050克郎(約1050人民幣)。兒童津貼,父母有權請假照顧生病的孩子,最多每個孩子60天,國家社保承擔80%的工資。 2.教育保障:瑞典實行免費高質量的教育(從小學、中學、大學、研究生至博士),不過據說2011年開始上大學要收學費了,一到九年級學生可以在學校享用免費午餐,班車。16歲至20歲高中學生每個月可以領取2000克朗左右(約2000人民幣) 的學生津貼,離校6000米遠的學生給與交通補助。大學生每個月可獲得助學金和低息學習貸款,政府以此鼓勵人們深造。這種貸款被瑞典人稱作「光榮貸款」,大學生在校期間每月發7500克朗(7500人民幣),其中2500克朗(2500人民幣)作為助學金是不用償還的,其餘部分是貸款則要在工作後逐年還清。不管在學校貸了多少錢,工作後逐年以年收入的4%還貸。如果在學校的時間長,可能這筆錢一輩子都還不清,因為65歲以後就不用再還任何政府貸款了。瑞典也有許多成人教育、不只免費而且還補助大約每月5000元克朗(5000人民幣) 的生活費。外國移民還可參加免費的語言學習(到瑞典後只要憑瑞典人口號拿到ID身份號即可) 及其它實用課程的學習。 3.醫療與病休保障:人們在生病期間不僅可以享受近乎免費的治療,而且還能從病休的第二天起領取到80%的病休補貼;每個人第一次就醫時都會得到一張全國通用的就醫卡,上面標明歷次的就醫費用,一般掛號費為每次120克朗(120人民幣),一年內累計900克朗(900人民幣)後即免費。如需用葯,則持醫生開具的處方到葯店購葯,一年內如果葯費累計超過1080克朗(1080人民幣) 既可享受免費用葯。而其他的費用,如檢查費、治療費、住院費,甚至包括特殊情況往返醫院或診所的路費等則享受全免。如果你因病不能正常工作,還可以享受病假津貼,用於彌補患者因病而減少的收入損失,相當於正常收入的80%。 4.失業救濟保障:失業者從失業的第六天起從國家得到80%的失業救濟;沒有工作的人政府會每個月最低補助13000克朗(約13000人民幣),最高可補助20400克朗(約20400人民幣),家裡人均收入沒有達到13000克朗(約13000人民幣)的,政府也會補足。 5.住房保障:這主要是一種向低收入的有孩子家庭和低收入的退休者家庭提供的社會保障。根據收入的多少,沒有孩子的家庭每月大致可以領取1000克朗左右(約1000人民幣)的住房補助;有一個孩子的家庭每個月最高可以領取到2500克朗左右的住房補助;有兩個孩子的家庭可以領取3175克朗(約3175人民幣);有三個孩子的家庭可領到3900克朗(約3900人民幣)。 6.養老保障,全國所有人無論有沒有工作過都可以在年滿65歲後領取到最低限額的養老金。退休後就要領退休金,退休金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基本金部分最低保障是22000克朗(約22000人民幣)二是附加金部分。基本金部分是一致的,而附加金部分則體現多勞多得的原則,如正常納稅一般情況下兩項相加退休金每月40000克朗左右(約40000人民幣)。瑞典的退休老人可以享受許多減免待遇和生活便利。比如進入收費的公共場所或乘坐交通工具都享受優惠折扣;老人院里的一日三餐和起居都有專人負責;行動不便的老人一個電話便可以找到專職的護士上門服務,費用則由政府負擔。呆在家裡的老人如果生病,親戚甚至是朋友每年可以有兩個月的帶薪假期來照顧老人,需要長期照看的,則可在社會保障署領取一定的補助金。 居住在瑞典的外國人、留學生(簽證1年以上)與瑞典人享受同等的社會福利待遇。 參考信息來源:http://www.chnse.com

㈤ 瑞典的社會保險制度·

瑞典人種號稱是世界上最優異的人種。。
瑞典的社會保障是世界上最好的之一。。
瑞典社會經濟高水平發展和政治制度的特點決定了其較高水平的社會保障制度。瑞典社民黨是瑞典長期以來的執政黨,一貫採取「實現充分就業,收入公正分配,共同富裕,人人價值平等」的社會政策。以這一政策為基礎,瑞典對全體國民實行普遍、全面的福利保障。瑞典的社會保障體系內容廣泛、細致而繁瑣,分為三個保障安排:公共保障安排、集體協議保險安排和私人協議保險安排,後兩項是對公共保障安排的補充。
瑞典「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福利制度是瑞典社民黨政府上世紀40年代至70年代建立和完善起來的,在消除貧富差距和穩定社會方面發揮了巨大的積極作用,為低收入家庭支起了保護傘。
瑞典有兩大類低收入家庭。一類是單親家庭。由於離婚率高,全國有15%的18歲以下兒童生活在主要由母親維系的單親家庭中。而瑞典婦女從事的又大多是商業零售和衛生看護等低收入工作。工資本來就不高,再由其單獨維持家庭,負擔自然不輕。卡琳一家就是眾多單親家庭中的一個。她與丈夫離異後同兩個上小學的孩子組成單親家庭,全家每月實際收入除了卡琳本人的稅後工資,還有兩個孩子的兒童補貼和住房補貼。在支付房租、飲食、服裝、衛生與體育用品以及汽車等基本費用外,每月尚有一些積余。
瑞典另一類低收入家庭是養老金不高的單身老人家庭。瑞典是長壽國家,社會老齡化問題較嚴重。在瑞典,子女沒有贍養老人的義務,老人的一切由社會負責。上世紀30年代出生的克里斯蒂娜老人便是許許多多單身老人中的普通一員。她每月經濟來源主要有保證養老金和住房補貼兩項,支付房租、飲食、服裝、衛生用品以及其他雜支之外,也有所結余。
對於這些低收入家庭來說,兒童補貼和住房補貼對維持收支平衡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卡琳一家如沒有兒童補貼和住房補貼,全家基本生活將入不敷出。克里斯蒂娜老人如僅靠養老金,那連房子也住不起。不僅如此,低收入家庭還與其他家庭一樣,享受著免費教育和醫療等其他一系列社會保障。
瑞典實行的「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福利制度,其最大特點就是強制性的社會化,人人都必須參加統一的社會保障系統,並能享受由國家統一提供的各種社會保障。這些保障主要有六大類:一是兒童保障,每個孩子出生前後,父母可以累計享受450天補貼產假,而且每一個1歲至16歲兒童每個月都可領取到相應的兒童補貼;二是教育保障,除從小學到大學一律實行免費教育外,一到九年級學生可以在學校享受免費午餐,高中學生每個月可以領取一定數額的助學金,大學生每個月可獲得助學金和低息學習貸款;三是醫療與病休保障,人們在生病期間不僅可以享受近乎免費的治療,而且還能從病休的第二天起領取到80%的病休補貼;四是失業保障,失業者從失業的第六天起從國家得到80%的失業救濟;五是住房保障,這主要是一種向低收入的有孩子家庭和低收入的退休者家庭提供的社會保障;六是養老保障,全國所有人無論有沒有工作過都可以在年滿65歲後領取到最低限額的養老金。「羊毛出在羊身上」,瑞典人所享受的社會保障制度完全是由自己所交納的各種稅費支撐起來的。據計算,瑞典人平均要拿出60%以上的收入交納各種稅費。近二十年來,為減輕稅收壓力和增強瑞典產品的國際競爭能力,瑞典對社會保障制度進行了一些改革,但改革任重而道遠。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㈥ 世界上有哪些國家利用國有資產充實社保基金的

呵呵,用國有資產充實社保基金,只會讓社會倒退
一、美國社保基金投資管理模式

美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是自保公助型的代表。在制度設計上,美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十分強調效率,對權利和義務的對等強調體現了制度的效率目標。

1.美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總體框架。1935年《社會保障法》的頒布,標志著美國社會保障制度的誕生。其主要由社會保險和社會福利兩個大部分構成。其中社會保險項目主要包括養老保險、健康保險、工傷事故保險和失業保險四個方面,養老保險是社會保險的主體,屬於強制性保險,其資金支出占社會保險支出的80%。養老保險體系下面分為三個層次,即國家強制性保險、企業年金計劃和個人養老儲蓄。

2.社保基金的籌集。國家強制性養老保險主要來源於僱主和雇員所繳納的社會保險金,政府也負擔一部分養老保險金。通過徵收社會保障稅籌集,僱主和雇員各負擔7.65%。老年、遺屬、殘疾保險基金籌集主要是聯邦政府負責,主要來源於工資稅、社會保障收入稅、信託基金投資利息和聯邦政府財政補貼四個部分。醫療保險基金籌集主要是僱主和雇員繳納的社會保險稅、自願投保人繳費、鐵路退休賬戶轉入經費、投資收益和政府補貼等幾個部分。失業保險金的主要來源是僱主繳納的工薪稅,按雇員年工資的3%向政府繳納,其中2.7%留給各州作為失業保險基金,另外0.3%上交聯邦政府作為管理費。工傷保險也是主要由僱主繳納,一般為雇員年工資的2%。

3.社保基金投資運作。美國社會保障基金分為聯邦和州兩個層次,聯邦政府直接建立和管理基本養老保險基金(OASI),該基金1997年已經達到6000億,每年都會盈餘1000億左右,但是聯邦政府對這部分採取保守的投資策略,限制它只能購買聯邦政府的特別債券,而不能買入其他證券。但是州政府管理的可以加入風險投資行業。美國的私人養老金計劃並不是由僱主或企業自己管理的,大多數是由雇員代表組織成立一個管理委員會進行管理,並僱用專門的管理人員從事具體的管理工作和投資運營。私人養老基金一般委託人壽保險公司、商業銀行、信託投資公司或個人受託人作為代理進行投資。選擇哪個受託人,由基金管理人員決定。選擇的依據是這些投資機構的資信狀況。受託人並不保證投資收益和基金積累規模,而由從事咨詢的精算師評估基金投資收益和積累規模是否適宜。基金進入信託投資機構後,其投資方向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政府債券和公司債券、公司股票、海外投資、房地產業。《雇員退休金保障法》頒布後,政府對私有退休金的法制化管理不斷得到加強。如退休金經營信息披露和通報的監管,公司必須按年度向員工通報退休金賬戶的經營概況以及員工個人的收益等。

4.借鑒意義。從管理主體看,我國社保基金與美國OASI基本類似。但是當前我國資本市場系統性風險較大,國家社保基金投資的績效評估和監管模式還存在不足之處。美國聯邦政府管理公共養老計劃基金審慎性的管理經驗很值得我們吸取。從2000年到2004年,美國私有退休基金在資本市場中損失較大,根據美國退休金保險公司保守估計有3000億美元的資金損失,這種失敗的教訓值得我們警惕。美國州政府規定積極支持養老金投資機構作為股東參與上市公司的治理管理和監督、社保基金進入資本市場後不適宜短炒、股票投資比例不適宜提高過快等都值得我們借鑒。

二、瑞典社保基金投資管理模式

1.瑞典社保制度的框架。瑞典提供的社會保障主要是六個大的方面:一是兒童保障,如16歲以下兒童每個月都可以領取相應的兒童補貼。二是教育保障,除了免費教育外,高中學生和大學生每個月可以領取助學金。三是醫療保障,目前瑞典的醫療保險覆蓋率高達100%。四是失業保障,失業者從失業的第六天起從國家得到80%的失業救濟。五是住房保障,主要是向低收入家庭提供。六是養老保障,國民在年滿65歲後領取最低限額的養老金。

2.社保基金的籌集。瑞典的社會保險費由僱主、雇員和國家財政共同負擔。瑞典的基本社會保險項目都採取了現收現付、代際支付的籌資模式,具體來說: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來源是基本養老保險繳費、國家財政撥款補貼、地方財政撥款補貼;補充養老保險基金來源是補充養老保險繳費、基金收入,國家財政和地方財政不承擔費用補貼;失業保險基金來源是失業保險繳費、政府失業津貼、企業繳費、基金收入;醫療保險基金來源是醫療保險繳費、財政撥款、基金收入;工傷保險基金來源是工傷保險繳費、基金收入和其他收入。

3.社保基金投資運營。瑞典的養老保險體系由五個部分構成:保證養老金、收入型養老金、基金制養老金、補充養老金和私人養老金。能夠進入投資領域的是後面三個部分。瑞典基金制養老金管理局作為瑞典養老金的主要投資管理機構,負責收入型養老金中結余部分(緩沖基金)的投資和基金制養老金中個人委託其管理的養老金的投資。其投資范圍和投資比例沒有任何限制,可以投資於全球市場,為其降低投資風險提高收益提供了有利條件。2001年年底其投資組合為17%瑞典股票、65%全球股票、9%指數化政府債券、4%對沖基金、4%私營公司股票、1%現金。其中,40%資產為主動式投資,60%資產為被動式投資。養老金管理局直接管理20%的資產,主要集中在指數化債券和瑞典股票市場的主動式投資,其餘80%的資產是委託給外部的投資管理人進行投資。

4.借鑒意義。瑞典是國家福利型社會保障基金運作模式的典範,雖然政府也在不斷進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但是這種改革是很溫和的,沒有改變大的框架。瑞典政府認為,財政的困難並不是福利政策導致的,並且福利與改革是可以齊頭並進的。這種理念對於解決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進程中、尤其在市場化方向改革過程中以及經濟發展過程中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問題,有積極的參考價值。

三、智利社保基金投資管理模式

1.智利社保制度的框架。20世紀80年代以來,智利開始實施以個人賬戶為基礎、私營化管理和市場化運作的社會保障基金管理新模式,對拉美國家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智利的社會保障體系主要包括養老保險(含遺屬和殘疾)、公共醫療體系、失業保險、社會救助等方面。

2.社保基金的籌集。智利強調勞動者自我積累、自我保障原則。通過建立個人賬戶,每月存入工資的10%,把收益與個人繳費掛鉤,個人賬戶中積累的儲蓄最終成為各自養老金的資金來源。同時改變過去三方共同負擔的傳統模式,實行單獨由個人按規定比例繳費,僱主不承擔養老金繳費,政府承擔最後的風險。智利還有自願儲蓄、自願繳費、合同儲蓄、失業補償等計劃。

3.社保基金投資運營。智利規定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項目及限額。如,政府債券最高限額50%,抵押債券最高限額80%,由金融機構擔保的存款與證券,最高限額30%—50%,私營及公共公司發行的債券,最高限額50%,公司股票、房地產、生產性資產、外國債券,最高限額10%。

4.借鑒意義。智利個人賬戶的建立大幅提高了養老金管理的一些關鍵領域的效率,但是也面臨一些問題,主要問題就是改革後覆蓋面的擴展受阻,而且商業性私營養老基金管理成本過高。我們國家已經開始著手解決個人賬戶空賬問題,應該盡快解決養老保障制度相互分割、各個地區各個行業餘缺無法調劑、繳費負擔重輕失衡等問題,並設計出適合非正規部門就業人員的養老制度,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面;同時政府要對投資風險高的投資工具實行嚴格的限制,隨著金融環境的改善,政府可以逐步放開投資限制。

㈦ 現代意義上社會保障怎麼產生

產生產生的方式方向要多的很,這個保證怎麼產生產生的方法都能自己寫出來就行了。

㈧ 那個國家是世界上第一個實行社會保險制度的國家

德國

德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立廣泛養老保險制度的國家,已經形成體系完備、運行良好的養老保險制度。
德國的社會保障的核心為社會保險。社會保險是法律規定的義務性保險,包括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和事故保險四個項目。
丹麥和德國同一年建立養老保險制度,所不同的是德國針對職工,丹麥針對全部人口,丹麥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國家。

德國擁有世界歷史最悠久的全民醫療保險體系,始於1883年俾斯麥的社會保障法。德國政府依法提供廣泛的健康保險計劃,特定民眾如終身職員、自營業者、高收入雇員可選擇退出該計劃,並另投保私人保險,而在2009年以前,此類特定民眾得選擇不加入任何保險。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2005年,德國醫療衛生體系支出中,政府及個人分別負擔77%及23%,醫療支出約占國民生產總額11%;德國男性及女性預期壽命分別為77歲及82歲,居世界第20位;德國嬰兒死亡率較低,約千分之四。

2010年,主要死因為心血管疾病,佔41%,其次為惡性腫瘤,佔26%。2008年時,約有82,000人感染艾滋病,自1982年起已經有26,000人因艾滋病而死亡。

(8)瑞典社會保障法擴展閱讀:

初步建立階段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具有以下特點:

1、有明確的法律依據;

2、完全現收現付制的模式;

3、企業繳費,職工個人不繳費;

4、企業間實行全國統籌的保險費率;

5、政策制定、監督和執行分別由不同的部門承擔。勞動部負責政策的制定和監督,工會系統負責具體的保險經辦,二者相互監督相互制衡

㈨ 瑞典的社會保障制度是怎樣的

瑞典人種號稱是世界上最優異的人種。。

瑞典的社會保障是世界上最好的之一。。

瑞典社會經濟高水平發展和政治制度的特點決定了其較高水平的社會保障制度。瑞典社民黨是瑞典長期以來的執政黨,一貫採取「實現充分就業,收入公正分配,共同富裕,人人價值平等」的社會政策。以這一政策為基礎,瑞典對全體國民實行普遍、全面的福利保障。瑞典的社會保障體系內容廣泛、細致而繁瑣,分為三個保障安排:公共保障安排、集體協議保險安排和私人協議保險安排,後兩項是對公共保障安排的補充。

瑞典「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福利制度是瑞典社民黨政府上世紀40年代至70年代建立和完善起來的,在消除貧富差距和穩定社會方面發揮了巨大的積極作用,為低收入家庭支起了保護傘。

瑞典有兩大類低收入家庭。一類是單親家庭。由於離婚率高,全國有15%的18歲以下兒童生活在主要由母親維系的單親家庭中。而瑞典婦女從事的又大多是商業零售和衛生看護等低收入工作。工資本來就不高,再由其單獨維持家庭,負擔自然不輕。卡琳一家就是眾多單親家庭中的一個。她與丈夫離異後同兩個上小學的孩子組成單親家庭,全家每月實際收入除了卡琳本人的稅後工資,還有兩個孩子的兒童補貼和住房補貼。在支付房租、飲食、服裝、衛生與體育用品以及汽車等基本費用外,每月尚有一些積余。

瑞典另一類低收入家庭是養老金不高的單身老人家庭。瑞典是長壽國家,社會老齡化問題較嚴重。在瑞典,子女沒有贍養老人的義務,老人的一切由社會負責。上世紀30年代出生的克里斯蒂娜老人便是許許多多單身老人中的普通一員。她每月經濟來源主要有保證養老金和住房補貼兩項,支付房租、飲食、服裝、衛生用品以及其他雜支之外,也有所結余。

對於這些低收入家庭來說,兒童補貼和住房補貼對維持收支平衡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卡琳一家如沒有兒童補貼和住房補貼,全家基本生活將入不敷出。克里斯蒂娜老人如僅靠養老金,那連房子也住不起。不僅如此,低收入家庭還與其他家庭一樣,享受著免費教育和醫療等其他一系列社會保障。

瑞典實行的「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福利制度,其最大特點就是強制性的社會化,人人都必須參加統一的社會保障系統,並能享受由國家統一提供的各種社會保障。這些保障主要有六大類:一是兒童保障,每個孩子出生前後,父母可以累計享受450天補貼產假,而且每一個1歲至16歲兒童每個月都可領取到相應的兒童補貼;二是教育保障,除從小學到大學一律實行免費教育外,一到九年級學生可以在學校享受免費午餐,高中學生每個月可以領取一定數額的助學金,大學生每個月可獲得助學金和低息學習貸款;三是醫療與病休保障,人們在生病期間不僅可以享受近乎免費的治療,而且還能從病休的第二天起領取到80%的病休補貼;四是失業保障,失業者從失業的第六天起從國家得到80%的失業救濟;五是住房保障,這主要是一種向低收入的有孩子家庭和低收入的退休者家庭提供的社會保障;六是養老保障,全國所有人無論有沒有工作過都可以在年滿65歲後領取到最低限額的養老金。「羊毛出在羊身上」,瑞典人所享受的社會保障制度完全是由自己所交納的各種稅費支撐起來的。據計算,瑞典人平均要拿出60%以上的收入交納各種稅費。近二十年來,為減輕稅收壓力和增強瑞典產品的國際競爭能力,瑞典對社會保障制度進行了一些改革,但改革任重而道遠。

㈩ 瑞典 社會保障制度的積極方面及其所謂的「瑞典病」是什麼,希望詳細點的,謝謝

社會保障的內容除養老、醫療、失業、傷殘、生育保險外,還有兒童津貼、遺屬津貼、單親家庭津貼、住房津貼和接受教育培訓的津貼;除現金津貼外,還提供醫療等照料服務,瑞典的社會保障制度使廣大國民解除了生、老、病、死、傷殘、失業等後顧之憂。 在瑞典,政府為支付高昂的社會保障費用,除了要從國家稅收中撥款外,還向僱主、雇員征繳社會保障稅。一般僱主要按雇員工資收入的31.26%繳納社會保障稅,雇員僅負擔1%的失業保險和2.95%的醫療保險稅以及1%的年金稅。自謀職業者根據收入情況,要繳納17.69-29.55%的社會保障稅。 瑞典社會保障目前採取的是現收現付的基金模式,但專門的社會保險稅已不能滿足支付,還必須靠政府從國家稅收等其它方面給予補充。2001年,瑞典全國用於社會福利、社會保險和社會服務的總開支相當於GDP的36%,其中用於社會保障的總支出(不含失業保險)約3610億克朗,相當於GDP的16%。社會保障支出的具體情況是:養老金支出1740億克朗,佔48%;醫療保險1140億克朗,佔32%;家庭和兒童福利支出540億克朗,佔15%;其它保險支出94億克朗,佔2.6%;管理費支出85億克朗,佔2.4%。 瑞典社會保障的管理體制比較統一,社會保障從立法到各項待遇的支付,涉及國會、衛生和社會事務部、勞動部等部門。國會在瑞典社會保障立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國會中有專門的社會保險立法委員會,社會保障的每一個法案在國會討論表決之前,先由社會保險立法委員會討論。委員會的成員由各黨派人士、專家組成。由於委員會和議會中執政黨佔多數席位。所以,一般來講在委員會中獲得通過並取得一致意見的法案,在議會中會獲得通過。 瑞典的社會保險管理機構包括衛生和社會事務部、勞動部。衛生和社會事務部是社會保險的主管部門,它的職責范圍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兒童津貼和家庭、遺屬補助等項政策的制定。勞動部負責失業保險政策、就業政策和再培訓等工作。衛生和社會事務部實行「小部大事業機構」的管理體制。下設15個局,其中之一是國家社會保險局,是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它在地方設有21個分支機構,共有230個基層辦公室,有工作人員14500多人。這些地方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負責除失業保險以外的繳費、登記和待遇的具體審核發放。 瑞典的醫療保險制度始於1955年,經過多年發展日臻完善。1982年瑞典通過衛生立法,規定本國公民在患病(或生育)時均有資格領取由地區社會保險局支付的「醫療費用補助」。16歲以下的未成年人隨其父母參加醫療保險。瑞典的醫療事業主要由地方政府舉辦,私人開業醫生只佔全國醫生人數的5%。公民生病均按規定到相應的醫療單位就醫,一家人只要有收入的成員將收入的2.8%交醫療保險稅,全家即可享受以下公費醫療待遇:(1)醫療保健費用,包括醫生治療費、住院費、葯費、往返醫院的路費等,這些費用先由投保人支付,然後到醫療保險機構按規定的標准報銷。(2)疾病津貼。投保人生病期間的收入損失,從病後的第4天起可以享受疾病津貼。疾病津貼一般無時間限制,但在3個月後,需要進行檢查,以確定能否改做其他工作。如確定可以改做其他工作,則接受再就業的職業培訓;如確定不能重新工作,失去勞動能力,疾病津貼便由殘疾年金來代替。(3)產婦津貼。產婦除享受一般醫療保健待遇外,還可領取一份產婦津貼。根據1974年的立法,產婦津貼稱為父母津貼,按1982-1983年的規定,父母津貼在180天內每天發37克朗,如父母為雇傭人員,這期間可獲得一份相當於每天勞動收入的90%的現金津貼。 瑞典醫療保險制度的參加者主要是年收入達到一定標准以上(1995年規定的收入標准為6 000克朗)的在職者或已經登記的失業者,到外國工作不超過1年的瑞典人也可以參加醫療保險制度。在瑞典受雇於外國僱主的外籍人,如果有意在瑞典工作1年以上,同樣可以參加醫療保險制度。 瑞典醫療保險基金來源於僱主、雇員和政府三方分擔的費用。1995年,雇員繳納的醫療保險費的標准為其工資的2.95%,自營就業者的繳費標准為個人收入的9.12%;僱主承擔費用的標准為雇員工資總額的6.23%;政府承擔全部醫療保險所需費用的15%。

熱點內容
中國法院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十大案件 發布:2025-05-19 19:15:03 瀏覽:368
有關水滴籌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5-19 18:55:05 瀏覽:128
刑事訴訟法攻略 發布:2025-05-19 18:54:21 瀏覽:868
道德經圖解pdf 發布:2025-05-19 18:38:03 瀏覽:916
屬於道德特徵有 發布:2025-05-19 18:37:57 瀏覽:219
中國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下載 發布:2025-05-19 18:37:01 瀏覽:32
法治進行時2016年全集 發布:2025-05-19 18:21:06 瀏覽:576
勞動法休息日算工資嗎 發布:2025-05-19 18:19:39 瀏覽:534
上海美女律師 發布:2025-05-19 18:01:51 瀏覽:274
黃薇法學 發布:2025-05-19 17:58:48 瀏覽: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