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328
Ⅰ 一審未提出精神損害賠償的訴求,二審中提出,法院如何處理 謝了! 最好有法條依據
南風解來意正解,調解,調解不成的自告知另行起訴。
樓主你的感覺出了點問題,你在二審中已經提出精神損害的訴訟請求了,那麼就已經和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解釋第六條無關了,因為第六條要求是「在侵權訴訟中沒有提出賠償精神損害的訴訟請求」
另外,你的另行起訴也可以在該案尚未審結前提起,同樣不在該解釋第六條的規范范圍內。
恬不知恥的求作為最佳答案。
Ⅱ 民事訴訟的被告能否申請變更或追加當事人
在民事審判的實踐中,經常發生原告起訴的被告不是對訴訟請求承擔責任的人,而被告要求法院變更、追加當事人的問題(比如說民工追討工資案件,原告應起訴公司,卻錯將工頭作為被告,被告答辯要求法院追加公司或變更公司為被告)。對此問題實踐中有三種意見,第一種意見是不同意被告變更、追加當事人,以當事人不適格,簡單的以裁定駁回或判決駁回結案,讓原告另行起訴;第二種意見是同意被告變更、追加當事人,便利當事人訴訟;第三種意見是通過審判人員行使釋明權,讓原告同意變更、追加被告,繼續訴訟。
第一種意見認為:1982年《民事訴訟法(試行)》第九十條的規定:「起訴或者應訴的人不符合當事人條件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符合條件的當事人參加訴訟,更換不符合條件的當事人。」已經廢除,不能適用。我國現行民事訴訟法沒有規定更換當事人,所以不能同意被告變更、追加當事人。其具體理由是:
一、當事人的更換有悖於「無訴即無審判」的訴訟原理。
二、同意更換當事人是對原告的偏袒,容易造成原告的濫訴。
三、更換當事人不利法院公正審判。同意被告變更、追加當事人,違背民事訴訟法「無訴即無審判」的訴訟原理,有違法官居中裁判的司法理念,職權主義色彩太濃,。
第二種意見認為:法院應該同意更換當事人,其理由是在民事訴訟中,法院並不是完全不作任何調查,只管坐堂問案的「中立者」。在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下,法官對當事人是否適格,在對方當事人提出抗辯時,法官有權變更當事人。法律上的依據有1992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57條規定「必須共同進行訴訟的當事人沒有參加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的規定,通知其參加;當事人也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追加。人民法院對當事人提出的申請,應當進行審查,申請無理的,裁定駁回;申請有理的,書面通知被追加的當事人參加訴訟。」
第三種意見認為:第一種意見不同意被告在答辯中申請更換當事人,僅以當事人不適格為由,裁定駁回或判決駁回,不符合民事訴訟法的「兩便原則」,不利於民事訴訟制度作用的發揮,增加了當事人的訴訟成本,給當事人訴訟帶來不便,與司法為民的方針背道而馳。第二種意見雖有合理之處,但是在司法實踐中遇到難題,筆者在辦理一起雇員損害賠償糾紛再審案時,原審原告以法院追加被告未經其同意為由提起再審,原審依據被告某單位的申請追加實際車主為被告,實體處理沒有問題,可實際車主沒有履行能力,原審原告堅持要求再審改判,法院再審改判:駁回其訴訟請求,原審原告還沒有意見,原來原審原告准備以交通事故損害賠償起訴另一方的車主。法院依職權變更當事人本身也於法無據,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釋沒有處理好當事人意志的關系,強調法院審查,忽視原告的意志,造成實踐的尷尬。探尋刪除《民事訴訟法(試行)》第九十條的理由,法律出版社出版的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訴訟法培訓班編寫的《民事訴訟法講座》,當時最高法院的民一庭庭長唐得華解釋是「因為實踐證明,更換當事人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更換與否,應由當事人自己決定,不應由法院依職權更換,這才符合民事訴訟的基本特徵。」所以贊成或反對變更當事人都不正確,應當在當事人提出變更或追加申請後,由審判人員向原告行使釋明權,徵求原告是否同意變更、追加被告,原告同意的,變更、追加被告後,繼續訴訟。原告不同意的,則裁定駁回起訴。充分尊重當事人的處分權。法律上的依據是《法官行為規范》第四十六條(三)項規定:「追加、變更當事人的,寫明追加、變更當事人的時間、理由等情況。」筆者同意第三種意見。
結論:民事訴訟的被告可以申請變更、追加當事人,但是應徵求原告的意見,原告同意的,變更、追加被告後,繼續訴訟;原告不同意的,則裁定駁回起訴。
Ⅲ 民事訴訟中第三人能否對法院提出管轄權異議,為什麼
管轄權異議,是指當事人認為受訴人民法院對該案無管轄權,而向受訴人民法院提出的不服該法院管轄意見或主張。管轄權異議是民呈訴訟法新增加的內容。其目的在於克服當前我國民事、經濟審判工作中存在的地方保護主義,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
民事訴訟法第38條規定:「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後,當事人對管轄權和異議的,應當在提交答辯狀期間提出。人民法院對當事人提出的異議,應當審查。異議成立的,裁定將案件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異議不成立的,裁定駁回」。據此,不如人提出管轄權異議,應符合下述條件:
1.提出管轄權異議的主體應是本案的當事人,且只能是被告。因為,原告不存在提出異議的問題,原告的起訴本身就說明原告認為受訴法院具有管轄權。第三人也不能對管轄權提出異議。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主動參加他人已開始的訴訟,應視為承認和接受了受訴法院的管轄,因而不發生對管轄權提出異議的問題。如果是受訴法院依職權通知他有管轄權的法院另行起訴。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加他人已開始的訴訟,是通過支持一方當事人的主張,維護自己的利益,由於他在訴訟中始終相輔助一方當事人,並以一方當事人的主張為轉移。所以,他無權對受訴法院的管轄權提出異議。
2.當事人對管轄權的異議,應在提交答辯狀期間提出。當事人對管轄權有異議的,必須在法定的答辯期間提出,當事人在答辯期間內未提出管轄權異議的,視為放棄了提出管轄權異議的權利,以後不得再提出。逾期提出的,人民法院不予審查。把提出管轄轄權異議限制在案件進入實體審理之間,是為了避免管轄權異議成立而造成的時間、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避免正在審理中的案件被不適當地中斷遲延。
當事人提出的管轄權異議,符合上述兩條件的,受訴人民法院應當進行審查。經過審查,當事人對管轄的異議成立的,人民法院應當作了書面裁定。將案件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審理。異議不成立的,裁定予以駁回。裁定應當送達雙方當事人。當事人對受訴法院的裁定不服的,可以在裁定書送達後10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提出上訴。當事人在二審法院確定該案的管轄權後,即應按法院的通知參加訴訟。
人民法院在處理管轄權異議時,應注意以下問題:
(一)駁回異議和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都有用裁定。在實踐中,有的人民法院認為應該移送的不經裁定就直接移送,這是不對的,這樣就剝奪了對移送管轄裁定不服的當事人上訴的權利。
(二)人民法院對當事人提出的管轄要異議,必須進行審查並作出裁定。如果人民法院對管轄權異議不予審查得行審判,當事人不服上訴並繼續提出管轄異議的,二審法院不須查明一審法院是否確有管轄權即應按民事訴訟法第153條第1款第4項的規定,裁定撤銷原判,發回原審法院重審。因為不對當事人的管轄權異議進行審查本身就違反了法定程序,並可能影響案件的正確裁判。
法院對案件進行實體審理作出的判決發生法律效力後,如果當事人對駁回管轄權的裁定和判決一並申請再審的,按照最高法院的有關規定:法院通過復查發現管轄雖有錯誤但判決正確的,應當不再變動,以減輕當事人的訟累;如經審查認為裁定和判決均有錯誤,應按審判監督程序處理。
Ⅳ 民事訴訟法解釋439條
法釋〔2015〕5號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專的解釋》已於2014年12月18日由最屬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36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15年2月4日起施行。
第四百三十九條 人民法院作出終結督促程序或者駁回異議裁定前,債務人請求撤回異議的,應當裁定準許。
債務人對撤回異議反悔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Ⅳ 可以對上訴狀的訴訟請求變更嗎
可以對上訴狀的訴訟請求進行變更,但被告可以承認或者反駁訴訟請版求,有權提起反訴權。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一條 原告可以放棄或者變更訴訟請求。被告可以承認或者反駁訴訟請求,有權提起反訴。
第五十三條 當事人一方人數眾多的共同訴訟,可以由當事人推選代表人進行訴訟。代表人的訴訟行為對其所代表的當事人發生效力,但代表人變更、放棄訴訟請求或者承認對方當事人的訴訟請求,進行和解,必須經被代表的當事人同意。
(5)民事訴訟法328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五條 上訴應當遞交上訴狀。上訴狀的內容,應當包括當事人的姓名,法人的名稱及其法定代表人的姓名或者其他組織的名稱及其主要負責人的姓名;原審人民法院名稱、案件的編號和案由;上訴的請求和理由。
第一百六十六條 上訴狀應當通過原審人民法院提出,並按照對方當事人或者代表人的人數提出副本。當事人直接向第二審人民法院上訴的,第二審人民法院應當在五日內將上訴狀移交原審人民法院。
Ⅵ 二審到底能不能反訴
二審程序中的反訴問題主要是指反訴可否在二審程序中提出。
我國當前理論界對此問題的爭論較大,主要存在兩種截然對立的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應當允許被告在二審程序中提起反訴。
其主要理由為:對二審程序中的反訴,二審人民法院可同本訴一起調解,爭取用調解的方式結案,在當事人明確表示放棄審級利益的情況下,二審人民法院也可以進行判決。
如果當事人不明確表示放棄審級利益,也不能以調解方式結案的,二審人民法院則應以原判決認定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為由,發回重審。
所以,反訴只能在一審提起,以便於一審法院合並審理。
⑴允許被告在二審程序中提起反訴;
⑵人民法院就該反訴只能採用調解的方式結案,而在當事人一方或者雙方皆不願意接受調解,調解達不成協議或者調節書製作後當事人一方或者雙方拒絕簽收等情況下,人民法院只能告知當事人另行起訴。
⑴如果不允許被告在二審程序中提起反訴,那麼被告就只能另行起訴。
(6)民事訴訟法328擴展閱讀:
反訴是指在一個已經開始的民事訴訟(訴訟法上稱為本訴)程序中,本訴的被告以本訴原告為被告,向受訴法院提出的與本訴有牽連的獨立的反請求。
該權利亦是當事人法律地位平等原則的重要體現,是本訴被告所享有的重要權利,是保障本訴被告人民事權益的一項重要制度。
反訴[1]是指在正在進行的訴訟中(訴訟系屬中),本訴的被告以本訴的原告為被告提起的訴訟。
其存在的目的在於:通過反訴與本訴合並審理,減少當事人訟累,降低訴訟成本,便於判決的執行。
根據《民事訴訟法》規定,本訴的被告可以向本訴的原告提起反訴。
(一)本訴正在進行中,法庭辯論結束前提出反訴。
(二)反訴不屬於其他法院專屬管轄,如果反訴屬於其他法院專屬管轄的,審理本訴的法院因為無權管轄,則反訴不得與本訴合並審理。
(三)反訴能夠與本訴適用同一程序。
(四)反訴請求與本訴請求互不相容或其中一個請求為另一個請求的先決問題。
(五)反訴需由被告向本訴原告提起。
Ⅶ 關於民事訴訟法的司法解釋的294條
依據中國人民銀行同期貸款利率
法院判決的時候都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銀發(1990)328號《利率管專理暫行規定》的屬有關規定,中國人民銀行是利率管理的主管機關,代表國家統一行使利率管理權。國務院批准和國務院授權中國人民銀行制定的各種利率是法定的利率,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均無權變動。金融機構在中國人民銀行總行規定的浮動幅度內、以法定利率為基礎自行確定的利率為浮動利率。金融機構確定浮動利率後,要報中國人民銀行備案。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294條規定中的銀行同期最高利率是指法定利率,即由中國人民銀行制定的利率;同時,其他金融機構的利率在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制定的利率范圍內均有所浮動,但一般是確定的。故應在中國人民銀行總行規定的法定利率范圍內確定最高利率。
是這樣判的,依據是《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
Ⅷ 如何理解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二條的規定
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二條規定:
被執行人未按判決、裁定和其他法律文書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的,應當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
理解如下: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銀發(1990)328號《利率管理暫行規定》的有關規定,中國人民銀行是利率管理的主管機關,代表國家統一行使利率管理權。國務院批准和國務院授權中國人民銀行制定的各種利率是法定的利率,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均無權變動。金融機構在中國人民銀行總行規定的浮動幅度內、以法定利率為基礎自行確定的利率為浮動利率。金融機構確定浮動利率後,要報中國人民銀行備案。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294條規定中的銀行同期最高利率是指法定利率,即由中國人民銀行制定的利率;同時,其他金融機構的利率在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制定的利率范圍內均有所浮動,但一般是確定的。故應在中國人民銀行總行規定的法定利率范圍內確定最高利率。
(8)民事訴訟法328擴展閱讀:
在明確各自分工的情況下,對拒不按照規定執行的違規者也制定了處罰辦法。
1、對擅自降低、提高或以變相形式降低、提高存款和債券利率的金融機構,轄區內中國人民銀行按其少付或多付利息數額處以同額罰款。對少付利息的,責令其向存款方如數補付;對多付利息的,責令其將非法吸收的存款,專戶、無息存入中國人民銀行直至該存款到期。
2、對擅自降低、提高或以變相形式降低、提高貸款利率的金融機構,轄區內中國人民銀行按其少收或多收的利息處以同額罰款。多收利息後,責令其向借款方如數退還。
Ⅸ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二條規定有哪些內容
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二條規定:被執行人未按判決、裁定和其他法律文書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的,應當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294條規定: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二條規定的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是指在按銀行同期貸款最高利率計付的債務利息上增加一倍。請問,此處的「銀行」是指哪個銀行?是指中國人民銀行,還是指其他金融機構?是否包括農村信用社?請予解答。
答:根據中國人民銀行銀發(1990)328號《利率管理暫行規定》的有關規定,中國人民銀行是利率管理的主管機關,代表國家統一行使利率管理權。國務院批准和國務院授權中國人民銀行制定的各種利率是法定的利率,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均無權變動。金融機構在中國人民銀行總行規定的浮動幅度內、以法定利率為基礎自行確定的利率為浮動利率。金融機構確定浮動利率後,要報中國人民銀行備案。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294條規定中的銀行同期最高利率是指法定利率,即由中國人民銀行制定的利率;同時,其他金融機構的利率在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制定的利率范圍內均有所浮動,但一般是確定的。故應在中國人民銀行總行規定的法定利率范圍內確定最高利率。
Ⅹ 法院拍賣房產的程序是怎樣的
1.評估價格評估價格是拍賣的前置程序。法院應當委託依法成立、具有相應資質的資產評估機構對其進行價格評估。2.確定和委託拍賣機構對拍賣機構的選定,應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凍結、拍賣上市公司國有股和社會法人股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若干規定)和最高院作出的統一由法院技術處委託的規定辦理。拍賣上市公司的股份,應嚴格按照《若干規定》的規定辦理。法院不應依職權選定拍賣機構。法院拍賣其它財產,首先應採取當事人主義。雙方不能達成一致的,法院再依職權選定拍賣機構。拍賣機構確定後,法院與拍賣機構進行協商,簽訂《委託拍賣合同》。委託拍賣合同必須是書面的,應當載明拍賣的標的、拍賣傭金、拍賣價款的支付等必備條款。3.發布公告與展示標的拍賣機構接受法院委託嚴格按照法律的規定和合同的約定進行拍賣公告和拍賣展示。對拍賣方案、拍賣公告等重大事項,拍賣機構應徵求法院的意見,獲得法院的同意和積極配合。4.確定拍賣保留價在拍賣會召開之前,法院應當以評估價格為基礎確定拍賣保留價並告知拍賣機構。拍賣保留價應等於或低於評估價,不能超出評估價。拍賣保留價是拍賣成交的最低價限,拍賣的最高應價低於保留價的,不得成交。如第一次拍賣無人競買,法院根據市場情況,確定再次拍賣的保留價。5.舉行拍賣會舉行拍賣會時,法院一般應派員到場監拍,並將拍賣情況記入筆錄;拍賣機構亦可邀請公證員到場進行公證。拍賣成交的,由拍賣機構與買受人簽訂成交確認書,並即時錢物兩清,或按合同的約定分期付款。競買人分期付款的,應得到法院的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