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工作補助的法律規定勞動法
1. 勞動法對於事業單位人員下鄉補助的規定
勞動法沒有這方面的規定,這應該是你們當地的政策性規定,建議問問自己單位
2. 勞動法有沒有規定調離外地工作應該給予補助的規定有準確條文嗎
如果公司以你不同意去外地工作為員,解除勞動合同,你可以主張經濟補償金,工作每滿一年單內位應支付一個月容工資,不滿六個月的支付半個月工資,超過六個月不滿一年的支付一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金。
具體可以申請勞動仲裁或到勞動監察大隊投訴!51hrlaw有這方面的案例你可以看看
3. 勞動法對野外作業人員補貼的規定
一、法律並無強制規定用人單位需要發放補貼。
崗位津貼、補貼屬於工資的組成部分,崗位津貼與補貼是指基本工資外,為補償職工額外勞動消耗需支付給職工的津貼、補貼;由於某些條件特殊的崗位,需要更多付出勞動力,因而需要建立津貼,對這種額外的勞動消耗進行補償。
津貼包括:補償職工特殊或額外勞動消耗的津貼,保健性津貼,技術性津貼,年功性津貼及其他津貼。
補貼包括:為保證職工工資水平不受物價上漲或變動影響而支付的各種補貼。
如果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因津貼、補貼發放產生的爭議屬於勞動爭議,職工可以向工會組織反映情況,也可以向勞動監察部門投訴,還可直接申請勞動仲裁。
二、津貼發放具有強制性,用人單位應發而不發屬於違法行為,但職工如要求用人單位支付應享受的津貼,需要保存符合享受津貼條件的證據。而補貼則沒有強制性,職工無權要求用人單位發放。但是,如果用人單位之前有規章制度規定發放補貼並已實際履行的,就不能隨意停止發放。
(3)地下工作補助的法律規定勞動法擴展閱讀:
1、津貼包括:
(1)補償職工特殊或額外勞動消耗的津貼包括:高空津貼、井下津貼、流動施工津貼、野外工作津貼、林區津貼、高溫作業臨時補貼、海島津貼、艱苦氣象台(站)津貼、微波站津貼、高原地區臨時補貼、冷庫低溫津貼、基層審計人員外勤工作補貼。
郵電人員外勤津貼、夜班津貼、中班津貼、班(組)長津貼、學校班主任津貼、三種藝術(舞蹈、武功、管樂)人員工種補貼、運動隊班(隊)幹部駐隊補貼、公安幹警值勤崗位津貼、環衛人員崗位津貼、廣播電視天線工崗位津貼、鹽業崗位津貼。
廢品回收人員崗位津貼、殯葬特殊行業津貼、城市社會福利事業單位崗位津貼、環境監測津貼、收容遣送崗位津貼等。
(2)保健性津貼包括:衛生防疫津貼、醫療衛生津貼、科技保健津貼、各種社會福利院職工特殊保健津貼等。
(3)技術性津貼包括:特級教師補貼、科研津貼、工人技師津貼、中葯老葯工技術津貼、特殊教育津貼等。
(4)年功性津貼包括:工齡津貼、教齡津貼和護士工齡津貼。
(5)其他津貼包括:直接支付給個人的伙食津貼(火車司機和乘務員的乘務津貼、航行和空勤人員伙食津貼、水產捕撈人員伙食津貼、專業車隊汽車司機行車津貼。
體育運動員和教練員伙食補助費、少數民族伙食津貼、小伙食單位補貼、無食堂補貼等)、合同制職工的工資性補貼、書報費、工種糧補貼、高級知識分子特殊津貼等。2.補貼 包括:
為保證職工工資水平不受物價上漲或變動影響而支付的各種補貼,如副食品價格補貼(含肉類等價格補貼)、糧價補貼、煤價補貼、房貼、水電貼以及提高煤炭價格後,部分地區實行的民用燃料和照明電價格補貼等。
津貼和補貼的區別:
一、目的不同
津貼是作為補償工作條件或額外勞動力消耗的一種輔助性工資,主要包括特殊勞動消耗津貼,保健津貼,技術性津貼,年功津貼和地區性津貼等幾種形式。
補貼是為了保證職工工資水平不受物價上漲而導致影響的一種福利性工資。主要包括車補、話費補貼、餐費補貼、住房補貼等。補貼主要是用來降低物價變動對勞動報酬的實際購買力影響的一種手段,相對於津貼,補貼與工作性質的聯系相對較弱。
二、性質不同
津貼的發放具有強制性,只要勞動者符合發放津貼的條件,就必須無條件向職工發放。
補貼的發放屬於一種福利性質,屬於用人單位自主經營權的范疇內,目前並沒有法律法規對此作出強制性規定,但用人單位一旦對發放補貼做出承諾,即應該履行承諾,按時按量向勞動者發放該項補貼,否則可能會面臨拖欠工資而產生的不利後果。
三、是否計入最低工資標准不同
津貼是不納入最低工資標準的計算的,未計入該類津貼的工資不得低於最低工資標准。
而依據該規定,補貼是屬於最低工資的一部分,不計入補貼部分,職工工資收入是可以低於最低工資標準的。
4. 新勞動法賠償規定
勞動法中的賠償金,補償金指的是員工在稅前應該拿到的工資,是包括的
《勞動合同法實施條內例》容
第二十七條規定,經濟補償的月工資按照勞動者應得工資計算,包括計時工資或者計件工資以及獎金、津貼和補貼等貨幣性收入。
5. 員工在哪些情況下可以享受經濟補償金在《勞動法》中有哪些具體規定
《勞動法》第28條規定:「用人單位依據本法第24條、第26條、第27條的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應當依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經濟補償。」勞動部規定,對勞動者的經濟補償金,由用人單位一次性發給。
2.勞動部在《違反和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辦法》中作了以下具體規定:
用人單位剋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工資的,以及拒不支付勞動者延長工作時間工資報酬的,除在規定的時間內全額支付勞動者工資報酬外,還需加發相當於工資報酬25%的經濟補償金。
3.用人單位支付勞動者的工資報酬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要在補足低於標准部分的同時,另外支付相當於低於部分25%的經濟補償金。
4.經勞動合同當事人協商一致,由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根據勞動者在本單位的工作年限,每滿1年發給相當於1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金,最多不超過12個月。工作時間不滿1年的按1年的標准發給經濟補償金。
5.勞動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負傷,經勞動鑒定委員會確認不能從事原工作,也不能從事用人單位另行安排的工作而解除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按其在本單位的工作年限,每滿1年發給相當於1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金,同時還應發給不低於6個月工資的醫療補助費。
6.患重病和絕症的還應增加醫療補助費,患重病的增加部分不低於醫療補助費的50%。患絕症的增加部分不低於醫療補助費的100%。
7.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經過培訓或者調整工作崗位仍不能勝任工作,由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按其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工作時間每滿1年,發給相當於1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金,最多不超過12個月。
8.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原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經當事人協商不能就變更勞動合同達成協議,由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工作時間每滿1年,發給相當於1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金。
9.用人單位瀕臨破產進行法定整頓期間或者生產經營狀況發生嚴重困難,必須裁減人員,用人單位按被裁減人員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支付經濟補償金,在本單位工作的時間每滿1年,發給相當於1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金。
10.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後,未按規定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的,除全額發給經濟補償金外,還須按該經濟補償金數額的50%支付額外經濟補償金。
11.經濟補償金的工資計算標準是指企業在正常生產情況下,勞動者解除合同前12個月的平均工資。其中用人單位依據上述(4)、(6)、(7)項解除勞動合同,勞動者的月平均工資低於企業平均工資的,按企業月平均工資的標准支付。
12.勞動合同終止後,用人單位對符合規定的勞動者應支付經濟補償金。不能因勞動者領取了失業救濟金而拒付或者剋扣經濟補償金,失業保險機構也不得以勞動者領取了經濟補償金為由,停發或減發失業救濟金。
13.請長病假的職工在醫療期滿後,能從事原工作的,可以繼續履行勞動合同;醫療期滿後仍不能從事原工作也不能從事由單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由勞動鑒定機構鑒定為1至4級的,應當退出勞動崗位,解除勞動關系,辦理因病或非因工負傷退休退職手續,享受相應的退休退職待遇;被鑒定為5至10級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並按規定支付經濟補償金和醫療補助費。
(5)地下工作補助的法律規定勞動法擴展閱讀:
勞動者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38條的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當支付其經濟補償金。
勞動者月工資高於用人單位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標准按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數額支付,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年限最高不超過十二年.
本條所稱月工資是指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十二個月的平均工資.
《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第二十七條規定: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的經濟補償的月工資按照勞動者應得工資計算,包括計時工資或者計件工資以及獎金、津貼和補貼等貨幣性收入。
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12個月的平均工資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按照當地最低工資標准計算。勞動者工作不滿12個月的,按照實際工作的月數計算平均工資.
6. 在地下室工作有沒有地下補助
法律沒有相關規定,如果是危險工作,當地有規定的話可以要求補貼,如果不是,那麼雙方可以協商添加條款!
如果你對我的回答還算滿意,請您採納我的答案,謝謝!
7. 勞動法在地下室停車場工作的補助
法律沒有規定這個,看公司的規定
8. 國家勞動法對工人有哪些津貼補貼,補助
國家勞動法對工人的津貼補助有:
(1)補償職工特殊或額外勞動消耗的津貼包括:高空津貼、井下津貼、流動施工津貼、野外工作津貼、林區津貼、高溫作業臨時補貼、海島津貼、艱苦氣象台(站)津貼、微波站津貼、高原地區臨時補貼、冷庫低溫津貼、基層審計人員外勤工作補貼、郵電人員外勤津貼。
夜班津貼、中班津貼、班(組)長津貼、學校班主任津貼、三種藝術(舞蹈、武功、管樂)人員工種補貼、運動隊班(隊)幹部駐隊補貼、公安幹警值勤崗位津貼、環衛人員崗位津貼。
廣播電視天線工崗位津貼、鹽業崗位津貼、廢品回收人員崗位津貼、殯葬特殊行業津貼、城市社會福利事業單位崗位津貼、環境監測津貼、收容遣送崗位津貼等。
(2)保健性津貼包括:衛生防疫津貼、醫療衛生津貼、科技保健津貼、各種社會福利院職工特殊保健津貼等。
(3)技術性津貼包括:特級教師補貼、科研津貼、工人技師津貼、中葯老葯工技術津貼、特殊教育津貼等。
(8)地下工作補助的法律規定勞動法擴展閱讀:
津貼補貼審批條件
為進一步規范企業津貼特殊工種管理,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促進養老保險事業持續健康發展,對企業執行特殊工種范圍進行一次全面核定,並對核定後的特殊工種崗位人員實行統一登記和備案管理。
一、凡原執行國家規定行業特殊工種的企業,從即日起至2004年12月31日止,向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提交繼續列入執行特殊工種崗位范圍的申請,並以文本信息和電子信息兩種形式報送《企業執行特殊工種范圍申請表》。
區、市、縣屬企業報當地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審核後,統一報市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認定;市屬以上企業,報市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認定。
二、企業經改進工藝或提升生產手段、使用新技術及新設備等,改善勞動條件和作業環境後,現已不符合原執行規定標準的特殊工種(如原以特別繁重體力勞動為主已改變為機械或自動化生產為主的工種),不再列入特殊工種的執行范圍。
9. 勞動法勞動報酬規定
勞動法
第四十六條工資分配應當遵循按勞分配原則,實行同工同酬。
工資水平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屬上逐步提高。國家對工資總量實行宏觀調控。
第四十七條用人單位根據本單位的生產經營特點和經濟效益,依法自主確定本單位的工資分配方式和工資水平。
第四十八條國家實行最低工資保障制度。最低工資的具體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報國務院備案。
用人單位支付勞動者的工資不得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
第四十九條確定和調整最低工資標准應當綜合參考下列因素:
(一)勞動者本人及平均贍養人口的最低生活費用;
(二)社會平均工資水平;
(三)勞動生產率;
(四)就業狀況;
(五)地區之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
第五十條工資應當以貨幣形式按月支付給勞動者本人。不得剋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的工資。
第五十一條勞動者在法定休假日和婚喪假期間以及依法參加社會活動期間,用人單位應當依法支付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