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的誠信原則
A. 不告不理原則的法律規定
不告不理原則的法律規定體現在《民事訴訟法》第十三條民事訴訟應當遵循誠信原則。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
不告不理原則是現代各國訴訟法所普遍確立或實際執行的一項重要審判原則。我國刑事訴訟法雖然沒有明確規定不告不理的審判原則,但從其有關規定可以看出,如果沒有人民檢察院提起的公訴和自訴人提起的自訴,人民法院不得主動進行審判;對公訴和自訴沒有指控的罪行和人員,人民法院也不得進行審判。
我國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也沒有明確規定不告不理的審判原則,但從其具體規定可以看出,如果沒有原告的起訴,人民法院便不能立案受理,更不能進行審判;對不屬於原告訴訟請求的事項,人民法院也不得進行審理和判決。
告訴才處理與不告不理的區別有哪些
刑法中規定的告訴才處理就是不告不理的案件處理情況,是被害人告訴才處理的案件,被害人自願不告訴的,刑法不予處理,但因被害人因受強制、威嚇無法告訴的,人民檢察院和被害人的近親屬也可以告訴,由人民檢察院和被害人近親屬告訴的案件,按刑法規定處罰。依《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規定,這幾類犯罪,只有被害人和其法定代理人告訴的,刑法才予處理,他們沒有告棗穗訴或者告訴後又撤回告訴的,司法機關不再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責任,如果已經追訴的,慶和應當撤銷案譽岩盯件。
但是,因侮辱、誹謗他人,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國家利益,或者因暴力干涉他人婚姻自由,引起被害人死亡或者虐待家庭成員造成重傷、死亡的,不屬告訴才處理的范圍,應當依法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責任。
同時,因被害人人身受到限制、精神受到控制而不能告訴,致犯罪人逍遙法外,為維護被害人的合法權益,被害人的近親屬、人民檢察院也可以告訴,依法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責任。
另外,對於民事案件,法院奉行「不告不理」原則。
法律依據:
《民事訴訟法》第十三條民事訴訟應當遵循誠信原則。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
B. 最新民事訴訟法全文2024年版
第一章 任務、適用范圍和基本原則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憲法為根據,結合我國民事審判工作的經驗和實際情況制定。
2. 該法的任務是保護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保證人民法院查明事實,分清是非,正確適用法律,及時審理民事案件,確認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制裁民事違法行為,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順利進行。
3. 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其他組織之間以及他們相互之間因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提起的民事訴訟,適用本法的規定。
4.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進行民事訴訟,必須遵守本法。
5. 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企業和組織在人民法院起訴、應訴,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同等的訴訟權利義務。外國法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民事訴訟權利加以限制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對該國公民、企業和組織的民事訴訟權利,實行對等原則。
第二章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律師
6. 民事案件的審判權由人民法院行使。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對民事案件獨立進行審判,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7.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
8. 民事訴訟當事人有平等的訴訟權利。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保障和便利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對當事人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9.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根據自願和合法的原則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判決。
10.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依照法律規定實行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制度。
第三章 訴訟參加人
11. 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民事訴訟的權利。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區,人民法院應當用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進行審理和發布法律文書。人民法院應當對不通曉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提供翻譯。
12.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時,當事人有權進行辯論。
13. 民事訴訟應當遵循誠信原則。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
第四章 證據和訴訟程序
14. 人民檢察院有權對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
15. 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對損害國家、集體或者個人民事權益的行為,可以支持受損害的單位或者個人向人民法院起訴。
第五章 民事訴訟的保障措施
16. 經當事人同意,民事訴訟活動可以通過信息網路平台在線進行。民事訴訟活動通過信息網路平台在線進行的,與線下訴訟活動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六章 特別規定
17.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根據憲法和本法的原則,結合當地民族的具體情況,可以制定變通或者補充的規定。自治區的規定,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自治州、自治縣的規定,報省或者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並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C. 淺談民事訴訟法中的誠實信用原則
在現實生活中,虛假廣告泛濫成災,假冒偽劣商品屢禁不絕,暴利現象極為嚴重。“三角債”問題久拖不決,各種民事糾紛逐年遞增。種種現象表明:惡性的經濟現象,不僅嚴重損害了廣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擾亂了社會的經濟秩序,而且阻礙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因此,重視誠實信用原則的社會功能及其實現,對於保護廣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正常的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促進社會的繁榮和穩定,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一、誠實信用原則內涵的界定
誠實信用原則,不僅是民法中的“帝王條款”,也是所有法律體系中十分重要的原則。誠實信用原則的宗旨,是為了維護某一種秩序,這種秩序是建立在一定道德基礎上的。就內涵而言,誠實信用原則要求人們在進行社會活動時必須具備誠實、善意的內在狀態。就外延而言,誠實信用原則有一定的擴張性,可以補救法律規定的不敷使用。誠信是一個社會道德規范的核心,在一個不講誠信,投機成風的社會里,法律規定的再細致也是徒勞的。這因為法律不可能細致到對現在已經出現,將來可能發生的所有的情況做出規范。所以,誠實信用是一個人必須遵守的原則。如今在西方國家,無論大陸法系還是英美法系,大家都承認誠實信用原則適用於民事訴訟法領域,誰也不會否定誠實信用原則作為民事訴訟基本原則之一的存在價值。有些國家已經將對此問題的回答滲入到法律條文中。筆者認為隨著社會觀念不斷的進步以及人們對權益保護認識的不斷深入,誠實信用原則因其獨特的道德性和法律性的融合必定能在民事訴訟法領域發揮獨特的作用。
二、誠實信用原則的淵源
一般認為誠實信用原則起源於羅馬法,但在當時僅有“善意”(bona fide)的概念,並未明確確認誠信原則。一些學者認為,它起源於羅馬法的“一般惡意抗辯”。所謂“一般惡意抗辯”是指在民事活動中如果因一方的欺詐行為而使另一方受害,對這種欺詐行為任何人都可以提起抗辯。同時依市民法規定,當事人如因錯誤而履行債務時,得提出“不當得利之訴”。中國有學者認為,古代羅馬法中的誠信契約是現代誠信原則的淵源。在羅馬法上,誠信契約是嚴正契約的對稱。在誠信契約中,債務人不僅要承擔契約規定的義務,而且必須承擔誠實、善意的補充義務。就誠信契約發生的糾紛按誠信訴訟處理,在誠信訴訟中,審判者不受契約的字面含義的約束,可根據當事人的真實意思對契約進行解釋,並可根據公平原則對當時人的契約進行干預,以消除某些契約的不公正性,按照通常人的標准增減契約義務。羅馬法的“一般惡意抗辯”與“誠信契約”都反映了道德與倫理的要求,體現了衡平與公正的精神,因此可以說他們都是現代誠信原則的最早起源。
三、誠實信用原則運用於民事訴訟的可行性
(1)權利本位思想從個人本位向社會本位轉變的必然產物。
19世紀以前,個人本位思想盛行,但進入19世紀以後,工業發展帶來了社會關系巨大的變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密切,人們之間的權益沖突和糾紛日益增多,權利本位思想逐漸由個人本位讓位於社會本位。“社會本位這種權利本位思想反對將社會的邏輯元點和價值元點看作是個人,認為社會的基礎和元點其實是團體,個人只是處於社會共同體之中才有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個人在行使權利之際,應當同時增進社會福祉、鞏固國家安全和維持公共秩序的義務,不得損害他人和社會的利益”。隨著社會的進步,傳統的私力救濟逐漸被文明的公力救濟所代替即國家最終通過民事訴訟來解決糾紛。作為道德要求的誠實信用原則也開始滲透到法律條文中,成為司法原則之一。誠實信用原則為法院依職權干涉當事人實體意義上的訴訟權利提供了條件和依據。
(2)追求訴訟法律基本價值即訴訟公正和訴訟效率的基本要求。
公正和效率是法律追求的基本價值。民事訴訟作為解決糾紛的最終手段必然要求它能夠公正和快速的解決糾紛,使不穩定的社會關系盡快恢復穩定。但實現訴訟的公正和效率並不只靠白紙黑字的法律條文,它是在法官、當事人以及其他訴訟參與人訴訟權利和義務的享有和履行中實現的。盡管“平等武裝”是在當事人之間分配訴訟權利的一個公認的原則,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的當事人的訴訟權利也是平等的,但是訴訟實踐中存在的種種不平等的因素回滲透到訴訟中來,如果沒有特別有效的制約手段,這些因素會在無形中阻礙訴訟公正。另外,當事人雙方的對抗是民事訴訟最基本的特徵,訴訟中當事人之間形成利害對立的緊張關系,在私利的驅動下,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很可能不擇手段、 鋌 而走險採用諸如偽造證據、濫用訴訟權利或隱瞞案件事實等手段,使法官產生誤解。法官在當事人的“迷霧”下不能查明案件事實,更談不上正確適用法律解決糾紛了。如果民事訴訟中不適用誠實信用原則,放任上述不當行為甚至違法行為,一方面增加法院負擔,另一方面將導致訴訟程序的復雜化和訴訟的延遲,更多的是出現增加訴訟費用支出的情況,這樣不僅損害了他人利益,還浪費了國家的司法資源,這種不誠信最終影響了訴訟公正和訴訟效率。
(3)解決民事訴訟實踐中已經暴露的問題的需要。
在民事訴訟實踐中經常出現當事人、其他訴訟參與人甚至法官不誠實信用的行為,但我國並沒有規定相應的處理辦法。例如我國採用證據隨時提出主義的模式,由於對當事人舉證的時機未作限制,一些當事人即藉助此程序上的空檔。在法官、對方當事人及律師毫無准備的情況下提出始料不及的證據,發起突然襲擊,使得對方當事人不能有效質證。即使是虛假的證據,對方當事人在此種被動情況下亦無從揭露,這對當事人充分行使辯論權造成障礙。這一弊行在遭到立法的規制之前,往往便是由法官基於誠實信用原則而作出不利於提出證據一方的決定:或駁回其訴訟,或拒絕對遲延提供的證據予以審查,或直接認可對怠於披露證據一方不利的事實主張為正當。其後,各國亦在總結上述司法實踐的基礎上,在立法中依據維護誠實信用的理由,針對此類“證據突襲”而設置了證據披露制度。如果發現一方當事人訴訟中出示了偽證或進行虛偽陳述,或者證人提供偽證,法官將對該證據不認可外,亦可依據誠實信用原則對其所提供的其餘證據的效力等級考慮其不誠實性給予相應降級。在學理上,這被歸納為“非誠信降級規則”。當前立法雖未就此進行確認,但這卻是實踐中通行的作法,亦為我們自覺或不自覺地使用。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證人有出庭作證的義務,但沒有規定如果證人不出庭將如何處理。導致不誠實信用的行為屢屢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