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的年齡段
『壹』 六周歲,八周歲以下,八周歲到十八周歲,十八歲以上,你對這幾個年齡段有何了解
刑法:14歲以下不追究刑事責任,14到16周歲之間對八種特別嚴重的刑事犯罪追求刑事責任,如故意專殺人,強奸,放屬火等。16周歲以上具備完全刑事責任能力,要追究的。精神病人在精神病發病期間也不追求刑事責任。14到18周歲犯罪應當從輕或減輕處罰,並且不能被判處死刑。
行政法:行政法是各種行政法律法規的總稱,我只說治安管理處罰法中的規定吧。不滿十四周歲的人違反治安管理的,不予處罰,但是應當責令其監護人嚴加管教;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違反治安管理的,從輕或者減輕處罰;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違反治安管理的,不予處罰。
民法:10歲以下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不對其民事行為負責;10周歲到18周歲之間(或16歲以上以自己能力生活)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只對與其智力相當的行為負責;18周歲或以獨立能力生活的16周歲以上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承擔民事責任。
夠相信了吧。
『貳』 法學考研題:憲法上規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行政法規上規定的公務員考試年齡是35周歲以下。
首先,論述這個問題,有2個方面的事情要弄清楚,所以我建議,在回專答是分3個點回答。
第一,屬憲法規定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主要應用在公民享受法律公平的對待,不會因為你是總統或者乞丐而有所區別,提現在量刑,判決上,所以主要是提現在法的應用上。
第二,公務員考試的年齡規定,不適用這個原則。舉例子,考律師資格證,它有本科要求,這個是一個規定,也就是一個門檻,是為了保證考試人的素質,不能一同討論。
第三,要回答2者之間沒有必然的關系,
『叄』 關於我國刑法、行政法、民法等法律對於因年齡問題不予、免於或者減輕處罰是如何具體規定的
刑法:14歲以下不追究刑事責任,14到16周歲之間對八種特別嚴重的刑事犯罪追求刑事責任專,屬如故意殺人,強奸,放火等。16周歲以上具備完全刑事責任能力,要追究的。精神病人在精神病發病期間也不追求刑事責任。14到18周歲犯罪應當從輕或減輕處罰,並且不能被判處死刑。
行政法:行政法是各種行政法律法規的總稱,我只說治安管理處罰法中的規定吧。不滿十四周歲的人違反治安管理的,不予處罰,但是應當責令其監護人嚴加管教;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違反治安管理的,從輕或者減輕處罰;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違反治安管理的,不予處罰。
民法:10歲以下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不對其民事行為負責;10周歲到18周歲之間(或16歲以上以自己能力生活)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只對與其智力相當的行為負責;18周歲或以獨立能力生活的16周歲以上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承擔民事責任。
夠相信了吧。
『肆』 為什麼14歲是因違法行為而可能受到行政法處罰的最低年齡呢
根據《行政處罰法》第二十五條【責任年齡】 不滿十四周歲的人有違法行為的,不內予行政處罰,責令監護人加以容管教;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有違法行為的,從輕或者減輕行政處罰。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具有限制行政責任能力。這一年齡階段的人,雖然已具有一定的識別能力,可以對自己的某些行為負責,但畢競社會知識缺乏,還不具有完全辨認和控制自己的能力,不能完全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對社會發生危害的結果,也不能完全理解自己的行為的法律後果,所以,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有違法行為的,從輕或者減輕行政處罰。
『伍』 如何看待中國擬將行政拘留年齡限定由16歲降至14歲
公安部日前公布了《治安管理處罰法(修訂公開徵求意見稿)》。徵求意見稿將行政拘留執行年齡從16周歲降低至14周歲。專家建議,降低未成年人行政拘留執行年齡應當慎重,同時,對違反治安管理的未成年人不應當簡單採取成人化的處罰模式,特別是應十分慎重適用行政拘留等拘禁類措施,建議《治安管理處罰法》以12周歲為界限,設置符合未成年人身心發展規律、具有教育矯治和預防功能的干預措施。 將行政拘留的執行年齡降低至14周歲值得商榷 徵求意見稿第二十一條取消了現行《治安管理處罰法》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未成年人不適用行政拘留處罰的限制性規定,同時將初次違反治安管理不執行行政拘留處罰的年齡范圍從之前的「已滿16周歲不滿18周歲」修改為「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 上海政法學院刑事司法學院院長姚建龍教授告訴中國婦女報·中華女性中國記者,如果這一修訂條款獲得通過,那麼最長可以達到20天拘留這一最嚴厲的行政處罰措施將可以突破原有法律限制,適用於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簡稱「年幼少年」)。顯然,這一修改是對近年來由於低齡未成年人違法犯罪行為得不到有效規制,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甚至是公眾強烈不滿的「積極」回應。 姚建龍並不贊同該條款的修改。他認為,未成年人實施具有社會危害性行為最相關的法律,除了《刑法》之外即《治安管理處罰法》。現行《治安管理處罰法》完善了違法責任年齡的規定,建立了與《刑法》刑事責任年齡制度相銜接的違法責任年齡制度,規定了未滿14周歲不承擔違法責任、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相對負違法責任、已滿16周歲承擔違法責任但未滿18周歲的應當從輕或減輕違法責任。徵求意見稿取消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拘留決定不執行規定,相當於取消了相對負違法責任年齡階段,將打破與刑事責任年齡的銜接匹配關系,在立法技術上是重大倒退,在法理上也缺乏基本的依據。 姚建龍告訴記者,徵求意見稿對於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年幼少年的輕微罪錯行為貿然降低年齡適用行政拘留,是對我國長期堅持且為立法明確的「教育、感化、挽救方針」「教育為主、懲罰為輔原則」公然違背,也與國外社會治理中「輕輕重重」刑事政策的成功經驗背道而馳。違背國際公約關於剝奪少年人身自由僅應作為萬不得已措施的要求。 此外,姚建龍認為,迄今為止,除了媒體報道與關注的個案外,沒有任何嚴謹研究支持降低行政拘留執行年齡的必要性,對於降低行政拘留的年齡將大量低齡輕微罪錯未成年人投入拘留所可能帶來的成本、風險等也缺乏必要的預判性研究。 「擬降低未成年人行政拘留執行年齡有百害而無一利。」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人民檢察院未檢科科長王英告訴記者,徵求意見稿取消了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未成年人不適用行政拘留處罰的限制性規定,違反了少年宜教不宜罰的現代少年司法理念,違反了古今中外少年犯罪學總結的實證研究規律,即未成年人的生活環境和教養方式在未成年人走上違法犯罪道路上具有不可推卸的作用。 在未檢辦案中,王英發現,成年累犯80%以上有未成年人時期的不良行為、嚴重不良行為或者違法犯罪經歷。而未成年人時期的拘留和監禁對於阻止他們走上犯罪道路並無太大的幫助,反而讓他們在缺少分管分押的情況下,掉進大染缸,學到更多的犯罪知識和技巧,人格被異化。 行政拘留不宜用在未成年人身上 「行政拘留不宜用在未成年人身上,沒有效果,反而起壞作用。」中國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少年司法專業委員會主任、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宋英輝告訴記者,現行處罰法及修改意見的措施,都是立足於成年人的,缺乏未成年人視角。未成年人實施違法行為,是其心理行為偏常的外部表現。這種心理行為偏常受多種因素影響而形成,對其干預矯治通常需要一定的時間。行政拘留時間短,又沒有專業干預措施,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未成年人實施危害行為的問題,反而可能造成負面影響,既與未成年人保護的方向相悖,又無助於改善社會治安秩序。 在宋英輝看來,行政拘留難以對未成年人起到預防作用。未成年人實施危害行為,具有不同於成年人的特殊性。從外部因素來看,大多違法未成年人深受家庭監護缺失、父母教養不當、學校教育偏差、社會消極環境或不良資訊的影響。從個體自身因素來看,此年齡階段的未成年人身心處於過渡、發展的不穩定、不成熟狀態中:在腦發育方面,盡管腦的重量和容積基本達到成人水平,但是大腦機能遠遠落後於成年人,特別是前額葉皮層遠未成熟,辨別是非、控制行為、遵守規則的能力弱;在心理方面,處於「第二次危機」的青春期(12周歲左右至18周歲),內心充滿矛盾,情緒容易波動,具有很強的叛逆性、沖動性。因此,在外界不良環境的影響下,未成年人容易不計後果,實施危害行為。 「對未成年人予以行政拘留,臨時限制人身自由,的確可以暫時隔斷他們與不良社會環境的聯系,在短時間內防止他們繼續實施違法行為,但作用非常有限。」宋英輝說。 宋英輝認為,行政拘留會給未成年人的社會化造成負面影響。從行為自由到行政拘留後封閉式拘禁,其所處環境會發生巨大變化,這會對未成年人的大腦發育、性格養成、心理健全產生影響,甚至有可能促成其形成反社會人格,導致攻擊性增加,日後矯正的難度更大。 應完善未成年人罪錯行為干預措施體系 「我國目前的確存在低齡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一放了之』和『一罰了之』的弊端,對這一群體的違法犯罪缺乏必要且科學有效的干預措施。」姚建龍說,這一問題的存在屬於頂層設計缺失造成的制度性缺陷,非《治安管理處罰法》單部法律的「應激修訂」簡單動用拘留這一最為嚴厲行政處罰措施所能彌補與修正。 姚建龍認為,作為一種理性和慎重的選擇,《治安管理處罰法》的此次修訂宜繼續保留原有關於未成年人適用行政拘留的年齡規定,將行政拘留的執行年齡限定為已滿16周歲,同時應考慮清晰《治安管理處罰法》在未成年人法律體系中的角色。 姚建龍建議,宜將未成年人「違法」行為的干預從《治安管理處罰法》等行政法中剝離出來,作為《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調整對象。也就是說,在未來公安機關將主要依據特別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或者《少年司法法》),同時結合普通法《治安管理處罰法》來處理未成年人違警行為。對於未達到特定責任年齡的低齡未成年人罪錯行為的干預,也將主要由專門的《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調整。此外,建議盡快啟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修訂,完善包括虞犯行為(或稱不良行為)、違警行為、觸法行為、犯罪行為的未成年人罪錯行為干預措施體系,重點增設和完善具有「提前干預」和「以教代刑」特徵的保護處分措施,建立獨立的少年司法制度。 「未滿14周歲未成年人不負刑事責任,也不受行政處罰,導致公安機關無法管制未滿14周歲嚴重不良未成年人,建議採取相關措施。」貴州省檢察院未檢處副處長謝樹紅告訴記者。 宋英輝建議《治安管理處罰法》以12周歲為界限,設置符合未成年人身心發展規律、具有教育矯治和預防功能的干預措施,具體包括警察訓誡、改正計劃、轉入專門學校、對家庭監護監督與支持。 對於具體條文,宋英輝建議修改《治安管理處罰法》時,在第一章(總則)第五條第三款後,補充增加「對違反治安管理的未成年人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 「整合第二章(處罰的種類和適用)有關未成年人的相關規定,在適當位置單獨設置為一條。」宋英輝說,具體條文為:已滿12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違反治安管理的,根據案件情況,可以交由學校進行告誡,或者公安機關予以訓誡,必要時成立幫教小組,制定改正計劃,進行跟蹤幫教。公安機關可以根據需要責令未成年人或其監護人履行以下義務:向被害人致歉和賠償,遵守行為規范,接受教育矯治,參加校內或社區服務,接受保護觀察,改進家庭教育。經訓誡仍不改正的,可以依法轉入專門學校。不滿12周歲的人違反治安管理的,應當責令監護人嚴加管教,有關機關和部門予以支持、監督。監護人拒不履行以上規定義務的,公安機關可以根據本法規定予以治安處罰。 謝樹紅建議,徵求意見稿第十二條,「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違反治安管理的,從輕或者減輕處罰;不滿14周歲的人違反治安管理的,不予處罰,但是應當責令其監護人嚴加管教。」增加一部分內容,「是學生的,由公安、檢察等司法機關、學校共同對其進行警示教育」。
『陸』 法律對承擔民事責任,刑事責任,行政責任的年齡規定是什麼
一、民事責任
《民法總則》第17、18條規定:「十八周歲以上的自然人為成年人。成年人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十六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二、刑事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17條規定:
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三、行政責任
行政責任是相對於行政主體來說的,不存在對年齡的規定問題。
對行政主體來說,其責任能力的確認沒有特殊的要求,只要是國家行政機關或者是被法律、法規授權具有行政主體資格就行;而對行政相對人中的公民而言,法定責任能力的認定,必須是達到法定的年齡、具有正常的智力等,否則即使有行政違法行為存在也不能追究行政責任。
(6)行政法的年齡段擴展閱讀
民事責任,刑事責任,行政責任的主要區別
一、民事責任的性質主要為財產責任。大多基於民事法律關系設立,雙方是平等民事主體。
二、行政責任本質上為一種政治責任。 其性質是行政違規或違反行政紀律,還不能追究刑事責任。 只能在行政上對法律責任和紀律責任進行調查。
三、刑事責任指依法對刑事司法機關的刑事司法和刑事判決進行刑事評估和譴責。 這是一種犯罪行為。
『柒』 行政拘留年齡要從16歲降至14歲
公安部日前公布了《治安管理處罰法(修訂公開徵求意見稿)》。徵求意見稿將行政拘留執行年齡從16周歲降低至14周歲。專家建議,降低未成年人行政拘留執行年齡應當慎重,同時,對違反治安管理的未成年人不應當簡單採取成人化的處罰模式,特別是應十分慎重適用行政拘留等拘禁類措施,建議《治安管理處罰法》以12周歲為界限,設置符合未成年人身心發展規律、具有教育矯治和預防功能的干預措施。
將行政拘留的執行年齡降低至14周歲值得商榷
徵求意見稿第二十一條取消了現行《治安管理處罰法》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未成年人不適用行政拘留處罰的限制性規定,同時將初次違反治安管理不執行行政拘留處罰的年齡范圍從之前的「已滿16周歲不滿18周歲」修改為「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
上海政法學院刑事司法學院院長姚建龍教授告訴中國婦女報·中華女性網記者,如果這一修訂條款獲得通過,那麼最長可以達到20天拘留這一最嚴厲的行政處罰措施將可以突破原有法律限制,適用於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簡稱「年幼少年」)。顯然,這一修改是對近年來由於低齡未成年人違法犯罪行為得不到有效規制,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甚至是公眾強烈不滿的「積極」回應。
姚建龍並不贊同該條款的修改。他認為,未成年人實施具有社會危害性行為最相關的法律,除了《刑法》之外即《治安管理處罰法》。現行《治安管理處罰法》完善了違法責任年齡的規定,建立了與《刑法》刑事責任年齡制度相銜接的違法責任年齡制度,規定了未滿14周歲不承擔違法責任、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相對負違法責任、已滿16周歲承擔違法責任但未滿18周歲的應當從輕或減輕違法責任。徵求意見稿取消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拘留決定不執行規定,相當於取消了相對負違法責任年齡階段,將打破與刑事責任年齡的銜接匹配關系,在立法技術上是重大倒退,在法理上也缺乏基本的依據。
姚建龍告訴記者,徵求意見稿對於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年幼少年的輕微罪錯行為貿然降低年齡適用行政拘留,是對我國長期堅持且為立法明確的「教育、感化、挽救方針」「教育為主、懲罰為輔原則」公然違背,也與國外社會治理中「輕輕重重」刑事政策的成功經驗背道而馳。違背國際公約關於剝奪少年人身自由僅應作為萬不得已措施的要求。
此外,姚建龍認為,迄今為止,除了媒體報道與關注的個案外,沒有任何嚴謹研究支持降低行政拘留執行年齡的必要性,對於降低行政拘留的年齡將大量低齡輕微罪錯未成年人投入拘留所可能帶來的成本、風險等也缺乏必要的預判性研究。
「擬降低未成年人行政拘留執行年齡有百害而無一利。」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人民檢察院未檢科科長王英告訴記者,徵求意見稿取消了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未成年人不適用行政拘留處罰的限制性規定,違反了少年宜教不宜罰的現代少年司法理念,違反了古今中外少年犯罪學總結的實證研究規律,即未成年人的生活環境和教養方式在未成年人走上違法犯罪道路上具有不可推卸的作用。
在未檢辦案中,王英發現,成年累犯80%以上有未成年人時期的不良行為、嚴重不良行為或者違法犯罪經歷。而未成年人時期的拘留和監禁對於阻止他們走上犯罪道路並無太大的幫助,反而讓他們在缺少分管分押的情況下,掉進大染缸,學到更多的犯罪知識和技巧,人格被異化。
謝樹紅建議,徵求意見稿第十二條,「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違反治安管理的,從輕或者減輕處罰;不滿14周歲的人違反治安管理的,不予處罰,但是應當責令其監護人嚴加管教。」增加一部分內容,「是學生的,由公安、檢察等司法機關、學校共同對其進行警示教育」。
『捌』 違反行政法是以當事人什麼時候劃分年齡的
需要是國家行政機關或者是被法律、法規授權具有行政主體資格。
『玖』 民法刑法行政法中關於未成年人的界定
未成年人是指實體法上的界定:民法:未滿十八周歲的都屬於未成年人。刑法也是一內樣的,都是指未滿十八周容歲的人,它和刑事責任年齡是兩個概念,法律上的未成年人都是指未滿十八周歲的,行政法上的也一樣,如《治安管理處罰法》對未成年人的規定,在適用上也是一樣的,就是1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