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法中超市罰款

行政法中超市罰款

發布時間: 2021-02-02 12:52:51

㈠ 超市有權『偷一罰十』的處罰嗎

在抄行政法的層面上,罰款是行政處罰的一種。而所謂行政處罰,是指國家行政管理機關對實施行政違法行為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行政制裁。可以設定行政處罰的規范性文件包括: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國務院部、委制定的規章,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和省、自治區人民政府以及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我國《行政處罰法》第十五條規定:「行政處罰由具有行政處罰權的行政機關在法定職權范圍內實施。」第十六條規定:「國務院或經國務院授權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決定一個行政機關行使有關行政機關的行政處罰權,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權只能由公安機關行使。」同時,根據法律規定,行政處罰的實施機關包括行政主管機關、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和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
而商家作為營利性經濟組織,不具有行政處罰權,即沒有對外罰款權,可見,商家自行制定的「偷一罰十」在行政法層面上並沒有相關依據

㈡ 商場超市「偷一」能否「罰十」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對事物需求的增加,各式各樣的商場超市是遍地開花。然而在現實中,商場超市之類的地方發現商品被顧客偷盜之事時有發生,為了杜絕懲罰這樣的不良行為,店主們也加強了些防範措施,於是,走進商場超市,不難發現商場超市裡,掛著「偷一罰十」的字樣。筆者在網路搜索引擎上打上「偷一罰十案例」更是出現了上千條,這說明越來越多的商家把「偷一罰十」作為了維護自身利益的一種手段。也許許多人覺得「偷一罰十」做法是合理的, 但是,面對頻頻發生的超市官司,人們不禁要問,「偷一」是否可以「罰十」?「偷一罰十」合法嗎?
筆者認為超市不能「偷一罰十」,「偷一罰十」不合法,試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從消費者權益的角度看。商場超市「偷一罰十」的規定是無效的,我國《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明確規定:「經營者不得以格式合同、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規定,或者減輕、免除其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應當承擔的民事責任。格式合同、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含有前款所列內容的,其內容無效。」因此,商家制定的「偷一罰十」店規根本不具有法律效力,消費者無需遵守。再者,商場裡面貼著「偷一罰十」的字樣,就像是把每個前來購物的顧客都當成了小偷的「種子選手」,不僅引起了顧客的反感,更於我們現在的法治社會格格不入。
二、從偷盜行為認定的主體上看。超市是服務性質的營業場所,不具備認定偷盜行為的主體資格,是否屬於偷盜應當由法律規定的公安司法機關,通過法定程序進行認定,屬於具體行政行為的類型。我國行政訴訟法規定,具體行政行為的做出,只能有有各類行政主體。再者,我國《企業事業單位內部治安保衛條例》中,對保安如何履行職責做出了具體規定,就是維護單位內部的治安秩序,制止發生在本單位的違法行為,難以制止的違法行為以及發生的治安案件、涉嫌刑事犯罪案件應當立即報警,並採取措施保護現場,配合公安機關的偵查處置工作。由此可見,超市保安人員更沒有認定偷盜行為的職責,而應當是保護超市安全,以及超市的財物安全,同時也要保障消費者在購物中的人生及財產安全。商場發現偷竊行為人時,該行為人在法律上尚屬嫌疑人之列,須經法定機關依照法定程序審查認定。如果允許商場直接對偷竊嫌疑人進行認定,嫌疑人即使不服,也無法依照法律規定尋求救濟,這事實上剝奪了嫌疑人的申辯權與訴訟權,是對嫌疑人的合法程序權的一種侵犯。
三、從處罰的主體來看。超市沒有做出處罰的權力,更沒有罰款的權力。罰款從行政法的角度講屬於行政處罰,行政處罰,是行政機關對構成行政違法行為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實施的行政法上的制裁。行政處罰的主體應當是法定的,只有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國務院、一定級別以上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國務院各部位及直屬機構、一定級別以上的人民政府有權設定行政處罰。由此可見,超市不具制定罰款處罰主體資格。同時,我國《行政處罰法》第十五條規定:「行政處罰由具有行政處罰權的行政機關在法定的職權范圍內實施。」第十六條規定:「國務院或者經國務院授權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決定一個行政機關行駛有關行政機關的行政處罰權」。超市不是具有行政處罰權的行政機關,更沒有得到法律法規的授權,因而其所作出的處罰是非法的,也是無效的。
四、從限制人身自由上看。部分商場在實際執行店規過程中,對涉嫌偷竊的消費者威逼脅迫、非法拘禁,甚至有商場保安因某些女消費者拿不出高額罰款而趁機將其強奸的案例。在人身自由受到限制、人身安全無法保障的情況下,消費者難以「自願」地表達自由意志。《民法》對此規定:顯失公平的民事行為是可撤銷的民事行為;被脅迫做出的民事行為是無效的民事行為。即使「賠款」時有書面保證或檢討之類的材料,事後如果消費者表示出相反的意見,仍不能認為是公平、自願的。當事人交完「罰款後」,不論是否構成犯罪,就讓其離開。《公安部關於保安服務公司規范管理的若干規定》中明確指出,保安人員不得剝奪、限制公民的人生自由,不得做出辱罵、毆打他人等違反法律法規的行為。保安人員對現行違法犯罪行為應當及時制止,對現行違法犯罪嫌疑人應當扭送公安機關處理。同時,我國《行政處罰法》第十六條規定,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只能由公安機關行使。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商場超市「偷一罰十」的做法存在違法之處,有的在執行過程中甚至損害了消費者的正當權益,應當予以取消,或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對該類行為的處罰和解決給予明確規定,一方面避免損害消費者利益,另一方面也更有利於保護商場超市的財物安全。

㈢ 行政法上的扣押與罰款是一個性質嗎

扣押與罰款不是一個性質。

扣押是行政強制措施的一種,具體規定在《行政強製法回》和某些特別行政法中答,而罰款是行政處罰的一種,具體規定在《行政處罰法》中和某些特別行政法中。

二者的具體區別在於:

第一,扣押作為行政強制措施具有臨時性、期限性,扣押終究要解除的,如城管執法中將違法佔道行為人的三輪車扣押,這個最長時間是30天,而罰款作為行政處罰具有終局性。

第二,扣押的目的具有預防性,是為防止違法行為人繼續違法行為或防止轉移財產或逃跑或避免最終的行政處罰難以執行等而臨時限制行為人的財產或證件,如上述扣押三輪車是為防止行為人繼續違法行為;交警發現酒駕後而扣押司機的駕駛證,是為最終行政處罰(吊銷或暫扣駕駛證)能夠順利執行,而罰款具有制裁性,是對違法行為人最終的一種處罰。

第三,扣押在很多時候會自然轉為罰款的執行,二者是有緊密聯系的。行政機關在行政執法過程中扣押行為人財產,往往成為後期對行為人行政處罰(罰款)執行的來源。即將扣押的財產拍賣、變賣以抵繳罰款。

綜上所述,扣押和罰款是兩種不同性質的行政行為。但二者的共同點是都是具體行政行為,都是可訴的。

㈣ 超市偷東西超市有權罰款嗎

沒有。超市無權罰款。

偷一罰十等口號一般用作超市等場所的威懾性口號,實際上,超市等機構並沒有權力對違反治安的行為作出罰款。

擾亂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權利、財產權利,妨害社會管理,具有社會危害性,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夠刑事處罰的,由公安機關依照本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

即超市有權將人扭送公安機構,由派出所的民警按例進行處罰。但超市本身,沒有處理並罰款的資格。但一般情況下,出於私了的心理,許多人會接受超市提出的偷一罰十或者其他賠償要求。

但是,超市做法錯誤不代表偷竊者是正確的。雙方應在權威機構的調解下解決爭端。

(4)行政法中超市罰款擴展閱讀:

對「偷一罰十」行為的評價

1、華東政法學院副教授、法律專家武勝建認為:

此案需要研討的問題,一是超市能否自行制定偷竊行為的標准,二是超市在發現偷竊行為人時能否自訂規則予以處罰。

超市自訂的「廠方促銷工作人員工作程序」中,在工作期間將不是自己促銷的商品拿到自己的工作崗位算作偷竊,顯然是沒有法律依據的。因為偷竊是一種危害社會的行為,其標准只能由立法機關或執法機關授權有關機關予以判定。而超市作為一個企業,絕對無權自訂偷竊處罰標准。

當其制定的標准與國家法律相抵觸時,這種行為必將會給社會的法制秩序造成混亂。超市發現偷竊行為人時,該行為人在法律上尚屬嫌疑人之列,是否能確認為「偷竊」須經法定機關依照法定程序審查後才能定奪。

如果允許超市不依正當程序擅自對偷竊嫌疑人進行處罰,則可能會對公民的合法權益造成侵害,法律賦予公民在正當程序中的申辯權、申訴權就會被剝奪。

另外,如偷竊行為證據確鑿的話,由超市按自訂規則以罰代法予以處置,則極有可能會使本應受到法律制裁的偷竊者逃脫,客觀上造成放縱違法犯罪分子,使其得以繼續危害社會的嚴重後果。

2、中國政法大學法學教授洪道德明確表示:

商家「偷一罰十」的規定不具備法律效力。

依據行政處罰法,只有國家機關才能進行處罰,商場沒有處罰權。即使是對方錯了,商家也絕不能以非法手段對待「小偷」,擅自處罰。當然法律也同樣保護商場權益。

洪教授指出商場的正確做法為:一是將偷拿者送到公安機關接受處理;二是至於損失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要求偷拿者賠償。盡管這樣做很「麻煩」,但洪道德強調,只有走合法程序才能完成對自身權益的合法保護,維權不能以破壞法律、傷害他人合法權益為代價。

㈤ 行政法中罰款.拘留.停止營業等屬於法的哪種作用

答:你所說的罰款、拘留(是指行政拘留)、停業,我認為是屬於法的版強製作用和教育作用權。
先說強製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二章第八條規定行政處罰的種類: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違法財務;責令停產停業;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行政拘留;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法具有國家意志性和國家強制性特徵,因而具有強制的作用。這種強制性既體現了法本身所規定的內容含有國家權威性的命令,又體現了對違法行為予以處罰。
再說教育作用。行政法在調整人們行為的同時,也以其自身力量發揮著教育人們樹立守法觀念和意識。這種教育作用,主要是以具體內容和規定(如伸張正義、鼓勵守法、處罰違法行為)顯現出來,同時又通過法的實施過程體現出來。

㈥ 行政處罰法中較大數額罰款的范圍是多少

在《行政處罰法》頒布之後,各部委、地方各級政府、人大都不同程度地就聽政程序(有的包含在行政處罰程序中)作出了相應的規定。其中,對數額較大的罰款的確認更是體現了地方和部委的特色。
《北京市行政處罰聽證程序實施辦法》第二條規定的較大的幅度為「對公民處以超過1000的罰款,對法人或者其它組織處以超過30000元的罰款」。中國證監會制定的《行政處罰聽證規則》第二條規定的是:「(五)對個人處以罰款或者沒收違法所得人民幣5萬元以上;六)對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處以罰款或者沒收違法所得人民幣30萬元以上;」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行政處罰聽證辦法》第三條規定的是:「對公民處1萬元以上罰款、對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處10萬元以上罰款」;
安徽省池州市《池州市行政處罰聽證程序規定》第三條規定的是:「較大數額罰款是指對公民處以1000元以上的罰款、對法人或其他組織處以10000元以上的罰款。」
《財政機關行政處罰聽證實施辦法》第六條規定的是:「財政部以及專員辦作出罰款行政處罰的,其「較大數額罰款」的標准為對公民作出5000元以上罰款,對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作出5萬元以上罰款。地方財政機關作出罰款行政處罰的,其「較大數額罰款」的標准按照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常委會或者人民政府的規定執行。」
《貴州省專利行政處罰聽證規則(試行)》第五條規定的是:「(一)擬對公民處以2000元(含2000元)以上的罰款;(二)擬對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處以10000元(含10000元)以上的罰款;」
《貴州省人民政府關於行政處罰較大數額罰款標準的規定》內容更為詳細:
一、法律、法規、規章對某類違法行為罰款沒有最高限額規定的,對非經營活動中公民的違法行為處1000元(含1000元)以上罰款、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違法行為處5000元(含5000元)以上罰款為「較大數額罰款」;對經營活動中公民的違法行為處3000元(含3000元)以上罰款、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違法行為處1萬元(含1萬元)以上罰款為「較大數額罰款」。
二、法律、法規、規章對某類違法行為罰款有最高限額規定(含具體罰款金額和違法所得百分比、倍數規定)的,罰款數額超過最高限額百分之五十(含百分之五十)的為「較大數額罰款」。但對非經營活動中的違法行為罰款數額不足1000元(不含1000元)、經營活動中的違法行為罰款數額不足3000元(不含3000元)的,不視為「較大數額罰款」。
三、法律、法規、規章、國務院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對行政處罰聽證范圍中「較大數額罰款」標准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㈦ 行政法規定行政執法人員可以當場收繳罰款數額是50元以下還使是20元以下

行政法規定行政執法人員可以當場收繳罰款數額是20元。

根據《中華人民版共和國行政處罰法權》第四十七條 依照本法第三十三條的規定當場作出行政處罰決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執法人員可以當場收繳罰款:

(一)依法給予二十元以下的罰款的;

(二)不當場收繳事後難以執行的。

(7)行政法中超市罰款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五十一條 當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處罰決定的,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行政機關可以採取下列措施:

(一)到期不繳納罰款的,每日按罰款數額的百分之三加處罰款;

(二)根據法律規定,將查封、扣押的財物拍賣或者將凍結的存款劃撥抵繳罰款;

(三)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熱點內容
海口法院法官 發布:2025-09-30 19:30:24 瀏覽:85
杭州市環境噪音管理條例 發布:2025-09-30 19:28:53 瀏覽:67
自以為很道德 發布:2025-09-30 19:19:27 瀏覽:440
旺蒼縣治城法律服務所 發布:2025-09-30 19:17:07 瀏覽:808
二對會計法律責任的剖析 發布:2025-09-30 19:16:56 瀏覽:39
2017民法考點 發布:2025-09-30 19:01:05 瀏覽:79
抄勞動法 發布:2025-09-30 18:52:22 瀏覽:486
戀愛自由婚姻法 發布:2025-09-30 18:40:26 瀏覽:78
中國法學專家 發布:2025-09-30 18:37:12 瀏覽:366
民法典保障 發布:2025-09-30 18:36:26 瀏覽: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