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要用階級分析法來研究當代中國社會
1. 為什麼說階級分析方法在當今中國不適用了
因為階級分析方法,只適用於研究階級社會的歷史。
在歷史上,階級和階級斗爭學說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階段,直到19世紀30年代以後,歐洲的資產階級學者和空想社會主義者才明確提出階級和階級斗爭的存在以及它們的作用問題。馬克思曾說過:「無論是發現現代社會中有階級存在或發現各階級間的斗爭,都不是我的功勞,在我以前很久,資產階級的歷史學家就已敘述過階級斗爭的歷史發展,資產階級的經濟學家也已對各個階級作過經濟上的分析。」①馬克思的這一段話至少包括兩 點:一是說明了在他以前,資產階級學者關於階級和階級斗爭的認識所達到的水平;二是對資產階級學者的階級和階級斗爭學說予以了肯定。馬克思正是在前人的基礎上,作出了新的發展。他說:「我的新貢獻就是證明了下列幾點:(一)階級的存在僅僅同生產發展的一定歷史階級相聯系;(二)階級斗爭必然要導致無產階級專政;(三)這個專政不過是達到消滅一切階級和進入無階級社會的過渡。……」①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的階級、階級斗爭學說,不是任何人強加給歷史的主觀臆想,而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歷史產物,是人類對自身發展認識的結晶。
既然階級和階級斗爭是一定歷史階段的客觀存在,在研究一些歷史現象時,就不能不使用階級分析方法。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如實地反映歷史的真實面貌。
2. 如何用階級分析法評價歷史人物
階級分析法只能評價歷史事件:為什麼會這樣,對後來有什麼影響,等等。一般不用於評價歷史人物。
評價歷史人物,要看他的所作所為是否促進了社會發展。至於哪個階級收益,哪個階級受損,一般不屬於考查范圍。
3. 運用階級分析方法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階級分析方法是指在承認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劃分為階級並由此產生階級斗爭的前提下,運用馬克思主義的階級觀點,從 階級對立和階級斗爭的角度分析社會歷史現象的方法。
在歷史上,階級和階級斗爭學說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階段,直到19世紀30年代以後,歐洲的資產階級學者和空想社會主義者才明確提出階級和階級斗爭的存在以及它們的作用問題。馬克思曾說過:「無論是發現現代社會中有階級存在或發現各階級間的斗爭,都不是我的功勞,在我以前很久,資產階級的歷史學家就已敘述過階級斗爭的歷史發展,資產階級的經濟學家也已對各個階級作過經濟上的分析。」①馬克思的這一段話至少包括兩 點:一是說明了在他以前,資產階級學者關於階級和階級斗爭的認識所達到的水平;二是對資產階級學者的階級和階級斗爭學說予以了肯定。馬克思正是在前人的基礎上,作出了新的發展。他說:「我的新貢獻就是證明了下列幾點:(一)階級的存在僅僅同生產發展的一定歷史階級相聯系;(二)階級斗爭必然要導致無產階級專政;(三)這個專政不過是達到消滅一切階級和進入無階級社會的過渡。……」①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的階級、階級斗爭學說,不是任何人強加給歷史的主觀臆想,而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歷史產物,是人類對自身發展認識的結晶。
既然階級和階級斗爭是一定歷史階段的客觀存在,在研究一些歷史現象時,就不能不使用階級分析方法。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如實地反映歷史的真實面貌。
階級分析方法和階層分析方法作為社會主體結構分析的不同方法,雖然都是著眼於主體結構,但卻具有不同的規定性。階級分析方法是我們過去十分熟悉的方法,它所關注的主要是人們在社會的經濟關系亦即生產關系中的不同地位。由於人們在生產關系中所處的地位不同,便形成了不同的社會集團,這些不同的社會集團便是所謂的階級。按照列寧所下的定義,「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集團,由於他們在一定社會經濟結構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其中一個集團能夠佔有另一個集團的勞動」。[1]而階層分析方法原是西方社會學中廣泛使用的一種方法,也叫社會分層方法,它是以人們的收入、職業、受教育的程度以及權利等等為標准,將人們劃分為各種不同的社會階層,研究不同層次之間的人們的社會差別。階層分析方法與階級分析方法的一個很大的不同,便是它的著眼點並不集中在主體之間某種特定的地位差別上,而是廣泛注意主體之間的各種差別;因此階層分析的具體尺度和標准具有多樣性。
4. 運用歷史分析法和階級分析法來分析武則天
武則天同抄志是個好同志,作襲為皇帝她的文治武功並不遜色於任何一個男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好的皇帝之一,科舉制度在她手裡發展成熟,殿試是她首創。
但是作為一個女人、母親,我覺得她不合格,太殘忍,能親手掐死自己的女兒,逼自己的兒子退位、甚至殺害,可以說是權利薰心,為了權利可以不擇手段做任何事情,所以在她當皇帝之前和當皇帝時為了得到皇位和鞏固皇權,表現手段都極其殘忍,令人發指!!但從長遠的、歷史的角度來看,她這么做也是必然,是可以理解的,男人之間的爭權奪利其實也很殘忍,如果不夠殘忍兇狠,她是不可能從男權社會,特別是強人林立的唐朝取得權利當上皇帝!!
武則天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中國的階級矛盾主要是封建地主階級和貧苦農民階級的矛盾,所以武則天應該是地主階級,是地主階級的代表和維護者,是地主階級的貴族
5. 試用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法認識近代中國不同階級在社會大變動中的抗爭實踐
一部中國的近代史是中國人民屈辱的血淚史,也是中華民族抗擊帝國主義侵略的抗爭史,在苦難的日子裡,中國的知識分子時時刻刻都在思考著救國之路,最後中國選擇了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經過實踐作出的歷史性的選擇。
歷史的選擇應是一種自發性選擇,它不是幾個偉人、幾起事件所能左右的,從根本上說他都在遵循著經濟原則,尋求最優結果。馬克思主義的優越性在於「目標美好、道路清晰、策略清楚」,具備這些特點的學說對於苦悶的中國人來說,向其靠攏實在是很正常的事。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以後,近代史的序幕也開始緩緩拉開。農民和地主成為當時中國最主要的兩大階級,它們幾乎同時做出了行動。然而落後的生產狀況和落後的階級狀況容易導致不成熟的政治行動。面對前所未有的新情況,農民階級的表現先是太平天國起義,而後是19世紀的義和團運動,即便是放在完全封建社會的背景下,他們都不能算是成功的達到改朝換代的農民大起義。當然從積極的角度出發,他們反抗侵略、打擊封建統治仍是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不同於典型意義的資產階級革命,辛亥革命的領導人並不是資本家,而只是具有資產階級思想和政治經濟取向的革命者,其政黨也不過是有些鬆散的同志聯盟。革命首先在武昌取得成功,接著清政府統治便在全國范圍內土崩瓦解,順利程度甚至遠超出了革命者的期望。這種現象可以說明人們對於腐朽統治的反抗情緒壓抑良久,一觸即發。
但是革命的結果是不盡如人意的,風暴過後,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仍舊是中國發展最大的障礙。可以說辛亥革命只是砍倒了一棵封建主義與帝國主義合抱的大樹,它們的根仍深埋在中國社會的土壤之中雖然少了參天大樹的遮蔽,但是新生命依然難以盡情成長。 「實業救國」「政黨內閣」是民初的兩大政治思潮,但是兩者卻都難以完全付諸現實,更別說產生什麼良好的效果。原先人們以為革命一旦勝利那麼各項如關乎民族、民權甚至民生問題的工作都能順利進行可大家發現事實上周圍仍是一片黑暗,看不到盡頭,看不到出路。
事實證明無論是舊式的農民運動還是資產階級革命都無法取得革命的勝利,無法改變中國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狀態。中國知識分子由此開始思考新的救國思想,新的革命需要有先進階級的領導,更需要有先進的且能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理論的指導,而「十月革命一聲炮響送來了社會主義」一種似乎更為科學的政治學說變成了活生生的現實並展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彷徨的不斷探索著的中國人當然有理由對馬克思主義進行實驗。馬克思主義便成了中國知識分子的必然選擇。
回顧歷史是為了說明近代中國人民一直在探索著,選擇怎樣的道路不是人們的主觀意願所能決定的,它是不能脫離客觀形勢的全局、矛盾的焦點和當時把歷史推向前進的關鍵所在的。我最後想說的是馬克思主義正是中國不斷經受挫折後所做出的深思熟慮的選擇。
馬克思主義起源的背景,是在資本主義的初期時代,馬克思目睹了資本在牟取利潤時的不擇手段、對勞動者的殘酷的剝削和壓榨。馬克思看到的是資本主義初期黑暗一面,到處都是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血腥,看到的是底層勞動者的苦難。馬克思在剖析了資本主義之後,自己創立立了一個社會模式,就是共產主義。分為兩步,首先是建立社會主義,然後是共產主義。用什麼手段來加速資本主義的衰亡、從而實現他所要建立的共產主義社會呢?他選擇了階級斗爭,並為階級斗爭創立了一整套理論。他把希望寄託在歐洲的工人階級身上,他指望歐洲的「無產階級」在承受不了資本的壓榨和剝削時,運用自己的理論起來革命,起來推翻整個資本主義,從而建立他所構架的新的社會模式,即社會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
然而歐洲的無產階級並沒有接受他的學說,倒是有一小部分知識分子接受了他的學說,涌現出各色各樣的「社會主義思潮」。二十世紀初,中國自己是沒有一種先進的思想體系可以取代封建意識的,只有西方新興的、革命的思想體系如資本主義思想、共產主義思想、無政府主義思想等才能抗衡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意識。而共產主義理論是最革命的,而當時的中國又急需一場革命,於是,中國先進知識分子舉起了馬克思主義的大旗。
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敏銳觀察到了工人階級力量的發展,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領導中國工人運動。中國知識分子認為近代中國社會狀況決定了中國需要進行一場深刻的社會大革命,以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和封建主義的統治,改變舊的生產關系,解放被束縛的社會生產力。而要實現這種大革命,就需要先進的科學理論的指導。中國知識分子在長期的歷史選擇中最終選擇馬克思主義為中國革命的指導,並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實踐證明這是正確的,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中國人民徹底推翻了官僚資本主義,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在中的統治,改變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總結歷史可以看出能夠在苦難和黑暗中拯救中國的就只有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中國共產黨,最終中國共產黨解放了全中國,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因此,中國先進知識分子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中國共產黨是實踐和歷史必然的結果。
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為什麼和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
閱讀近中國近代史,人們總會產生困惑:為什麼中國沒有發展資本主義的可能性?是否一定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拯救中國?
了解歷史我們可以發現,資產階級的確有發展甚至成功的機會,但由於主客觀原因,他們最終沒能把握住。而信仰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共產黨卻能在相同的歷史舞台上脫穎而出,這就能說明中共所主張的馬克思主義最大程度上適應和迎合了當時中國的需要。
許多歷史的發生由於其條件,過程的特殊性甚至是某些巧合性,往往容易使人對成功的合理性產生懷疑。對於這種懷疑我想用「存在即合理」來解釋,歷史的偶然只有得歷史的必然符合特殊條件的規律,的允許才可能發生。
歷史的選擇應是一種自發性選擇,它不是幾個偉人、幾起事件所能左右的,從根本上說他都在遵循著經濟原則,尋求最優結果。無論這樣的選擇最終會將民族帶往何方,但在當時它都是最能解決社會迫切問題,滿足社會強勢需要的方案(我們要求制度具有靈活性就是反對將一定時期內的解決方案在長遠的發展過程中固定僵化,因此「與時俱進」的理論雖然質朴簡單,確是針對包括改造上層建築等問題的最為明智的指導思想)。
制度理論包括蘊涵的政治原則,社會結構等等,就如一個社會游戲的規則,規則的名稱並不是改革或革命所關心的,什麼樣的規則能更好的滿足進行游戲(生產、生活)的需要才是人們做出選擇的依據。工業化、民主法治、自由平等這些普遍原則並不是為資本主義所獨有,只是首先在資本主義社會有所體現,人們對西化的追求其實是對社會發展現代化的追求。這種追求實際上是對本質的渴望,而人們卻常將其理解為對內容的需要。社會主義作為一種脫胎於資本主義的社會理論,既能秉承他們的優秀思想,又能對缺點矛盾進行批判既而提出更加科學完善的構想。照一些學者的話說,馬克思主義的優越性在於「目標美好、道路清晰、策略清楚」,具備這些特點的學說對於苦悶的中國人來說,向其靠攏實在是很正常的事。
以上種種只是對疑問的粗略思考,接下來我想通過對中國鴉片戰爭後的社會進程具體的進行一番梳理,以期從中看出近代歷史的基本脈絡和發展趨勢。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以後,國門洞開,近代史的序幕也開始緩緩拉開。此後的一百餘年影響和制約中國社會變化的因素可以主要概括為民族危機、鄉村危機和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危機。面對發展存亡問題,各階級依自身不同的成熟程度而先後做出了不同的反應。
兩千年的封建制度使農民和地主成為當時中國最主要的兩大階級,它們也幾乎同時做出了行動。然而落後的生產狀況和落後的階級狀況容易導致不成熟的政治行動。面對前所未有的新情況,農民階級的表現先是近乎邪教的太平天國起義,而後是19世紀末盲目排外、扶清滅洋的義和團運動,即便是放在完全封建社會的背景下,他們都不能算是成功的達到改朝換代,重新分配社會資源的周期性農民大起義。更何況此時的中國已開始被無可抗拒地捲入資本主義佔主導的新世界中,政治經濟等各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使這些農民運動彷彿成為一種無以為繼的歷史的倒退。當然從積極的角度出發,他們反抗侵略、打擊封建統治(這里是指對以後格局的影響)仍是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
地主階級的開明分子在19世紀中葉也開始了所謂「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動,但作為制度的組成部分,他們不可能認識到制度本身才是最大的罪孽,因此洋務運動的結果也一如其重要的領導人李鴻章一樣,僅僅成為大清一時的裱糊匠,勉強維持局面,但在愈演愈烈的歐風美雨面前最終難脫轟然倒塌的命運。1901年《辛丑條約》的簽定,既是清政府徹底淪為列強工具的開始,也標志著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對封建制度的徹底征服。
制度可以被征服而民族卻不能任人宰割,差不多與底層歇斯底里發作的同時,上層也首次意識到了救亡圖存的緊迫性,「維新變法」迫不及待的展開了。然而這次運動就像一名早產兒,不存在成功的基礎。
維新派的主張搖擺於資產階級與地主階級之間,妥協也沒能取得封建統治階級的支持;依靠力量無從談起,僅是寄希望於毫無實權的封建偶像皇帝身上,這種想法正如運動本身的理想一樣虛妄。這樣的救亡,難免夭折,結果只是證明希望封建政權本身通過改革順應潮流向資產階級政權轉化是不現實的,根本在於中國欠缺維新改良、君主立憲的土壤,這種缺乏不是戊戌六君子的鮮血所能灌溉滋養的。 這里因著維新派就順便提到立憲派,他們代表的是上層資產階級,並且是剛由或正由地主階級轉化而來的那部分上層資產階級,是地主和資產階級一身二任的,這種特性決定了他們特別害怕「秩序一破,不可回復」,從眼前利益來說,他們一般是不太歡迎以武裝暴動形式發動的推翻清政府的革命的。這個問題在下文中還會有詳細論述。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不同於典型意義的資產階級革命,辛亥革命的領導人並不是資本家,而只是具有資產階級思想和政治經濟取向的革命者,其政黨也不過是有些鬆散的同志聯盟。革命憑借幾分幸運的天時地利人和首先在武昌取得成功,接著清政府統治便在全國范圍內土崩瓦解,順利程度甚至遠超出了革命者的期望。這種現象既可以說明人們對於腐朽統治的反抗情緒壓抑良久,一觸即發,也可以看出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即使是表面的貌似平靜,只要不至於危及生存他們也不願加以破壞,從而損害眼前利益;而一旦有成功的希望,也能熱情的支持以期獲取更大的利益,畢竟只有資產階級政權才能最大保障和發展資產階級的利益。
革命的結果是不盡如人意的,風暴過後,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仍舊是中國發展最大的障礙。可以說辛亥革命只是砍倒了一棵封建主義與帝國主義合抱的大樹,它們的枝葉在革命後仍糾纏散落在中國大地上,它們的根仍深埋在中國社會的土壤之中(各路封建軍閥就是代表),雖然少了參天大樹的遮蔽,但是新生命依然難以盡情成長。 「實業救國」「政黨內閣」是民初的兩大政治思潮,但是兩者卻都難以完全付諸現實,更別說產生什麼良好的效果;對外承認不平等條約繼續有效,驅除韃虜不過是排滿而已。原先人們以為革命一旦勝利那麼各項如關乎民族、民權甚至民生問題的工作都能順利進行可大家發現事實上周圍仍是一片黑暗,看不到盡頭,看不到出路。
但是一個全國性政權的瓦解畢竟還是能給不同的政治力量以更為自由的試驗實踐的空間,讓他們證明自己的道路能否帶領中國走向成功。
首先要介紹的是官僚壟斷資本主義,它們產生於半殖半封的社會,不同於西方資本主義的國家資本形態,由於沒有私人資本發展作為基礎,近代中國的國家資本始終在限制、利用、打擊、吞並私人資本,通過將社會生產力控制在手中以達到維護他們封建半封建統治地位的目的。,應該注意的是這種形式的國家資本其形成有主要來自依靠發行公債和銀行墊款的政府財政撥款,而這些負擔最終都會通過稅收和通貨膨脹轉嫁到人民身上。官僚壟斷資本主義在抗戰結束後的國民黨統治時期發展到了畸形膨脹的地步,他的結果是使普通的勞動人民和資產階級都處於崩潰的邊緣。
其次是位於中上層的民族資本主義,它的基礎是地主、官僚、舊式商人和一些買辦轉化而來的民族資產階級,這些人始終希望通過統治階級自身的改革使政權資產階級化,支持民族資本的發展。他們在土地制度上主張不觸動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維護他們所由出生和依賴的地主階級的利益;在對外態度上,雖反對帝國主義卻並不堅決,因為天然的「軟骨性」和先天不足,在資本積累和開拓市場方面都必須依賴外國資本曲折地突破封建制度、軍閥統治和自然經濟的制約。這樣的態度既難以在政治贏得廣泛的支持,在經濟上也會使國內市場狹小,兩極分化嚴重,影響力量的壯大。
接下來看看以資產階級中下層和農民階級為基礎的,實際上是由孫中山為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它們的主張常被概括為「三民主義」,即實行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發展又節制私人資本,平均地權。可以看出這種模式是以上幾種中最符合中國國情的,但是由於還存在許多自身難以克服的缺陷和不切實際的空想因素(如平均地權時要「漲價歸公」「照價購買」,節制資本時要利用「發達國家資本」,要「不失國家主權」的借用外資,這些主張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都是不現實的或者至少說是缺乏可操作性的),使它難有推廣實行的機會。
以上三種模式基本上是除馬克思主義和新民主主義之外最為主要的發展模式,可以看出它們都是不適合中國國情的。那麼讓我們最後再看看馬克思主義能否很好的改造中國呢
19141918年正是辛亥革命勝利不久,中國人民熱切地渴望全面學習西方的時候。可是一戰爆發了,它把資本主義世界固有的內在矛盾以最尖銳的形式暴露出來,生產力缺乏,民生困窘,原先在中國人心目中近乎完美的資本主義制度頓時失去了原來耀眼的光輝,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質疑走資本主義道路的必須性。而「十月革命一聲炮響送來了社會主義「一種似乎更為科學的政治學說變成了活生生的現實並展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彷徨的不斷探索著的中國人當然有理由對馬克思主義進行實驗。
在思考的過程中我注意到了兩個近幾年很有影響的學派:「新啟蒙」與「新儒家」,其中的「新儒家」試圖通過中西社會文化本質差異性來分析近代歷史的發展,這種研究綱領對我還是很有啟發的,因此我也試著先從文化層面上探索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兼容性。
我始終認為革命黨人的「民智未開則以革命開之」這句話頗有值得商榷之處,他們顯然過分相信革命的作用了。革命的確迫在眉睫,但是觀念作為一種心理承襲,其養成是幾十年的耳濡目染,幾十代的薪火相傳,希望一夕之間,天翻地覆是不現實的,對於傳統只有最大程度的接近它,然後才談的上慢慢的改造它,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尤其需要如此。
西方強調個人本位,自由意志,這顯然與傳統文化有很大抵觸的,而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卻有天然的一致性,類同的道德價值取向、積極進去精神、哲學基礎、社會理想都使它最容易為中國人民和社會發展所認可和接受:一,集體主義觀念提倡的是社會本位主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二,相似的社會理想,對未來目標有一定的趨同性,天下大同與共產主義不但形似而且神似。按需分配,消滅剝削與農民起義時提出的「等貴賤,軍貧富」口號也有相似之處,可以說光是這一點,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農村的號召力便是其他學說主張難以望其項背的,因為農民階級恰恰是歷種主張運動所從來沒有真正重視和發動過的----這種現象竟然發生在一個農村人口占壓倒性比例的國家實在是一件另人難以想像的事。
當然除卻文化上的相融性,在現實方面馬克思主義也體現出了巨大的對具體國情的針對性。馬克思主義最大的不同在於它的徹底「砸爛這個舊世界」的精神始終貫穿於三個理論組成部分。封建壓迫,列強侵略,面對奄奄一息的中國,任何看似四平八穩的葯方都不能起回生,只有痛下虎狼之葯,以求生才有一線生機。義無返顧地將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的勢力連根拔起,這種推倒一切的勇氣和力量是其它階級觀念所不具備的。其次,任何階級都要求有理論為本階級服務,馬克思主義正是日漸壯大成熟的無產階級期盼以久的代言人,正遭受封建主義、帝國主義雙重壓迫的工人階級有著強烈的反抗意識,而無產的特性又使得他們的革命性最為堅定。這里不能不提到五四運動,正是這場轟轟烈烈的席捲全國的愛國運動使全國人民看到了民眾的力量,無產階級和馬克思主義開始真正登上政治舞台了。
一一回顧歷史是為了說明近代中國人民一直在探索著,選擇怎樣的道路不是人們的主觀意願所能決定的,它是不能脫離客觀形勢的全局、矛盾的焦點和當時把歷史推向前進的關鍵所在的。我最後想說的是馬克思主義正是中國不斷經受挫折後所做出的深思熟慮的選擇。
6. 階級分析方法是認識階級社會的科學方法它要求
機子分析方法是認識階級社會的科學方法他要求我覺得這種的話認識階級的階段只社會的科學方可能更全面一些
7. 如何用馬克思的階層分析方法研究當代中國的社會結構
有二種最基本的經典理論模式和分析框架:一是馬克思依據對生產資料的佔有方式來界定階級;二是馬克斯•韋伯認為分層體系中除了經濟之外,還有二個重要的維度:權力和聲望。
當代中國社會的分層研究,代表性的有如下幾種:
1.「十大階層說」: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陸學藝主持的「當代中國社會結構變遷研究」課題組提出:一個現代化社會分層結構在現階段的中國社會已現雛形。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結構正在向與現代經濟結構相適應的現代社會階層結構方向轉變;並且這種結構正在趨於穩定;中國城市的社會等級結構正在向橄欖性現代社會階層結構演變,而鄉村地區或城鄉結合的縣級行政區的社會階層結構要轉變為現代社會階層結構,則還要走很漫長的路的基本判斷。課題組提出了以職業分類為基礎,以組織資源、經濟資源和文化資源的佔有狀況為標准劃分的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的理論框架,並據此勾畫了當代中國社會十大階層和五種社會地位等級組成的社會分層結構。十個社會階層為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在整個社會階層結構中約為2.1%)→經理人員階層(1.5%)→私營企業主階層(0.6%)→專業技術人員階層(5.1%)→辦事人員階層(4.8%)→個體工商戶階層(4.2%)→商業服務業員工階層(12%)→產業工人階層(22.6%)→農業勞動者階層(44%)→城鄉無業失業半失業者階層(3.1%)和五種社會等級:社會上層、中上層、中中層、中下層和底層。
2.十一階層說:零點調查基於數據提出當前中國社會的十一個分層。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管理人員(0.6%)、私營企業主(1.4%)、企業管理人員(0.6%)、專業技術人員(5.2%)、高級行政人員(2.8%)、初級教育文化工作者(2.5%)、辦事人員(4.9%)、工商服務人員(10.4%)、個體戶(14.3%)、工人(14.7%)、農業勞動者(31.8%)、無業、失業人員(10.7%)。
3.「七階層說」: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李培林、張翼將國際上通行的衡量消費水平的恩格爾系數作為消費分層的劃分依據,劃分了七個階層:最富裕階層,占家庭百分比為7.2%、富裕階層,占家庭百分比為10.6%、中上階層,占家庭百分比為為17.7%、中間階層,占家庭百分比為為22.0%、中下階層,占家庭百分比為為19.7%、貧困階層,占家庭百分比為12.9%、最貧困階層,占家庭百分比為9.9%。
4.「四大利益集團說」:清華大學李強、孫立平、沈原教授提出。根據改革以來人們利益獲得和利益受損的狀況,將中國人分為四個利益群體或利益集團,即特殊獲益者群體、普通獲益者群體、利益相對受損群體和社會底層群體。特殊獲益者群體是在改革20餘年中獲益最大的人,如民營企業家、各種老闆、公司董事長、高級經理、工程承包人、市場上的各種經紀人、歌星、影星、球星等明星,以及與外資、外企結合的外企管理層、技術層等等;普通獲益者群體是改革以來在經濟以及各種社會資源方面獲得了明顯的利益的群體,包括各個階層的人,其中既有知識分子、幹部,也有普通的經營管理者、辦事員、店員、工人、農民等;利益相對受損群體是指在改革的現階段利益受到損害者,包括在改革前期獲益的前兩個群體中的一部分,如城鎮中的失業、下崗人員;社會底層群體指貧困地區的農民等等。在此基礎上,李強教授將第一個群體稱為上層,第二個群體稱為中層,第三個群體稱為中下層,第四個群體稱為底層。同時,李強教授認為對目前各個社會群體之所以難以命名,恰恰反映出中國的社會群體分化還遠遠沒有形成,各個利益群體正在分化、解組、重新整合,因此,使用地位相對穩定的階級階層概念就不太符合中國的實際情況。
5. 「倒丁字形的社會結構理論」。李強教授提出。根據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長表」的職業數據計算而得。數據分析發現,中國的總體社會結構,既不是「橄欖型」的,也不是「金字塔型」的,而呈現的是一個倒過來的「丁字型」的社會結構。從全國就業人口看,發現了一個巨大的處在很低的社會經濟地位上的群體,該群體內部的分值高度一致的,在形狀上類似於倒過來的漢字「丁」字型的一橫,而丁字型的一豎代表一個很長的直柱型群體,該直柱形群體是由一系列的處在不同社會經濟地位上的階層構成的。根據社會學的理論,「金字塔型」社會結構是一種很不理想的結構,由於底層巨大容易產生社會矛盾。現在,所發現的「倒丁字型」的社會結構,問題比「金字塔型」結構還要嚴峻,由於底層更大,社會就更不穩定,更容易產生社會沖突。
6.「社會斷裂論」。清華大學孫立平教授提出。「斷裂的社會」就是在一個社會中,幾個時代的成分同時並存,互相之間缺乏有機聯系的社會發展階段。其基本論點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中國社會,出現了社會資源繼80年代中後期的「社會擴散」而向少數人手中積聚的演變;在向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轉型的過程中出現的那些弱式群體,如國企下崗失業工人、進城的農民工等,被甩到社會結構之外,很難實現由傳統社會身份向現代社會身份的轉變;經濟改革的結果並未帶來相應的社會發展結果,並未為廣大的社會成員所分享,形成了一個斷裂的社會。
7.「階層關系雙重再生模式論」。中國人民大學李路路教授提出。 「再生產」有兩個含義:一是階層的繼承關系占據主導地位;二是這一階層再生產模式在中國城市社會的制度轉型過程中依然會被持續地再生產出來,原有的相對流動機會的分布模式被延續下來。市場機制的發展並沒有導致相對關系模式的「重組」或階層結構的更替。那些過去佔有優勢地位的群體,通過不同資本的交換、社會網路和人力資本的優勢,使得他們的優勢地位在經濟體制的變革中得到保持或延續。在此基礎上,提出了5個階層的分析:權力優勢階層/一般管理人員/辦事人員階層/專業技術人員階層、/工人、農民階層和自僱傭者階層。
8. 階級分析法與階層分析法有什麼區別和聯系
什麼是階級分析方法編輯
階級分析方法是指在承認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劃分為階級並由此產生階級斗爭的前提下,運用馬克思主義的階級觀點,從 階級對立和階級斗爭的角度分析社會歷史現象的方法。
在歷史上,階級和階級斗爭學說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階段,直到19世紀30年代以後,歐洲的資產階級學者和空想社會主義者才明確提出階級和階級斗爭的存在以及它們的作用問題。馬克思曾說過:「無論是發現現代社會中有階級存在或發現各階級間的斗爭,都不是我的功勞,在我以前很久,資產階級的歷史學家就已敘述過階級斗爭的歷史發展,資產階級的經濟學家也已對各個階級作過經濟上的分析。」①馬克思的這一段話至少包括兩 點:一是說明了在他以前,資產階級學者關於階級和階級斗爭的認識所達到的水平;二是對資產階級學者的階級和階級斗爭學說予以了肯定。馬克思正是在前人的基礎上,作出了新的發展。他說:「我的新貢獻就是證明了下列幾點:(一)階級的存在僅僅同生產發展的一定歷史階級相聯系;(二)階級斗爭必然要導致無產階級專政;(三)這個專政不過是達到消滅一切階級和進入無階級社會的過渡。……」①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的階級、階級斗爭學說,不是任何人強加給歷史的主觀臆想,而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歷史產物,是人類對自身發展認識的結晶。
既然階級和階級斗爭是一定歷史階段的客觀存在,在研究一些歷史現象時,就不能不使用階級分析方法。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如實地反映歷史的真實面貌。
2階級分析方法的作用編輯
階級分析方法是歷史研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在歷史研究中的作用有以下兩個方面。
(1)階級分析法可以使我們認識階級社會歷史的發展線索。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聞名於世的《共產黨宣言》中說:「到目前為止的一切社會的歷史(恩格斯在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更正補充說:『這是指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自由民和奴隸、貴族和平民、領主和農奴、行會師傅和幫工,一句話,壓迫者和被壓迫者,始終處於相互對立的地位,進行不斷的、有時隱蔽有時公開的斗爭,而每一次斗爭的結局都是整個社會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爭的各階級同歸於盡。」②列寧在《卡爾·馬克思》一文中也說過:「一個社會中一部分人的意向同另一部分人的意向相抵觸,社會生活充滿著矛盾,歷史告訴我們各民族之間、各社會之間以及各民族、各社會內部經常進行斗爭……這些都是人所共知的事實。」③面對如此復雜多變的人類階級社會歷史,我們應該怎樣去認識它,我們的認識又應從哪裡入手呢?列寧明白地告訴我們說:「馬克思主義給我們指出了一條指導性的線索,使人們能在這種迷離混飩的狀態中發現規律性。這條線索就是階級斗爭的理論。」①沿著這條線索,我們在探討歷史進程中人物的活動時,就能十分正確地找到個人因素背後的社會根源以及決定個人活動的社會歷史規律;就能充分揭示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的各個層面,抓住各種社會關系的本質要素。
在歷史研究中,運用階級分析方法來把握歷史進程的線索這一點,也力資產階級學者所使用。列寧在研究了法國革命的歷史和法國復辟時代歷史學家們的歷史著作後,指出:「從法國大革命時起,歐洲許多國家的歷史非常明顯地揭示出事變的這種真實內幕,即階級斗爭。法國復辟時代就有一些歷史學家(梯葉里、基佐、米涅、梯也爾)在總結當時的事變時,不能不承認階級斗爭是了解全部法國歷史的鑰匙。」②因此,階級分析作為一種史學方法具有普遍意義,不僅僅是馬克思主義史學所獨有的,但是也不可因此而否認將這一方法系統化、最後定型以及在實踐中充分運用,要歸功於馬克思經典作家。
(2)階級分析方法在史料的鑒別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歷史是由人的活動構成的。在階級社會里,人又是劃分為階級的。毛澤東在名篇《實踐論》里說:「在各種階級的社會中,各階級的社會成員,則又以各種不同的方式,結成一定的生產關系,從事生產活動,以解決人類物質生活問題。這是人的認識發展的基本來源……在階級社會中,每一個人都在一定的階級地位中生活,各種思想無下打上階級的烙印。」③因此,不能否認的一個客觀存在就是:在階級社會中,所遺留下來的人類活動的史料,大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帶有不同程度、或深或淺的階級印跡,如果不運用階級分析方法,對史料的鑒別,只能是做到一般意義上的辨其真偽,而不能做到在此基礎上,從史料的思想性上鑒別其對錯。如有一種說法,認為「戰報」是研究戰爭史的最可靠材料。因為戰報大都是前線指揮宮給朝廷的戰況報告,所報大多為親身經歷之事。應該說「戰報」中確有許多真實的記錄,是研究某一問題的重要材料。但是,也應看到前線將官由於個人腐敗及統治階級內部斗爭的需要,往往在戰報中纂改基本事實,如不察,則會使研究工作陷入歧途。如對1864年清軍攻入太平大國都城南京後的活動情況,當時在曾國荃身邊參與軍事的趙烈文在日記里記錄說:「中軍各勇留營者,皆大搜括,甚至各棚廝役皆去,擔負相屬於道。」又說:「諸委員無大無小,爭購賊物,各藏一箱,終日交相誇示,不為厭。」30年後,譚嗣同在寫給自己的教師歐陽中鴿的信中證實了這一點:「頃來金陵,見滿地荒寒氣象,……湘軍一破城,見人即殺,見屋即燒,子女玉帛,掃數悉入湘軍,而金陵遂永窮矣。至今父老言之,猶深憤恨。」①由此可見,趙烈文所記為清軍在攻破南京後活動的真實記錄。但是在曾國藩遞送朝廷的《金陵克復全股悍賊盡數殲滅折》中,所述情節,截然相反,變成湘軍將士如何竭力殺「賊」,屢建大功;而他本人對城中死於「疾疫者」和「戰陣者」是何等「悲涕」,並正忙於「安置難民婦女,料理善後事宜。」再如,有關古代農民戰爭史的各種材料記載,大都出於統治階級人物之手,他們出於同意於本階級,惡意於敵對階級的感情和需要,往往對有些內容任意誇大或縮小,乃至纂改刪削。對此種種情況的史料,不用階級分析方法進行分析鑒別,是很難從中得出正確結論的。
9. 如何用階級分析法分析社會階級與階層狀況
首先要了解你所要研究的社會有那些經濟因素,依賴這些經濟因素的人有哪些。這是判斷階級或階層的基本標准。各個階級或階層都要為自己所代表的經濟因素提出自己的階級立場。尋找和對比各階級階級立場的異和同,研究它們的對立與分歧,進而結合各階級代表人群的實際表現,明白他們行為背後的經濟背景。這就是階級分析的方法了。
比如用階級的方法分析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春秋戰國時期,是奴隸社會瓦解、封建社會逐漸形成的時期,奴隸主階級逐漸走向沒落,奴隸主階級的統治逐漸崩潰,新興的地主階級的力量不斷上升,進而在政治領域逐漸取代奴隸主階級的統治地位。在春秋時期:代表奴隸主貴族利益的孔子,是《周禮》最忠實的繼承者——克己復禮、貴賤有序、仁者愛人。在奴隸主階級統治舊秩序逐漸崩潰、「禮崩樂壞」的現實無法改變的情況下,不得以退而修書,興辦私學,但其思想不失積極的入世成分。同時代同樣代表奴隸主貴族利益的老子,則更深地感受到奴隸主統治的危機,其主張主要表現在政治理想上——小國寡民、無為而治,是消極的出世思想。孔子和老子,都是希望恢復歷史上舊有的社會秩序。在百家爭鳴、戰亂紛雜的戰國時代:代表沒落奴隸主貴族的有影響的學說僅剩莊子一門,主要繼承老子哲學的世界觀,與之相較,更顯消極避世——無為無用,他當然不會去新興地主階級把持朝政的政權中出仕做官,從他汪洋恣肆的文采中可以體會到體會他沒落貴族的氣質(《逍遙游》《秋水》)。主要繼承了老子哲學中的方法論(以柔克剛、以靜制動、因勢利導等)的兵家和法家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當然不會消極避世,而是進行向奴隸主貴族奪權(如商鞅變法)、諸侯之間爭霸(如合縱連橫)的活動。兵家與法家都在為地主階級的政治軍事斗爭提供思想武器。儒家思想這時也已轉向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荀子是重要的唯物主義思想家,孟子則描繪了封建社會太賓士世的藍圖:「五畝之宅,樹之以桑……班白者不負戴於道路也……」從物質文明到精神文明都有涉及。荀子和孟子都在為地主階級統治的新秩序出謀劃策。由於小農經濟和城市工商業的空前發展,代表小生產者利益的墨家學派形成並產生重要影響,主張「兼愛」(反對階級壓迫)「非攻」(渴望安定生活)「尚賢」(希望小生產者在政治上的發言權)「節約」(反對貧富差距),重視自然科學(墨經光學八條)。
如果以上事例還是不能說明問題,就請參閱階級分析的經典論述,如毛澤東1925年所撰的《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毛澤東選集第一卷》)。
10. 什麼是階級分析方法如何這應用
毛澤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階級,就有左中右。 用階級和階級斗爭的觀專點觀察和認識屬階級社會的一切現象。它是馬克思主義對待階級社會歷史和現實的基本方法。 在階級社會中,人們都隸屬於一定的階級,處於一定的階級關系之中,階級斗爭貫穿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影響和制約社會運動的全過程。只有用階級分析方法,才能認識階級社會的迷離混沌、紛繁復雜現象的本質,發現階級社會發展變化的規律性。自覺運用階級分析方法研究階級社會各種現象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要求,是制定正確路線、方針、政策的依據。 分析社會各階級時,首要的是分析各個階級的經濟地位,並在此基礎上分析它們的政治態度和思想狀況,還要分析各個階級的發展變化以及各階級的相互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