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訴訟法的法定原則
『壹』 行政訴訟法規定了哪些基本原則
行政訴訟是以特定的行政爭議為處理對象,這一特殊性決定了行政訴訟具有不同內於其他訴容訟活動的特有的基本原則,主要有:(1)人民法院特定主管原則;(2)行政訴訟期間具體行政行為不停止執行原則;(3)被告負舉證責任原則;(4)不適用調解原則;(5)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的原則;(6)司法變更權有限原則等。
『貳』 根據《行政訴訟法》的規定,調解原則適用於
B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六十七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回益受到行政機關或者行答政機關工作人員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造成損害的,有權請求賠償。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單獨就損害賠償提出請求,應當先由行政機關解決。對行政機關的處理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賠償訴訟可以適用調解。
『叄』 論述題我國行政訴訟法的特有原則
我國行政訴訟法的特有原則:
1、選擇復議原則;
2、審查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原則;
3、具體行政行為不因訴訟而停止執行原則;
4、不適用調解原則;
5、被告復舉證責任原則;
6、司法變更權有限原則。
『肆』 行政訴訟法律適用的依據是什麼
中國行政訴訟法適用於被告一方是國家行政機關或工作人員:
①規定被告一方是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政案件是當事人控告政府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案件。
②它解決的糾紛,是政府機關進行行政管理活動過程中同行政管理相對一方當事人之間發生的行政糾紛。
③它規定的行政訴訟,是法律規范明文規定的當事人可以向法院控告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的訴訟。
④行政訴訟雙方當事人所爭議的,是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
⑤行政訴訟不適用調解,但是,行政賠償、補償以及行政機關行使法律、法規規定的自由裁量權的案件可以調解。
『伍』 關於行政訴訟法律規定的說法,正確的是( )
正確答案是B,行政訴訟與民事訴訟不同,行政訴訟主要解決的是對於行政機關的行內政行為撤銷,因容此,不適用調解;行政訴訟的舉證責任是倒置的,由行政機關對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是《民事訴訟法》的規定,詳細法律規定見於《行政訴訟法》。
『陸』 行政訴訟法的特有原則有( )。
行政訴訟的特有原則是什麼?
答:(1)選擇復議原則。是指在法律、法規版沒有明確規定權必須經過復議的情況下,相對方對行政處理決定不服時,既可以先向上一級行政機關或法律規定的特定機關申請,對復議決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起訴,也可以不經復議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2)審查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原則。
(3)具體行政行為不因訴訟而停止執行原則。
(4)不適用調解原則。賠償訴訟可以適用調解。
(5)司法變更權有限原則。
『柒』 行政強製法定原則包括哪些方面
您好:
行政強制的原則:
1、行政強制合法性原則(行政強製法定原則)
行政強制的「設定和實施」應當依照法定的「許可權、范圍、條件和程序」。
2、行政強制適當原則(合理性原則)
行政強制的設定和實施應當適當、合理,應當符合比例原則。
(1)「設定」行政強制應當適當
法律、法規的立法機關設定行政強制時,應當保持謹慎的態度,在維護公共秩序和保護公民權利之間掌握平衡。
(2)「實施」行政強制應當適當
3、教育與強制相結合原則
(1)經教育能達到行政管理目的的,不再實施強制。
(2)先行催告
①在製作行政強制決定前要催告,實施行政強制時要說理:在催告或者實施前,只要當事人願意自動履行的,應當立即停止強制執行:
②行政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前,應當催告當事人履行義務。
(3)在催告過程中一旦發現當事人有故意逃避履行行為的,應當立即執行(教育不能成為惡意逃避懲罰和制裁的漏洞)。
4、禁止利用行政強制權謀取利益原則
(1)不得使用被查封、扣押的財產
(2)不得收取保管費;
(3)收支兩條線;
(4)合理確定代履行費用。
5、保障當事人程序權利和法律救濟權利原則
(1)陳述權、申辯權
作出對當事人不利的決定前,應當聽取當事人的意見。
(2)申請行政復議、提起行政訴訟和申請行政賠償的權利
①當事人對基礎行政決定沒有異議,只認為行政強制執行違法的,應當單獨就行政強制執行提出行政復議或訴訟
②當事人對基礎行政決定不服的,可以對基礎行政決定和行政強制行為提出行政復議或訴訟
③針對「在法定期限內既不申請復議又不提起訴訟才可強制執行」的情況,由於基礎行政決定的救濟期限已過,當事人只能就行政強制執行行為尋求救濟
④針對「當事人對基礎行政決定不服,提起訴訟後,法院維持了行政決定或者駁回了當事人訴訟請求」的情況,如果進入強制執行階段,當事人又對強制執行決定提起行政訴訟的,法院應當集中審查強制執行行為本身的合法性。
(3)申請司法賠償的權利
①行政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後,如果法院裁定並執行,且沒有變更基礎行政決定,因基礎行政決定違法導致法院的司法強制執行行為違法,且損害當事人合法權益的,應當由「申請執行的行政機關」承擔主要賠償責任。
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因人民法院在強制執行中有違法行為或者擴大強制執行范圍受到損害的,也有權依法要求其給予賠償。
『捌』 行政訴訟法第60條體現了什麼基本原則
第六十九條行政行為證據確鑿,適用法律、法規正確,符合法定程序的,或者原告申請被告履行法定職責或者給付義務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玖』 行政訴訟法的基本制度
行政訴訟法釋義之基本制度
行政訴訟法第1章第6節
標題:基本制度
法條內容: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依法實行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制度。
釋義:本條是對審理行政案件幾項基本制度的規定。
一、合議。審理行政案件都要組成合議庭,依靠集體智慧,保證案件得到正確審理。合議制度的主要內容是:1.在不同的審判階段應當分別組成合議庭。第一審案件由審判員或者審判員、陪審員組成合議庭;第二審案件一般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再審案件要區分由第一審法院或者由第二審法院再審的情況,按照第一審或者第二審合議庭組成的規定,組織合議庭。2.不論在哪個審判階段,合議庭的組成人數應當是三人以上的單數。3.合議庭成員享有平等的權力,合議庭評議案件,實行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對評議中不同意見,必須如實記入筆錄。4.合議庭應當接受和服從審判委員會的領導和監督。
二、迴避。迴避有當事人申請迴避和審判人員申請迴避兩種。一種是當事人如認為審判人員與本案有利害關系或者其他關系不能公正審判,有權申請審判人員迴避。另一種是審判人員如果認為自己與本案有利害關系或者其他關系,應當申請迴避。這兩種情形同樣適用於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
三、公開審判。公開審判是指人民法院審理案件,除法律規定的特別情況外,一律公開進行。人民法院開庭審理時的各種訴訟活動,除合議庭評議案件以外,要對群眾公開,對社會公開,允許群眾旁聽,允許記者采訪報道案情和審判情況。行政訴訟中貫徹公開審判原則的具體要求是:第一審案件,除涉及國家秘密、個人隱私或者法律另有規定以外,一律公開進行。第二審案件,除人民法院認為事實清楚的,可以實行書面審理以外,應當按照第一審的辦法進行。
四、兩審終審。兩審終審是指行政案件經過第一審、第二審兩級人民法院審判,就宣告終結的制度。當事人不服第一審法院的判決、裁定,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即第二審法院)提起上訴。第二審法院對上訴案件所作的判決、裁定是終審的判決、裁定,當事人不得再提起上訴。當事人如果在法定上訴期間不提起上訴,那麼第一審法院的判決、裁定在上訴期滿後即發生法律效力。由於最高人民法院是國家最高審判機關,它對第一審行政案件作出的判決、裁定是終審的判決、裁定,當事人不得提起上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