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原則對行政法的意義
『壹』 比例原則的介紹
比例原則是許多國家行政法上一項重要的基本原則。學界通說認為,比例原則包含適當性原則專、屬必要性原則和狹義比例原則三個子原則。行政法中比例原則是指行政權力的行使除了有法律依據這一前提外,行政主體還必須選擇對人民侵害最小的方式進行。比例原則對我國行政法治建設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貳』 行政比例原則的行政比例原則的意義
1.加強對行政裁量權的法律控制,提高行政裁量行為的可預測性,切實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從上文的介紹可以看出,行政比例原則是專門針對行政裁量權而提出的法律原則。行政比例原則使行政機關在行使裁量權時的選擇餘地縮小到最小的限度,有時甚至使行政機關的裁量縮小為零裁量。也就是說,盡管法律規定行政機關享有裁量的餘地,但實際上在具體的案件中,行政機關可以選擇的行為方式只有一種,因為只有這種行為方式符合行政比例原則。
由於行政比例原則為衡量行政裁量行為的合法性提供了具體的評價標准,在具體案件中,行政機關應當做出什麼樣的決定,行政相對人可以根據行政比例原則的具體要求進行評價,行政裁量行為的可預測性因此大大提高,而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也因行政比例原則的最小侵害要求,得到最大的保護。鑒於行政比例原則與行政裁量權之間的特殊關系,可以認為,行政裁量權的范圍越大,行政比例原則的重要性就越大;法律對行政行為規定得越精確,行政比例原則的重要性就越小。在法律不能對行政執法做出明確具體規定的情況下,行政比例原則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2.促進行政機關運用經濟學原理分析行政法的自覺性,提高行政效率,使行政立法和執法切實發揮促進生產力發展的作用。盡管行政比例原則提供了可供操作的具體標准,但對於什麼樣的行政措施算是合乎比例的,仍然存在著一定的不確定性。經濟分析是克服這種不確定性的方法之千,對行政比例原則中的「必要性」、狹義「比例性」等概念,可以從成本收益分析的角度考慮,因為這些概念包括了經濟上的必要性和比例性的含義。一個不符合發展經濟的必要性和比例性的行政措施,同樣違反行政比例原則。從成本收益分析的角度來看,行政管理過程同時也是一個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制度安排和經營過程,存在著成本收益分析的需求和利益最大化的動力,行政效率之中包含了經濟效率的含義。
在經濟學上,效率是指市場資源的配置、物品的分配所達到的不可能進一步改進的最佳的、均衡的狀態。如果還存在著改進的可能性,即使經營者的利潤很高,仍然是沒有效率的。顯然,經濟學所說的「均衡性」,正是行政比例原則中所說的「比例性」。運用經濟學的原理,能夠進一步認識行政比例原則的內涵。「法律制度中的許多原則和制度最好被理解或者解釋為促進資源有效率配置的努力」。立法機關在制定法律時,應當想到所確定或者確認的制度是否有利於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是否有利於最大限度地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執法者在執行法律時,應當將什麼樣的處理方式才是最經濟的作為考慮的因素之一。最經濟的行政措施,就是最具有效率的措施,也是最符合行政比例原則的措施。
『叄』 怎麼理解行政法中的「比例原則」
行政比例原則是行政法的重要原則,是指行政主體實施行政行為應兼顧行政目標內的實現和保護相容對人的權益,如果行政目標的實現可能對相對人的權益造成不利影響,則這種不利影響應被限制在盡可能小的范圍和限度之內,二者有適當的比例。
『肆』 比例原則屬於行政法什麼范疇
合理行政原則的主要含義是行政決定應當具有理性,屬於實質行政法治的范疇。比例原則作為合理行為原則的具體表現之一,當然屬於實質行政法治的范疇。 作對本題,要求清楚行政法基本原則的含義、內涵和要求。
『伍』 比例原則適用於行政法所有情境嗎
比例原則側重於對行政裁量權之控制,主要權衡行政機關行使裁量權時對公民基本權利侵害之程度,即行政行為成本與效益比例之控制。比例原則實質上是一種「消極標准」,體現了消極行政之理念。但現代公共行政的發展,政府不再是「守夜人」的角色,政府職能不斷增加,行政法之調整領域擴大,行政權力之形式僅僅符合最最小侵害或比例原則以難以包含民眾對行政權力之評價。行政法需要構建新的原則,賦予行政主體更大的裁量權以達至民眾對行政權力之期待。便宜原則就是要使行政執法更具人性化與理性化,引導行政機關從刻板、模式化的規則中走出來,體現的是能動行政的理念。公共行政的能動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面對社會問題迅速採取應對措施;其次,在授權范圍內主動實施管理行為,積極維護公共利益;最後,行政機關在實施法律時能夠根據具體情境作出不同的行政決定達至行政目的。依法治國要求依法行政,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提出了新的十六字方針,即「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但是機械執法並非符合法治之精義,刻板地執法反而可能違背立法之初衷。能動執法是行政執法之本質要求,也是行政執法之最高境界,當下中國行政執法之開展應該堅持嚴格執法與能動執法之統一。能動執法的開展有賴於行政裁量權的充分授予,便宜原則就是要賦予行政機關在特定案件中更大的裁量權以有效達至行政目的。行政機關通過便宜原則而突破現有法律之規定為現存之大量惡法提供一個有力的糾偏渠道。
『陸』 行政法上的比例原則是什麼含義
行政比例原則是指行政主體實施行政行為應兼顧行政目標的實現和相對人權益的保護,如專為實現屬行政目標可能對相對人權益造成某種不利影響時,應使這種不利影響限制在盡可能小的范圍和限度內,保持二者處於適度的比例。
建議參考 http://ke..com/link?url=XYftyMWo-n-a2pxj-sNxTPxDCQRU9j8qxB-_
『柒』 行政比例原則的行政比例原則確立的必要性
1.行政比例原則的確立是基於權力與權利的博弈而產生的。正如孟德斯鳩所說:「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有權的人使用權力一直遇到有界限的地方為止。」在社會安全事件的應對過程中,固然可以採取措施限制公民部分基本權利的行使,但限制的程度要以抗救社會安全事件的基本需要為限,未受限制的其他合法權利,公民可以照常行使。尤其應當指出的是,即使在社會安全事件發生的過程中,也應當尊重和保護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獲得物質幫助權、申訴控告檢舉權、國家賠償和補償請求權等重要的權利形態。
2.彌補現行行政法基本原則缺陷的需要。我們一直強調社會安全事件的應對應當依法辦事,然而,法律並非是萬能的。早在古希臘時代,柏拉圖就指出:「法律絕不可能發布一種既約束所有人同時又對每個人都真正最有利的命令。法律在任何時候都不可能完全准確地給社會的每個成員作出何謂善德、何謂正當的規定。人之個性的差異、人之活動的多樣性、人類事物無休止的變化,使得人們無論擁有什麼技術都無法制定出在任何時候都可以絕對適用於各種問題的規則。」正如柏拉圖所說,法律本身不能完備無缺。同樣,社會安全事件應對所依據的法律、行政法規的局限性也是客觀存在的。那麼用什麼來彌補法律的局限性呢?從世界范圍來看,對行政自由裁量權進行控制的原則包括行政合理性原則和行政比例原則這兩項原則,我國行政法中則普遍採用合理性原則限制我國行政自由裁量權。然而,由於合理性原則缺乏可操作性,難以形成較為一致的判斷結果,另外即使濫用自由裁量權造成不合理的結果,也很少承擔相應的責任,因而行政合理性原則實際處於閑置狀態。另外,從那些採用行政比例原則控制行政自由裁量權的國家來看,由於行政比例原則的適用范圍廣泛,標准較為客觀,能使行政機關細微到從量的方面考量行政裁量權是否被濫用,司法機關在利用行政比例原則審查行政行為時,也能依照行政比例原則對自由裁量行政行為進行合法與非法方面的處理。如果自由裁量行為違反行政比例原則,那麼行政機關即需承擔相應的行政責任,從而從實際上真正制約行政自由裁量權的實施。因此,引入行政比例原則是在限制突發事件狀態下行政自由裁量權,保障公民權利的需要。
3.有限政府、控權理念呼喚行政比例原則。現代社會法治目標下,政府權力不能違背法治原則,應嚴格受到法律限制。因此,政府應適應變革時代的需要,秉承「有限性」理念,從社會各領域收縮其原有的侵犯性權力。然而,「有限」政府並非是消極政府,突發事件要求政府迅速採取強有力的措施和主動干預並對社會進行控制,而各種積極、主動的行政權易造成對公民基本權利的損害。就如何控制、平衡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行政比例原則可得以充分體現並運用。同時,作為現代行政法之基本理念的控權思想,兼容並包含了法治主義之法律保留與法律優先原則,體現了積極行政和消極行政的統一。這一思想與行政比例原則所包含的內容相一致,體現在立法、執法、司法上,立法需要平衡精神合理分配權力與權利,劃定政府合理權力的界限,突出公民權利的比重;政府嚴格按照法定范圍、幅度行使行政權,時刻注意保持權力運行合理、有度,使行政權和公民權在恰當平衡的基點上皆被維護。所以,有限政府理念、控權理念都呼喚行政行政比例原則的運用。
『捌』 簡述比例原則 6666666666666666
比例原則是許多國家行政法上一項重要的基本原則。學界通說認為,比例原則包含內適當性原則、必要容性原則和狹義比例原則三個子原則。行政法中比例原則是指行政權力的行使除了有法律依據這一前提外,行政主體還必須選擇對人民侵害最小的方式進行。比例原則對我國行政法治建設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玖』 行政法比例原則的主要內容是
行政比例原則是指行政主體實施行政行為應兼顧行政目標的實現和保護相對人的版權益,如果行政目標的實權現可能對相對人的權益造成不利影響,則這種不利影響應被限制在盡可能小的范圍和限度之內,二者有適當的比例。
這是對行政權的約束,要求行政主體對行政行為的作出有一定的權衡,考慮行政行為的適當性、必要性,不要撟枉過正。
『拾』 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有哪些比例原則是其基本原則嗎
一、合法行政原則
合法行政是行政法的首要原則,其他原則可以理解為這一原則的延伸。實行合法行政原則是行政活動區別於民事活動的主要標志
二、合理行政原則
合理行政原則的主要含義是行政決定應當具有理性,屬於實質行政法治的范疇,尤其適用於裁量性行政活動。最低限度的理性,是指行政決定應當具有一個有正常理智的普通人所能達到的合理與適當,並且能夠符合科學公理和社會公德。合理行政原則包括三個原則:
1.公平公正原則。要平等對待行政管理相對人,不偏私、不歧視。
2.考慮相關因素原則。作出行政決定和進行行政裁量,只能考慮符合立法授權目的的各種因素,不得考慮不相關因素。
3.比例原則。比例原則有三方面的要求:第一,合目的性。是指行政機關行使裁量權所採取的具體措施必須符合法律目的。為滿足這一要求,就需要行政機關在作出決定前准確理解和正確確定法律所要達到的目的。在多數情況下,法律會對其立法目的作出明確規定,但有時法律規定的目的可能比較含混,這些情況下就需要行政機關根據立法背景、法律的整體精神、條文間的關系、規定含義等因素作出綜合判斷。第二,適當性。是指行政機關所選擇的具體措施和手段應當為法律所必需,結果與措施和手段之間存在著正當性。為達到這一要求,就需要行政機關根據具體情況,判斷擬採取的措施對達到結果是否有利和必要。第三,損害最小。是指在行政機關在可以採用多種方式實現某一行政目的的情況下,應當採用對當事人權益損害最小的方式。即行政機關能用輕微的方式實現行政目的,行政機關就不能選擇使用手段更激烈的方式。
行政機關採取的措施和手段應當必要、適當。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可以採用多種方式實現行政目的的,應當避免採用損害當事人權益的方式。
三、程序正當原則
程序正當是當代行政法的主要原則之一。它包括了以下幾個原則:第一,行政公開原則。除涉及國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護的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外,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應當公開,以實現公民的知情權。第二,公眾參與原則。行政機關作出重要規定或者決定,應當聽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意見。特別是作出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不利的決定,要聽取他們的陳述和申辯。第三,迴避原則。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履行職責,與行政管理相對人存在利害關系時,應當迴避。
四、高效便民原則
分為兩個方面:第一是行政效率原則。基本內容有二:首先是積極履行法定職責,禁止不作為或者不完全作為;其次是遵守法定時限,禁止超越法定時限或者不合理延遲。延遲是行政不公和行政侵權的表現。第二是便利當事人原則。在行政活動中增加當事人程序負擔,是法律禁止的行政侵權行為。在國際貿易中,行政當局不合理延遲和增加當事人程序負擔,也被認為是政府設置的貿易壁壘形式。
五、誠實守信原則
分為兩個方面:第一是行政信息真實原則。行政機關公布的信息應當全面、准確、真實。無論是向普通公眾公布的信息,還是向特定人或者組織提供的信息,行政機關都應當對其真實性承擔法律責任。第二是保護公民信賴利益原則。非因法定事由並經法定程序,行政機關不得撤銷、變更已經生效的行政決定;因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撤回或者變更行政決定的,應當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進行,並對行政管理相對人因此而受到的財產損失依法予以補償。
六、權責統一原則
分為兩個方面:第一是行政效能原則。行政機關依法履行經濟、社會和文化事務管理職責,要由法律、法規賦予其相應的執法手段,保證政令有效。第二是行政責任原則。行政機關違法或者不當行使職權,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這一原則的基本要求是行政權力和法律責任的統一,即執法有保障、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受追究、侵權須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