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法分工負責
㈠ 憲法規定,什麼辦理刑事案件,應當分工負責
《憲法》第135條規定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應當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以保證准確有效地執行法律。
刑事訴訟法也作出同樣的規定。這是一項重的憲法原則。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的分工負責主要表現在:除人民檢察院依法自行偵查的案件及當事人自訴案件外,在辦理刑事案件時,公安機關負責對案件的偵查、預審、執行逮捕、依法執行判決;人民檢察院負責批准逮捕、審查起訴和出庭公訴、抗訴;人民法院負責審判。
(1)刑事訴訟法分工負責擴展閱讀:
根據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刑事案件由公安機關管轄,但下列刑事案件除外:
(一)貪污賄賂犯罪,國家工作人員的瀆職犯罪,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非法拘禁、刑訊逼供、報復陷害、非法搜查的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的犯罪以及侵犯公民民主權利的犯罪案件,經省級以上人民檢察院決定立案偵查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其他重大的犯罪案件;
(二)自訴案件,但對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被害人有證據證明的輕微刑事案件,因證據不足駁回起訴,人民法院移送公安機關或者被害人向公安機關控告的,公安機關應當受理;被害人直接向公安機關控告的,公安機關應當受理;
(三)軍人違反職責的犯罪和軍隊內部發生的刑事案件;
(四)罪犯在監獄內犯罪的刑事案件;
(五)其他依照法律和規定應當由其他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
刑事案件由犯罪地的公安機關管轄。如果由犯罪嫌疑人居住地的公安機關管轄更為適宜的,可以由犯罪嫌疑人居住地的公安機關管轄。
犯罪地包括犯罪行為發生地和犯罪結果發生地。犯罪行為發生地,包括犯罪行為的實施地以及預備地、開始地、途經地、結束地等與犯罪行為有關的地點。
犯罪行為有連續、持續或者繼續狀態的,犯罪行為連續、持續或者繼續實施的地方都屬於犯罪行為發生地。犯罪結果發生地,包括犯罪對象被侵害地、犯罪所得的實際取得地、藏匿地、轉移地、使用地、銷售地。
居住地包括戶籍所在地、經常居住地。經常居住地是指公民離開戶籍所在地最後連續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
法律、司法解釋或者其他規范性文件對有關犯罪案件的管轄作出特別規定的,從其規定。
針對或者利用計算機網路實施的犯罪,用於實施犯罪行為的網站伺服器所在地、網路接入地以及網站建立者或者管理者所在地,被侵害的計算機信息系統及其管理者所在地,以及犯罪過程中犯罪分子、被害人使用的計算機信息系統所在地公安機關可以管轄。
行駛中的交通工具上發生的刑事案件,由交通工具最初停靠地公安機關管轄;必要時,交通工具始發地、途經地、到達地公安機關也可以管轄。
幾個公安機關都有權管轄的刑事案件,由最初受理的公安機關管轄。必要時,可以由主要犯罪地的公安機關管轄。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安機關可以在職責范圍內並案偵查:
(一)一人犯數罪的;
(二)共同犯罪的;
(三)共同犯罪的犯罪嫌疑人還實施其他犯罪的;
(四)多個犯罪嫌疑人實施的犯罪存在關聯,並案處理有利於查明犯罪事實的。
對管轄不明確或者有爭議的刑事案件,可以由有關公安機關協商。協商不成的,由共同的上級公安機關指定管轄。
㈡ 《刑事訴訟法》的全文內容有哪些
第一條
為了保證刑法的正確實施,懲罰犯罪,保護人民,保障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安全,維護社會主義社會秩序,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證准確、及時地查明犯罪事實,正確應用法律,懲罰犯罪分子,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積極同犯罪行為作斗爭,維護社會主義法制,尊重和保障人權,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第三條 職權原則嚴格遵守法定程序原則
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檢察、批准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的案件的偵查、提起公訴,由人民檢察院負責。審判由人民法院負責。除法律特別規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力。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嚴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
第四條 國家安全機關的職權
國家安全機關依照法律規定,辦理危害國家安全的刑事案件,行使與公安機關相同的職權。
第五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職權原則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第六條 依靠群眾原則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原則平等原則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依靠群眾,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對於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許有任何特權。
第七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應當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以保證准確有效地執行法律。
㈢ 結合我國法制現狀,論述刑事訴訟「分工負責,相互制約」的原則
你就從偵查、起訴、審判、執行四個階段中的各機構的職能這個角度來說。然後還有是比如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為重點進行主要闡述,將它作為論文的主線。
㈣ 公檢法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 如何分工負責、相互配合、相互制約保證准確有效的執行法律
我國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檢察、批准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案件的偵查、提起公訴、由檢察院負責。審判由人民法院負責。除法律特別規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力。」 從這一規定可以看出: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依靠群眾,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三機關在進行刑事訴訟過程中分工明確,執行中應互相配合、相互制約,以保證准確有效的執行法律。 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刑事訴訟工作實行法律監督。法律規定在監督方面突出監督機關是人民檢察院。但是,公、檢、法三機關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應怎樣相互配合、相互制約,法律雖有所規定,在刑事執行過程中存在許多實際問題難以解決,有待於探討。 一、關於刑事訴訟案件公訴機關提起公訴舉證問題。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七條規定:公訴人、辯護人應當向法庭出示物證,讓當事人辨認,對未到庭的證人的證言筆錄、鑒定人的鑒定結論、勘驗筆錄和其他作為證據的文書,應當當庭宣判。審判人員應當聽取公訴人、當事人和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的意見。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第三百三十一條規定:公訴人在法庭上應當依法進行下列活動:1、宣讀起訴書,代表國家指控犯罪,提請人民法院對被告人依法審判;2、訊問被告人;3、詢問證人、被害人、鑒定人;4、出示物證,宣讀書證、未到庭證人的證言筆錄、鑒定結論、勘驗、檢查筆錄和其他作為證據的文書,向法庭提供作為證據的視聽資料;5、對證據和案件情況發表意見,針對被告人、辯護人的辯護意見進行答辯,全面闡述公訴意見,反駁不正確的辯護意見;6、維護訴訟參與人的合法權利;7、對法庭審理案件有無違反法律規定的訴訟程序的情況記明筆錄;8、依法從事其他訴訟活動。第三百三十二條規定:在法庭審理中,公訴人應當客觀、全面、公正的向法庭提供證明被告人有罪、罪重或者罪輕的證據。根據以上規定,刑事案件在法庭審理中,公訴人應客觀、公正的向法庭提供相關證據,既要依法提供證明被告人有罪,罪重的證據;同時也應當向法提供證明被告人罪輕的證據。法律規定明確,在實際運用中就不簡單了。如在我們受理的刑事案件中,出現過公訴機關在庭上指控犯罪,不出示有關證據。包括能證明構成犯罪的證據,也包括能證明犯罪情節輕微的證據。因為證據在庭審前,只有公安機關、公訴機關掌握,庭審中不出示審判人員無法得知。針對這種情況審判人員發現後,只能建議公訴人提供有關證據,無其他制約方法。如2007年我們受理公訴機關提起公訴的周某某強奸案,在庭上被告人提出公安機關有刑訊逼供行為,公安機關的訊問筆錄不能作為證據採用,由於這一關鍵證據發生問題,由此獲取的其他證據真實性難以認定。此案經過三次審委會討論未定結果,並向政法委、上級法院匯報。在審查中發現公安機關訊問被告人時,檢察機關曾派人提前介入,也同被告人談過話,內容與公安機關的訊問筆錄大致相同。建議公訴機關在庭審中提供此證據。最終以周某某構成強奸罪,判處有期徒刑。被告人不服上訴中級人民法院,經審查後,維持一審判決。此案宣判後,受害人家長滿意,不再為此事信訪。達到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例如我們受理案件,在庭審中被告人提出公訴機關應出示證明自己罪輕、減輕處罰的證據。不能僅提供證明被告人有罪、重罪的證據,而忽視提供證明被告人罪輕的證據。刑事案件證據的收集在公安機關,證據的審查在檢察機關,公檢法三機關在打擊刑事犯罪工作中應相互協作、相互配合、相互制約,實踐中如何運用,如何監督從法律規定上應進一步完善。 二、關於刑事案件被告人採取強制措施的問題。 我國刑事訴訟法對刑事案件被告人採取強制措施的條件有明確的規定,拘傳、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拘留、逮捕的條件各不相同。主要是關於被告人是否能逮捕,是否有逮捕必要,爭論比較大。刑事訴訟法第六十條規定:對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採取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發生社會危害性,而有逮捕必要的,應即依法逮捕。對應當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果患有嚴重疾病,或者是正在懷孕、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可以採用取保候審或監視居住的辦法。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第一百一十五條規定:對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的犯罪嫌疑人,採取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發生社會危害性,而有逮捕必要的,應即提請批准逮捕。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第八十六條規定:人民檢察院對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的犯罪嫌疑人,採取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發生社會危險性,而有逮捕必要的,應當批准或者決定逮捕。「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是指同時具備下列情形:1、有證據證明發生了犯罪事實;2、有證據證明該犯罪事實是犯罪嫌疑人實施的;3、證明犯罪嫌疑人實施犯罪行為的證據已有查證屬實的。「犯罪事實」既可以是單一犯罪行為的事實,也可以是數個犯罪行為中任何一個犯罪行為的事實。 根據以上規定既然存在犯罪事實,且犯罪事實已證明發生,證明是犯罪嫌疑人實施的,構成犯罪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應當追究其刑事責任。公安機關應提請批准逮捕,人民檢察院應當批准或者決定逮捕。實踐中,有些公訴的刑事案件應當逮捕而未逮捕,採取其他強制措施。如2009年我院受理公訴機關提請公訴李某交通肇事案,對被告人採取取保候審強制措施,由於事故責任大,被害人未得到民事賠償,情緒激動一直信訪,案件到我院後,經認真審查,多次做被告人及家長工作。被告人及家長態度強硬,在民事賠償方面決不讓步。被害人由於受傷過重,所花醫療費太多家庭已無法承擔,強烈要求嚴懲被告人。經審查報院長批准依法將被告人逮捕,在執行中公安機關通過各種方法,經2個月才將被告人抓獲,案件得到公正處理。2010年我院在受理案件中,仍出現交通肇事案件醉酒、逃逸等行為,公安機關已將被告人呈捕,檢察院已批准逮捕,在公訴前卻變更強制措施為取保候審。像這樣情況是否有利於懲治犯罪。國家出台法律對醉酒、逃逸行為屬重點打擊對象。人民法院依法規定可以變更強制措施,但公安、檢察同樣也是執行法律的司法機關,三機關應怎樣相互配合、相互制約。法律規定檢察機關是法律監督機關,在執行法律中應如何依法監督。 三、關於刑事公訴案件在人民法院是否能退補問題。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條規定:「人民檢察院審查案件,可以要求公安機關提供法庭審判所必需的證據材料。人民檢察院審查案件,對於需要補充偵查的,可以退回公安機關補充偵查,也可以自行偵查。對於補充偵查的案件,應當在一個月內補充偵查完畢。補充偵查以二次為限。補充偵查完畢移送人民檢察院後,人民檢察院重新計算審查起訴期限。對於補充偵查的案件,人民檢察院仍然認為證據不足,不符合起訴條件的,可以做出不起訴的決定。」刑事案件到人民法院後,在審判階段,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五條規定:遇到下列三種情況之一,影響審判進行的,可以延期審理。1、需要通知新的證人到庭,調取新的物證,重新鑒定或者勘驗的;2、檢察人員發現提起公訴的案件需要補充偵查,提出建議的;3、由於當事人申請迴避而不能進行審判的。除此之外無延期、退補規定。對檢察機關公訴的刑事案件只能做出兩個決定:1、檢察機關公訴的刑事案件構成犯罪,判處相應刑罰;2、檢察機關公訴的刑事案件證據不足,不構成犯罪,宣告無罪。往往在辦理檢察機關公訴的刑事案件中,通過審查案卷發現犯罪事實存在,但證明構成犯罪事實的證據缺乏。針對這一情況,認定犯罪下不了決心,不認定犯罪,顯然是放縱違法行為。我們一般建議公訴機關延期審理,補充證據。但公訴機關以證據無法補偵為由,不採取延期審理辦法。案件就難以得到公正處理。 公、檢、法三機關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應怎樣相互配合、相互制約、密切協作。從法律規定上已明確,實際運用中存在一定問題,值得探討。關於公檢法三機構相互配合、相互制約、密切配合問題,中央政法委出台文件,在刑事訴訟過程中,產生的矛盾可以通過大三長、小三長會議溝通解決,必要時政法委可以協調處理。這主要是從和諧角度出發,公檢法三機關的共同職責就是打擊犯罪,保護人民,維護良好的法治環境。三機關都能嚴格按照我國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辦事,盡職盡責完成本職工作,上述探討問題的矛盾就會減少發生。怎樣才能達到這種效果。我認為:1、要加強學習,特別是法律業務知識的學習,新出台有關規定的解釋。整個社會和普通公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知識增長很快,政法幹警如不在工作中繼續學習,靠以往在學校所學的知識可能就不夠用了。全民普法使公民法律觀念和法律知識增長很快,政法幹警的法律知識應當適應公民法律知識或意識的增長速度,只有不斷學習,才能有利於滿足民眾對政法幹警所提出的更高的要求。2、樹立大局意識,明確公檢法三機關的職責是打擊犯罪,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保障社會良好治安秩序,維護社會穩定。通過懲罰各類嚴重刑事犯罪,切實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有效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3、要有強烈的工作責任心。政法機關職能部門轉變工作作風是贏得群眾信任的關鍵。要明確「為誰掌權,為誰執法,為誰服務」。真正為群眾辦實事、做好事,不斷提高效能,最終才能讓人民群眾滿意。 第1頁 共1頁
㈤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辦理什麼案件,應當分工負責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應當分工負責。
《刑事訴訟法》第七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應當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以保證准確有效地執行法律。
㈥ 怎樣理解「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的刑事訴訟原則」
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這是調整公、檢、法三機關之間關系的一項基本原則。
分工負責,就是要求公、檢、法三機關依據法律規定的職權,各盡其職,各負其責,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的職權分工進行刑事訴訟,不允許互相代替和超越職權,更不允許任何一個機關獨自包辦。互相配合,就是要求公、檢、法三機關通力協作,互相支持,互通情報,共同完成刑事訴訟法規定的任務。互相制約,就是要求公、檢、法三機關在刑事訴訟中,能互相約束,依據法律規定的職權對有關問題、有關決定,提出自己的主張和意見,防止可能出現的偏差和要求糾正已經出現的錯誤。
分工負責是互相配合、互相制約的基礎和前提。互相配合、互相制約是分工負責的結果和必然要求。而互相配合與互相制約之間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關系,是制約中體現配合、配合中有制約的關系。公、檢、法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全面貫徹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的原則,不可偏廢。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本身不是目的,它們的共同目的是保證准確有效地執行法律。
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是保證准確有效地執行法律的三個相互聯系的必要條件。分工負責有利於提高辦案質量,防止主觀片面。互相配合可以使公、檢、法三機關互通情況,通力協作,保證准確及時地懲罰犯罪和有效地保護人民。互相制約能夠及時發現和糾正錯誤。保證做到不錯不漏,不枉不縱。所以,正確實行這一原則。既可以充分發揮公、檢、法三機關各自的功能,保證順利完成懲罰犯罪和保護人民的共同任務,又可以防止任何一個機關武斷專橫和濫用職權,防止和減少錯誤,防止和減少冤、假、錯案。
㈦ 法院,檢察院,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應當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具體表現在那些方面
法院,檢察院,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應當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具體表現在:
1、公安機關負責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
2、檢察院負責檢察、批准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的案件的偵查、提起公訴。
3、法院負責審判。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規定如下:
1、第三條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檢察、批准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的案件的偵查、提起公訴,由人民檢察院負責。審判由人民法院負責。除法律特別規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力。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嚴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
2、第七條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應當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以保證准確有效地執行法律。
3、第八條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
(7)刑事訴訟法分工負責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十條人民法院審判案件,實行兩審終審制。
第十一條人民法院審判案件,除本法另有規定的以外,一律公開進行。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人民法院有義務保證被告人獲得辯護。
第十二條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
第十三條人民法院審判案件,依照本法實行人民陪審員陪審的制度。
第十四條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依法享有的辯護權和其他訴訟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