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法一事不二罰原理

行政法一事不二罰原理

發布時間: 2021-03-03 09:15:16

㈠ 行政處罰「一事不再罰原則」

1、你的理解出錯了,這里的「同一個違法行為」,指的是獨立的一個違法行為,而不是同一類違法行為。再次違反還是會受到處罰的。對一事不再罰原則的理解首先是對「一事」即「同一個違法行為」的理解和認識。

2、《行政處罰法》第二十四條規定:「對當事人的同一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以上罰款的行政處罰。」這樣的規定,使一事不再罰成為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處罰和人民法院審查具體行政行為時所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

(1)行政法一事不二罰原理擴展閱讀

根據理性制度的要求和立法精神,中國行政處罰領域應該存在一事不再罰原則,其中,一事指符合一個行政違法構成要件的行為;

不再罰指除非法律有特別規定,行政主體只能給予一個和一次處罰。復雜的事數形態和法條競合領域也應貫徹一事不再罰原則,但基於行政處罰主體的多樣性,現行處罰種類性質上的不純真性、過罰相當的有效性,該原則應該存在必要的例外。

一事不再罰原則是法理學上的概念,是指對違法行為人的同一個違法行為,不得以同一事實和同一依據,給予兩次或者兩次以上的處罰。一事不再罰作為行政處罰的原則,目的在於防止重復處罰,體現過罰相當的法律原則,以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我國貫徹一事不再罰原則還存在的問題:

一、《行政處罰法》對「一事不再罰」處罰主體的表述欠缺唯一的確定性。對幾個機關都有管轄權的違反行政管理法律;

二、《行政處罰法》的「一事不再罰」原則對適用法規時的沖突沒有提供合適的沖突適用規則。相信隨著行政法治的發展與完善,這些問題都會得到解決。

㈡ 行政處罰的一事不二罰原則是什麼意思

一事不二罰(款)原則
對當事人的「同一個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以上「罰款」的行政內處容罰。
解釋1:「不得給予兩次以上罰款」既針對同一行政機關,也針對不同行政機關。
解釋2:只針對「罰款」,不能類推適用到其他類型的處罰,即不排除並罰。
參考:http://www.dongao.com/zcswsks/ssxgfl/201405/157079_2.shtml

㈢ 請問:怎樣理解行政處罰法中的"一事不二罰"原則

行政處罰法規定:「對當事人的同一個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以回上罰款的行政處答罰。」對這一規則,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把握:
(1)同一個違法行為,既包括一個行為違反一個法律、法規規定的情況,也包括一個行為違反幾個法律、法規規定的情況。
(2)可以處罰兩次,但罰款只能適用一次。對行為人的一個行為,同時違反了兩個以上法律、法規規定的,可以給予兩次處罰,但是罰款只能適用一次。

㈣ 行政處罰法第二十四條規定,一事不二罰。

一事不二罰,指的是同一行政違法,在規定的整改期間不能再次處罰。2012年被處罰過,2018年可以就同一行為進行行政處罰。

㈤ 一事不二罰,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第二十四條 對當事人的同一個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以上罰款的行政處罰。
司法解釋:
本條是對行政處罰的一事不再罰原則的規定。 一事不再罰是行政處罰的重要原則之—。一事不再罰原則是指對違法當事人的同一個違法行為,不得以同一事實和同一理由給予兩次以上的行政處罰。同一事實和同一理由是一事不再罰原則的共同要件,二者缺一不可。同一事實是指同一個違法行為,即從其構成要件上,只符合一個違法行為的特徵。同一理由是指同一法律依據。 堅持一事不再罰原則,應當把握兩個要點:第一是,同一違法行為已經受到行政處罰,不應根據同一法律依據再受處罰;第二是,不同的行政機關不得以同一事實和同一理由,再給予同一違法行為行政處罰。 為此,要明確一個問題,一事不再罰與並處和不同機關對同一違法行為進行不同的處罰是幾個不同的概念。並處是同一機關對同一違法行為給予不同形式的處罰,這是法律、法規和規章所允許的。同一法律規范規定不同行政機關對同一違法行為有處罰權,亦是合法的。堅持一事不再罰原則,既要防止重復處罰、多頭處罰,又要防止對這一原則作擴大解釋,使違法者逃脫應受的處罰。 罰款是行政機關強制違法當事人承擔金錢給付義務,在一定期限內交納一定數額錢款的處罰形式。本條規定的對違法當事人的同一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以上的罰款的行政處罰,對限制行政機關的隨意性,限制和杜絕亂罰款、濫罰款現象,做到公正處罰,使違法行為與行政處罰相適應,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都具有很大作用。 不同法律規范對同一領域的社會關系進行交叉調整,造成同一行為違反不同法律規范的情形。這種現象在理論上稱為規范競合。對於規范競合,刑法中適用特別法優於普通法的原則。從規范競合這一法律現象出現的原因看,刑法和行政處罰法領域的規范競合具有共同性,在處罰的適用上,也應該具有相通之處。但是,與刑法不同的是,行政處罰法所設定的罰種之間不像刑法罰種那樣具有明顯輕重不同的等級順序。本條的具體規定,採取了對違法當事人的同一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以上罰款的行政處罰,將罰款這一處罰形式確立在一事不再罰的「罰」范圍內。而如果其他法律規范規定了其它形式的處罰,則可以作出相應的處罰。

㈥ 行政法中有一事不在罰原則

我認為沒有違反一事不再罰的原則,因為你是有兩個超速行為,即存內在兩個違法行為,雖容然你這兩個行為是同一性質的。當然還得看你的具體情況,如果後邊的罰款針對的仍然是你前一個超速行為的話,那就構成了違法執法或者是不同執法部門對你的同一超速行為已經出發過了再進行處罰也是違反了一事不再罰。不過根據你的表述,人家應該沒有罰錯滴。

㈦ 一事不二罰

一事不二罰原則是《行政處罰法》第二十四條規定的,即「對當事人的同一專個違法行屬為, 不得給予兩次以罰款的行政處罰。」 這一規定的含義是: (1)行為人的一個行為, 同時違反兩個以上的法律, 法規的規定, 可以給予兩次以上的處罰。但如果處罰是罰款, 則只能罰一次, 另一次處罰可以是其他處罰行為。 (2)行為人的一個行為, 違反一個法律, 法規規定, 該法律法規同時規定施罰機關可以並處兩種處罰的, 不違背一事不再罰原則。 (3)違法行為性質嚴重已構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的同時, 依法應予行政處罰的當然適用。 (4)同一個行為, 需要分別對單位和相關責任人進行處罰的,不屬於一事再罰。 你可以對照一下了。

㈧ 稅務行政處罰中的「一事不二罰」原則,是啥意思

在稅收執法特別是稅收行政處罰中,稅務機關對納稅人進行處罰,有一項基本原則必須遵守,即「一事不二罰」原則。這一原則的基本含義是,對於納稅人的同一個稅收違法行為不能給予兩次以上相同種類的行政處罰。一事不二罰原則是納稅人權利保護原則的基本要求之一。對於納稅人的同一個稅收違法行為,給予一次處罰就能夠達成設定該處罰的目的時,就不應該給予兩次相同種類的行政處罰。而在實際工作中,特別容易出現一事不二罰問題的領域是行為犯和結果犯相重合的領域。對於行為犯而言,只要出現某種行為,稅法即給予一定的處罰,不需要有結果出現,而對於結果犯而言,則不僅要有某種行為,而且該行為還必須導致了某種結果,稅法才給予一定的處罰。
《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及其實施細則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發票管理辦法》中規定了大量的行為犯,例如,未按照規定的期限申報辦理稅務登記、變更或者注銷登記的;未按照規定設置、保管帳簿或者保管記帳憑證和有關資料的;未按照規定取得發票;等等。而典型的結果犯是偷稅以及虛報虧損等,偷稅是納稅人偽造、變造、隱匿、擅自銷毀帳簿、記帳憑證,或者在帳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經稅務機關通知申報而拒不申報或者進行虛假的納稅申報,不繳或者少繳應納稅款的行為。偷稅所強調的結果就是「不繳或者少繳應納稅款」,如果沒有這一結果,就不能認定為偷稅。
如果納稅人的行為同時構成行為犯和結果犯,應當如何處罰就是一個需要運用「一事不二罰」原則進行審視的問題。例如,稅務機關在日常檢查中發現,某公司以白條形式列支房租8萬元,無法再取得發票或證實其真實性,該年度企業帳面虧損10萬元。這種情形在稅務檢查中經常遇到,在討論如何對該單位進行處罰時,稅務機關內部存在幾種不同觀點。
觀點一:該單位在沒有合法憑證的前提下,無票列支房租費用8萬元,應該調整虧損額。因為沒有造成少繳所得稅稅款的後果,不能認定為偷稅,根據《稅收征管法》第六十四條規定,該行為屬於「編造虛假計稅依據」的違法行為,稅務機關除責令限期改正外,可並處5萬元以下的罰款。此外,根據《發票管理辦法》第三十六條,該行為又屬於「未按規定取得發票」的行為,可以處以1萬元以下罰款。依據《行政處罰法》第二十四條規定:「對當事人的同一個違法行為,不能給予兩次以上罰款的行政處罰。」因此,對本案當事人只能依《稅收征管法》或《發票管理法》處以一次罰款。
觀點二:所謂「一事不二罰」原則是指對違法行為人的同一個違法行為,不得以同一事實和同一依據,給予兩次以上的罰款處罰。本案中,納稅人編造「虛假計稅依據」和「未按規定取得發票」是兩種不同性質的違法行為,觸犯了不同的法律法規,並非「一事」,可以依照《稅收征管法》或《發票管理法》分別罰款,並不違反「一事不二罰」原則。
筆者觀點:本案爭論的焦點在於納稅人究竟實施了一個違法行為還是兩個違法行為。判斷的標準是什麼,法律並沒有明確的規定。如何處理更為准確,需要對法律規范之間的競合作一分析。從納稅人權利保護以及行政處罰的必要性原則出發,如果某種形式的處罰能夠實現設置該處罰的目的,即起到阻止納稅人再次進行該違法行為並對其行為所造成的損害進行賠償,那麼,就不必給予重復的處罰。在上面的案例中,如果納稅人未取得合法有效的憑證,所導致的最終後果就是稅收規定上的「虛報虧損」,因此,對其給予較重的處罰就可以實現設置該處罰的目的,所謂法規競合是指由於各種法律、法規的復雜交錯規定,致使行為人的一個整體行為同時觸犯了數個法律、法規條文,從而構成了數個違法行為。
造成法律規范之間的競合的原因大致有兩類:一類法規競合是立法自身的重疊問題,而不是適用法律的問題;另一類競合是違法行為牽連的問題。所謂「牽連違法」,是指相對人以實施某一違法為目的,但其手段或結果又構成其他違法形式的情形。牽連違法行為的主要特徵表現為:存在數個符合違法構成要件的違法行為;數個違法行為間具有手段與目的或原因與結果的關系並共同構成有機整體;行為人只追求一個違法意圖,直接實施違法目的的行為是主行為,為實現這一目的創造條件或進行輔助的行為是從行為。本案中,該廣告公司先是未按稅法規定取得法定發票,而後又將白條作為經營費用的記賬憑據,少計應納稅所得額。前者是手段行為,後者是目的行為,二者是典型的牽連關系,同屬一個連續違法事實整體。這在行政法理論上,被稱為「處斷一事」,即實為多事,但在處罰上卻以一事對待。
可見,對本案稅務行政相對人在處罰上必須以一事對待,只能給予一次罰款,不能作為兩個違法行為分別罰款,否則將構成「一事二罰」。在援引法律依據時,根據新法優與舊法、上位法優於下位法的原則,應按《稅收征管法》第六十四條作出處罰決定,而不應按《發票管理辦法》處罰。處罰時要考慮牽連的具體情節,遵循從重處罰原則。
本案引起的思考:在當前稅法體系不健全、立法層次不高的現狀下,法條競合的情況並不少見。實際如何操作,目前只能根據有關行政法理論處理,缺少具體法律依據。建議進一步加強相關理論研究和制度建設,對此問題盡早明確,以消除執法過程中不規范、不一致局面。
對於這一原則,我國《行政處罰法》第24條有明確規定:「對當事人的同一個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以上罰款的行政處罰。」這里的規定還不是完全的「一事不二罰」原則。因為這里僅僅規定不能給予兩次以上的罰款,對於其他的行政處罰沒有禁止。例如,可以給予一次罰款、一次警告的行政處罰,也可以給予兩次警告的行政處罰。這也是我們在實際操作中,值得注意的。

㈨ 行政法中「一事不再罰」原則

一事不再罰原則是法理學上的概念,是指對違法行為人的同一個違法行為,不得以同一事實和同一依據,給予兩次以上的處罰。一事不再罰作為行政處罰的原則,目的在於防止重復處罰,體現過罰相當的法律原則,以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當前我國貫徹一事不再罰原則還存在一定問題:一、《行政處罰法》對「一事不再罰」處罰主體的表述欠缺唯一的確定性。對幾個機關都有管轄權的違反行政管理法律;二、《行政處罰法》的「一事不再罰」原則對適用法規時的沖突沒有提供合適的沖突適用規則。相信隨著行政法治的發展與完善,這些問題都會得到解決
行政處罰是國家特定行政機關依法懲戒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個人、組織的一種行政行為,屬行政制裁范疇。行政處罰作為一種法律制裁,是對違反行政管理法規的行政相對人的一種懲戒、教育手段。目的是使相對人今後不再重犯同一違法行為。
我國《行政處罰法》第24條規定「對當事人的同一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以上罰款的行政處罰」。按此規定,一事不再罰可界定為:行政主體對當事人的同一個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以上同類(罰款)的行政處罰。也就是說,行為人的一個行為無論是違反一規范,還是數個規范,受一個行政主體管轄,還是數個行政主體管轄,可以給予兩次以上的行政處罰,但如果是罰款,則罰款只能一次,另一次處罰可以是吊銷營業執照或其他許可證,也可以是責令停產停業,還可以是沒收等,只是不能再罰款。由此可以看出,行政處罰法規定一事不再罰的范圍是有限的,僅僅限制的是二次以上罰款的行政處罰,而不限制其他行政處罰種類的第二次或多次適用,在我國目前法律、法規規定的行政處罰種類繁多、職權交叉重疊的情況下,仍不足以解決多頭處罰、重復處罰的問題。可以說,這條規定反映了一事不再罰原則理論上的不成熟和迫切的現實需要之間的矛盾及其協調。但我們不能據此來否認一事不再罰原則的存在,這條規定正反映了一事不再罰原則的立法旨意和精神,只是由於理論上不成熟。
對一事不再罰原則的理解首先是對「一事」即「同一個違法行為」的理解和認識。所謂「違法行為」指當事人違反行政法規范的行為或者說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而非其他違法或違紀行為。「同一個違法行為」是指當事人實施了一個違反行政法規范的行為或者說一個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當事人在客觀上僅有一個獨立完整的違法事實。理解這一概念需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同一個違法行為是指一個獨立的違法行為而非一類違法行為。第二,同一個違法行為在實施的主體上,是同一違法行為人。第三,同一個違法行為是指一個違法事實而非一次違法事件。第四,同一個違法行為,指的是該違法行為的全貌,如果違法行為人針對該行為向行政處罰主體作了重大欺瞞,且該欺瞞導致處罰主體對該違法行為的定性和施罰產生重大影響,則處罰主體在第一次處罰後可以根據新查明的事實情況對違法當事人追加處罰
《行政處罰法》第二十四條規定:「對當事人的同一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以上罰款的行政處罰。」這樣的規定,使一事不再罰成為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處罰和人民法院審查具體行政行為時所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筆者就一事不再罰原則以及適用的一些問題談點粗淺看法,以期拋磚引玉。 一、一事不再罰原則的涵義
什麼是一事不再罰,在理論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多種觀點。筆者認為,《行政處罰法》第二十四條的規定,雖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一事不再罰,但對我們理解和界定一事不再罰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據。根據這條規定和執法實踐,筆者認為,一事不再罰應有以下3個方面的涵義:①同一行政機關對行為人同一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及以上的處罰;②不同機關依據不同理由和法律規范對行為人同一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及以上同種類(如罰款)的行政處罰;③違法行為已受到刑罰後,除法律規定或特殊情況外,不得再給予行為人行政處罰。以上三個方面內容不能分割,互為前提,互為補充,缺一不可。

㈩ 如何正確理解「一事不二罰原則

稅收征管法》及其《稅收征管法實施細則》中對稅務相對人的違法行為規定了許多處罰條款,如何運用好這些條款對規范稅務執法和維護納稅人的權益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具體執行這些條款上,稅務機關還應嚴格按《行政處罰法》的有關規定執行,否則會造成稅務處罰行為的無效。如《行政處罰法》規定:「對當事人的同一個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以上罰款的行政處罰。」簡單的說就是「一事不二罰」原則。對「行政處罰法」規定的這一原則,在理解和執行中特別容易出現偏差。稅務人員和稅務當事人應當領會其中包含的以下幾層含義:
一、對「同一個違法行為」如何理解。「同一個違法行為」通常應理解為「同一事」或「同一個行為」的違法。例如,納稅人在虛開增值稅發票一事,就涉及違反兩個法規的規定,一是違反《發票管理辦法》的規定;二是違反《稅收征管法》的規定,即「同一事」或「同一個行為」違反了兩個以上的法律、法規的規定。在這種情況下,稅務機關也只能選用其中一個法律、法規進行行政處罰的罰款處理,不能再選用另外的一個法律或法規進行二次罰款。但可以同時採取沒收違法所得的處罰。
二、 對「罰款」如何理解。行政處罰有很多種類。其中包括罰款、沒收非法所得等等,稱之為財產罰。還有責令停止違法活動,限期糾正違法行為,停產停業整頓和吊銷許可證照等等,稱之為行為罰。《行政處罰法》規定的「罰款」,是只是行政處罰種類之一。稅務行政處罰的種類包括「罰款、沒收違法所得、停止出口退稅權」三種。是對同一違法行為,只能處以一次罰款,無論有多少法律規范對其都規定處罰,但罰款只能一次,當然其他種類的行政處罰可以並處。
三、納稅人的同一應受處罰的行為不能由幾個行政機關分別依據不同法律規定進行處罰,但不包括對某一行政違法行為需要幾個機關聯合處罰的情況,即同一違法行為不能由不同機關依據不同法律規定重復罰款處罰。同時違反了兩個以上行政機關不同的法律或法規的規定,罰款的行政處罰只能是先執行罰款的行政機關進行一次性罰款處理,而其他行政機關,不能再進行第二次罰款,只能作出罰款以外的其他行政處罰,如沒收違法所得等。即使多個行政機關進行聯合執法,也只能由一個機關選用一個法律或行政法規進行一次罰款。其他機關可以作出其它種類行政處罰的決定。多種行政處罰並處,不違背《行政處罰法》同一個違法行為「一事不二罰」的原則。
四、對已受處罰的行政違法行為不應根據同樣的法律規定再受處罰,同一違法行為不能由同一處罰機關重復處罰。即納稅人違反了稅務機關的一個法律或法規的規定,該稅務機關只能作出一次性罰款,該稅務機關的上級機關對此也不能再罰款。如縣級稅務機關對某納稅人處以一倍罰款,市級或省級稅務機關不能因罰款額度低,另外又給以補充兩倍罰款,如果這樣,就違背了「一事不二罰」的原則,這種處理是無效的。
五、 納稅人的違法行為如果觸犯了刑律,已構成犯罪的,稅務機關可以先作出罰款的稅務行政處罰,而後移交司法機關處理。其依據是《行政處罰法》中規定:「違法行為構成犯罪的,人民法院判罰金時,行政機關已經給予當事人罰款的,應當折抵相應罰金。」這就是說在司法判決時對先期進行的行政處理是承認的。
六、 納稅人對稅務機關所處罰款決定不服,依法向作出處罰決定的上一級稅務機關申請稅務行政復議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稅務行政訴訟,復議的稅務機關和人民法院均不能作出加重處罰的決定或判決。
正確的理解了以上幾層含義,在稅務執法過程中就會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爭議,減少執法犯法的現象的發生;稅務相對人可以更好的保護自己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

熱點內容
協議寫好用相機照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9-23 11:40:33 瀏覽:961
印章規章制度 發布:2025-09-23 11:02:29 瀏覽:541
梁園區法院長 發布:2025-09-23 11:01:53 瀏覽:448
何華為法院 發布:2025-09-23 10:59:25 瀏覽:217
猶太人經商法則女人 發布:2025-09-23 10:51:01 瀏覽:925
法治與利益調整 發布:2025-09-23 10:51:00 瀏覽:756
我國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 發布:2025-09-23 10:47:36 瀏覽:528
社會和諧道德 發布:2025-09-23 10:47:36 瀏覽:579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全文 發布:2025-09-23 10:43:00 瀏覽:683
法碩非法學專業排名 發布:2025-09-23 10:42:59 瀏覽:109