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是民法的法律淵源嗎
Ⅰ 行政法的淵源有哪些,修改後的婚姻法屬於行政法法律的淵源嗎
Ⅱ 行政法的淵源有哪些
行政法的淵源很多,我們可以將其分為一般淵源與特殊淵源兩大類。行政法的一版般淵源,是 指國家權力機關權或行政機關各自製定的規范性文件;行政法的特殊淵源,則是指有關行政法 規范和原則的法律解釋,及國家權力機關、行政機關與其他國家機關或社會組織共同制定的 規范性文件。行政法的這兩種淵源有一定區別,前者是主流,後者則是輔助性的。
我國行政法的一般淵源,按照制定主體、效力層次、制定程序的差別,可分為下述幾種形式 :
1
Ⅲ 民法與行政法的區別
民法與行政法的區別:
1、含義不同:行政法是關於國家與國家權力專的法律,民法是屬關於市場和人的法律.
2、理念不同:民法是從市民社會中自然形成的,其理念是自由主義,其文化基礎是自由主義文化。行政法的理念是國家主義,其文化基礎是國家統治的理論。自由與統治永遠是一對矛盾。民法的價值理念之一是對抗國家力量的侵犯;行政法的價值目標之一是防止國家權力的膨脹並維護私權的合理存在。
3、功能不同:民法的功能是保護私權並對抗公權。行政法的功能是規范與限制行政權的擴張。然而,民法以人本主義為出發點張揚私權,但它又容易導致私權的泛濫。行政法是以國家本位主義為基礎,它可以保護私權行使,但是它的某些行政偏好又可能助長不適當的行政擴權。個人本位與國家本位都是社會利益兩種極端的表現,在許多情況下,很難達致對立的統一。
4、主體不同: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而行政法則是指由最高國家行政機關_國務院依法制定,修改的,有關行政管理和管理行政事項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Ⅳ 為什麼行政法不是我國法律淵源
2.我國法律淵源的種類
⑴ 憲法 憲法是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規范性文件,是我國的根本大法。它所規定的基本原則是我國立法工作的依據。
⑵ 法律 法律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它的常務委員會依照一定的立法程序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它所規定的通常是社會主義社會關系中某些基本的和主要的方面,它的法律效力僅次於憲法,是制定法規和規章的依據。
⑶ 行政法規 行政法規是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它的法律效力僅次於法律。行政法規的名稱為條例、規定和辦法。對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做出比較全面、系統的規定,稱「條例」;對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做出部分的規定,稱「規定」;對某一項行政工作做出比較具體的規定,稱「辦法」。
⑷ 行政規章 行政規章是指國務院各部、局、委員會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內發布的規范性文件。它的法律效力僅次於行政法規。
⑸ 地方性法規 地方性法規是指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規范性文件。這種法規只在本轄區內有效,且不得與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等相抵觸,並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 本題目是將好幾個概念摻和在一起進行考核. 首先是作為法律源源的判例法和制定法.在我國是以制定法作為主要的法律淵源的.其次是部門法和法的形式.行政法和民法\刑法同屬於具體的部門法,而上邊提到的行政規章才是法律的表現形式.
Ⅳ 簡述民法的淵源
法的淵源,是指法的表現形式。民法的淵源有兩種體制,一元體制和多元體制。前者僅承認制定法為民法的唯一淵源。後者在確認制定法為民法的直接淵源的同時,也承認習慣和法理為間接淵源。
我國《民法通則》既未規定製定法為民法的唯一淵源,也未將習慣與法理采為民法的間接淵源。但是習慣和法理對民事審判實踐發揮著重要作用,實際上成了補充我國成文民法之漏洞的淵源。
一、民法的直接淵源——制定法
制定法是指享有立法權的國家機關依法定程序制定的、以法律條文形式加以編篡的成文性法律規范。
1、法律
法律是指國家立法機關制定的以法命名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立法文件。包含有民法規范的法律主要有以下幾種:
(1)憲法
憲法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根本大法。其中關於各種基本社會制度、公民的基本權利義務等的規定,是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民法規范。
(2)民事基本法
在大陸法系國家,民法規范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民法典。我國現在還沒有制定民法典,發揮民事基本法作用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3)民事單行法
民事單行法,是針對某特定類型的民事關系的法律調整而特別制定的法律。目前,我國形成了一個由《民法通則》統率各單行民事法律的體系。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等。
(4)綜合性單行法
綜合性單行法,是針對特定權利主體、權利客體或特殊問題而制定的既有民法規范又有行政法規范甚至刑法規范的法律,如《森林法》、《草原法》、《土地管理法》、《產品質量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
2、准法律
准法律是指由國家行政機關、司法機關及國家地方機關制定的,以條例、辦法、細則等名目出現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范性文件。主要有:
(1)國務院及其各部委制定的法規、規章
(2)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導性文件
(3)地方性法規
二、民法的間接淵源:習慣與法理
1、習慣
習慣是民法的最初形式。習慣是是對制定法的補充和完善,因而是制定法進步的動力。
我國司法實踐有採納習慣作為制定法之補充的做法。但是,在當代中國語境下,「民間習慣」代表與現代化理念格格不入的觀念。蘇力教授認為:「制定法是輕視習慣的,且民商法更極少強調要遵從習慣」。
法規鏈接:《民法通則》第6條:民事活動必須遵守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應當遵守國家政策。
以案說法:
1、從「禁放令」到「限放令」;
2、訂婚對雙方是否具有約束力;
2、法理
法理的存在形式有兩種,一是學者的學說,二是法官的判例。在我國,專家學者的學說直接地影響著法院的審判活動。至於判例,最高審判機關所公布、出版的典型案例也直接地影響著各級地方法院對有關案件的處理。
Ⅵ 行政法規是行政法的淵源之一對嗎
是的。
行政法規是國務院為領導和管理國家各項行政工作,根據憲法和法律,並且按照《行政法規制內定程序暫行條例》的規定而制定的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類法規的總稱。
在我國的法律規范體系中,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法律的效力僅次於憲法,高於行政法規和規章。行容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地方性法規的效力高於本級和下級地方政府規章。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的效力高於本行政區域內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許可權范圍內施行。
Ⅶ 民法和行政法有什麼區別
簡單的說,就是:
民法是處理,「民與民」之間的關系。
行政法是處理,「民與官,或者官與官」之間的關系。
Ⅷ 民法的淵源有哪些我國民法的淵源有哪些
我國民法抄淵源有以下幾種:
1、憲法中的民法規范: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民事法律的立法依據。
2、民法通則、民法總則以及民事單行法:民法通則規定了民事生活的共通原則和制度。
3、國務院制定發布的民事法規:國務院制定的民事法律規范,也是民法的重要淵源,但其不得與憲法和法律相抵觸。
4、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中,有些屬於民事規范。
5、規章:根據立法法的規定,規章有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規章中有些是民事規范,規章也是民法的主要淵源。
6、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解釋規范性文件:最高人民法院對於民事法律的系統性解釋文件和對法律適用的說明,對法院審判有約束力,故也有法律規范的性質。
7、國際條約中的民法規范:我國政府簽署並經人大批準的國際公約或雙邊協定,具有與國內法等同的法律效力,也是法律重要的淵源之一。
拓展資料:
民法的淵源,又稱民法的法源,是指民事法律規范的來源或表現形式。我國民法的淵源主要是指國家有關機關在其職權范圍內制定的有關民事的規范性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