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勞動法司法解釋
按照新勞動合同法規定:
勞動合同期滿前一個月單位通知勞動者,不再用工的,應該支付勞動內者每一年補償一容個月工資,六個月以下的是半個月工資,但是勞動法是從08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所有隻能08年開始算起
第四十七條 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准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
勞動者月工資高於用人單位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標准按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數額支付,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年限最高不超過十二年。
本條所稱月工資是指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十二個月的平均工資。
❷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法案件適用的司法解釋四第十一條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四)
第十一條回 變更勞動合同未答採用書面形式,但已經實際履行了口頭變更的勞動合同超過一個月,且變更後的勞動合同內容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國家政策以及公序良俗,當事人以未採用書面形式為由主張勞動合同變更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❸ 勞動法的司法解釋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司法解釋相關文件
勞動部《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
(勞部發〔1995〕309號)1995年8月4日
勞動部《違反和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辦法》
(勞部發〔1994〕481號)(1994年12月3日)
勞動部《違反〈勞動法〉有關勞動合同規定的賠償辦法》
(勞部發〔1995〕223號)(1995年5月10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2001年3月22日通過2001年4月30日起施行法釋〔2001〕14號)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
(法釋〔2006〕6號)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審理事業單位人事爭議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
(2003年6月17日通過2003年9月5日起施行法釋〔2003〕13號)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於確立勞動關系有關事項的通知》
勞社部發〔2005〕12號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三)》
(2010年7月12日通過,2010年9月14日起施行 法釋〔2010〕12號)
《非法用工單位傷亡人員一次性賠償辦法》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令第9號) 2010年12月31日通過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❹ 勞動法解釋
1、仲裁不等於法院,仲裁屬於社會監管部門,通常由勞動監察大隊負責。而訴訟是人民法院的職能。二者不是一個機構。
附:勞動監察大隊工作職責:宣傳勞動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並督促用人單位貫徹執行;對全區的用人單位執行勞動法律、法規、規章的情況進行監督檢查,依法糾正和查處違反勞動法律、法規、規章的行為;受理對用人單位違反勞動法律、法規、規章行為的申訴、舉報案件;承辦區政府和市勞動監察大隊交辦的勞動監察案件;審查勞動監察人員資格,組織勞動監察人員業務培訓;指導、協調全區勞動保障所的勞動監察工作;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職責。
因此,對仲裁有所不服的,可以到當地法院進行訴訟。
2、社會保險屬於福利,而且是國家的福利,但是畢竟社會保險由企業繳納很大部分,因此,社會保險確實屬於勞動報酬。但是勞動合同的範本上會提及社會保險的繳納情況,沒有提及的合同,通常是非法或者無效的。 社會保險的仲裁的時效通常是,勞動合同到期、終止、解除後的兩年內有效。因為企業需要在勞動合同到期、終止、解除後將勞動合同至少保留兩年。
3、仲裁部門的調節結果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不接受的話,當然可以到法院提起訴訟,即使暫時接受了,在認為十分不合理的情況下,也可以再次提出申請或者提起訴訟。(對宣判結果不滿意的,才能到上級法院上訴)。因此,仲裁部門的調解,基本等同於「庭外調解」。15日相當於一個訴訟時效,也就是說在15天內如果沒有提出疑義,等同於認可了仲裁裁決,仲裁部門可以實施相關的處罰,或者強制執行。而15日內提出訴訟請求了,仲裁部門不會實施相應的處罰,而等到法院宣判後,才執行法院的判決。
最後,請仔細看第50條第一句話,「當事人對本法第四十七條規定以外的其他勞動爭議案件的仲裁裁決不服的,」是 第47條規定之外的!!也就是對47條的格外的補充。
另外,本人只是一名人力資源工作者,並非專業的法律人士,因此,對人民法院的審判流程不是特別了解,所以如果對法院部分的執行流程有什麼疏漏或者解釋不周之處,還望諒解;勿怪為謝!
❺ 勞動合同法司法解釋
最高法院關於勞動合同法現在一共有四個司法解釋,分別如下:
1、最高人內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容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2001年3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165次會議通過法釋〔2001〕14號)
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
(法釋〔2006〕6號)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已於2006年7月10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393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06年10月1日起施行。二OO六年八月十四日
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三)
(2010年7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489次會議通過)
4、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四)
❻ 法律求解: 新勞動法關於違約金的司法解釋
如果不屬於以上兩種情況,協議書里有規定你賠償單位違約金的條款是無效的,你毀約是不要支付違約金的。不需要。
❼ 新勞動合同法第八十五條司法解釋
關於第八十五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釋義》指出:關於「逾期不專支付的,責令用人單屬位按應付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標准向勞動者加付賠償金」的規定,從性質上說屬於一種類似加處罰款的執行罰措施,對於用人單位逾期不向勞動者支付應當支付的費用的,通過加收一定數額賠償金的手段,促使用人單位履行支付義務,以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責令用人單位加付賠償金的前提,是用人單位沒有按照勞動行政部門規定的履行期限履行其向勞動者支付相關費用的法定義務。
從《勞動合同法》第八十五條的字面意思就可以清楚地看出,該條款主要解決的是用人單位未及時足額支付勞動者勞動報酬、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支付勞動者工資、不支付加班費以及解除、終止勞動合同未支付經濟補償的問題,這就涉及到勞動報酬(工資、加班費、假日報酬和有酬缺勤報酬)和離職金(經濟補償金)的問題。大多數勞動者在用人單位對其實行《勞動合同法》第八十五條列舉的任意一種侵權行為時,首先想到的是到勞動行政部門投訴。
❽ 如何理解勞動法司法解釋三
已經依法享受養老保險待遇或領取退休金的人員不屬於勞動法規定的勞動者的范圍,所以這類人員與用人單位之間不構成勞動關系,只能按勞務關系處理。
❾ 新勞動法司法解釋
1、當然可以要求用工單位為你繳納養老保險金。
2、法律依據是2008年1月1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