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法控制下交付
㈠ 控制下交付是否構成非法持有毒品罪的既遂
控制下交付毒品犯罪案件中停止形態的認定
(一)「控制下交付」因素對毒品犯罪案件停止形態判斷的影響
從整體上看,控制下交付措施的應用,使得毒品最終沒有流入社會,體現出其社會防衛價值;同時,因為偵查人員的介入,使得原本可能既遂的販毒行為被制止於預備、未遂狀態,客觀上也減輕了犯罪嫌疑人的罪責,又體現出誘惑偵查措施的犯罪人防衛價值。從實體的角度看,「控制下交付」的應用,降低或斷絕了販賣毒品行為損害「公眾健康」的危險性,因此,應當影響到販賣毒品罪犯罪停止形態的認定。但是,從刑事訴訟的角度,特別是基於偵查機關的立場,以上的觀點難免受到質疑。
公安機關負有預防、制止和懲治違法犯罪活動的職責,從而達到保護社會的目的。公安機關運用控制下交付措施的目的並非單純地依據「從嚴懲治犯罪活動」的考慮,同時,也是預防、制止違法犯罪活動職責的體現。控制下交付措施的運用,特別是無害的控制下交付措施的運用是其職責的應然要求。
(二)無害的控制下交付情況下的既(未)遂的認定
在無害的控制下交付的情況下,對於買方而言,其無法獲取真毒品,因此,無法完成交易行為,不可能使真毒品流向社會,危害到公眾健康,因此,雖然有購買的行為,卻缺乏販賣毒品行為所應具有的對公眾健康的抽象危險,應當認定為犯罪未遂。但是,如果警方出於需要用低含量的毒品替代高純度的毒品予以控制下交付,則應認定買方毒犯成立犯罪既遂,但基於低含量的毒品屬性,對犯罪分子量刑時應予從寬處理。
對於賣方毒販而言,即便其毒品已經被警方控制,因為其基於販毒的故意而購買毒品的行為已經成立犯罪既遂,因此,不能因控制下交付措施而認定其成立未遂。至於在賣方被警方控制,按照警方的要求配合警方抓獲有立功表現的,可依法從寬處罰;對於那些將自有毒品予以販賣的賣方毒犯,以及沒有證據證明其基於販賣毒品的故意從他人處購買毒品的賣方毒犯,若偵查機關採取了無害的控制下交付,則可認定其構成犯罪未遂。
(三)有害的控制下交付情況下的既(未)遂的認定
對於有害的控制下交付的案件,有學者認為,由於犯罪在警方的控制之下,隨時可以終止,是根本沒有可能真正完成犯罪行為,故只能認定其構成犯罪的未遂形態。[23]對於此種觀點,筆者不能認同。正如前文所述,雖然偵查機關在實施控制下交付的情況下,通常會採取周密的布控,但是即便如此,販賣毒品行為的危險性並未消除,依然存在流向社會的抽象危險。而且,販賣毒品行為的危險性是伴隨著販賣毒品行為而產生的,並非因交易時警方的抓獲而否定販賣毒品行為時危險性的存在。正如我國刑法所規定的其它危險犯,如若行為所生的危險性已經存在的情況下,即便事後消除了這種危險性,也無法修正犯罪所達成的既遂形態而認定為犯罪未遂。
㈡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刑事訴訟法的解釋 第155條,在實踐中應如何理解和適用
一、《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一百五十五條
對附帶民事訴訟作出判決,應當根據犯罪行為造成的物質損失,結合案件具體情況,確定被告人應當賠償的數額。
犯罪行為造成被害人人身損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等為治療和康復支付的合理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造成被害人殘疾的,還應當賠償殘疾生活輔助具費等費用;造成被害人死亡的,還應當賠償喪葬費等費用。
駕駛機動車致人傷亡或者造成公私財產重大損失,構成犯罪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條的規定確定賠償責任。
附帶民事訴訟當事人就民事賠償問題達成調解、和解協議的,賠償范圍、數額不受第二款、第三款規定的限制。
二、最高人民法院刑訴法解釋 第155條第二款規定之理解
「犯罪行為造成被害人人身損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等為治療和康復支付的合理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造成被害人殘疾的,還應當賠償殘疾生活輔助具費等費用;造成被害人死亡的,還應當賠償喪葬費等費用。」
上述規定,為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給出了一個可予支持的范圍。
從其羅列的各種項目看,參照民法通則(1986年)第119條、侵權責任法(2009年)第16條、《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03年)第17條等法條的表述形式與順序看,該款規定徹底排除了殘疾賠償金、死亡賠償金和被撫養人生活費(「三項賠償」)。
在司法實踐中,法官在辦理案件時也是明確告知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原告及其代理人「最好與被告協商,如果協商不成,法院不會判決殘疾賠償金、死亡賠償金和被扶養人生活費」、「與刑事案件一並判決時不會判,單獨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時也不會判」。按照上述規定,辦案法官這種告知是正確的。
三、刑訴法解釋第155條第二款之規定,值得商榷
從立法目的、法律體系、價值取向、社會效果上看,刑訴法解釋第155條第二款之規定均屬於最高法有意放棄「三項賠償」形成的「盲區」,而不是有意或無意遺漏形成的「法律漏洞」。但這與現行刑法、刑事訴訟法的立法目的與任務,與立法者於立法當時確立的價值取向以及所要追求的社會效果是不相符合的。
如果對於普通的民事侵權案件,可以請求「三項賠償」並能獲得法院裁判的支持,而在侵犯生命、健康權的刑事案件中卻無權請求「三項賠償」,即使提出請求,也得不到法院裁判的支持。
這不僅凸現了公民生命健康權在不同形式的侵權案件中遭受到了不平等待遇,也顯露了我國刑事法律體系的缺陷。如果對「三項賠償」不依法予以支持,則會對刑事被害人造成「第二次傷害」。
事實上,對於法律適用產生的社會效果,既需要從當事人利益紛爭的平衡與妥當方面去考量,更需要從個案裁判結果對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影響去考量,如果影響是正面的、積極的,就是符合法律所要追求的價值取向,就是合法、公正、妥當的裁判;反之則會產生負面的和消極的影響,就是不公正的判決。
從任何方面講,刑事附帶民事訴訟都不應當排除「三項賠償」。因為,我國尚無對刑事被害人的國家補償制度,如果不能從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被告處獲得賠償,無異於 「死了白死」、「傷了白傷」。
所以,建議立法機關對刑法和刑事訴訟法有關刑事犯罪的民事賠償責任以及刑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范圍作出明確、具體的規定,或者作出立法解釋。
將「三項賠償」納入侵犯公民生命、健康權犯罪應當承擔的民事責任范圍,在刑法、刑事訴訟法修正或者作出立法解釋前,最高法院可以對刑訴法解釋第155條進行修改,將「三項賠償」納入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請求和判決支持的范圍。
(2)刑事訴訟法控制下交付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一百五十一條 秘密偵查的適用原則
為了查明案情,在必要的時候,經公安機關負責人決定,可以由有關人員隱匿其身份實施偵查。但是,不得誘使他人犯罪,不得採用可能危害公共安全或者發生重大人身危險的方法。 對涉及給付毒品等違禁品或者財物的犯罪活動,公安機關根據偵查犯罪的需要,可以依照規定實施控制下交付。
第一百五十二條 技術偵查措施取得證據的適用原則
依照本節規定採取偵查措施收集的材料在刑事訴訟中可以作為證據使用。如果使用該證據可能危及有關人員的人身安全,或者可能產生其他嚴重後果的,應當採取不暴露有關人員身份、技術方法等保護措施,必要的時候,可以由審判人員在庭外對證據進行核實。
第一百五十三條 通緝的條件及程序
應當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如果在逃,公安機關可以發布通緝令,採取有效措施,追捕歸案。 各級公安機關在自己管轄的地區以內,可以直接發布通緝令;超出自己管轄的地區,應當報請有權決定的上級機關發布。
第一百五十四條 一般偵查羈押期限
對犯罪嫌疑人逮捕後的偵查羈押期限不得超過二個月。案情復雜、期限屆滿不能終結的案件,可以經上一級人民檢察院批准延長一個月。
第一百五十五條 特殊偵查羈押期限
因為特殊原因,在較長時間內不宜交付審判的特別重大復雜的案件,由最高人民檢察院報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延期審理。
第一百五十六條 重大復雜案件的偵查羈押期限
下列案件在本法第一百五十四條規定的期限屆滿不能偵查終結的,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檢察院批准或者決定,可以延長二個月:
(一)交通十分不便的邊遠地區的重大復雜案件;
(二)重大的犯罪集團案件;
(三)流竄作案的重大復雜案件;
(四)犯罪涉及面廣,取證困難的重大復雜案件。
第一百五十七條 重刑案件的偵查羈押期限
對犯罪嫌疑人可能判處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罰,依照本法第一百五十六條規定延長期限屆滿,仍不能偵查終結的,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檢察院批准或者決定,可以再延長二個月。
參考資料: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㈢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一條內容是什麼
見《刑事訴訟法》 第一百五十一條為了查明案情,在必要的時候,經公安機關負責版人決定,可以由有權關人員隱匿其身份實施偵查。但是,不得誘使他人犯罪,不得採用可能危害公共安全或者發生重大人身危險的方法。
對涉及給付毒品等違禁品或者財物的犯罪活動,公安機關根據偵查犯罪的需要,可以依照規定實施控制下交付。
㈣ 什麼是在公安人員控制下交付毒品
控制下交付大概是指,公安機關控制了個別犯罪分子,為了引出更多犯罪分子,公安機關安排唄控制人員交付。
㈤ 刑事訴法第148~151條內容
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八條公安機關在立案後,對於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黑社會性質的組織犯罪、重大毒品犯罪或者其他嚴重危害社會的犯罪案件,根據偵查犯罪的需要,經過嚴格的批准手續,可以採取技術偵查措施。
人民檢察院在立案後,對於重大的貪污、賄賂犯罪案件以及利用職權實施的嚴重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的重大犯罪案件,根據偵查犯罪的需要,經過嚴格的批准手續,可以採取技術偵查措施,按照規定交有關機關執行。
追捕被通緝或者批准、決定逮捕的在逃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經過批准,可以採取追捕所必需的技術偵查措施。
第一百四十九條批准決定應當根據偵查犯罪的需要,確定採取技術偵查措施的種類和適用對象。批准決定自簽發之日起三個月以內有效。對於不需要繼續採取技術偵查措施的,應當及時解除;對於復雜、疑難案件,期限屆滿仍有必要繼續採取技術偵查措施的,經過批准,有效期可以延長,每次不得超過三個月。
第一百五十條採取技術偵查措施,必須嚴格按照批準的措施種類、適用對象和期限執行。
偵查人員對採取技術偵查措施過程中知悉的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應當保密;對採取技術偵查措施獲取的與案件無關的材料,必須及時銷毀。
採取技術偵查措施獲取的材料,只能用於對犯罪的偵查、起訴和審判,不得用於其他用途。
公安機關依法採取技術偵查措施,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配合,並對有關情況予以保密。
第一百五十一條為了查明案情,在必要的時候,經公安機關負責人決定,可以由有關人員隱匿其身份實施偵查。但是,不得誘使他人犯罪,不得採用可能危害公共安全或者發生重大人身危險的方法。
對涉及給付毒品等違禁品或者財物的犯罪活動,公安機關根據偵查犯罪的需要,可以依照規定實施控制下交付。
㈥ 毒品買賣犯罪控制下交付是否既遂
當然是既遂了,不然那麼多案子都沒法判毒販死刑了,不是白忙活了。
㈦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一條第一款第三項是什麼意思了
沒有第三項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一百五十一條 為了查明案情,在必要版的時候,權經公安機關負責人決定,可以由有關人員隱匿其身份實施偵查。但是,不得誘使他人犯罪,不得採用可能危害公共安全或者發生重大人身危險的方法。
對涉及給付毒品等違禁品或者財物的犯罪活動,公安機關根據偵查犯罪的需要,可以依照規定實施控制下交付。
㈧ 毒品在警察掌控下交易被抓怎樣定罪
只要當事人有販賣毒品的主觀故意與客觀行為,即使有特性介入,也仍構成販賣毒品罪。
㈨ 卧底偵查,誘惑偵查,控制下交付的聯系與區別
刑訴法中,特別強調有兩種秘密偵查措施:一是隱匿身份,一是控制下交付!內
兩種偵容查措施的共同點都是為了查明案件真實情況,前者是在必要時,由公安機關負責人決定,可以有相關工作人員隱匿身份(俗稱卧底偵查,區別線人,線人不一定是工作人員,一般都是小流氓),但是此過程不得誘使他人犯罪,不得採取可能畏寒公共安全或者重大人身危險的方法。
後者,主要針對涉及毒品等違禁品或者財物的交付等犯罪活動中適用,一般情況下,只要完成交付就犯罪既遂。2016年11月1日根據最新法律法規作答,參見2016年國家司法考試輔導用書卷二第418頁
㈩ 《刑事訴訟法》第l5I,155條內容
第一百五十一條為了查明案情,在必要的時候,經公安機關負責人決定,可以內由有關人員隱匿容其身份實施偵查。但是,不得誘使他人犯罪,不得採用可能危害公共安全或者發生重大人身危險的方法。
對涉及給付毒品等違禁品或者財物的犯罪活動,公安機關根據偵查犯罪的需要,可以依照規定實施控制下交付。
第一百五十五條因為特殊原因,在較長時間內不宜交付審判的特別重大復雜的案件,由最高人民檢察院報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延期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