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民事訴訟法行為能力人

民事訴訟法行為能力人

發布時間: 2021-02-02 13:08:07

❶ 國家規定多大年齡的公民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一)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即能夠通過自己的獨立的行為進行民事活動的能力。
1、18周歲以上的公民;
2、16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的公民
我國《民法通則》規定十八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可以進行獨立的民事活動。
我國《民法通則》及有關司法解釋又作了特殊規定:
十八周歲以上沒有經濟收入的公民。如在校學習的大學生,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意見》中指出,行為人致人損害時,年滿十八周歲的應當由本人承擔民事責任,沒有經濟收入的由撫養人墊付。由此可見,經濟狀況並不影響十八周歲以上公民的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享有。
2、有經濟收入但不滿十八周歲公民。我國《民法通則》規定,即十六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作為主要生活來源可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根據該規定,其完全享有民事行為能力,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
(1)有勞動收入;
(2)以自己的勞動收入作為主要生活來源。
所以,不能將凡有勞動收入的十六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的公民都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而應以上述兩個條件作為依據進行判斷。
(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又稱不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指公民在一定的范圍內享有民事行為能力,超出該范圍就不具備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1、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
他們已具有一定的智力水平,可以進行與他們的年齡、學習和生活相適應的民事活動,但他們尚未成年,仍處於發育階段,故對他們的民事行為能力范圍加以限制。
2、不能完全辯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
這類精神病人對自己的行為後果有一定的辨別能力,但其辯別能力有限,不能完全辯認自己行為的。應依法由人民法院認定其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
具體享有哪些民事行為能力,我國《民法通則》及其有關司法解釋作了比較靈活的規定,即他們只能進行與其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如何判斷是否相適應,應當根據具體情況作具體分析,但以社會生活的一般標准來衡量它的范圍只限於為滿足日常生活需要的簡單的民事法律行為,不包括重大的民事法律行為。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除可以進行日常生活需要的簡單的民事法律行為外,還可以進行接受獎勵、贈與、報酬等對本人有利的不損害他人權益的行為,他人不得以行為人只具有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為由,主張上述行為無效,但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年齡、智力或精神健康狀況不相適應的其他民事活動,必須通過他們的法定代理人代為進行,或徵得法定代理人的同意,否則他們的行為屬無效行為。
(三)無民事行為能力,即指不具有以自己的行為進行民事活動的能力。
1、不滿十周歲的未成年人;
2、不能辯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
3、不能辯認自己行為的疾呆老人;
4、老年性嚴重精神耗弱的人是否也屬於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我們認為不能一概而論。對老年性嚴重精神耗弱者進行民事行為的認定,必須十分慎重,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實踐中,對精神病人的行為能力的認定,區分是無行為能力人,還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關鍵在於如何確定該精神病人對自己行為的辯認程度,是「不能辯認」 還是「不能完全辯認」。根據相關的司法解釋,精神病人包括疾呆病人,如果沒有判斷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不知其行為後果的,可以認定為是不能辯認自己行為的人,即無行為能力人。如果是對比較復雜的事物或者比較重大的行為缺乏判斷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並且不能預見其行為後果的,則可以認定為是不能完全辯認自己行為的人,即限制行為能力人,這個解釋為我們在審判實踐中衡量精神病人的辯認程度提供了標尺和依據。
(四)公民民事行為能力在民事訴訟中確定證人資格有著重要意義。
民事訴訟法對證人資格採取排除法。規定:不能正確表達意志的人不能作證。
實踐中往往將不能正確表達意志的人等同於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縮小了證人的范圍。事實上,證人作證的行為不同於民事法律行為,不能正確表達意見的人與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不能等同,只要具備基本的表達能力,待下事實與其年齡、智力和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也應當具有證人資格。

❷ 民事訴訟法中,訴訟權利能力與訴訟行為能力的關系!

在民事訴訟中,抄任何一個當事人均有訴訟權利能力。而有訴訟權利能力的人,不一定有訴訟行為能力。比如說:一個小孩子受傷了,他有起訴傷害他的人的權利,這就是訴訟權利能力,但是,他的起訴必須由他的父母也就是他的監護人作為法定代理人來替他完成。也就是說,他沒有訴訟行為能力。

❸ 民事訴訟法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有權委託律師

法定監護人有權代為聘請律師。

❹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能做民事訴訟中的原告和被告嗎民訴課本中講他們沒有訴訟行為能力

❺ 那請問:法院是如何鑒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一般過程是怎麼樣的

法院不負責鑒定的,會委託其它相關部門。

法院判決認為某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是依據當事人近親屬或利害關系人的申請,委託相關部門對當事人進行診斷後做出鑒定,並由法院依據該鑒定進行判決。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七條:申請認定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由其近親屬或者其他利害關系人向該公民住所地基層人民法院提出。申請書應當寫明該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事實和根據。

第一百八十八條:人民法院受理申請後,必要時應當對被請求認定為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公民進行鑒定。申請人已提供鑒定意見的,應當對鑒定意見進行審查。

(5)民事訴訟法行為能力人擴展閱讀:

根據《民法通則》第11條規定,18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行為能力,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16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當然,這里還要求自然人精神健康、智力健全,不屬於《民法通則》第13條規定的精神病人。

需要明確的一點是,法律確定年滿18周歲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的主要考慮是自然人的智力狀態,而不考慮自然人的經濟狀況。因此年滿18周歲的自然人沒有經濟收入的,仍然屬於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如在校學習的大學生。這些人如果因為違法行為需要承擔責任的,首先由本人承擔民事責任;本人沒有收入的,由撫養人墊付。

16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所謂「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根據《民通意見》第2條的規定,指「能夠以自己的勞動取得收入,並能維持當地群眾一般生活水平」。

將這些人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有利於他們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有利於保護他們的合法權益。需要注意的是,只要是已經參加工作的人,都應當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另外只要被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即使後來失去工作,也仍然屬於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❻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是誰


第二章公 民 自然人
第三章法人
第四章民事法律行為和代理
第五章民事權利
第六章民事責任
第七章訴訟時效
第八章涉外民事關系的法律適用
第九章附則
微信文章
公眾賬號
新聞動態
民法通則
我國的民法通則,是我國對民事活動中一些共同性問題所作的法律規定。所謂民事活動是指:公民或者法人為了一定的目的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行為。如買賣、運輸、借貸、租賃等。進行民事活動時,應遵循自願、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守法的原則。
民法通則制定於1986年(1986年4月12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它共分9章156條。
( 一九八六年四月十二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 )
【發布單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發布日期】1986-04-12
【生效日期】1987-01-01
快速導航

微信文章
目錄

第一章基本原則
第二章公民 (自然人)
第一節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
第二節監護
第三節宣告失蹤和宣告死亡
第四節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
第五節個人合夥
第三章法人
第一節一般規定
第二節企業法人
第三節機關、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法人
第四節聯營
第四章民事法律行為和代理
第一節民事法律行為
第二節代理
第五章民事權利
第一節財產所有權和與財產所有權有關的財產權
第二節債權
第三節知識產權
第四節人身權
第六章民事責任
第一節一般規定
第二節違反合同的民事責任
第三節侵權的民事責任
第四節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
第七章訴訟時效
第八章涉外民事關系的法律適用
第九章附則
第一章基 本 原 則

第一條為了保障公民、 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 正確調整民事關系,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根據憲法和我國實際情況,總結民事活動的實踐經驗,制定本法。
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 法人之間、 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第三條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的地位平等。
第四條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的原則。
第五條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
第六條民事活動必須遵守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應當遵守國家政策。
第七條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破壞國家經濟計劃,擾亂社會經濟秩序。
第八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民事活動, 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 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本法關於公民的規定,適用於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外國人、無國籍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二章公 民 自然人

第一節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
第九條公民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 具有民事權利能力, 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
第十條公民的民事權利能力一律平等。
第十一條十八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 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十六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第十二條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 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 或者徵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不滿十周歲的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
第十三條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 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
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徵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第十四條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
第十五條公民以他的戶籍所在地的居住地為住所 ,經常居住地與住所不一致的,經常居住地視為住所。
第二節監護
第十六條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監護人。
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經死亡或者沒有監護能力的,由下列人員中有監護能力的人擔任監護人:
(一) 祖父母、外祖父母;
(二) 兄、姐;
(三) 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願意承擔監護責任, 經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單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同意的。
沒有上述規定的監護人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單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

❼ 訴訟行為能力與民事行為能力的關系是什麼

訴訟行為能力指當事人親自進行訴訟活動,以自己的行為行使訴專訟權利和承擔訴訟義務的法屬律上的資格。
民事行為能力是民事主體獨立地以自己的行為為自己或他人取得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能力。我國《民法通則》規定,18周歲以上,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十六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有訴訟行為能力,就必然具有民事行為能力;具有民事行為能力,是具有訴訟行為能力的前提。

❽ 起訴人的范圍是年齡和有無民事行為能力方面

  1. 起訴人的范圍,具備民事訴訟原告資格:

    (1)實質要件,即與所訴案件有直接利專害關系;

    (2)形式要屬件,即必須是可以成為訴訟主體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

  2.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

    (1)中國法律規定,不滿10周歲的未成年人或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

    (2)精神病人的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精神病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

    (3)被人民法院宣告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根據他健康恢復的狀況,經本人或者利害關系人申請,人民法院可以宣告他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❾ 民事訴訟法中,要是無、限制行為能力人恢復成完全行為能力人

當事人恢復完全行為能力,則法定代理的事由消失,法定代理人不再參與訴訟,但此前的訴訟行為仍為有效。

❿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怎麼申請

這是民事訴訟法中的特別程序,由其近親屬或者其他利害關系人向該公民住所地基層人民法院提出,相關程序規定如下: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四節 認定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案件

1、第一百八十七條 申請認定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由其近親屬或者其他利害關系人向該公民住所地基層人民法院提出。

申請書應當寫明該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事實和根據。

2、第一百八十八條 人民法院受理申請後,必要時應當對被請求認定為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公民進行鑒定。申請人已提供鑒定意見的,應當對鑒定意見進行審查。

3、第一百八十九條 人民法院審理認定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案件,應當由該公民的近親屬為代理人,但申請人除外。

近親屬互相推諉的,由人民法院指定其中一人為代理人。該公民健康情況許可的,還應當詢問本人的意見。

人民法院經審理認定申請有事實根據的,判決該公民為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認定申請沒有事實根據的,應當判決予以駁回。

4、第一百九十條 人民法院根據被認定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他的監護人的申請。

證實該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原因已經消除的,應當作出新判決,撤銷原判決。

(10)民事訴訟法行為能力人擴展閱讀:

一、根據《民事訴訟法》第172條第2款的規定:

人民法院經過對案件的審理,認為該公民並未喪失民事行為能力,申請沒有根據的,應當作出判決,駁回申請。

認為該公民完全或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申請有事實根據的,應當作出判決,認定該公民為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人,並為其指定監護人。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意見》第198條的規定:

被指定的監護人不服指定,應當在接到通知的次日起30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經審理,認為指定並無不當的,裁定駁回起訴。

指定不當的,判決撤銷指定,同時另行指定監護人。判決書應當送達起訴人、原指定單位及判決指定的監護人。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意見》第193條的規定:

在民事訴訟中,當事人的利害關系人提出該當事人患有精神病,要求宣告該當事人無民事行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

應由利害關系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請,由受訴人民法院按照特別程序立案審理,原訴終止。

二、法律責任

1、當事人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因為其主體資格的限制,無法承擔民事責任。雖然無行為能力人和限制行為能力人不能承擔或在承擔民事責任時受到限制。

但是他們或她們在侵犯他人權利或利益時應該是直接侵害人,所以他們或她們是不能擺脫成為民事被告的風險。不過雖然他們或她們是被告,但是承擔責任或部分責任的主體卻是他們或她們的監護人。

2、監護人

民法通則第133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民事責任。監護人盡了監護責任的,可以適當減輕他的民事責任。

有財產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從本人財產中支付賠償費用。不足部分,由監護人適當賠償,但單位擔任監護人的除外。」

《侵權責任法》頒布以後,關於無行為能力人、限制行為能力人和監護人的責任有了新的規定,雖然在表面上的不同不是很大,但是其深層的價值觀變化還是很大的。新的條文如下:

第三十二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侵權責任。監護人盡到監護責任的,可以減輕其侵權責任。

有財產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從本人財產中支付賠償費用。不足部分,由監護人賠償。

三、認定公民民事行為能力判決的撤銷

公民被宣告為無民事行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後,如果經過治療病情痊癒,精神恢復正常,能夠判斷自己行為的後果,清醒地處理自己的事務。

那麼,造成其無民事行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原因已經消除。在這種情況下,被認定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他的監護人有權向人民法院提出請求。

人民法院根據該公民本人或監護人的申請,經查證屬實後,作出新判決,撤銷原判決,從法律上恢復該公民的民事行為能力,同時撤銷對他的監護。判決一經宣告,立即發生法律效力

對於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來說,法律對他們要更好的保護他們的合法權益,特別是人身利益。

熱點內容
雷州法治 發布:2025-09-30 19:37:51 瀏覽:829
海口法院法官 發布:2025-09-30 19:30:24 瀏覽:85
杭州市環境噪音管理條例 發布:2025-09-30 19:28:53 瀏覽:67
自以為很道德 發布:2025-09-30 19:19:27 瀏覽:440
旺蒼縣治城法律服務所 發布:2025-09-30 19:17:07 瀏覽:808
二對會計法律責任的剖析 發布:2025-09-30 19:16:56 瀏覽:39
2017民法考點 發布:2025-09-30 19:01:05 瀏覽:79
抄勞動法 發布:2025-09-30 18:52:22 瀏覽:486
戀愛自由婚姻法 發布:2025-09-30 18:40:26 瀏覽:78
中國法學專家 發布:2025-09-30 18:37:12 瀏覽: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