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法中的陪審員迴避

行政法中的陪審員迴避

發布時間: 2021-02-27 08:42:32

㈠ 陪審員的迴避由誰決定

我國《刑事訴來訟法》第源三十一條規定,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的迴避,應當分別由院長、檢察長、公安機關負責人決定;院長的迴避,由本院審判委員會決定;檢察長和公安機關負責人的迴避,由同級人民檢察院檢察委員會決定。對偵查人員的迴避作出決定前,偵查人員不能停止對案件的偵查。對駁回申請迴避的決定,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可以申請復議一次。總結如下:法院院長決定:審判人員、法院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迴避。檢察院檢察長決定:檢察人員、檢察院書記員、檢察院聘請或者指派的鑒定人、翻譯人員迴避。偵查機關負責人決定:偵查人員及由其指派或聘請的翻譯人員、鑒定人迴避。法院審委會決定院長迴避。檢察院檢委會決定檢察長或者偵查機關負責人迴避。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三十一條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的迴避,應當分別由院長、檢察長、公安機關負責人決定;院長的迴避,由本院審判委員會決定;檢察長和公安機關負責人的迴避,由同級人民檢察院檢察委員會決定。對偵查人員的迴避作出決定前,偵查人員不能停止對案件的偵查。對駁回申請迴避的決定,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可以申請復議一次。

㈡ 陪審員的迴避,由誰決定審判長的迴避,由誰決定呢

《抄民事訴訟法》第四十六條規定:院長擔任審判長時的迴避,由審判委員會決定;審判人員的迴避,由院長決定;其他人員的迴避,由審判長決定。
《刑事訴訟法》第三十條規定: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的迴避,應當分別由院長、檢察長、公安機關負責人決定;院長的迴避,由本院審判委員會決定;檢察長和公安機關負責人的迴避,由同級人民檢察院檢察委員會決定。
所以,非院長擔任的審判長的迴避,由法院院長決定。

㈢ 公民有權要求審判長或陪審員迴避嗎/

有權提出迴避,要有充分的理由。民事訴訟法中有著一章
第四章 回 避回
第四十五條 審判人員答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必須迴避,當事人有權用口頭或者書面方式申請他們迴避:
(一)是本案當事人或者當事人、訴訟代理人的近親屬;
(二)與本案有利害關系;
(三)與本案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對案件公正審理的。
前款規定,適用於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
第四十六條 當事人提出迴避申請,應當說明理由,在案件開始審理時提出;迴避事由在案件開始審理後知道的,也可以在法庭辯論終結前提出。
被申請迴避的人員在人民法院作出是否迴避的決定前,應當暫停參與本案的工作,但案件需要採取緊急措施的除外。
第四十七條 院長擔任審判長時的迴避,由審判委員會決定;審判人員的迴避,由院長決定;其他人員的迴避,由審判長決定。
第四十八條 人民法院對當事人提出的迴避申請,應當在申請提出的三日內,以口頭或者書面形式作出決定。申請人對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決定時申請復議一次。復議期間,被申請迴避的人員,不停止參與本案的工作。人民法院對復議申請,應當在三日內作出復議決定,並通知復議申請人。

㈣ 關於 行政訴訟審判人員迴避

D,陪審員屬於審判人員,陪審員的迴避由法院院長決定。
刑訴中:第30條:審判內人員、容檢察人員、偵查人員的迴避,應當分別則院長、檢察長、公安機關負責人決定。
民訴:第47條:院長擔任審判長時的迴避,由審判委員會決定;審判人員的迴避,由院長決定;其他人員的迴避,由審判長決定。

㈤ 在行政案件中迴避制度的依據是什麼

你好,迴避的適用人員是指在法律明確規定的迴避情形下應當迴避的公安司法版人權員的范圍。只有屬於這一范圍內的人員才需要自行主動迴避,或者被當事人等申請迴避。根據刑事訴訟法第28條和第31條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有關解釋的規定,適用迴避制度的人員范圍相當廣泛,包括: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以及參與偵查、起訴、審判活動的人民陪審員、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司法警察、勘驗人員、執行員和法院中其他占行政編制的工作人員。其中審判人員指各級人民法院院長、副院長、審判委員會委員、庭長、副庭長、審判員、助理審判員。檢察人員是指各級人民法院檢察官、書記員、司法行政人員和司法警察。人民檢察院聘請或者指派的翻譯人員、司法鑒定人員、勘驗人員在刑事訴訟過程中的迴避,參照檢察人員迴避的有關規定執行。對於檢察委員會委員是否屬於迴避范圍法律沒有明確規定。一般認為,檢察委員會委員對案件處理結果有重要影響,從維護司法公正出發,檢察委員會委員應當納入檢察人員范圍依法迴避。希望能幫助到你望採納

㈥ 當過陪審員,在涉及到家人的案子是否需要迴避

當過陪審員的應當迴避。陪審員屬於審判人員。
《民事訴訟法》第四十四條規定,審判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自行迴避,當事人有權用口頭或者書面方式申請他們迴避:
(一)是本案當事人或者當事人、訴訟代理人近親屬的;
(二)與本案有利害關系的;
(三)與本案當事人、訴訟代理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對案件公正審理的。
審判人員接受當事人、訴訟代理人請客送禮,或者違反規定會見當事人、訴訟代理人的,當事人有權要求他們迴避。
審判人員有前款規定的行為的,應當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前三款規定,適用於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
《刑事訴訟法》第28條:在下列情況下,以上人員應當申請迴避:
1.是本案的當事人或者是當事人的近親屬的;
2.本人或者他的近親屬和本案有利害關系的;
3.擔任過本案證人、鑒定人、辯護人或者訴訟代理人的;
4.與本案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公正處理案件的。
第31條:下列人員適用迴避: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
《高法解釋》第三十二條 本章所稱的審判人員,包括人民法院院長、副院長、審判委員
會委員、庭長、副庭長、審判員、助理審判員和人民陪審員。

㈦ 刑訴、民訴、行訴中迴避人員適用的范圍有哪些

刑訴中迴避人員: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法庭書記員、翻譯人員和鑒定人
民訴中迴避人員:各級人民法院院長、副院長、審判委員會委員、庭長、副庭長、審判員和助理審判員、人民陪審員、執行員、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員、勘驗人員。
行政訴訟中迴避人員:審判人員、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

《刑事訴訟法》
第二十三條審判委員會委員、合議庭組成人員及獨任審判員有刑事訴訟法第二十八條、第二十九條所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自行迴避;當事人和他們的法定代理人也有權申請上列人員迴避。
第三十條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對出庭的檢察人員、書記員提出迴避申請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指派該檢察人員出庭的人民檢察院,由該院檢察長或者檢察委員會決定。
第三十一條參加過本案偵查、起訴的偵查、檢察人員,如果調至人民法院工作,不得擔任本案的審判人員。
凡在一個審判程序中參與過本案審判工作的合議庭組成人員,不得再參與本案其他程序的審判。
第三十二條上述有關迴避的規定,適用於法庭書記員、翻譯人員和鑒定人。其迴避問題由人民法院院長決定。

《民事訴訟法》
第四十四條審判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自行迴避,當事人有權用口頭或者書面方式申請他們迴避:
(一)是本案當事人或者當事人、訴訟代理人近親屬的;
(二)與本案有利害關系的;
(三)與本案當事人、訴訟代理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對案件公正審理的。
審判人員接受當事人、訴訟代理人請客送禮,或者違反規定會見當事人、訴訟代理人的,當事人有權要求他們迴避。
審判人員有前款規定的行為的,應當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前三款規定,適用於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

《行政訴訟法》
第五十五條當事人認為審判人員與本案有利害關系或者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公正審判,有權申請審判人員迴避。
審判人員認為自己與本案有利害關系或者有其他關系,應當申請迴避。
前兩款規定,適用於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
院長擔任審判長時的迴避,由審判委員會決定;審判人員的迴避,由院長決定;其他人員的迴避,由審判長決定。當事人對決定不服的,可以申請復議一次。

㈧ 人民陪審員是被告時的迴避問題

一般被告是本院院長,才會有整體迴避
當事人認為審判員、人民陪審員、書記員、翻譯人員、司法鑒定人員、勘驗人員存在法律或者司法解釋規定應當迴避的情形,有權向人民法院申請該人員迴避。

行政法上的迴避具體主體及其范圍

行政法上的迴避具體主體及其范圍:
相關法律規定《中華人版民共和國公務員法》
權第七十條公務員執行公務時,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迴避:
(一)涉及本人利害關系的;
(二)涉及與本人有本法第六十八條第一款所列親屬關系人員的利害關系的;
(三)其他可能影響公正執行公務的。
第七十一條公務員有應當迴避情形的,本人應當申請迴避;利害關系人有權申請公務員迴避。其他人員可以向機關提供公務員需要迴避的情況。
機關根據公務員本人或者利害關系人的申請,經審查後作出是否迴避的決定,也可以不經申請直接作出迴避決定。
第七十二條法律對公務員迴避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熱點內容
慧海天合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9-24 10:41:06 瀏覽:918
法律碩士非法學導師選擇 發布:2025-09-24 10:38:04 瀏覽:154
刑法專家謝 發布:2025-09-24 10:31:35 瀏覽:386
李晨法官 發布:2025-09-24 10:10:25 瀏覽:586
法治化與法律化 發布:2025-09-24 09:55:02 瀏覽:475
公司規章制度編號格式 發布:2025-09-24 09:53:32 瀏覽:296
永康法院電話號碼 發布:2025-09-24 09:51:57 瀏覽:75
淮安清河人民法院 發布:2025-09-24 09:41:58 瀏覽:181
佛山禪城區法律援助在哪裡 發布:2025-09-24 09:34:36 瀏覽:33
河南中天法律服務有限公司 發布:2025-09-24 09:09:17 瀏覽: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