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對合同法的見解

對合同法的見解

發布時間: 2021-01-21 21:38:41

㈠ 從《合同法》中有關格式合同的規定,談談你對霸王條款的看法

作業自己做!

㈡ 結合自己遇到過的勞動爭議說說自己對勞動合同法的看法

我對《勞動合同法》的頒布持肯定的態度。 《勞動合同法》的頒布,實現了對勞動版者利益保護的最大權化。用人單位如果違反了《勞動合同法》,對其的處罰是比較嚴重的。前不久代理了一個拖欠工資的案子,由於其拖欠工資、違法解除勞動合同、以及不簽訂勞動合同等行為,導致用人單位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對於勞動者而言,這是積極的一面,當然也有消極的一面,那就是用人單位也會採取一些具體的措施,來規避勞動合同法的規定。總的來說,勞動合同法的頒布我國法制的進步,更高的保護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㈢ 學習完《勞動合同法》後,對這部法律談談你的看法

《勞動合同法》的每一條都是真經、都是一本書;沒有三年以上,一般職業的人是讀不懂的。

㈣ 求合同法糾紛案例,要有法律判決書的,最好加上自己的見解,發到[email protected]謝了

【案由】合作創作合同糾紛
【關鍵字】合作合同 效力 顯失公平 撤銷權
【案情摘要】
2001年4月30日,黃xx與戚xx簽訂《關於合作推出「世界產業與行業發展100年」叢書合同書》,約定雙方合作策劃「世界產業與行業發展進程100年」系列叢書,雙方各按50%分擔風險、共享收益。2
002年2月28日,雙方簽訂《關於合作推出〈世界房地產業100年〉合同書》,約定雙方根據之前簽訂的合作協議合作策劃製作《世界房地產業100年》,雙方各按50%分擔風險、共享收益。
2002年6月28日,黃xx和戚xx共同組成的編委會與xx公司簽訂《合作協議書》,委託xx公司在深圳設立《世界房地產業100年》的工作站,承擔編委會的部分廣告采編工作,xx公司按照業務款收入比例收取報酬,xx公司在收取報酬後向編委會開具正式發票,xx公司開具發票產生的稅款即發票總金額的6%由編委會承擔。
2002年10月18日,雙方簽訂《關於〈世界醫葯衛生100年〉資源分配及廣告運作方式的協議》,約定雙方各自負擔50%的《世界醫葯衛生100年》製作費用。
2002年12月31日,雙方簽訂《補充協議》,就「百年叢書」項目中的《世界房地產100年》和《世界醫葯衛生100年》合作事宜作如下約定:1、戚xx負責保管編委會的公單和財務單,並單獨管理項目財務;2、《世界房地產業100年》的收益在結算時,預留15萬元不分配,用於《世界醫葯衛生100年》的項目成本開支,待《世界醫葯衛生100年》項目收益款到帳後,對帳上超出15萬元部分再進行分配。
2003年3月26日,雙方簽訂《「房產百年」補充協議》,對《世界房地產業100年》上冊的成本負擔及收益分配進行了約定,並約定《世界房地產業100年》下冊收益款預留15萬元作為《世界醫葯衛生100年》的成本開支。
2003年9月1日,雙方簽訂《關於「房產百年」財務結算協議》,對《世界房地產業100年》的財務情況進行了清算,由於雙方對xx公司的返稅款27 412.80元由何者負擔有爭議,雙方約定該款項暫不分配,由雙方繼續協商解決或交由相關社會機構裁定。
黃xx因多次要求分配收益款未果,以戚xx違反協議約定,以《世界醫葯衛生100年》預留款的名義佔有《世界房地產業100年》的收益款15萬元,以返稅款的名義佔有《世界房地產業100年》的收益款27 412.80元為由訴至法院請求判令戚xx向自己分配《世界房地產業100年》的收益款7.5萬元和13 706.40元。
【裁判】
法院經審理,判決如下:駁回原告黃xx的全部訴訟請求。
【法理分析】
本案系合作合同當事人之間因為收益款的分配事項而產生的糾紛,爭議的焦點包括雙方當事人簽訂的一系列合作合同的效力、原告黃xx要求分配《世界房地產業100年》的收益款15萬元和27412.80元的理由是否存在法律和事實依據的認定,故在分析本案件時需要圍繞這三個焦點來梳理線索:
前提認定:即原被告之間簽訂的一系列合作合同的效力判定。
合同的生效需要滿足法律規定的肯定性的生效要件,同時不得違反法律的禁止性規定。而合同生效的肯定要件在於合同當事人必須具備締約行為能力、當事人意思表示真實、合同不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合同內容確定可行。在本案中,合同簽訂的雙方均為具備相應締約行為能力的主體,同時雙方在簽訂該合同時是自願的,不存在受欺詐、脅迫或者是存在重大錯誤的情形,合同的內容在於確定關於合作推出「世界產業與行業發展100年」叢書的相關事項,是合作創作合同。由於該合同已經能夠滿足生效要件,同時又不具備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的情形,因而其是有效的,對雙方均有法律約束力。
理由認定:即黃xx要求分配《世界房地產業100年》的收益款15萬元和27412.80元的理由是否充分的判定。
針對收益款15萬元的分配,黃xx提出了補充協議中關於該筆款項用途的規定顯失公平的主張。首先需要了解顯失公平的含義。所謂顯失公平是指在合同簽訂過程中一方當事人利用優勢或對方缺乏經驗,致使雙方的權利和義務明顯違反公平、等價有償原則的情形。顯失公平的合同具有如下三個法律特徵:該合同對雙方當事人明顯不公平,一方當事人獲得的利益超過了法律所允許的限度,受害方是在缺乏經驗或者緊迫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行為。
具體到該補充協議的簽訂情況來看,該合同系雙方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黃xx無法證明顯失公平的情形存在。退一步講,該合同如果存在顯失公平的情況,可以通過受害方行使撤銷權來保證公平性。但是根據相關法律規定,撤銷權並不是永久存在的,而是有其存續期間,該除斥期間為一年,自受害方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算,也就是從該合同簽訂之日2002年起,但原告起訴時已經是2005年,原告顯然不具備再行使撤銷權的條件。因此無論從哪個方面入手,原告請求分配該筆收益款的理由均不成立。
針對27412.80元的分配請求,黃xx的理由在於該合作協議書自己並不知曉合同內容,該合同系戚xx與xx公司所簽,其並未對該合同的效力認可,故該合同對其不產生約束力。但現有證據表明其有足夠的時間和理由知曉該協議的內容,其後雙方簽訂了《關於「房產百年」財務結算協議》,在該合同中對該筆款項的分配未作約定,故應當按照總合同中成本按照各自50%的比例分擔,該筆款項系支付給xx公司的成本費用,不屬於可分配收益范疇。
綜上所述,原告黃xx分配收益的請求權無事實和法律依據,應當予以駁回。
【法律風險提示及防範】
合同作為雙方當事人對於商事活動中彼此權利義務規定的一致意思表示,在簽字蓋章後對雙方當事人就產生了法律上的約束力,合同雙方需要嚴格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按照合同的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行使自己的權利,本案原告就是沒有按照合同的規定來行使自己的權利而導致承擔敗訴的不利後果。

㈤ 大家對新合同法有什麼看法

坦率地說,《勞動合同法》(草案)確實存在著立法思路僵化,缺乏靈活性的問題。在社會關系多元化的今天,資本與勞動的結合呈現出復雜的狀態,勞動合同關系只是資本與勞動結合的法律方式之一。在現實生活中,無論是加工承攬,還是全員持股,都是規避勞資糾紛的重要手段。在華的外國商會之所以敢於公開叫板,原因就在於他們可以採取許多替代性選擇方案。

在筆者看來,我國《勞動合同法》(草案)至少存在下列四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立法的重心不穩。雖然《勞動合同法》著重解決勞動合同簽訂、履行中的問題,但由於當事人缺乏契約意識,政府和社會中介組織沒有為勞動者提供簽訂契約的基本環境和輔助手段,《勞動合同法》實施的社會基礎並不存在。如果不把立法的重心放在改善勞動合同簽訂的條件方面,而只是機械地在《勞動合同法》中羅列勞動者的權利和用工單位的義務,那麼,法律頒布之後必然會激化矛盾,產生許多不必要的糾紛。通俗地說,既然雙方都沒有簽訂勞動合同的意識,那麼,《勞動合同法》中規定再多勞動者的權利,也沒有實際意義。

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必須首先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必須規定勞動「前合同義務」,為簽訂勞動合同掃清障礙,確保《勞動合同法》能夠貫徹落實。如果不解決勞動合同簽訂所面臨的社會問題,而只在勞動權利義務方面做文章,那麼,中國的《勞動合同法》仍然無法跳出傳統的窠臼,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仍然得不到切實的保障。

其次,政府義務「市場化」現象十分嚴重。按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政府財政收入的絕大部分應當用來提高整個社會的保障水平,通過教育、職業培訓等手段,不斷提高勞動者的競爭能力和職業素質。但是改革開放以後,絕大多數地方政府財政主要用來促進經濟建設,投資興建各類企業;更糟糕的是,由於中國的教育成本不斷增加,大學畢業生為了盡快收回教育投資,畢業以後紛紛選擇待遇較好的企業工作,而那些本來就難以吸引高素質勞動力的企業面臨越來越大的競爭壓力。這種政府培訓義務的「市場化」,不但導致整個社會勞動力資源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而且使得許多用工單位人為地增加了用工成本,降低了市場競爭的能力。《勞動合同法》(草案)不但沒有強調政府的義務,特別是在教育和培訓方面的義務,反而將憲法和其他法律所規定的政府義務轉嫁給用工單位,這樣一來,用工單位當然會表示不滿。如果不明確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在勞動合同關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強化政府的職能,而試圖通過法律在勞動者與用工單位之間建立權利義務平衡關系,必然會引發各種各樣的矛盾。

正確的做法是,在《勞動合同法》中專門辟出一章,規定政府在勞動合同法律關系中的義務,將政府視為是獨立的法律關系當事人,而不僅僅是勞動合同管理者或者仲裁人,通過強化政府在勞動合同關系中應當承擔的法定義務,譬如上崗前培訓、提供必要的教育資源等,實現勞動權利義務的平衡。

第三,沒有考慮到市場經濟條件下用工形式的多樣化,在立法上抱殘守缺。比如我國溫州地區和珠江三角洲許多企業仍然採用計件工資制。《勞動合同法》(草案)過分強調簽訂勞動合同的形式,而沒有注意到這種傳統的用工方式,沒有採取措施通過法律保護弱勢群體的切身利益。

當然,從法律上來說,加工承攬合同與勞動合同具有本質的區別。但從保護勞動者的切身利益出發,必須在兩種合同之間找到共同的法律規范,防止部分加工企業通過改變合同的性質,規避國家現行的法律。

同樣道理,在實行全員持股的企業,勞動者的保護需要新的法律規范。如果因為勞動者同時也是企業的股東,而疏於對其保護,那麼,《勞動合同法》就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勞動合同法》(草案)沒有觸及到此類問題,沒有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制定科學的規范,這就為未來產生問題埋下了伏筆。立法機關應當未雨綢繆,盡可能地考慮到現實生活中可能出現的種種問題,不能顧此失彼,弱化法律的作用。

第四,沒有明確勞動者的基本保障條款,法律重點不突出。勞動者基本權利保護制度就是最低工資制,至於是否簽訂合同,只是形式上的要求。如果不堅持最低工資制,而只是在合同形式方面做文章,那麼,《勞動合同法》毫無意義。

關於是否應該制定最低工資制,學術界確實存在著不同的意見。有些學者認為制定最低工資制以後,可能會提高用工單位的生產成本,用工單位會採取各種措施減少就業崗位,而這樣一來,又會造成大量的失業人群。其實,企業是當事人之間簽訂的契約,它必須受制於整個社會的大契約,如果不能通過最低工資制,保護公民憲法上的基本權利,那麼,整個社會將處於失衡狀態,企業的生存環境就會面臨危機。
回答者:阿甘·肖恩克 - 助理 二級 12-11 20:13

㈥ 你對新勞動法的看法

完善了我國勞動法體系!

㈦ 從合同法的角度談談對高利貸的看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二百條 :借款的利息不得預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預先在本金中扣除的,應當按照實際借款數額返還借款並計算利息。
第二百一十一條 :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對支付利息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視為不支付利息。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約定支付利息的,借款的利息不得違反國家有關限制借款利率的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二十六條的規定:「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未超過年利率24%,出借人請求借款人按照約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超過年利率36%,超過部分的利息約定無效。借款人請求出借人返還已支付的超過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根據該條規定,自然人之間約定的未超過年利率24%的部分,出借人請求給付,法院是予以支持的;對於年利率在24%至36%之間的,借款人沒有給付而出借人請求給付的,法院不予支持,但對於借款人已經自願給付了的,法院也不認定為不當得利,也不會判決借款人返還;對於超過年利率36%的部分,法院應認定超出部分無效。
因此,借款年利率在24%以內受法律保護,24%-36%法律既不保護也不限制,超過36%部分無效不受法律保護。
雖然《合同法》和相關司法解釋規定的明確具體,可在實際民間借貸中,通過簽訂「陰陽合同」或預先扣除利息的方法使不受法律保護的高利貸「合法化」非常普遍,比如,借款人和貸款人約定月利率5%,可合同中約定的利率只有2%,另外3%的利息預先從借款本金中扣除,使得實際借款月利率超過5%。現在實體經濟不是很景氣,高利貸借款要麼從事高風險投資,要麼就是進行賭博等不良違法行為,因高利貸跑路的也是比比皆是,高利貸既違反《合同法》,也影響社會經濟秩序,應該依法規范取締。

㈧ 談談你對合同法的認識

對合同法的認識:

合同法的基本原則,是制定和執行合同法的總的指導思想,是合同法的靈魂。合同法的基本原則,是合同法區別其他法律的標志,集中體現了合同法的基本特徵。
(一)平等、自願原則
合同法的平等原則指的是當事人的民事法律地位平等,包括訂立合履行合同兩個方面,一方不得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平等原則是民事法律的基本原則,是區別行政法律、刑事法律的重要特徵,也是合同法其他原則賴以存在的基礎。合同法的自願原則,既表現在當事人之間,因一方欺詐、脅迫訂立的合同無效或者可以撤銷,也表現在合同當事人與其他人之間,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干預。自願原則是法律賦予的,同時也受到其他法律規定的限制,是在法律規定范圍內的「自願」。法律的限制主要有二方面。一是實體法的規定,有的法律規定某些物品不得買賣,比如毒品;合同法明確規定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合同無效,對此當事人不能「自願」認為有效;國家根據需要下達指令性任務或者國家訂貨任務的,有關法人、其他組織之間應當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權利和義務訂立合同,不能「自願」不訂立。這里講的實體法,都是法律的強制性規定,涉及社會公共秩序。法律限制的另一方面是程序法的規定。有的法律規定當事人訂立某類合同,需經批准;轉移某類財產,主要是不動產,應當辦理登記手續。那麼,當事人依照有關法律規定,應當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不能「自願」地不去辦理。
在合同法中,不僅對平等、自願作了原則規定,而且在具體制度、具體規定方面體現平等、自願原則。比較於三部合同法,許多是新規定。主要有:第一,在合同法第一章中規定,合同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當事人依法享有自願訂立合同的權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干預。第二,關於合同內容。合同法第12條規定,合同的內容由當事人約定。並在其他條款中規定,當事人就數量、價款或者報酬、履行地點等內容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可以協議補充;不能達成補充協議時,按照合同有關條款或者交易習慣確定;仍不能確定的,才適用法律的有關規定。第三,關於合同形式。《合同法》第10條規定,當事人訂立合同,有書面形式、口頭形式和其他形式。第36條規定,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或當事人約定採用書面形式訂立合同,當事人未採用書面形式但一方已經履行主要義務,對方接受的,該合同成立。第37條規定,採用合同書形式訂立合同,在簽字或者蓋章之前,當事人一方已經履行主要義務,對方接受的,該合同成立。第四,關於格式合同。一是明確了提供格式條款一方的提示義務,《合同法》第39條規定,採用格式條款訂立合同的,提供格式條款的一方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當事人之間的權利和義務,並採取合理的方式提請對方注意免除或者限制其責任的條款,按照對方的要求,對該條款予以說明。二是明確規定有些格式條款無效。《合同法》第40條規定,格式條款一方免除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該條款無效。三是對格式條款的解釋作出特別規定。《合同法》第41條規定,對格式條款的理解發生爭議的,應當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釋。對格式條款有兩種以上解釋的,應當作出不利於提供格式條款一方的解釋。格式條款和非格式條款不一致的,應當採用非格式條款。
(二)公平、誠實信用原則
《合同法》第5條規定,當事人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這里講的公平,既表現在訂立合同時的公平,顯失公平的合同可以撤銷;也表現在發生合同糾紛時公平處理,既要切實保護守約方的合法利益,也不能使違約方因較小的過失承擔過重的責任;還表現在極個別的情況下,因客觀情勢發生異常變化,履行合同使當事人之間的利益重大失衡,公平地調整當事人之間的利益。誠實信用,主要包括三層含義:一是誠實,要表裡如一,因欺詐訂立的合同無效或者可以撤銷。二是守信,要言行一致,不能反復無常,也不能口惠而實不至。三是從當事人協商合同條款時起,就處於特殊的合作關系中,當事人應當恪守商業道德,履行相互協助、通知、保密等義務。
在起草合同法過程中,有的同志提出規定等價有償原則。等價有償是商品交換的規則,作為規范市場交易行為的合同法,公平原則已經包含等價有償的內容。公平地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就有價值相等的意思。我認為在合同法中還是用公平原則代替等價有償原則為好。等價有償作為商品交換的規律,並不表現在每次商品交換中,每一次商品交換的不是商品價值,而是商品價格。只有在長時期的商品交換中,在價格圍繞著價值的上下波動之中,才表現出等價有償的規律。公平原則既表現在整個社會的交易秩序方面,更表現在個別的具體的合同之中,任何一個合同都應當遵循公平原則,體現公平原則的精神。由於合同種類廣泛性,有的合同屬於無償合同,用公平原則比等價有償涵蓋更寬一些,更能照顧千姿百態的各類合同的需要。
隨著社會的發展,公平誠實信用原則在合同法的適用面愈來愈寬。有人認為,按照恪守商業道德的要求,誠實信用原則包含公平的意思。除合同履行時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以外,合同法規定誠實信用還適用於訂立合同階段,即前契約階段,也適用合同終止後的特定情況,即後契約階段。《合同法》第42條規定,當事人訂立合同過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1、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
2、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
3、有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
第43第規定,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知悉的商業秘密,無論合同是否成立,不得泄露或者不正當地使用。泄露或者不正當地使用商業秘密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該二條規定的是締約過失責任,承擔締約過失責任的基本依據是違背誠實信用原則。《合同法》第92條規定,合同的權利義務終止後,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根據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該條講的是後契約義務,履行後契約義務的基本依據也是誠實信用原則。
(三)遵守法律、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原則
《合同法》第7條規定,當事人訂立、履行合同,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擾亂社會經濟秩序,損害社會公共利益。該條規定,集中表明二層含義,一是遵守法律(包括行政法規),二是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遵守法律,主要指的是遵守法律的強制性規定。法律的強制性規定,基本上涉及的是社會公共利益,一般都納入行政法律關系或者刑事法律關系。法律的強制性規定,是國家通過強制手段來保障實施的那些規定,譬如納稅、工商登記,不得破壞競爭秩序等規定。法律的任意性規定,是當事人可以選擇適用或者排除適用的規定,基本上涉及的是當事人的個人利益或者團體利益。當然,法律的任意性規定,不是永遠不能適用。依照合同法的規定,對合同的某個問題,當事人有爭議,或者發生合同糾紛後,當事人沒有約定或者達不成補充協議,又沒有交易習慣等可以解決時,最後的武器就是法律的任意性規定。合同法的規定,除有關合同效力的規定、以及《合同法》第38條有關指令性任務或者國家訂貨任務等規定外,絕大多數都是任意性規定。
(四)合同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原則
《合同法》第8條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合同。該條規定主要適用於合同履行,為什麼要寫到合同法第一章一般規定之中,給予高度重視呢?
中國在轉軌時期,由於缺乏搞市場經濟的經驗,管理水平不高,法律意識不強,經濟秩序上有些混亂,合同履行率較低。針對這種情況,強調合同具有法律約束力,現實意義很大。合同具有法律約束力,首先是對當事人說的。當事人訂立合同後,應當履行自己的義務,如果違反約定,應當承擔違約責任。合同具有法律約束力,也是對行政機關說的。行政機關不得干涉當事人依法訂立的合同,不得違法變更甚至撕毀當事人訂立的合同。合同具有法律約束力,也是對審判機關說的。審判機關應當像遵守法律一樣保護當事人依法訂立的合同。合同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原則,如果在實際生活中得到普遍貫徹,那麼,合同這一法律手段,必將大大推進中國的現代化建設。
所以說合同法的基本原則是合同法的綱領,它的作用不僅表現在某一章節、某一制度,而貫穿整部合同法。合同法的基本原則有二大作用,其一是指導作用。合同法的基本原則指導立法工作者如何制訂各項規定,對審判人員如何適用合同法也起著指導作用。基本原則是正確理解具體條文的關鍵。基本原則的第二個作用是補充作用。對合同法的某個問題,法律缺乏具體規定時,當事人可以根據基本原則來確定,審判機關可以根據基本原則解決糾紛。

㈨ 談談你對勞動法的看法和認識

勞動法是調整勞動關系以及與勞動關系密切聯系的其他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制定勞動法的目的是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構建和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維護社會安定,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勞動法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上的勞動法,一般是指國家最高立法機構制定頒布的全國性、綜合性的勞動法,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以下簡稱勞動法);廣義上的勞動法,是指調整勞動關系以及與勞動關系有密切聯系的其他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我國勞動法的淵源有:憲法中有關勞動領域事務的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制定的勞動法律,如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以下簡稱勞動合同法);國務院制定的勞動行政法規;國務院所屬各部委制定的勞動規章;省、自治區、直轄市地方立法機關制定的地方性勞動法規和勞動規章;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制定的地方性勞動法規;我國批准生效的國際勞工公約;其他規范性文件(如最高人民法院的有關司法解釋)或准規范性文件(如中華全國總工會制定的《工會參與勞動爭議處理試行辦法》)等。
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勞動合同法,是全面調整勞動合同關系的法律規范,在規范用人單位與勞動者訂立、履行、解除、變更、終止、續訂勞動合同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勞動法與勞動合同法是一般法與特別法的關系,即勞動合同法有規定的,優先適用勞動合同法,勞動合同法沒有規定的,適用勞動法。

㈩ 如何評價合同法第50條和民法通則第65條

  1. 應從構成、性質、法律後果承擔等角度分析上述兩種制度,深挖法律如此規定的原因,即探求立法者的立法意圖。

  2. 可以在此基礎上分析法條運用的結果與立法者本意是否有相違背處,若有則提出修改的建議。若再深挖一下,可以探討一下民法與商事法律制度之間的關系,甚至談論一下民商是否應當分立的問題。

  3. 具體點:民法通則65條第一和第二款的規定體現了法律行為私法自治與強行法規的平衡;第三款談到了委託關系內部約定與第三人的關系,總的方向是內部約定不得對抗第三人的合理信賴,但是此款的規定依然是站在「委託-代理」的內部關繫上去談論的,未將第三人的合理信賴作為基點,可以說體現了我國民法相對於「交易安全」更偏重於保護「已得財產」
    相應的合同法第50條則站在「交易安全」的立場去進行了全新的表述,確定了第三人合理信賴的完全主導地位——第三人的信賴已經起到了補正合同效力的作用,但是此條規定過分的保護了交易安全,未從民法上去區分過錯的情形及結果會引起的不同程度的損失,相對於民法上的無權代理制度,此條規定更像是一個商法上的表見合夥或者隱名代理制度,可以說合同法第50條是在用商事法則去通關民商兩個領域,似乎有點矯枉過正了,這也可以說是我國民商合一的一個體現。

  4. 《民法通則》第65條 民事法律行為的委託代理,可以用書面形式,也可以用口頭形式。法律規定用書面形式的,應當用書面形式。
    書面委託代理的授權委託書應當載明代理人的姓名或者名稱、代理事項、許可權和期間,並由委託人簽名或者蓋章。
    委託書授權不明的,被代理人應當向第三人承擔民事責任,代理人負連帶法揣瘁廢誆肚搭莎但極責任。
    合同法第50條 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超越許可權訂立的合同,該代表為有效

熱點內容
工傷法律咨詢品牌 發布:2025-08-25 21:02:37 瀏覽:989
初中數學法律知識滲透教案 發布:2025-08-25 20:52:38 瀏覽:127
法院傳條 發布:2025-08-25 20:41:21 瀏覽:173
刑法首犯 發布:2025-08-25 20:36:17 瀏覽:100
36條法規 發布:2025-08-25 20:28:44 瀏覽:1
黨章准則條例內容 發布:2025-08-25 20:25:54 瀏覽:650
萊州法院網 發布:2025-08-25 20:19:53 瀏覽:180
經濟法公積金分為 發布:2025-08-25 20:19:41 瀏覽:390
全國法治記者 發布:2025-08-25 20:10:37 瀏覽:996
中型司法所 發布:2025-08-25 19:55:38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