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法和社會論文

法和社會論文

發布時間: 2022-06-26 00:55:00

① 你贊成經濟法社會法關系的那種觀點 為什麼論文答辯 急求

在中國沒關系就沒經濟

② 誰能幫我想一個關於法的起源、法的適用並且與社會學有關的論文題目,本科的

關於法的起源的起源的論文。
」(恩格斯:《論住宅問題》)這段經典詞句被認為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對法的起源問題的最早表述,更後的馬克思關於摩爾根《古代社會》的筆記和恩格斯《家庭、私有者和國家的起源》,只是對法的起源進行了更為系統和完整的表達而已。
我想,幾乎不需要引用什麼著作,就可以在馬克思主義法學中舉出一個眾所周知的知識點,那就是關於法的起源的經典詞句:
「在社會發展的某個很早的階段,產生了這樣一種需要:把每天重復著的生產、分配和交換產品的行為用一個共同的規則概括起來,設法使個人服從生產和交換的一般條件。這個規則首先表現為習慣,後來便成了法律。隨著法律的產生,就必然產生以維護法律為職責的機關――公共權力,即國家。」(恩格斯:《論住宅問題》)
這段經典詞句被認為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對法的起源問題的最早表述,更後的馬克思關於摩爾根《古代社會》的筆記和恩格斯《家庭、私有者和國家的起源》,只是對法的起源進行了更為系統和完整的表達而已。
《論住宅問題》的三篇文章由恩格斯寫於1872年5月至1873年1月。所以,有不少人認為馬克思主義法學關於法的起源的觀點的誕生時間是該時間,而誕生地就是《論住宅問題》,――《論住宅問題》就是馬克思主義法學中的法的起源的起源。
但,恐怕不是全然做上解。
《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篇「商品和貨幣」中第二章「交換過程」有如下交代:
「直接的產品交換一方面具有簡單價值表現形式,另一方面還不具有這種形式。這種形式就是x量商品A=y量商品B。直接的產品交換形式是x量使用物品A=y量使用物品B。在這里,A物和B物在交換之前不是商品,它們通過交換才成為商品。使用物品可能成為交換價值的第一步,就是它作為非使用價值而存在,作為超過它的所有者的直接需要的使用價值量而存在。物本身存在於人之外,因而是可以讓渡的。為使讓渡成為相互的讓渡,人們只須默默地彼此當作讓渡的物的私有者,從而彼此當作獨立的人相對立就行了。然而這種彼此當作外人看待看待的關系在原始共同體的成員之間並不存在,不管這種共同體的形式是家長制家庭,古代印度公社,還是印加國,等等。商品交換是在共同體的盡頭,在它們與別的共同體或其成員接觸的地方開始的。但是物一旦對外成為商品,由於反作用,它們在共同體內部也成為商品。它們交換的量的比例起初完全是偶然的。它們能夠交換,是由於它們的所有者彼此願意把它們讓渡出去的意志行為。同時,對別人的使用物品的需要漸漸固定下來。交換的不斷重復使交換成為有規則的社會過程。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至少有一部分勞動產品必定是為了交換而生產的。從那時起,一方面,物滿足直接需要的效用和物用於交換的效用的分離固定下來。它們的使用價值同它們的交換價值分離開來。另一方面,它們相交換的量的比例是由它們的生產本身決定的,習慣把它們作為價值固定下來。」(《全集》一版第23卷,第105―106頁)
可見,馬克思在探討商品交換的起源和發展的時候,實際上蘊含了法的起源的觀點。即在共同體存在的末期,商品交換已經開始出現:最初,只是商品所有者的個人意願,後者隨著社會經濟生活的穩定化和秩序化,最終導致「交換的不但重復使交換成為有規則的社會過程」。其實,只要稍作思考,這里的「有規則的」社會過程,即具有了法律的雛形概念,也可以說是法的起源的解說。如果再對照恩格斯在《論住宅問題》中就法的起源的論斷而進行閱讀,相信可以看到二者之間的「一脈相承」。只不過唯一的區別,就是後者的用語更加明確而已。
《資本論》的第一卷寫於19世紀的60年代,《論住宅問題》則形成於70年代。――換句話說,《資本論》在《論住宅問題》之前。那麼,關於法的起源的觀點,應當誕生在《資本論》中,而不是《論住宅問題》。所以,較為謹慎的觀點,可以認為《資本論》首次闡發了馬克思主義法學中法的起源的觀點,《論住宅問題》則是給予了更加具體的明確說明。
這就是我對馬克思主義法學法的起源的起源的理解。

③ 法律對社會的作用論文3000字

法律對,社會的作用
。/還是問題不大

④ 我要一篇法學的畢業論文和社會實踐

順便說一下格式:
一:實踐目的。
二:實踐內容。
三:實踐結果。
四:實踐總結或體會。
謝謝啦。。

最佳答案 電大法學專科社會實踐論文
最後一個假期,我去區檢察院實習,時間是從二00二年七月十六日至八月九日。實習期間努力將自己在學校所學的理論知識向實踐方面轉化,盡量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實習期間能夠遵守工作紀律,不遲到、早退,認真完成領導和檢察人員交辦的工作,得到院領導及全體檢察幹警的一致好評,同時也發現了自己的許多不足之處。
此次實習,主要崗位是審查起訴科,因此主要實習科目是刑法和刑事訴訟法,也涉及一些其他私法科目。在實習中,我參加了幾起案件的開庭審理,認真學習了正當而標準的司法程序,真正從課本中走到了現實中,從抽象的理論回到了多彩的實際生活,細致的了解了公訴起訴的全過程及法庭庭審的各環節,認真觀摩一些律師的整個舉證、辯論過程,並掌握了一些法律的適用及適用范圍。跟隨幹警提審,核實犯罪事實,探詢犯罪的心理、動機。真正了解和熟悉了我國的公訴程序及法庭的作用和職能,同時還配合公訴人員做好案件的調查筆錄和庭審筆錄,做好案卷的裝訂歸檔工作。
實習期間,我利用此次難得的機會,努力工作,嚴格要求自己,虛心向領導和檢察幹警求教,認真學習政治理論,黨和國家的政策,學習法律、法規等知識,利用空餘時間認真學習一些課本內容以外的相關知識,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法律技能,從而進一步鞏固自己所學到的知識,為以後真正走上工作崗位打下基礎。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短暫的實習過程中,我深深的感覺到自己所學知識的膚淺和在實際運用中的專業知識的匱乏,剛開始的一段時間里,對一些工作感到無從下手,茫然不知所措,這讓我感到非常的難過。在學校總以為自己學的不錯,一旦接觸到實際,才發現自己知道的是多麼少,這時才真正領悟到「學無止境」的含義。這也許是我一個人的感覺。不過有一點是明確的,就是我們的法學教育和實踐的確是有一段距離的。法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法學需要理論的指導,但是法學的發展是在實踐中來完成的。所以,我們的法學教育應當與實踐結合起來,採用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辦學模式,具體說就是要處理好「三個關系」:即課堂教育與社會實踐的關系,以課堂為主題,通過實踐將理論深化;暑期實踐與平時實踐的關系,以暑期實踐為主要時間段;社會實踐廣度與深度的關系,力求實踐內容與實踐規模同步調進展。
在實習過程中,也發現法律的普及非常重要。我國政府為推進法治建設而進行的多年的普法教育活動,取得了很大成就。人們的法制觀念、法律意識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普法的深度與廣度上還有一些不足。比如有些時候,人們對有些法律條文是知道的,但卻不知道如何適用它,以至於觸犯法律;有時候人們對兩個以上不同法律對同一問題的規定不明白,不知道該適用哪一部法律,有一個案件就是這樣的,被告人原是某村會計,後來在改選中落選,這樣一些會計帳簿、會計憑證需要移交,但是他一直認為《會計法》是規定的要等帳目清算後再移交,所以就堅持不交出,結果被以隱匿會計帳簿、會計憑證罪逮捕。這一個案例就說明我們的普法活動不能只做表面文章,要深入實際,真真正正的讓人們了解法律、法規的含義。並在這個基礎上,逐步確立人們對法律的信仰,確立法律神聖地位,只有這樣法治建設才有希望。
再有一個問題就是青少年犯罪。在實習中所接觸的案件中,有很大一部分案件的被告是八十年代以後出生的,甚至有兩個犯有搶劫罪的被告人是八七年的。不考慮被告人家庭和自身因素,從社會大環境來說,我覺得社會也有一些責任的。從八十年代初改革開始到八十年代末,這是一個重大變革的時期。這一段時間對精神文明建設有些放鬆,也就是說,有些犯罪人在童年時期就有可能已經沾染上了一些不良習氣。所以說,教育從娃娃抓起,不能只是一個口號,要真正落到實處。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這近一個月短暫而又充實的實習,我認為對我走向社會起到了一個橋梁的作用,過渡的作用,是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經歷,也是一個重要步驟,對將來走上工作崗位也有著很大幫助。向他人虛心求教,遵守組織紀律和單位規章制度,與人文明交往等一些做人處世的基本原則都要在實際生活中認真的貫徹,好的習慣也要在實際生活中不斷培養。這一段時間所學到的經驗和知識大多來自領導和幹警們的教導,這是我一生中的一筆寶貴財富。這次實習也讓我深刻了解到,在工作中和同事保持良好的關系是很重要的。做事首先要學做人,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何與人相處是現代社會的做人的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對於自己這樣一個即將步入社會的人來說,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他們就是最好的老師,正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我們可以向他們學習很多知識、道理。
學習法律的最終目的是要面向群眾,服務大眾,為健全社會法治,為我們的依法治國服務的。高等法學教育在推進法治建設過程中擔當著重要的角色,其培養的具備一定基本理論知識,技術應用能力強、素質高的專業技能人才,將在社會上起到重要作用。現代的社會是一個開放的社會,是一個處處充滿規則的社會,我們的國家要與世界接軌,高素質法律人才的培養必不可少。因此,對人才的培養,應當面向實際,面向社會,面向國際。法學教育本身的實踐性很強,所以採用理論聯系實際,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辦學模式是比較可行的,大學的法學院應當與公、檢、法、律師事務所等部門建立良好的關系,定期安排學生見習,讓學生更好的消化所學的知識,培養學生對法學的興趣,避免畢業後的眼高手低現象,向社會輸送全面、合格、優秀的高素質法學人才。

⑤ 論法制社會與法律權威的論文。

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為適應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強憲法和法律實施,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尊嚴、權威。
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尊嚴、權威,是我國憲法確立的項重要原則。其基本要求有四個方面:一是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二是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准則,並負有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的職責。三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公民都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四是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應當在繼續加強立法工作的同時,把加強憲法和法律實施,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尊嚴、權威,擺在更為突出的位置。這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客觀要求,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任務。
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基本方針:「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所謂「有法可依」是對立法工作提出的要求,它要求國家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和領域都要納入法律的軌道,都要有法律,都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是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的前提條件。
所謂「有法必依」是對守法提出的基本要求,它要求一切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黨派、武裝部隊,以及全體黨員、幹部和群眾都要嚴格遵守法律,都要嚴格依法辦事。
「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是對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提出的基本要求,它要求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要嚴格、嚴肅執法,要正確行使人民賦予的執法權力,盡職盡責地堅決打擊和制裁一切違法犯罪行為。因此,「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是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關鍵。

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為適應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強憲法和法律實施,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尊嚴、權威。
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尊嚴、權威,是我國憲法確立的項重要原則。其基本要求有四個方面:一是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二是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准則,並負有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的職責。三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公民都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四是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應當在繼續加強立法工作的同時,把加強憲法和法律實施,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尊嚴、權威,擺在更為突出的位置。這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客觀要求,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任務。
改革開放29年來,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下,經過各方面共同的、不懈的努力,我國立法工作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繼1982年我國通過了建國以來最好的一部憲法之後,又通過了四個憲法修正案,使憲法不斷完善。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了229件現行有效的法律和170多件有關法律問題的決定,國務院制定了700多件現行有效的行政法規,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了7400多件現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規,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制定了660多件現行有效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以憲法為統帥,由憲法及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七個法律部門和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三個位階層次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基本形成。我國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的主要方面已經基本上實現了有法可依。
加強憲法和法律的實施工作,就是要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尊嚴、權威,使憲法和法律真正成為推進依法治國的准繩,真正成為全社會一體遵循的行為規范。
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尊嚴、權威,要重點抓好以下四個環節。
一是依法執政。這是新的歷史條件下黨執政的一個基本方式。依法執政,要求黨的各級組織和幹部帶頭貫徹實施憲法和法律,帶頭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為全社會做出表率;督促、支持和保障國家機關依法行使職權,在法制軌道上推動各項工作的開展,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權益;正確處理重大決策、重大政策與憲法和法律之間的關系,善於使黨的主張和人民的意志相統一並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善於運用國家政權處理國家事務。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要自覺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模範遵守憲法和法律。
二是依法行政。就是要使政府的組織、政府的權力、政府的運行、政府的行為和活動,都以憲法和法律為依據,都受憲法和法律的規范和約束。確保行政法規、政府規章、規范性文件和政策性文件同憲法和法律保持統一和協調,注重配套法規規章的制定和實施,充分發揮我國法律體系的整體功能。堅持以人為本,樹立以尊重和保障人權為核心的現代行政執法觀念,嚴格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形成職責許可權明確、執法主體合格、適用法律有據、救濟渠道暢通、問責監督有力的政府工作機制。
三是公正司法。司法權威是法制權威的重要體現。要堅持以公正樹權威,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司法的職能作用,維護公平,伸張正義。堅持司法為民、公正司法,深化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優化司法職權配置,規范司法行為,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保證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加強政法隊伍建設,做到嚴格、公正、文明執法,為促進社會和諧、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四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以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新時期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指導思想。黨員、幹部特別是立法、執法、司法、監督等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要真正樹立並自覺實踐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帶動全社會增強法治觀念、弘揚法治精神。大力提高各級領導幹部和公職人員依法辦事、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⑥ 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義論文800字

論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這里所說的規矩不就是法律嗎?在社會中必須有一定的約束才能讓社會和諧發展,那麼法在現實生活中究竟起什麼作用呢?這個看似很深奧的問提就讓我們來探討一下
法的作用泛指法對社會產生的影響。法的作用可劃分為法的規范作用和法的社會作用。這是根據法在社會生活中發揮作用的形式和內容對法的作用的分類。從法是一種社會規范看,法具有規范作用,規范作用是法作用於社會的特殊形式;從法的本質和目的看,法又具有社會作用,社會作用是法規制和調整社會關系的目的。這種對法的作用的劃分使法與其他社會現象相區別,突出了法律調整的特點;同時,又明確了各個時期法律目的的差異。
法的規范作用可以分為指引、評價、教育、預測和強制五種。法的這五種規范作用是法律必備的,任何社會的法律都具有。但是,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在不同的法律制度中,由於法律的性質和價值的不同,法的規范作用的實現程度是會有所不同的。
人類社會自從有法律以來,就對發的本質進行了諸多的探討和研究。但只有在馬克思斯主義產生之後,才有了科學的解釋。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剖析資產階級意識形態時指出「你們的觀念本身是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和所有制關系的產物,正想你們的法不過是被奉為法律的你們這個階級的意志一樣。」這一論斷雖然是針對資產階級法律而言,但是對於正確理解和把握一切類型的本質和特點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雖然法在社會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法律不是萬能的,原因在於:法律是以社會為基礎的,因此,法律不可能超出社會發展需要「創造」或改變社會;法律是社會規范之一,必然受到其他社會規范以及社會條件和環境的制約;法律規制和調整社會關系的范圍和深度是有限的,有些社會關系(如人們的情感關系,友誼關系)不適宜由法律來調整,法律就不應涉足其間;法律自身條件的制約,如語言表達力的局限。在實踐活動中,法律必須結合自身特點發揮作用。
綜上所述:法律的作用可以分為四點1.法律具有明示作用,主要是以法律條文的形式明確告知人們,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不可做,此作用是實現知法和守法的前提。2.法律具有預言作用,此作用可以及時有效的警示人們,可以在每個人的心底建立一道堅不可摧的防線。3.法的校正作用,這一作用主要是通過法律的強執行力來校正社會行為中出現的一些不法行為。4.法律具有扭轉社會風氣,凈化人們心靈,凈化社會環境的社會效益。這是法律的目的和根本性作用。

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畢業論文哪個好寫

建議你寫【社會保障法與視同徼費年限之間的矛盾如何正確解決】當前很有現實作用,論文就是要有現實真対行。去做個社會調查,保證資料豐富齊全。要找老同志吆。

⑧ 法學論文和社會學論文的區分

法學是社會科學中一門特殊的科學,研究「法」這一特定社會現象及其規律。法學肯定法律對於社會的制約和調整。從而,法學成為教育全體人民遵紀守法,具有特殊的價值;
社會學論文涵蓋的內容非常廣泛,主要涉及人口學、人類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社會統計學等領域,以社會保障制度、社會政策、社會制度的發展與沿革、人類與社會經濟的相互影響等為研究對象,是人們對於社會科學研究的精髓。

⑨ 法律自覺與社會發展的關系論文

論法律與道德的關系 張世珊 法律與道德都是人類社會特定經濟關系的產物,法律屬於社會制 度范疇,道德屬於意識形態范疇。兩者都是調控社會關系和人們行為 的重要機制。法律是由國家制定並強制實施的行為規范,道德是依靠 人們的內心信念、傳統習慣和思想教育調整行為的規范。兩者既相互 區別,又相互滲透、互相支持、互相轉化、相輔相成。法律與道德的 有機結合、協同發展,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 法德並舉:歷史的借鑒 法律與道德關系為中國歷代統治者所重視。早在西周時統治者就 提出「明德慎罰」的思想。它標志著奴隸主階級對法德之間的關系有 了自覺的意識。孔子是儒家倫理道德思想的創立者,他意識到法律和 道德是兩種不同的治國手段,認為善德觀念只能以道德教育來引導, 僅靠刑罰是不行的。他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 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秦用嚴法和酷刑 排斥道德而短命,西漢統治者總結了秦亡的教訓,提出「禮法並重」, 繼而董仲舒論證了「德主刑輔」的思想,認為「刑者德之輔,陰者陽 之助也」(《春秋繁露·天辨在人》)。無論是「明德慎罰」、「禮 法並重」,還是「德主刑輔」,都是為了維護封建的倫理綱常。封建 的「法治」是人治下的「法治」,是泛道德主義,是把法律作為手段 來配合推行封建的倫理道德。數千年來,歷代統治者把倫理道德與政 治相結合,禮與刑融為一體,使僵硬的法律規范藉助於道德提升為人 們自覺的內心信念和行為標准。 西方對法律與道德關系的探討也源遠流長。早在兩千多年前,古 希臘思想家柏拉圖就認為,法律是維護正義的手段,正義就是以善待 友,以惡對敵。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主張守法是人的道德責任,法 律的制定必須著眼於德和善。亞氏曾說,法律的實際意義應該是促成 全邦人民都能進行正義和善德的永久制度。他認為,法律應當是實現 正義、美德和幸福的各項原則。西方許多著名法學家都認為,人對社 會道德理想的追求是通過法治體現出來的。具有代表性的是斯多哥學 派的自然法,它對羅馬法和羅馬法學產生了巨大影響。自然法的核心 就是認為法律是善良和公正的藝術,自然法構建了自然、理性、正義、 平等的價值體系。17、18世紀以後,自然法思想又被資產階級法學家 作為反對封建專制的武器。自然法學派最突出特徵是認為符合道德的 法才有效力,與道德沖突的法則是惡法。在西方傳統中,有許多值得 我們借鑒的關於「守法」的道德觀,如柏拉圖的「人們必須有法律並 且遵守法律,否則他們的生活將像最野蠻的獸類一樣」的名言;近代 的「愛法律」作為「國民公德」的核心等等。這些道德觀強調守法是 公民的道德責任,自律就是對法治的強有力的支持。 從中西方法律與道德關系的發展脈絡中可以看出:東方倫理法與 西方自然法都主張把外在的法律內化為人們自覺的意識,法律只有成 人們的心理、情感需要才能得到普遍自覺的遵守。法律與道德是互相 滲透、互相融合、相互轉化的。法律總是代表著社會最基本的道德追 求,如勿偷盜、勿殺人就是社會最基本的道德。 法德並舉:理論的剖析 法律與道德雖然屬於不同范疇,調整著不同領域的社會關系,但 它們具有內在的統一性,具有共同的基礎和目的。它們都以權利和義 務為調整內容,存在著相互滲透、互相轉化、相輔相成的關系。 社會主義的法律和道德都建立在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之上,它們一 旦形成便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並對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巨大的能動作 用。社會主義的法德目的和方向都是一致的,它們都是為維護社會主 義的經濟基礎服務的。 社會主義的法律道德有著相同的價值導向和功能。人對生命意義 的價值追求和信仰,對是非、善惡、美醜價值的選擇和評價是人類社 會獨有的。這種價值追求和信仰存在於每個時代、每種社會形態中。 同樣,社會主義絕不僅僅指它的國家形式,其核心是具有社會主義信 仰並具有共同的衡量善惡、美醜、是非價值標準的共同體,是為振興 中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共同奮斗的群體。這種具有共同理想、共 同目標、共同價值標准和追求的民族精神,才是當代社會主義中國得 以存在發展並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支柱。 社會主義法律與道德是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一方面,社會主 義道德建設需要法律的保障。我國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成 員有先進與後進之區分。道德是多層次的,而且是多元的,不可能用 同一標准去要求所有的人,況且社會上還總有些置基本道德於不顧的 極端個人主義者。為了保護人民長遠的、根本的利益,必須有法律強 制力,這種強制力就是對違反基本道德的威懾。法律一旦形成,對社 會主義道德起著增補、強化和保障的作用。盡管沒有一個國家完全靠 強制力來維持,但如果沒有強制力的保障,任何一個國家都很難保持 長治久安。另一方面,社會主義法律的實施和遵守,必須依賴於道德 的支持。作為維護社會秩序的法律,反映了社會主義基本的道德,體 現為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的社會主義的道德風尚和價值觀。 如果法律違背了社會主義最基本的道德標准,不僅得不到公眾的承認, 而且會破壞生產力,阻礙社會的發展。 法德並舉:時代的要求 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只有大力加強法制建設,才 能最終保障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確立。當代世界各國出現了道德法律 化的趨勢,大部分公眾道德被納入法律框架之中,但要真正得以實施, 還必須把外在的他律變為人們內心的自律。這是時代發展的要求。 法律與道德之間存在著互為條件、彼消此長、相互轉化的動態互 動補機制。即是說道德向法律轉化,稱之為道德法律化;法律向道德 轉化,稱之為法律道德化。這種互動互補機制的建立,會使社會成本 消耗減少,效益增大,從而成為調控社會關系和行為的有效杠桿。這 是因為法律和道德各有優長,也各有局限。特別是在經濟活動中,由 於利益的驅動和市場的擴大,多元經濟主體之間的活動雖然需要道德 的支持,但必須有強有力的法律制度進行規范,才能使有不同動機、 不同目的的多元主體有秩序地合作。如「誠實守信」原本是道德原則, 但隨著商品經濟發展,「誠實守信」已進入西方許多國家的民法典和 我國的民法通則。目前無論東西方都有道德法律化加強的趨勢,特別 是對環境、生態的保護方面強化了道德的法律化。尤其是高科技的飛 速發展,對社會倫理帶來一系列困惑和危機,更需要法制的強制力, 因為,在強制方面法律優於道德的自律。 法律與道德互動機制的另一方面還有法律的道德化。因為法律也 不是萬能的,它有自身的局限性。一是法律所適用的范圍與道德相比 狹窄得多,而且法的穩定性往往也就是它的滯後性;二是在現實生活 中,人們的行為變化萬千,豐富多彩,用僵硬的、機械的規則,難以 取代充滿個性色彩的現實生活的「個案」。這就需要道德的補充,無 論立法、執法全過程中都離不開道德的支撐。可見,法律與道德是不 可分離的有機整體。因此,科學地評價法德之間的關系,並合理地開 發利用這兩種資源,對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無疑具有現實而深 遠的意義。

熱點內容
什麼樣的調解書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4-05-05 15:03:16 瀏覽:185
贊成難民法 發布:2024-05-05 14:46:28 瀏覽:740
公司違反勞動法怎麼寫辭職書 發布:2024-05-05 13:30:10 瀏覽:550
刑法71條和69 發布:2024-05-05 11:18:48 瀏覽:650
上海財經大學在職法律碩士 發布:2024-05-05 10:11:50 瀏覽:381
代繳社保協議有沒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4-05-05 05:02:59 瀏覽:523
經濟法抵押人和抵押權人是什麼 發布:2024-05-05 02:06:04 瀏覽:816
法律援助農民工存在問題 發布:2024-05-05 01:13:58 瀏覽:438
審計法治建設路徑 發布:2024-05-05 00:23:17 瀏覽:79
司法考試主觀題答案 發布:2024-05-04 23:13:15 瀏覽: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