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民事訴訟法產生和修改的原因和背景
Ⅰ 簡述法律公開化的歷史背景與原因
歷史背景:1840年以後,中國逐漸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政府被迫與西方帝國回主義簽訂了喪權答辱國的不平等條約,西方列強獲取了領事裁判權,使清政府的司法主權遭到踐踏。1900年到1911年,清政府為了挽救危局,被迫進行自上而下的修律變革。
影響:清政府在20世紀初進行的大規模修律活動,雖然是在外來壓迫的情況下被迫進行的,本身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和局限性,但也在客觀上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具有重要的意義。
1.清末變法修律導致中華法系走向解體。隨著修律過程中一系列新的法典法規的出現,中國封建法律制度的傳統格局開始被打破。清末修律標志著延續幾千年的中華法系開始解體。
2.清末變法修律為中國法律的近代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礎。通過清末大規模的立法,參照西方資產階級法律體系和法律原則建立起來的一整套法律制度和司法體制,對北洋政府和南京國民政府法律制度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條件。
3.清末變法修律在一定程度上引進和傳播了西方近代法律學說和法律制度。
4.清末變法修律在客觀上有助於推動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Mr.emily
Ⅱ 民事訴訟法法律關系發生,變更和消滅的原因是什麼
引起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發生、變更或消滅的原因就是法律事實。它包括訴訟行為和訴訟事件兩大類。
1、訴訟事件
訴訟事件,是指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能夠引起訴訟上一定法律後果的客觀情況。它是引起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發生、變更和消滅的重要原因。不同的訴訟事件將引起不同的法律後果。
2、訴訟行為
(1)訴訟行為,是指民事訴訟法律關系主體所實施的,能夠引起訴訟上一定法律後果的各種活動。它是引起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發生、變更和消滅的主要原因。
(2)訴訟行為包括作為和不作為兩種表現形式。訴訟行為不僅包括合法行為,也包括違法行為。合法行為,是指實施了民事訴訟法所允許或者所要求實施的行為。違法行為,則是指實施了民事訴訟法所禁止的行為或者不實施民事訴訟法所要求的行為。
(3)民事訴訟法律關系主體在訴訟中的地位不同,其訴訟行為的性質、作用和特點也有所不同。
(2)新中國民事訴訟法產生和修改的原因和背景擴展閱讀
民事訴訟法律關系有以下三個特點:
第一,民事訴訟當事人始終是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的當然主體。原告人起訴狀經法院審查認為合格後,法院應當受理原告人的起訴狀,於是,原告與法院之間發生了一種社會關系;人民法院受理原告的訴狀後,必須向被告送達起訴書副本,被告收到起訴書副本後一般要向法院提交答辨狀,於是,被告與法院發生了一種社會關系。由於這種社會關系是發生在民事訴訟之中的,所以,它應當受到而且也不能不受到民事訴訟法律規范的調整。
第二,人民法院在民事訴訟法律關系中始終居於重要地位。在當事人與法院之間發生的民事訴訟法律關系中法院是主體之一,在法院與其他訴訟參與人之間發生的民事訴訟法律關系之中,法院也是主體之一。是法院傳令全體訴訟參與人依次為訴訟行為,是法院敦促當事人和訴訟參與人及時行使訴訟權利履行訴訟義務。
第三,民事訴訟法律關系是一種多面系列聯系。所謂「多面」是指法院與原告、法院與被告、法院與第三人、法院與證人、法院與鑒定人、法院與勘驗人、法院與翻譯人員等「面」結成的關系分別是民事訴訟法律關系。
參考資料來源:雞冠區人民法院—《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發生、變更的消滅原因》
網路—民事訴訟法律關系
Ⅲ 新中國建立的主要歷史背景是
D根據排除法可得:西藏和平解放是1951年故B錯,而大范圍的土地改革是在1952年故C錯,1919年五四運動勝利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故A錯
Ⅳ 07年民事訴訟法修改意義是什麼
一、新修改的《民事訴訟法》主要從三個方面解決申訴難問題:
1、再審事由從5項具體化為13項
修改前的民事訴訟法規定了五項可以申請再審的事由,現在把這5項具體化為13項再加一款,使事項更加具體化了,老百姓更加明確在什麼情況下可以提起申訴。
2、申請再審應向上級法院提出
把原審法院判錯了的案子再交給原審法院來審查、糾錯,顯然會使當事人對其行為的公正性提出質疑。有鑒於此,這次新修改的《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申請再審只能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出,這樣既可以避免多頭申訴、重復申訴,又可以保障人民法院能夠公平地審理案件。
3、明確規定接受抗訴法院再審期限
新修改的《民事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再審申請書之日起三個月內審查。由於規定了這個審查期間,就避免了現在存在的當事人反復申訴,很多申訴石沉大海的情況。人民法院接到當事人的申訴必須在三個月內給當事人一個答復,是否進入再審程序。
4、檢察院抗訴民事案件法院必須在30日內再審
新修改的《民事訴訟法》則把原來民事訴訟法第185條規定的檢察院可以提請抗訴的4項情形具體劃分為13項,加上另外一款規定。同時明確規定了人民法院收到檢察院的抗訴書之日起30日內必須裁定再審。從而有效避免檢察院雖然提起抗訴,但是由於沒有期間的規定,抗訴進入再審程序時間會拖得比較長的情況發生。
二、在執行程序方面,這次修改的《民事訴訟法》從以下幾方面解決執行難問題:
5、增加了立即執行制度
根據修改前的民訴法規定,執行人員只有向被執行人發出執行通知書後方能採取強制執行措施,否則屬於違法行為。這一條存在重大的紕漏,有的被執行人接到執行通知以後,就轉移隱匿財產,執行通知書反而成為「轉移隱匿財產通知書」,嚴重損害了債權人的利益,擾亂了社會秩序。有鑒如此,新的民事訴訟法第216條規定,被執行人不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並有可能隱匿、轉移財產的,執行員可以立即採取強制執行措施,這就有效避免了上述惡性行為的發生。
修改的《民事訴訟法》新增了「立即執行」的制度。即「被執行人不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並可能隱匿轉移財產的,執行員可以立即採取執行措施」。也就是說不一定非要先通知執行,如果被執行人有可能隱匿轉移財產可能的可以不經通知直接採取執行措施。解決了實踐中,發出執行通知以後,有的被執行人接到通知以就轉移隱匿財產,逃避債務的問題。
6、增加財產報告制度
在修改前的民事訴訟法中,沒有財產報告制度。盡管在實踐操作過程中,有的地方法院會向被執行人發「限期申報財產通知書」,但因為法律並未明確規定這一制度,經常有一些有財產的「老賴」對其置之不理,故意拖延不履行,嚴重影響了法院執行工作的開展。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修改的《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被執行人未按執行通知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應當報告當前以及收到執行通知之日前一年的財產情況」,如果他提供虛假報告或者拒絕報告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給被執行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有關單位主要負責人和責任人員予以罰款和拘留,保證了執行。
7、加大了執行威懾機制
修改前的民訴法中,盡管規定了一定的處罰措施,但是由於可操作性差,處罰措施又少,發揮不了很大的震懾作用。有些被執行人善於鑽法律的漏洞,在債務不履行的情況下,照舊進行高消費、投資,貸款而沒受到多大的懲罰,給執行工作帶相當大的負面影響。這次新訴訟法填補了這項漏洞,建立了聯動機制,在被執行人不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人民法院可以通知有關單位限制被執行人出境,人們法院也可以在徵信系統記錄被執行人不履行義務的情況。同時可以通過媒體公布不履行義務人的信息。通過這三方面的措施,形成社會上的監督來迫使被執行人履行義務。
8、提高了對不履行判決、裁定的罰款數額
以前被執行人或協助執行人之所以有恃無恐地拖延執行甚至拒絕執行,從很大程度上和執行的處罰力度過小有關,過小的處罰力度對於他們來說構不成多大的威脅,比如修改前的民訴法規定,協助執行單位拒不協助的最高處罰數額3萬,這對於有些經濟實力較強的單位算不了什麼,所以他們可以寧願挨罰,也不協助。新的民訴法提高了處罰數額,規定對個人的罰款數額最高可達1萬,對單位的罰款數額最高可達三十萬元。最高罰款數額是原來的十倍,對於那些人來說,是不小的經濟負擔,可以有效遏制一些拒不履行者。
9、增加規定了執行異議
針對執行過程中有的執行人員執法不嚴格、行為不規范的情況,新修改的《民事訴訟法》增加規定了執行異議。也就是說,當事人、利害關系人如果認為執行行為違反法律規定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執行異議,促使人民法院盡早地督促執行。
10、超過6個月不執行,當事人可申請更換執行法院
針對一些執行案件受到地方保護主義干擾,長期得不到執行的情況,新修改的《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人民法院自收到申請執行之日起超過6個月未執行的,申請執行人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由其他人民法院執行。」 上一級人民法院經審查,可以責令原人民法院在一定期限內執行,也可以決定由本院執行或者指令其他人民法院執行。
11、延長了申請執行的期間
原來民訴法規定,申請執行期間,如果雙方是法人的,規定是半年,涉及到個人的,執行期間是一年,執行期間很短。這樣使得被執行人存在僥幸,只要拖過這個期間,財產就不被執行。我們這次延長了執行期間,《民事訴訟法》第15條規定,申請執行的期間為兩年,而且申請執行的期間適用中止、中斷的規定。
三、刪除了第十九章的企業破產清算程序
除了對申訴和執行的修改,重大的修改就是刪除了第十九章的企業破產清算程序。08年4月1日後的企業破產清算案件只需要適用《企業破產法》,不再適用《民事訴訟法》。
Ⅳ 為什麼又通過一部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而不直接修改新的民事訴訟法
你不了解何為司法解釋。司法解釋是對現行法律具體應用法律問題的規定,是在現行法律的構架內的。並非改變現行法律。
Ⅵ 新中國的誕生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1949年4月22日,國民黨軍倉皇實施總退卻。勝利渡江的人民解放軍展開追殲,23日佔領南京,內宣告了容歷時22年的國民黨反動統治的滅亡。南京解放後,各路解放大軍以排山倒海之勢向南挺進,追殲國民黨的殘余部隊。在人民解放軍向全國進軍的凱歌聲中,中華民族迎來了新中國的誕生。
Ⅶ 法律效力沖突含義及產生原因
一、含義
(一) 法律沖突的含義
通常而言,法律沖突只是社會沖突的變種。目前而言,法律沖突本身有三種含義:
第一,它指國內的法律和法規同該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有不同規定,導致法律適用上的沖突;
第二,它指在涉外民事法律關系中所涉及的外國法的規定與本國法的規定相抵觸或不一致;
第三,它指一國擁有立法權的機關所制定的法律和法規在基本原則和內容方面做出不同的乃至相反規定,導致它們相互抵觸或不一致。 本文所要探討的法律沖突正是指第三種含義上的法律沖突。
(二)法律沖突的表現
1、 各種法律、法規、規章同憲法的沖突
作為現代國家法律體系的核心組成部分,憲法是調整公民權利與國家權力之間基本關系的根本大法,憲法至上就意味著:其一是一切國家機關、政黨、其他社會組織及個人都居於憲法之下,這是對凌駕於憲法之上的特權或個人意志完全否定;其二是憲法處於最高法的地位,其他任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行政規章等都不得與憲法相抵觸,否則無效。
根據現行憲法,最高人民法院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產生並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負責並受其監督,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由同級地方人民代表大會產生並對其負責受其監督。這意味著法院對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必須無條件的執行。在我國,憲法也是由全國人大修改的,本來這是一種理想主義設計,可以保證二者的一致,但從現實生活而言,二者沖突的情形不僅存在著可能性,而且不可避免。
2、 下位法與上位法相沖突
依照立法法的規定,下位法同上位法相沖突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同法律相沖突;(2)地方性法規、規章同行政法規相沖突;(3)地方政府和較大市政府的規章相沖突;(4)本行政區域內較大市政府的規章同省、自治區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相沖突。
根據憲法、立法法和其他相關法律規定,下位法應依上位法為立法依據,不得違反上位法的基本原則和內容,亦即地方各級法律、法規和規章的制定主體在行使權力時要遵循不抵觸原則。所謂不抵觸原則,就是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和其他制定主體可以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法規,但不得與憲法、法律等上位法相沖突。但在實踐中,常常因為觀念的不同、理解的差異、利益的驅使,出現下位法與上位法相沖突的情況。
3、 同位法之間的沖突
同位法之間的沖突是指法律效力等級相同的法律規范之間的沖突,常常有以下幾種情形;(1)法律同法律之間的沖突;(2)區域間的地方性法律、規章、自治條例、單行條例之間的沖突;(3)法律解釋之間的沖突。
僅就法律與法律之間的沖突而言,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幾種情況:
第一、程序法規范與實體法規范之間的沖突。這主要是指二者規定不一致或者不銜接的情況。通常而言,實體法是指以規定和確認權利或職權和職責為主的法律,如民法、刑法、行政法等。程序法是指以保證權利和義務得以實現或職權和職責得以履行的有關程序為主的法律,如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立法程序法等等。 正因為這層關系,程序法規范和實體法規范應當高度協調統一,但就目前而言,兩者之間又確實存在著不銜接甚至沖突的情況。例如我國的刑法和刑事訴訟法,刑法於1997年3月14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5次會議修訂並公布,而刑事訴訟法卻是於1996年3月17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修正並公布。由於刑事訴訟法的修訂早於刑法,二者在一些方面存在著不一致的情況。諸如訴訟程序的設置:刑法修訂後增加了對單位犯罪的處罰,但在刑事訴訟法中,對單位犯罪的訴訟程序設置卻還是一片空白。因此,二則在適用上會出現沖突。
第二、新法和舊法、普通法和特殊法之間的沖突。如1999年新頒布的合同法與民法通則的相關規定的沖突。
上述這些法律沖突的情形既有合理的法律沖突又有不合理的法律沖突兩種。其中,合理的法律沖突是在現行法律范圍內允許存在的。但不合理的法律沖突這主要是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規定,違背國家法制統一原則的沖突。
二、法律沖突的成因
如果法律相互打架,造成法而無信,它給社會帶來的不是秩序,而是混亂,它會損害法律本身的信譽和人們對法律的信仰,從而使我國的法治社會難以建立。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內部原因
立法體制是關於立法權、立法權運行的立法權載體諸方面的體系和制度所構成的有機整體,其核心是有關立法許可權的體系和制度。我國現行立法體制是特色甚濃的立法體制。從立法許可權劃分的角度看,它是中央統一領導和一定程度分權的,多級並存,多類結合的立法許可權劃分體制。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及其常設機關統一領導,國務院行使相當大的權力,地方行使一定的權力,是其突出的特徵。
中國的這種立法體制有著深刻的國情根據和歷史必然性,同時也存在著制度設計的合理性。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國家法律,國務院及其所屬部委分別制定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一般地方制定地方性法規,由此存在著效力等級的差別。但在實際操作中,有其產生的根源所在:
1、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立法許可權問題。《憲法》第62條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行使下列職權:(一)修訂憲法;(二)監督憲法的實施;(三)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憲法》第67條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下列職權:(一)解釋憲法、監督憲法的實施;(二)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其他的法律;(三)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四)解釋法律;……」。這種劃分實際上是宏觀上的,並不明確,在實踐中難以把握。並且目前法律解釋日益增多,其與法律之間的效力等級、適用問題就更讓人「霧里看花」,琢磨不透了。
2、「多類結合方式」產生的法律矛盾。各種法律、規范性文件、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在類別上存在區別,自治條例、單行條例既是地方規范性文件,同時又與其他的地方性法規和地方政府規章在立法依據、許可權范圍和表現形式方面有著諸多不同,把他們劃入同樣的效力等級,也會產生一些法律沖突。
(二)外部原因
外部原因主要包括兩部分:
1、社會原因。在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換,建立全國性統一大市場的過程中, 必定要求和引起法律和習慣的變化,最終要求形成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法治。盡管目標已經明確,但中國法治卻不能僅僅按照理論上論證的那種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法律制度,或者外國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來建立。這是因為市場經濟所需要的並不是一種抽象的法治,而是一種從整體上最大程度的減少總成本,促進交換發生和發展、促進財富配置最優化的規則和制度,其中包括正式的法律和大量的習慣慣例。 在體制轉型中,這種巨大的、根本性的變革必然會引起我國社會主義法的重大變革:一方面修改、廢止那些不能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法律、法規;另一方面又要加速制訂能促進、完善市場經濟的法律、法規,並使之逐步形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律體系。但現狀是,由於不能及時對法律加以修訂、廢止和清理,因而出現大量新法與舊法、普通法和程序法之間的沖突
2、經濟利益的驅動。經濟利益多元化,為了局部和地方私利而產生的地方、部門保護主義,是產生法律沖突的經濟根源。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利益多元化,經濟上的利害關系沖突加劇,不同的經濟利益產生不同的立法需求。而立法需求在沒有得到有效規范和監督的情況下,必然會產生一定程度的立法混亂,使法律沖突加劇。利益的多元化使立法利益的含量越來越高,法律背後是經濟利益,許多法律的沖突實際是經濟利益之爭。 由於存在著大量由部門和地方利益所驅動產生的立法,嚴重影響了我國立法的權威性、科學性和法制統一性。
(三)認識根源
產生法律沖突的認識論根源在於人們對法律理解和解釋的差異。法律絕不可能發布一種既約束所有人同時又對每個人都真正有利的命令。法律在任何時候都不可能完全准確地給社會的每個成員做出何謂善法,何謂正當的規定。人之個性的差異,人之活動的多樣性,人類事物無休止的變化,使得人們無論擁有什麼技術都無法制定出在任何時候都可以絕對適用於各種問題的規則。 從認識論角度而言:實踐決定認識,認識反作用於實踐。由於每個人所從事的實踐活動的不同,教育程度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反映在法律中就產生了沖突。
Ⅷ 刑事訴訟法產生和修改的原因及背景
2003年刑事訴訟法的再修改被納入了本屆人大的立法規劃,盡管這是一個政治決策行為,但我個人認為刑事訴訟法的再修改是充滿著廣闊的歷史背景與深刻的發展動因的,可以從四個方面來剖析此次刑事訴訟法再修改的理由,特別是回答為什麼在短短的10年時間內兩次修改刑事訴訟法這一國家基本法律。
第一,在過去的近10年時間里,我國的改革開放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GDP連年以9%以上的速度遞增。這種經濟發展的驚人成就也必然會推動著中國的政治、文化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向前發展,特別是政治體制改革逐步走向前台,成為了決策機關與社會公眾越來越關系的一個問題。黨的十五大、十六大均著重強調了政治體制改革以及司法改革在我國未來社會發展、改革過程中的極端重要性,因此在過去的十年間,司法改革已經成為了推動中國法制狀況前行的一個重要推動力,司法改革如何改,風險最小、成本最低,最能為政治決策機關所認同?我個人認為,訴訟法的修改是首選的方案,訴訟法是關於訴訟程序、訴訟步驟的基本法律,其中更多地強調糾紛的程序化解決,與劇烈的司法體制、人財物等國家財政體制變革不同,通過修改三大訴訟法可以逐漸、安全地推動我國司法改革的進程。這也是為什麼刑事訴訟法等三大訴訟法要進行再修改的第一個背景與動因。
第二,尊重程序的理念在社會公眾與法律人當中越來越受到認同,這為刑訴訴訟法的修改創造了另一基礎。1996年刑事訴訟法修改之後,學術界對程序獨立價值的研究逐步開始深化,新聞媒體也通過不斷的宣揚程序的價值、功用來提高社會公眾對程序獨立性、正當程序等一系列重要理念認知程度。觀念的轉變為刑事訴訟法的再修改創造了良好的「軟環境」。
第三,刑事訴訟法自身存在著若乾重大弊端與疏漏,亟待「大修」。2000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對刑事訴訟法實施狀況進行了一次認真、細致的執法大檢查,檢查的結果暴露出我國刑事訴訟中長期存在三大痼疾:刑訊逼供、超期羈押、律師辯護難。近年來理論界與實務界圍繞著這三大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整治,提出了許多具有建設性的對策,但問題的最終解決還是要依賴於立法中對刑事訴訟法的再修改。2005年頻頻發生的一系列冤假錯案使得通過立法修改,遏制長期困擾中國刑事司法的三大痼疾這一社會實踐要求顯得更加突出。要切實解決中國刑事司法實踐中的問題,最大限度地避免冤案重演,是此次刑事訴訟法再修改的又一背景。
第四,刑事訴訟法的再修改也是我國刑事訴訟制度走向現代化與國際化的必然之路。坦誠地講,中國刑事訴訟制度盡管有了二十多年的發展,但尚處於起步階段,與世界法治先行國家的刑事司法制度相比,差距還是比較大的。實際上,中國近年來法律制度的發展,在民商事方面進展較大,我們的民商事法律制度與世界法治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正在縮小,甚至在某些方面,還更為先進。但是我們的刑事訴訟制度、刑事訴訟法的發展、發達程度卻不容樂觀。這一推論可以從質的方面與量的方面兩個角度來證明:從「質」的角度來看,國際人權公約以及法治國家通行的一系列基本准則與制度在中國目前的刑事訴訟法中都處於缺失狀態,最簡單的例子是西方國家200多年前就已經確立的無罪推定原則,在21世紀的中國刑事訴訟法中仍然沒有得到明確的規定,這恐怕很難用「中國的國情」這一借口就能解釋得通;從「量」的角度來看,中國現行刑事訴訟法只有225個條文,2萬字多一點,這樣的一種條文規模在世界上是十分罕見的,須知刑事訴訟法本質上是一種程序法,它的功能就是告知執法人員、相關人如何操作,作為一部操作性質濃厚的法律必須完備、詳細,其條文數量應當多於實體法的條文數量,而我國刑法現在的條文數量都有448個,可見刑事訴訟法的條文真是少得可憐。由於條文數量少,規定粗,導致目前刑事司法實踐中真正發揮作用的是各個機關的司法解釋、內部規定,這種狀況與刑事訴訟的現代化、法治化、國際化的大趨勢是嚴重相悖的。總之,保質保量的推動刑事訴訟制度的國際化與現代化也呼喚著刑事訴訟法的再修改
Ⅸ 新修改的<民事訴訟法>的內容
民事訴訟法修正對比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於1991年4月9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年4月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44號公布施行。現根據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決定》修正。 一、目錄 1、修正後的訴訟法刪除了第十九章企業法人破產還債程序。其他未改動。 二、審判監督程序 2、第一百七十八條 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有錯誤的,可以向原審人民法院或者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但不停止判決、裁定的執行。 3、第一百七十九條 當事人的申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 (一)有新的證據,足以[非法詞被屏蔽]原判決、裁定的; (二)原判決、裁定認定的基本事實缺乏證據證明的主要證據不足的; (三)原判決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是偽造的;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 (四) 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未經質證的; 人民法院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裁定的; (五)對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當事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書面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人民法院未調查收集的; 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 (六)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 (七)違反法律規定,管轄錯誤的; (八)審判組織的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應當迴避的審判人員沒有迴避的; (九)無訴訟行為能力人未經法定代理人代為訴訟或者應當參加訴訟的當事人,因不能歸責於本人或者其訴訟代理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的; (十)違反法律規定,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的; (十一)未經傳票傳喚,缺席判決的; (十二)原判決、裁定遺漏或者超出訴訟請求的; (十三)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的。 對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裁定的情形,或者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人民法院對不符合前款規定的申請,予以駁回。 名師雲集,助你一次通過08司考的輔導方案 /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4 為便於掌握《民事訴訟法修正案》對原條文的修改情況,特整理出來與大家共同學習: 一、第一百零三條第二款修改為:「人民法院對有前款規定的行為之一的單位,可以對其主要負責人或者直接責任人員予以罰款;對仍不履行協助義務的,可以予以拘留;並可以向監察機關或者有關機關提出予以紀律處分的司法建議。」 原條文:「人民法院對有前款規定的行為之一的單位,可以對其主要負責人或者直接責任人員予以罰款;還可以向監察機關或者有關機關提出予以紀律處分的司法建議。」 二、第一百零四條第一款修改為:「對個人的罰款金額,為人民幣一萬元以下。對單位的罰款金額,為人民幣一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 原條文:「對個人的罰款金額,為人民幣一千元以下。對單位的罰款金額, 為人民幣一千元以上三萬元以下。」 三、第一百七十八條修改為:「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有錯誤的,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但不停止判決、裁定的執行。」 原條文:「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有錯誤的,可以向原審人民法院或者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但不停止判決、裁定的執行。」 四、第一百七十九條第一款改為第一百七十九條,修改為:「當事人的申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 「(一)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 「(二)原判決、裁定認定的基本事實缺乏證據證明的; 「(三)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是偽造的; 「(四)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未經質證的; 「(五)對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當事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書面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人民法院未調查收集的; 「(六)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 「(七)違反法律規定,管轄錯誤的; 「(八)審判組織的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應當迴避的審判人員沒有迴避的; 「(九)無訴訟行為能力人未經法定代理人代為訴訟或者應當參加訴訟的當事人,因不能歸責於本人或者其訴訟代理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的; 「(十)違反法律規定,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的; 「(十一)未經傳票傳喚,缺席判決的; 「(十二)原判決、裁定遺漏或者超出訴訟請求的; 「(十三)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的。 「對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裁定的情形,或者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 原條文共兩款,為:「當事人的申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 (一)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 (二)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不足的; (三)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 (四)人民法院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裁定的; (五)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 人民法院對不符合前款規定的申請,予以駁回。」 五、增加一條,作為第一百八十條:「當事人申請再審的,應當提交再審申請書等材料。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再審申請書之日起五日內將再審申請書副本發送對方當事人。對方當事人應當自收到再審申請書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內提交書面意見;不提交書面意見的,不影響人民法院審查。人民法院可以要求申請人和對方當事人補充有關材料,詢問有關事項。」 本條為新增加。 六、第一百七十九條第二款改為第一百八十一條,修改為:「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再審申請書之日起三個月內審查,符合本法第一百七十九條規定情形之一的,裁定再審;不符合本法第一百七十九條規定的,裁定駁回申請。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准。 「因當事人申請裁定再審的案件由中級人民法院以上的人民法院審理。最高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裁定再審的案件,由本院再審或者交其他人民法院再審,也可以交原審人民法院再審。」 原條文為:「人民法院對不符合前款規定的申請,予以駁回。」 七、第一百八十二條改為第一百八十四條,修改為:「當事人申請再審,應當在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後二年內提出;二年後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以及發現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之日起三個月內提出。」 原條文為:「第一百八十二條 當事人申請再審,應當在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後二年內提出。」 八、第一百八十五條改為第一百八十七條,修改為:「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上級人民檢察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本法第一百七十九條規定情形之一的,應當提出抗訴。 「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同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本法第一百七十九條規定情形之一的,應當提請上級人民檢察院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 原條文為:「第一百八十五條 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上級人民檢察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出抗訴: (一)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不足的; (二)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 (三)人民法院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裁定的; (四)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 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同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前款規定情形之一的,應當提請上級人民檢察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出抗訴。」 九、第一百八十六條改為第一百八十八條,修改為:「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的案件,接受抗訴的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抗訴書之日起三十日內作出再審的裁定;有本法第一百七十九條第一款第(一)項至第(五)項規定情形之一的,可以交下一級人民法院再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