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法行政規劃

行政法行政規劃

發布時間: 2021-02-13 10:58:56

Ⅰ 簡述行政法中的行政

行政法是法律抄體系裡的專門法律,是具體的東西,法治是依法治理國家,是抽象的概念。行政法與法治的關系:1、是數字與運算方法的關系。行政法好比數學里的具體數字。法治就像抽象的運算方法。具體的數字運用一定的運算方法,得出正確的答案。2、是建材與建築的關系。行政法好比建材,法治好比建築,建材只有通過建築才能成為房子。3、是食材與烹飪的關系。行政法好比食材,法治好比烹飪,食材通過烹飪才能成為美食。4、是布料與縫紉的關系。行政法好比布料,法治好比縫紉,布料通過縫紉才能成為衣服。5、比喻關系列舉不盡,總之是材料與運用材料的關系。6、行政法是法律體系裡極小極小一部分,如天上一顆星,海里一滴水。法治是運用所有法律治理國家。

Ⅱ 當行政法與城鄉規劃法沖突,應遵循哪個法

城鄉規劃法屬於特別法,根據特別法優於一般法原則,應當遵循城鄉規劃法

Ⅲ 急求!有關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的問題,行政徵收、行政規劃、行政裁決的規則

行政徵收
是指行政機關或者法定授權的組織根據法律、法規的規定,向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無償收取一定財物的行政行為。行政徵收須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負有行政法上的繳納義務為前提,其實質是國家以強制方式無償取得管理相對人一定財產所有權。
徵收原則
公平公正原則
法治與公平、公正原則。法治原則是一切行為的最基本的原則。它應包括兩方面的含義:

(1)行為主體本身要合法。就是說,行為主體是行政主體,是合法的行政機關,並且還要有法定的職權。

(2)行政機關要依法行政,不得法外行政。法治原則是一種基本的、綜合性的原則,只要實現了法治,人們才能有平等的機會參與各種政治活動和社會活動,才能享有充分的自由,他們的各種權利才能得到最大的尊重和保護。同樣,在我們的行政徵收制度中,法治是前提。實現了法治,就能保證公平、公正原則的實現。具體地講,公平、公正原則體現在稅收公平方面。稅收公平又稱公平稅負,主要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普遍征稅,一是平等征稅。通過稅收,既可以保障國家財政來源,又可以減少納稅人之間收入上的差距,從而保障社會公平。?
效率原則效率原則也是行政徵收的基本原則。就稅收來說,效率原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指稅收徵收過程本身的效率,一是稅收作用於社會政治經濟的效率。公平和效率作為行政徵收的原則,應力求兼顧。在處理問題時既要堅持原則,又要靈活多樣,不可死板教條,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公平和效率在每一具體問題上不可強求等量齊觀,應是一種在質上、總體上的把握和追求。
費用抵償原則這一原則主要是確定收費總額的問題,目的是費用逾越禁止。即作出的開支應用行政收費來抵消,而不應該使其成為公眾整體承擔的開支。不允許行政部門顯著提高某一收費項目而為其它項目集資,或是補貼財政,或是挪做他用。計算支出時,應只計算行政部門在人力、物力方面的總體花費,不得考慮其它無關因素。
對等給付原則這一原則主要是在確定相對人具體交費額時應堅持的原則。一般情況下,對於因對公共設施、自然資源的使用權引起的收費,必須根據實際對等給付價值予以確定。在此不得根據「交易價值」、給付受領人的主觀價值或其社會關系來量定收費額,收費應盡量與「真正」給付保持對等性。
----------------------------------------------------------------------------------------------
行政規劃
是指行政主體為了實現特定的行政目標,而作出的對行政主體具有約束力、必須採取具體措施在未來一定期限內予以實現的、關於某一地區或某一行業之事務的部署與安排。
涵義
第一,行政規劃的主體是行政主體。立法機關以立法的形式所通過的關於某一領域事務的「計劃」或「規劃」不是行政規劃。
第二,行政規劃的目的是為了實現特定的行政目標。如加快城市的公共實施建設、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使城市的布局更加合理等。
第三,行政規劃對行政主體具有約束力。任何行政規劃一經確定,就對行政主體具有約束力,非因法定理由、非經法定程序,不得違反和變更。
第四,行政規劃的對象具有執行性和總體性。行政規劃作為一種部署與安排,不同於一般的計劃和安排,它不僅必須採取具體措施在未來一定期限內予以實現即具有執行力,而且還是關於某一地區或某一行業之事務的總體規劃。
作用
1、有效地利用資源,實現總體目標

2、協調相關行政主體的活動

3、指導行政相對人的行為走向
-----------------------------------------------------

行政裁決
是指行政機關或法定授權的組織,依照法律授權,對當事人之間發生的、與行政管理活動密切相關的、與合同無關的民事糾紛進行審查,並作出裁決的具體行政行為。
原則1,合法原則。行政裁決自受理到做出裁決的整個過程都應依法進行,不僅要符合實體法,也要符合程序法。行政主體不僅要依據行政法律、法規,還要依據民商事法律法規對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爭議做出裁決。行政主體受理這類爭議須有法律的明確授權,在對行政裁決書進行強制執行或申請法院執行時也應依法進行。堅持行政合法性原則正是依法行政的體現。
2,公平原則。行政機關運用行政裁決權,必須公平。首先,行政主體必須在法律上處於獨立的第三人地位,以公斷人的身份進行裁決。其次,必須客觀全面地認定事實,正確地運用法律,並公開裁定程序。行政機關行使行政裁決權,必須按照法律規定,在程序上為雙方當事人提供平等的機會,以確保糾紛的雙方當事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實現裁決的公平。
3,迴避原則。行政主體在行政裁決中要真正做到超脫於雙方當事人,處於中立地位,就必須實行迴避原則。執行行政裁決權的人員,如果與被裁決的民事爭議或爭議的雙方當事人有直接或間接的法律上的權利義務關系,應當依當事人的申請或主動退出糾紛的裁決。
4,調解原則。調解作為解決糾紛的一種手段、制度,有它獨特的作用,它可以減少訴訟,節省費用和有利於安定團結。調解在中國有肥沃的土壤和無限的生命力,進行行政裁決應當尊重當事人的自由意志,如果雙方自願要求調解,那麼行政主體就應進行調解,並依法進行。
5,職能分離原則。行政機關對有關行政相對人權利義務問題作出決定,調查與作出裁決的職能實行分離。即負責調查的公務員不能參與行政裁決,負責裁決的公務員原則上應當由沒有參與調查的公務員擔任。
6,效率原則。行政機關在進行裁決時,應當遵守法定時限,積極履行法定職責,提高辦事效率,提供優質服務,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Ⅳ 城鄉規劃 行政法

結合點:公共利益、公眾參與、聽證制度
(2)討論2:關於規劃編制主體的資格
據了解,為政府對規劃設計單位進行行政許可找到法律依據,將原部頒行政條例上升為國家層面的法律條文。需要討論的是:城鄉規劃編制屬於什麼性質的工作?政策制定、立法、還是純粹的技術工作?用法律規定城鄉規劃的編制單位,其思維仍然將城鄉規劃的編制視為純粹的技術工作。城鄉規劃中有技術工作,但不是全部。規劃單位的資質要求只能限定在技術工作以內,不能擴展到立法和政策制定層面的工作。就技術工作本身而言,市場准入是否是政府管理的范疇值得商榷。設計人員和設計單位的資質認定和市場准入是兩個不同層次的工作,資質認定一般由行業協會負責,市場准入則由法律來規范。這種政府包辦一切的制度,弊端很大。
(3)討論3:城鄉規劃的修改
規劃修改屬於規劃制定過程的一個環節,新法將規劃修編調整為規劃修改,把因城市客觀環境的變化而自然調整規劃的過程和因主觀要求變化而引起的規劃修改混為一談是中國特殊的社會和政治環境造成的。新法將一個連續的、滾動的、整體的規劃制定過程,分割為制定和修改兩個法律過程,也是針對中國的特殊情況,就學理上分析,該內容應歸入城鄉規劃制定的章節。
《城鄉規劃法》對城鄉規劃修改實行「申請——批准」制度,城鄉規劃修改的事由、要求和過程見表2。
3、第三章 城鄉規劃的實施
(1)討論1:城鄉規劃的實施的主要內容和討論
《城鄉規劃法》沿用《城市規劃法》「城市規劃實施」章節名稱,這深刻反映了對規劃管理作用認識的不足。「三分規劃,七分管理」是對中國城鄉規劃建設經驗的總結。「實施」二字帶有強烈的計劃經濟特徵:計劃經濟時期城市規劃即城市建設規劃。就城市建設活動過程來看,很自然分成兩個時間段即城市規劃的制定和城市規劃的實施。當前與此內容密切相關的稱之為城市規劃管理。實施是依照「藍圖」建設和檢查的行為,其作用類似施工隊的技術員。而管理則包括規劃方案的選擇與決策,以及對規劃的調整,是承擔獨立責任的領導人員。《城鄉規劃法》強調了規劃編制的成果對規劃實施的制約作用,壓縮了規劃管理的權力空間,降低了規劃管理應對不確定因素的調節能力,與城市規劃法實施以來城市規劃管理的巨大作用相背離。
(2)討論2:規范地方政府的建設行為
城鄉規劃的實施包括城鄉規劃管理和城鄉建設活動兩個方面,而城鄉建設主體分為政府部門和非政府部門,其中,政府部門的建設活動對城市發展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然而,城鄉規劃的違法現象也多出現在地方政府身上,比如大廣場、寬馬路以及各類脫離規劃控制的開發區等,這些現象既是近幾年城鄉建設客觀問題的反映,也是社會轉型時期中國城鄉規劃建設的特色問題。因此,為規范地方政府的建設行為,《城鄉規劃法》主要採取以下兩個方面的措施。第一,使用條文直接規定政府建設行為的要求,第二十八條規定政府實施城鄉規劃的基本原則,第二十九條規定政府的投資建設項目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優先原則。第二,強調近期建設規劃是政府實施城鄉規劃的法定依據。近期建設規劃的實質是「行動規劃」,是政府統籌各部門進行城鄉建設的有效手段,這是切合中國發展實際的制度

Ⅳ 國務院行政法規五年規劃和年度計劃由什麼編制

國務院辦公室

Ⅵ 行政法與行政法規是一個概念嗎

行政來法與行政法規非一回源事。行政法是一個法律部門,不是具體的法典,由全國人大及常委會制定,一般稱某某法,其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強製法》等,而行政法規,是由國務院制定的,其效力低於行政法,一般稱某某條例!

行政法與行政法規因制定的主體不同,所以無權直接修改不屬於自己制定的法規,只能撤銷與其相抵觸的法規!

Ⅶ 行政規劃的研究行政規劃的現實意義

在行政法學視野中,從法律控制和保護利害關系人權利的目的出發,加強行政規劃的研究,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迫切性,至少有助於促進以下兩個目標的實現。 二是在理論上有助於行政法學理論體系特別是行政行為理論的完善。從微觀層面看,對於行政規劃的法律性質、規劃裁量和可訴性等問題的研究,能夠豐富行政規劃行為研究成果,從而完善行政行為理論。從中觀層面看,通過對行政規劃的准確定位,可使行政法學理論體系更為完備和流暢。由於現代國家的行政任務繁重,行政行為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因此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行政行為體系。但是這個體系雖然龐大,卻是雜而不亂,究其原因就是在公法秩序中,每一種行政行為都有自己的位置。行政計劃是行政機關頻繁採用的行為方式之一,但是由於理論的滯後,它在行政行為體系中的位置一直不明晰,已經影響到了行政規劃一系列後續問題如司法審查等在法律上的展開。「我們生活在一個重新建構行政法概念的時代。」行政主體這種重新建構必須建立在對傳統行政法體系反思的基礎之上。在長期的行政法學研究中,我國曾經以權力行政為中心形成了「三大塊理論」。但是「三大塊理論在以權力行政為中心的同時,一方面將行政計劃和行政徵用這兩個權力色彩十分濃厚的管理方式排除在外,另一方面又將權力色彩淡泊的行政合同和行政指導納入行政行為之內,既不全面,又不流暢」。雖然三大塊理論的影響漸趨式微,但是對於行政規劃的模糊認識並沒有完全消除,有待於在理論上進一步釐清。

Ⅷ 2014年新修訂的行政法有哪些重大變化(至少列舉5個方面)

第一:明確法院必須依法受理行政案件,行政機關不得干預、阻礙法律立案,有利於解決行政立案難問題。
《新法》第三條規定,人民法院應當保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起訴權利,對應當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行政機關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上述增加的內容是《舊法》中不從規定的,它明確了法院必須依法立案的法定職責。
第二、 登記立案制度及上級法院直接立案審理制度的確立,是解決立案難問題的重大舉措
《新法》第五十二條規定了起訴狀立案登記制。五十二條規定,法院接受起訴材料後應該依法進行登記並出具註明日期的書面憑證。起訴狀內容欠缺或者有其他錯誤的,應當給予指導和釋明,並一次性告知當事人補正。不得未經指導和釋明即以起訴不符合條件為由不受理。那麼對於不接收起訴狀、接收起訴狀後不出具書面憑證,以及不一次性告知當事人補正起訴狀內容的,當事人可以向上級人民法院投訴,上級人民法院應當責令改正,並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在《新法》五十四條還規定了人民法院在七日內既不立案,又不作出裁定書的,當事人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起訴。上一級人民法院認為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立案、審理,也可以指定其他下級人民法院立案、審理。」
第三、擴大行政訴訟受案范圍,有利於解決立案爭議
《新法》將行政機關強制執行行為,濫用行政權力排除或者限制競爭的,違法集資、非法徵收徵用、攤派費用,侵犯土地、礦藏等自然資源權利,沒有依法支付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會保險待遇等行政行為納入了行政訴訟受案范圍,同時進一步明確了可以依法起訴的行政處罰及行政許可的種類。
第四、規定行政首長出庭應訴義務
《新法》第三條規定,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也可以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由此可見,法律將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法條採用了「應當」,也就是說「出庭是必須,不出庭是例外」。
第五、增加了對除規章以外的規劃性文件進行審查的權利
《新法》增加了第14、66條。該兩條明確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具體行政行為所依據的國務院部門和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門制定的規章以外的規范性文件不合法,在對具體行政行為提起訴訟時,可以一並請求對該規范性文件進行審查。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中,發現規范性文件不合法的,不作為認定具體行政行為合法的依據,並應當轉送有權機關依法處理。
第六、行政訴訟可跨區域管轄
《新法》增加規定,經最高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審判工作的實際情況,確定若幹人民法院跨行政區域管轄行政案件。
行政訴訟勝訴難是大家普遍達成共識的。基層法院人、財、物受制於地方和行政機關,導致一些案子不能判、不好判、不敢判,行政不當干預現象嚴重。增加這樣的規定,很大程度上可以解決法院的「地方化」問題對公正審判造成的影響,從體制層面給行政審判注入了一劑十分有效的「強心針」。
第七、明確復議機關不做復議決定後,原告可以就具體行政行為直接起訴
《新法》第二十八條增加如下規定:「復議機關在法定期限內未作出復議決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起訴原具體行政行為的,作出原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起訴復議機關不作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第八、明確了律師享有復制案卷材料的權利
《新法》第三十四條規定:「代理訴訟的律師,可以依照規定查閱、復制本案有關材料,可以向有關組織和公民調查,收集證據。對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材料,應當依照法律規定保密。相對於《舊法》,明確了律師復制證據材料的權利。
第九、進一步強調了被告的舉證責任,增加了被告舉證、取證的責任限制及補充證據的法定條件,確定了電子證據的合法性, 確立了行政訴訟中的非法證據排除原則及原告舉證的權利等。
《新法》第三十五條列舉的證據種類中增加了電子證據,通過立法確定了電子證據在訴訟中的合法地位;第三十六條規定,被告不提供或者無正當理由逾期提供證據,視為沒有相應證據;第三十七條規定,在訴訟過程中,被告及其訴訟代理人不得自行向原告、第三人和證人收集證據;第三十八條規定在兩種情況下,法院允許被告補充證據。同時呢,在三十九條規定原告可以提供證明具體行政行為違法的證據。原告提供的證據不成立的,不免除被告的舉證責任。
第十、 行政訴訟起訴期限由原來的三個月延長至六個月
《新法》第四十八條規定,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作出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將起訴期限延長了三個月是《新法》的重大改革。不僅如此,其還規定了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不屬於當事人自身的原因超過起訴期限的,被耽誤的時間不計算在起訴期限內。
另外,《新法》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其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法定職責的,行政機關不履行的起訴期限仍然是兩個月,且在緊急情況下請求行政機關履行保護其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不履行的,起訴期限不受上述二個月的限制。
第十一、規定了停止或者不停止執行決定申請復議的權利
《新法》第五十八條增加了當事人對停止或者不停止執行的裁定不服申請行政復議的權利。這是賦予申請人的新權利,在以往的行政訴訟的法律規定中是沒有的。
第十二、《新法》取消了經兩次傳喚拒不到庭缺席判決的規定
《新法》第六十條將原來的規定修改為,經人民法院傳票傳喚,原告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可以按照撤訴處理;被告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決。這樣的規定比較《舊法》嚴格了許多。
第十三、增加了行政訴訟中的簡易程序
《新法》第七十九條規定了行政訴訟中的簡易程序。法院審理事實清楚、權利義務關系明確、爭議不大的第一審行政案件,可以適用簡易程序。簡易程序一般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理,並在立案之日起四十五日內審結。普通程序的行政訴訟審理期限是三個月,四十五天審結的簡易程序有利於提供審判效力。
第十四、 進一步細化了檢察院對行政訴訟的監督職責,尤其強調了最高人民檢察院的法律監督職責。
《新法》第八十九條規定, 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上級人民檢察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應當提出抗訴。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同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可以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並報上級人民檢察院備案;也可以提請上級人民檢察院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審判監督程序以外的其他審判程序中審判人員的違法行為,有權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舊法》僅僅很原則的規定了檢察院的法律監督職責,但如何操作並未進行規定,上述的規定具有實操性。並且,對於發生效力的判決、裁定的救濟途徑又增加了一條就是向最高檢申請抗訴,這對於民眾來說,是真真好的一個法條。
第十五、不執行法律生效判決或者裁定的,行政機關直接責任人應接受處罰
《新法》第九十二條第五款規定了行政機關拒絕履行判決、裁定、調解書社會影響惡劣的,可以該行政機關負責人予以拘留;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Ⅸ 規劃法與行政法的關系是什麼

規劃法是行政法體系的一部分。

Ⅹ 行政規劃的理論研究的現狀與不足

隨著自由法治國向社會法治國的跨越,以及干涉行政向給付行政方式的轉變,現代國家為適應國民生存照顧等行政目的之要求,行政活動的內容空前龐雜,行政活動的領域空前廣泛。同時現代國家又面臨著時間緊迫性、空間不足性以及財源有限性的三不足狀態。因此要求行政權必須集中、高效運行並合理配置資源,規劃就成為一種不得不做的選擇和最優化的選擇。因為「沒有計劃的行政,其最大毛病在力量分散,勞而無功或資人作弊」。由於日常生活的復雜化,行政的觸角不斷地伸向私人活動的領域。在一定意義上說,現代社會已經進入了一個行政的時代、規劃的時代。行政規劃在純粹的行政管理中的作用更是不能取代,它是行政過程中的重要一環,是全部管理職能中最基本的一個職能。因為它所涉及的問題是要在未來的各種行為過程中做出抉擇,沒有行政規劃,則其他的行政管理活動如組織、人事、協調、控制等都無從實施。「現代政府的所有行政行為,都和計劃行為分不開。」
現代國家的行政規劃雖與計劃經濟時代具有強制性、命令性、無處不在的計劃相比很不相同,但是無論是拘束性規劃還是非拘束性規劃都廣泛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行政法的學科旨趣,在於檢討行政如何受到法的拘束,以確保人民的基本權利。因此,行政機關的行為中,凡涉及人民權利或義務者,均應成為行政法學科討論課題。」這可以說是對行政法學研究范圍的一個精闢闡釋。在以人為本的價值模式和人性尊嚴理念的關懷下研究行政機關的行為和行政相對人的權利保護,應該成為行政法學學科發展的核心動力之一。這也與行政法學自身的發展相契合。因為不僅行政法的產生與人性尊嚴理念有密切關系,而且國家各種行政領域,舉凡行政組織、行政作用、行政救濟等,亦皆須從維護人性尊嚴的觀點去加以體認與運作。行政法學科由於長期形成的類型化思維方式和方法論,容易造成「自戀式」的自我欣賞,而客觀上形成研究范圍的自我封閉。法治實踐的發展和人文關懷的需要,就成為打破這種封閉性的有效鑰匙。行政法學對於行政規劃研究由最初的簡單拒斥,有關研究逐漸升溫,就是行政規劃的運用日益頻繁和人們面對行政規劃如何保護自身合法權益的需要在行政法學研究領域中的投影。
但是行政規劃在行政法學研究中的地位和影響,與其在實踐中的地位和影響遠不一致。「行政規劃在現代行政中扮演著愈來愈重要的角色,但在行政法學中的研究卻起步較晚,尚未引起學者們的足夠關注,具體實踐與理論研究之間處於嚴重失衡的狀態。」從宏觀的理論體繫上考察,國內行政法學研究中,行政規劃一直是比較薄弱的環節。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在行政法學教材和專著中很難尋覓到行政規劃的蹤影;在行政行為的理論體系中也未給行政規劃留下一席之地。有關研究情況雖然稍有改變,但由於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不夠,也不能完全回應現實的要求。
以我國為例,我國大陸行政法學界對行政規劃的研究總的來講,起步較晚。「學界對計劃(規劃)的研究非常薄弱,從行政法的角度對行政規劃的監督和規范加以研究更是近幾年才逐漸引起人們重視的。」在前幾年我國大陸出版的有關行政法的專著和教材中,一般都沒有專門研究行政規劃的章節,直到近兩年出版的部分綜合性行政法教材和專著中,才辟出專門的章節對此進行研討。還有的行政程序著作也專門研究了行政規劃程序。在部分行政法譯著中亦設專門章節論述行政規劃或其程序。行政法學領域研究行政規劃或其程序的論文一直比較少,僅有的一些篇目也多是近幾年完成的。多年來行政法學專業開始出現以行政規劃或其程序作為選題的學位論文。 可以說,在我國行政規劃實踐和行政法學研究之間存在著明顯落差。在依法治國的背景下,行政法學界正對此進行反思。行政規劃必須走法治化道路,國人對此日益形成共識,日益增加了迫切感。那麼,這種共識和迫切感是怎樣形成起來的?20世紀末,我國憲法確立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方略;21世紀初中央提出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經過十年不懈努力初步實現建設法治政府的目標,這些固然是重要因素,但更重要的因素恐怕是這些年愈演愈烈的房屋拆遷、土地徵用糾紛和這些糾紛中凸現出來的侵權、濫權、腐敗現象,以及由這些侵權、濫權、腐敗現象造成的千千萬萬民眾的痛苦悲劇。然而,行政規劃的法治化道路應該怎樣走?我們應該通過建立什麼樣的法律制度來盡量避免或減少糾紛,盡量避免或減少侵權、濫權和腐敗,盡量避免或減少成千上萬人的痛苦悲劇?今天的國人對此尚未有足夠共識,學界對之研究也未有迫切感。
我國台灣地區對行政規劃的研究起步時間也比較晚。著名學者吳信華指出:「自90年代起方有較為體系的研究,相較於起步較早、學界討論亦較深入的其他行政法學上的熱門課題,如行政處分、行政命令(法規命令及行政規則)與行政契約等,行政計劃無疑是一個較新興的課題。」教科書或著作中有關行政規劃的闡釋都相對比較簡略,也存在少量的期刊論文,多年來也有行政法領域的研究生以此為課題進行研究,形成三篇碩士論文。由於在我國台灣地區出現了少量的訴訟案例,有些內容的研究相較於大陸有所增多,如行政規劃的法律性質和訴訟的范圍等。但是從總體上講,存在著與大陸基本相同的問題,即理論研究的結構不盡合理、研究內容不夠深入與厚重等。
總體上講,我國對於行政規劃的理論研究在廣度和深度上都不足,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比較起來,對行政規劃的范疇研究較多,對其法律性質研究不足,無法在行政法上將其准確定位。可能出於對過去計劃經濟時代那種計劃的疑慮,目前國內對於行政規劃的研究,關注點更多集中於范疇研究,如定義、分類、功能等,對於行政規劃的法律性質則未進行深入研究。原因有:一是我國沒有直接針對行政規劃行為的判例,使理論研究暫時沒有著力點;二是由於行政規劃中,有的表現出抽象性,有的表現出具體性,按現有行政行為分為具體行政行為和抽象行政行為的理論框架,難以將其吸納。但是關於行政規劃的法律性質的探討,對判斷其法律效果或救濟,以及建立其理論體系,使其與其他行政行為緊密結合,有其重要性,是不能避開的課題。對於行政規劃的性質,理論上有單一性質說和非單一性質說的爭論,有待於在理論上加以釐清。在德國、日本和我國台灣地區,每當出現關於行政規劃法律性質的判例,都能引起理論上的研究高潮,與我國大陸學界對行政規劃的研究比較冷清形成鮮明對照。
2.比較起來,行政規劃程序研究成果較多,行政規劃實體法律關系研究成果較少。對於行政規劃的法律控制,主要包括程序控制和實體法控制,由於規劃本身的特殊性,行政機關享有廣泛的自由決定空間,因此對其控制更多表現為程序控制;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可以忽視實體法律的控制。對於行政規劃的實體法控制主要包括組織法上的授權和作用法上的規定。實體法的依據往往是行政規劃正當性的最基礎依據,但是立法機關基於規劃特點的考慮,在立法時往往有很大的原則性和模糊性。因此如何確定有關的標准、界限等,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
3.比較起來,對一般行政裁量研究較多,對規劃裁量及其內部結構研究較少。規劃裁量與行政裁量、判斷餘地相比較,是一個有著獨立個性的概念。因為行政規劃具有目的綱領式,而非條件式的法規形態,人們所熟悉的行政裁量和判斷餘地就不完全適用於行政規劃法的領域,因此行政法學就以規劃裁量來描述行政機關的「規劃形成自由」。規劃裁量尚屬人們感到陌生的概念,學界對之研究較少,例如規劃裁量的獨特個性、憲政界限、規范限制、作為其核心規制的衡量原則等,都缺乏必要研究。
4.比較起來,對於行政規劃的爭議解決,行政調處和司法審查的研究都很少,司法審查機制研究尤為滯後。這包括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司法審查的可能,也即能否審查;二是司法審查的范圍,也即哪些能夠審查;三是司法審查的強度,也即可以審查到什麼程度。行政權和司法權的界限是一個古老的課題,與其他行政行為相比,行政規劃在面臨著這一問題時,有著更為獨特的內容,如抽象性的行政規劃能否接受審查,對於規劃裁量應該審查到什麼程度等,都有必要從理論上加以澄清

熱點內容
法律顧問服務的模塊化 發布:2025-09-28 16:14:11 瀏覽:737
如何進行間接行政法律授權 發布:2025-09-28 16:14:04 瀏覽:994
離婚律師夏芳草結局 發布:2025-09-28 15:53:09 瀏覽:342
中國法官圖片 發布:2025-09-28 15:13:03 瀏覽:338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勞動合同法解釋的解讀 發布:2025-09-28 14:59:43 瀏覽:710
勞動法病假工資如何計算2019 發布:2025-09-28 14:39:32 瀏覽:671
蘭州市勞動合同法產假多少天 發布:2025-09-28 14:38:53 瀏覽:7
津南區法院有法律援助嗎 發布:2025-09-28 14:22:56 瀏覽:754
規則與道德的作文 發布:2025-09-28 14:14:15 瀏覽: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