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漁業行政法律法規

漁業行政法律法規

發布時間: 2021-02-04 02:15:30

❶ 非法捕撈水產品罪的法律法規

340.2《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2004年修正)》(1986年7月1日)(節錄)
第三十條 禁止使用炸魚、毒魚、電魚等破壞漁業資源的方法進行捕撈。禁止製造、銷售、使用禁用的漁具。禁止在禁漁區、禁漁期進行捕撈。禁止使用小於最小網目尺寸的網具進行捕撈。捕撈的漁獲物中幼魚不得超過規定的比例。在禁漁區或者禁漁期內禁止銷售非法捕撈的漁獲物。
重點保護的漁業資源品種及其可捕撈標准,禁漁區和禁漁期,禁止使用或者限制使用的漁具和捕撈方法,最小網目尺寸以及其他保護漁業資源的措施,由國務院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規定。
第三十一條 禁止捕撈有重要經濟價值的水生動物苗種。因養殖或者其他特殊需要,捕撈有重要經濟價值的苗種或者禁捕的懷卵親體的,必須經國務院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在指定的區域和時間內,按照限額捕撈。在水生動物苗種重點產區引水用水時,應當採取措施,保護苗種。
第三十八條 使用炸魚、毒魚、電魚等破壞漁業資源方法進行捕撈的,違反關於禁漁區、禁漁期的規定進行捕撈的,或者使用禁用的漁具、捕撈方法和小於最小網目尺寸的網具進行捕撈或者漁獲物中幼魚超過規定比例的,沒收漁獲物和違法所得,處五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沒收漁具,吊銷捕撈許可證;情節特別嚴重的,可以沒收漁船;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在禁漁區或者禁漁期內銷售非法捕撈的漁獲物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及時進行調查處理。
製造、銷售禁用的漁具的,沒收非法製造、銷售的漁具和違法所得,並處一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三十九條 偷捕、搶奪他人養殖的水產品的,或者破壞他人養殖水體、養殖設施的……;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❷ 漁業違法案件中有權追究漁業行政法律責任有哪些

找個同行的卷宗看一下不就行了,就算你第一次做,漁政部門里前人所做的案卷不一樣有?非得跑知道里問,現在漁政線上真是日落西山.

❸ 中國現在漁業法律法規共有多少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法律(全國人大立法
《漁業捕撈許可管理規定》國務院部委規章

❹ 扣押漁船的法律依據

職權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 第四十八條 本法規定的行政處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所屬的漁政監督管理機構決定。但是,本法已對處罰機關作出規定的除外。在海上執法時,對違反禁漁區、禁漁期的規定或者使用禁用的漁具、捕撈方法進行捕撈,以及未取得捕撈許可證進行捕撈的,事實清楚、證據充分,但是當場不能按照法定程序作出和執行行政處罰決定的,可以先暫時扣押捕撈許可證、漁具或者漁船,回港後依法作出和執行行政處罰決定。
1.決定責任:
辦案人員應當依法收集與案件有關證據,對有證據證明可能危害到漁業資源,違反相關法律法規的漁業生產行為可以採取扣押捕撈許可證書、漁具或者漁船的行政功能強制措施。並在規定時間內做出行政處理決定。

2.審批責任:執法人員在扣押物品前應填寫《查封扣押物品審批表》,報漁業監督管理機構主管領導批准。情況緊急,需要當場採取扣押措施的,執法人員應當在扣押後24小時內向分管領導報告,並補辦批准手續。分管領導認為不應當採取行政強制措施的,應當立即解除。

3.告知責任:實施扣押應由兩名以上行政執法人員實施,出示執法身份證件,通知當事人到場,想當事人出具法律文書,告知行政強制的理由、依據以及當事人依法享有的權利和救濟途徑,並在現場檢查筆錄中對採取的相關措施情況予以記載。

4.處置責任:對扣押的場所、設施及物品,應當使用蓋有漁政監督管理機構的公章的封條就地或異地封存。對扣押物品應當開列物品清單,由執法人員、當事人或者有關人員簽字或者加蓋公章。扣押的場所、設施及物品應妥善保管,不得使用、損毀或者擅自轉移、處置。

5.事後責任:扣押的期限不得超過30日;情況復雜的,經漁業監督管理機構分管領導批准,可以延長,但延長期限不得超過30日。做出延長扣押期限決定後應當及時填寫《查封扣押延期通知書》,書面告知當事人,並說明理由。對物品需要進行檢驗、檢測、檢疫或者鑒定的,應當填寫檢驗(檢測、檢疫、鑒定)告知書。扣押的期限不包括檢驗、檢測、檢疫或者鑒定的期間。符合行政強製法第28條規定的,應當解除扣押。

6.其他法律法規規章文件規定應履行的責任。

❺ 中國海洋法規有哪些

中國海洋法規包括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國家規范性文件及地方海洋法律法規,具體內容是:
一、法律
1、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關於領海的聲明
2、《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及毗連區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
5、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
6、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
7、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
8、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
9、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
10、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上交通安全法
11、《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
12、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口法
13、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
14、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二、法規
1、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實施細則
2、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
3、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港水域交通安全管理條例
4、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合作開采海洋石油資源條例
5、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海洋科學研究管理規定
6、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環境保護管理條例
7、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條例
8、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傾廢管理條例
9、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止拆船污染環境管理條例
10、防治海洋工程建設項目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
11、防治海岸工程建設項目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
12、防治陸源污染物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
13、鋪設海底電纜管道管理規定
14、中華人民共和國水下文物保護管理條例
15、外商參與打撈中國沿海水域沉船沉物管理辦法
16、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和海上設施檢驗條例
17、中華人民共和國航道管理條例
18、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上交通事故調查處理條例
19、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海運條例
20、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
21、基礎測繪條例
22、中華人民共和國航標條例
三、部門規章
1、《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環境保護管理條例實施辦法》(1990年9月20日公布)
2、《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傾廢管理條例實施辦法》(1990年9月25日公布)
3、《鋪設海底電纜管道管理規定實施辦法》(1992年8月26日公布)
4、《海洋行政處罰實施辦法》(2002年12月25日公布)
5、《海底電纜管道保護規定》(2004年1月9日公布)
6、《委託簽發廢棄物海洋傾倒許可證管理辦法》(2004年10月20日公布)
7、海域使用管理違法違紀行為處分規定
四、國務院法規性文件
1、國務院關於國家海洋事業發展規劃綱要的批復(國函[2008]9號)
2、國務院關於國土資源部《報國務院批準的項目用海審批辦法》的批復(國函[2003]44號)
3、國務院關於國土資源部《省級海洋功能區劃審批辦法》的批復(國函[2003]38號)
4、國務院關於印發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的通知(國發[2003]13號)
5、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審批項目用海有關問題的通知(國辦發[2002]36號)
6、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開展勘定省縣兩級海域行政區域界線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國辦發[2002]12號)
7、國務院關於全國海洋功能區劃的批復(國函[2002]77號)
8、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國家海洋局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的通知(國辦發[2008]63號)

五、地方海洋法律法規
(一)海域使用類
1.遼寧省海域使用管理辦法
2、河北省海域使用管理條例
3、天津市海域使用管理條例
4、山東省海域使用管理條例
5、江蘇省海域使用管理條例
6、上海市海域使用管理辦法
7、浙江省海域使用管理辦法
8、福建省海域使用管理條例
9、廣東省海域使用管理條例
10、廣東省鋪設海底電纜管道管理辦法
11、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域使用管理辦法
12、海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辦法
13、大連市海域使用管理條例
14、青島市無居民海島管理條例
15、廈門市海域使用管理規定
16、廈門市無居民海島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
17、寧波市無居民海島管理條例
(二)海洋環保類
1、遼寧省海洋環境保護辦法
2、山東省海洋環境保護條例
3、江蘇省海洋環境保護條例
4、浙江省海洋環境保護條例
5、福建省海洋環境保護條例
6、廣東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辦法
7、深圳經濟特區海域污染防治條例
8、上海市金山三島海洋生態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
9、海南省海洋環境保護規定

❻ 我國關於漁業的法律法規

你一是 可以通過網路窗口直接打上《漁業法規》找二是通過在網上查找海洋漁業局網址後找,一定能有

❼ 漁業水域污染的相關法律法規有哪些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及時、公正地調查處理漁業水域污染事故,維護國家、集體和公民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任何公民、法人或其它組織造成漁業水域污染事故的,應當接受漁政監督管理機構(以下簡稱主管機構)的調查處理。
各級主管機構調查處理漁業水域污染事故適用本規定。
第三條 本規定所稱的漁業水域是指魚蝦貝類的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洄遊通道和魚蝦貝藻類及其他水生動植物的增養殖場。
第四條 本規定所稱的漁業水域污染事故是指由於單位和個人將某種物質和能量引入漁業水域,損壞漁業水體使用功能,影響漁業水域內的生物繁殖、生長或造成該生物死亡、數量減少,以及造成該生物有毒有害物質積累、質量下降等,對漁業資源和漁業生產造成損害的事實。

第二章 污染事故處理管轄

第五條 地(市)、縣主管機構依法管轄其監督管理范圍內的較大及一般性漁業水域污染事故。
省(自治區、直轄市)主管機構依法管轄其監督管理范圍內直接經濟損失額在百萬元以上的重大漁業水域污染事故。
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政漁港監督管理局管轄或指定省級主管機構處理直接經濟損失額在千萬元以上的特大漁業水域污染事故和涉外漁業水域污染事故。
第六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政漁港監督管理局成立漁業水域污染事故技術審定委員會,負責全國重大漁業水域污染事故的技術審定工作。
第七條 下級主管機構對其處理范圍內的漁業水域污染事故,認為需要由上級主管機構處理的,可報請上級主管機構處理。
第八條 上級主管機構管轄的漁業水域污染事故必要時可以指定下級機構處理。
第九條 對管轄權有爭議的漁業水域污染事故,由爭議雙方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共同的上一級主管機構指定機關調查處理。
第十條 指定處理的漁業水域污染事故應辦理書面手續。主管機構指定的單位,須在指定許可權范圍內行使權力。
第十一條 跨行政區域的漁業水域污染糾紛,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第二十六條的規定,由有關地方人民政府協商解決,或者由其共同的上級人民政府協調解決,主管機構以應積級配合有關地方人民政府作好事故的處理工作。

第三章 調查與取證

第十二條 主管機構在發現或接到事故報告後,應做好下列工作:
(一)填寫事故報告,內容包括報告人、事故發生時間、地點、污染損轄原因及狀況等。
(二)盡快組織漁業環境監測站或有關人員赴現場進行調查取證。重大、特大及涉外漁業水域污染事故應立即向同級人民政府及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上一級主管機構報告。
(三)對污染情況復雜、損失較重的污染事故,應參照農業部頒布的《污染死魚調查方法(淡水)》的規定進行調查取證。
第十三條 漁業執法人員調查處理漁業水域污染事故,應當收集與污染事故有關的各種證據,證據包括書證、物證、視聽資料、證人證言、當事人陳述、鑒定結論、現場筆錄。
證據必須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依據。
第十四條 調查漁業水域污染事故,必須製作現場筆錄,內容包括:發生事故時間、地點、水體類型、氣候、水文、污染物、污染源、污染范圍、損失程度等。
筆錄應當表述清楚,定量准確,如實記錄,並有在場調查的兩名漁業執法人員的簽名和筆錄時間。
第十五條 漁業環境監測站出具的監測數據、鑒定結論或其它具備資格的有關單位出具的鑒定證明是主管機構處理污染事故的依據。
監測數據、鑒定結果報告書由監測鑒定人員簽名,並加蓋公章。

第四章 處理程序

第十六條 因漁業水域污染事故發生的賠償責任和賠償金額的糾紛,當事人可以向事故發生地的主管機構申請調解處理,當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第十七條 主管機構受理當事人事故糾紛調解處理申請應符合下列條件:
(一)必須是雙方當事人同意調解處理;
(二)申請人必須是與漁業損失事故糾紛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單位或個人;
(三)有明確的被申請人和具體的事實依據與請求;
(四)不超越主管機構受理范圍。
第十八條 如屬當事人一方申請調解的,主管機構有責任通知另一方接受調解,如另一方拒絕接受調解,當事人可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第十九條 請求主管機構調解處理的糾紛,當事人必須提交申請書,申請書應寫明如下事實:
(一)申請人與被申請人的姓名、性別、年齡、職業、住址、郵政編碼等(單位的名稱、地址、法定代表人的姓名);
(二)申請事項,事實和理由;
(三)與事故糾紛有關的證據和其他資料;
(四)請求解決的問題。
申請書一式三份,申請人自留一份,兩份遞交受理機構。
第二十條 主管機構受理污染事故賠償糾紛後,可根據需要邀請有關部門的人員參加調 解處理工作。 負責和參加處理糾紛的人員與糾紛當事人有利害關系時,應當自行迴避,當事人也可提出迴避請求。
第二十一條 主管機構應在收到申請書十日內將申請書副本送達被申請人,被申請人在收到申請書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內提交答辯書和有關證據。被申請人不按期或不提出答辯書的,視為拒絕調解處理,主管機構應告知申請人向人民法院起訴。
第二十二條 調解處理過程中,應召集雙方座談協商。經協商可達成調解協議。
第二十三條 調解協議書經當事人雙方和主管機構三方簽字蓋章後生效。 當事人拒不履行調解協議的,主管機構應督促履行,同時當事人可向人民法院起訴。
第二十四條 當事人對主管機構調解污染事故賠償糾紛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
第二十五條 調解處理過程中,當事人一方向法院起訴,調解處理終止。
第二十六條 凡污染造成漁業損害事故的,都應賠償漁業損失,並由主管機構根據情節依照《漁業行政處罰程序規定》對污染單位和個人給予罰款。
第二十七條 凡污染造成人工增殖和天然漁業資源損失的,按污染對漁業資源的損失及漁業生產的損害程度,由主管機構依照《漁業行政處罰程序規定》責令賠償漁業資源損失。

第五章 附則

第二十八條 本規定中漁業損失的計算,按農業部頒布的《水域污染事故漁業損失計算方法規定》執行。
第二十九條 本規定中事故報告登記表、現場記錄、漁業水域污染事故調解協議書等文書格式,由農業部統一制定。
第三十條 本規定由農業部負責解釋。
附件一:漁業水域污染事故報告表(略)
附件二:現場記錄(略)
附件三:漁業水域污染事故調解協議書(略)

❽ 漁業法規的漁業法規的種類

國際漁業法規主要有有關漁業的國際條約,包括雙邊協定和多邊協定,多回以公約、條約、協定、答議定書等形式,以及國家在漁業領域長期實踐中所形成的國際習慣,不具備法律文書的形式。
國內漁業法規的種類很多,根據不同的分類依據有不同的分類方法。例如,根據法規的外部形式,國內漁業法規可分為憲法中的有關規定、有關漁業的法律、漁業行政法規、漁業地方性法規、部門漁業規章和地方漁業規章等。根據是否專門規范漁業活動,可分為專項漁業法規和涉及漁業的法規。
按照國內漁業法規的內容或調整的對象,國內漁業法規可分為:漁業基本法、關於漁業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的法規、關於漁業水域環境保護的法規、關於漁業生產管理的法規、關於漁業組織的法規、關於漁業經營流通的法規、關於漁船的法規、關於漁船管理的法規、關於漁港的法規、關於漁業監督管理的法規、關於漁業無線電管理的法規、關於漁業金融和保險的法規等12種類型。

❾ 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的內容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養殖業
第三章 捕撈業
第四章 漁業資源的增殖和保護
第六章 附則
第五章 法律責任 第一條 為了加強漁業資源的保護、增殖、開發和合理利用,發展人工養殖,保障漁業生產者的合法權益,促進漁業生產的發展,適應社會主義建設和人民生活的需要,特製定本法。
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內水、灘塗、領海、專屬經濟區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一切其他海域從事養殖和捕撈水生動物、水生植物等漁業生產活動,都必須遵守本法。
第三條 國家對漁業生產實行以養殖為主,養殖、捕撈、加工並舉,因地制宜,各有側重的方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把漁業生產納入國民經濟發展計劃,採取措施,加強水域的統一規劃和綜合利用。
第四條 國家鼓勵漁業科學技術研究,推廣先進技術,提高漁業科學技術水平。
第五條 在增殖和保護漁業資源、發展漁業生產、進行漁業科學技術研究等方面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由各級人民政府給予精神的或者物質的獎勵。
第六條 國務院漁業行政主管部門主管全國的漁業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漁業工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可以在重要漁業水域、漁港設漁政監督管理機構。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及其所屬的漁政監督管理機構可以設漁政檢查人員。漁政檢查人員執行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及其所屬的漁政監督管理機構交付的任務。
第七條 國家對漁業的監督管理,實行統一領導、分級管理。
海洋漁業,除國務院劃定由國務院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及其所屬的漁政監督管理機構監督管理的海域和特定漁業資源漁場外,由毗鄰海域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監督管理。
江河、湖泊等水域的漁業,按照行政區劃由有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監督管理;跨行政區域的,由有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協商制定管理辦法,或者由上一級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及其所屬的漁政監督管理機構監督管理。
第八條 外國人、外國漁業船舶進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水域,從事漁業生產或者漁業資源調查活動,必須經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批准,並遵守本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同中華人民共和國訂有條約、協定的,按照條約、協定辦理。
國家漁政漁港監督管理機構對外行使漁政漁港監督管理權。
第九條 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和其所屬的漁政監督管理機構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參與和從事漁業生產經營活動。 第十條 國家鼓勵全民所有制單位、集體所有制單位和個人充分利用適於養殖的水域、灘塗,發展養殖業。
第十一條 國家對水域利用進行統一規劃,確定可以用於養殖業的水域和灘塗。單位和個人使用國家規劃確定用於養殖業的全民所有的水域、灘塗的,使用者應當向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由本級人民政府核發養殖證,許可其使用該水域、灘塗從事養殖生產。核發養殖證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集體所有的或者全民所有由農業集體經濟組織使用的水域、灘塗,可以由個人或者集體承包,從事養殖生產。
第十二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核發養殖證時,應當優先安排當地的漁業生產者。
第十三條 當事人因使用國家規劃確定用於養殖業的水域、灘塗從事養殖生產發生爭議的,按照有關法律規定的程序處理。在爭議解決以前,任何一方不得破壞養殖生產。
第十四條 國家建設徵收集體所有的水域、灘塗,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有關征地的規定辦理。
第十五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加強對商品魚生產基地和城市郊區重要養殖水域的保護。
第十六條 國家鼓勵和支持水產優良品種的選育、培育和推廣。
水產新品種必須經全國水產原種和良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由國務院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公告後推廣。水產苗種的進口、出口由國務院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水產苗種的生產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審批。但是,漁業生產者自育、自用水產苗種的除外。
第十七條 水產苗種的進口、出口必須實施檢疫,防止病害傳入境內和傳出境外,具體檢疫工作按照有關動植物進出境檢疫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執行。
引進轉基因水產苗種必須進行安全性評價,具體管理工作按照國務院有關規定執行。
第十八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養殖生產的技術指導和病害防治工作。
第十九條 從事養殖生產不得使用含有毒有害物質的餌料、飼料。
第二十條 從事養殖生產應當保護水域生態環境,科學確定養殖密度,合理投餌、施肥、使用葯物,不得造成水域的環境污染。 第二十一條 國家在財政、信貸和稅收等方面採取措施,鼓勵、扶持遠洋捕撈業的發展,並根據漁業資源的可捕撈量,安排內水和近海捕撈力量。
第二十二條 國家根據捕撈量低於漁業資源增長量的原則,確定漁業資源的總可捕撈量,實行捕撈限額制度。國務院漁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組織漁業資源的調查和評估,為實行捕撈限額制度提供科學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海、領海、專屬經濟區和其他管轄海域的捕撈限額總量由國務院漁業行政主管部門確定,報國務院批准後逐級分解下達;國家確定的重要江河、湖泊的捕撈限額總量由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確定或者協商確定,逐級分解下達。捕撈限額總量的分配應當體現公平、公正的原則,分配辦法和分配結果必須向社會公開,並接受監督。
國務院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捕撈限額制度實施情況的監督檢查,對超過上級下達的捕撈限額指標的,應當在其次年捕撈限額指標中予以核減。
第二十三條 國家對捕撈業實行捕撈許可證制度。
到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有關國家締結的協定確定的共同管理的漁區或者公海從事捕撈作業的捕撈許可證,由國務院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批准發放。海洋大型拖網、圍網作業的捕撈許可證,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批准發放。其他作業的捕撈許可證,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批准發放;但是,批准發放海洋作業的捕撈許可證不得超過國家下達的船網工具控制指標,具體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
捕撈許可證不得買賣、出租和以其他形式轉讓,不得塗改、偽造、變造。
到他國管轄海域從事捕撈作業的,應當經國務院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批准,並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的或者參加的有關條約、協定和有關國家的法律。
第二十四條 具備下列條件的,方可發給捕撈許可證:
(一)有漁業船舶檢驗證書;
(二)有漁業船舶登記證書;
(三)符合國務院漁業行政主管部門規定的其他條件。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批准發放的捕撈許可證,應當與上級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下達的捕撈限額指標相適應。
第二十五條 從事捕撈作業的單位和個人,必須按照捕撈許可證關於作業類型、場所、時限、漁具數量和捕撈限額的規定進行作業,並遵守國家有關保護漁業資源的規定,大中型漁船應當填寫漁撈日誌。
第二十六條 製造、更新改造、購置、進口的從事捕撈作業的船舶必須經漁業船舶檢驗部門檢驗合格後,方可下水作業。具體管理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第二十七條 漁港建設應當遵守國家的統一規劃,實行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對位於本行政區域內的漁港加強監督管理,維護漁港的正常秩序。 第二十八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對其管理的漁業水域統一規劃,採取措施,增殖漁業資源。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可以向受益的單位和個人徵收漁業資源增殖保護費,專門用於增殖和保護漁業資源。漁業資源增殖保護費的徵收辦法由國務院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會同財政部門制定,報國務院批准後施行。
第二十九條 國家保護水產種質資源及其生存環境,並在具有較高經濟價值和遺傳育種價值的水產種質資源的主要生長繁育區域建立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未經國務院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批准,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在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內從事捕撈活動。
第三十條 禁止使用炸魚、毒魚、電魚等破壞漁業資源的方法進行捕撈。禁止製造、銷售、使用禁用的漁具。禁止在禁漁區、禁漁期進行捕撈。禁止使用小於最小網目尺寸的網具進行捕撈。捕撈的漁獲物中幼魚不得超過規定的比例。在禁漁區或者禁漁期內禁止銷售非法捕撈的漁獲物。
重點保護的漁業資源品種及其可捕撈標准,禁漁區和禁漁期,禁止使用或者限制使用的漁具和捕撈方法,最小網目尺寸以及其他保護漁業資源的措施,由國務院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規定。
第三十一條 禁止捕撈有重要經濟價值的水生動物苗種。因養殖或者其他特殊需要,捕撈有重要經濟價值的苗種或者禁捕的懷卵親體的,必須經國務院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在指定的區域和時間內,按照限額捕撈。
在水生動物苗種重點產區引水用水時,應當採取措施,保護苗種。
第三十二條 在魚、蝦、蟹洄遊通道建閘、築壩,對漁業資源有嚴重影響的,建設單位應當建造過魚設施或者採取其他補救措施。
第三十三條 用於漁業並兼有調蓄、灌溉等功能的水體,有關主管部門應當確定漁業生產所需的最低水位線。
第三十四條 禁止圍湖造田。沿海灘塗未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不得圍墾;重要的苗種基地和養殖場所不得圍墾。
第三十五條 進行水下爆破、勘探、施工作業,對漁業資源有嚴重影響的,作業單位應當事先同有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協商,採取措施,防止或者減少對漁業資源的損害;造成漁業資源損失的,由有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責令賠償。
第三十六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保護和改善漁業水域的生態環境,防治污染。
漁業水域生態環境的監督管理和漁業污染事故的調查處理,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三十七條 國家對白鰭豚等珍貴、瀕危水生野生動物實行重點保護,防止其滅絕。禁止捕殺、傷害國家重點保護的水生野生動物。因科學研究、馴養繁殖、展覽或者其他特殊情況,需要捕撈國家重點保護的水生野生動物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的規定執行。 第三十八條 使用炸魚、毒魚、電魚等破壞漁業資源方法進行捕撈的,違反關於禁漁區、禁漁期的規定進行捕撈的,或者使用禁用的漁具、捕撈方法和小於最小網目尺寸的網具進行捕撈或者漁獲物中幼魚超過規定比例的,沒收漁獲物和違法所得,處五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沒收漁具,吊銷捕撈許可證;情節特別嚴重的,可以沒收漁船;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在禁漁區或者禁漁期內銷售非法捕撈的漁獲物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及時進行調查處理。
製造、銷售禁用的漁具的,沒收非法製造、銷售的漁具和違法所得,並處一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三十九條 偷捕、搶奪他人養殖的水產品的,或者破壞他人養殖水體、養殖設施的,責令改正,可以處二萬元以下的罰款;造成他人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條 使用全民所有的水域、灘塗從事養殖生產,無正當理由使水域、灘塗荒蕪滿一年的,由發放養殖證的機關責令限期開發利用;逾期未開發利用的,吊銷養殖證,可以並處一萬元以下的罰款。
未依法取得養殖證擅自在全民所有的水域從事養殖生產的,責令改正,補辦養殖證或者限期拆除養殖設施。
未依法取得養殖證或者超越養殖證許可范圍在全民所有的水域從事養殖生產,妨礙航運、行洪的,責令限期拆除養殖設施,可以並處一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一條 未依法取得捕撈許可證擅自進行捕撈的,沒收漁獲物和違法所得,並處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並可以沒收漁具和漁船。
第四十二條 違反捕撈許可證關於作業類型、場所、時限和漁具數量的規定進行捕撈的,沒收漁獲物和違法所得,可以並處五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並可以沒收漁具,吊銷捕撈許可證。
第四十三條 塗改、買賣、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轉讓捕撈許可證的,沒收違法所得,吊銷捕撈許可證,可以並處一萬元以下的罰款;偽造、變造、買賣捕撈許可證,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四條 非法生產、進口、出口水產苗種的,沒收苗種和違法所得,並處五萬元以下的罰款。
經營未經審定的水產苗種的,責令立即停止經營,沒收違法所得,可以並處五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五條 未經批准在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內從事捕撈活動的,責令立即停止捕撈,沒收漁獲物和漁具,可以並處一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六條 外國人、外國漁船違反本法規定,擅自進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水域從事漁業生產和漁業資源調查活動的,責令其離開或者將其驅逐,可以沒收漁獲物、漁具,並處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可以沒收漁船;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七條 造成漁業水域生態環境破壞或者漁業污染事故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的規定追究法律責任。
第四十八條 本法規定的行政處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所屬的漁政監督管理機構決定。但是,本法已對處罰機關作出規定的除外。
在海上執法時,對違反禁漁區、禁漁期的規定或者使用禁用的漁具、捕撈方法進行捕撈,以及未取得捕撈許可證進行捕撈的,事實清楚、證據充分,但是當場不能按照法定程序作出和執行行政處罰決定的,可以先暫時扣押捕撈許可證、漁具或者漁船,回港後依法作出和執行行政處罰決定。
第四十九條 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和其所屬的漁政監督管理機構及其工作人員違反本法規定核發許可證、分配捕撈限額或者從事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或者有其他玩忽職守不履行法定義務、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的行為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十條 本法自1986年7月1日起施行。

熱點內容
律師周末上班嗎 發布:2025-09-30 13:49:03 瀏覽:981
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舉報 發布:2025-09-30 13:43:14 瀏覽:754
買賣在耕用地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30 13:42:57 瀏覽:689
法治公安者 發布:2025-09-30 13:42:17 瀏覽:712
黃山市第二屆道德模範 發布:2025-09-30 13:33:40 瀏覽:449
國家森林防火條例 發布:2025-09-30 13:32:44 瀏覽:595
住建局的裝修管理條例 發布:2025-09-30 12:58:45 瀏覽:841
工人總是拿勞動法壓廠家怎辦 發布:2025-09-30 12:58:42 瀏覽:10
律師建議婚姻法 發布:2025-09-30 12:53:50 瀏覽:906
勞動合同法第24條的解析 發布:2025-09-30 12:49:15 瀏覽: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