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訴訟法證據規定60條
『壹』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六十一條第三項規定
首先來看一下法條原文:
第六十一條 人民法院審理上訴案件,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一)原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法規正確的,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二)原判決認定事實清楚,但是適用法律、法規錯誤的,依法改判;
(三)原判決認定事實不清,證據不足,或者由於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的,裁定撤銷原判,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也可以查清事實後改判。當事人對重審案件的判決、裁定,可以上訴。
這一條是對於上訴案件的規定。要理解這條法規,要結合第六條的規定來看。
第六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依法實行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制度。
我國訴訟法體系是用兩審終審制,這一制度不只是在行政訴訟法,在刑事、民事訴訟中都在採用。行政訴訟尖第六十一條第三款規定的情形,和第一第二款的區別就在於認定事實是否清楚,在認定事實清楚的情形下,適用前兩款規定。在「認定事實不清,證據不足」,這是案件實體方面;「或者由於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的」,這是程序方面。在這兩種情形下,上級法院「裁定撤銷原判,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也可以查清事實後改判」。就是說上級法院對這兩種情況可以有兩種處理方式發回重審或直接改判,至於採用哪一種,上級法院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和審判資源決定。
如果是上級法院直接查清事實後改判,這個判決或裁定就是第二審判決或裁定,是終審判決或裁定,不能再上訴。如對此不服,只能通過審判監督程序來申訴。
如果是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那就是重新進行第一審程序,重審的重審案件的判決、裁定,可以上訴。
『貳』 修改後的行政訴訟法關於證據制度有哪些新規定
《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三條:證據包括:(一)書證;(二)物證;(三)視聽資料;(四)電子數據;(五)證人證言;(六)當事人的陳述;(七)鑒定意見;(八)勘驗筆錄、現場筆錄。以上證據經法庭審查屬實,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第三十四條被告對作出的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應當提供作出該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被告不提供或者無正當理由逾期提供證據,視為沒有相應證據。但是,被訴行政行為涉及第三人合法權益,第三人提供證據的除外。第三十五條在訴訟過程中,被告及其訴訟代理人不得自行向原告、第三人和證人收集證據。第三十六條被告在作出行政行為時已經收集了證據,但因不可抗力等正當事由不能提供的,經人民法院准許,可以延期提供。原告或者第三人提出了其在行政處理程序中沒有提出的理由或者證據的,經人民法院准許,被告可以補充證據。第三十七條原告可以提供證明行政行為違法的證據。原告提供的證據不成立的,不免除被告的舉證責任。第三十八條在起訴被告不履行法定職責的案件中,原告應當提供其向被告提出申請的證據。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一)被告應當依職權主動履行法定職責的;(二)原告因正當理由不能提供證據的。在行政賠償、補償的案件中,原告應當對行政行為造成的損害提供證據。因被告的原因導致原告無法舉證的,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第三十九條人民法院有權要求當事人提供或者補充證據。第四十條人民法院有權向有關行政機關以及其他組織、公民調取證據。但是,不得為證明行政行為的合法性調取被告作出行政行為時未收集的證據。第四十一條與本案有關的下列證據,原告或者第三人不能自行收集的,可以申請人民法院調取:(一)由國家機關保存而須由人民法院調取的證據;(二)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證據;(三)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其他證據。第四十二條在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下,訴訟參加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保全證據,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動採取保全措施。第四十三條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並由當事人互相質證。對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證據,不得在公開開庭時出示。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觀地審查核實證據。對未採納的證據應當在裁判文書中說明理由。以非法手段取得的證據,不得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
『叄』 2015行政訴訟證據規則全文
行政訴訟證據是指在行政訴訟中用以證明案件事實情況的一切材料和事實。證據是指用以證明案件事實的一切材料和事實。真實可靠的證據是法院判案的根據。這部分證據稱為「可定案證據」。可定案證據具有三方面的特徵:⑴客觀性;⑵相關性;⑶合法性。
當事人向法院提供的各類證據,只有合乎法定要求才會具有效力。根據司法解釋的規定,提供各類證據的具體要求如下:
⒈書證。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所提供的書證,除法律、法規、司法解釋和規章對書證的製作形式另有規定外,一般應當符合下列要求:⑴原則上應提供書證的原件,在提供原件確有困難時,可以提供與原件核對無誤的復印件、照片、節錄本。按照規定,原本、正本和副本均屬於書證的原件。⑵提供由有關部門保管的書證原件的復製件、影印件或者抄錄件的,應當註明出版,經該部門核對無異後加蓋其印章。⑶當事人提供報表、圖紙、會計賬冊、專業技術資料、科技文獻等書證的,應當附有說明材料。⑷被告提供的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所依據的詢問、陳述、談話類筆錄,應當有行政執行人員、被詢問人、陳述人、談話人簽名或者蓋章。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外文書證,應當附有由具有翻譯資質的機構翻譯的或者其他翻譯准確的中文譯本,並由翻譯機構蓋章或者翻譯人員簽名。
⒉物證。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物證的,原則上應當提供原物,在提供原物確有困難時,可以提供與原物核對無誤的復製件或者證明該物證的照片、錄像等其他證據;如果原物為數量較多的種類物時,當事人應當提供其中的一部分。
⒊視聽資料。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所提供的計算機數據或者錄音、錄像等視聽資料,應當符合下列要求:⑴當事人應向法院提供有關資料的原始載體,在提供原始載體確有困難時,可以提供復製件;⑵當事人應註明製作方法、製作時間、製作人和證明對象等;⑶聲音資料應當附有該聲音內容的文字記錄。對於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的外國語視聽資料,當事人應同時附有由具有翻譯資質的機構翻譯的或者其他翻譯准確的中文譯本,並由翻譯機構蓋章或者翻譯人員簽名。
⒋證人證言。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證人證言應當符合下列要求:⑴載明證人的姓名、年齡、性別、職業、住址等基本情況。⑵需有證人的簽名。如果證人不能簽名的,應當以蓋章等方式證明。⑶應註明證人出具證言的日期。⑷應附有居民身份證復印件等證明證人身份的文件。
⒌鑒定結論。被告行政機關向人民法院提供的在行政程序中採用的鑒定結論應當符合下列條件:⑴應當載明委託人和委託鑒定的事項;⑵應有向鑒定部門提交的相關材料;⑶應有鑒定的依據和使用的科學技術手段;⑷應有鑒定部門和鑒定人鑒定資格的說明;⑸應有鑒定人的簽名和鑒定部門的蓋章。對於通過分析獲得的鑒定結論,還應當說明分析過程。
⒍現場筆錄。被告行政機關向人民法院提供的現場筆錄,除法律、法規和規章對現場筆錄的製作形式有特別規定外,一般應當載明製作現場筆錄的時間、地點和事件等內容,並由執行人員和當事人簽名。當事人拒絕簽名或者不能簽名的,應當註明原因。有其他人在現場的,可由其他人簽名。
『肆』 行政訴訟法有關證據的規定有哪些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一條規定:證據有以下幾種:
(一)書證;
(二)物證;
(三)視聽資料;
(四)證人證言;
(五)當事人的陳述;
(六)鑒定結論;
(七)勘驗筆錄、現場筆錄。
以上證據經法庭審查屬實,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
『伍』 行政訴訟法第60條體現了什麼基本原則
第六十九條行政行為證據確鑿,適用法律、法規正確,符合法定程序的,或者原告申請被告履行法定職責或者給付義務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陸』 《行政訴訟證據》60條(三)與《行政許可規定》8條二款,以誰為准
在行政許可訴訟中優先適用第8條。
『柒』 行政訴訟法規定的證據有哪些
行政訴訟法規定:證據包括:(一)書證;(二)物證;(三)視聽資料;專(四)電子數屬據;(五)證人證言;(六)當事人的陳述;(七)鑒定意見;(八)勘驗筆錄、現場筆錄。以上證據經法庭審查屬實,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
『捌』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九條,第七十條第(一)項的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1989年4月4日七屆人大二次會議內通過 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屆人大常委員會容第十一次會議修訂 同日公布 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第六十九條行政行為證據確鑿,適用法律、法規正確,符合法定程序的,或者原告申請被告履行法定職責或者給付義務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第七十條行政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判決撤銷或者部分撤銷,並可以判決被告重新作出行政行為:
(一)主要證據不足的;
(二)適用法律、法規錯誤的;
(三)違反法定程序的;
(四)超越職權的;
(五)濫用職權的;
(六)明顯不當的。
『玖』 行政訴訟法第60條,可以延長多長時間
法院應當在收到上訴狀之日起兩個月內作出終審判決。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高級人民法院批准,一般延長不超過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