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法規分幾級

行政法規分幾級

發布時間: 2021-02-21 15:46:44

⑴ 中國的行政區域分為幾級

中國的行政區域分為四級,分別是省級行政區、地級行政區、縣級行政區和鄉級行政區。

1、省級行政區

省級行政區是中央人民政府直接管轄的最高一級地方行政區域,有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4種。

(1)省

中國國家地方一級行政區域,始於元朝,已有六、七百年的歷史。

(2)自治區

中國少數民族聚居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而建立的相當於省的行政區域。新中國成立後共建立了5個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

(3)直轄市

即中央直轄市,由國務院直接管轄。是人口比較集中,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具有特別重要地位的大城市。至1997年3月設立重慶直轄市為止,中國共設有4個中央直轄市:北京、天津、上海、重慶。

(4)特別行政區

為「一國兩制」的實施,憲法第三十一條專門規定國家在必要時可以設立特別行政區。特別行政區與省、自治區、直轄市同屬直轄於中央人民政府的地方行政區域。至1999年12月澳門回歸為止,中國共設立2個特別行政區: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2、地級行政區

地級行政區是介於省級和縣級之間的一級地方行政區域,包括地級市、地區、自治州和盟。

(1)地級市

作為一級政權組織是中國人口比較集中,政治、經濟、文化地位比較重要的城市。地級市下分市轄區、縣、自治縣、縣級市。

(2)地區

省、自治區的派出機構,管理幾個縣、自治縣和市,不是一級地方政權。地區,1975年以前稱專區,設專員公署。始設於國民黨政府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沿用。後稱地區,設行政公署。

(3)自治州

中國少數民族聚居地方為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而建立的介於省級和縣級之間的一級行政區域,設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是一級政權機構。自治州下分縣、自治縣、市。

(4)盟

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地級行政區域。原是蒙古族旗的會盟組織,設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是一級政權機構。盟包括幾個縣、旗、市。

3、縣級行政區

縣級行政區是中國地方二級行政區域,是地方政權的基礎。縣級行政單位包括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旗、自治旗、特區、林區等。

(1)市轄區

市的下一級行政區劃,設立區人民代表大會和區人民政府,為城市的基層政權組織,相當於縣。區下設街道辦事處,作為區的派出機關。

(2)縣級市

中國行政區劃之一。在中國,行政級別和市轄區、縣、自治縣等縣級行政區平級,一般由地級行政區代管。

(3)縣

作為中國基礎行政區域,始於春秋時代。秦統一六國後確立了郡縣制,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縣下轄鄉、鎮。

(4)自治縣

是中國少數民族聚居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縣級行政區域。

(5)旗·自治旗

旗是中國相當於縣一級的少數民族(主要是蒙古族)聚居的行政區域。旗原是蒙古族等少數民族的民族組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沿用。自治旗是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內另一些少數民族聚居區實行區域自治的相當於自治縣的行政區域。

(6)特區

工礦企業特別集中的縣一級行政區劃。

(7)林區

縣一級行政區劃。

4、鄉級行政區

鄉級行政區是地方三級行政單位。包括鎮和鄉,1960年以前還曾設區。

(1)鎮

縣、自治縣管轄的基層行政區域。1955年國家頒布關於劃分城鎮標準的規定,設置鎮的主要條件是縣及縣級以上政權所在地,其常住人口在2000人以上,其中非農業居民佔50%以上。1984年制定了新的建鎮標准,放寬了條件,工商業比較集中的地區可以設鎮,並實行了鎮管村的體制。

(2)鄉(民族鄉)

鄉是中國農村的基層行政區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設鄉人民政府,受縣人民政府領導。1958年農村人民公社化後,鄉政權一度由人民公社行使,鄉制撤銷。1982年12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憲法規定恢復鄉建制,設立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鄉按居民居住地區設立村民委員會,作為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1983年開始建鄉。民族鄉是少數民族聚居的鄉一級行政區域。

(1)行政法規分幾級擴展閱讀

《國務院關於行政區劃管理的規定》

下列行政區劃的變更由國務院審批:

(一)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行政區域界線的變更,省、自治區人民政府駐地的遷移;

(二)自治州、縣、自治縣、市、市轄區的設立、撤銷、更名和隸屬關系的變更以及自治州、縣、自治縣、市人民政府駐地的遷移;

(三)自治州、自治縣的行政區域界線的變更,縣、市的行政區域界線的重大變更;

(四)凡涉及海岸線、海島、邊疆要地、重要資源地區及特殊情況地區的隸屬關系或行政區域界線的變更。

⑵ 法律法規的分級

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內行條例、規章都不得容同憲法相抵觸。法律的效力高於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規章。地方性法規的效力高於本級和下級地方政府規章。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的效力高於本行政區域內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

⑶ 我國現行的行政級別制度是怎麼劃分的

行政級別定義
中國行政級別採用行政五級劃分為:國家級、省部級、地市級、縣處級、鄉科級,即平常大家所說的「國、部、司、處、科」五級。除國家級以外,其他四級就是我們經常提到的地方四級行政劃分。 行政級別中是沒有股級的,股級是介於副科級和科員之間的,是一種習慣的稱呼。
編輯本段國家公務員行政級別劃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的行政級別按,1993年8月14日國務院頒布《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 有如下規定:
第三章 職位分類
第八條 國家行政機關實行職位分類制度。各級國家行政機關依照國家有關規定,在確定職能、機構、編制的基礎上,進行職位設置;制定職位說明書,確定每個職位的職責和任職資格條件,作為國家公務員的錄用、考核、培訓、晉升等的依據。國家行政機關根據職位分類,設置國家公務員的職務和等級序列。 第九條 國家公務員的職務分為領導職務和非領導職務。 非領導職務是指辦事員、科員、副主任科員、主任科員、助理調研員、調研員、助理巡視員、巡視員。 第十條 國家公務員的級別分為十五級。 第十一條 國家公務員的級別,按照所任職務及所在職位的責任大小、工作難易程度以及國家公務員的德才表現、工作實績和工作經歷確定。 第十二條 各級人民政府工作部門因工作需要,增設、減少或者變更職位時,應當按照規定程序重新確定。
職務與級別的對應關系是:
(一)國務院總理:一級; (二)國務院副總理,國務委員:二至三級; (三)部級正職,省級正職:三至四級; (四)部級副職,省級副職:四至五級; (五)司級正職,廳級正職,巡視員:五至七級; (六)司級副職,廳級副職,助理巡視員:六至八級; (七)處級正職,縣級正職,調研員:七至十級; (八)處級副職,縣級副職,助理調研員:八至十一級; (九)科級正職,鄉級正職,主任科員:九至十二級; (十)科級副職,鄉級副職,副主任科員:九至十三級; (十一)科員:九至十四級; (十二)辦事員:十至十五級。
編輯本段國家機關幹部行政級別劃分
中國行政級別,基本上分為五套班子,即黨委、政府、政協、人大、紀委。
國家級正職:
包括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全國政協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等國家頭號人物
國家級副職:
包括國家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最高人民檢察院院長、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等
省部級正職:
包括各個省級行政區的省委書記、省長、省政協主席、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等、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直轄市市委書記、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政委和司令員等以及國家各部部長等) 國務院各部委正職幹部(如教育部部長、國家發改委主任)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政府正職幹部(如江蘇省省長、天津市市長、新疆兵團司令員)
省部級副職:
包括各個省級行政區的省委副書記、副省長、省政協副主席、省人大常委會副主席、省人大常委、直轄市市委副書記以及國家各部副部長等 國務院各部委副職幹部(如公安部副部長、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 國務院部委管理的國家局正職幹部(如國家文物總局局長)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政府副職幹部(如吉林省副省長、重慶市副市長、新疆建設兵團副司令員) 各副省級市政府正職幹部(如南京市市長) 各直轄市下屬副省級新區正職幹部(如浦東新區區委書記)
廳局級正職:
以前叫地廳級,主要是地級市(各自治州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各師)市委書記、市長、市人大主席、市政協主席、省級下屬單位,(如省公安廳廳長、國家各部下屬單位,如外交部新聞司司長 ) 國務院部委各司正職幹部,部分副職(如教育部社會科學研究與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長,國家安監總局國際合作司副司長)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廳局正職幹部(如河北省交通廳廳長,北京市財政局局長、新疆兵團林業局局長) 各副省級市政府副職幹部(如寧波市副市長) 各地級市政府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各師正職幹部(如廣元市市長、新疆兵團農八師師長) 註:以上為高級幹部
廳局級副職:
地級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各師)市委副書記、市委常委、副市長、市人大副主席、市政副協主席,省級下屬單位,如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國家各部下屬單位,如外交部新聞司副司長等 國務院部委各司副職幹部(如人事部人才流動開發司副司長)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廳局副職幹部(如黑龍江省建設廳副廳長、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長、新疆兵團農二師副師長) 副省級市所屬各局及各區縣政府正職幹部(如長春市朝陽區區長)
縣處級正職:
包括縣(縣級市、區、旗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團級等)委書記、(區)縣長、(區)縣人大、(區)縣政協主席、市各單位局長,如市公安局、司法局等 國務院部委各司所屬處室正職幹部(如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經濟作物處處長)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廳局所屬處室正職幹部(如江蘇省科技廳農村科技處處長) 副省級市所屬各局及各區縣政府副職幹部(如廣元市衛生局副局長、蒼溪縣副縣長) 地級市(新疆兵團各師)所屬各局及各區縣政府正職幹部(如綿陽市勞動局局長、三台縣縣長)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各團正職幹部(如新疆兵團農八師142團團長、政委)
縣處級副職:
包括縣(縣級市、區、旗、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團級等)委副書記、縣(區)委常委、(區)副縣長、(區)縣人大、(區)縣政協主席、市各單位局長,如市公安局、司法局等 國務院部委各司所屬處室副職幹部(如農業部獸醫局防疫處副處長)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廳局所屬處室副職幹部(如江蘇省教育廳人事處副處長) 副省級市所屬各局處室及區縣各局正職幹部(如南京市科技局科技成果處處長、玄武區衛生局局長) 地級市所屬各局及各區縣政府副職幹部(如德陽市民政局副局長、佛山市順德區副區長)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各團副職幹部(如新疆兵團農八師150團副團長、副政委、武裝部長、工會主席、總農藝師、總會計師)
鄉科級正職:
包括各鄉、鎮、辦事處、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團場各營黨委書記、鄉長、鎮長、辦事處主任、以及鎮級人大等,還有處級下屬,如縣公安局長等
鄉科級副職:
包括各鄉、鎮、辦事處黨委副書記、黨委委員、副鄉長、副鎮長、辦事處副主任、以及鎮級人大副主任等,還有處級下屬,如縣公安副局長等 。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團場機關科室科長各營(分場)黨委書記、營長(分場場長)等,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六師芳草湖農場工交建商科科長、芳草湖農場工會副主席、芳草湖六場書記、六場場長)
鄉科級以下
就是所謂的股級,是中國行政當中最小的,一般是鄉里邊財政所、派出所之類的以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連級等。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連級及副連級,(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一師1團1連連長、指導員、副連長)
特別說明
1、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醫院等事業單位,其各級幹部參照政府各級幹部待遇,但不具有行政級別,不屬於公務員編制; 2、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行政級別是正省(部)級,故兵團司令員、政委的行政級別均為正省(部)級,下屬各個師的師長、政委的行政級別均為正廳(局)級,下轄的農牧團場的團長、政委為正處級 3、政府各級幹部如為上一級黨委常委,則其行政級別升一級。如張家港市市長為正處級幹部,若為蘇州市市委常委,則為副廳級幹部。按例,高級幹部在60或65歲以後往往調往相應級別的人大、政協擔任領導職務,俗稱「退居二線」 4、備註: 副省級市有哈爾濱,長春,沈陽,大連,濟南 青島,南京,杭州,寧波,廈門,廣州,深圳,武漢,成都,西安等共15個。 直轄市下屬副省級新區有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重慶兩江新區。 准副省級:包括除上外的所有省會城市和國務院批準的唐山市、大同市、包頭市、鞍山市、撫順市、吉林市、齊齊哈爾市、無錫市、淮南市、洛陽市等十個市為「較大的市」。 重慶市曾經一直是副省級城市,1997年2月成為省級的直轄市。 副省級城市、副省級新區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名,受省(直轄市)級行政區管轄,副省級市的市長、副省級新區的區長與副省長行政級別相同。最初的十六個副省級城市是根據1994年2月25日,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的發文(中編[1994]1號)經中共中央、國務院同意成為副省級城市的。副省級城市與地級市或地級行政區一起納入各省的直接管轄之下,沒有被單列。
編輯本段軍隊(武警)職務與地方行政級對應關系
軍隊軍銜 軍隊職務 地方行政級別
上 將 軍委副主席、軍委委員、正大軍區職 國務委員、副總理
中 將 正、副大軍區副職、個別正軍職 省、部級
少 將 正軍 職、副軍職 、個別師職 省部級、 副省部級,個別司局(國家部委所轄)
大 校 師 職、副師職、個別副軍職 地級市、廳、司局(國家部委所轄)、個別 副省部級
上 校 正團職、副團職、個別副師職 正縣處級、副縣處級、副司局(國家部委所轄)
中 校 副團職、正團職 副縣、處級、正縣、處級
少 校 正、副營職 正、副科級(或主任科員)
上 尉 正連職、副營職 副科級(或副主任科員)、 股級
中 尉 副連職 科員級
少 尉 排 職 辦事員級

備註:
1、軍銜與軍隊職務有一定的對應關系,與地方行政級別並無直接對應關系;而軍隊職務與地方行政級別才有對應關系。 2、軍委委員享受國家領導人待遇,實際是不低於國務委員。這從我們國家的軍委與國務院是平行並列對全國人大負責就可看出。而且軍委委員的工資也是對照國務委員並高20%。 3、兵團級在1989年正式取消。 4、大區級、四總部、軍委委員級大體上可以對應地方國務委員級別。軍委副主席對應副總理。但是,由於軍隊的等級為15級,地方為10等13級。所以,大區級、三總部、軍委級對應地方級別是略微顯得有些不完全對等 人民警察警銜及等級與地方行政級別對應關系:
人民警察警銜:
(一)總警監、副總警監; (二)警監:一級、二級、三級; (三)警督:一級、二級、三級; (四)警司:一級、二級、三級; (五)警員:一級、二級。 擔任專業技術職務的人民警察的警銜,在警銜前冠以「專業技術」。
警銜與地方行政級別:
(一)部級正職:總警監; (二)部級副職:副總警監; (三)廳(局)級正職:一級警監至二級警監; (四)廳(局)級副職:二級警監至三級警監; (五)處(局)級正職:三級警監至二級警督; (六)處(局)級副職:一級警督至三級警督; (七)科(局)級正職:一級警督至一級警司; (八)科(局)級副職:二級警督至二級警司; (九)科員(警長)職:三級警督至三級警司; (十)辦事員(警員)職:一級警司至二級警員。 備註: 擔任專業技術職務的人民警察實行下列職務等級編制警銜: (一)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一級警監至二級警督; (二)中級專業技術職務:一級警督至二級警司; (三)初級專業技術職務:三級警督至一級警員。
編輯本段現代行政級別與清朝對比
正省級幹部 約略相當於清代之巡撫與布政使,為從二品
副省級幹部 約略相當於清代之按察使,為正三品
正廳級幹部 約略相當於清代之知府,為從四品
副廳級幹部 約略相當於清代之同知,為正五品
正處級幹部 約略相當於清代之知縣,為正七品
副處級幹部 約略相當於清代之縣丞,為正八品

⑷ 法律法規的效力等級怎麼排序

我國法律層面一般有4個等級,法律(含憲法)、法規、行政規章(含司法解釋)內、地方性法規和規容章;《立法法》第七十八條 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⑸ 行政單位級別劃分

行政單位級別劃分的相關規定如下:
《公務員職務與級別管理規定》
第十二條 公務員領導職務層次與級別的對應關系是:
(一)國家級正職:一級;
(二)國家級副職:四級至二級;
(三)省部級正職:八級至四級;
(四)省部級副職:十級至六級;
(五)廳局級正職:十三級至八級;
(六)廳局級副職:十五級至十級;
(七)縣處級正職:十八級至十二級;
(八)縣處級副職:二十級至十四級;
(九)鄉科級正職:二十二級至十六級;
(十)鄉科級副職:二十四級至十七級。
副部級機關內設機構、副省級市機關的司局級正職對應十五級至十級;司局級副職對應十八級至十二級。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
第十七條
國家實行公務員職務與職級並行制度,根據公務員職位類別和職責設置公務員領導職務、職級序列。
第十八條
公務員領導職務根據憲法、有關法律和機構規格設置。 領導職務層次分為:國家級正職、國家級副職、省部級正職、省部級副職、廳局級正職、廳局級副職、縣處級正職、縣處級副職、鄉科級正職、鄉科級副職。
第十九條
公務員職級在廳局級以下設置。 綜合管理類公務員職級序列分為:一級巡視員、二級巡視員、一級調研員、二級調研員、三級調研員、四級調研員、一級主任科員、二級主任科員、三級主任科員、四級主任科員、一級科員、二級科員。 綜合管理類以外其他職位類別公務員的職級序列,根據本法由國家另行規定。

⑹ 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行政規章分別是由哪些級別的機關制定的

行政法規:國務院
地方性法規: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另回外較大的市經省、答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也可以制定。(較大的市是指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
行政規章: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的直屬機構

⑺ 中國的法律分幾個級別

中國的法律分基本上可以為六等:一是國家根本法,即憲法;二是國家基本法專,由全國人大或常委屬會制定頒布,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法律,比如民法、刑法訴訟法合同法等;三是法律,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規定某一具體社會生活領域的法律規范;四是行政法規,由國務院制定;五是地方性法規,由省級人大及常委會制定;六是行政規章,由國務院部委或省級人民政府制定。

⑻ 我國的行政區劃一般分為幾個級別每個級別包括什麼行政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分為省級行政區、縣級行政區、鄉級行政區三個級別。

一級省級行政區: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

二級地級行政區:分為地級市、〔地區行政公署管轄區域〕、自治州、〔盟行政公署管轄區域〕、直轄市〔僅台灣地區設置〕;

三級縣級行政區:分為市轄區、縣、自治縣、縣級市、旗、自治旗、林區、特區、〔特別行政區非政權性區〕。

四級鄉級行政區:分為鎮、鄉、民族鄉、〔街道辦事處/地區辦事處管轄區域〕、蘇木、民族蘇木、〔區公所管轄區域〕、縣轄市〔僅台灣地區設置〕。

(8)行政法規分幾級擴展閱讀

根據《國務院關於行政區劃管理的規定》第三條至第八條規定:

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設立、撤銷、更名,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決定。

下列行政區劃的變更由國務院審批:

1、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行政區域界線的變更,省、自治區人民政府駐地的遷移;

2、自治州、縣、自治縣、市、市轄區的設立、撤銷、更名和隸屬關系的變更以及自治州、縣、自治縣、市人民政府駐地的遷移;

3、自治州、自治縣的行政區域界線的變更,縣、市的行政區域界線的重大變更;

4、凡涉及海岸線、海島、邊疆要地、重要資源地區及特殊情況地區的隸屬關系或行政區域界線的變更。

熱點內容
咸豐法律援助在那 發布:2025-09-26 06:26:48 瀏覽:239
新勞動法關於 發布:2025-09-26 06:26:40 瀏覽:796
公交經營權撤回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26 06:23:37 瀏覽:363
經濟法基本養老保險比例 發布:2025-09-26 06:19:17 瀏覽:511
法律事務經濟法 發布:2025-09-26 06:13:02 瀏覽:27
經濟法法的效力思維導圖 發布:2025-09-26 06:12:12 瀏覽:652
31日立法 發布:2025-09-26 06:04:45 瀏覽:506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律碩士復試科目 發布:2025-09-26 06:04:10 瀏覽:142
兩個條例心得體會 發布:2025-09-26 05:44:59 瀏覽:892
經濟法反壟斷案件 發布:2025-09-26 05:31:57 瀏覽: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