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民事訴訟法的時間如何計算

民事訴訟法的時間如何計算

發布時間: 2021-02-20 07:46:48

A. 法律法規中「自**起**日內」的日期是如何計算的

民法通則》第一百五十四條規定:民法所稱的期間按照公歷年、月、日、小時計算版。
規定按權照小時計算期間的,從規定時開始計算。規定按照日、月、年計算期間的,開始的當天不算入,從下一天開始計算。
期間的最後一天是星期日或者其他法定休假日的,以休假日的次日為期間的最後一天。
期間的最後一天的截止時間為二十四點。有業務時間的,到停止業務活動的時間截止。
第一百五十五條 民法所稱的"以上"、"以下"、"以內"、"屆滿",包括本數;所稱的"不滿"、"以外",不包括本數。
2、《民事訴訟法》第七十五條規定:期間包括法定期間和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間。

期間以時、日、月、年計算。期間開始的時和日,不計算在期間內。

期間屆滿的最後一日是節假日的,以節假日後的第一日為期間屆滿的日期。

期間不包括在途時間,訴訟文書在期滿前交郵的,不算過期。

3、《刑法》第八十九條規定:追訴期限從犯罪之日起計算;犯罪行為有連續或者繼續狀態的,從犯罪行為終了之日起計算。
在追訴期限以內又犯罪的,前罪追訴的期限從犯後罪之日起計算。

B. 民事訴訟法重要時間表期限表

一、申請法院調查取證時間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2002)第十九條「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證據,不得遲於舉證期限屆滿前七日。
人民法院對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的申請不予准許的,應當向當事人或其訴訟代理人送達通知書。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可以在收到通知書的次日起三日內向受理申請的人民法院書面申請復議一次。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復議申請之日起五日內作出答復。」
二、申請證人出庭作證時間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2002)第五十四條「當事人申請證人出庭作證,應當在舉證期限屆滿十日前提出,並經人民法院許可。
人民法院對當事人的申請予以准許的,應當在開庭審理前通知證人出庭作證,並告知其應當如實作證及作偽證的法律後果。
證人因出庭作證而支出的合理費用,由提供證人的一方當事人先行支付,由敗訴一方當事人承擔。」
三、管轄異議申請時間
1、《民事訴訟法》(2013)第一百二十七條「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後,當事人對管轄權有異議的,應當在提交答辯狀期間提出。人民法院對當事人提出的異議,應當審查。異議成立的,裁定將案件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異議不成立的,裁定駁回。
當事人未提出管轄異議,並應訴答辯的,視為受訴人民法院有管轄權,但違反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規定的除外。」
2、《民事訴訟法》(2013)第一百二十五條「人民法院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內將起訴狀副本發送被告,被告應當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內提出答辯狀。答辯狀應當記明被告的姓名、性別、年齡、民族、職業、工作單位、住所、聯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名稱、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的姓名、職務、聯系方式。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答辯狀之日起五日內將答辯狀副本發送原告。
被告不提出答辯狀的,不影響人民法院審理。」
四、法院追加當事人後(或者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加訴訟)的舉證期限
1、《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中有關舉證時限規定的通知》[法發〔2008〕42號]第五條「關於增加當事人時的舉證期限問題。人民法院在追加當事人或者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加訴訟的情況下,應當依照《證據規定》第三十三條第三款的規定,為新參加訴訟的當事人指定舉證期限。該舉證期限適用於其他當事人。」
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2002)第三十三條「人民法院應當在送達案件受理通知書和應訴通知書的同時向當事人送達舉證通知書。舉證通知書應當載明舉證責任的分配原則與要求、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調查取證的情形、人民法院根據案件情況指定的舉證期限以及逾期提供證據的法律後果。
舉證期限可以由當事人協商一致,並經人民法院認可。
由人民法院指定舉證期限的,指定的期限不得少於三十日,自當事人收到案件受理通知書和應訴通知書的次日起計算。」
五、追加當事人時間(無明確時間限制)
1、《民事訴訟法》(2013)第一百三十二條「必須共同進行訴訟的當事人沒有參加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其參加訴訟。」
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以下簡稱《民訴法意見》)第五十七條「必須共同進行訴訟的當事人沒有參加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的規定,通知其參加;當事人也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追加。人民法院對當事人提出的申請,應當進行審查。申請無理的,裁定駁回;申請有理的,書面通知被追加的當事人參加訴訟。」
3、《民訴法意見》第五十八條 「人民法院追加共同訴訟的當事人時,應通知其他當事人。應當追加的原告,已明確表示放棄實體權利的,可不予追加;既不願意參加訴訟,又不放棄實體權利的,仍追加為共同原告,其不參加訴訟,不影響人民法院對案件的審理和依法作出判決。」

C. 起訴時間怎麼算

《民事訴訟法》中有規定: 第一百一十二條人民法院收到起訴狀或者口頭起訴,經審查,認為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在七日內立案,並通知當事人。

認為不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在七日內裁定不予受理;原告對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訴。

第一百三十五條人民法院適用普通程序審理的案件,應當在立案之日起六個月內審結。

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准,可以延長六個月;還需要延長的,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批准。

第一百四十六條人民法院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案件,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三個月內審結。

第一百一十三條人民法院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內將起訴狀副本發送被告,被告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內提出答辯狀。

被告提出答辯狀的,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之日起五日內將答辯狀副本發送原告。

被告不提出答辯狀的,不影響人民法院審理。

第一百一十四條人民法院對決定受理的案件,應當在受理案件通知書和應訴通知書中向當事人告知有關的訴訟權利義務,或者口頭告知。

第一百一十五條合議庭組成人員確定後,應當在三日內告知當事人。

第一百一十六條審判人員必須認真審核訴訟材料,調查收集必要的證據。

第一百一十七條人民法院派出人員進行調查時。

(3)民事訴訟法的時間如何計算擴展閱讀:

分類

司法機關對犯罪案件或民事糾紛審查後,決定列為訴訟案件進行偵查或審理的訴訟活動,是訴訟活動的開始階段。

一般包含刑事案件立案、行政訴訟案件立案及民事訴訟立案。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立案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1.有犯罪事實存在。

2.該犯罪事實依法需追究刑事責任。如果有犯罪事實,但法律規定不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不能立案。

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責任,不能立案。

已經追究的,應當撤銷案件,或者不起訴,或者宣告無罪。

①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的。

②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

③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

④依刑法告訴乃論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

⑤被告人已經死亡的。

⑥其他法律、法規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

D. 法律條文中的時間及期限如何計算

1、期間以時計算的,開始的時不計算在內,而應從下一個小時算起。比如根據民事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接受當事人訴訟保全申請後,對情況緊急的,必須在48小時內作出裁定。在計算期間時,接受當事人申請的那一個小時不計算在48小時之內,即如果提出申請是在8點,應從9點開始期間的計算。
2、期間以日計算的,開始的日不計算在內,應從第二日開始算起。比如根據民事訴訟法,對判決提起上訴的期間為15日,那麼宣判的當天或者判決書送達的當天不計算在15日內,即如果5月10日送達判決書,應當從11日開始期間的計算,5月25日上訴期間屆滿。
期限,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的一定時間。期限由事實構成,並以將來確定要發生的事實為內容。構成期限的事實,亦稱為期限。依《民法通則》規定的精神,期限分為法定、指定和約定三種。
民法中的期限是指法律關系發生、變更和消滅的時間,分為期間和日期。期間是指從某一特定的時間到另一特定的點所經過的時間。它是某一特定的時間段,如1995年5月1日到1996年5月1日即是一個期間。期日,是指不可分割的一定時間。它是時間的某以特定的點,如1996年10月1日即是一個星期日。期間是時間某一動態的階段,即期日與期日之間的間隔時間;期日則是時間的某一靜態的點。

E. 民事訴訟案件的結案時間怎麼算的

這個根據立案到結案,主要看審理的程序,普通程序審理一般六個月內內結案。

民事訴容訟法
第一百四十九條 人民法院適用普通程序審理的案件,應當在立案之日起六個月內審結。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准,可以延長六個月;還需要延長的,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批准。
第一百六十一條 人民法院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案件,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三個月內審結。

F. 我想問下民事判決書的生效日期是怎麼計算的我是作為被告!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四條規定:「當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內第一審容判決的,有權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當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審裁定的,有權在裁定書送達之日起十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65條規定:「一審判決書和可以上訴的裁定書不能同時送達給當事人的,上訴期從各自收到判決書、裁定書的次日起計算。」

1、判決送達日。是以你簽字領取判決書之日為送達日。
2、判決生效日。若一審判決後,有任何一方當事人提出一訴,該判決即未生效;若各方均未上訴,則在最後一名當事人領取判決書15日後判決書生效。

G. 民事訴訟的上訴期限如何計算

一、民事案件上訴立案期限是多久?
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對於上訴的案件,直接受理,也就是說此時並沒有一個立案審查的期限。只要當事人是在規定時間內提起上訴的,就必須立案受理。

二、當事人行使上訴權,依照法律規定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1、提起上訴必須是享有上訴權或可依法行使上訴權的人。根據民事訴訟法規定,第一審案件中的當事人,包括原告、被告、共同訴訟人、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有權提起上訴;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人民法院判決其承擔民事責任的,也享有上訴權。

2、提起上訴的對象必須是依法允許上訴的判決或裁定。當事人不服並依法行使上訴權,請求上一級人民法院予以糾正的判決、裁定,稱上訴對象。能夠成為上訴對象的,只能是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第一審未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或裁定,包括適用第一審普通程序或簡易程序作出的未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或不予受理、對管轄權異議、駁回起訴等未發生法律效力的裁定。調解協議不能成為上訴對象。

3、必須在法定期限內提起上訴。當事人對第一審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提起上訴,必須在法律規定的期限內進行。民事訴訟法規定,對判決提起上訴的期限為十五日,對裁定提起上訴的期限為十日,從判決書、裁定書送達當事人之日起算。一審判決書和可以上訴的裁定書不能同時送達雙方當事人的,上訴期從各自收到判決書、裁定書之日起計算。過了法定期限,法律文書發生了法律效力,當事人不能再行使上訴權。

民事訴訟法第七十六條:關於期限耽誤後,當事人申請順延,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決定的規定,是指人民法院應當審查當事人的申請是否有正當理由;並分別作出准予順延或不準順延的決定,而不是指具備順延期限條件的,仍可作出不許順延期限的決定。對上訴期限的計算還應當指出兩點:

(1)當事人一方在國內,一方在國外的案件,因法律規定的上訴期限不同,必須在雙方當事人上訴期限都屆滿後,判決才發生法律效力。法律規定,國內一方當事人不服一審判決的上訴期限為十五日,國外一方當事人不服一審判決的上訴期限為三十日。十五日屆滿,國內一方當事人未提出上訴,即喪失了上訴權,但法律文書尚未發生法律效力,只有國外一方當事人的上訴期限屆滿後,判決才生效。

(2)必要共同訴訟的上訴期限。應從最後收到判決書的當事人收到判決書之日起計算。因為共同訴訟人可能分散居住各地,收到判決書的時間也不同,這樣規定,有利於保護共同訴訟人的上訴權。非必要的共同訴訟中,因各共同訴訟人可以獨立行使上訴權,其上訴期限從各自收到判決書之日起計算。

4、上訴必須遞交上訴狀。上訴狀是當事人提起上訴的根據,沒有上訴狀就難以判明當事人是否行使上訴權和上訴請求的范圍,第二審人民法院也無從進行審理和裁判。

在宣告判決、裁定時,當事人上訴的口頭表示,不能代替上訴狀,但當事人已口頭表示上訴的,應當告知他們在法定上訴期限內書寫上訴狀,不要採取簡單的做法,等到上訴期滿以當事人沒有提出上訴處理。但當事人在人民法院告知後,未在法定上訴期間遞交上訴狀的,則視為未提出上訴。

上訴狀中欠缺的部分可告知上訴人補正,但不能以此為理由剝奪其上訴權。上訴狀應當通過原審人民法院提出,並按照對方當事人或者代表人的人數提出副本。如果當事人將上訴狀直接寄交第二審人民法院,第二審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後的五日內,將上訴狀移交原審人民法院。當事人提起上訴,應依法交納訴訟費。訴訟費一般應在遞交上訴狀的同時交納。

上述四個條件,必須同時具備,上訴才能成立,才能引起第二審程序的發生。當事人已提出上訴的案件,第一審判決、裁定不發生效力。但對第一審人民法院所作的財產保全、先予執行的裁定效力不發生影響,仍應執行。

H. 判決書生效日期怎麼算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四條規定:「當事人不服地方人民專法院第一審判決的屬,有權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當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審裁定的,有權在裁定書送達之日起十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65條規定:「一審判決書和可以上訴的裁定書不能同時送達給當事人的,上訴期從各自收到判決書、裁定書的次日起計算。」

I. 民事訴訟法當中的時間計算問題

理解期間的概念,必須注意它與期日的區別。期日,是指法院指定的開始進行某一訴訟行為的具體時間,如開庭審理日期、宣判日期等。期間和期日有以下幾個區別:第一,期日是一個時間點,只規定開始的時間,不規定終止的時間;而期間有始期和終期,是一段期限。第二,期日被確定後,要求人民法院和當事人以及其他訴訟參與人,必須在該期日會合在一起進行某種訴訟行為;而期間自始至終則是各訴訟主體單獨進行訴訟行為。第三,期日都是由人民法院指定的;而期間有的由法律規定,有的由人民法院指定。第四,期日因特殊情況的發生可以變更;而期間有的可以變更,有的不能變更。
訴訟期間按照不同標准可以分為:法定期間和指定期間;不變期間和可變期間。

以期間是法律規定還是法院指定為標准,可以將期間分為法定期間和指定期間。法定期間,是指由法律直接規定的期間。比如,立案的期間是七日,從人民法院接到訴狀或者口頭起訴之日起算;宣告公民失蹤的公告的期間為三個月;上訴期間,不服地方法院一審判決提起上訴的期間為十五日,不服地方法院一審裁定提起上訴的期間為十日;申請執行的期間為兩年等。指定期間,是指人民法院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依職權確定的期間。比如,法院指定當事人補正起訴狀的欠缺的期間;法院在判決書中指定當事人履行義務的期間等。指定期間要明確具體,同時,既不能過長亦不能過短,過長會遲延訴訟的進行和案件的審結,過短會限制訴訟參加人行使訴訟權利。

熱點內容
法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 發布:2025-09-26 17:36:41 瀏覽:880
永壽律師 發布:2025-09-26 17:12:28 瀏覽:455
兵法學派 發布:2025-09-26 17:08:46 瀏覽:637
文登區法院 發布:2025-09-26 16:44:22 瀏覽:619
人民法院辦公樓 發布:2025-09-26 16:38:26 瀏覽:340
清末法學家 發布:2025-09-26 16:37:07 瀏覽:395
成立公司股權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26 16:34:01 瀏覽:548
最新合同法pdf全文下載 發布:2025-09-26 16:33:59 瀏覽:333
群眾路線意見法院 發布:2025-09-26 16:32:31 瀏覽:623
無處分權合同法司法解釋三 發布:2025-09-26 16:20:12 瀏覽: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