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民事訴訟法訓示性規范名詞解釋

民事訴訟法訓示性規范名詞解釋

發布時間: 2021-02-07 02:28:53

❶ 一、名詞解釋(每題5分,共20分) 1、授權性法律規范 2、行政法制監督 3、指定代理 4、財產保全 二、簡答

授權性規范是指規定授權人們可以為或可以不為某種行為的法律規范。其特點是既不要求人們必須為某種行為,也不禁止人們為某種行為,而是授權人們為或不為某種行為,在法律條文中,這種法律規范通常使用「得」、「可以」等字樣來表述 。
行政法制監督制度是指行政機關內部及外部其他國家機關對行政機關的行為進行監督的制度。主要是行政層級監督、監察機關監督、人大監督和司法機關監督。
財產保全,是指人民法院在利害關系人起訴前或者當事人起訴後,為保障將來的生效判決能夠得到執行或者避免財產遭受損失,對當事人的財產或者爭議的標的物,採取限制當事人處分的強制措施。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92條、第93條的規定,財產保全分為訴訟中財產保全和訴前財產保全;此外,在知識產權法中還規定了訴前行為保全制度。
1、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特徵有哪些?
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特徵表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維護以公有制為主體,以國有經濟為主導的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法治。
第二,維護以工人階級為領導、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國體的法治。因為民主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礎,法治是民主的體現和保障。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使人民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用自己的法律和制度來保障人民民主專政國體的實現。
第三,維護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法治。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作為指導思想的。這就決定了它必須維護馬克思主義在國家意識形態中的指導地位,從而保證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第四,是維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地位的法治。共產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特徵和優勢。
2 民事法律行為的有效要件有:
第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下列民事行為要求行為人具有相應民事行為能力條件: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自然人實施的民事行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自然人實施的與其年齡、智力或者精神健康狀況適應的民事行為,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的民事行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接受獎勵、贈與、報酬等純獲利益的民事行為。
第二,意思表示真實。就是指行為人的意思表示是其自由決定的內心意思的真實反應,即行為人內心意思的形成是自由形成的真實意思。
第三,不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
第四,標的確定和可能。
3.環境保護法有哪些基本原則?
a.環境保護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原則。
b.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台治理的原則。
c.污染者治理、開發者保護的原則。
d.政府對環境質量負責的原則。
e.依靠群眾保護環境的原則。
4、依照行政訴訟法的規定,法院不受理對哪些事項提起的訴訟
《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規定,法院不受理以下事項的行政訴訟:
a.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
b、行政法規規章或者行政機關制定、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
c、行政機關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
d、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具體行政行為。

❷ 民事訴訟法關於訓誡規定

訓誡,是指人民法院對違反法庭規則的行為人,進行批評教育,並責令其改正,不回得再犯。中國公安機關和法答院對某些違法犯罪分子所作的批評教育。需要予以訓誡的,犯罪情節輕微而免予刑事處分的人,在民事案件中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人,妨害民事訴訟的訴訟參與人或其他人,由法院予以訓誡;不滿十四歲違反治安管理的人,由公安機關予以訓誡。

❸ 求自考民事訴訟法名詞解釋

民事訴訟法是調整民事訴訟的法律規范,指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規范法院和當事專人、其他屬訴訟參與人進行訴訟活動的法律規范的總和。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民事訴訟法又稱形式意義的民事訴訟法,是指國家頒布的關於民事訴訟的專門性法律或法典,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廣義的民事訴訟法又稱實質意義的民事訴訟法,指除了民事訴訟法典外,還包括憲法和其他實體法、程序法有關民事訴訟的規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指導民事訴訟的規定。2011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將對民事訴訟法進行較大規模的修改。

❹ 求電大民事訴訟法形考名詞解釋

1、財產保全:是指法院在受理訴訟前或訴訟過程中,根據利害關系人或當事內人提出的申請,或者依職權對容當事人的財產或爭議標的物作出強制性保護措施,以保證將來作出的判決能夠得到有效執行的制度。
2、民事訴訟證據:是指能夠證明民事案件真實情況的各種客觀事實。
3、證明責任:指由法律預先規定的,在案件事實真偽不明時,由一方當事人承擔的敗訴風險負擔。
4、質證:是指在法庭上當事人就所提出的證據進行辨認和質對,以確認其證明力的活動。
5、證據保全:是指法院對有可能滅失或以後難以取得、對案件有證明意義的證據,根據訴訟參加人的申請或依職權採取措施,預先對證據加以固定和保護的制度。
6、缺席判決:是相對於對席判決而言的,指某一方當事人無故拒不到庭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情況下,法院依法審理後所作出的判決。

❺ 民事訴訟法的概念

民事訴訟法是調整復民事制訴訟的法律規范,是指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規范法院和當事人、其他訴訟參與人進行訴訟活動的法律規范的總和。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民事訴訟法又稱形式意義的民事訴訟法,是指國家頒布的關於民事訴訟的專門性法律或法典,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廣義的民事訴訟法又稱實質意義的民事訴訟法,指除了民事訴訟法典外,還包括憲法和其他實體法、程序法有關民事訴訟的規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指導民事訴訟的規定。

❻ 民事訴訟法第111條具體內容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一條訴訟參與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偽造、毀滅重要證據,妨礙人民法院審理案件的;

(二)以暴力、威脅、賄買方法阻止證人作證或者指使、賄買、脅迫他人作偽證的;

(三)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已被查封、扣押的財產,或者已被清點並責令其保管的財產,轉移已被凍結的財產的;

(四)對司法工作人員、訴訟參加人、證人、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協助執行的人,進行侮辱、誹謗、誣陷、毆打或者打擊報復的;

(五)以暴力、威脅或者其他方法阻礙司法工作人員執行職務的;

(六)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的。

人民法院對有前款規定的行為之一的單位,可以對其主要負責人或者直接責任人員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6)民事訴訟法訓示性規范名詞解釋擴展閱讀: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一條規定了對符合條件的人可以司法拘留,以下介紹什麼是司法拘留

司法拘留是拘留的一種。人民法院對妨害民事訴訟、行政訴訟情節嚴重的人,在一定期間內限制其人身自由的一種強制措施。

拘留的期限為15日以下。

被拘留的人,由人民法院交公安機關看管。在拘留期間,被拘留人承認並改正錯誤的,人民法院可以決定提前解除拘留。

❼ 民事訴訟與民事訴訟法的名詞解釋

1、民事訴訟:是指來法院、源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在審理民事案件的過程中所進行的各種訴訟活動,以及由這些活動所產生的各種訴訟關系的總和。

2、民事訴訟法:是國家制定的規范法院和一切訴訟參與人在審理民事案件過程中進行的各種訴訟活動以及由此產生的各種訴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3、事訴訟法律關系的主體:是指在民事訴訟程序中依法享有訴訟權利和承擔訴訟義務的國家機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4、訴訟法律關系的客體:是指民事訴訟法律關系主體的訴訟權利和承擔的訴訟義務共同所指向的對象。

(7)民事訴訟法訓示性規范名詞解釋擴展閱讀:

確認之訴:是一方當事人請求法院確認其與對方當事人之間是否存在某種民事法律關系的訴。給付之訴:是一方當事人請求人民法院判令對方當事人履行一定的民事給付義務的訴。

人民調解原則:是指人民調解委員會在基層人民政府和基層人民法院的指導下,依照法律規定,根據自願原則,採用說理疏導的方法,對民間糾紛進行調解。

❽ 民事基本原則名詞解釋

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是在民事訴訟的整個過程中,或者在重要的訴訟階段,起指導版作用的准則。它體權現的精神實質是為人民法院的審判活動和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活動指明了方向,概括地提出了要求,因此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我國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是以我國憲法為根據,從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情況出發,按照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的要求,結合其特點而確定的。
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是其活動本質和規律以及立法者所奉行的訴訟政策的集中體現。
民事訴訟法第一章規定了一系列基本原則

法學界通常將這些原則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根據憲法原則,參照人民法院組織法有關規定製定的基本原則,這類基本原則的特點是它不僅適用於民事訴訟,而且也適用於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正因為如此,這些原則就成為憲法、法院組織法、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的共有原則,簡稱共有原則。共有原則在民事訴訟法典中之所以要做規定,是因為其內容對於民事訴訟來說。在適用上有其特殊要求。第二類是根據民事訴訟的特殊要求制定的基本原則,反映了民事訴訟的特殊規律性,因此是民事訴訟法的特有原則,簡稱特有原則。

❾ 民事訴訟法第145條_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五條規定,宣判前,原告申請撤訴的,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裁定。人民法院裁定不準許撤訴的,原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缺席判決。

(9)民事訴訟法訓示性規范名詞解釋擴展閱讀:

原告申請撤訴必須符合以下條件:

(1)撤訴的主體只能是原告。

起訴和撤訴的主體具有同一性,申請撤訴和起訴只能是同一方當事人,通常是原告。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由於向人民法院提出了獨立的訴訟請求,其訴訟地位相當於原告,可以撤回自己的起訴,但其撤訴不影響原被告之間的訴訟照常進行。

在反訴的情況下,反訴的原告即本訴的被告可以撤回反訴。

(2)要有申請撤訴的具體行為,即必須向人民法院明確提出撤訴的請求。

通常是要遞交撤訴申請書,在申請書中有撤訴的明確意思表示。

(3)申請撤訴必須是原告的自願行為。任何單位和個人包括審判人員不得強迫原告申請撤訴。

(4)申請撤訴的目的必須正當、合法。原告對自己訴訟權利的處分要符合法律的規定,不得損害國家集體和他人的合法權益,否則,會受到國家的干預。

(5)原告的撤訴申請必須在受訴人民法院宣判前提出。

原告提出撤訴申請後,受訴人民法院應當及時進行審查。經審查,認為原告的撤訴申請符合條件的,裁定準予撤回起訴;反之,裁定不準許撤回起訴。

熱點內容
道德大於能力 發布:2025-09-29 22:11:15 瀏覽:702
柘城法院執行 發布:2025-09-29 22:10:26 瀏覽:576
大興法院執行 發布:2025-09-29 22:02:03 瀏覽:647
三八婦女節勞動法休假規定 發布:2025-09-29 22:01:12 瀏覽:849
只能靠法治而不能靠人治 發布:2025-09-29 21:55:47 瀏覽:97
高速公路相關法規 發布:2025-09-29 21:53:31 瀏覽:907
勞動法包含在什麼法 發布:2025-09-29 21:43:25 瀏覽:94
行政訴訟法2015對比 發布:2025-09-29 21:17:59 瀏覽:343
行政訴訟法實施意見 發布:2025-09-29 20:59:50 瀏覽:391
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為何沒有 發布:2025-09-29 20:46:54 瀏覽: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