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誠實信用原則和信耐保護原則的關系
『壹』 如何理解行政法上的誠信守信原則
誠實守信原則(第一是行政信息真實原則,第二是信賴保護原則——相對人基於對行政機關的決定或意思表示的信賴而對自己將來的行為進行籌劃和安排,由此產生的信賴利益應受法律保護,第三是行政允諾應予兌現)
『貳』 行政法的信賴保護原則在我國行政法規范中是如何體現的
行政給付權益對於受益人至關重要。尤其在行政救助中,救助或幫助是受益人生存保障唯一的或至少是主要的依靠,行政主體必須保障受益人所享有的權利或利益的穩定性。
其次行政給付和信賴保護均可以看作是一種利益的調整機制,只不過調整方法不同。行政給付通過積極的利益分配直接改變社會成員的利益佔有狀況,信賴保護原則則以利益可期性和穩定性的形成來確保公共負擔平等。
行政指導實施完畢後,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實現了行政主體與相對方所期望的結果,還有一種是行政指導方因自身的信息或判斷有誤,無惡意地誤導了被指導者,結果使被指導者遭受到重大損害。在這兩種情況下均應基於信賴保護原則,對相對人予以補償。
(2)行政法誠實信用原則和信耐保護原則的關系擴展閱讀:
行政法注意事項:
行政審批可以是內部行為,行政行為一經作出,非有法定事由和經法定程序不得隨意撤銷,廢止或改變。
行政機關對行政相對人作出授益行政行為的,即使事後發現有違法情形,只要這種違法情形不是因為相對人的過錯(行賄或提供虛假資料信息)造成的,行政機關亦不得撤銷或改變,除非不撤銷這種違法行為會嚴重損害國家,社會公共利益。
行政行為作出後,若事後據以作出該行政行為的法律法規,規章修改或廢止,根據作出該行政行為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的,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機關可以撤銷,廢止或改變已經生效的行政行為。但是行政機關在作出撤銷,改變或廢止的決定之前,應進行利益衡量。
『叄』 行政法上的比例原則與信賴保護原則
比例原則主要是復指行政主制體在實施行政行為時,必須基於該市是行為的必要性,權衡行政目的和相對人利益,且應當將對相對人的利益損害降到最小。
信賴保護,也成禁止反言,指行政主體的行政行為一經做出,不得遭受任意的變更。
1行政行為一經做出,既具有「四力」。
2受益性行為非為相對人之過錯,不得變更。
3做出的行政行為,基於法律或是公益,可變更之。
4變更所對善意相對人的損害要賠償。
『肆』 行政法中,信懶保護原則是誠實信用原則的具體體現正確還是錯誤
錯誤。
信賴保護原則也是基本原則,與誠信原則並列。
信賴保護原則最先專由德國屬等大陸法系行政法學者提出,後為立法所接受,現已成為大陸法系行政法上一項重要原則,對完善大陸法系國家行政法律制度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由於理論研究的滯後,至今沒有在立法上確立該原則,造成與此相關的制度極不完善。行政法信賴保護原則肇始於德國行政法院判例,後經日本及中國台灣地區等的效仿、繼受與發展,已成為大陸法系行政法之一般原則。依據該原則進行的制度設計在保障人權、維護法的安定性、實現實質的法治行政方法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伍』 行政法上的信賴保護原則與民法上的誠實信用原則之比較
行政法上抄的信賴保護原則是指政府對自己做出的行為或承諾應守信用,不得隨意變更,不得反復無常。民法中的誠實信用原則要求處於法律上的特殊聯系的民事主體應忠誠、守信,做到謹慎維護對方的利益、滿足對方的正當期待、給對方提供必要真實信息等。兩者的共同點是①都要求忠誠、守信,不反復無常②滿足和保護信賴利益是二者的集中體現③誠實信用是信賴保護的基礎不同點:①法律性質不同,前者在公法領域,而後者為私法規范;②調整主體關系不同,前者當事人間地位不等,後者在平等主體間起作用
『陸』 誰跟我解釋下行政信賴保護原則,謝謝啦!
行政信(依)賴保護原則是指政府對自己作出的行為或承諾應守信用,不得隨意變更,不得反復無常。
信(依)賴保護原則的要求:
1、行政行為一經作出,非有法定事由和法定程序不得隨意撤銷、廢止或改變,即行政行為具有確定力或公定力。
2、行政機關撤銷或改變其違法作出的行政行為,如這種違法行情形不是因相對人過錯造成的要對相對人因此受到的損失加以賠償。
3、行政機關對行政相對人作出授益行政行為後,事後即使發現有違法情形,只要這種違法情形不是因相對人過錯造成的,行政機關亦不得撤銷或改變,除非不撤銷或改變這種違法行政行為會嚴重損害國家、社會公共利益。
4、行政行為作出後,如事後據以作出該行政行為的法律、法規、規章修改或廢止,或者據以作出該行政行為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機關可以撤銷、廢止或改變已經作出的行政行為,但這種改變需利益最大化。
根據行政法的原理,行政信賴保護原則的適用應當主要遵循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政府機關必須本著誠實信用的精神,以誠實信用的方法做出行政行為。為了確保行政行為的明確性、連續性和穩定性,樹立和保護行政相對人對政府機關及其行政行為的真誠信賴,政府機關必須本著誠實信用的精神,以誠實信用的方法做出行政行為。例如,政府機關在做出行政行為時不得進行欺詐、威脅、脅迫,不得以虛假的表示誤導相對人。
第二,政府機關原則上不得制定對相對人具有溯及力的政府規章、命令。政府機關做出的政府規章、命令,其效力不得適用於施行前已經終結的事實,即不得限制或損害相對人已經依法取得的利益。這是法治國家中法的安定性的必然要求。如此方能保障人民的合法權益,維護法律尊嚴與政府的公信力。
第三,行政行為撤銷與廢止中的信賴保護。撤銷與廢止制度分別適用於違法和合法的行政行為,二者都有可能損害社會民眾的信賴利益。因此行政法要求政府機關對行政行為的撤銷和廢止應當受到嚴格限制,政府機關一方不得依職權隨意改變該行政行為。它要求政府機關一方沒有法定事由並且經過嚴格的程序不得對原行政行為做出改變。它是法的安定性原則在行政行為上的具體表現,或者說是對行政行為的一種要求。法律規范的安定性,要求行政行為本身不受任意改變;法律秩序的安定性,要求行政行為所設定的權利義務關系能得到持久維持。因此,行政行為的撤銷與廢止應當受到嚴格限制。
第四,行政行為的無效應受到限制,其適用范圍應當縮小,通過更加嚴格的行政行為撤銷程序為行政相對人的信賴利益提供製度保障。為了保護社會成員的信賴利益和維護法制秩序的安定,若無效行政行為與後續的行政行為各自獨立,並產生法律效果,則先前行為的無效不導致後續行為的無效;如果兩行為是為實現同一目的而不可分離地連續時,則先前行為的無效後果將導致後續行為的無效。那種違法行政行為一概無效是不利予信賴保護的,是不足取的
從理論上說,對行政相對人的信賴利益主要有兩種保護方式,即存續保護和財產保護。所謂存續保護,即因行政行為而產生的行政法律關系主體之間的法律關系,不論其是否合法,一律要穩定行政相對人所信賴的法律狀態。所謂財產保護,即在必要時打破原有法律狀態,而對行政相對人因信賴行政行為而遭受的損失予以財產上的保護。這兩種方式各有利弊:如果一味採用前者保護相對人利益,有可能嚴重損害公共利益;而僅採用後者,則有可能使在某些行政行為中無法用金錢來代替的相對人利益得不到真正的維護,如資格授予類的行政行為。
信賴利益的財產保護體現在信賴補償制度上。行政信賴利益由既得利益和期待利益構成——二者的區別在於社會成員是否已實際佔有這部分權益,並有權通過處理該權益獲得新的利益。信賴利益受到損失,如何進行補救,具體而言,相對人可以通過行政途徑和司法途徑尋求法律保護,解決信賴補償問題上的爭議。行政途徑有行政申訴、行政復議;司法途徑則主要是通過行政訴訟。
『柒』 論行政法上的比例原則與信賴保護原則
比例原則又叫適抄度原則,是說行政行為在合法的前提下,要注意方式方法,盡量減少行政相對人不必要損失的原則。
信賴保護原則是說,行政相對人處於對行政機關的信賴,但凡行政機關作出的行政行為,行政機關不得隨意更改,即使處於社會公益必須更改,也必須給予行政相對人合理的補償。
『捌』 行政法中的信賴保護原則的要求
1、保護行政相對人因正當信賴而期望得到的合法或合理利益。行政相對人在無內欺詐、脅迫等主容觀過錯,符合法定條件要求行政主體授予利益的,行政主體應依法授予;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雙方達成合意,簽訂行政合同後,行政主體應全面履行,非法變更應賠償,依法變更應補償;行政主體作出行政指導應盡心盡職,對有過錯的行政指導應負行政責任。
2、行政主體應依法行政,履行法定義務,對行使自由裁量權的行政行為,應對其行為在合理限度內承擔責任。在行政法有明確規定的條件下,行政主體要嚴格依法辦事,不得拒絕行政相對人的合法要求。在行政法沒有明確規定的條件下,行政主體可在法定限度內自由裁量,但應滿足行政相對人合理期望得到的利益。
3、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人皆應為真實的意思表示,且言必信,行必果。具體對行政機關而言,其所為行政行為應具有穩定性,不得朝令夕改或溯及既往,其做出的承諾,應信守之;對相對人而言,也應言而有信,不得反復無常或任意翻悔,否則也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玖』 民法上誠實信用原則、行政法的誠實信用原則和民訴上的誠實信用原則三者比較
可以寫篇論文了。比較點在於民事主體處分權利的平等性中的誠信是對平等主體間信賴利益的期待,行政法中則側重於公權力的合法合理行政,而民訴則是以誠信使得司法過程得以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