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新刑事訴訟法疑罪從無

新刑事訴訟法疑罪從無

發布時間: 2021-02-03 08:11:45

A. 請問,新刑事訴訟法規定的基本原則有疑罪從無原則嗎

新刑事訴訟法規定的基本原則有疑罪從無原則的。

第一百六十二條第(三)項規定,證據不足,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當作出證據不足,指控罪名不能成立的無罪判決。

第一百七十一條第(三)項規定,「缺乏罪證的自訴案件,如果自訴人提不出補充證據,應當說服自訴人撤回自訴或裁定駁回。

疑罪從無,是指刑事訴訟中,檢察院對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實不清,證據不確實、充分,不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應當作出不起訴決定。

(1)新刑事訴訟法疑罪從無擴展閱讀:

疑罪從無的案例:

謀殺親夫

採用疑罪從無原則審判的案件。2003年鄧某的丈夫曾某死在魚塘,胃裡含有安眠葯「三唑侖」的成分。警方發現105萬元的人身保險,投保人是鄧某,被保險人是曾某,受益人是夫妻兩人。

兩人夫妻感情不好,並且鄧某在2002年買過大量安定片。審問後鄧某供出夥同其妹夫殺死丈夫。2003年11月26日,鄧某被廣州市中級法院以故意殺人罪和保險詐騙罪兩罪並罰判處死刑,其妹夫以故意殺人罪判處死刑。

兩人不服,均向廣東省高級法院提出上訴,2004年9月9日,省高院以該判決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發回廣州市中院重新審理。2004年12月16日,廣州市中級法院對該案再次進行開庭審理。

庭審中,鄧某推翻以前的有罪供述,連自己簽字的供述也不承認。另一名被告人也只承認自己全程目擊了鄧某殺人的過程。法院認為:檢察機關指控鄧某犯故意殺人罪、保險詐騙罪,其妹夫犯故意殺人罪的證據不足,指控的罪名不成立,分別宣告兩人無罪。

B. 疑罪從無是不是刑法明文規定的基本原則

疑罪從無不是刑法明文規定的基本原則,而是在刑事訴訟法里確立了疑罪從無的原則。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七條犯罪嫌疑人沒有犯罪事實,或者有本法第十六條規定的情形之一的,人民檢察院應當作出不起訴決定。

對於犯罪情節輕微,依照刑法規定不需要判處刑罰或者免除刑罰的,人民檢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訴決定。

人民檢察院決定不起訴的案件,應當同時對偵查中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物解除查封、扣押、凍結。對被不起訴人需要給予行政處罰、處分或者需要沒收其違法所得的,人民檢察院應當提出檢察意見,移送有關主管機關處理。有關主管機關應當將處理結果及時通知人民檢察院。

(2)新刑事訴訟法疑罪從無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八條不起訴的決定,應當公開宣布,並且將不起訴決定書送達被不起訴人和他的所在單位。如果被不起訴人在押,應當立即釋放。

第一百七十九條對於公安機關移送起訴的案件,人民檢察院決定不起訴的,應當將不起訴決定書送達公安機關。公安機關認為不起訴的決定有錯誤的時候,可以要求復議,如果意見不被接受,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檢察院提請復核。

第一百八十條對於有被害人的案件,決定不起訴的,人民檢察院應當將不起訴決定書送達被害人。被害人如果不服,可以自收到決定書後七日以內向上一級人民檢察院申訴,請求提起公訴。人民檢察院應當將復查決定告知被害人。對人民檢察院維持不起訴決定的,被害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被害人也可以不經申訴,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後,人民檢察院應當將有關案件材料移送人民法院。

C. 新刑事訴訟法中哪些法條體現了疑罪從無原則

審判階段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二條第(三)項規定,「證據不足,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當作出證據不足,指控罪名不能成立的無罪判決。」這是對疑罪從無原則的典型概括。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一條第(三)項規定,「缺乏罪證的自訴案件,如果自訴人提不出補充證據,應當說服自訴人撤回自訴或裁定駁回。」這也是在審判階段貫徹疑罪從無原則的表現。「從無」即是無罪。根據刑事訴訟法第十二條「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人民法院對成立犯罪具有專屬的認定權,反之,認定無罪也是人民法院應當享有的權利(但並非是專屬權利,檢察機關也享有無罪認定權)。疑罪從無原則在審判階段得到徹底地貫徹毫無疑問。
審查起訴
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一條第四款規定,「對於二次補充偵查的案件,人民檢察院仍然認為證據不足,不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作出不起訴的決定。」檢察機關享有的不起訴權即是無罪認定權,行使這項權利即是適用疑罪從無原則。須注意的是,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在這里使用的是「應當」而不是「可以」,這充分體現了我國的法律發展對疑罪從無的原則的進一步肯定。
偵查階段
偵查機關適用疑罪從無原則的法律依據是相對模糊的: (1)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九條規定「公安機關偵查終結的案件,應當做到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 (2)第七十四條規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羈押的案件,不能在本法規定的偵查羈押……期限內辦結,需要繼續查證、審理的,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審或監視居住。」 (3)第一百三十條規定「在偵查過程中發現不應對犯罪嫌疑人追究刑事責任的應當撤銷案件……」。 (4)第五十八條第二款規定「在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期間……,對於發現不應當對犯罪嫌疑人追究刑事責任或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期限屆滿的,應當及時解除取保候審或監視居住。」 上述眾多條文雖然沒有明確賦予偵查機關對證據不足的疑罪案件可以直接適用疑罪從無原則的權利,但也未明文否定。從條文的相互關系中,我們是可以推理出適用疑罪從無原則的可行性的: 偵查機關終結案件須達到「證據確實、充分」的要求,若證據不足則不得終結,不得移送檢察機關審查起訴。由於不能啟動下一訴訟程序,則事實上是適用了疑罪從無原則。偵查機關撤銷案件的理由是「發現對犯罪嫌疑人不應追究刑事責任」,「不應追究刑事責任」是指查明案件不存在犯罪事實或犯罪嫌疑人的行為符合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的規定。[②] 「不存在犯罪事實」應是指有確鑿證據證明犯罪嫌疑人的行為沒有觸犯刑法的規定,不應包括缺少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的情況。故從嚴格意義上講,「證據不足」不屬「不應追究刑事責任」的情況,也就是說,對證據不足的案件偵查機關一般不得直接撤銷案件,而應在偵查羈押期限屆滿後改為取保候審或監視居住,待取保候審或監視居住期限屆滿按自動撤銷案件處理。最終結果是,證據不足的疑罪案件還是在偵查機關就已經終止。上述推理說明的是,疑罪從無原則在偵查階段是可以適用的。但由於沒有法律的明文規定,適用疑罪從無原則完全依賴於偵查或羈押的期限,故這種適用僅僅是被動適用,偵查機關不具有適用該原則的主動權。

望採納,謝謝!

D. 疑罪從無在刑事訴訟法中的體現

1996年新修正的《刑訴法》第十二條規定:「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
第162條第三項規定:「證據不足,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當作出證據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無罪判決」。

E. 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對疑罪從無原則有什麼新

全是速度法是指國家制定或者認可的調整刑事訴訟活動的法律規范的總稱,他調整的對象專是公檢法機關在屬當事人或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揭露證實,懲罰犯罪的活動,它的主要內容包括刑事訴訟中的任務,基本原則與制度公檢法機關在刑事訴訟中的職權與相互關系,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權利義務以及如何進行刑事訴訟的具體程序等

F. 法律術語"疑罪從無"是什麼意思

疑罪從無的意思是刑事訴訟中,檢察院對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實不清,證據不內確實容、充分,不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應當作出不起訴決定。

「疑罪從無」作為無罪推定原則的一項具體內容,其意義在於既不能證明被告人有罪,又不能證明被告人無罪的情況下,推定被告人無罪。我國刑事訴訟程序為偵查、審查起訴、審判三個階段,審判階段是適用疑罪從無的典型階段,審查起訴階段檢察機關享有選擇適用疑罪從無原則的權利。

(6)新刑事訴訟法疑罪從無擴展閱讀: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十六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檢察院應當作出不起訴決定:

1、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

2、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

3、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

4、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

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6、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

G. 如何理解疑罪從無原則

我們應當如何理解「疑罪從無」原則?
——「錯案防範系列談」之三
發布:2013-06-28 14:57:41 來源:《民主與法制》周刊 作者:■ 本社評論員 劉桂明 瀏覽:0次 【大 中 小】

「疑罪從無」對我們中國人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盡管見仁見智,但絕對不是一個小問題。因為這對我們如何有效防範冤假錯案來說,是一個無法迴避的實際問題。
應當說,對我們中國人來說,這是不難理解的概念,但卻是一個很難理解的理念。那麼,究竟什麼是「疑罪」呢?我們為什麼要主張並追求「疑罪從無」呢?那就讓我們先從佘祥林、趙作海、張高平等案件開始說起吧。
當佘祥林被作為殺妻的犯罪嫌疑人而被偵查之時,當趙作海被作為殺害同村村民的犯罪嫌疑人而被起訴之時,當張高平叔侄被作為殺害搭車的同鄉人的犯罪嫌疑人而被審理之時,擺在司法機關面前的問題就是這些案件不知不覺地就成了疑罪。面對類似的疑罪,我們的司法機關怎麼辦呢?
對此,大多數機關基本上都是採取「疑罪從輕」「疑罪從掛」的原則。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
所謂「疑罪」,是指證明被告人有罪的證據不足,既不能證明被告人有罪又不能證明被告人無罪的兩難情況。一般來講,疑罪可以劃分為三種情形:案件事實認定上的疑罪、犯罪性質認定上的疑罪、罪數與刑罰適用上的疑罪。對此,如果司法機關均以「疑罪從輕」「疑罪從掛」的原則處置,自然是最保險乃至最保守的辦法。但是,這對被告人來說可能卻是最可怕最危險的辦法。事實證明,許多冤假錯案都是因為如此而造成的。那麼,我們的司法機關乃至全社會究竟應當如何理解「疑罪從無」呢?
首先,「疑罪從無」原則本來就是一項眾所周知的司法原則。作為一項司法原則,「疑罪從無」原則首先來自於「無罪推定」原則。「無罪推定」原則,曾經是在資產階級啟蒙運動中被作為一項思想原則提出來的。1764年7月,義大利刑法學家貝卡利亞首先提出了「無罪推定」的理論構想:「在法官判決之前,一個人是不能被稱為罪犯的。只要還不能斷定他已經侵犯了給予他公共保護的契約,社會就不能取消對他的公共保護。」 隨後,「無罪推定」原則逐漸被載入許多西方國家的憲法或憲法性文件當中或被國際性文件所採用,最後被國際社會確認為一項基本的刑事訴訟原則。經過多年的探索實踐,我國司法制度也開始將其吸收為一項重要司法原則。1996年我國首次對刑事訴訟法進行修改並明確規定:「未經人民法院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按照「無罪推定」原則,被告人在被法院依法判決有罪以前,應當視為無罪。因此,當被告人有疑罪而不能證明時,以無罪處理。也就是指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犯罪,既無法證實其有罪也無法證實其無罪的情況下,不認定被告人犯罪,從而應當作出證據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裁決結果。
其次,「疑罪從無」原則應當成為一種工作常態。我國在1996年《刑事訴訟法》修訂之前,司法實踐中常常出現「疑罪從輕」或「疑罪從掛」的現象,即對於事出有因又查無實據的疑難案件,先從輕處理或掛起來拖著,對已經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則實行長期關押不予釋放。新《刑事訴訟法》規定:「對於補充偵查的案件,人民檢察院仍然認為證據不足、不符合起訴條件的,可以作出不起訴的決定」、「證據不足、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當作出證據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無罪判決」。如此修訂規定,顯然不僅確認「疑罪從無」原則既是無罪推定原則的重要派生規則,而且也是證據採信規則的重要法則。根據這些規則規定,證明有罪的責任應由控訴機關來承擔。為此,控訴機關必須收集到確實充分的證據以證明犯罪,如果不能證實犯罪或者依據收集到的證據定罪存在異議,則應當作出有利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裁定和處理,從而判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罪。不僅如此,還應當使其成為一種工作常態。正如最高法院常務副院長沈德詠同志在《我們應當如何防範冤假錯案》一文中所言:我們必須堅持「疑罪從無」原則,指控的證據不足以證明有罪,就應當依法宣告無罪,不能再搞「疑罪從輕」「疑罪從掛」那一套;我們必須堅持證據的客觀性與合法性相統一原則,查明認定存在非法證據的,就應當依法予以排除;特別是在適用死刑上不能存在任何的合理懷疑,在定罪和量刑的事實、證據上凡存在合理懷疑者,堅決不適用死刑。現在制度規定應當說比較完善了,關鍵看我們敢不敢於拿起法律制度武器,敢不敢於堅持原則。對於掌握審判權的法官而言,這不僅僅是個法律職業素養問題,也是一個政治品質問題。同時要看到,法律制度才是我們法院和法官真正的護身符、保護神。如果我們放棄原則,冤假錯案一旦鑄成,除了老老實實承擔責任,沒有誰能夠救得了我們。
最後,「疑罪從無」原則能否造就一種嶄新的司法環境。2012年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首次對非法證據排除問題作了很多具體的規定,讓法律人為之歡欣鼓舞。但是,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如何真正落實排除非法證據的具體措施和保障性條款,從而切實讓「疑罪從無」原則完全落到實處。也就是不僅要讓司法人員在思想上深入根除「有罪推定、疑罪從有、疑罪從輕」的司法觀念,也不僅要讓「疑罪從無」原則成為一種工作常態,更重要的是要讓「疑罪從無」原則真正造就一種全社會接受的司法環境。盡管「疑罪從無」原則作為一個理論問題,對刑事司法中的定罪量刑乃至懲治犯罪和保障人權方面,已經逐漸被人接受。但是,這兩個最基本的刑事司法功能在司法實踐中乃至社會意義的理解上,未必已經達到全心全意的接受。在司法實踐中,偵查機關有時由於主客觀原因,往往對有些案件的事實未能查得水落石出,因而出現了疑難問題。對於這類疑難案件,偵查機關往往比較消極,社會各界往往比較被動。於是,有專家認為,只有在一個事實上犯了罪的人,因為 「疑罪從無」而不是其它法外因素暫時沒有受到法律追究,公眾、社會輿論、被害人家屬在揪心之餘還能夠理解並接受時,那才是 「疑罪從無」得以大行其道的時候,才能夠真正杜絕像張氏叔侄案、佘祥林案、趙作海案、聶樹斌案等冤案的發生。
由此看來,「疑罪從無」原則不僅僅是一個法律問題,而且還是一個社會問題、心理問題、文化問題。因為所謂「疑罪」,既可能涉及事實認定問題,也可能涉及法律適用問題,更重要的是還涉及司法機關乃至全社會法律評價與道德評判。
因為「疑罪從無」司法原則,不僅僅是一種為了解決刑事疑案的技術性手段和原則,而且還是一種折射我們在關注保護社會之外,能否接受事關每一位公民人權保障尤其是彰顯現代刑事司法文明與進步的「有利被告」的思想生命力。

熱點內容
經濟法的調整對象社會經濟保障關系 發布:2025-09-30 16:19:25 瀏覽:933
合同法中關於預付款的約定 發布:2025-09-30 16:18:48 瀏覽:241
瀘州司法局李 發布:2025-09-30 16:18:44 瀏覽:843
法治宣傳工作怎麼開展的 發布:2025-09-30 16:10:26 瀏覽:337
法律援助案件接待筆錄 發布:2025-09-30 16:05:03 瀏覽:7
醫院總會計師條例 發布:2025-09-30 16:01:15 瀏覽:821
民法典編目 發布:2025-09-30 15:51:31 瀏覽:791
醫療器械法律法規考試試卷及答案 發布:2025-09-30 15:50:57 瀏覽:434
行政法上單位可以作證嗎 發布:2025-09-30 15:47:10 瀏覽:16
2016銀行新條例 發布:2025-09-30 15:33:41 瀏覽: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