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何海波理想的行政訴訟法全文

何海波理想的行政訴訟法全文

發布時間: 2021-01-31 13:00:21

A. 何海波的學術成果

1.《通過判決發展法律:評田永案件中行政法原則的運用》,載羅豪才主編《行政法論叢》第3卷,2000年;
2.《行政訴訟撤訴考》,載《中外法學》2001年第2期;
3.《行政訴訟受案范圍:一頁司法權的實踐史(1990-2000)》,載《北大法律評論》第4卷第2輯,2002年;
4.《法的合法性:中國的經驗和問題》,載高鴻鈞主編《清華法治論衡》第2輯,2002年;
5.《舉證責任分配:一個價值衡量的方法》,載《中外法學》2003年第2期;
6.《形式法治批判》,載羅豪才主編《行政法論叢》第6卷,2003年;
7.《我國行政法的淵源:反思與重述》(與應松年合作),載浙江大學公法與比較法研究所編《公法研究》第2輯,2003年;
8.《通過村民自治的國家治理》;
9.《依據村規民約的處罰:以明堂村近25年情況為個案》,載沈巋編《誰還在行使權力?――准政府組織的個案研究》,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
10.《The Legitimate Foundation of Judicial Review》 (杜倫大學法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4年;
11.《沒有憲法的違憲審查:英國故事》,載《中國社會科學》2005年第2期;
12.《「越權無效」是行政法基本原則嗎?——英國學界一場未息的爭論》,載《中外法學》2005年第4期;
13.《英國行政法上的聽證》,載《中國法學》2006年第4期;
14.《行政法學的新面相:2005-06年行政法學研究述評》(與應松年合作),載《中國法學》2007年第1期;
15.《具體行政行為的解釋》,載《行政法學研究》2007年第4期;
16.《中國行政法學的外國法淵源》,載《比較法研究》2007年第6期;
17.《中國行政法學研究範式的變遷》,載姜明安主編《行政法論叢》第11卷,法律出版社2008年;
18.《行政行為對民事審判的拘束力》,載《中國法學》2008年第2期;
19.《司法判決中的正當程序原則》,載《法學研究》2009年第1期;
20.《正當程序原則的正當性:一場模擬法庭辯論》,載《政法論壇》2009年第5期;
21.《何以合法?對「二奶繼承案」的追問》,載《中外法學》2009年第3期;
22.《行政行為的合法要件:兼議行政行為司法審查根據的重構》,載《中國法學》2009年第4期;
23.《地方建設行政機構的設置和職能》,載《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9年第4期;
24.《多數主義的法院: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司法審查的性質》,載《清華法學》2009年第6期;
25.《中國行政法學若干關鍵詞的英文翻譯》,載《行政法學研究》2011年第3期;
26.《公民對行政違法行為的藐視》,載《中國法學》2011年第6期;
27. 「The Dawn of the Due Process Principle in China,」 22 Columbia Journal of Asian Law 57 (2008);
28. 「Litigations without a Ruling: The Predicaments of Administrative Law in China,」 3 Tsinghua China Law Review 257 (2011);
29. 1.參與應松年、袁曙宏主編的《走向法治政府:依法行政理論研究與實證調查》(法律出版社2001年),撰寫第六章「制度變遷中的行政執法」;
2.參與應松年主編的《中國行政訴訟法教程》(當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初版,2001年第2版,2003年第3版),撰寫第二章「行政訴訟受案范圍」和第五章「行政訴訟證據」;
3.參與應松年主編的《當代中國行政法》(中國方正出版社2004年),撰寫第二章「行政法的淵源」;
4.《法治的腳步聲:中國行政法大事記1978-2004》(編著),(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年);
5.《司法審查的合法性基礎:英國話題》,(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年);
6.《實質法治:尋求行政判決的合法性》,(法律出版社2009年);
7.《行政訴訟法》,(法律出版社2011年)。 在《法制日報》、《人民法院報》、《中國改革》等報刊上發表《判決書上網》、《「我們有權知道」》、《為正當程序原則辯護》、《變革時代的法治保守主義》、《為專家評審設計程序》等隨筆十數篇。

B. 我是天津寶坻區一家鑄鋼廠,手續都齊全包括環評也有,但是政府就是不讓干還下通知拆廠子。我該怎麼辦

24年來首次大修的行政訴訟法今起正式實施。這部標志著中國「民告官」進入2.0時代的新版法律,有哪些重要變化?面對這些變化,人們的「民告官」之路該怎麼走?為此,中新網記者特梳理出通關七則。
關卡一:立不了案?
通關法則:對依法提起的訴訟,一律接收起訴狀!
舊版行政訴訟法是自1990年10月1日起實施的,規定了行政訴訟程序的基本規則,旨在為受到國家行政機關非法侵犯合法權益的公民和法人,提供法律救濟途徑,因此這部法律也被稱為「民告官法」。但該法實施以來,中國的「民告官」之路走得並不順暢。其中,法院受理難成為原告面臨的第一道「攔路虎」。
為解決這一問題,此番新修訂的行訴法增加條款:「人民法院應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起訴權利,對應當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
該條款進一步明確,「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值得一提的是,《關於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記制改革的意見》也將自今日起施行。
媒體分析稱,這是為了解決現實中立案難、立案慢、選擇性立案等等不合理現象。舊有的「立案審查制」下,法院的職權處於絕對強勢地位,而公民的起訴權則相對弱勢,這顯然不利於民眾及時、公平地獲得司法救濟。且就具體操作而言,原先「審查立案」的機制設計,也給「法外因素」干擾法院獨立履職提供了切入口和時間差——於此,「民告官」案常被以各種理由拒不立案,就是最典型的例證。
在立案登記制方面,新版行訴法明確,「人民法院在接到起訴狀時對符合本法規定的起訴條件的,應當登記立案。」
今起實施的關於行訴法若干問題的司法解釋亦明確,「對當事人依法提起的訴訟,一律接收起訴狀。」
對於不接收起訴狀、接收起訴狀後不出具書面憑證,以及不一次性告知當事人需要補正的起訴狀內容的,新版行訴法明確,「當事人可以向上級人民法院投訴,上級人民法院應當責令改正,並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關卡二:不立不裁?
通關法則: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起訴!
結合過去20多年的經驗來看,在行訴法實施過程中,「不立不裁」也成為中國「民告官」路上的一道「攔路虎」。
為此,新修訂的行訴法在第五十二條明確:「人民法院既不立案,又不作出不予立案裁定的,當事人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起訴。上一級人民法院認為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立案、審理,也可以指定其他下級人民法院立案、審理。」
中新網記者注意到,舊版行訴法中的規定為:「人民法院接到起訴狀,經審查,應當在七日內立案或者作出裁定不予受理。原告對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訴。」
「以前遇到法院裝聾作啞,既不立案又不作出相應裁定,當事人往往無能為力。」清華大學教授何海波說,新行訴法作出的規定,對破解「立案難」提供了有力保障。立案的門檻降低了,遭遇「推脫」也有了救濟途徑。
關卡三:告官不見官?
通關法則: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出庭應訴!
行訴法雖被稱為「民告官法」,但在實踐中卻往往面臨「告官不見官」的尷尬。有的案件只有律師代理行政機關出庭應訴。
為此,新修訂的行訴法增加條款明確:「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最高法發布的關於行訴法若干問題的司法解釋進一步明確,上述條款規定的「行政機關負責人」,包括行政機關的正職和副職負責人。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的,可以另行委託一至二名訴訟代理人。
為了增強這一條款的約束力,新版行訴法在第六十六條指出,「人民法院對被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可以將被告拒不到庭或者中途退庭的情況予以公告,並可以向監察機關或者被告的上一級行政機關提出依法給予其主要負責人或者直接責任人員處分的司法建議。」
關卡四:「紅頭文件」違法?
通關法則:法院可認定「紅頭文件」合法與否!
除了「告官不見官」,一些「紅頭文件」違法,也成為「民告官」案件審理難的一大突出問題。
為破解這一難題,新版行訴法新增條款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行為所依據的國務院部門和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不合法,在對行政行為提起訴訟時,可以一並請求對該規范性文件進行審查。」
需要指出的是,條款中所指「規范性文件」不含規章
最高法出台的司法解釋進一步明確,「規范性文件不合法的,人民法院不作為認定行政行為合法的依據,並在裁判理由中予以闡明。作出生效裁判的人民法院應當向規范性文件的制定機關提出處理建議,並可以抄送制定機關的同級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級行政機關。」
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庭副庭長李廣宇解釋說,「法院可以在判決書當中闡明規范性文件的合法性,也就是直接認定它合法還是不合法。」
關卡五:行政復議時「官官相護」?
通關法則:維持原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作共同被告!
在人們維權意識普遍增強的今天,「行政訴訟」已不再是一個陌生的法學字眼,可作為與行政訴訟並行的另一種重要的權利救濟方式,行政復議卻始終遠離人們的視線,沒有引起足夠的關注。
分析稱,可能是由於老百姓對古來有之的「官官相護」的疑慮,所以發生行政爭議時,寧願選擇信訪或者乾脆與行政機關對簿公堂。
為此,新修訂的行訴法將相關條款修改為:「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中新網記者注意到,原來的條款為:「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具體行政行為的,作出原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李廣宇對此指出,舊版行訴法這一規定跟世界各國通行的做法是類似的,但是在中國,這個制度帶來了一些負面的效果,就是復議機關怕當被告,如果改變了原行政行為,復議機關就要當被告。
「這使得一些復議機關更願意統統維持原有行政行為,被群眾調侃為『維持會』。」清華大學教授何海波說。
「在中國羞於當被告這一觀念也不是短時期內就能扭轉的。既然有這么一種情況,復議機關就傾向於盡量作出維持的決定,即使面對一些違法的行政行為,也很少去作出改變,所以使得行政復議的功能大打折扣。」李廣宇說。
李廣宇解釋說,盡管修改後的制度設計跟各國的通行做法有些不太一致,但這是針對中國特殊的現實情況,是一個富有中國特色的制度設計,相信能夠發揮最初設計這個制度的初衷。
在何海波看來,這將鼓勵復議機關積極履行職責。
關卡六:地方保護主義?
通關法則:跨行政區域管轄行政案件!
除了行政復議中的「官官相護」,地方保護主義也成為行訴法實施過程中備受詬病的一大難題。
為此,今起實施的新版行訴法新增條款明確:「經最高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審判工作的實際情況,確定若幹人民法院跨行政區域管轄行政案件。」
「『民告官』難在哪兒?難在地方保護主義。」北京大學教授姜明安說,新行訴法確立「跨行政區域管轄行政案件」,這有助於法院擺脫地方干預,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也為今後條件成熟時成立行政法院提供了可能。
關卡七:行政機關當「老賴」?
通關法則:可拘留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
除了立案難、審理難,執行難也成為行訴法實施過程中面臨的一大難題。
《中國法律年鑒》數據顯示,2007至2011年,行政訴訟案件一審判決162767件,同期行政執行案54572件,強制執行率33.53%,即有1/3左右的生效判決沒有得到自動履行。
媒體指出,行政訴訟的執行多難於行政機關敗訴時。為此,新版行訴法將「行政機關拒絕履行判決、裁定、調解書的,第一審人民法院可以採取的措施進一步豐富、細化。
譬如,「將行政機關拒絕履行的情況予以公告」。
再如,「拒不履行判決、裁定、調解書,社會影響惡劣的,可以對該行政機關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予以拘留;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姜明安評價稱「這一規定很厲害」,如果行政機關當「老賴」,拒不履行法院判決,法院不僅可以對單位負責人予以罰款,還可以將其拘留。
如上,僅是中新網記者從法律規定層面梳理出的「通關」七則,至於中國「民告官」之路能否真正通關,破解「信訪不信法」的怪圈,還需進一步觀察新版行訴法的落地實施情況。

C. 需要西遊記前20回好句評注 急!!

第十七回抄
孫行者大鬧黑風山
觀世音收伏熊羆怪

悟空見一黑漢正與一道士和一白衣秀士商量開佛衣會事,遂打死白衣秀士蛇怪,與黑漢熊精相鬥。悟空在洞外打死一小妖,得到請貼,變為老住持赴會。因被識破,只好請來觀音。觀音變為道士,勸熊怪服下悟空變的仙丹。悟空在肚內使熊怪痛不可忍。只好交回袈裟皈依佛門。

●第十八回
觀音院唐僧脫難
高老莊大聖除魔

高老莊高太公因妖怪入贅其家請求降妖。悟空變為太公之女。迷惑妖怪。又現出原身。妖怪化作狂風而逃。悟空緊追。

●第十九回
雲棧洞悟空收八戒
浮屠山玄奘受心經

那怪入洞取出九齒釘耙一悟空大戰,當聽悟空說為保護唐僧取經過此,那丟下釘耙,跟悟空去拜見唐僧,被取明為豬八戒。三人到浮屠山、逢烏巢禪師,從其處得《心經》一卷。

●第二十回
黃風嶺唐僧有難
半山中八戒爭先

黃風嶺的黃風怪先鋒虎精,將唐僧攝往洞中。悟空、八戒趕往洞口搦戰。虎先鋒難抵敗逃,被八戒一耙築死.

D. 中國影響性訴訟2005的作者是誰

《2005中國十大影響性訴訟案件》原文作者:冰山之火
2005中國十大影響性訴訟案件
一, 佘祥林案
簡要案情:11年前,佘祥林因涉嫌殺妻被判有期徒刑15年。2005年其妻突然的出現證明佘案是一起冤假錯案。
公眾意見:輿論影響力巨大的佘祥林案是推動我國刑事司法制度改革的重要個案。該案引發了我們對偵查權邊界、死刑復核程序、證據規則、「沉默權」、「疑罪從無」等司法制度和司法理念的深刻反思。而隨後加速進行的我國死刑復核程序及刑事訴訟法改革,可能就是佘祥林案發生影響力的初步見證。
專家點評:
江平:這個案子的影響力就像孫志剛案一樣,表明了我們國家對人權保障問題越來越關注。該案暴露了我們制度中的一些缺陷,正視這些缺陷可以促進我們制度的改善,孫志剛案件促成了收容遣送制度的廢除,佘祥林案也加速了對死刑復核制度、死刑案件二審制度的改革。
姜明安:佘祥林案作為影響性訴訟的第一個案件是很有意義的,它的意義不在於案件本身,而是通過該案,引發了我們思考如何平衡司法公正與民意要求,思考整個刑法的原則甚至是法治理念,思考對刑法、刑事訴訟法相關條款修改提議,以及引發我們對疑罪從無、死刑制度的反思。
莫紀宏:該案促使我們反思死刑的功能和死刑適用的范圍。
何海波:這個案件以一種戲劇式的方式揭露了我們刑事追訴制度當中的問題。我認為佘案的意義不僅在於他個人的正義最終的實現,更重要的是制度的完善,而比制度完善更重要的是我們曾經以一種公開、理性的方式來討論我們制度當中的問題,來反思我們制度當中的問題並且加以改進。
甘功仁:通過佘案,我覺得需要反思的問題是我們整個刑事訴訟制度變革的問題,刑事訴訟應該從觀念到制度都進行變革。包括無罪推定原則的貫徹適用問題,證據問題和證據密切相關的口供問題,防止冤假錯案產生機制等問題。
二、中國民間對日索賠案
簡要案情:2005年12月19日,來自山西的原侵華日軍「慰安婦」萬愛花等10名受害者對日訴訟再遇挫折。當天,日本東京高等法院二審判決原告敗訴,駁回她們要求日本政府賠償2億日元並正式謝罪的訴訟請求。理由是「訴訟時效已過」和「個人不能起訴國家」。該案的敗訴成為了中國民間對日訴訟的縮影———十年間,中華全國律師協會組織中國律師參與的民間對日索賠訴訟案有25起,主要案件類型有中國「慰安婦」案、中國勞工案、遺留毒氣彈案、南京大屠殺案,這些案件絕大多數都敗訴了,勝訴的很少。
公眾意見:從默默無聞到引起國際廣泛關注,持續十年的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訴訟讓人看到了堅持的力量。通過證據的搜集與公示,讓全世界看到了日本在華所犯下的罪行,讓人時刻警醒戰爭的危害;訴訟把民眾的愛國情緒納入到理性軌道之中;日本友好人士的支持與援助,讓人們看到了部分日本民眾對戰爭罪行的反思,看到了中日友好的希望所在。
專家點評:
於寧:這些案件對我們國內來說,制度層面的影響不是很大,但是觀念影響是巨大的,民間索賠走過的歷程可以看到我國的進步。這些案件具有極強的教育功能和宣傳功能。所以這個案件的意義,可以說超越了訴訟本身的意義。能夠進入「十大」,說明老百姓還是有眼光的。
姜明安:這個案件,可以讓我們以史為鑒,可以讓日本正視這個歷史。但是我們也需要思考一些法律問題,比如時效問題,我們是不是可以考慮對於這種大規模侵犯人權的行為不適用時效制度。
江平:從法律的角度探討這些案件,更有利於爭取日本人民與中國人民之間的理解。諸多法律上的問題應該進行更深入的討論,比如國家賠償與民間索賠的關系,比如時效問題等等。
莫紀宏:我曾經提議能否在中國法院起訴日本政府。可以考慮怎麼樣使我們在保護人權的過程中使我們國民基本人權得到更大范圍的保護,不僅得到我們國內法的保護也要得到國際法的保護,將國內與國際的保護機制結合起來。
三、馬德、韓桂芝、田鳳山連環腐敗案
簡要案情:2005年7月至12月,隨著三位曾在黑龍江省叱吒風雲的政治人物———黑龍江省綏化市原市委書記馬德、黑龍江省政協原主席韓桂芝、國土資源部原部長田鳳山相繼在京受審並被判刑,這一系列驚人的受賄賣官案件終於落下了帷幕。
公眾意見:網民的投票使得馬德、韓桂芝、田鳳山腐敗案入選「2005年十大影響性訴訟」,不僅僅因為該案被媒體稱作「建國以來最大的賣官案」,還在於它反映出我國政府的反腐決心與公眾對於腐敗的痛恨。
專家點評:
江平:這個案子有一個很大的特別,就是賣官,這點性質不同。我認為腐敗至少有三個方面的腐敗是最厲害的腐敗,可以威脅國家的命運前途:其一是賣官;其二是司法腐敗;其三是貪污救濟款、扶貧款。賣官可以列為最厲害最根本的腐敗,這樣的腐敗對一個國家來說是致命性的。
姜明安:這個案子確實令人深思,腐敗的事件沒有得到根本性的遏制,反腐要從制度上進行反思,我認為要遏制腐敗當前要做好四個方面的工作:第一,完善選任監督制度,可以考慮在縣鄉一級進行直選,讓老百姓直接監督腐敗;第二,健全責任體系,讓為政者真正負起責任來;第三,必須進行制度建設,要用制度反腐;第四,完善行政程序制度,用程序來防治腐敗。
甘功仁:為什麼他會賣官,還是因為他說了算,權力放在他的口袋裡面,我認為最大的腐敗是用人的腐敗。
四、顧雛軍案
簡要案情:2005年,顧雛軍這位頗有傳奇色彩的民營企業家在事業幾近巔峰時翻身落馬。海信出資9億元成功收購科龍電器。科龍電器從私有資本控股上市企業又重新轉變為國有控股上市企業。
公眾意見:顧案給企業界、學界乃至公眾帶來的震盪令人吃驚。早在2004年,因顧而起的「郎顧之爭」以及隨之而來的「郎張之爭」就引起了關於國有資產流失問題的廣泛討論。顧雛軍的落馬似乎印證了專家對於我國資本市場「先天不足,後天畸形」的判斷。而證監會監管漏洞、獨立董事形同虛設、經濟學界公信力等問題一度成為討論焦點。
專家點評:
江平:該案反映的最根本問題就是我們的公司法和證券法有漏洞。目前公司法和證券法中涉及「資本制度」和「公司治理」的諸多修訂,以及2005年最後一天頒布的《證監會凍結、查封實施辦法》等反映了我國對公司證券制度的逐步反思和完善。
姜明安:顧案凸顯經濟發展的理念問題———經濟發展是以人為本還是以經濟指標為准。企業家犯罪不完全是制度問題,而往往是理念問題。
莫紀宏:該案引發我們思考國有資產如何保護,如何管理。沒有健全的法制和程序,國有資產肯定會有流失的情況。對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最重要的是建立動態、嚴格、有程序性的監管制度。
五、黃靜疑案
簡要案情:兩年前,小學教師黃靜被人發現裸體死於其工作的小學宿舍內,是自然死亡還是被強奸死亡,鑒定結論成為關鍵的證據,然而,不同的鑒定機構對黃靜進行的5次屍檢,出具的6次死亡鑒定,卻每次都給出了完全不同的鑒定結論。黃靜之死成為一樁疑案。
公眾意見:也許我們可以樂觀地估計,隨著司法鑒定改革的推進,曾讓公眾對我國司法鑒定製度產生空前非議的黃靜案很快會水落石出。也許我們還樂觀不起來,因為現實在於,僅僅有較為完善的司法鑒定管理制度仍是遠遠不夠的。
專家點評:
姜明安:制度的設計和對制度的執行都要考慮,建立制度、制定製度的人要從有利於制度執行的角度想問題,司法鑒定的規則應該由人大機關來制定,這件案子也是給了我們一個教訓。
江平:這個案件就算人大常委會再制定一個統一辦法也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因為鑒定結論本身僅僅是證據的一種,並沒有什麼規定要求法官一定要採信某個鑒定結論,鑒定的採納應當由法官來確定,不能說鑒定結論不一樣法官就無法下判了。
甘功仁:我不贊成在全國建立統一的司法鑒定機構,即使建立統一的司法鑒定機構,在最終決定誰來負有鑒定責任時,是不是可以考慮建立一個復核性的司法鑒定機構。
六、杜寶良巨額罰單案
簡要案情:外地來京打工的杜寶良2005年5月23日收到一張10500元的罰單,同時交通違章記分210分。他被北京市西城區交管部門認定,交通違法105次。杜寶良隨後將交管部門告上法院。但隨後又撤回了訴訟。
公眾意見:「杜寶良案」的出現反映了政府行政執法部門執法理念中服務意識的不足以及程序意識的缺乏。本案發生的直接後果就是導致了北京市交管部門大整頓,使其堪稱「小人物產生大影響」的又一範例。就個案與法治的關系來說,「杜寶良案」的影響還沒有終結,它必將促使有關部門從立法上對這一制度漏洞進行彌補。
專家點評:
姜明安:在執法過程中,一定要看法律的目的、法律的原則和法律的精神。
莫紀宏:案件的關鍵不在於數額,而是105次罰款這一數字。如果交警執法在發現一個人違法時及時通知就不會出現這么多次數了。另一方面也有執法理念的問題,105次罰款是不是都要罰10500元,一張一張罰,實際上法律並沒有這樣規定。
何海波:現有電子眼執法的方式必須改變,解決的途徑是所有的電子眼要通過大眾化的方式公布出來,要堅決廢止用數碼相機偷偷執法的方式。另外,警察要改變工作作風,不能僅僅依靠執法設備,要及時發現違法問題,及時制止,電子警察是幫助執法的,是執法的手段,不能說電子設備是幫助不執法或者可以放任執法行為的,這是不行的。
七、奧拓車撞人案
簡要案情:2004年5月9日20時55分,在北京市菜戶營橋附近,曹志秀夫婦由北向南橫穿主路。劉寰駕駛奧拓車經過,將曹志秀撞死在綠化帶里。2005年12月5日,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作出了終審判決,判決劉寰承擔責任共計10.08萬元。
公眾意見:「撞了白撞」還是「撞了不白撞」?關乎有車一族與步行大眾沖突的立法,而引起持續不斷的關注。該案啟示我們———以立法對不同利益進行平衡協調也是一個法治系統工程。
專家點評:
江平:對這個案子的宣傳報道其實並不準確,「撞了白撞」還是「撞了不白撞」的提法,其實忘了兩個前提,第一受害人有沒有過錯,第二司機要不要賠,關鍵要看司機是否盡到了應有的注意責任。籠統說「撞了白撞」與否而沒有正確宣傳法律條款,如果司機確實沒有過錯,那也不是一定要賠,也不符合民法通則規定的公平原則。
姜明安:「撞了白撞」和「撞了不白撞」的說法是媒體為了吸引眼球,有一定的前提條件的。但是新聞仍然抓住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在解決法律交鋒中如何平衡當事人的利益,有一些人老說司機是強勢群體,老百姓是弱勢群體,其實強勢、弱勢是相對的。
莫紀宏:這其中實際上是有一個法律原則問題,解釋空間應當更大一些。現在按照舉證責任大小來定責任的承擔,在法律上沒有免除司機絕對責任的條款。如果司機和行為人都沒有違反交通規則,比如說司機為了躲避行人,採取了措施,結果導致司機和行為人都死了,難道讓司機家屬向行為人家屬賠錢嗎?
八、福建農民環境污染侵權案
簡要案情:福建屏南縣村民對屏南縣榕屏化工有限公司提起環境污染侵權訴訟,福建省寧德市中級人民法院作出一審判決:要求被告立即停止侵害並賠償原告損失。
公眾意見:當公害侵害大眾利益時,法律程序上應當有怎樣的回應才能滿足公眾維權需要?如何在利益多元化的社會中通過法制的進步求解協調、化解利益沖突的理性方式?在更深層面,該案引發人們對於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關系的反思。
專家點評:
江平:這個案子很具有典型意義,也極具現實意義。在環境受到損害的時候,運用司法程序啟動賠償制度,在現階段要廣泛推廣仍具有相當的難度。
姜明安:環境問題涉及到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問題。環境也是一種權利,美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有以環境權提起訴訟的。環境訴訟首先要建立公益訴訟制度。
莫紀宏:該案讓我們知道如何通過訴訟的方法進一步防止環境污染。該案重點在於侵權、集團訴訟問題。農民權益受到損害,可以通過集團訴訟對受害人進行統一賠償。該案還涉及公益訴訟問題,我們既要對受害者提供民事賠償,還要對環境污染問題進行治理,這兩者結合起來才能根本解決環境污染問題。
九、郝勁松因發票狀告鐵路局案
簡要案情:郝勁松因退火車票時,火車站開具的小票是鐵路系統自己印製的收據,不是正規發票,不能報銷而狀告鐵路局。
公眾意見:公益訴訟是正義之士超越一己之利為公益而尋求司法救濟,因其關乎公共利益、挑戰既得利益,從來都是公眾關注熱點。雖然我國目前尚未建立公益訴訟制度,但本案卻是一次有益的嘗試。
專家點評:
江平:郝勁松案主要體現了以私權的訴訟來維護公共利益。我們現在還沒有公共團體來行使公益訴訟的主體權利,民事訴訟法還只是修改,還只是建議,將來消協能不能代表消費者,婦聯能不能代表婦女等等這是另外的問題。實際上,以保護私權的方式提起公益訴訟,達到保護公共利益的目的,是一個很好的手段。
姜明安:公益訴訟的范圍有多大?如果公益訴訟無限制擴大,如果任何人都可以提起公益訴訟,那麼司法資源有限性就會受到挑戰。這需要思考。
甘功仁:該案很有代表性的,其所涉及的類似問題太多了。應該盡快建立公益訴訟制度。
十、通用大宇訴奇瑞公司案
簡要案情:通用大宇因QQ車缺乏獨立開發應有的原創性,且奇瑞並不具備其所自稱的「獨立開發」的時間和技術條件而起訴奇瑞公司。通用大宇和奇瑞公司知識產權糾紛,歷經三年時間,雙方於2005年11月中旬達成最終的和解協議。
公眾意見:通用大宇與奇瑞的糾紛,給我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在融入國際社會的過程中,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需定位於何處才能與我們的大國崛起戰略相匹配?
專家點評:
江平:該案引發的問題很重要,我們應該創立自己獨立的品牌和專有技術等。
莫紀宏:通過該案,應該說要搞民族工業就要有自己的知識產權,這樣我們的民族工業才會有很好的發展。
姜明安:該案反映出了有關知識產權、國家貿易政策制定以及如何遵守國家貿易准則,長期利益和短期利益如何結合等問題。
江平:中國的法治進程既要有自上而下的推動也要有自下而上的推動,而輿論是自下而上推動最有力的工具。同時,中國的法治進程不僅要有立法的完善,還要有司法實踐理念的更新。而立法的完善常常是由個案訴訟特別是影響性訴訟引發的。這些影響性訴訟會使我們發現立法中存在的缺陷和問題,並在解決這些缺陷和問題過程中,得以完善我們的法治。
姜明安:2005年中國十大影響性訴訟將在中國法治進程中產生影響,這個影響包括五個方面,一是它暴露和凸顯了我國現有法律制度的某些缺陷;二是它引導人們對我國法律制度如何完善進行思考;第三,它可以催生一些法律和法律制度的建立;第四,它可能確立一些影響我國法制化進程的原則;第五,它可能形成影響我們法律發展進程的法制理念。
莫紀宏:2005年的十大影響性訴訟案件代表的面比較廣,在全社會關注影響性訴訟過程中,我相信,我們的法律制度會得到不斷的完善和進步。
甘功仁:我覺得「2005年中國十大影響性訴訟」將對我們從紙上的法律變成活生生的法律發生重要的影響,希望每年都搞一次這樣有影響性的訴訟評選。
何海波:訴訟曾經被認為是在封閉的法庭之內解決公民的糾紛問題,現在在公民關注和互聯網誕生的時代,訴訟變成了一種公眾的論壇。影響性訴訟這個評選活動非常有意義,每個入選的案子都代表法治進程中的一個特殊的關懷,所有這些案子連在一起以後就成為濃墨重彩記錄中國法治進程的一部巨著。
謝謝閱讀!

熱點內容
每天學點勞動合同法 發布:2025-10-01 03:08:44 瀏覽:816
國際經濟法中東道國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10-01 03:07:20 瀏覽:996
法官明示 發布:2025-10-01 02:52:28 瀏覽:596
上海勞動法兒童節是否放假 發布:2025-10-01 02:47:27 瀏覽:547
刑事訴訟法的特有原則有 發布:2025-10-01 02:24:08 瀏覽:85
行政法可撤可變 發布:2025-10-01 02:19:46 瀏覽:897
公務員能領法律援助補貼 發布:2025-10-01 02:10:27 瀏覽:945
燙臀刑法 發布:2025-10-01 02:09:16 瀏覽:836
依法治國重要保障 發布:2025-10-01 02:05:57 瀏覽:692
河北省承德市勞動法 發布:2025-10-01 02:05:55 瀏覽: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