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政法律關系的自然性
Ⅰ 哪些要素構成教育法律關系
教育法律關系的構成要素有:主體、客體和內容。
一、教育法律關系的主體
教育法律關系的主體是指教育法律關系的參加者,亦稱作權利主體或權利義務主體,包括教育法律關系中權利的享受者和義務的承擔者,享有權利的一方稱為權利人,承擔義務的一方稱為義務人。任何一種法律關系,沒有享有一定的權利和承擔一定的義務的主體參加,都是不可能成立的。
教育法律關系主體具有多樣性的特點,並不只是教育行政機關、學校及其他教育、教育者、學生及其他受教育者才會成為教育法律關系的參加者,其他一些個人和組織也可以成為教育法律關系的參加者。教育活動包括興辦教育、管理教育、實施教育、接受教育、參與和支持幫助教育等諸多方面。這些活動涉及到教育行政機關、其他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包括、事業單位、農村集體組織)、學校、社會團體和幾乎每個家庭和公民。這些公民、法人、組織在教育活動中享有廣泛的權利和承擔著多方面的義務,從而使教育法的主體呈現多元性。我國教育法律關系的主體可分為三類:
(一)自然人,即個人主體
公民是自然人中最基本的、數量上占絕對優勢的主體。教師、學生、學生家長、其他公民等皆可在教育法律關系中成為個人主體。
(二)集體主體
集體主體包括兩類,一類是國家機關,包括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等,它們在職權范圍內活動,能夠成為憲法關系、行政法關系、訴訟法關系等多種法律關系的主體;另一類是社會組織,如學校、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等等。
(三)國家
國家作為一個整體,是某些重要法律關系的參加者,既可以作為國家所有權關系、刑法關系的主體,又可以成為國際法關系的主體。
二、教育法律關系的客體
法律關系客體又稱權利客體,是法律關系主體的權利與義務所指向的對象(標的)。沒有客體,權利和義務就失去目標。但並不是一切獨立於主體而存在的客觀對象皆能成為客體,只有那些能夠滿足主體利益的並得到國家法律確認和保護的客觀對象(如物、行為)才能成為法律關系的客體,成為主體的權利與義務所指向的對象。有些行為如買賣假幣行為中買方與賣方也發生一定的關系,但這種關系不為法律確認和保護故不構成法律關系,買賣假幣的行為、假幣等也不能構成法律關系的客體。
教育法律關系的客體一般包括物質財富、非物質財富、行為三個大的方面。教育領域中存在的法律糾紛,往往都是因之而引起的。
(一)物質財富
物質財富簡稱物,它既可以表現為自然物,如森林、土地、自然資源等,也可以表現為人的勞動創造物,如建築、機器、各種產品等;既可以是國家和集體的財產,也可以是公民個人的財產。物一般可分為動產與不動產兩類:(1)不動產。包括土地、房屋和其他建築設施,如學校的場地,辦公、教學、實驗用房及其必要的附屬建築物。(2)動產。包括資金和教學儀器設備等。教育資金包括國家教育財政撥款、社會捐資等,其表現形式為貨幣以及其他各種有價證券,如支票、匯票、存摺、債券等。
(二)非物質財富
非物質財富包括創作活動的產品和其他與人身相聯系的非財產性的財富。前者也被稱作智力成果,在教育領域中主要指包括各種教材、著作在內的成果,各種有獨創性的教案、教法、教具、課件、專利、發明等。其他與人身相聯系的非物質財富包括公民(如教師、學生和其他個人主體)或組織(如教育行政機關、學校和其他組織)的姓名或名稱,公民的肖像、名譽、身體健康、生命等。
(三)行為
行為是指教育法律關系主體實現權利義務的作為與不作為。一定的行為可以滿足權利人的利益和需要,可以成為教育法律關系的客體。在教育領域中,教育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學校的管理行為和教育教學行為都是教育法律關系賴以存在的最基本的行為。學校、教師、學生的物質財富、非物質財富以及這些主體依法進行的教育行為和教育活動都受法律的承認和保護,都是教育法律關系的重要客體。
三、教育法律關系的內容
權利與義務構成法律關系的內容,法律的實質是要確定法律關系參加者的權利和義務。權利和義務是法律關系的核心,沒有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無所謂法律關系。
法律上的權利,是指法律關系主體依法享有的某種利益或資格,表現為權利人可以作出一定的作為或不作為,並能要求義務人實施一定的作為或不作為。一切法定的權利,國家都以其強制力給予保障,當法定的權利受到侵害時,權利人有權向有關國家機關請求法律保護。
法律上的義務,是指法律關系主體依法承擔的責任。表現為義務的承擔者(即義務人)必須依法實施一定的作為或不作為。一切法定的義務,不論是積極義務(作為),還是消極義務(不作為),國家都以其強制力強制義務人履行,當義務的承擔者拒絕履行其應盡的義務時,國家的機關或其他有關機關有權採取措施強制其履行,甚至要求義務的承擔者負相應的行政、民事或刑事法律責任。
權利與義務是不可分的,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在任何一種法律關系中,權利人享受權利依賴於義務人承擔義務,否則權利人的權利就會受到侵害。權利與義務表現的是同一行為,對一方當事人來講是權利,對另一方來講就是義務,權利和義務所指向的對象(即法律關系的客體)也是同一的,比如在債權債務法律關系中,權利和義務指向的都是同一個客體。權利與義務的統一性還表現在不能一方只享受權利不承擔義務,另一方只承擔義務不享受權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律原則要求任何一個法律關系主體在享受權利的同時也必須承擔相應的義務。另外,權利與義務的統一性還表現在,在有些法律關系中尤其是在行政法律關系中,權利與義務具有交叉性,如學校校長依法管理學校,這既是校長的法定權利也是校長的法定義務。再如適齡兒童接受九年制義務教育,既是其權利,又是其義務。
Ⅱ 什麼是教育法律關系以及構成要素
任何一種教育法律關系都由主體、內容和客體三個要素組成。
1、教育法律關系的主體
教育法律關系的主體是指教育法律關系的參加者或當事人,是在教育法律關系中享受權利、承擔義務的人。享有權利的一方稱為權利人,承擔義務的一方稱為義務人。任何一種教育法律關系,沒有享有一定的權利和承擔一定義務的主體參加,都是不可能成立的,而且一個教育法律關系至少有兩個主體。
2、教育法律關系的內容
教育法律關系的內容是指教育法律關系主體在依法成立的教育法律關系中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它由教育法律規范所確認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是教育法律關系的重要構成要素之一。權利和義務是教育法律關系的核心,沒有權利和義務為內容,就無所謂教育法律關系。
3、教育法律關系的客體
法律關系客體又稱權利客體,是法律關系主體的權利與義務所指向的對象(標的)。沒有客體,權利和義務就失去目標。
(2)教育行政法律關系的自然性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所調整的教育法律關系主要可分 4 類。
(1)教育行政法律關系。其特點是雙方當事人之間存在行政上的隸屬關系,其內容由行政機關單方面決定,行政管理相對人應予服從。
(2)教育經濟法律關系。主要涉及國家對教育的財政撥款、國家徵收教育費附加、國家對學校興辦產業及進行基本建設等採取優惠政策等。
(3)教育民事法律關系。其特徵是雙方當事人地位平等,基於當事人的自願而發生,並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等價有償,如學校與教師簽訂聘任合同、學校之間聯合辦學等。
(4)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特殊法律關系。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育者與教育對象之間既非雙方權利義務平等的民事關系,又非上下級之間的行政關系,而是一種「傳道授業」、教學相長的特殊關系。從教育的公共性和教育者職業的准公務性意義上說,有人認為這種法律關系是准行政法律關系。
參考資料:網路-教育法律關系
Ⅲ 學前教育機構與教育行政機關的法律關系有四個方面的體現其中什麼是法定性
學前教育機構與教育行政機關的法律關系有四個方面的體現,其中「行政法回律關系中的幼答兒園與政府的權利義務都是由教育法律法規預先規定的,雙方當事人沒有自由選擇的餘地。」這一條體現了兩者關系的法定性。
幼兒園與教育行政機關的法律關系特徵:
1、幼兒園與教育行政機關或政府之間存在著行政上的管轄關系,並且至少一方主體是國家行政機關或其授權單位。
2、在行政法律關系中幼兒園與教育行政機關的法律地位是不平等的。
3、行政法律關系必須是在教育行政機關使行政職權過程中才能發生。
4、行政法律關系中的幼兒園與政府的權利義務都是由教育法律法規預先規定的,雙方當事人沒有自由選擇的餘地。
Ⅳ 教育行政行為要具備法律效力,必須具備哪四個因素呢
1、主體合法
所謂主體合法是指作出行政行為的組織必須具有行政主體資格,能以自己的名義作出行政行為,並能獨立承擔法律責任。
2、內容合法
A、行為有確鑿的證據證明,有充分的事實根據。
B、行為有明確的依據,正確適用了法律、法規、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
C、行為必須公正、合理,符合立法目的和立法精神。
3、程序合法
程序是實施行政行為所經過的步驟、時限方式等。任何行政行為均須通過一定的程序表現出來,沒有脫離程序的行政行為。
4、職權合法
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主體必須享有法律法規規定的職權,行政行為必須在法定的許可權范圍內實施。行政機關的職權是法律明文規定的,不得自我授權,更不得越權行為。行政機關的立法權不僅要受到授權、職許可權制,而且要受到法律保留、法律優先原則的限制。同時,行政主體不得濫用職權。
(4)教育行政法律關系的自然性擴展閱讀
教育行政行為的意義
1、對於教育行政相對方來說,一個出自教育行政機關的行為,如果是教育行政行為,就含有約束其行動、需要遵守與執行的意義,教育行政相對一方就要接受教育行政行為為其設定的作為或不作為義務的約束,滿足實現該教育行政行為所要求的狀態,這是教育行政行為具有法律效力的結果。
2、對於上級行政機關而言,出自教育行政機關的行為,如果是教育行政行為,就可以在教育行政復議中對其進行合法性與合理性的審查,對該教育行政機關進行合法性監督,同時,對教育行政相對方受侵犯的權益給予補救。
3、對於人民法院來說,一個出自教育行政機關的行為,如果是教育行政行為,人民法院就可以在行政訴訟中對其進行審查。法院在立案受理時首先要確定爭議的對象是否是教育行政行為,只有教育行政行為才能進入教育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才能成為人民法院審查的對象。
4、對於教育行政機關來說,教育行政行為是教育行政機關從事管理的重要手段,必須符合相應的法律規則。教育行政行為要受法律的制約,不能超越法律的界限。判定教育行政機關的行為屬於何種行為,直接關繫到應遵循何種規則,因為教育行政行為有其特有的法律規則。
Ⅳ 教育法律關系由教育法律關系的哪些要素構成
任何一種教育法律關系都由主體、內容和客體三個要素組成。
1. 教育法律關系的主體
教育法律關系的主體是指教育法律關系的參加者或當事人,是在教育法律關系中享受權利、承擔義務的人。享有權利的一方稱為權利人,承擔義務的一方稱為義務人。任何一種教育法律關系,沒有享有一定的權利和承擔一定義務的主體參加,都是不可能成立的,而且一個教育法律關系至少有兩個主體。
教育法律關系主體具有多樣性的特點。所有參與教育活動、並按照教育法律規范的規定享有權利、承擔義務的公民、組織都是教育法律關系的主體,從而使教育法律關系的主體呈現多元化。
上述教育法律關系的主體可分為三類:(1)自然人,即個人主體。公民是自然人中最基本、數量上占絕對優勢的主體。如教師、學生、學生家長、其他公民等。(2)集體主體,包括兩類,一類是國家機關,包括權利機關、行政機關、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等,他們在職權范圍內的活動,能夠成為憲法關系、行政法關系、訴訟法關系等多種法律關系的主體;另一類是社會組織,如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等。(3)國家。國家作為一個整體,是某些重要的教育法律關系參加者,既可以作為國家所有權關系、刑法關系的主體,又可以成為國際法關系的主體。
2. 教育法律關系的內容
教育法律關系的內容是指教育法律關系主體在依法成立的教育法律關系中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它由教育法律規范所確認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是教育法律關系的重要構成要素之一。權利和義務是教育法律關系的核心,沒有權利和義務為內容,就無所謂教育法律關系。
(1)法律上的權利,是指法律關系主體依法享有的某種利益或資格,表現為權利人可以作出一定的作為或不作為,並能要求義務人實施一定的作為或不作為。它允許人們根據自己的意願選擇作為或不作為某種行為。一切法定的權利,國家都以強制力給予保障,當法定的權利受到侵害時,權利人有權向有關國家機關請求法律保護。由此可見,法律關系主體可以放棄權利,但其法定權利任何人非依法不能剝奪或免除。如受教育權,當某個學生高考通過了某高校的錄取分數線時,他有權選擇到這所高校學習,如果他對這所高校不滿意,他也有權選擇放棄到這所學校就讀。但如果他選擇到這所學校就讀,只要他符合該校的招生條件,該校如果沒有法律認定的理由便不能拒絕錄取他。
(2)法律上的義務,是指法律關系主體依法承擔的責任。表現為義務的承擔者(即義務人)必須依法實施一定的作為或不作為。一切法定的義務,不論是積極義務(作為),還是消極義務(不作為),國家都以其強制力強制義務人履行,當義務的承擔者拒絕履行其應盡的義務時,國家的司法機關或其他有關機關有權採取措施強制其履行,甚至要求義務的承擔者承擔相應的行政、民事或刑事法律責任。
權利與義務是不可分的,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在任何一種法律關系中,權利人享受權利依賴於義務人承擔義務,否則權利人的權利就會受到侵害。權利與義務表現的是同一行為,對一方當事人來講是權利,對另一方來講就是義務。權利和義務所指向的對象(即法律關系的客體)也是同一的,比如在債權債務法律關系中,權利和義務指向的都是同一個客體。權利與義務的統一性還表現在不能一方只享受權利不承擔義務,另一方只承擔義務不享受權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律原則要求任何一個法律關系主體在享受權利的同時也必須承擔相應的義務。另外,權利與義務的統一性還表現在,在有些法律關系中尤其是在行政法律關系中,權利與義務具有交叉性,如學校校長依法管理學校,這既是校長的法定權利也是校長的法定義務。再如適齡兒童接受九年義務教育,既是其權利,又是其義務。
3. 教育法律關系的客體
法律關系客體又稱權利客體,是法律關系主體的權利與義務所指向的對象(標的)。沒有客體,權利和義務就失去目標。但並不是一切獨立於主體而存在的客觀對象皆能成為客體,只有那些能夠滿足主體利益的並得到國家法律確認和保護的客觀對象(如物、行為)才能成為法律關系的客體,成為主體的權利與義務所指向的對象。有些行為如買賣假幣行為中買方與賣方也發生一定的關系,但這種關系不為法律確認和保護,故不構成法律關系,買賣假幣的行為、假幣等也不能構成法律關系的客體。
教育法律關系的客體一般包括物質財富、非物質財富、行為三個大的方面。教育領域中存在的法律糾紛,往往都是因之而引起的。
(1)物質財富。簡稱物,它既可以表現為自然物,如森林、土地、自然資源等,也可以表現為人的勞動創造物,如建築、機器、各種產品等;既可以是國家和集體的財產,也可以是公民個人的財產。物一般可分為動產與不動產兩類:不動產,包括土地、房屋和其他建築設施,如學校的場地、辦公、教學、實驗用房及其必要的附屬建築物;動產,包括資金和教學儀器設備等。教育資金包括國家教育財政撥款、社會捐資等,其表現形式為貨幣以及其他各種有價證券,如支票、匯票、存摺、債券等。
(2)非物質財富。包括創作活動的產品和其他與人身相聯系的非財產性的財富。前者也被稱作智力成果,在教育領域中主要指包括各種教材、著作在內的成果。其他與人身相聯系的非物質財富包括公民(如教師、學生和其他個人主體)或組織(如教育行政機關、學校和其他組織)的姓名或名稱,公民的肖像、名譽、身體健康、生命等。
(3)行為。行為是指教育法律關系主體實現權利義務的作為與不作為。一定的行為可以滿足權利人的利益和需要,可以成為教育法律關系的客體。在教育領域中,教育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學校的管理行為和教育教學行為都是教育法律關系賴以存在的最基本的行為。
學校、教師、學生的物質財富、非物質財富以及這些主體依法進行的教育行為和教育活動都受法律的承認和保護,都是教育法律關系的重要客體。
Ⅵ 教育法律關系就其性質而言可分為兩類 (多選)請幫忙分析
1、題目
教育法律關系就其性質而言可分為兩類:
A教育行政法律關系
B刑事法律關系
C教育民法法律關系
D經濟法律關系
E一般民事法律關系
2、答案
AC
2、解析
教育法是調整教育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就其性質而言,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縱向性的法律關系,一般稱教育行政法律關系;另一類是橫向性的法律關系,一般稱教育民事法律關系。
⑴教育行政法律關系是國家行政機關在教育行政過程中發生的關系。反映的是國家與相對人的縱向關系,其實質是國家如何領導、組織和管理教育活動。這一關系中,國家教育行政機關是最主要的當事人,與國家教育行政機關相對的另一類當事人則主要是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教育職員、學生及其家長、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公民個人等;這一關系中,國家教育行政機關與其相對人的法律地位是不平等的。國家行政機關處於管理的、領導的和主動的法律地位,而其管理的相對人處於被管理的、被領導的和被動的法律地位。
⑵ 教育民事法律關系是不具有行政隸屬關系的學校與行政機關、企事業組織、集體經濟組織、社會團體、個人之間在教育活動過程中發生的關系。這類關系是共同意思表示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這是一類具有教育特徵和民事性質的教育法律關系,隨著教育民主化的發展,這種平權性的教育法律關系的范圍將會逐步擴大。
Ⅶ 教育行政法律關系的基本特徵是
行政法律關系當事人必有一方是國家行政機關。
行政法律關回系具有強制性答。
行政法律關系具有程序性。
拓展:行政法律關系的特點:
1、主體的恆定性與不可轉化性:
(1)行政法律關系雙方中必有一方主體是行政主體,不以行政主體為一方當事人的法律關系不可能是行政法律關系
(2)在行政法律關系中行政主體不能由另一方當事人代替,各自的地位和法律角色是確定的。在我國的行政訴訟關系中,原告只能是行政相對人,被告只能是行政主體,他們也不能互為原被告。
2、主體資格的受限制性:
在行政法律關系中,無論是行政主體還是行政相對人都要受到一定資格和條件的限制。
3、主體地位「平等下的不對等性」
具體表現為:
(1)主體雙方各自權利義務的性質不完全相同
(2)主體雙方各自權利義務的數量不能相等,且一方所具有的權利義務是另一方不具有的。
Ⅷ 法律和教育的關系
教育法律規范所確認和調整的教育關系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是教育法律規范在教育活動中的體現。其構成要素有三,即主體、客體和內容。任何一種教育法律關系,都以與之相適應的現行教育法律規范為前提。教育法律規范也只有在具體的教育法律關系中才能得以實現。
一般來說,只有當作為教育法律規范適用條件的法律事實出現時,才會引起具體的法律關系的產生、變更或消滅。對其性質,學術界存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是把它歸屬於行政法律關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所調整的教育法律關系主要可分4類。
1、教育行政法律關系。其特點是雙方當事人之間存在行政上的隸屬關系,其內容由行政機關單方面決定,行政管理相對人應予服從。
2、教育經濟法律關系。主要涉及國家對教育的財政撥款、國家徵收教育費附加、國家對學校興辦產業及進行基本建設等採取優惠政策等。
3、教育民事法律關系。其特徵是雙方當事人地位平等,基於當事人的自願而發生,並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等價有償,如學校與教師簽訂聘任合同、學校之間聯合辦學等。
4、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特殊法律關系。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育者與教育對象之間既非雙方權利義務平等的民事關系,又非上下級之間的行政關系,而是一種「傳道授業」、教學相長的特殊關系。從教育的公共性和教育者職業的准公務性意義上說,有人認為這種法律關系是准行政法律關系。
(8)教育行政法律關系的自然性擴展閱讀:
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依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反映由特定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統治階級意志,以權利和義務為內容,以確認、保護和發展對統治階級有利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為目的的行為規范體系 。
法律是維護國家穩定、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的最強有力的武器,也是捍衛人民群眾權利和利益的工具,也是統治者統治被統治者的手段。
法律是一系列的規則,通常需要經由一套制度來落實。但在不同的地方,法律體系會以不同的方式來闡述人們的法律權利與義務。其中一種區分的方式便是分為歐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兩種。有些國家則會以他們的宗教法條為其法律的基礎。
法律首先是指一種行為規范,所以規范性就是它的首要特性。規范性是指法律為人們的行為提供模式、標准、樣式和方向。法律同時還具有概括性,它是人們從大量實際、具體的行為中高度抽象出來的一種行為模式,它的對象是一般的人,是反復適用多次的。
法律還具有普遍性,即法律所提供的行為標準是按照法律規定所有公民一概適用的,不允許有法律規定之外的特殊,即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旦觸犯法律,便會受到相應的懲罰,對其教育,改良。
法律規范不同於其他規范的另一個重要特徵是它的嚴謹性。它由特殊的邏輯構成。構成一個法律的要素有法律原則、法律概念和法律規范。每一個法律規范由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兩個部分構成。行為模式是指法律為人們的行為所提供的標准和方向。
Ⅸ 教育法律的主體客體各包括哪些
教育法律關系主體是指教育法律關系的參加者,即在教育法律關系中享有權利或承擔義務的人。
主要包括三類:
一是公民(自然人);
二是機構和組織(法人);
三是國家。
教育法律關系的客體是指教育法律關系主體的權利和義務所共同指向的對象。教育法律關系的客體是主體的權利和義務形成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權利和義務就無從產生。
在教育法律關系中,權利主體指向的客體與義務主體指向的客體具有一致性,即都指向同一對象。如果不能指向同一客體,則不會產生教育法律關系。
(9)教育行政法律關系的自然性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所調整的教育法律關系主要可分 4 類。
(1)教育行政法律關系。其特點是雙方當事人之間存在行政上的隸屬關系,其內容由行政機關單方面決定,行政管理相對人應予服從。
(2)教育經濟法律關系。主要涉及國家對教育的財政撥款、國家徵收教育費附加、國家對學校興辦產業及進行基本建設等採取優惠政策等。
(3)教育民事法律關系。其特徵是雙方當事人地位平等,基於當事人的自願而發生,並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等價有償,如學校與教師簽訂聘任合同、學校之間聯合辦學等。
(4)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特殊法律關系。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育者與教育對象之間既非雙方權利義務平等的民事關系,又非上下級之間的行政關系,而是一種「傳道授業」、教學相長的特殊關系。從教育的公共性和教育者職業的准公務性意義上說,有人認為這種法律關系是准行政法律關系。
Ⅹ 教育法律關系的特點
教育法律關系作為法律關系的一種,也具有其他法律關系所具有的特徵:教育法律關內系首先是由法律容規范所明確規定的社會關系;教育法律關系也是一種思想關系(案例:樂器店老闆遺贈衛生學校糾紛案);教育法律關系所規定的是權利與義務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