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法組織法判斷正誤題

行政法組織法判斷正誤題

發布時間: 2021-02-21 21:12:40

⑴ 法律判斷題求解,謝謝各位~

  • 前10題:1.錯2.對回3.錯答4.錯5.對6.錯7.錯8.錯9對10.錯

  • 4.後面10題:1.錯2.對3.對4.錯5.對6.錯7.對8.錯9.錯10.錯

  • 2.後面10題:1.錯2.錯3對4.對.5錯.6.對7.錯8.錯.9.對10.錯

  • 3.後面10題:1.對2.錯3.對4.錯5.錯6.對7.錯8.對9.錯10.錯

    如有質疑,可追問。

⑵ 關於行政復議法的一些判斷題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組織法》第十一條規定,國務院可以根據工作需要和精簡的原則,設立若干直屬機構主管各項專門業務,設立若干辦事機構協助總理辦理專門事項。每個機構設負責人2至5人。該選項錯在經批准才能設立,該法規定經批准設立的是國務院的各部、委。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強製法》第十二條規定,行政強制執行的方式:(一)加處罰款或者滯納金;(二)劃撥存款、匯款;(三)拍賣或者依法處理查封、扣押的場所、設施或者財物;(四)排除妨礙、恢復原狀;(五)代履行;(六)其他強制執行方式。從以上規定即可看出並非所有的行政行為都具有強制執行的效力,比如,結婚登記,也是具體行政行為,是不能強制的。
3.廣義的行政法規包括規章,但從文義上解釋,違法行為,就是違反法律規定的行為,違法規章不屬於違法行為,而屬於違規行為。
4.《行政復議法》第七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所依據的下列規定不合法,在對具體行政行為申請行政復議時,可以一並向行政復議機關提出對該規定的審查申請:(一)國務院部門的規定;(二)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門的規定;(三)鄉、鎮人民政府的規定。前款所列規定不含國務院部、委員會規章和地方人民政府規章。規章的審查依照法律、行政法規辦理。
5.《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九十四條規定,在訴訟過程中,被告或者具體行政行為確定的權利人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被訴具體行政行為,人民法院不予執行,但不及時執行可能給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權益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的,人民法院可以先予執行。後者申請強制執行的,應當提供相應的財產擔保。

⑶ 行政處罰法的判斷題 誰能幫幫我

1、國務院有關部委等制定的部門規章有權設定各種行政處罰。( × )
2.行政機關作出行政處罰後,按照當事人要求舉行的聽證會均應當公開進行。(× )
3.行政法規可以設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處罰。( √ )
4.某市城管人員在執法過程中遭遇一商販抵制,便依法將其帶回執法大隊訊問。(× )
5.聽證必須由當事人親自參加。(×)
6.違法行為構成犯罪的,行政機關必須將案件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
7.精神病人有違法行為的,不予行政處罰,但應當責令其監護人嚴加看管和治療。(×)
8.行政機關收集證據時,在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下,經行政機關負責人批准,可以先行登記保存,並應當在7日內及時作出處理決定。(√ )
9.行政機關在調查或者進行檢查時,執法人員不得少於兩人。(√ )
10.對當事人作出罰款的行政處罰後,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行政機關及其執法人員應當在二日內將所收繳的罰款上繳國庫。(× )
11、行政機關及其執法人員當場收繳罰款的,必須向當事人出具省、自治區、直轄市財政部門統一制發的罰款收據,不出具財政部門統一制發的罰款收據的,當事人有權拒絕繳納罰款。(√ )
13、對當事人的同一個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以上罰款的行政處罰。(√ )
14、沒有法定依據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處罰無效。(√ )
15、根據行政復議法的有關規定,所有抽象行政行為都不能申請復議。( × )
16、對兩個或者兩個以上行政機關以共同的名義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其共同的上一級行政機關申請行政復議。(√ )
17. 行政復議機關受理行政復議申請,可以向申請人收取一定數額的行政復議費用。(× )
18、對被撤銷的行政機關在撤銷前所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的上一級行政機關申請行政復議。(√ )
19.行政復議決定書一經作出即發生法律效力。(× )
20.具體行政行為認定事實不清的,證據不足的,行政復議機關可以調查補正後作出維持決定。(× )
21、行政賠償義務機關應當自受到申請之日起3月內給予賠償,逾期不賠償或者賠償請求人對賠償數額有異議的賠償請求人可以自期間屆滿之日起2月內向法院提起訴訟。(× )
22、當事人認為符合法定條件申請行政機關頒發許可證和執照,行政機關拒絕頒發或者不予答復的可以提起行政訴訟。(√ )
23、經復議機關復議的,復議機關的復議決定維持的,原作出行政行為的機關為賠償義務機關,賠償義務機關的復議決定加重損害的,對加重部分復議機關為賠償義務機關。(√ )
24.賠償請求人請求國家賠償的時效為2年,自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使職權時的行為作出之日起計算。( √ )
25、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人民法院已經依法受理的,仍可申請行政復議。(× )
26.法律規定行政復議決定為最終裁決,但公民、法人對該最終裁決不服,仍可以提起行政訴訟。(× )
27、申請人、第三人可以查閱被申請人提出的書面答復、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據、依據和其他有關材料。(× )
28、在行政訴訟過程中,被告可以自行向原告和其他有關組織或者個人收集證據。(× )
29、行政復議決定作出前,申請人要求撤回行政復議申請的,經說明理由,可以撤回;撤回行政復議申請的,行政復議終止。(√ )
30、行政賠償義務機關賠償損失後,應當責令故意或重大過失的工作人員或者受委託的組織或者個人承擔部分或者全部費用。(√ )

⑷ 一道行政法選擇題

這個題選A,
B錯誤原因:不是要簽名是要上級機關的公章,
C錯誤原因版:權不必當事人簽名。
D錯誤原因:法院對檢查筆錄進行審查時,製作筆錄的執法人員不一定要出庭。

政法專業:
主要課程:
法理學、憲法學、民法學、刑法學、行政法學、行政訴訟法學、經濟法商法、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知識產權法、國際法、國際私法學、國際經濟法、中國法制史、公司法、金融法學、財稅法學、證據科學、法律文書、論辯技巧、律師公證與實務等。
就業方向:
就業方向主要有:檢察機關、審判機關、黨政機關、公安機關、司法行政部門、行政管理、新聞媒體、文化宣傳、出版發行、和教育科研等部門,或從事法制新聞、宣傳和管理等工作。

⑸ 請高手回答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 判斷題答案

三、判斷題
1.我國行政法有統一完整的一部法典。(A. 錯誤 )
2.行政法是調整行專政權被行使過程中所產屬生的社會關系以及對行政權進行規范和控制的法律規范總稱。(B. 正確 )
3.行政權被行使過程中所產生的社會關系稱為行政關系。( A. 錯誤 )
4.行政法律關系的產生,必須有相應的行政法律規范的存在,同時有相應的行政法律事實發生,兩者缺一不可。(B. 正確 )
5.行政法律關系的客體包括物、行為和精神財富。( A. 錯誤 )
6.行政法律事實可以分為法律事件和法律行為。(B. 正確 )
7.憲法是行政法的根本的法源。(B. 正確 )
8.由於行政違法和刑事犯罪都具有社會危害性,所以行政法與刑法的界限並不明確。( A. 錯誤 )
9.行政法的主要作用之一是保障行政權有效行使,促進行政主體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率。(B. 正確 )
10.行政法律關系主體是指行政法律關系中當事人權利、義務所指向的對象。( A. 錯誤 )

⑹ 判斷題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的規定:

正確!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公安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依法可以向該公安機關的本級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也可以向上一級主管公安機關申請行政復議。

⑺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練習試題

1989年4月4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保證人民法院正確、及時審理行政案件,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三條 人民法院依法對行政案件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人民法院設行政審判庭,審理行政案件。
第四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
第五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對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
第六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依法實行會議、迴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制度。
第七條 當事人在行政訴訟中的法律地位平等。
第八條 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行政訴訟的權利。
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區,人民法院應當用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進行審理和發布法律文書。
人民法院應當對不通曉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提供翻譯。
第九條 當事人在行政訴訟中有權進行辯論。
第十條 人民檢議院有權對行政訴訟實行法律監督。
第二章 受案范圍
第十一條 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對下列具體行政行為不服提起的訴訟:
(一)對拘留、罰款、吊銷許可證和執照、責令停產停業、沒收財物等行政處罰不服的;
(二)對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對財產的查封、扣押、凍結等行政強制措施不服的;
(三)認為行政機關侵犯法律規定的經營自主權的;
(四)認為符合法定條件申請行政機關頒發許可證和執照,行政機關拒絕頒發或者不予答復的;
(五)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或者不予答復的;
(六)認為行政機關沒有依法發給撫恤金的;
(七)認為行政機關違法要求履行義務的;
(八)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他人身權、財產權的。除前款規定外,人民法院受理法律、法規規定可以提起訴訟的其他行政案件。
第十二條 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下列事項提起的訴訟:
(一)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
(二)行政法規、規章或者行政機關制定、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
(三)行政機關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
(四)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具體行政行為。
第三章 管 轄
第十三條 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第一審行政案件。
第十四條 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行政案件:
(一)確認發明專利權的案件、海關處理的案件;
(二)對國務院各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提起訴訟的案件;
(三)本轄區內重大、復雜的案件。
第十五條 高級人民法院管轄本轄區內重大、復雜的第一審行政案件。
第十六條 最高人民法院管轄全國范圍內重大、復雜的第一審行政案件。
第十七條 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的,也可以由復議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十八條 對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訴訟,由被告所在地或者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十九條 因不動產提起的行政訴訟,由不動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條 兩個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的案件,原告可以選擇其中一個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原告向兩個以上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由最先收到起訴狀的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一條 人民法院發現受理的案件不屬於自己管轄時,應當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受移送的人民法院不得自行移送。
第二十二條 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由於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轄權的,由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
人民法院對管轄權發生爭議,由爭議雙方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報它們的共同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
第二十三條 上級人民法院有權審判下級人民法院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也可以把自己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移交下級人民法院審判。
下級人民法院對其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認為需要由上級人民法院審判的,可以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決定。
第四章 訴訟參加人
第二十四條 依照本法提起訴訟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是原告,
有權提起訴訟的公民死亡,其近親屬可以提起訴訟。
有權提起訴訟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承受其權利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提起訴訟。
第二十五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具體行政行為的,作出原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兩個以上行政機關作出同一具體行政行為的,共同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共同被告。
由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該組織是被告,由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委託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行政機關被撤銷的,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第二十六條 當事人一方或者雙方為二人以上,因同一具體行政行為發生的行政案件,或者因同樣的具體行政行為發生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認為可以合並審理的,為共同訴訟。
第二十七條 同提起訴訟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作為第三人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參加訴訟。
第二十八條 沒有訴訟行為能力的公民,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為訴訟。法定代理人互相推諉代理責任的,由人民法院指定其中一人代為訴訟。
第二十九條 當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託一至二人代為訴訟。
律師、社會團體、提起訴訟的公民的近親屬或者所在單位推薦的人,以及經人民法院許可的其他公民,可以受委託為訴訟代理人。
第三十條 代理訴訟的律師,可以依照規定查閱本案有關材料,可以向有關組織和公民調查,收集證據。對涉及國家秘密和個人隱私的材料,應當依照法律規定保密。
經人民法院許可,當事人和其他訴訟代理人可以查閱本案庭審材料,但涉及國家秘密和個人隱私的除外。
第五章 證 據
第三十一條 證據有以下幾種:
(一)書證;
(二)物證;
(三)視聽資料;
(四)證人證言;
(五)當事人的陳述;
(六)鑒定結論;
(七)勘驗筆錄、現場筆錄。
以上證據經法庭審查屬實,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
第三十二條 被告對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應當提供作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
第三十三條 在訴訟過程中,被告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證人收集證據。

此文章共有3頁 [1] [2] [3] [下一頁]

⑻ 只有法律可以設定各種行政處罰,判斷正誤

只有法律可以設定各種行政處罰,這句話是錯誤的。根據相關法律規定,只有限制人身自由、吊銷企業營業執照的行政處罰只有法律可以設定。其他行政處罰是可以由當地法規來進行處罰的。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九條 法律可以設定各種行政處罰。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只能由法律設定。

第十條 行政法規可以設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處罰。法律對違法行為已經作出行政處罰規定,行政法規需要作出具體規定的,必須在法律規定的給予行政處罰的行為、種類和幅度的范圍內規定。

第十一條 地方性法規可以設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銷企業營業執照以外的行政處罰。法律、行政法規對違法行為已經作出行政處罰規定,地方性法規需要作出具體規定的,必須在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給予行政處罰的行為、種類和幅度的范圍內規定。

(8)行政法組織法判斷正誤題擴展閱讀:

行政處罰的適用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1、行政處罰適用的前提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行政違法行為客觀存在。

2、行政處罰適用的主體是享有法定的行政處罰權的行政機關或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或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

3、行政處罰適用的對象是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政違法者,且具有一定的責任能力。

4、行政處罰適用的時效,是指對行為人實施行政處罰,還需其違法行為未超過追究時效。

行政處罰的種類,主要是指行政處罰機關對違法行為的具體懲戒制裁手段。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熱點內容
本站受美國法律法規 發布:2025-09-26 02:26:30 瀏覽:281
山東省法院公開 發布:2025-09-26 02:26:21 瀏覽:344
寧波法院章 發布:2025-09-26 02:06:03 瀏覽:260
民事訴訟法法律解釋 發布:2025-09-26 01:50:46 瀏覽:52
司法置換 發布:2025-09-26 01:36:17 瀏覽:950
二級法規擔保 發布:2025-09-26 01:24:02 瀏覽:755
2010初級經濟法 發布:2025-09-26 01:18:53 瀏覽:923
2018年新勞動法員工自離 發布:2025-09-26 01:08:58 瀏覽:238
公司業務律師 發布:2025-09-26 01:08:01 瀏覽:991
人工智慧司法 發布:2025-09-26 01:07:14 瀏覽: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