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法中對降薪降職
Ⅰ 關於勞動法里用人單位宣布降薪的相關問題
法律賦予了用人單位單方變更工資的權利。根據勞動合同法第40條及相關規定,單方變更主要通過以下途徑來實現:
1、勞動者由於不能勝任工作而被用人單位單方調整工作崗位的
這一條是基於「以崗位調整合法為前提,崗變薪變」的原則。此處的「不勝任工作」包括身體原因和工作能力原因兩個方面。
《勞動合同法》第四十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勞動者本人或者額外支付勞動者一個月工資後,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一)勞動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負傷,在規定的醫療期滿後不能從事原工作,也不能從事由用人單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二)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經過培訓或者調整工作崗位,仍不能勝任工作的;
也就是說,用人單位在以上條件下可以單方調整勞動者的工作崗位,在勞動者患病或非因工負傷,在規定的醫療期滿後不能從事原工作,單位可以另行安排其它工作,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單位可以調整其工作崗位,調整工作崗位後工資也得到相應地調整。
2、勞動者由於違反用人單位規章制定,按照規章制度被用人單位給予降職降薪處罰的
這條首先要求用人單位必須要存在明確的規章制度,並明確列舉按照降職降薪處理的具體情形;規章制度的制定要符合法定的程序,比如經過民主程序,除此以外,單位的規章制度要對勞動者進行解釋說明和公示。其次,還要有充分的證據證明勞動者存在違紀行為。
3、採取結構性浮動工資,在約定范圍內進行調整
用人單位可以在勞動合同中約定工資構成由固定工資和浮動工資組成。固定工資包括:基本工資、崗位工資、職位工資、技能工資;浮動工資包括:績效工資、獎金、提成等。浮動工資,在勞動合同約定范圍內可以進行調整。
Ⅱ 勞動法有沒規定降職還要降薪
勞動法是沒有規定降職一定獎薪的,不過在每個公司都會有自己的規定在,某個職務時應得到的報酬,當然如果降職了,那麼相對的所有標准都是要變的哦,升職也是同樣的哦!
Ⅲ 勞動法中關於降職降薪的規定是什麼
1.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並沒有關於降職降薪的相關規定,因為其立法本意是為了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偏向於保護勞動者。 2.工資分配應當遵循按勞分配原則,實行同工同酬。由用人單位根據單位的生產經營特點和經濟效益,依法自主確定本單位的工資分配方式和工資水平。且用人單位支付勞動者的工資不得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 3.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勞動合同約定和國家規定,向勞動者及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
Ⅳ 正常情況下降職降薪違法勞動法嗎
正常情況下的降職降薪是不屬於違反勞動法的,但是降職降薪以後需要跟你簽訂新的勞動合同或者是簽定勞動補償合同。
Ⅳ 勞動法 有沒有規定降職不降薪
勞動法是沒有關自於降職不降薪或降職必須降薪的規定。一是每個公司都會有自己的管理制度,會確定職務報酬的管理方式,以某個職務時應得到的報酬,既然降職了,那麼有相對的薪金標准升職也是同樣的。二是勞動者的報酬應根據勞動合同的約定,降職降薪如果與勞動合同約定產生變化時雙方應協商變更勞動合同。
Ⅵ 有關公司強制降職降薪是否觸犯勞動法
1、公司強制降職降是違反勞動法的。
2、《勞動法》第十七條訂立和變更勞動合同專,應當遵循平等自願、屬協商一致的原則,不得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
勞動合同依法訂立即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必須履行勞動合同規定的義務。
Ⅶ 勞動法有沒有規定降職還要降薪
勞動法是沒有關於降職不降薪或降職必須降薪的規定。一是每個公司都會有自己的管內理制度,會容確定職務報酬的管理方式,以某個職務時應得到的報酬,既然降職了,那麼有相對的薪金標准升職也是同樣的。二是勞動者的報酬應根據勞動合同的約定,降職降薪如果與勞動合同約定產生變化時雙方應協商變更勞動合同。
Ⅷ 降職降薪違反那些法規
【1】你寫的2012年2月3日入職,顯然是筆誤。工作12年,應該是2001年在本單位工作。
【2】根據《勞動版合同法》第16條規定權,勞動合同文本由單位和勞動者各執一份。
【3】單位沒有給你一份勞動合同,是違反勞動合同法的,你要抓緊時間去要。
【4】根據《勞動合同法》第17條第六項規定,勞動合同法要寫勞動報酬。
【5】勞動合同寫了你是副經理,享受輔助工資嗎?如果寫了,並且你沒有《勞動合同法》第40條第二項規定的情形,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的,你還可以得到勞動合同規定的工資的。
【6】如果沒有寫你必須有副經理的輔助工資,單位就不違反勞動合同法。
Ⅸ 打算對部分管理層員工降薪降職,違反勞動法嗎
您好!
用人單位因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而對其調崗降薪是符合法律精神的,用人單位可以行使自主管理權」。但是,不能勝任工作必須有考核標准和考核結果證明(相關規章制度)。
《勞動合同法》五十一條規定:「用人單位在制定、修改或者決定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職工培訓、勞動紀律以及勞動定額管理等規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項時,應當經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全體職工討論,提出方案和意見,與工會或者職工代表平等協商確定。 」
《勞動法》
第十七條訂立和變更勞動合同,應當遵循平等自願、協商一致的原則,不得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
勞動合同依法訂立即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必須履行勞動合同規定的義務。
第二十六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但是應當提前30日以書面形式通知勞動者本人:
(一)勞動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負傷,醫療期滿後,不能從事原工作也不能從事由用人單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二)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經過培訓或者調整工作崗位,仍不能勝任工作的;
(三)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原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經當事人協商不能就變更勞動合同達成協議的。
根據以上規定克制,因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原勞動合同無法履行而變更勞動合同,須經雙方當事人協商一致,若不能達成協議,則可按法定程序解除勞動合同;因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而變更、調整職工工作崗位,則屬於用人單位的自主權。」
如能進一步提出更加詳細的信息,則可提供更為准確的法律意見。
Ⅹ 勞動法不知什麼原因降職,降薪
不允許的,當事人可以提出解除勞動合同,並獲得相應的經濟補償:
1,根據我國《勞動合同法》第25條的規定:用人單位只有與勞動者協商一致的情況下,才可以變更勞動合同約定的內容;
2,用人單位沒有與當事人協商(不知道什麼原因),直接降職降薪的,當事人可以要求解除勞動合同,並獲得相應的經濟補償;
3,如果與用人單位無法達成一致意見的,當事人可以向用人單位所在地的勞動部門申請勞動仲裁,對勞動仲裁結果不滿意的,可以向當地的人民法院起訴。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的規定:
第四十六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
(一)勞動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條 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
(二)用人單位依照本法第三十六條 規定向勞動者提出解除勞動合同並與勞動者協商一致解除勞動合同的;
(三)用人單位依照本法第四十條 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
(四)用人單位依照本法第四十一條 第一款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
(五)除用人單位維持或者提高勞動合同約定條件續訂勞動合同,勞動者不同意續訂的情形外,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條 第一項規定終止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
(六)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條 第四項、第五項規定終止勞動合同的;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七條 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准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
勞動者月工資高於用人單位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標准按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數額支付,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年限最高不超過十二年。
本條所稱月工資是指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十二個月的平均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