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法學行政行為名詞解釋

行政法學行政行為名詞解釋

發布時間: 2021-02-09 12:07:17

行政法的名詞解釋是什麼

所謂行政來法,是指行自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過程中而與行政相對人、行政法制監督主體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由規范行政主體和行政權設定的行政組織法、規范行政權行使的行政行為法、規范行政權運行程序的行政程序法、規范行政權監督的行政監督法和行政救濟法等部分組成。其重心是控制和規范行政權,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為夢想而生^_^祝你學習進步!
如果你認可我的回答,請及時點擊【採納為滿意回答】按鈕~
手機提問者在客戶端右上角評價點【滿意】即可。
你的採納是我前進的動力~~
如還有新的問題,請不要追問的形式發送,另外發問題並向我求助,答題不易,敬請諒解~~
O(∩_∩)O,記得好評和採納,互相幫助

② 行政法學的專有名詞解釋

行政行為以其對象是否特定為標准(有人以相應行為是一次適用還是多次適用作為補充標准),分為抽象行政行為與具體行政行為。
抽象行政行為,是指行政主體針對不特定的行政管理對象實施的行政行為。其行為形式體現為行政規范性文件,包括行政立法(行政法規規章)和一般行政規范性文件(具有普遍約束力和能多次適用的行政措施、決定、命令等)。
具體行政行為,是指行政主體針對特定的行政管理對象實施的行政行為。其行為形式主要表現為具體行政決定,如行政處罰決定、行政強制執行決定,授予相對人某種權益或剝奪其某種權益的決定,拒絕相對人某種申請、請求的決定,等等。 行政徵收是指行政機關根據國家與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以強制的方式無償向相對人徵集一定財物或勞務的行政行為。(多指金錢、動產;無償的)
行政徵收特徵:(1)單方性;(2)公益性;(3)強制性;(4)法定性;(5)無償性。
行政徵收的種類:稅收徵收(收稅);行政性收費(收費)。
行政徵收的原則:1)、法定原則;2)、公平、公開原則;3)、尊重相對人財產權原則。
行政徵收與行政徵用的區別:多指動產、不動產,不包括金錢;大多是有償的。 概念:行政許可,是指行政機關根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申請,經依法審查,准予其從事特定活動的行為。行政許可是依申請的行政行為,是外部管理性的具體行政行為,是要式行政行為。
行政許可的原則:(1)許可法定原則。應當依法定許可權、范圍、條件和程序設定行政許可。(2)許可公開、公平、公正原則。公開:A、設定行政許可的過程公開,B、實施行政許可的法定依據公開,C、實施行政許可的過程和結果公開;公平公正:A、設定行政許可的條件和標准要公平合理、統一,B、公正平等地對待所有申請人,不得實行歧視性待遇,C、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辦理行政許可不得收受財物、謀取不正當利益,D、重大行政許可應聽證。(3)效率和便民原則。A、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經國務院批准,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決定一個行政機關行使有關行政機關的行政許可權;B、一個窗口對外;C、並聯審批;D、一站式審批;E、便民的多種申請方式(信函等);F、公開辦事程序和制度(及時辦理);G、行政許可的法定期限;H、推行電子政務,提高辦事效率。(4)當事人權益保障原則。A、申請人享有陳述權、申辯權、申請行政復議或提起行政訴訟的權利,B、因行政許可權益受到損害,有權要求賠償。(5)信賴保護原則。依法取得的行政許可受法律保護,行政機關不得擅自改變已經生效的行政許可,行政機關依法變更或撤回已經生效的行政許可造成相對人權益損害的,行政機關應依法給予補償。信賴保護原則的基本涵義,是公民因為信賴既存的法律秩序而安排其生活或處置其財產,則不能因為後來法規或行政行為變動而使其遭受不能預見的損害;其目的在於保障私人的既得權,並維護法律的安定性以及私人對其的確信。(6)被許可的權利不得轉讓的原則。除法律另有規定外,一律不得轉讓;(7)許可不予收費的原則。財政保障,依法收取的上繳國庫;(8)監督與責任原則。A、對行政機關的監督,B、對被許可人的監督以及相應的法律責任。 1、概念:是指行政主體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對違反行政法律規范的行政相對人給予行政制裁的行政處理。
違反法定程序的行政處罰無效。
2、特徵:1)、行政處罰的主體是行政主體;2)、行政處罰是針對違反行政法律規范的行政相對人的行政制裁;3)、行政處罰對象是作為外部相對人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4)、行政處罰是一種行政制裁措施。
3、原則:1)、處罰法定原則;2)、處罰公正、公開、公平原則;3)、處罰與教育相結合原則;4)、處罰救濟原則;5)、處罰職能分離原則;6)、一事不再罰原則。
4、程序:
(1)簡易程序(當場處罰程序)
(2)一般程序(基本程序:立案、調查、當事人陳述和申辯、作出書面處罰決定)
(3)聽證程序(一般程序中的特殊程序,只限於責令停產停業、吊銷許可證或者執照、較大數額的罰款)
(4)執行程序(申訴不停止執行、裁執分離、罰繳機構分離) 1、概念:行政指導是指行政主體在其法定的職權范圍內,為實現特定的行政目的,依據國家的法律或政策,適時靈活地採取引導、勸導、建議、協商、示範、制定導向性政策、發布有關官方信息等非強制性手段,指導行政相對人自願作出或不作出某種行為之非強制行政行為。
2、行政指導的作用及意義:
(1)行政指導是對「依法行政」的有效補充。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引起政府職能的擴張,立法不可能完全滿足現代行政的需求,而採用及時、靈活、成本較低的非強制性的行政指導手段,以其作為法律不完備的及時補充,能更好地滿足現代公共行政的客觀需求。
(2)行政指導是協調政府與公眾關系的有效手段。行政指導作為一種新型的行政手段,因其具有較多的民主性、柔和性、非強制性,較大程度地體現了平等、獨立、民主、責任、寬容的人文精神,它以其制定時的公民參與、官民協商、以及執行時的靈活、簡捷、便利、柔和等特性,調動了「官民」雙方的積極性,有助於減少磨擦、降低行政成本,有效地實現行政目標。
(3)行政指導是實現政府職能轉變,增強政府服務功能的重要手段。行政主體通過行政指導,主動為社會組織和個人提供信息、咨詢、建議等,引領和啟發相對人作出正確的行為選擇,這是轉變政府職能發揮政府服務功能的重要形式。
(4)行政指導是市場經濟條件下行政管理方式的一種理性選擇,可以促進社會主義民主的發展。市場經濟必然要求靈活性而非僵硬性、民主性而非專制性的行政管理方式,行政指導以其柔和的、富含民主的色彩,既體現了政府行為的目的性,又兼顧了市場經濟的自由性,既是現代行政法中合作、協商的民主精神發展的結果,也是現代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對市場調節失靈和政府幹預失效雙重缺陷的一種補救方法,對促進生產力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行政指導主要存在的問題是:(1)觀念上對行政指導缺乏正確的認識;(2)制度上行政指導處於嚴重失范、無序的狀態。
因此行政指導應建立和完善以下制度:
(1)政府信息發布、告示制度。建立和完善各級各種行政信息發布、告示制度,為相對人提供全面、准確的信息服務;(2)行政協調、審議制度。結合實際,建立行政政策審議會制度;(3)行政建議、勸告、告誡制度。對相對人提出建議、勸告、告誡,以促使其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4)建立與行政指導相配套的獎勵制度。對接受行政指導的相對人予以獎勵;(5)建立、完善對行政指導的救濟制度。對因接受行政指導蒙受損害的相對人提供廣泛的救濟途徑,如行政指導導致其權益損害的,被指導人應有權依法申請國家賠償。 概念:行政程序是指行政主體實施行政行為時所應當遵循的形式、方式、步驟、順序和時限。
特徵:(1)是規范行政權行使過程的程序;(2構成要素包括:形式、方式、步驟、順序和時限;(3)是一種法律程序。
主要功能和作用:
(1)行政過程的民主化功能。就是容許相對人參與行政過程,創設一種「行政權——相對人權利」的互動和制衡關系;(2)行政決定的理性化功能。行政權作用的結果必須是符合理性的,理性化的決定在一定程度上依賴於程序所具有的「工具理性」。(3)行政活動結果的正當化功能。行政權對相對人作用的效力不能僅僅依靠其「強制力」,還需要一種能使相對人願意接受和認可的效力,就是行政的「正當性」。行政程序使相對人的主張和異議可以得到充分的表達,各種不同的利益和價值得到更充分的權衡,最後的決定因而有理由被認為是基於給定的條件和標准而作出的最妥當的方案。(4)「行政權——相對人權利」的平衡功能。通過承認或規定相對人充分的程序性權利,而將行政權的行使置於相對人的監控和司法審查的監督之下,這意味著行政主體在擁有實體權力的同時必須承擔相應的程序義務,這同時也意味著相對人可以通過行使程序性權利,對抗和抵制恣意或違反程序規則而活動的行政權。
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則:(1)參與原則。要求行政機關在行使職權、作出行政行為的過程中,應該吸納相對一方的參與,允許和鼓勵利益可能受到行政行為影響的相對一方表達意見,並認真考慮這些意見。(2)程序公開原則。除涉及國家機密的、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等不能公開的情形外,行政活動應當以公開方式進行,行政活動的有關信息應當向行政相對人和社會公開。(3)程序中立原則。主持程序或作出決定的機構或個人是中立的、沒有偏見的;程序活動中的當事人應當受到程序上的平等對待。(4)程序理性原則。其核心意義在於防止和限製程序活動的恣意。法律程序的一個重要價值即理性。A、不論是行政機關還是相對一方,在主張某種事實和理由時都必須提供有說服力的論證和推理;B、對於各種意見和主張,行政機關作為程序的主持者必須無偏私地予以客觀、全面的考慮;C、決定方案的形成應當基於理性討論的基礎之上;D、行政機關應當為自己所作的決定說明理由;E、行政機關在主持程序的進行和作出決定時,應當遵循形式理性的要求,即行政決定內容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都應當體現同樣情況同樣對待,不同情況不同對待的一致性要求。(5)程序自治原則。行政程序的自治原則至少有以下兩方面的要求:1)就空間意義上講,制定行政決定的依據必須來自於在行政程序活動過程中被認可和論證了事實和理由,而不是來自於程序之外。2)、就時間意義上來講,行政決定必須產生於所有程序活動結束之後,而不是產生於程序開始之前或者程序正在進行之中。 (6)、程序效益原則。在行政程序中,程序效益性原則在於表達這樣一種思想:受到程序保護的相對一方的利益、行政機關提供這種程序保護以及相對人參與該程序所要投入的成本、程序所涉及到的政府利益以及程序可能產生錯誤結果的風險這四個因素應當得到平衡考慮。程序效益性原則要求通過程序活動而產生的利益,包括實體結果所帶來的利益和程序過程所產生的利益應當小於操作程序所必須投入的成本。 概念:行政復議是指行政相對人不服行政主體的行政行為,依法向有復議權的行政機關提出申請,由受理申請的行政機關對引起爭議的行政行為依照準司法程序進行審查並作出裁決的活動。
特徵:(1)是有復議權的行政機關的職權行為;(2)以相對人申請為前提;(3)是一種裁決行政爭議的活動;(4)具有準司法性(按照法定的准司法程序進行);(5)具有監督行政和行政救濟性。
特有規則:(1)一級復議規則[一級復議為原則,二級復議為例外,上一級復議為原則,本級復議為例外];一級復議規則指行政復議決定一經作出和決定書一經送達,行政復議程序即告結束,即使當事人不服也不得再向上級國家行政機關要求再復議。《行政復議法》第十四條規定:「對國務院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作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國務院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也可以向國務院申請裁決,國務院依照本法的規定作出最終裁決」。(2)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和適當性進行審查的規則[附帶審查部分抽象行政行為的合法性];(3)不適用調解的規則;(4)不停止執行的規則;(5)書面審查為主的規則。 行政賠償義務機關
行政賠償義務機關是指代表國家依法履行行政賠償義務、接受行政賠償請求、支付行政賠償費用、參加行政賠償訴訟程序的行政機關。行政賠償義務機關不同於行政賠償責任主體,國家是行政賠償責任的主體,是行政賠償責任的最終承擔者。
行政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
(1)損害必須是行政主體及其工作人員的行為造成的;(2)損害必須是行政主體及其工作人員行使職權時造成的[公務行為];(3)行政主體及其工作人員的行為必須具有違法性;(4)損害是現實已經產生或必然產生的,不是想像的、預見的,是直接的、不是間接的;(5)賠償必須是法律規定的。
行政賠償訴訟不完全採取「被告負舉證責任」原則
民事:誰主張、誰舉證(原告)
行政:行政主體舉證(被告)
行政賠償訴訟:參照民事訴訟規則,要求行政賠償請求人(原告)對其訴訟請求和主張負一定舉證責任。

③ 行政法學與行政訴訟法

1.行政法律關系由_主體_客體_和內容三大要素構成。
2.行政職責是指行政主體在行使職權過程中,必須承擔的_義務_。
3.國家行政機關執照所轄的區域范圍不同,可以分為_中央_行政機關和_地方_行政機關。
4.行政職務的產生主要有四種程序:_選任_、_委任_、_調任_和_聘任_。
5.行政相對方的法律地位是通過其在行政法律關系中的_權利_和_義務_表現出來的。
6.從法律意義上講,行政立法程序必須遵循的兩個原則:一是_民主原則_,二是_效率原則_。
7.行政合同的締結方式主要有招標、_拍賣_、_邀請發價_和_直接磋商_等方式。
8.申誡罰的具體形式有:_警告_和_通報批評_。
9.行政賠償責任的歸責原則主要有_過錯責任_原則;_危險責任_原則;違法責任原則。

二、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20分,每小題至少有一項答案正確,請將正確答案的序號填在括弧內)
1.下列屬於行政行為的是(C)。
A.某縣民政局建辦公樓的行為
B.某縣民政局起訴建築公司違約的行為
C.某縣民政局越權處罰違法的建築公司的行為
D.某縣民政局依建築合同獎勵建築公司的行為
評析:本選擇的關鍵在於劃分民事行為和行政行為。A.B.D之選項和行使行政職權無關,只是民事行為,而C選項雖然是越權行使行政職權,但仍屬於行政行為。
2.行政法的調整對象是(A C D)
A.行政關系 B.行政法律關系 C.外部行政關系 D.行政管理關系
評析:A C D三選項是依次包含的關系,都屬於行政法的調整對象。
3.下列四個選項中,其效力等級從高到低依次是(A C B D)
A.法律 B.地方性法規 C.行政法規 D.規章
評析:本題涉及法理學內容,可參考我國《立法法》進行答題。法的效力等級要按照國家權力機關的立法高於行政立法、中央立法高於地方立法的原則進行區分。
4.(A B C D)有權制定地方性法規。
A.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大和人大常委會
B.經濟特區市的人大和人大常委會
C.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的人大和人大常委會
D.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大和人大常委會
5.行政訴訟撤銷判決有(A B D)等幾種形式。
A.判決全部撤銷
B.判決部分撤銷
C.判決撤銷不合法的主體資格
D.判決撤銷並責成被告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
6.當事人對財產保全的裁定不服的,可以申請復議一次。復議期間( A ) 。
A.不停止裁定的執行 B.停止裁定的執行
C.裁定執行與否當事人決定 D.中止裁定的執行
7.在行政訴訟法律關系中,原告特有的訴訟權利之一是( B )
A.委託訴訟代理人 B.撒訴 C.申請迴避 D.提起上訴
評析:A.C.D選項屬於當事人共有的權利。
8.經復議機關復議,復議機關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的,(B )是被告。
A.原機關和復議機關 B.復議機關
C.復議機關的上級機關 D.原機關
9.作為一方當事人的行政機關被合並到另一個行政機關,屬於( A )。
A.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的變更 B.行政法律關系客體的變更
C.行政法律關系內容的變客 D.行政法律關系的消滅
10.《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44條規定:「對違反交通管理行為處罰的實施辦法,由國務院另行制定」屬( B )。
A.創制性立法 B.授權立法 C.實施條例立法 D.職權立法
三、名詞解釋(每小題5分,共20分)
1.國家行政機關
答:國家行政機關是指一個國家的統治階級根據其統治意志,依照憲法和有關法律的規定,行使國家權力、組織管理國家行政事務的機關。
2.行政許可
答:行政許可是指行政主體根據行政相對方的申請,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通過頒發許可證、執照或批准、登記、認可等方式,允許其從事某項活動,行使某項權利,獲得某種資格和能力的具體行政行為。
評析:此名詞解釋也可按《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第 二 條答題。
3.行政處罰
答:行政處罰是行政主體對違反行政法律規范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給予制裁的具體行政行為
4.行政訴訟
答:行政訴訟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依法定程序和要求向人民法院起訴,人民法院在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對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審理並作出裁決的活動。
四、簡答題(每小題8分)
1.簡述劃分個人行為與機關行為的標准。
答:公務員的行為首先可以劃分為個人行為和機關行為。但機關行為有兩種可能:機關以「機關法人」的身份出現時,公務員的行為屬於機關民事行為;如果機關以公務機關身份出現,公務員行為則屬於公務行為。劃分個人行為與機關行為的標准主要有三個:(1)公務員的行為是在他的職責范圍內作出的,屬於機關行為。以自己的名義作出的則屬個人行為;(2)公務員的行為是在他的職責范圍內作出的,屬於機關行為,如果超越職責范圍,必須結合第一標准和第三標准綜合認定;(3)公務員的行為是執行機關的命令或委託,不管機關的命令或委託是否超越許可權,概屬機關行為。機關的民事行為同公務行為可以根據各自行為的特徵來確認:具有縱向管理性質的行為屬於公務行為,具有平等有償特點的行為一般是民事行為。
2.簡述行政訴訟原告的法律特徵。
答:行政訴訟原告是指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或與具體行政行為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而依法以自己的名義向人民法院起訴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原告具有以下法律特徵:(1)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或與具體行政行為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2)以自己的名義向人民法院起訴。(3)受人民法院裁判的枸束。其中第1個特徵,既是指原告的特徵之一,也是對原告資格的規定。
五、論述題(每題12分,共24分)
1.試論行政行為的合法要件。
答:行政行為是指行政主體行使行政職權,作出的能夠產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為。行政行為一旦成立即具有公定力、確定力、枸束力、和執行力,但這並不意味著行政行為具有了實質上的合法性。只有當行政行為具備合法要件後,才能是合法的,從而獲得肯定性評價。一般來說,行政行為的合法要件主要包括:
一是主體合法。所謂主體合法是指作為行政行為的組織必須具有行政主體資格,能以自己名義作出行政行為,並能獨立承擔法律責任。根據我國的法律、法規規定,能夠成為行政主體的是行政機關或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由於行政行為通常是由行政主體的具體工作人員實施的,因此這些工作人員應具備法定條件,才能保證行政行為的合法有效性。別外,主體合法除了要求行為主體必須是行政主體以外,還要求其行為必須在許可權范圍內。若行政主體的行為超出其許可權范圍,則其行為不合法。
二是內容合法。內容合法要求:(1)行為有確鑿的證據證明,有充分的事實依據。(2)行為有明確的依據,正確適用了法律、法規、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3)行為必須公正、合理、符合立法目的和立法精神。
三是程序合法。程序是實施行政行為所經過的步驟、時限方式 等。行為的程序是否合法影響著行政行為實體的合法性。程序合法要求:(1)行政行為符合行政程序法確定的基本原則和制度,如行政行為公開、公正、效率等原則以及為確保上述原則的實施而確立的情報公開制度、調查制度、職能分離制度、迴避制度、辯論制度、聽證制度、案卷制度、時效制度等。(2)行政行為應當符合法定的步驟和順序。如行政處罰的先調查後取證裁決的順序不得顛倒,否則即構成違法。
2.論行政主體承擔行政責任的方式
答:行政責任指行政主體及其執行公務的人員因行政違法或行政不當,違反其法定責任和義務而應依法承擔的否定性的法律後果。行政責任的構成要件有:(1)行政責任的主體是行政主體及其執行公務的人員。(2)行政責任產生的前提條件是行政違法或行政不當。(3)行政責任必須為行政法律規范所確認,是一種法律責任,而且行政責任的內容和承擔方式必須依法確定。(4)承擔行政責任須有主觀上的故意或過失。
作為承擔行政責任的主體之一的行政主體承擔行政責任的方式主要有:(1)通報批評、即由有權機關在一定范圍採取的一種書面形式的批評措施。(2)賠禮道歉,承認錯誤。即由承擔行政責任行政主體本身向相對方採取的一種事後悔過措施。(3)恢復名譽,消除影響。即由承擔行政責任行政主體或其他有權機關在一定范圍採取一定的方式對相對方採取的一種事後補救措施。(4)返還權益,恢復原狀。針對違法和不當的剝奪權益、侵害財產的行為採取的恢復措施。(5)停止違法行為。(6)撤銷違法決定。(7)撤銷違法的抽象行政行為。(8)履行職務。即針對行政主體不作為行為而採取的繼續履行職責一種方式。(9)糾正不當。對不當的行政行為及時糾正。(10)行政賠償。由於行政主體的行政違法和行政不當給相對方造成損害的要給予經濟上的賠償。
評析:做論述題除了要答全教材中的內容外,還要利用所學的知識展開論述,並盡量能通過舉例方式來闡述觀點,以達到全面

④ 名詞解釋:1、要式行政行為。2、行政不當。

1、要式行政行為是指必須根據法定的方式或者必須具備法定的形式才能產版生法律效力和後果的權行政行為,這種行政行為一般會產生特定的非規范性法律文件。要式行政行為是指法律、法規規定必須具備某種方式或形式才能產生法律效力的行政行為。

2、行政不當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行為,雖不在形式上違法,但不合情理。如行政處罰雖在法定幅度內,但亦輕亦重。行政失當多發生在自由裁量行為中,但明顯失當的,也視同違法。

(4)行政法學行政行為名詞解釋擴展閱讀:

要式行政行為的特徵

「式」雖然在客觀上是對行政行為的規范和要求,但實際上與行政主體意思表示的內容並無聯系。因為行政行為在實踐中具有復雜多變性,而且極具時效性,這就決定了法律不應該也不可能對其進行過多的形式上的限制。

但現代法的公平、公正以及保護人權原則的普遍性,又要求法律不得不對某些涉及當事人重大權益的行政行為進行規制,以此來平衡行政主體和相對人之間的法律地位的失衡。

⑤ 如何理解行政法學對行政行為概念的界定

行政法,是指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過程中而與行政內相對人、行政法制監督主體容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它由規范行政主體和行政權設定的行政組織法、規范行政權行使的行政行為法...

⑥ 行政違法名詞解釋

行政違法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的行政違法僅指行政主體的違法,廣義的行政違法還包括行政相對人違法。

我們採用狹義說。據此,行政違法是指行政主體違反行政法律規范但尚未構成犯罪而依法須承擔行政責任的行為。這一概念反映了行政違法的三大特徵:

行政違法是行政主體的違法

1,行政違法是行政主體的違法,與民事違法和刑事違法不同,行政違法是行政主體在行政法上的違法行為。任何組織和個人只有當他們以行政法主體身份或以行政法主體名義出現時,他們的違法才能構成行政違法。

違反行政法律規范尚未構成犯罪的行為

2.行政違法是違反行政法律規范尚未構成犯罪的行為。首先,行政違法具有違法性,它違反了行政法律法規,侵害了受行政法保護的行政關系,因而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其次,行政違法在性質上屬於一般違法,其社會危害性較小,尚未達到犯罪的程度。

行政違法是依法必須承擔行政責任的行為

3.行政違法是依法必須承擔行政責任的行為。行政違法是違反行政法律規范並依照法律規定應當承擔行政責任的行為。

(6)行政法學行政行為名詞解釋擴展閱讀:

行政違法的特徵:

(1)行政違法的主體必須是行政法律關系主體,不是行政法律關系主體,不可能構成行政違法;

(2)行政違法違反的是行政法律規范,侵害的是受法律保護的行政關系;

(3)行政違法對社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損害,但尚未構成犯罪;

(4)行政違法依法應當承擔行政責任。

行政違法的構成:

所謂行政違法構成是指構成行政違法必須具備的一切主觀和客觀條件的總和,它是確認行政違法行為從而追究其行政責任的根據。

行政違法的構成除了主體要件外,還包括主觀要件和客觀要件。

1、主觀要件

行政違法的主觀要件是指行政違法主體主觀上有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故意是指明知自己行為的社會危害性而希望或放任其發生的主觀心理狀態。凡故意違反行政法律規范的,都應當依法承擔行政責任。過失是指應當預見自己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由於疏忽大意沒有預見或雖然預見但輕信能夠避免的主觀心理狀態。

過失違反行政法律規范,並且造成危害後果的,也應當依法承擔行政責任。故意和過失是行政違法主體承擔行政責任的主觀要件。所以,如果行為在客觀上違反了行政法律規范,但不是出於故意和過失,而是不可抗拒或不能預見的原因引起的,不能認為是行政違法而追究行政責任。

2、客觀要件

行政違法的客觀要件是指構成行政違法的客觀事實情況。包括行為及其後果等。行為是行政違法客觀要件最重要的內容。行為包括積極的作為和消極的不作為。作為行政違法客觀要件的行為必須具有一定社會危害性。

所以不具有社會危害性的行為,如正當防衛行為、緊急避險行為不構成行政違法。當然,行為具有社會危害性並不意味著必須產生一定的危害結果,危害結果只是某些行政違法(過失違法)必須具備的要件。在某些情況下,行政違法的確定並不取決於其是否具有直接的危害結果,而只要有違反行政法律規范的過錯行為就足夠了。

⑦ 名詞解釋:行政行為的公定力

行政行為一經做出,除自始無效外,即獲得有效性推定,在未經有權機關依法撤銷之前,要求任何國家機關、社會組織或公民個人對其給予承認、尊重和服從並不得根據自己的判斷對其無視、否定或抵抗的效力

⑧ 行政行為的名詞解釋

行政行為
行政行為原則上自告知之時起發生法律效力,但在附款有規定時自規定之時起生效。受領之時生效和即時生效的規則,是不能成立的。行政行為公定力、確定力、拘束力和執行力的發生時間,一般為告知之時。這是各國行政法上的通行做法。
行政行為是行政管理法律關系的客體,即雙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指向的對象。雙方當事人圍繞行政行為形成法律關系。行政主體有權依法實施行政行為,行政相對人則負有服從的義務。行政行為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含義。廣義的行政行為是指行政組織實施的所有「生效行政法律效力的行為」。狹義的行政行為是指行政主體及其工作人員行使行政職權對行政相對人作出的法律行為。行政行為一般取狹義解。[1]
中文名
行政行為
外文名
Administrative act
定義
行政主體行使行政職權
確立時間
1989年
快速
導航
特徵內涵責任概念生效要件基本原則歷史淵源行為失效行為分類告知生效附款生效受領生效即時生效
概念特徵
行政行為,行政主體作出的能夠產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為。行政行為的概念包括以下幾層含義:
1.行政行為是行政主體所為的行為。
2.行政行為是行使行政職權,進行行政管理的行為。
3.行政行為是行政主體實施的能夠產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為。
特徵
1.行政行為是執行法律的行為,任何行政行為均須有法律根據,具有從屬法律性,沒有法律的明確規定或授權,行政主體不得作出任何行政行為。
2.行政行為具有一定的裁量性,這是由立法技術本身的局限性和行政管理的廣泛性、變動性、應變性所決定的。
3.行政主體在實施行政行為時具有單方意志性,不必與行政相對方協商或徵得其同意,即可依法自主作出。即使是在行政合同行為中,在行政合同的締結、變更、解除與履行等諸方面,行政主體均具有與民事合同不同的單方意志性。
4.行政行為是以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帶有強制性,行政相對方必須服從並配合行政行為。否則,行政主體將予以制裁或強制執行。這種強制性與單方意志性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沒有行政行為的強制性,就無法實現行政行為的單方意志性。
5.行政行為以無償為原則,以有償為例外。行政主體所追求的是國際和社會公共利益,其對公共利益的集合、維護和分配,應當是無償的。當特定行政相對人承擔了特別公共負擔,或者分享了特殊公共利益時,則應該有償的,這就是公平負擔和利益負擔的問題。

⑨ 名詞解釋 行政合法性原則

行政合法性原則,抄又稱依法行政原則或行政法治原則。就是說所有行政法律關系當事人都必須嚴格遵守並執行行政法律的規定,一切行政活動都必須以法律為依據,任何行政法律關系主體不得享有法外特權,越權行為是無效行為,違反行政法律規范的行為應導致相應的法律後果,一切行政違法主體必須承擔相應法律責任。

熱點內容
國際法律責任的依據有 發布:2025-09-29 14:21:09 瀏覽:936
刑事訴訟法一審開庭程序違法 發布:2025-09-29 14:17:26 瀏覽:990
司法鑒定可訴 發布:2025-09-29 13:44:58 瀏覽:410
法治觀念核心 發布:2025-09-29 13:33:18 瀏覽:568
最高檢貫徹依法治國規定 發布:2025-09-29 13:28:59 瀏覽:266
王者戰隊的規章制度 發布:2025-09-29 13:01:52 瀏覽:103
哈爾濱市燃煤污染防治條例 發布:2025-09-29 12:45:01 瀏覽:792
寧夏2016人口計生條例 發布:2025-09-29 12:04:49 瀏覽:447
道德經的企業 發布:2025-09-29 12:04:48 瀏覽:967
2016年經濟法基礎第一章 發布:2025-09-29 11:52:57 瀏覽: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