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集體經濟組織
『壹』 村民小組是否具有民事訴訟主體資格
一、村民委員會具有民事主任資格。
1、村民委員會作為基層群眾性自治性組織,屬於社會團體法人,一般都有當地民政部門頒發的社會團體法人證書的。因此,村民委員會作為法人,當然具備民事訴訟主體資格。
2、村委有群眾按照《村民自治條例》選舉產生的村委主任,是本村的法定代表人,具有獨立的訴訟主體資格。
二、村小組,也是可以作為民事主體的。
1、在2005年最高人民法院對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關於村民小組訴訟權利如何行使的幾個問題的請示報告》的答復中就明確賦予了村民小組訴訟主體資格。答復內容如下:
遵化市小廠鄉頭道城村第三村民小組可以作為民事訴訟當事人。以第三村民小組為當事人的訴訟應以小組長作為主要負責人提起。小組長以村民小組長的名義行使訴訟權利,應當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十七條,履行民主議定程序。
2、《土地法》第十條規定:農民所有土地屬於村集體經濟組織或村委會管理,已經分別屬於兩個以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由村內的各農村集體組織或者村民小組經營管理;同時《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10條也確認了其存在的合法性。
從上面兩個立法可以認定村民小組是村集體經濟組織,擁有土地所有權、使用權;是能夠以此財產承擔一定的民事後果,故應具備民事訴訟法規定的訴訟主體關於其他組織的規定,可以成為民事主體資格。
『貳』 急求《最高院關於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主要是第24條,全文更好。多謝!!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
法釋[2005]6號
2005年3月2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346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05年9月1日起施行。二〇〇五年七月二十九日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等法律的規定,結合民事審判實踐,對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的若干問題解釋如下:一、受理與訴訟主體第一條下列涉及農村土地承包民事糾紛,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 (一)承包合同糾紛;(二)承包經營權侵權糾紛;(三)承包經營權流轉糾紛;(四)承包地徵收補償費用分配糾紛;(五)承包經營權繼承糾紛。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因未實際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提起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告知其向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申請解決。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就用於分配的土地補償費數額提起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第二條當事人自願達成書面仲裁協議的,受訴人民法院應當參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45條至第148條的規定處理。當事人未達成書面仲裁協議,一方當事人向農村土地承包仲裁機構申請仲裁,另一方當事人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並書面通知仲裁機構。但另一方當事人接受仲裁管轄後又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當事人對仲裁裁決不服並在收到裁決書之日起三十日內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第三條承包合同糾紛,以發包方和承包方為當事人。前款所稱承包方是指以家庭承包方式承包本集體經濟組織農村土地的農戶,以及以其他方式承包農村土地的單位或者個人。第四條農戶成員為多人的,由其代表人進行訴訟。農戶代表人按照下列情形確定:(一)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等證書上記載的人;(二)未依法登記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等證書的,為在承包合同上簽字的人;(三)前兩項規定的人死亡、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或者因其他原因無法進行訴訟的,為農戶成員推選的人。二、家庭承包糾紛案件的處理第五條承包合同中有關收回、調整承包地的約定違反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六條、第二十七條、第三十條、第三十五條規定的,應當認定該約定無效。第六條因發包方違法收回、調整承包地,或者因發包方收回承包方棄耕、撂荒的承包地產生的糾紛,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一)發包方未將承包地另行發包,承包方請求返還承包地的,應予支持;(二)發包方已將承包地另行發包給第三人,承包方以發包方和第三人為共同被告,請求確認其所簽訂的承包合同無效、返還承包地並賠償損失的,應予支持。但屬於承包方棄耕、撂荒情形的,對其賠償損失的訴訟請求,不予支持。前款第(二)項所稱的第三人,請求受益方補償其在承包地上的合理投入的,應予支持。第七條承包合同約定或者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等證書記載的承包期限短於農村土地承包法規定的期限,承包方請求延長的,應予支持。第八條承包方違反農村土地承包法第十七條規定,將承包地用於非農建設或者對承包地造成永久性損害,發包方請求承包方停止侵害、恢復原狀或者賠償損失的,應予支持。第九條發包方根據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六條規定收回承包地前,承包方已經以轉包、出租等形式將其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給第三人,且流轉期限尚未屆滿,因流轉價款收取產生的糾紛,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一)承包方已經一次性收取了流轉價款,發包方請求承包方返還剩餘流轉期限的流轉價款的,應予支持;(二)流轉價款為分期支付,發包方請求第三人按照流轉合同的約定支付流轉價款的,應予支持。第十條承包方交回承包地不符合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九條規定程序的,不得認定其為自願交回。第十一條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中,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在流轉價款、流轉期限等主要內容相同的條件下主張優先權的,應予支持。但下列情形除外:(一)在書面公示的合理期限內未提出優先權主張的;(二)未經書面公示,在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人開始使用承包地兩個月內未提出優先權主張的。第十二條發包方強迫承包方將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給第三人,承包方請求確認其與第三人簽訂的流轉合同無效的,應予支持。發包方阻礙承包方依法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承包方請求排除妨礙、賠償損失的,應予支持。第十三條承包方未經發包方同意,採取轉讓方式流轉其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轉讓合同無效。但發包方無法定理由不同意或者拖延表態的除外。第十四條承包方依法採取轉包、出租、互換或者其他方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包方僅以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合同未報其備案為由,請求確認合同無效的,不予支持。第十五條承包方以其土地承包經營權進行抵押或者抵償債務的,應當認定無效。對因此造成的損失,當事人有過錯的,應當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第十六條因承包方不收取流轉價款或者向對方支付費用的約定產生糾紛,當事人協商變更無法達成一致,且繼續履行又顯失公平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發生變更的客觀情況,按照公平原則處理。第十七條當事人對轉包、出租地流轉期限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的,參照合同法第二百三十二條規定處理。除當事人另有約定或者屬於林地承包經營外,承包地交回的時間應當在農作物收獲期結束後或者下一耕種期開始前。對提高土地生產能力的投入,對方當事人請求承包方給予相應補償的,應予支持。第十八條發包方或者其他組織、個人擅自截留、扣繳承包收益或者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收益,承包方請求返還的,應予支持。發包方或者其他組織、個人主張抵銷的,不予支持。三、其他方式承包糾紛的處理第十九條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在承包費、承包期限等主要內容相同的條件下主張優先承包權的,應予支持。但在發包方將農村土地發包給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或者個人,已經法律規定的民主議定程序通過,並由鄉(鎮)人民政府批准後主張優先承包權的,不予支持。第二十條發包方就同一土地簽訂兩個以上承包合同,承包方均主張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一)已經依法登記的承包方,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二)均未依法登記的,生效在先合同的承包方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三)依前兩項規定無法確定的,已經根據承包合同合法佔有使用承包地的人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但爭議發生後一方強行先佔承包地的行為和事實,不得作為確定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依據。第二十一條承包方未依法登記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等證書,即以轉讓、出租、入股、抵押等方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包方請求確認該流轉無效的,應予支持。但非因承包方原因未登記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等證書的除外。承包方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除法律或者本解釋有特殊規定外,按照有關家庭承包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規定處理。四、土地徵收補償費用分配及土地承包經營權繼承糾紛的處理第二十二條承包地被依法徵收,承包方請求發包方給付已經收到的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的,應予支持。承包方已將土地承包經營權以轉包、出租等方式流轉給第三人的,除當事人另有約定外,青苗補償費歸實際投入人所有,地上附著物補償費歸附著物所有人所有。第二十三條承包地被依法徵收,放棄統一安置的家庭承包方,請求發包方給付已經收到的安置補助費的,應予支持。第二十四條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村民小組,可以依照法律規定的民主議定程序,決定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分配已經收到的土地補償費。征地補償安置方案確定時已經具有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人,請求支付相應份額的,應予支持。但已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備案的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地方政府規章對土地補償費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分配辦法另有規定的除外。第二十五條林地家庭承包中,承包方的繼承人請求在承包期內繼續承包的,應予支持。其他方式承包中,承包方的繼承人或者權利義務承受者請求在承包期內繼續承包的,應予支持。五、其他規定第二十六條人民法院在審理涉及本解釋第五條、第六條第一款第(二)項及第二款、第十六條的糾紛案件時,應當著重進行調解。必要時可以委託人民調解組織進行調解。第二十七條本解釋自2005年9月1日起施行。施行後受理的第一審案件,適用本解釋的規定。施行前已經生效的司法解釋與本解釋不一致的,以本解釋為准。
『叄』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的解釋細則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
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等法律的規定,結合民事審判實踐,對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的若干問題解釋如下:
一、受理與訴訟主體
第一條下列涉及農村土地承包民事糾紛,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
(一)承包合同糾紛;
(二)承包經營權侵權糾紛;
(三)承包經營權流轉糾紛;
(四)承包地徵收補償費用分配糾紛;
(五)承包經營權繼承糾紛。
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因未實際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提起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告知其向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申請解決。
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就用於分配的土地補償費數額提起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二條當事人自願達成書面仲裁協議的,受訴人民法院應當參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45條至第148條的規定處理。
當事人未達成書面仲裁協議,一方當事人向農村土地承包仲裁機構申請仲裁,另一方當事人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並書面通知仲裁機構。但另一方當事人接受仲裁管轄後又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當事人對仲裁裁決不服並在收到裁決書之日起三十日內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第三條承包合同糾紛,以發包方和承包方為當事人。
前款所稱承包方是指以家庭承包方式承包本集體經濟組織農村土地的農戶,以及以其他方式承包農村土地的單位或者個人。
第四條農戶成員為多人的,由其代表人進行訴訟。
農戶代表人按照下列情形確定:
(一)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等證書上記載的人;
(二)未依法登記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等證書的,為在承包合同上簽字的人;
(三)前兩項規定的人死亡、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或者因其他原因無法進行訴訟的,為農戶成員推選的人。
二、家庭承包糾紛案件的處理
第五條承包合同中有關收回、調整承包地的約定違反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六條、第二十七條、第三十條、第三十五條規定的,應當認定該約定無效。
第六條因發包方違法收回、調整承包地,或者因發包方收回承包方棄耕、撂荒的承包地產生的糾紛,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一)發包方未將承包地另行發包,承包方請求返還承包地的,應予支持;
(二)發包方已將承包地另行發包給第三人,承包方以發包方和第三人為共同被告,請求確認其所簽訂的承包合同無效、返還承包地並賠償損失的,應予支持。但屬於承包方棄耕、撂荒情形的,對其賠償損失的訴訟請求,不予支持。
前款第(二)項所稱的第三人,請求受益方補償其在承包地上的合理投入的,應予支持。
第七條承包合同約定或者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等證書記載的承包期限短於農村土地承包法規定的期限,承包方請求延長的,應予支持。
第八條承包方違反農村土地承包法第十七條規定,將承包地用於非農建設或者對承包地造成永久性損害,發包方請求承包方停止侵害、恢復原狀或者賠償損失的,應予支持。
第九條發包方根據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六條規定收回承包地前,承包方已經以轉包、出租等形式將其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給第三人,且流轉期限尚未屆滿,因流轉價款收取產生的糾紛,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一)承包方已經一次性收取了流轉價款,發包方請求承包方返還剩餘流轉期限的流轉價款的,應予支持;
(二)流轉價款為分期支付,發包方請求第三人按照流轉合同的約定支付流轉價款的,應予支持。
第十條承包方交回承包地不符合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九條規定程序的,不得認定其為自願交回。
第十一條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中,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在流轉價款、流轉期限等主要內容相同的條件下主張優先權的,應予支持。但下列情形除外:
(一)在書面公示的合理期限內未提出優先權主張的;
(二)未經書面公示,在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人開始使用承包地兩個月內未提出優先權主張的。
第十二條發包方強迫承包方將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給第三人,承包方請求確認其與第三人簽訂的流轉合同無效的,應予支持。
發包方阻礙承包方依法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承包方請求排除妨礙、賠償損失的,應予支持。
第十三條承包方未經發包方同意,採取轉讓方式流轉其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轉讓合同無效。但發包方無法定理由不同意或者拖延表態的除外。
第十四條承包方依法採取轉包、出租、互換或者其他方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包方僅以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合同未報其備案為由,請求確認合同無效的,不予支持。
第十五條承包方以其土地承包經營權進行抵押或者抵償債務的,應當認定無效。對因此造成的損失,當事人有過錯的,應當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第十六條因承包方不收取流轉價款或者向對方支付費用的約定產生糾紛,當事人協商變更無法達成一致,且繼續履行又顯失公平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發生變更的客觀情況,按照公平原則處理。
第十七條當事人對轉包、出租地流轉期限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的,參照合同法第二百三十二條規定處理。除當事人另有約定或者屬於林地承包經營外,承包地交回的時間應當在農作物收獲期結束後或者下一耕種期開始前。
對提高土地生產能力的投入,對方當事人請求承包方給予相應補償的,應予支持。
第十八條發包方或者其他組織、個人擅自截留、扣繳承包收益或者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收益,承包方請求返還的,應予支持。
發包方或者其他組織、個人主張抵銷的,不予支持。
三、其他方式承包糾紛的處理
第十九條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在承包費、承包期限等主要內容相同的條件下主張優先承包權的,應予支持。但在發包方將農村土地發包給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或者個人,已經法律規定的民主議定程序通過,並由鄉(鎮)人民政府批准後主張優先承包權的,不予支持。
第二十條發包方就同一土地簽訂兩個以上承包合同,承包方均主張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一)已經依法登記的承包方,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
(二)均未依法登記的,生效在先合同的承包方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
(三)依前兩項規定無法確定的,已經根據承包合同合法佔有使用承包地的人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但爭議發生後一方強行先佔承包地的行為和事實,不得作為確定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依據。
第二十一條承包方未依法登記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等證書,即以轉讓、出租、入股、抵押等方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包方請求確認該流轉無效的,應予支持。但非因承包方原因未登記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等證書的除外。
承包方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除法律或者本解釋有特殊規定外,按照有關家庭承包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規定處理。
四、土地徵收補償費用分配及土地承包經營權繼承糾紛的處理
第二十二條承包地被依法徵收,承包方請求發包方給付已經收到的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的,應予支持。
承包方已將土地承包經營權以轉包、出租等方式流轉給第三人的,除當事人另有約定外,青苗補償費歸實際投入人所有,地上附著物補償費歸附著物所有人所有。
第二十三條承包地被依法徵收,放棄統一安置的家庭承包方,請求發包方給付已經收到的安置補助費的,應予支持。
第二十四條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村民小組,可以依照法律規定的民主議定程序,決定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分配已經收到的土地補償費。征地補償安置方案確定時已經具有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人,請求支付相應份額的,應予支持。但已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備案的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地方政府規章對土地補償費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分配辦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二十五條林地家庭承包中,承包方的繼承人請求在承包期內繼續承包的,應予支持。
其他方式承包中,承包方的繼承人或者權利義務承受者請求在承包期內繼續承包的,應予支持。
五、其他規定
第二十六條人民法院在審理涉及本解釋第五條、第六條第一款第(二)項及第二款、第十六條的糾紛案件時,應當著重進行調解。必要時可以委託人民調解組織進行調解。
第二十七條本解釋自2005年9月1日起施行。施行後受理的第一審案件,適用本解釋的規定。
施行前已經生效的司法解釋與本解釋不一致的,以本解釋為准。
『肆』 民事訴訟法、土地管理法等關於土地徵用房屋安置補助費,青苗費等的相關法律規定有哪些,具體多少條哦謝
各地標准不一 您到當地 國土資源局查詢 參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第四十七條 徵收土地的,按照被徵收土地的原用途給予補償。
徵收耕地的補償費用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徵收耕地的土地補償費,為該耕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六至十倍。徵收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按照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計算。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按照被徵收的耕地數量除以征地前被徵收單位平均每人佔有耕地的數量計算。每一個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的安置補助費標准,為該耕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四至六倍。但是,每公頃被徵收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最高不得超過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十五倍。
徵收其他土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參照徵收耕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標准規定。
被徵收土地上的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
徵收城市郊區的菜地,用地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繳納新菜地開發建設基金。
依照本條第二款的規定支付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農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增加安置補助費。但是,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總和不得超過土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三十倍。
國務院根據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在特殊情況下,可以提高徵收耕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標准。
第四十八條 征地補償安置方案確定後,有關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公告,並聽取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的意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
第二十五條徵收土地方案經依法批准後,由被徵收土地所在地的市、縣人民政府組織實施,並將批准征地機關、批准文號、徵收土地的用途、范圍、面積以及征地補償標准、農業人員安置辦法和辦理征地補償的期限等,在被徵收土地所在地的鄉(鎮)、村予以公告。
被徵收土地的所有權人、使用權人應當在公告規定的期限內,持土地權屬證書到公告指定的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辦理征地補償登記。
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根據經批準的徵收土地方案,會同有關部門擬訂征地補償、安置方案,在被徵收土地所在地的鄉(鎮)、村予以公告,聽取被徵收土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的意見。征地補償、安置方案報市、縣人民政府批准後,由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實施。對補償標准有爭議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協調;協調不成的,由批准徵收土地的人民政府裁決。征地補償、安置爭議不影響徵收土地方案的實施。
徵收土地的各項費用應當自征地補償、安置方案批准之日起3個月內全額支付。
第二十六條土地補償費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地上附著物及青苗補償費歸地上附著物及青苗的所有者所有。
徵收土地的安置補助費必須專款專用,不得挪作他用。需要安置的人員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安置的,安置補助費支付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和使用;由其他單位安置的,安置補助費支付給安置單位;不需要統一安置的,安置補助費發放給被安置人員個人或者徵得被安置人員同意後用於支付被安置人員的保險費用。
市、縣和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安置補助費使用情況的監督。
『伍』 開庭了1個月了,為什麼還不下判決書,侵害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益糾紛案是算什麼
法院立案至判決的時間問題有明確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四十版九條
人民法院適權用普通程序審理的案件,應當在立案之日起六個月內審結。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准,可以延長六個月;還需要延長的,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批准。
第一百六十一條 人民法院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案件,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三個月內審結。
『陸』 我國繼承法、民事訴訟法等法律文件在判案中起什麼作用
「法律」一詞的含義向來有頗多的爭議,有實定法上的法律,也有自然法上的法律。本文所要論述的是我國現行憲法這一實定法文本中的「法律」,而不涉及其他。但即使是在憲法文本中,「法律」一詞的含義也不見得就是十分清晰而毫無爭議。[①]在我國的歷部憲法文本中,大多對此也沒有給予明確界定。[②]本文擬對我國1982年憲法文本中的「法律」進行實證分析,研究「法律」的含義、范圍、性質及其效力。
一、研究憲法文本中的「法律」的意義
憲法文本是理解憲法、適用憲法的基礎。我們認為,憲法學研究,雖然不可拘泥於憲法文本,但也決不應該脫離憲法文本。我國憲法文本中的「法律」是有不同的內涵、外延的,是具有不同色彩的。研究憲法文本中的「法律」,大致有助於對下列問題的認識和解決。
(一)有助於推動憲法解釋制度的啟動。
憲法文本中的「法律」到底是什麼涵義,應該由憲法自身來說話。在憲法制定之後,就需要法定機關通過憲法解釋來進行說明,以澄清其涵義,明確其界限。應該說,現實當中有不多問題的解決都是與憲法文本中的「法律」的涵義是密切相關的。例如,在審判的現實當中,有人認為憲法是法院審判的依據;有人認為憲法不能成為法院審判的依據,其理由是憲法第126條只規定法院依照法律獨立行使審判權,該「法律」不包括憲法。對憲法第126條中的「法律」究竟該如何理解,最終還是需要啟動憲法解釋程序來進行說明。再如,憲法規定,公民有依照法律納稅的義務。如果行政法規、規章設定了新的稅種,公民要不要服從?這也是需要對這里的「法律」進行憲法解釋的。
(二)有助於對立法許可權的合理區分:法律、行政法規等各有各自的立法許可權。
對憲法文本中的「法律」一詞進行實證分析,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探討其中的形式法律。形式法律只能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來制定。一般要先有形式法律,然後才能制定行政法規等。形式法律的內容,非經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授權或批准,行政法規等不得制定或生效。但是在現實當中卻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國務院等的立法有的有授權或批准,有的卻沒有。在沒有形式法律的情況下,行政法規甚至部門規章直接規定形式法律的內容。我們認為,這是欠妥當的。例如,憲法中基本權利的具體化只能由形式法律來完成。[③]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確實也制定了不少的法律對憲法中的規定予以落實,但並不全面。在還沒有相關形式法律的情況下,國務院提前出台了《社團登記管理條例》《出版管理條例》等,對公民的基本權利進行了一些限制。2001年,信息產業部等四部委發布的《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辦法》對公民的表達自由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地方性法規、地方行政規章等也時常規定了許多應由形式法律來規定的內容。立法許可權不分,嚴重威脅國家法制的統一,挑戰憲法和形式法律的權威。這些都是應該予以糾正的。涉及形式法律的內容,只能由形式法律來落實。
(三)有助於對憲法與法律之間所存在的共性的理解:實現憲法的法的功能。
憲法具有法律的一般特徵,即抽象性,一般性,規范性和強制性。理解這一點,有助於澄清一些理論和實踐上的模糊之處。
1.憲法的直接效力
憲法是法律,就應該具有直接效力,直接拘束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司法機關和軍事機關等。之所以在現實當中,常常先是形式法律發揮作用,那隻是憲法自身的謙抑而已。憲法即使被具體化之後,仍然對該具體化的法律起調整作用,憲法當中的規定仍然處於有效力的狀態,它隨時都可以對具體化的法律提出合憲性的質疑,這是由其最高的法律效力所決定的。
2.憲法的直接適用
後文將會闡述到,憲法第126條中規定的法院依照法律獨立行使審判權,這里的「法律」應該是實質法律。當然,審判權的來源僅僅是憲法和形式法律;審判權具體行使的依據則是整個的實質法律。[④]理解這一點有助於澄清理論和實踐中的一些不同認識。《憲法》序言第13段規定,「全國各族人民、一切國家機關……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准則,並且負有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的職責。」這里的一切國家機關自然包括人民法院。至於憲法是根本的活動准則還是直接的活動准則,[⑤]這里還存在著一個理解上的問題。若根本法沒有被具體化,就不可以約束人民法院,那麼根本法的最高法律效力又如何體現?論者在理解這一句話時,不可以只注意前半句而忽視後半句,即「負有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的職責」。人民法院如何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呢?惟有通過審判活動這一途徑,別無他路。《憲法》第5條第4款更明確地指出,「一切國家機關(包括人民法院——引者注)……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另外,《人民法院組織法》《法官法》上的規定或許有助於我們理解憲法上的這些規定。《人民法院組織法》第3條規定,人民法院的任務之一是通過審判活動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⑥]《法官法》第7條第(一)項也明確規定,法官應當嚴格遵守憲法和法律。可見,憲法中規定的基本權利對人民法院是有拘束力的。[⑦]
(四)有助於確定憲法與法律之間的界限:實現憲法對法律的控制。
憲法是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一切與之相抵觸的法律均歸於無效。憲法所提出的要求,法律應該要不折不扣地予以落實。在立法實踐當中,這一點尤其需要把握。
1.關於立法不作為
通過文本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憲法在某些事項上已經作出明確的憲法委託。這時候,立法機關就應該積極作為,按照憲法的要求及時制定出相應的法律來。否則即構成立法不作為。例如,對特別行政區實行的制度全國人大不制定法律,即構成違憲。但是,憲法第9條第1款規定由法律規定屬於集體所有的森林和山嶺、草原、荒地、灘塗,第10條第2款規定,由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這些都還沒有制定出法律來。
2.關於具體化的不當
法律可以分為權利保護型的法律,權力限制型的法律以及無明顯色彩的法律。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立法時就應該按照憲法的要求制定出相應色彩的法律來。是權利保護型的法律就不可以制定出限制權利的法律來,否則就是違憲。這一點在基本權利的立法時相當重要。例如在《集會遊行示威法》短短的36個條文當中規定了11個「不得」,使得整部法律的權利保護的色彩並不明顯,雖非違憲,但也是具體化的不當。
3.維護法制的統一
憲法對法律的控制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合憲性控制,以確保法制的統一。形式法律、實質法律的制定應該依據憲法,而不得與憲法相抵觸,這是憲法最高法律效力的要求。但也不是任何機關都可以宣布法律違憲。在違憲審查機關作出判斷之前,任何關於違憲的判斷都僅僅是一種懷疑而已。而且此時,法律應該被推定為合憲。把法律的合憲性判斷集中在違憲審查機關這一特定主體的手中,有利於維護憲法判斷的一致性。
二、「法律」的使用語境及其內涵
在我國憲法文本中,「法律」一詞出現的頻率非常高,以有效的憲法文本計共有82次之多。我們認為,憲法文本中的「法律」到底是什麼含義,這應該由憲法自身說了算;在憲法文本自身難以說明的時候,可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通過憲法解釋或者立法來明確「法律」的含義及其界限。為易於理解「法律」的含義,我們將其各種使用語境進行區分,在不同的使用語境中對其進行全面的逐一的分析。籠而統之地下這樣的那樣的結論都不是科學的態度。
(一)「以法律的形式」、「法律效力」
這是憲法《序言》第13段中的一種使用形式。即「本憲法以法律的形式確認了中國各族人民奮斗的成果…… 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這里的「法律」實際上是從法的一般特徵的角度來使用的,即一般性、規范性、抽象性、強制性等。其對應的英文分別是in Legal Form和Legal Authority.也就是說這里的「法律」只是Legal,而不是Laws或A Law或the Law.[⑧]這里,實際上就是確認了憲法是一種法律,只是其地位較為特殊、是效力最高的法律而已,它具有法律的一般特徵。
(二)「憲法和法律」、「憲法、法律」
憲法和法律(the Constitution and the Law,the Constitution and the Statutes)連在一起使用在憲法文本中出現了23次,似乎「法律」的含義就是十分清楚了,那就是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了。但是,是否果真如此,或許我們還是要將「憲法」與「法律」連用的語境作進一步的分解,才可以得出正確的判斷。
1.與行政法規等相連使用的情況。
如憲法第5條第3款規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第67條第(七)(八)項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有權撤銷國務院、省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同憲法、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決定和命令。第100條規定,省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第115條規定,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機關行使憲法第三章第五節規定的地方國家機關的職權,同時依照憲法、民族區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規定的許可權行使自治權,根據本地方實際情況貫徹執行國家的法律、政策。
以上條款中的「法律」只能是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除憲法以外的法律,也就是形式意義上的法律。
2.不與行政法規等連用,但指明了立法主體為全國人大或者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情況。
這種情況主要有以下幾個條文。憲法第62條第(三)項規定,全國人大有權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第64條第2款規定,法律和其他議案由全國人大以全體代表的過半數通過。第67條第(二)(三)(四)項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有權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大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國人大閉會期間,對全國人大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解釋法律。
上述條文中均有「憲法」一詞的出現,並且指明了立法主體。這里的「法律」也毫無疑問,只能是形式意義上的法律。
3.不與行政法規等連用,也未指明立法主體的情況。
這種情況主要有以下幾個條文。憲法第5條第4、5款規定,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第33條第3款規定,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第53條規定,公民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第76條規定,全國人大代表必須模範地遵守憲法和法律……協助憲法和法律的實施。
我們注意到,在「憲法和法律」之前常是這樣幾個詞:「違反」、「超越」、「遵守」等。而且都是針對中國的組織和個人所提出的要求。與此相似的是對外國人的規定,如憲法第18條第2款、第32條,其表述都是「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我們認為這兩種語境中的「法律」是同一個含義。如果僅僅理解為形式意義上的法律似乎難以自圓其說,怎能只遵守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呢?其他的如行政法規之類的均可以不遵守?我們認為,它是從立法體系的角度來說的,是除憲法以外的中國所有的實質性法律,包括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憲法和法律」就代表了中國整個的立法體系。[⑨]
(三)「依照法律規定」,「依照法律」,「依照……法律的規定」
「法律」以這種使用方式(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According to Law)出現,在憲法文本當中是最多的了,共有31次。我們同樣可以對其進行分解,考察這樣的「法律」到底應該制定成什麼樣的法律。
1.主體是私人的,且是權利性的情況。
這種情況的有:憲法第2條第3款的規定,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第10條修正案第2條第4款規定,土地的使用權可以依照法律的規定轉讓。類似情況的條文還有第16條修正案第8條第2款、第17條修正案第9條第2款、第18條第1款規定、第19條第3款規定、第41條第3款、第102條第2款。很明顯,憲法是明確表示要保障這些權利的。制定上述各種權利的「法律」,必須要充分體現出憲法的這種保護色彩,否則即不能達到憲法的要求。舉例說來,依據憲法第19條第3款制定的《民辦教育促進法》,如果通篇規定集體經濟組織、國家企業事業組織和其他社會力量「不得」如何如何,「禁止」他們如何如何,則這部法律的這些條款就是違憲的。
2.主體是私人的,且是義務性的情況。
憲法第55條第2款規定,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參加民兵組織是公民的光榮義務。第56條規定,公民有依照法律納稅的義務。是公民的基本義務,就是國家享有的權力,這是維護國家這個政治共同體存在的需要。國家有權徵兵、征稅,「法律」予以保障。但憲法同時也表明公民只有在有法律規定時才能履行該義務。換言之,國家只能按照法律規定去行使權力。這是對國家權力的一種限制。相應的立法必須體現出限制權力的色彩。
3.主體是國家的情況。
第10條修正案第20條第3款規定,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土地實行徵收或徵用並給予補償。第13條修正案22條規定,國家依照法律規定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權和繼承權。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公民的私有財產實行徵收或者徵用並給予補償。類似情況的條文還有第34條、第40條後段、第44條、第72條、第73條、第77條、第89條修正案29條第(十六)項、第89條第(十七)項、第91條第2款、第99條第1款後段、第3款、第104條、第107條第1款、第109條、第126條、第131條。這些條款都是對國家權力行使的一種限制,它們必須「依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 (within the Limits of Their Authority as Prescribed by Law)、「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 (in Accordance with Procere Procribed by Law)去行使相應的權力。相應的所制定出來的「法律」必須體現出憲法的這種限制權力的色彩。
以上三種情況中的「法律」,我們認為是從立法體系這一實質意義上來使用的。首先是憲法,然後是形式意義上的法律,再次就是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當然,基本權利和基本義務以及國家機構的職權等只能由形式法律來設定,但也可以由行政法規等將形式意義上的法律進行具體化規定。這里的「法律」不包括憲法的說法是難以成立的。憲法保障權利的享有或權力的行使,限制國家權力的行使,為制定下位法提供了依據,下位法對此進行具體化,同時憲法也對這種具體化進行控制,控制具體化了的形式法律符合憲法的要求。憲法應該包含其中。
(四)「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
這種方式使用的情況只有三處。憲法第8條修正案第6條第15條規定,參加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勞動者,有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經營自留地、自留山、家庭副業和飼養自留畜。憲法第11條修正案第1條第16條規定,在法律規定范圍內的城鄉勞動者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重要組成部分。憲法第16條修正案第8條第1款規定,國有企業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有權自主經營。
上述三個條文是針對國有企業、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勞動者、非公有制經濟的規定。他們只能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within the Limits Prescribed by Law)享有權利,無法律規定即無相應的權利。相應的法律是對權利范圍的界定。雖然相應的法律是權利保障型的,但權利者也只能在該法律規定的范圍內享有權利。例如,《個人獨資企業法》中有許多規范個人獨資企業行為的規定,對於其權利的直接規定較少,僅有依法申請貸款、取得土地使用權,拒絕違法強制提供人財物的權利,以及享有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權利。除此之外,個人獨資企業不再享有其他權利。
(五)「由法律規定」,「由……以法律規定」,「除法律規定」
這種用法的「法律」共有13處。憲法第9條第1款規定,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等自然資源,都屬於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規定屬於集體所有的森林和山嶺、草原、荒地、灘塗除外。第10條第2款規定,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由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以外,屬於集體所有……。第31條規定,在特別行政區內實行的制度按照具體情況由全國人大以法律規定。類似情況的條文還有第59條第4款、第78條、第86條第3款、第95條第2、3款、第97條第2款、第111條第1款、第124條第3款、第125條、第130條第3款。由法律規定(Be Prescribed by Law),或者由全國人大以法律規定(Be Prescribed by Law Enacted by N.P.C.),這是一種非常明確的憲法委託。憲法委託的對象只是「法律」,而且只是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即形式意義上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均不得對此加以規定。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只能積極行使立法權,制定相應的法律,不能不立法,更不能將此權力再委託給國務院等國家機關行使。
(六)其他
稍有固定搭配的用法是:1.「遵守……法律」(Abide by the Law),如憲法第18條第2款前段規定,在中國境內的外國企業和其他外國經濟組織以及中外合資經營的企業,都必須遵守的法律。第17條第1款規定,集體經濟組織在遵守有關法律的前提下,有獨立進行經濟活動的自主權。第32條第1款規定,保護在中國境內的外國人的合法權利和利益,在中國境內的外國人必須遵守的法律。這里的「法律」並沒有明顯的保護或限制色彩。2.「受法律的保護」(Protect by the Law)。第18條第2款後段規定,在中國境內的外國企業和其他外國經濟組織以及中外合資經營的企業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受法律的保護。第40條前段規定,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護。這里的「法律就必須體現出保護的色彩。其他,如第75條規定,全國人大代表在全國人大各種會議上的發言和表決,不受法律追究。第80條規定,主席根據全國人大和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定,公布法律。第90條第2款規定,各部、各委員會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內,發布命令、指示和規章。根據其許可權和搭配使用的方法,這里的「法律」只能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包括第70條中的法律委員會所用的「法律」一詞也是如此。另外,憲法第33條第2款規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第135條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應當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以保證准確有效地執行法律。這里的 「法律」應是實質意義上的法律。第129條中的「法律」(法律監督機關,Legal Supervision)也應是這種含義。
『柒』 民事訴訟法起訴村委的法律法規有哪些
一、涉及集體林木轉讓而引起的糾紛,有關權利主體可以兩種方式提起訴訟。
(1)村民小組是集體經濟組織,以其名義起訴,應以小組長作為負責人提起,這樣,便於組織、召集村民商定相關事項。但村民小組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不是農村集體土地所有者的代表。一方面,作為訴訟主體的原告既不是糾紛爭議標的的實際權利者,也沒有得到實際權利者即集體成員的明確授權,提起訴訟的主體無法真正表達作為原告主體所享有的權利;另一方面,村民也沒有機會以原告的身份充分表達自己的意思,造成訴訟主體虛位的狀況,不利於案件的審理。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2006]民立他字第23號批復的規定,以村民小組作為訴訟主體,應以小組長作為主要負責人提起。
(2)以半數以上的村民作為原告提起訴訟,應由本村18周歲以上村民的過半數參加,或者由本村2/3以上戶的代表參加推選訴訟代表人進行訴訟。這樣,有利於查清發包方與承包方是否存在共同侵權,便於劃分發包方與承包方的責任。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十七條的規定履行民主議定程序,即由本村18周歲以上村民的過半數參加,或者由本村2/3以上的戶的代表參加進行表決。
『捌』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關於房屋宅基地糾紛的適用哪條法律
你提的問題較籠統,宅基地的糾紛一般是適用《民法通則》第五章 民事權利
第一節 財產所有權和與財產所有權有關的財產權
第七十一條 財產所有權是指所有人依法對自己的財產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
第七十二條 財產所有權的取得,不得違反法律規定。
按照合同或者其他合法方式取得財產的,財產所有權從財產交付時起轉移,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第七十三條 國家財產屬於全民所有。
國家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侵佔、哄搶、私分、截留、破壞。
第七十四條 勞動群眾集體組織的財產屬於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包括:
(一)法律規定為集體所有的土地和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等;
(二)集體經濟組織的財產;
(三)集體所有的建築物、水庫、農田水利設施和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等設施;
(四)集體所有的其他財產。
集體所有的土地依照法律屬於村農民集體所有,由村農業生產合作社等農業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經營、管理。已經屬於鄉(鎮)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的,可以屬於鄉(鎮)農民集體所有。
集體所有的財產受法律保護,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侵佔、哄搶、私分、破壞或者非法查封、扣押、凍結、沒收。
第七十五條 公民的個人財產,包括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儲蓄、生活用品、文物、圖書資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許公民所有的生產資料以及其他合法財產。
公民的合法財產受法律保護,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侵佔、哄搶、破壞或者非法查封、扣押、凍結、沒收。
第七十六條 公民依法享有財產繼承權。
第七十七條 社會團體包括宗教團體的合法財產受法律保護。
第七十八條 財產可以由兩個以上的公民、法人共有。
共有分為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按份共有人按照各自的份額,對共有財產分享權利,分擔義務。共同共有人對共有財產享有權利,承擔義務。
按份共有財產的每個共有人有權要求將自己的份額分出或者轉讓。但在出售時,其他共有人在同等條件下,有優先購買的權利。
第七十九條 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隱藏物,歸國家所有。接收單位應當對上繳的單位或者個人,給予表揚或者物質獎勵。
拾得遺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飼養動物,應當歸還失主,因此而支出的費用由失主償還。
第八十條 國家所有的土地,可以依法由全民所有制單位使用,也可以依法確定由集體所有制單位使用,國家保護它的使用、收益的權利;使用單位有管理、保護、合理利用的義務。
公民、集體依法對集體所有的或者國家所有由集體使用的土地的承包經營權,受法律保護。承包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依照法律由承包合同規定。
土地不得買賣、出租、抵押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
第八十一條 國家所有的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水面等自然資源,可以依法由全民所有制單位使用,也可以依法確定由集體所有制單位使用,國家保護它的使用、收益的權利;使用單位有管理、保護、合理利用的義務。
國家所有的礦藏,可以依法由全民所有制單位和集體所有制單位開采,也可以依法由公民採挖。國家保護合法的采礦權。
公民、集體依法對集體所有的或者國家所有由集體使用的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水面的承包經營權,受法律保護。承包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依照法律由承包合同規定。
國家所有的礦藏、水流,國家所有的和法律規定屬於集體所有的林地、山嶺、草原、荒地、灘塗不得買賣、出租、抵押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
第八十二條 全民所有制企業對國家授予它經營管理的財產依法享有經營權,受法律保護。
第八十三條 不動產的相鄰各方,應當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確處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風、採光等方面的相鄰關系。給相鄰方造成妨礙或者損失的,應當停止侵害,排除妨礙,賠償損
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的相關部分。
還有《物權法》第十三章 宅基地使用權
第一百五十二條 宅基地使用權人依法對集體所有的土地享有佔有和使用的權利,有權依法利用該土地建造住宅及其附屬設施。
第一百五十三條 宅基地使用權的取得、行使和轉讓,適用土地管理法等法律和國家有關規定。
第一百五十四條 宅基地因自然災害等原因滅失的,宅基地使用權消滅。對失去宅基地的村民,應當重新分配宅基地。
第一百五十五條 已經登記的宅基地使用權轉讓或者消滅的,應當及時辦理變更登記或者注銷登記。
第十四章 地役權
第一百五十六條 地役權人有權按照合同約定,利用他人的不動產,以提高自己的不動產的效益。
前款所稱他人的不動產為供役地,自己的不動產為需役地。
第一百五十七條 設立地役權,當事人應當採取書面形式訂立地役權合同。
地役權合同一般包括下列條款:
(一)當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稱和住所;
(二)供役地和需役地的位置;
(三)利用目的和方法;
(四)利用期限;
(五)費用及其支付方式;
(六)解決爭議的方法。
第一百五十八條 地役權自地役權合同生效時設立。當事人要求登記的,可以向登記機構申請地役權登記;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第一百五十九條 供役地權利人應當按照合同約定,允許地役權人利用其土地,不得妨害地役權人行使權利。
第一百六十條 地役權人應當按照合同約定的利用目的和方法利用供役地,盡量減少對供役地權利人物權的限制。
第一百六十一條 地役權的期限由當事人約定,但不得超過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等用益物權的剩餘期限。
第一百六十二條 土地所有權人享有地役權或者負擔地役權的,設立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時,該土地承包經營權人、宅基地使用權人繼續享有或者負擔已設立的地役權。
第一百六十三條土地上已設立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等權利的,未經用益物權人同意,土地所有權人不得設立地役權。
第一百六十四條地役權不得單獨轉讓。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等轉讓的,地役權一並轉讓,但合同另有約定的除外。
第一百六十五條地役權不得單獨抵押。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等抵押的,在實現抵押權時,地役權一並轉讓。
第一百六十六條需役地以及需役地上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部分轉讓時,轉讓部分涉及地役權的,受讓人同時享有地役權。
第一百六十七條供役地以及供役地上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部分轉讓時,轉讓部分涉及地役權的,地役權對受讓人具有約束力。
第一百六十八條地役權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供役地權利人有權解除地役權合同,地役權消滅:
(一)違反法律規定或者合同約定,濫用地役權;
(二)有償利用供役地,約定的付款期間屆滿後在合理期限內經兩次催告未支付費用。
第一百六十九條已經登記的地役權變更、轉讓或者消滅的,應當及時辦理變更登記或者注銷登記
等等的相關法律法規。請把問題具體化。
『玖』 村民小組是不是獨立的集體經濟組織
是的,這個問題曾經有過許多爭論,但最終都被確認為集體經濟組織 並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內力和能夠承容擔一定的民事行為的後果,具有訴訟主體資格。其理由為《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10條確認了其存在的合法性。《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修正草案》第21條規定「生產隊范圍內土地歸隊所有」。國務院批轉《農業部關於穩定和完善土地承包意見》第二條明確規定進行土地調整時,嚴禁改變權屬關系,不能將已經屬於組級(生產隊)所有土地歸村所有。《土地法》第十條規定「農民所有土地屬於村集體經濟組織或村委會管理,已經分別屬於兩個以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由村內的各農村集體組織或者村民小組經營管理。」據此可以認為村民小組是村集體經濟組織,擁有土地所有權、使用權,能夠以此財產承擔一定的民事後果,故具備了訴訟主體需要滿足的條件。應將其歸類到民事訴訟法規定的訴訟主體第三類當事人中,即其他組織。
我國憲法第十七條 集體經濟組織在遵守有關法律的前提下,有獨立進行經濟活動的自主權。
集體經濟組織實行民主管理,依照法律規定選舉和罷免管理人員,決定經營管理的重大問題。請採納。
『拾』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
你想問什麼?是該《解釋》的全文嗎?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
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
法釋[2005]6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已於2005年3月2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346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05年9月1日起施行。
二〇〇五年七月二十九日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等法律的規定,結合民事審判實踐,對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的若干問題解釋如下:
一、受理與訴訟主體
第一條下列涉及農村土地承包民事糾紛,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
(一)承包合同糾紛;
(二)承包經營權侵權糾紛;
(三)承包經營權流轉糾紛;
(四)承包地徵收補償費用分配糾紛;
(五)承包經營權繼承糾紛。
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因未實際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提起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告知其向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申請解決。
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就用於分配的土地補償費數額提起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二條當事人自願達成書面仲裁協議的,受訴人民法院應當參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45條至第148條的規定處理。
當事人未達成書面仲裁協議,一方當事人向農村土地承包仲裁機構申請仲裁,另一方當事人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並書面通知仲裁機構。但另一方當事人接受仲裁管轄後又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當事人對仲裁裁決不服並在收到裁決書之日起三十日內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第三條承包合同糾紛,以發包方和承包方為當事人。
前款所稱承包方是指以家庭承包方式承包本集體經濟組織農村土地的農戶,以及以其他方式承包農村土地的單位或者個人。
第四條農戶成員為多人的,由其代表人進行訴訟。
農戶代表人按照下列情形確定:
(一)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等證書上記載的人;
(二)未依法登記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等證書的,為在承包合同上簽字的人;
(三)前兩項規定的人死亡、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或者因其他原因無法進行訴訟的,為農戶成員推選的人。
二、家庭承包糾紛案件的處理
第五條承包合同中有關收回、調整承包地的約定違反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六條、第二十七條、第三十條、第三十五條規定的,應當認定該約定無效。
第六條因發包方違法收回、調整承包地,或者因發包方收回承包方棄耕、撂荒的承包地產生的糾紛,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一)發包方未將承包地另行發包,承包方請求返還承包地的,應予支持;
(二)發包方已將承包地另行發包給第三人,承包方以發包方和第三人為共同被告,請求確認其所簽訂的承包合同無效、返還承包地並賠償損失的,應予支持。但屬於承包方棄耕、撂荒情形的,對其賠償損失的訴訟請求,不予支持。
前款第(二)項所稱的第三人,請求受益方補償其在承包地上的合理投入的,應予支持。
第七條承包合同約定或者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等證書記載的承包期限短於農村土地承包法規定的期限,承包方請求延長的,應予支持。
第八條承包方違反農村土地承包法第十七條規定,將承包地用於非農建設或者對承包地造成永久性損害,發包方請求承包方停止侵害、恢復原狀或者賠償損失的,應予支持。
第九條發包方根據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六條規定收回承包地前,承包方已經以轉包、出租等形式將其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給第三人,且流轉期限尚未屆滿,因流轉價款收取產生的糾紛,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一)承包方已經一次性收取了流轉價款,發包方請求承包方返還剩餘流轉期限的流轉價款的,應予支持;
(二)流轉價款為分期支付,發包方請求第三人按照流轉合同的約定支付流轉價款的,應予支持。
第十條承包方交回承包地不符合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九條規定程序的,不得認定其為自願交回。
第十一條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中,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在流轉價款、流轉期限等主要內容相同的條件下主張優先權的,應予支持。但下列情形除外:
(一)在書面公示的合理期限內未提出優先權主張的;
(二)未經書面公示,在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人開始使用承包地兩個月內未提出優先權主張的。
第十二條發包方強迫承包方將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給第三人,承包方請求確認其與第三人簽訂的流轉合同無效的,應予支持。
發包方阻礙承包方依法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承包方請求排除妨礙、賠償損失的,應予支持。
第十三條承包方未經發包方同意,採取轉讓方式流轉其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轉讓合同無效。但發包方無法定理由不同意或者拖延表態的除外。
第十四條承包方依法採取轉包、出租、互換或者其他方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包方僅以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合同未報其備案為由,請求確認合同無效的,不予支持。
第十五條承包方以其土地承包經營權進行抵押或者抵償債務的,應當認定無效。對因此造成的損失,當事人有過錯的,應當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第十六條因承包方不收取流轉價款或者向對方支付費用的約定產生糾紛,當事人協商變更無法達成一致,且繼續履行又顯失公平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發生變更的客觀情況,按照公平原則處理。
第十七條當事人對轉包、出租地流轉期限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的,參照合同法第二百三十二條規定處理。除當事人另有約定或者屬於林地承包經營外,承包地交回的時間應當在農作物收獲期結束後或者下一耕種期開始前對提高土地生產能力的投入,對方當事人請求承包方給予相應補償的,應予支持。
第十八條發包方或者其他組織、個人擅自截留、扣繳承包收益或者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收益,承包方請求返還的,應予支持。
發包方或者其他組織、個人主張抵銷的,不予支持。
三、其他方式承包糾紛的處理
第十九條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在承包費、承包期限等主要內容相同的條件下主張優先承包權的,應予支持。但在發包方將農村土地發包給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或者個人,已經法律規定的民主議定程序通過,並由鄉(鎮)人民政府批准後主張優先承包權的,不予支持。
第二十條發包方就同一土地簽訂兩個以上承包合同,承包方均主張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一)已經依法登記的承包方,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
(二)均未依法登記的,生效在先合同的承包方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
(三)依前兩項規定無法確定的,已經根據承包合同合法佔有使用承包地的人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但爭議發生後一方強行先佔承包地的行為和事實,不得作為確定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依據。
第二十一條承包方未依法登記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等證書,即以轉讓、出租、入股、抵押等方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包方請求確認該流轉無效的,應予支持。但非因承包方原因未登記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等證書的除外。
承包方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除法律或者本解釋有特殊規定外,按照有關家庭承包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規定處理。
四、土地徵收補償費用分配及土地承包經營權繼承糾紛的處理
第二十二條承包地被依法徵收,承包方請求發包方給付已經收到的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的,應予支持。
承包方已將土地承包經營權以轉包、出租等方式流轉給第三人的,除當事人另有約定外,青苗補償費歸實際投入人所有,地上附著物補償費歸附著物所有人所有。
第二十三條承包地被依法徵收,放棄統一安置的家庭承包方,請求發包方給付已經收到的安置補助費的,應予支持。
第二十四條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村民小組,可以依照法律規定的民主議定程序,決定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分配已經收到的土地補償費。征地補償安置方案確定時已經具有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人,請求支付相應份額的,應予支持。但已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備案的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地方政府規章對土地補償費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分配辦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二十五條林地家庭承包中,承包方的繼承人請求在承包期內繼續承包的,應予支持。
其他方式承包中,承包方的繼承人或者權利義務承受者請求在承包期內繼續承包的,應予支持。
五、其他規定
第二十六條人民法院在審理涉及本解釋第五條、第六條第一款第(二)項及第二款、第十六條的糾紛案件時,應當著重進行調解。必要時可以委託人民調解組織進行調解。
第二十七條本解釋自2005年9月1日起施行。施行後受理的第一審案件,適用本解釋的規定。
施行前已經生效的司法解釋與本解釋不一致的,以本解釋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