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法公開課
㈠ 最新電大國家開放大學《刑事訴訟法學》網路核心課形考網考試題及答案
大象找答案這個小程序上都能找到這些試題和答案,我覺得挺好的,幫你搜了一些,希望能夠幫到你~~~~
一、判斷題
1、民事訴訟是指民事爭議的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訴訟請求,人民法院在雙方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依法審理和裁判民事爭議的程序和制度。
2、廣義的民事訴訟是不包括執行程序的。
3、當原告向法院提起訴訟後,被告就有應訴的義務。
二、單選題
1、( )被認為是解決民事糾紛的最公正和最有效的手段。
A、民事訴訟 B、民事調解 C、民事執行 D、仲裁
三、多選題
1、民事訴訟主要的特徵有( )。
A、民事訴訟是一種當事人對立的結構 B、民事訴訟依靠國家強制力來解決民事糾紛
C、民事訴訟解決的爭議是有關民事權利、義務的爭議
D、民事訴訟是依照一定的法律規范,嚴格按照預定的程序和方式進行的
第二節民事訴訟與相鄰制度的關系
一、判斷題
1、人民調解形成的調解協議不具有強制力。
2、與民事訴訟相比,仲裁製度具有更大的選擇性。
二、單選題
1、在民事訴訟領域,( )被認為是「東方經驗」。
A、民事訴訟 B、人民協商 C、人民調解 D、民事仲裁
2、調解的雙方當事人,自調解協議生效之日起( )內,共同向調解組織所在地基層人民法院申請司法確認。
A、15 B、30 C、60 D、90
3、下列案件中,不適用民事訴訟法審理的有:
A、某甲失蹤3年,其妻到法院要求宣告某甲失蹤
B、某乙欠某丙3000元遲遲不還,某丙無奈之下到法院請求發出支付令
C、某丁不服稅務機關征稅稅額的決定向法院起訴
D、某戊與一家公司簽訂勞動合同,該公司以某戊工作能力欠缺為由未足額支付合同中規定的工資,某戊向勞動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現對仲裁裁決不服
三、多選題
1、民事訴訟與民商事仲裁都是解決民事糾紛的有效方式,但兩者在制度上有所區別。下列哪些選項是正確的?
A、民事訴訟可以解決各類民事糾紛,仲裁不適用與身份關系有關的民事糾紛
B、民事訴訟實行兩審終審,仲裁實行一裁終局
C、民事訴訟判決書需要審理案件的全體審判人員簽署,仲裁裁決則可由部分仲裁庭成員簽署
D、民事訴訟中財產保全由法院負責執行,而仲裁機構則不介入任何財產保全活動
㈡ 《刑事訴訟法》課程講什麼內容
《刑事訴訟法》來是國家制定自和認可的有關刑事訴訟程序的法律規范,是司法機關和刑事訴訟參與人進行刑事訴訟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它關繫到對犯罪的公正、文明懲治和公民合法權益的切實保護。在現代文明的法治國家,刑事訴訟法是非常重要的基本法律部門之一。《刑法學》刑事訴訟法學是以刑事訴訟法和刑事訴訟司法實踐為研究對象的一門科學,是現代法學體系中不可或缺的基礎性學科,是各類法學專業學生學習的必修課程。本課程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通過學習,要掌握刑事訴訟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全面和准確了解我國刑事訴訟法及其相關司法解釋的基本內容,初步學會偵查工作、起訴工作、辯護工作和審判工作所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為今後從事刑事司法工作奠定基礎。
㈢ 《刑事訴訟法(第二版)》這門課程第七章的知識點有哪些
《刑事訴訟法(第二版)》這門課程第七章的知識點包含章節導引、證據的概念與分類、證據的種類、證明、收集和運用證據的原則、證據的收集和審查判斷。
㈣ 刑事訴訟法結課論文8000字
這方面寫過,可以具體聯系,希望能幫助你。
㈤ 《刑事訴訟法》課程主講老師是誰
《刑事訴訟法》課程主講老師是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副內書記,容兼任北京地石律師事務所律師,新華通訊社法律顧問,北京市法學會訴訟法學研究會理事,沈陽市政法委執法監督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主講《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學》、《證據學》、《律師學》、《外國刑事訴訟法學》、《刑事訴訟法程序論》等課程。
㈥ 刑事訴訟法誰講的好
汪海燕是業內公認的最好的,但是她去年出國學習,沒有新的課程。今年不知道會沒回來,要是有她的最新的課件的話,挺不錯,值得一聽。
㈦ 刑事訴訟法碩士研究生學習課程有哪些
通常是法律學,人文關系學的學習,其中有些細節是選修內容,根據情況還有別的要學。應該是這樣。
㈧ 刑事訴訟法第十七章課後習題答案
第十七章 審判監督程序
1.特點:
a.是對已經生效的裁判的再審。b.提起審判監督程序的期限沒有規定,但要改無罪為有罪時,必須受刑法規定的追訴時效的限制。c.審判監督程序不適用上訴不加刑原則。
2.申訴:
(1)申訴的主體: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可以向法院或者檢察院提出申訴,但是不能停止判決、裁定的執行。(比較民訴和行政訴訟)
(2)申訴的條件:刑法204條
a.有新的證據證明原判決、裁定認定的事實確有錯誤的。b.據以定罪量刑的證據不確實、不充分或者證明案件事實的主要證據之間存在矛盾的。c.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d.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的時候,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e.嚴重違反法定程序,如違反關於公開審判的規定,迴避制度,審判組織組成不合法。
下列哪些情況可以導致審判監督程序的提起?
A.證明案件事實的主要證據之間存在矛盾 B.適用緩刑錯誤
C.違反迴避制度 D.審判人員在審判該案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的行為
答案:ABCD.本考審判監督程序提起的理由。
(3)申訴的提出:
a.向法院提出。可以向原審法院和直接向上級法院提出,但審查權在原審法院。(比較二審)申訴人對駁回申訴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級法院申訴。經兩級法院處理後又提出申訴的,如果沒有新的充分理由,法院可以不再受理。b.向檢察院提出。再由檢察院提出抗訴。
(4)申訴的法律效力
a.申訴人不是引起審判監督程序的主體,是否提起審判監督程序要由有決定權的機關經審查以後才能決定;
b.申訴不是毫無效力的,效力體現在根據刑訴法204條的規定,法院應當重新審判。以及法院必須在受理申請之後3個月作出決定,至遲不得超過6個月。
3.提起審判監督程序:
(1)提起審判監督程序的主體:(注意上級與上一級的區別)
a.各級法院院長和審判委員會(本院):各級法院院長對本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如果發現在認定事實上或者在適用法律上確有錯誤,必須提交審判委員會處理。b.最高法院和其他上級法院(提審或指令再審):最高法院對各級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上級法院對下級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如果發現確有錯誤,有權提審或者指令再審。c.最高檢察院和其他上級檢察院(抗訴):最高檢察院對各級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上級檢察院對下級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如果發現確有錯誤,有權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向同級法院提出抗訴(與二審中的抗訴相區別)。檢察院抗訴的案件,接受抗訴的法院應當組成合議庭重新審理,對於原判決事實不清楚或者證據不足的,可以指令下級法院再審。d.同級檢察院提出的抗訴:地方各級檢察院對同級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裁定,發現原判決、裁定確有錯誤的,應當提請上級(不是上一級)檢察院向其同級法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出抗訴。(注意再審抗訴程序是上、平、下)
(2)提起審判監督程序的條件:發現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在認定事實上或者在適用法律上確有錯誤。
4.重新審判的程序:
a.法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重新審判的案件,應當另行組成合議庭進行,原審審判人員應當迴避。b.如果原來是第一審案件,應當依照第一審程序進行審判,所作的判決、裁定,可以上訴、抗訴;如果原來是第二審案件,或者是上級法院提審的案件,應當依照第二審程序進行審判,所作的判決、裁定,是終審的判決、裁定。(注意上級法院提審一律按二審程序進行)
c.再審期間不停止原判決、裁定的執行。d.再審期間檢察院按同級派員出庭。e.全面審查原則。
5.重新審判的期限:
a.法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重新審判的案件,應當在作出提審、再審決定之日起3個月以內審結,需要延長期限的,不得超過6個月。例如:某人在原審中被判罪,現有無罪證據,問法院受理後正常的話最長多長時間才能得到無罪的裁定?一年,3個月做出是否提審再審的決定,再有3個月審結,加上延長則是一年。
b.接受抗訴的法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審判抗訴的案件,審理期限適用前款規定;對需要指令下級法院再審的,應當自接受抗訴之日起1個月以內作出決定,下級法院的審理期限適用前款規定。
6.重新審判後的處理:
a.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正確,量刑適當的,應當裁定駁回申訴或者抗訴,維持原判。b.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沒有錯誤,但適用法律有錯誤,或者量刑不當的,應當改判。按照第二審程序審理的案件,認為必須判處被告人死刑立即執行的,直接改判後,應當報請最高法院核准。c.應當對被告人實行數罪並罰的案件,原判決、裁定沒有分別定罪量刑的,應當撤銷原判決、裁定,重新定罪量刑,並決定執行的刑罰。d.按照第二審程序審理的案件,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不清或者證據不足的,可以在查清事實後改判,也可以裁定撤銷原判,發回原審法院重新審判。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經再審仍無法查清,證據不足,不能認定原審被告人有罪的,應當判決宣告被告人無罪。
㈨ 刑事訴訟法有什麼好的課題嗎
刑事訴訟中被告人弱勢的根源
我國刑事訴訟中被告人的地位處於弱勢的根源在於我國的刑事訴訟制度是在權力的驅動下運行的,公民權利在刑事訴訟中只是權力運行的客體,被告人在刑事訴訟中也只是司法的客體,他的地位是無法同作為司法權力的行使者的檢察官和法官平等的。我國的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都規定了當事人地位平等 ,而刑事訴訟法中沒有相關規定,實際上在刑事訴訟中只承認公民之間的平等,但作為國家代表的檢察官與被告人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從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可以看出,立法者是從國家機關的角度、從權力行使者的角度來制定規則的。在立法中賦予了國家機關充分的權力,而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及刑事案件的被害人著墨甚少,而且多是義務性的規定。更重要的是,對國家機關的權力缺乏有效的制約和制裁機制,而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權利規定較少或者即使有規定也缺乏有效的貫徹和保障機制。刑事訴訟程序的規定多是以便於行使權力(包括偵查、起訴、審判權)為目的制定的,以《刑事訴訟法》中對強制措施的規定為例,《刑事訴訟法》第五十二條規定「被羈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有權申請取保候審」、第七十二條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對於各自決定逮捕的人,公安機關對於經人民檢察院批准逮捕的人,都必須在逮捕後的二十四小時以內進行訊問。在發現不應當逮捕的時候,必須立即釋放,發給釋放證明」、第七十三條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如果發現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採取強制措施不當的,應當及時撤銷或者變更……」。這些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保障只是一種書面上的表示,在實踐中缺乏有效的操作機制,法院以及檢察院是否按照規定來做,主動權在於他們自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辯護人是不可能據以主張權利的。
我國的刑事訴訟立法更多地考慮了司法機關工作的便利性,相應的忽視了對權力行使對象的保護。雖然新刑事訴訟法較之以前強調了對公民權利的保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國家權力行使的任意性,但從實際效果上看,距我們要實現的目標還有很大差距。「從新刑事訴訟法實施近五年來看,新文本所增設的權利符號基本上淪落成了沒有具體指涉對象的自我指涉的符號,刑事司法實踐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由"慣習" 所驅使,它依然未擺脫打擊犯罪的工具面相:在偵查階段律師仍然很難介入訴訟;刑訊逼供、久押不決、超期羈押的情況仍然存在;庭審走過場的現象也未見有多大改觀;非常規化的"嚴打"活動仍在根據形勢的需要被反復發動;甚至像公開審判這樣的現代司法原則,本來是用來監督權力的正當行使,也被置換為用來展示犯罪、威懾犯罪……」 。仍以對強制措施的規定為例,對司法機關行使權力的限制性規定、採取強制措施的標准基本上是由司法機關自己掌握的,缺乏明確的客觀性標准,並且對錯誤採取強制措施的制裁沒有明確規定。
對刑事訴訟的被告人歧視以及對犯罪實施懲罰是對保護人權目的的逾越,是走到真理另一面的謬誤。國家權力在公民權利面前可以為所欲為,國家權力的行使者在公民面前高高在上,是中國的司法制度在立場上的錯誤,它違背了人民主權的原則,違背了國家權力為公民權利服務的社會主義性質。從維護公民權利出發,在刑事訴訟中國家權力不能任意侵犯被告人的合法權利,不能為了司法權行使的便利對被告人、犯罪嫌疑人濫施刑罰。在刑事訴訟中對強制措施的運用只能以必要性為原則,可以不施行就不應施行,可以用監視居住就不應適用羈押。事實上,絕大多數案件都沒有必要採取羈押措施,而我國在羈押中存在的限制被羈押者與其親屬、律師會面的措施更沒有存在的必要,是對公民權利的粗暴踐踏。人民民主要求所有公民在政治權利上的平等,要求任何人不能擁有剝奪、限制他人權利的權力,而只有出於前述目的才可以對具有侵害性的社會成員施以必要的限制措施。但這一限制決不能成為實施懲罰性措施的理由。刑法和刑事訴訟法的目的只能是保護人權,而不能是懲罰犯罪。超過必要限度的強制措施是國家權力對公民權利的侵犯,是國家對公民實施的犯罪。
作為法治高度發達的美國,其司法制度可以給我們提供很好的借鑒。美國司法中正當程序的原則 都可以視為是為保障被告人和犯罪嫌疑人的權利而設置的,可以看出美國的司法制度對保障被告人和犯罪嫌疑人權利的重視。正當程序並不只是為了保護被告人和犯罪嫌疑人的利益,為什麼美國要把正當程序的七個原則都放在保護被告人和犯罪嫌疑人的權利上面?這是因為雖然正當程序要同時做到保障被告人和犯罪嫌疑人的利益和社會其他成員的利益,但在刑事訴訟中,被告人和犯罪嫌疑人的利益是非常容易受到侵害的,一般情況下,能做到保障被告人和犯罪嫌疑人的利益,也就達到了正當程序的要求。再看看美國憲法,在如此精簡的內容之中居然有多條是為保障被告人的利益而制定的,用如此大的篇幅足可體現美國人對維護被告人權利的重視。另一方面,再看看美國憲法中對國家權力的規定,字里行間充滿著對權力的限制,表現出立法者對人民可能重新被權力奴役的擔心。從立場上看,這樣的立法是從保護公民權利出發的,立法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保護民眾的權利。這篇憲法真正體現了美國普通民眾的意願,代表了絕大多數公民的利益,也真正起到了維護民主,限制國家權力在民眾的意志下運轉的作用,因此在它制定二百多年後,一直保持著美國的最高權威,沒有發生重大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